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此等好影片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加的认识了老一辈的不易,珍惜眼前的生活,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加强国家建设,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加要珍惜老一辈革命先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的生活,此影片能给年轻人深深的上一课,里面的内容真实,内人寻味,从开头到结尾一直看着我,生怕错过了重要的镜头
这部剧和前几个月的《觉醒年代》相衔接,体现了共产党成立之后的艰辛,也体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与坚毅。
画面很清晰,色调不错,演员演技都很好,台词很精准利落。
看得出对于布景和打光也很是讲究,但也许是画质太清晰的缘故,就有点感觉画面过于干净了,不过目前都还是文戏,影响不大。
《光荣与梦想》是一部描写我党如何建立如何一路走来的写党史的史诗剧,作为党的100岁生日献礼,以响应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旨。
《觉醒年代》之后,《建党伟业》《开天辟地》《建军大业》《秋收起义》《井冈山》《红色摇篮》《长征》《绝命后卫师》《伟大的转折》《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大决战》《建国大业》《跨过鸭绿江》《东方》。
《毛泽东》贯穿始终。
可惜剧情闪过的较多,湘江之战拍的不错。
黄晓明有点拉胯。
中年毛泽东的演员感觉有点怪。
一部电视剧,想要讲述从建党到抗美援朝的历史,时间跨度未免太大!
势必不可能像《觉醒年代》那样抠细节,但看了两集光荣与梦想,初步摸清导演的意图,也就是抓住关键的历史节点事件描述,比如建党就只重点描述一大会议,这样松弛有度我觉得反而比铺大饼的讲述历史要好很多。
选角方面,比较期待演员的表现。
首先肯定是黄晓明的青年总理,选黄晓明就意味着肯定争议,我想剧组肯定有剧组的理由。
从已经报出的卡司我也认为剧组选角很妙,比如倪大红的黄金荣,张一山的邓恩铭,聂远的叶挺,王劲松的蒋介石,李乃文的彭德怀,冯雷的任弼时。
李晨演戏,不知道咋回事就是有种邪气,他来演张国焘绝了
前话:明星阵容确实强大,演员的确演的好,但不乏诸多乱七八糟的演员,角色合适度欠妥,演技还不行。
第一位,黄晓明饰演青年周恩来?
你确定你能演得好,事实证明,不能,首先剧是2020年拍得,黄晓明42岁,而1921年的周恩来23岁,有谁见过42岁的青年?
看到导演提到不想让黄晓明刻意去模仿周恩来,不想给观众一种刻板印象,你确定?
恐怕是黄晓明再演也演不出那个时代的气质,在剧中依旧是硬凹造型。
第二位,郭涛饰演陈公博,陈公博是早年参加共产党,后脱党而去,可1921年的陈公博才29岁,可郭涛在拍摄时52岁,导演在搞什么?
只管找演员,只要有名气,其他都不重要,再说这位恐怕不适合演这种献礼的片子。
难道互联网没有记忆的吗?
我帮大家回忆一下, 郭涛2014年出版的自传《父亲的力量》 ,描述自己打女人。
自己出轨怪女人,贬低女性同行。
婚恋网站的广告中的女性角色为了让病重的外婆安心,可以随便上网找个人嫁了。
二手车广告中的新娘在众目睽睽之下,可以被婆婆掰开嘴检查牙口。
这都是什么思想,绝了,明星犯错如此廉价?
就一个道歉声明?
另外,郭涛的演技怎么说,似乎所有角色都是一个样,我不想看复制粘贴,他不应该为人物角色做出改变吗?
这种演员也配献礼?
第三位,李晨饰演张国焘,李晨41岁,张国焘时年24岁,这个片的选人标准难不成只要有名?
不学学人家隔壁的选角,李晨和刘仁静来到李大钊病床前问候,当李大钊说自己去不了参加会议时候,李晨略带开心和好奇的说了句,你得参加呀?
什么?
