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现实的城市,现实到所有人都感受到压力,无论是卖菜的大妈还是洗脚城的小姐,她们都在底层生活着,对身边的花花世界心生仰慕。
酒水妹和落魄DJ的爱情,如果放在北京或许更为合适,迷离的夜色和摇晃的人群,上海不缺乏,但上海缺乏的是那种流浪的浪漫。
所以,影片极度压抑,那噪音一般的配乐让人抓狂。
吕玉来和田原饰演的新生代或许更能代表上海80后一代的思想,他们在父母的羽翼下生长,也在父母的催促和布置下生活,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思想,但却又挣脱不开固有的束搏,于是,他们较着劲儿,在理想和现实中迷茫。
包括爱情,他们都不敢奢望,宁愿守着过去和未来的幻想,也不敢触碰那不可知的底线。
或许田原饰演的小裁缝太过于沉迷童话世界了,她内心也许是爱着许宇的,但她不能跟他在一起。
当她去上大学时,他们就已经基本划清了界限,当许宇开着摩托车在高档的小区里穿行,他发现再快的速度也已经不能追到她的脚步。
而那个张恒饰演的白领也极具代表性,她们希望能找到一个老外,可以把她们带到国外去,离开这个极烈对比下寒酸的家庭。
但那个执著的老外太过于迂腐,宁愿守着爱情在中国天荒地老,于是她只是选择离去,重新去做别人的小三,反正,她是不屑于找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子,因为他无法满足她所需要的一切。
弄堂,破旧的弄堂,影片开始的那个外滩拆迁,应该是十六铺码头附近,而对面就是繁华的金融区陆家嘴,这个镜头有贾樟柯的感觉,真实压抑却又充满希望,阳光在楼群中升起来,整个城市的天际线渐渐明朗。
这是现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这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的年轻人,他们在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中慢慢流失掉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似乎看不到未来,但他们从未失去理想,酒水妹为了DJ的事业牺牲掉爱情,白领为了欲望牺牲掉爱情,小裁缝为了幻想牺牲掉爱情。
这个城市已经现实得没有爱了,变得荒凉和冰冷,但他们最初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爱情。
感觉看多了这样的片子 会让人觉得生活太压抑太现实成长 意味着很多的麻烦 压力和迷茫生活太现实,要为生计打拼而这中间,曾经最亲的父母,似乎成了阻碍或成了陌生人太过悲凉的感觉我们都有梦 但当我们过了这个年纪 就没有资本再做梦了吧三段故事 三个破碎的梦
彻头彻尾的感觉,压抑。
那种无力感,颓败感和失落感,充斥着整个始终。
年少的懵懂青春,叛逆追逐的张扬爱情,理智却深陷其中的无力情感,都最后腐化颓败在物质的洪流里,一点都剩不下什么来。
大段大段的昏暗背景,展现的是大城市里卑微人群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灰色森林,一旦走进去,就再也走不回来了。
很早就期待这部片子。
可当我真正拿到手时,就不是那么的爱。
三个故事,说起来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
就好像以前有人讲过类似的故事,做过同样的情节一般。
啊哦。。。。
小小的失望。
并且,我想在这里说,打从一开始,我就没喜欢过田原。
她拍的所有的片子都很假,表情总是一个样子。
哎。
不知道会不会受到攻击,但还是要勇敢的说出来。
一个很傻的女孩,一个小心眼的男人。
一个欺骗感情的女孩,一个没什么志向的男孩。
一个风尘气的女人,一个不靠谱的老外……所以每个人都比较悲剧。
我觉得这明明都是他们自己导致的后果嘛根本不怪别人。
另外这故事里亲情好淡漠,三对主人公跟父母的关系一个比一个狠,从不理解不说话,干脆到彻底决裂。
中国的家庭,不至于如此吧?
家庭问题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可是事情本不用做得那么绝,不然就是晚辈的不对了呀。
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以主人公家庭冷漠为背景的,这叫拆了东墙补西墙?
借着这个故事,我觉得应该呼唤亲情了,受伤的孩子们。
影片整个弥漫着一股感伤绝望的情绪。
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一个偏执的男人,一个花心的男人,一个困窘的男人。
一个痴心的女人,另一个痴心的女人,一个理性的女人。
问世上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喜欢开始田原和许宇之间朦胧的感情,结果导演却以散场安排。
至于张恒那场,,,,只能说,她傻的可以。。。
而那个D厅里的女孩,和那个DJ之间,一开始就是一种关系的不对等。
结尾那一段,时空穿梭的感觉。
整个影片其实是三个独立故事,导演穿插的自然。
只不过,导演会安排每一个都是一种困窘的结局。。。
是不是有点太悲观?
