李默,上个世纪一个追求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却最终因为生活窘迫而放弃自己的追寻,回到家乡开始周而复始的工人生活,但这并未磨灭他心中的理想,只因与女主的几句交流,就引为朋友,可见其内心的纯粹!
再看周迅,因为要照顾母要,虽然没像李默一样,但也为了亚运会而捐款,所以才会在明知电影票不能给外单位的人时,却还是让李默看了电影,两人的交流很短暂,但已是朋友,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不过如此吧。
很喜欢!
《我的朋友》是一部时长不足半小时24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亚运会时期,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小周和李默的故事。
看完《我的朋友》,我陷入了沉思,也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年代。
我想,小周也是想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去追求自由吧,当她遇到李默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敬佩李默去外面看世界的选择!
当短片后面,李默给别人解释,他和小周是朋友!
心狠狠地颤了一下,是啊,就这样,只有三言两语的交谈,却已经认定是朋友!
前几天看到发布电影人物照片,就在猜李默是不是分到厂里的大学生,因为无论是长至肩颈的头发还是他背的牛仔桶包,在那个年代,都过于时髦而不是土。
剧中的李默是诗人,哪怕只是别人口中的“诗人”,是不愿囿于小城的文艺青年,他想走向远方,去看麦田,去看西北的旷野。
张克群女士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概括了那个年代多少文青们的心。
当国人沉浸于亚运会的举国欢庆中,李默独自一人,在蓝色开往家的方向的列车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一定喜欢海子吧,有没有特意去过距离青海湖不远的德令哈?(结果写完这文后,看到张大磊导演采访说以《蓝色列车》致敬海子。
)诗人只擅长意象的跳跃在文字中,人前只是拘谨,走路双臂几乎不动,坐着就真的呆呆的,有人走近来攥紧自己的包,把自己占的空间缩至最小。
可他仍然有敏锐的触角探知到自己的同类,听到小周的歌手声会问,“你唱的什么歌?”可惜搭讪的勇气都只够说两句。
可这一切,都挡不住平静又不见外地回答一句,“(她是)我的朋友。
”小周和李默都是无数小镇青年的缩影。
小周在母亲的催促声里关掉电视,依依不舍地看着盼盼被卡车拉走,完成守门任务走进放映厅……她唱歌的镜头让我想起了《立春》里痴迷声乐的王彩玲。
李默见过远方后回到了家,在沉默中剪短了头发,他和小周貌似都接受了眼前的苟且,但谁不会在偶尔的闲暇里哼上几句歌呢?
谁不曾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借屏幕上的人物做上九十分钟的梦呢?屏幕上《四百击》的男孩安托万,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之后,逃学,叛逆,一路奔跑,终于跑到象征自由的大海边。
海边的安托万一脸迷惘。
无数个李默和小周,在重归或者无奈地忙于平凡无趣生活的琐屑里,也会有偶尔遇到同类的小小会心处,(她是)“我的朋友”。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再重新看一遍又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细节,这就是好的电影作品带来的魅力!
片子虽短但却十分生动,很容易把人拉进那段时光里。
最平淡无奇的人,最普通不过的人生,但也有梦,也有过梦……能让人产生共鸣与回忆,就是成功的好电影短片中王一博的演技挺让人惊喜的,有些小动作设计得很不错,那种局促感,和他本人的形象差距很大,可塑性太强了,他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演绎,每一个都没有原来的影子,这就是演员王一博,妥妥的剧抛脸啊!
加油年轻影人!
感谢第一帧记录下了这么多美好的镜头,未来也让鲜活的影像抵达更广阔人群!