李大钊通知说了不去了,你还说了这句话(有人会说,这是剧本他必须说,那好吧)这还可以理解,但你的表现明显不是关心的神态,然后李大钊说出派他两人去,话还没落音,李晨面部极度开心,上排牙全部漏出,而刘仁静就很正常了,首先说了啊,我,表现出犹豫,然后质疑自己能不能行,接下来李晨竟然开心的合不拢嘴,更是说出了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看吧,表演明显分出了层次,怎么说,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真得不合适这些蹭热度的演员,能力不够,还要硬上,拖了电视剧的后腿。
接下来就是张一山,未完待续,只看到这。
先说说优点,开头很惊艳,竟然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毛主席出场那儿,看哭了。
画面很清晰,色调不错,演员演技都很好,台词很精准利落。
看得出对于布景和打光也很是讲究,但也许是画质太清晰的缘故,就有点感觉画面过于干净了,不过目前都还是文戏,影响不大。
不是很合我心意的地方有,感觉编剧不够大胆,可能对于史料没有记载的一些东西不敢扩展开来讲,但影视剧嘛,总要有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我觉得对于这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过程的细节刻画、行动动机和抉择比结果的抛出与评价更重要,更打动人,因为结果和意义我们都已经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了,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伟人所做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而不是科普他们做的结果,但按第一集的剧情走向,节奏很快,再加上旁白,就感觉有点儿照本宣科了。
比如说李大钊先生去给老师讨要工资被打破头这件事,既然提及到了,就可以刻画一下具体细节过程,而不是直接就看到一个包着头受伤的大钊先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压迫,莫得感情。
不过才一集,不好过早下结论。
现在还没找准剧的定位,如果剧的定位就是这样客观的叙述史实,想要讲很多事情,很多人物,时间跨度很大,那样确实不好整体把握,各方面权衡折中,第一集这样的呈现方式已经很好了。
我对觉醒年代评价很高,我是在已知觉醒年代非常不错的情况下去看的,但第一二集其实感觉不大好的,有点看不下去,比这部剧这一集的观感还要差一下,但看到三四集后就非常有兴趣了,看得拍案叫绝,希望这部剧也是这样,总之现在很喜欢这类题材的剧,观望状态,看后续,保守评分8.5,后续会再评
作为当下热播的庆祝建 党100周年的党 史主题剧,《光荣与梦想》从1921年建 党之初铺开画卷,直到抗美援朝胜利,新中国屹立东方做结,全景式再现了三十余年的峥嵘岁月。
其时间跨度之久、牵涉人物之众、关联历史事件之多,在同期历史剧中,似乎找不到第二部。
作为幸福的一代人,我们对出生前中国历史的了解,对建党建国的了解,对流血牺牲、英勇奉献、舍生忘死的革命岁月的认知,基本都来源于教科书和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
我们可以在历史考卷上答出高分,却没有真切的亲身感受,不知道前人是如何艰难地栽下大树,才让后代无忧无虑地乘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这部剧这样,能够鲜活再现革命往昔的历史剧,尤其是精品剧,应该再多一些。
看到无数英烈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赴后继,看到一个新生大国在贫穷饥饿内外受困中的顽强不屈,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无比震撼。
只有铭记这片土地曾被烈士鲜血染红,如今万亩良田稻谷飘香,你才会为民族不屈的脊梁深深自豪。
制作一部精良的历史剧,工程浩大而繁琐,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首先,时间背景、人物线索、事件发展都得交待清楚,让观众觉得清晰而有逻辑。
再就是剧情分清主次、不要拖沓,用有限的时间呈现出最重要的东西。
《光荣与梦想》这方面做的不错,它把重要的、推动历史进展的、或者带有转折性质的事件,一一呈现出来,流畅地加以衔接,是按照故事发展的规律来讲党 史。
每个事件也不是从头到尾地铺开,可能就几个镜头,有取有舍;节奏感把控得当,不拖泥带水。
还配有旁白,把相关事件做了提要,什么时间、什么形势、发展前进到了哪一步、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讲的很清楚。
历史已经盖棺定论,当我们以上帝之眼回望,对于人的选择和命运,着实感慨万分。
《光荣与梦想》的第一集讲建 党。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因为遭到法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秘密举行。
一起出席会议的第一批党员代表,当年他们坐在一张桌前,同样心怀理想踌躇满志。
然而,大浪淘沙,在革命的熔炉中,这些人有的立下丰功伟业,有的做了大学校长,有的叛变革命,有的成了汉 奸。
本是同道中人,携手出发,却在历史的路口分道扬镳,他们推动国家的车轮走向必然的命运,自己也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或许是因为政见不同,也或许是形势所迫,但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心性、眼界和志向,最终决定了自己的道路。
