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下南京疫情期间小旅馆生活。
没有窗的房间里,时间变得模糊不清,开着电视才能感觉到没有那么孤独。
总觉得小旅馆的电视就应该放些内地的老电影或者台湾的一些电影才更适合。
《宝米恰恰》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经典的台湾青春片的味道,青涩、日常到好像生活中真的会发生,虽然感觉有一丢丢狗血(为什么会有人不好意思开口讲自己是双胞胎啦)。
后来想想每个人都会想要自己是独特的,喜欢的人居然会分不清自己和妹妹确实很尴尬,会很想问究竟喜欢的是外貌还是相似外表下不同的个体。
说实在话啦,虽然在这两段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不同的爱情里,优果看起来更像是学生时代会喜欢的男孩子,长得帅、在社团闪闪发光、笑起来也很好看,骑单车的时候就是那种少年的感觉。
但他就像珍珠奶茶一样,很好看很喜欢但是会给人带来很多烦恼,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候并不自在,只能一直走一直走。
永平大家都觉得他不好看,傻大个一样,留级两年成绩还不好,但是他看起来凶凶的其实很善良很有礼貌,待人很好也很尊重女孩子啊,而且哪有不帅,憨憨的很可爱啊,家里虽然是混黑道的但是他依旧单纯善良很不容易了。
永平就像菠萝面包一样可爱又实用!
感觉现实生活中好难遇到哦...
宝米恰恰 (2012)7.12012 / 中国台湾 / 喜剧 爱情 / 杨贻茜 王传宗 / 黄姵嘉 姜康哲
《恰恰》之于我,或许在于不断被忆起的中学时光。
会惊讶、会感怀原来这世间做不好“恋爱”这件小事儿的,并非我一个。
也并非我与那个远远躲在记忆缝隙里的男孩子两个人。
原来那是初涉某事时都会有的不知所措、慌慌乱和略微粗暴心虚的避视。
一个男孩子莫名其妙的追求,莫名其妙的不是答应却也不拒绝,莫名其妙的开始两个人的一段相处。
男孩子不断的出现,然后不说一句话。
明明是一起走,却迈着大步走得飞快。
也还是什么也不说。
当我看着大荧幕上的男孩儿与女孩儿,居然会错愕会以为是自己的生活被跟拍被记录。
恋爱是一场两个人的磨难,怕被看穿,又怕不被懂得。
一起走过的长长的铁轨和一节紧挨一节的枕木,仍是互不开口。
以为约会不过是恼人的折磨,恋爱就是要与一个原本处于自己生活之外的人痛苦的捱近。
每次都是回到家之后,心才开始砰砰乱跳,下次再见了面,却仍是默默不言。
比《恰恰》口味稍重的是,曾有过的一次肢体接触。
是偶然说了一句关于“天冷”的话,对方特地打了车折返回来,说要不要试试牵手。
围着居住的高楼绕上一圈,越走到靠近家的门洞越感受到对方手握的力道的渐轻,心中不敢有埋怨,为什么不紧紧抓住我呢。
而自己的整只手都紧张得紧绷起来,僵直到指尖,好像是要直挺挺的扎穿对方的手掌。
整个人像充了电一般,浑身充满颤栗,在冷风中更添了寒冷。
此后却再也没有哪一次牵手会再产生出,如这般冗长又难以忘却的痒在心头的微妙感,心上布满阵阵酥麻。
再然后是一次马上降临的考砸的月考,那就不如斩断情丝。
说了自认识以来最多的一次话。
原来彼与彼谁都不是拙于语言。
究竟是怎么样度过的那些挣扎沉闷的两相无言的日子,谁与谁也不再愿意记得起。
后来读了文科。
再后来读了文科中的文科,中文系。
文科校区的男女生比例达到1:7,班里只有7个男生。
一个gay,唤全系女生做姐姐;一个蒙语生,四年大学没有用超出手语外的语言交流过;一个大胖子,一米七的身高背负着250斤的体重;还有一个处女座……这样才开始追悔,自己竟错过最优质的那一个。
《恰恰》里也是这样的罢,妹妹的男朋友根本是稍加锤炼便可以在未来秒杀情场的恋爱潜力股。
一切只是因为相遇在最初。
再后来,交了名正言顺的男朋友。
毕业,又换了男朋友。
年龄渐大,很多事情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甚至开始显现出其本来的面目,即空无意义。
又或者成为有可能招致讽笑的把柄。
初恋、初吻和初夜,来不及珍视的种种和对青春恋曲的小幻想,终于像扔垃圾一样从高空散落,洒得遍地凄凉。
开始有了这样的心态,甚是好笑,人生屙的第一坨屎都是香的。
坐在对面的男生谙熟于全套的服务。
只是这一套与上一套与下一套又有多少差别?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在流露纯熟感赋予他的洋洋得意,使人生厌。
起身作别,告诉他说,你的那些机械的活塞运动从来不曾使我有过爬上心头的酥麻感。
而这些一个男孩子曾轻而易举的就做到了。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该懂得的事儿,该懂得的应酬该懂得的交际,该懂得的表现出的举止的优雅。