短片的节奏很舒服,很容易就投入进去,我很喜欢。
通过这部短片,我对90年代也有了些了解。
故事里的主角都有生活上的遗憾,但在亚运会闭幕歌曲《再见朋友》的旋律下,“分手意味着重逢”。
小周,一个向往外面的世界,有朝气有憧憬的人却被现实困住,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她在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亚运会结束之后,产生了突然的失落,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新的朋友-李默。
一个青涩木讷腼腆的文艺青年,他的灵魂却自由而滚烫,很浪漫不着边际。
他去当流浪诗人,去过黄河嘉峪关,看过麦田青海湖。
而后来的他剪掉长发,回归了现实生活,但他却并未被击垮,还有些东西没有灭。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他让我有了很多感受,王一博演得很棒)两人之前虽只有一面之交,但在电影院再相聚时,却有了熟悉感,二人有着相同的磁场,惺惺相惜,因此成为了“我”的朋友。
“起码在光影面前,大家都不孤单,希望我们可以有机会在影院里相遇相逢”张大磊导演说道。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我的朋友》之后,会觉得脑子里面一团乱,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叙事的回路;其次在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仿佛找不到短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李默的那一句“我的朋友”,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
如果上述问题正在你的脑袋里盘旋,相信我的这篇解读会给你一个读懂短片的契机:要读懂短片,第一个应当抓住的关键点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因为正是有了《四百击》(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才使得《我的朋友》成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在与《四百击》的对望中悄然完成。
《四百击》片段简介:影院中放的是《四百击》中的主人公 安托万 最后逃亡的片段,在这个长镜头的段落里只有安托万不停的奔跑,紧接着是另一个长镜头,大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影史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安托万转头望向摄影机,与观众形成对视。
如果说《四百击》是在讲述成长与自/由的话题,那《我的朋友》也讲述着同样的话题,1990与1959形成了某种对望,安托万与小周、李默形成了某种对望,他们的凝视正是本片的主题——成长、自/由:先来说说小周这个人物,她是厂电影院的发/票员,患病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工作,她的生命就像那张写着6排8座的电影票一样苍白且无力,几乎看不到成长与自/由的任何希望;再来看看李默,从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他刚从西北回来,看过了黄河、嘉峪关、麦子地,写下了“蓝火车”,说明他是渴望成长与自/由的,选择归来又说明了现实的窘迫;这样的两个人,因光影相识于电影院,相知与光影中,因为电影可以给他们同样的追寻成长与自/由的机会,电影为他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那些没看到的大海、蓝天,那列在现实中无法搭乘的蓝火车,此刻都成了现实,1959年安托万奔向大海寻找自/由,1990年小周与李默与安托万在影院目光相交,这是时空的对望,是自/由意志的传达,是光影才能达到的潜台词效果,不需要什么结局,此刻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答,就像我们在影院中观赏一部作品那样,我们用几十分钟换来一次生命体验,然后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不管小周与李默明天将去往何处,此刻他们进入的是一个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与灵魂之间,都是朋友,是小周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如果要从我的生命中,选择一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一定是我和电影做了朋友,没错,电影,我的朋友,去爱电影吧,去重生吧,去自/由的奔跑吧,像安托万那样...ps:很喜欢短片中的长镜头和横移镜头,nice