导演和编剧没有刻意渲染革命先烈伟光正的形象,毫无疑问,他们伟大,可再伟大的人,也有平凡的一面,也爱惜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有不轻易示人的眼泪。
剧集开篇即是毛泽东追忆结发妻子杨开慧,妻子留下的书信,用过的梳子,穿过的几件衣衫,多年来都珍藏在旧箱子里,时不时打开看看,苍老的手轻轻摩挲,似乎故人犹在。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避险永丰舰,宋庆龄几番辗转才与先生汇合。
她在躲避叛军时过度劳累,不幸流产,不能再生育了。
孙中山非常自责,他为妻子端上糖水,这对革命夫妻握着彼此的手安慰对方:既然投身革命,就会有牺牲。
以后,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孩子,便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正是那句“你我风雨十载,舍命舍子,志还在。
”令人敬佩不已。
这些革命志士本也是普通人,可是,正因为他们割舍了普通人想要的,承担了普通人承担不了的,最终成为了伟人。
作为献礼片,这部剧角色繁多,是全明星阵容。
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次第登场,老戏骨王劲松扮演蒋介石,瘦削凌厉,心机深沉,和倪大红扮演的上海滩青帮头子黄金荣,有着精彩的对手戏。
几乎每集都有精彩之处:军阀叛 变时,叶挺紧急护送孙中山夫妇分头避难,冷静果决。
李大钊和孙中山谈论国 民 革命的失败之处,表现出对国家形势与国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刘少奇带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在军 阀士兵的枪口下,不卑不亢慷慨陈词。
剧中很多台词写的非常好,简洁朴实、掷地有声,是那个年代无尽的激情和理想,那么纯粹又充满力量,让人热泪盈眶。
剧中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项事业,是光明的、伟大的,就必然是曲折的、艰难的。
永远不要忘记,前辈们走过的道路,也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将继续前行的道路。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相关的影视作品自然不会少。
算上这部《光荣与梦想》,已经是今年第四部相关题材的作品了。
一部党史相关作品,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拍出亮点,乃至拍出史诗感,总体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跟本剧的名字一样,《光荣与梦想》是敢于Dream Big的。
不仅是因为它的规格和要求高,更在于它的跨域度。
全剧从中共“一大”建党开始讲起,一直到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整体横跨35年,也是相关题材中时间跨度最长,涉及历史事件最多的一部剧了。
大时间跨度操作的好,就可以拍摄出恢弘的史诗感,但如果操作的不好,就容易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还挺考验功力的。
从目前播出的几集看来,节奏固然是比较快的,但是整体呈现依旧还处在一个相对较好的观感上。
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剧集的开篇,既不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仁人志士在挥斥方遒。
而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泥瓦匠在修缮杨开慧故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墙里的一份手稿。
手稿是对于当时生活的记录,这样的切入角度虽然说不上多么的别具一格,但是却在一开始给历史人物注入了更多鲜活的气息。
他们不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和你我一样,真实的在那个历史阶段生活过的人。
还没有等这段文字细细展开,镜头一转立马切到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对于妻子的回忆。
开篇短短的几个镜头, 横跨了3个时间点,颇有一点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场意味。
这种紧凑明快的镜头风格,体现在了全剧很多的地方。
以片中最开始的历史事件“一大”的召开为例,这算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了,单就历史地位而言这就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
而在《光荣与梦想》当中,描绘这个经历只用了一集。
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之内,交待明白历史背景,突出历史事件里面不同人的性格和立场,是一件很大的考验。
《光荣与梦想》的解决方式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剪辑。