也才懂得了该去珍惜去怀念那个曾经说不出话的男孩子,和彼时说不出话的我自己。
一次相处间的挫败和经久难以消散的尴尬感,是年轻得一塌糊涂、笨拙得一塌糊涂、彼与彼表达得一塌糊涂。
看完电影的那天晚上,走在长长的地铁换乘通道,无比突然的就哼起了刘若英的《后来》,她说,“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我的坏情绪突然失控得一发不可收拾。
早已显现出一幅大妈的模样,最经常的形象是披散头发,趿了拖鞋,腆着多层的肚腩摇摇摆摆在小区外的菜市场杀价买菜。
蓦然想起,曾被夸赞过的容颜,他说你像奶茶。
那时候是大家最爱奶茶的年纪,淡淡的温暖的微微坚毅的又是始终柔和的那种女孩子。
海子的诗,周云蓬的演唱,他们说呀,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感谢你曾帮我记录我年轻的模样。
那模样曾频频出现在学校一楼的小卖部,去买四块五的汉堡包和两块五的可爱多,还有两块八毛钱的百事可乐。
那模样见证过,食堂外高悬的小黑板之上的“今日菜谱”被某个高个子的男生从“火腿玉米”抹成“人腿玉米”。
还有一年一度五四青年节的篝火晚会,是从谁谁手上递过来了半生不熟的烤鸡翅膀。
那时候的同班的女同学已经摘得了某一年中国小姐的桂冠,移驾世界去了。
希望未来一切都好。
谨此献给那些不会爱的日子,和那些沉默的骚年。
PS:《恰恰》还真不是那种看完马上就让人觉得是多么多么牛逼的片子。
尽管被提醒说不要说别的片子的不好嘛,我还是忍不住想说,还真是因为顺便看了《女朋友男朋友》才体会得到《恰恰》的可贵。
桂纶镁老了,故事显出刻意。
《恰恰》的散漫、关于心声的小剖白和揪住一个误会(双胞胎)一直系扣总也不解扣的手法,居然在《女朋友男朋友》的略微匠气之下生发出包含了“稚气”的小美好。
让人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和回味。
PS2:此外,对于小伙子用自行车载姑娘的桥段也总是一经过目即难以忘怀。
之前看过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穿着白色衬衫的佟大为把江一燕放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站在远处的张歆艺就指着江一燕问片中的诗人王勃(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王勃,勃是勃起的勃”),她美吗?
王勃回答她说,不是美,是美好。
的确是美好,自行车上一双青春飞扬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封存了好久。
此后还有《钢的琴》,那个手工为女儿打造钢琴的爸爸,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秦海璐,秦海璐手里拖着一长条木棍,他们后面跟随的是怀着同样的“报仇”之心的自行车队和工友。
色调华丽,神情肃穆,整个画面简直屌爆了。
(刚才又去看了一遍,是摩托车来着,唉,好吧。。
)《恰恰》里是姐姐站在妹妹男朋友的自行车后轮上。
她双手按压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她是长得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女孩子,他是与她长得一模一样的那个妹妹的男朋友。
他载着她,她触碰着他的双肩,出现在暗夜的大马路上,出现在闪着昏黄光晕的路灯光下。
微微的放肆和简单的轻快,似乎还能感受到轻柔的风和年轻跳动着的心脏,纯洁的男生与女生间的情谊。
止于此,却使观者艳羡。
看完恰恰已经有两三天的时间了,但是却越来越怀念那段阳光明媚的岁月。
不断不断回想起那个蓝白小格子地砖拼凑起来的校园,阳光毫不避讳它的热情,将整个校园揽入怀中。
一树斑驳,总是我们的好去处。
没有什么特别怀念的,我没有经历过爱恋的情愫,但是却有着自己喜欢的对象,每次会在路过他班级的时候多看他两眼,经常找他们班上的同学玩闹,故意笑出夸张的声音来,每次考试下来总会询问他的名次,估摸着我还要多努力才能调到和他同班呐。
他之于我如同米妮之于优果,一见到他就会不自觉得紧张起来。
跟随他走到过他家门口,看着窗户上的灯火熄灭,却从来不敢叫住他。
每当他转过头来,总是慌乱的躲开,紧张到鼻尖冒汗,脸颊发烫,脚步也乱作一团。
回到家里,总是把台灯打开,熄灭,再打开,在熄灭,然后,明天又开始期待新的旅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总算有了交流,跟他谈论的时候极其快乐,那种得到心仪玩具的快乐。