《我的朋友》这个短片后劲好大。
我想聊聊这个短片,无关于我喜欢王一博这件事。
这个片子让我想到西班牙导演纳奇欧·塞达的《死亡三部曲》,其中一部二十多分钟的《创造》,我在学电影的第一年(高二)就看过了,一直死死记到现在。
他的魅力就在于用最少的技巧和语言张力,达成一种暗涵汹涌的、违背规训的、往往是越轨的符号化表达。
这种表达通常不会像什么你看过《你好李焕英》之类的,堆满“梗”和对白化的情绪。
也就是说,这是真正的28分钟电影和一些120分钟小品的区别。
说回《创造》,故事几乎没有对白,全程在展现一个雕塑家在雕刻一尊石膏女人,但这个女人被雕刻的过程中开始流血,变成一个真的女人。
而这个女人正式雕塑家死去的妻子。
但整个画面给我造成的冲击,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关于一个爱情的永恒,是我看到过最抽象地具象化表达,全程没有对白,但我却好难过,就像金基德的《撒马利亚女孩》一样,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哀伤,那一刻你会切切实实地感受。
而《我的朋友》里,给我留下同样印象的是李默“回来”了,说自己看了黄河嘉峪关,然后给晨哥看自己写的《蓝火车》——黑夜,沉黑似海我们搭上一列蓝色的火车少年和女友要送大个子回家只有蓝火车可以到达他说,那是他的黄金家园 我当时没哭,但今晚想到的时候眼眶湿了。
我想说,好的电影,总能穿越时空穿越年代穿越载体,直击你的灵魂,不是你的大脑也不是你的心脏,我说的是你的灵魂。
《我的朋友》里,我们都是李默,也都是周迅扮演的电影检票员。
我们喜欢过音乐、热爱着生活、期待过山河湖海的人生,但一句“我回来了”就是我们为自由付出过的最大代价。
影片里,有人看到哀伤,有人看到暧昧,有人看到时代,有人看到反叛,这就是符号至于电影的意义。
起头是陈旧的,寂静的一切。
小周是那个年代将热血和放肆都藏匿起来的年轻人,向往追求自由与新奇,却也是言听计从的,不违抗的。
亚运会对于城市来说是一次激起波澜的期待和相遇,对于小周来讲同样,因为她更加有理由去贴近更遥远的世界——她从不曾,未来也不会到达的。
在一个送别“盼盼”的落寞的日子里,真正奔赴过梦想的诗人从遥远的世界回来了。
李默一个人背着鼓鼓的行囊,装着诗和风沙,羞涩,木讷,稚嫩,却倔强。
带着一丝与理想告别的不舍和决定回归当下的决心。
来投奔晨哥。
但是李默又是渴望听众的,因为诗人渴望共鸣。
于是小周与李默因为那首闭幕歌而产生的对话:“这什么歌”“你唱的什么歌”“亚运会的闭幕歌,你没有听过啊”“我在火车上”-李默又问:“嘉峪关,你去过吗”“啊,没有” 李默伸出的触角被委婉的拒绝,李默想说,但不是所有人都好奇嘉峪关的风沙和文学。
小周的“没有”看起来敷衍极了,接着转头自顾自地说起她和亚运会的交集,那些比日常生活更值得记起的鸡毛蒜皮。
她却习惯性不在意李默有没有在听。
但李默在一旁默默地听,看起来乖巧又柔和。
最终诗人将理想深藏,剪掉和偶像同款的发型,收起同款的眼镜,好像又做回没认识诗歌之前听话的自己。
但对于小周来说,从理想回来的李默是个抵达过的人,他的出现,就好像小周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叛逆的相逢。
对于李默而言,火热的对于理想还仍旧憧憬的小周,像是提醒着自己,他追逐过诗歌,抵达过圣地,现在虽不在,但曾经永远在。
所以,那句“我的朋友”,像是感谢所有离别与相逢。
愿我们常因光影相聚。
90年代的背景,梦想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作为80初生人,电影的背景色调一出来,记忆里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画面就都抖抖灰自己跳出来了,还有亚运会那首传遍巷子的歌,当年其实没太听明白歌词,但是那个调调记到现在😂一位想着云游四海的年轻诗人,在到过一些对很多人遥不可及的远方后,风尘仆仆的归来,在晨哥读到蓝皮车的时候,有点局促扭捏的转开身,抚了一把脸庞,至今也不知道是不是偷偷擦掉了一点眼泪,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
他剪去头发时候的纠结,让我很担心他接下来的生活。
但是他去看了电影,坐在小周前面,当别人问起“认识呀?