上一个镜头还是在商讨会议的地址,下一个镜头就是写信盖章以及邮递员各处投递,在接下来就是分布在各地的组织的镜头堆叠。
通过这样的蒙太奇和连续剪辑,在短时间内迅速交待清楚了整条时间线,加快了剧情推进的节奏。
同时共产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的趋势也跃然纸上,可谓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镜头隐喻了。
就目前来看,要说《光荣与梦想》很好的解决了文章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还为时尚早。
但是以目前5集的水准,至少剧集在节奏把控以及人物伏笔上做的还是挺不错的。
对于一个横跨35年,全面反映共产党百年征途的作品来说,目标一定不仅仅是打造一个受到观众认可的电视作品,更是要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可视化教材”。
不然也不会规划超400位历史名人,超700个历史场景。
这些人物与场景塑造的如何,我们还需要后续继续追剧看看。
但既然有梦想,就要规划一个大梦想,就如同剧中先辈曾经做到的那样。
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剧《光荣与梦想》作为主旋律电视剧,必然会展现历史的光荣,可这剧并没有让观众觉得遥不可及。
因为它没有止于向浩瀚历史致敬,因为铸造这光荣的,是千万革命者的梦想。
宏大叙事下聚焦每一个投身革命的人,正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汇聚在一起,最后书写了这部《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铺开时光,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这自然引发观众对“史诗型”电视剧的期待,这部剧也不负众望,历史事件的呈现波澜壮阔,同时,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
虽说四十集的电视剧要讲述35年间发生的历史,但观众却绝不会有流水账式的观感。
每一集的主题都十分明确,比如第一集建党筹备,第二集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第三集国共第一次合作,第四、五集黄埔军校众人投身革命的积极风貌,第七集北伐战争期间,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横扫千军……观众的观感在这些历史事件种被一次次调动起来。
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副线剧情也穿插其中,剧情愈加饱满,可看性也更强。
比如第三集,李大钊孙中山两位伟人会面,李大钊提到了工农力量的重要性,同一集就呈现了刘少奇在领导工人运动时慷慨激昂的发言。
第四集黄埔军校革命志士聚集,学习军事知识,同样也展现了杨开慧细致耐心地在夜校教工人们识字。
第七集北伐战争开始,独立团作为先锋队,在两湖地区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主副线共同演绎历史事件的同时,各种细节的点缀也让这部“史诗”电视剧不仅有恢弘的气势,也充满了温情的气息。
第一集结尾处,工作之余的毛泽东给杨开慧梳头时说:“我这不是张敞画眉,不是平儿理妆,是润之啊,给我的开慧好好梳一次头。
”伟人也是平凡人,也有缱绻情谊。
第二集一大召开,参会的各个代表举手投足间,人物性格尽显。
董必武沉稳坚毅,爱护年轻同僚。
毛泽东深夜还在做文书工作,董必武带来麻糖给他解乏,并提出帮助毛泽东完成工作。
毛泽东说要请他吃辣肉面作为感谢,因为“湖南人无辣不欢”,董必武十分欢快地回应“我们湖北人也是无辣不欢”。
此时宏大叙事暂时退后,同道中人互相关心的情谊,轻松愉悦的氛围瞬间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样,黄埔军校招生期间,陈赓、方志敏、徐向前、蒋先云在参与面试的时候,不仅每个人展现出的气质性格各不一样,每个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战争、工业、民生、团结群众——切入,展现了投身革命的必要性。
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这四人面试的时候,配乐也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支配乐给人的感觉恰好能很好的呼应他们各自的性格。
这里当然也要感谢各位实力派演员的助力,在有限的篇幅里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革命是不可阻挡的洪流,可这股洪流的构成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
说到历史上每一个具体的人,这部剧另外一处让人期待的地方,可以说是对女性革命者的着墨。
王会悟在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时候给予了坚实的后勤支持,并且在危难时刻提议嘉兴渔船游湖做掩护,完成会议。
杨开慧不仅是作为妻子、母亲和毛泽东的灵魂伴侣出现,她同时也是革命的一份子。
第三集中,她不仅支持毛泽东的工作,同时说:“我也要工作,我也是党员呀。
”这就呼应了上面提到的第四集副线,杨开慧在夜校教工人识字。
向警予、邓颖超等也会相继出场,这一方面观众还可以有所期待。
作为一部讲述党史的电视剧,思想方面的呈现也是必不可少,可思想毕竟是抽象的东西,怎么清晰地展现出来又不会让观众觉得生硬?