看到了法国电影的影子,可是没有学到人家的精髓。
琐碎现实的生活细节,可是,既然你是要抓生活的细节,那么细节处就不要做的这么粗糙可不可以??
群众演员们稍微演的像回事可不可以??
主演们不要用这么蹩脚的上海话可不可以??
一听他们讲话就觉得人物的智商有问题……大舌头,面无表情,装深沉……无法让人投入的电影无法让人感动的电影
首先 觉得这电影有点假造作 拍么拍的想很迷幻 很迷离 讲么讲的想讲的很深刻 很写实 其实么 真的一点都不深刻不写实 很多题材的电影都讲述现代年轻一代 但是这个电影的假造作搞的 上海年轻人仿佛 不是无所事事 就是迷离夜生活(很多城市的人迷离夜生活) 虽然电影选取了很有上海特色的。。。
弄堂作为背景 但是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关于田原。。。
我很莫名的想讲这角色不讨巧 因为这角色应该是讲上海小姑娘被封闭在弄堂里 接触到花花世界 然后慢慢的改变的富有“风尘”味 可是田原的上海话不太地道 演这个我们生活最常见的角色 不得不说。。。。
很不怎么对味 那个船上的戏倒拍的很不错 满可圈可点的 其次。。。
就是这电影太故弄玄虚 比如那个啤酒女孩最后为什么要走 整个故事我都在想 啥时候该结束了 如果你想就这电影了解上海 那至多是看到了弄堂 上海一代夜店族 一代洒脱白领 一代蜕变的纯情女。。。
唉 另外张恒那两句上海话不错 就是服装都太艳俗 本来应该是想让她怔住红色 结果她反被那几条不怎么的裤子搞的很“特色”。
可能这些红色的衣服是为了表示 其实这个小白领是外表冷漠 内心狂热。。。。
可能评论的比较刻薄 但是就真是真实感受这电影我觉得没什么分段评论的必要。。。
冲着田原去看的。
演技没突破,故事很老套。
张恒的表现还可圈可点,红裙子很打眼。
Calvin和Jenny,剧情很普通,爱情里的嫉妒和伤害力度不够大。
呃。
中荷合拍。
除了片头片尾的双语可以看出这一点。
摄像和故事,画面和冲突,都十分十分的中国文艺小青年。
而且,还是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怀。
看了半个小时我感觉我就和看了两个多小时一样脱力,毫无新意的几个故事罗列起来也终究是无趣的。
我感到貌似导演对于写好其中任何一个故事都没有什么信心,所有的东西都点到为止,没有畅快感。
同时故事老套,情人之间地位的差距,思维方式的不同和交流的缺失。
这种话题在其它的作品或生活中见的多了,在电影中就要有所突破,但很可惜没有看到最后对演员表演也很失望,那个演dj的男的是专业演员么?
台词讲成那样。。。
全篇没有一个能给人留下强烈性格印象的人物。
可能导演是像表现一个群体?
但一样没有印象~~以上~冗长的一个半小时
20分钟跳着看完。i hate the depressed feeling!
不要以为有田原我就会多给星了..........................................
全片没有字幕真的听不懂这些人讲的普通话,嘴里跟含了个鸡蛋似的……
认识了导演,看了之后不想跟他聊他的工作了
看不懂
还以为是贾导的片子,没想到真是老外眼里的大上海~~
上海的城市气质拍得不错,其他泛善可陈。
想文艺得过头了……
【0430】剧情是不是有点散了…… 三个故事拆开来看哪个应该都能扩成一部还可以的电影,这种碎片化叙述感觉每一个都很仓促啊。 可能怪我分成好几天看得断断续续,现在只记得Calvin线了( :3 ) 程老师没有讲上海话,不开心2333
巨大的城市+渺小和迷茫的年轻人=?想起了一句话: 我是寂寞的小孩 走在城市灰色的高架下。@2009.3 那时候某人评论说:看了这么多电影,果然有够无聊……
我是为了看田原 这电影拍的确实挺差的 真的!
有我那么深爱的吕同学 也免不了催眠~
俺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你还不够闷。。。单纯为了田原才给三星
那谁吕玉来,说回你的四川话,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你沪语学得太难听了。
现实
导演是个荷兰人?
小原的广东话比上海话标准。
矫情
一个城市能承载多少东西?上海 北京 哈尔滨 某个边城小镇 都是一样的 钢筋水泥的 是一栋又一栋的建筑物 肉体的 是一个又一个贱逼…… 原来田原就是那厮
香车霓虹,如痴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