再后来,跟他去操场散步,陪着夕阳,内心多少的紧张与期待,从始至终,我们并排着走完了那段路。
青春是一团烈火,让我义无反顾的扑向它。
记忆中的那个夏天,白色衬衫的他,骑着一辆单车在树下等待一个女孩。
台湾的青春校园小清新的影片总是能演入人心谁没有那个单纯美好的高中时代以及放在心上的那个人呢喜欢到每天心甘情愿送早餐和奶茶喜欢到看到他心里冒泡眼神闪亮喜欢到球场上没有他就心不在焉喜欢到平时伶牙俐齿面对他却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热爱这些电影无非是能让我们回忆过去总能在细枝末节中找到曾经的自己那个总喜欢穿白T的男生校服也穿的很好看笑起来咪咪的眼睛和可爱的酒窝而现在对面坐着的男子西装革履礼貌微笑举止合理却再也没让你有心动的感觉再也不来电最喜欢电影中宝妮站在优果的单车后面在大街上游来荡去毫无顾忌无拘无束地嘶叫呐喊随心随意地说着自己的烦恼和欢乐又默契又合拍可惜不来电爱情的模样 最难猜
一部足够清新、足够能一起共鸣的影片。
对于偏爱台湾小清新电影的我,也许会被许多画面纠葛,米妮和优果在阴霾的天桥走过、徐永平的小眼睛、宝妮和米妮在晒衣时候的小脾气等等。
学生时代的爱情多数是没有结果的,但又是最美好的,它的美好可能在于一次次的小脾气、几句看似可以不说的话、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动作,一些琐碎的画面,也许你我的画面不尽相同,但彼此的心意却相同,这部电影的感觉就会让你的感觉与导演的感觉相同,至于能否共鸣,就要看各自的经历了。
在宝妮心里,嫉妒着米妮,如果优果能像对米妮那样对着宝妮,我想,宝妮也一样会喜欢优果的,一直够执着、有耐心却又有着17、8大男孩的羞涩。
永平的爱多数是一种感觉的爱,他会觉得宝妮的手绢如此重要,那一次足够意外的交集,身上的气息都相互吸引,正是这样的一见钟情,让永平久久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学生时代的恋爱就是这样,够小孩子气、又够平淡,却能打动每个人的心。
虽然节奏上有一点点拖的感觉,但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我的学生时代也是足够漫长、足够的纠结,让感觉走。
“这一刻,我感觉到了mini的寂寞。
”一个双胞胎环境下长大的人也会说出这句话,有点震惊。
寂寞不是身边有了陪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是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可是还是只能与自己交流?
这话描述的不够好,还是要等到感觉到寂寞的时候捕捉一下自己的内心。
(保持记录,感受到的说不出来是不好的,学着表达自己,才能学会去交流,说清自己本身也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吧。
)“故事背后的故事,说不完也理不清。
结束之后就是另一个开始。
虽然已经不再是同一场比赛了。
昨天和今天的你肯定也不是同一个你,但我一定要一天比一天更像自己。
”结尾是:献给那些认真对待自己的你。
for those who are true to themselves。
姐姐是主角,整体的叙事也是从姐姐的角度出发。
通常来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总是认为双胞胎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情,本片反其道而行,告诉了我们双胞胎的困扰。
一对双胞胎姐妹的酸酸甜甜。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独一无二的那一个自己,对于双胞胎而言就成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分身存在,被身边的人自觉不自觉的比较更是难免的。
姐姐显然更加在意自己的独特性,讨厌被误解被混淆,但偏偏淘气的作者把她喜欢的人(徐永平)设计成了一个混淆姐妹俩的呆呆男。
认真踏实,但有自己的小算盘,想活出自己的风格。
妹妹更洒脱一些,(似乎这也是符合现实的,姐姐认真,妹妹洒脱)但妹妹也有自己的矛盾,如何解决自己与优果的问题。
关于两个男孩子的设定,还有青春里的爱情也是一条线。
优果,十分优秀的男孩子,但在喜欢的人上却完全是个loser。
让我想起了那些年里面的柯景藤,应该是典型的青春爱情男主角的样子吧。
喜欢他说得一段话:说不清为什么喜欢mini,但是就是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真棒!