导演和编剧在这方面也下了功夫,用电视剧的优势,把这些抽象的思想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黄埔军校课堂上,借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和陈赓之口引出了“革命意志”是最有力的武器,这个情节也很快在下一集军校队员出征中体现出来,在独立团无往不胜的时候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也可以预料到它会是整部电视剧的草蛇灰线。
故事线索清晰明了,老戏骨演技精湛,战斗场面真实,看的激动人心,服装道具还原度很高,是一部良心大剧。
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强烈推荐大家把《觉醒年代》与《光荣与梦想》结合来看。
王劲松把老蒋演的出神入化,期待《大决战》王劲松的再次出演。
观影时,往往能代入其中,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我是来吐槽的刚看完觉醒年代,这部剧我看了有五六集了,真的差距太大。画面还是美的,但是台词差远了。这些暂且不说。李晨呀,天天在综艺上搞笑,还能演电视剧吗?我看见他就想到跑男。这还不是最忍不了的。黄晓明演周恩来,这是什么鬼?满身痞气,跟周总理相差十万八千里,看看《觉醒年代》里的周恩来,又帅,又满身正气,真的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弹幕上还一直在吹。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不好看
历史 悲壮 浪漫 重复
好看
不错
太假了,好好的剧毁在某些综艺演员手里,果断放弃
特意用了美国著名20-60年代历史小说的名字吗?赶超他们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横跨几十年的群戏,格局做得挺好的。
這劇從立項拍攝的時候就關注著,之前還跟朋友去探班過這個劇組。還蹭了一頓劇組的盒飯,哈哈。沒想到這麼快播出了。剛才打開YOUKU看了一集,拍的還不錯,演員也選的靠譜,紅色主旋律題材如果認真拍的話還真的好看,之前的《覺醒年代》就是個例子,什麼事就怕認真,文化影視劇也是如此。5星支持一下
觉醒年代偏拖沓,这部又太快。
没其他意思,就是为了cdl来打的差评
真的有点高开低走 开头第一集真的不错 包括找出杨开慧烈士的遗物 还有一大的召开 一直到黄埔军校都还可以 但是之后越来越像读课文 能省略就省略 能旁白就旁白 详略真的不得当 到了杨开慧牺牲个人觉得可以渲染但是没有必要过度渲染 顾顺章叛变可以一说一说没必要一笔带过 南昌起义之后越来越敷衍 虽然运镜不错 但是故事真的空洞 看了个寂寞 再加上个别演员演技实在让我没有心理支点 化妆也太难看 导致很出戏 我先观望吧 希望换演员之后能好一点 求求不要再一集一直念旁白了 我们演出来吧😭 还有演员太老了 尤其是邓 他出场那个时候也就二十四五吧 这个演员有四十了吧 🤬
基本和《中国共产党简史》一样
还行的程度。
一步党史。觉得还是前半段拍得比后半段好看,尤其是在早期最棒!
革命进行时,一路走来如此不容易,感恩伟人们和大佬们。看历史正剧也是学习,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的背景和发展史,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党的理念。
对于黄晓明,我只想说:油腻,装逼,恶心!是谁让他演总理的?导演是脑子进水了还是被绑架了???如果没有黄晓明,这剧我能打很高的分,你让他去演一个汉奸不行吗???
演员很用心,一言一行都把握的很精准,观众跟着剧中人物一起伤心落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很久很久,荡气回肠的感觉,致敬!
《光荣与梦想》是《觉醒时代》的续篇,百将云集,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3.5 以明星制对百年主题创作加以包装,以言简意赅的叙事结构勾勒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以电影质感的影像(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回忆开篇,突出革命的行动而非口号)来展现影视艺术独有的魅力。光这三点,《光荣与梦想》在娱乐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上,就已冲在前面。但是,对比《中流击水》中陈炯明那段,反而觉得《中流击水》有种难得的求生感,重在生存。《光荣与梦想》虽说人性与崇高感并重,但总觉得有点太超脱于现实压力了。伟人是伟人,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