”他说:“我的朋友”……在我的感受,是回来后与这里的一个连接,是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总有很多想法,当不能去实践的时候,也不必发出豁出去的热烈反响。
像海子那样留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一个诗人追求自我的方式,但是如果能够隐于红尘,也未尝不能开出更有味道的花朵。
在我看来,小周和李默都是这样柔韧的平凡人,他们在电影院里认识了,作为心中都有念想的人,在看过电影后会有类似的共鸣吧,我相信心中念想不灭的人,即便在平凡的人生中,也会留下美妙的瞬间。
11.4重看,记录一下小心情:周姐家的电视,让我回想起我家的第一个电视。
最早出的电视就是那种凸屏、大后背,黑白电视。
每天其实也没有很多节目,我经常看到没有节目了才罢休哈哈,上学以后就没那么幸福了,我妈妈对学习抓得很严,经常要求很久才行。
那个时候的节目大家都好认真看呀,我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开播了什么新电视剧,感觉一左一右的邻居都聚我家去了😂周姐吃饭用的饭盒,我以前读书带饭也是这种。
小学初中的学校没有暖气,只在教室中间有一个炉子,中午就把饭盒放在上面热一下,吃起来也很香😊我们还轮流带柴火到学校生火呢,一直到了高中才有暖气。
李默现在传达室外面等晨哥,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一次去歌舞厅找我表姐。
我表姐超时髦一人,学习不咋地,爱打扮,爱跳舞,我读初中那会儿开始特别流行歌舞厅,她经常去。
我在外面等她,认识的人路过看见我让我进去等,我也支支吾吾的没进去。
当时什么心情呢?
我就是觉得里面的一切和我不是一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太有界限感了,而且我不想跨过那条界。
面对小周让他进来等的邀请,李默站在外面虽然没说话,但是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说:我就在这等着,挺好的😂李默社恐吗?
李默对周遭的人事环境有着不自觉的自我……该说保护还是执拗呢?
一个过份沉迷于自我世界的人都有点这样,我感觉我小时候有一段时期就这样,而我的世界是武侠,没错,我特别迷恋武侠片一段时间,还拿了体育书里的武术讲解页跟着学,现在回想有点傻😅
盼盼,你好
emmmm
一首短小的散文诗
八月桂花香,一招吃遍天。年少特磊弗,老来徒楚弗。
一招鲜呗,甚至也没那么鲜
作为2022看了七百多部短片的人来说,随手抓十部值得进入国际视野的华语短片,都轮不到这部
出走,回来,妥协和反叛。原来是这样的故事。交流会上一位朋友提醒才注意到:李默的长发原来在看电影的时候剪短了。
海子前一年在山海关宣告了诗人时代的结束 ,李默从嘉峪关回来了 他是千万个没有卧轨的海子 ,从此 ,只能面朝银幕 春暖花开。诗和远方终究不是普通人的终极,回归人间烟火,但生活中还是会有那一点灵犀的共鸣,电影就是这样的调剂~你好,我的朋友
2023/11.1 星期三 影院NOWNESS短片电影巡展 FIRST FRAME青年电影展 day 1导演好幽默的一个人,访谈现场的表现属于脑子里有什么嘴里就往外蹦什么的,说话方式挺逗的哈哈哈哈。鲁豫的反应能力真的好强,包括对场面和时间的把控能力真的没话说。竟然还见到了周迅!赚了!
啊?
喜欢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和《下午过去了一半》,这次他执导的短片《我的朋友》,依然有着朴素平实的风格,令观众仿佛触摸到了旧时光。短片的质感很舒服:北京亚运会刚结束的余温下,一位流浪的追寻“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回家乡了;秋天午后的自行车棚,阳光洒落,明暗交错,晨哥读着诗人李默的《蓝火车》;局促不安的文青和心境正处于特殊时期的小周有些相投 ,他剪掉了长发,回归了现实,确认了“我的朋友”……影片所营造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回忆猝不及防地砸向近半百的我,那时候总觉得天光云影的移动是慢悠悠的,情感表露也是含蓄内敛的,一些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的感觉就那样悠然地飘荡着,当时我们以为会很久远……(另,感谢导演又让我想重温《四百击》)
一部八月足矣,没必要一直怀旧。
美妆蛋演戏,上帝要发笑
脚趾抠地
他试着培养自己的观众,不像主流的创作者。
其实不压抑,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时代背景,人终究会回归平凡,但你经历过的事对别人而言总是新鲜的。诗人不能真正拥有诗人曾经渴望的远方,但总会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迷茫。
拍了那么多年,还拍得学生作品一样,你要能拍点余味出来,也不会这么难看。
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呈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
场景不错,脖子哥还是木讷如故,念不清台词。。。根本就演不了。。。
镜头故作镇定摇来晃去,结果啥也没拍到…求下次少点拗造型的手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