而且他永远可以分得清姐妹俩,这也是很温暖的一个安排。
我相信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说优果是真爱,而徐永平不是。
这点我还想不清楚,等等去挖影评。
徐永平,呆呆的男孩子(不喜欢。。。
)搞不清自己喜欢的到底是谁,但是对喜欢的人真心而且绝对体贴。
其实也是很棒的男孩子!
这样的台湾电影永远有自己的样子。
简单的故事主线安排,温暖的主题,清新的画面背景,细腻的表演。
好想去台湾看一看。
挖评论去了~
每个人心里都非常的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她在世间的存在都只是一次,永远都不会有第二次。
《宝米恰恰》中的两个女孩儿恰好代表了对独一无二的追求,其中夹杂了一些狗血,一些浪漫,一些戏谑,甚至说一些无厘头,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曾经拥有过转瞬即逝的十七岁。
青春: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美丽的字眼,那年,我十七岁,其实,我并不知道我的十七岁会发生什么,我只知道,生活给予我的是平静和满足。
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我等待的是即将到来的高考,除此之外,对周遭的人或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我不知道我十七岁的青春是如何来构成和完成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上学和放学。
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却没办法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
十七岁的时光,想来却是一种触不到底的怅然若失。
十七岁的时候,我追求的并不是自由,因为我一直都拥有着自由。
我渴望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总是在同一个轨道做着同样的事情,让我觉得生命的苍白和无奈。
当然,这些感觉在十七岁的时候并不知道,也不会概括。
用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来概括十七岁并不过分,还记得红色的跑道上被拉长的影子,那些影子在夕阳中总是非常的美丽,我知道,那些被称之为美丽的就是我十七岁的青春。
自我:追求自我并不是一件过分的事情,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追求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学生时代的我们,说起价值,也只有通过实现自我来完成。
我并不是一个叛逆的人,或者说,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叛逆的人,事实上也去确实如此。
对于自我的追求我并没有刻意,或许这和自己的性格有关,与其盲目的追求,不如执着的等待。
在那些标榜自我的年代中,我有意无意的通过文字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我扮演的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
对同龄人的观念表示认同,对成年人的观念表示保留。
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安静,碌碌无为。
后来才发现,所谓的自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你所认为的自我,在别人看来其实不值一提,然而,在年少的时候,却盲目的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成长总是伴随着伤痛,也正是因为这些伤痛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这句话。
宝米恰恰:起初,是通过朋友的介绍了解到了这部电影,对这类题材的电影向来没有太大的兴趣,台湾的青春电影可以说大同小异,并没有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讲述了一些能引起人回忆的故事而已。
偶然间想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最近对台湾电影的关注,还有就是相关历史的了解才记起了这部电影。
台湾青春电影可以说是台湾电影的一种标志性的符号,以青春电影为轴心,衍生出了很多相关题材的电影,比如《盛夏光年》,《宝米恰恰》,《海角七号》,《九降风》等等,这些电影在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上都非常的相似。
台湾青春电影没有非常浓郁的商业味道,有的是鲜明的本土特色,长长的海岸线,笑容纯净的少年,干净简单的白衬衣牛仔裤,缤纷旖旎的街边小店等等,这些特殊的视觉符号成功的构建出了一个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台湾电影。
当代的台湾青春电影在叙事上将成长经验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是将个体的成长经验上升到对个人价值,追求自我的层面上,另一是将台湾的发展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以成长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宝米恰恰》这部电影中恰好讲述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双胞胎姐妹对自我,独一无二的追求,对身份和归属的认同。
在台湾电影中,青春电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类型,这是因为政治因素,族群意识以及电影市场等多方面的作用,虽然台湾的青春电影在表达上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恰好反映除了台湾的身份焦虑,也表现出了一种台湾文化以及意识的态势。
昨天加今天我又看完了这部电影,是第二次。
我以为我第一次看大约是在2010年,啊原来这电影2012年6月15日才在台湾上映。
现在我回想这部电影上映时期的我,大约要开始被急性寻麻疹缠上啦,然后我坚强的去参加了中考。
或许第一次在爱奇艺看到这部电影,是2013年的寒假吗,我记不清了。
我对时间有一些执念。
我的高中时代也有过一对双胞胎的故事。
我喜欢过一个双胞胎的哥哥。
那是我要被学习封闭的高中时代的,神采飞扬的事情。
高一的时候我和他是邻班,真正喜欢的热烈是到了高二。
我选了文科班,在三楼。
我急切的想知道他去了哪个班,啊那时候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呢。
有一天拉着高二第一任同桌是定要找到他在哪个班,话说那时候我心里以为他叫wy。
其实根本不是啦。
然后我知道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在美术班。
后来2013年10月25日。
在大休前的一天,我对他说,我挺喜欢你的。
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对他说,新年快乐。
他也这么跟我说。
喜欢他的时候,我很分得清他和他的弟弟。
他的脸尖一点,弟弟的脸方一点。
弟弟的鼻子上有一个小坑?
好像是长水痘抠的。
哈,这是他们好朋友当时告诉我的。
现在也记忆模糊了。
后来,我后来好像分不清他们了。
高中毕业后,再也没见过。
高二是我高中时代,最神采飞扬的一年。
我有一群好朋友那时,男生女生。
第二次有了所谓最好的朋友。
虽然那时陪伴我和我交好的男生女生,我现在都已经丢失了。
我喜欢的那个男孩也早就已经,我连喜欢都不能了。
不过感谢你们,让我有过那样的青春,有颜色,有悸动,有畅想,鲜活的生活。
现在我大二,我还要再鲜活,再一次神采飞扬去。
看完当时没有特别特别的感觉,但是一天后开始回味其中青涩的味道。
徐永平“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男生”,俩个男生共同出现的画面总是乐趣无穷,大个子,黑道背景,但是却温柔羞涩腼腆单纯,一如我们最初喜欢的男孩。
遗憾哦,剧照里没有他的独照。
很喜欢演员真实有力的表演,眉目间的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当年的影子。
对于爱情、对于同性、对于他,那么奇妙的感觉,不可言喻,只能在眉头间表达。
青春里寻找自我是一个常见的话题,那时候走路的样子,头发的造型,对方的眼神,都在帮我们塑造着脑海中的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特性,却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那么局促和不安,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琢磨好久。
轻信他人确不认同自己,没有办法区别爱或不爱,只能感觉心里的紧张和不安。
喜欢电影里的认真执着的打篮球场景,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执着于输赢,执着于一场场训练和比赛,那是区别自我的方式之一。
在跳起和落下间感受自己的能量。
唯一区别的就是父母,电影里宝米的父母对待女儿的感觉是那么自然和宽容,不执着追问,也不干预,这才是成熟的保护方式吧,让她们自然的成长,感受疼痛和爱。
看电影时就一直想知道双胞胎的演员,原来是一人分饰两角,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内心的力量,好像默契很久的两人,在能读懂对方心里的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说出口的机会。
很喜欢这部影片!
故事讲得会不会太长了
一整開頭都在猜是否雙胞胎或是一人兩角?後面是否錯愛對方的男友?沒興趣了
三星半
不要觉得自己是双胞胎就没特色了,其实正因为有一个妹妹,生活才特别!
哎呀,真好,好青春。可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
青春片无非看个回忆,这么小众的题材是要怎样啦,这部片子有种加了糖精的甜腻感,类似于台湾宅男女神的气质。
台湾的校园青春片的确别树一帜,小清新抓住了美好青春的味道...选角恰当,黄姵嘉表演出色,两个男生也很适合演校园角色...我可能会喜欢宝妮多一些吧...
打着台湾的小清晰旗号 一点都不好看 主角丑爆。
看我这暴脾气,受不了这欲语还休的基调,虽然说不言而喻也是种美德
本片看完最大的感觉是,现在的我怎么还跟17 8的小伙子一样谈恋爱手足无措啊
細膩地講述成長與自我認同,佐以青春初戀的酸甜滋味,題材常見卻不流俗,清新細緻的小品。黃姵嘉一人分飾雙胞胎姐妹,非常出色,演活了擁有相同面貌卻性格相異的兩個女孩
结束以后,又是另一个开始,昨日的你与今日的你,一定也不再一样。这也许很困难,但是,我一定要一天比一天更像我自己~
一直喜欢台湾的小清新
小女生的小暧昧的小情感,就是这样的吧。之前有宣传说这部电影堪比“那些年”,我觉得差了很多。至少,这个不足以让我产生那么多的共鸣。台湾电影的小调调,倒是很浓的。
青涩、青春、轻松、轻快
除了一人分饰两角,剧情毫无爆点。我以为的结局是最佳辩手喜欢上姐姐,大个子和妹妹在一起了【喂。很扯吗】唯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宝妮的叙事旁白吧,好爱这种感觉。
很舒服的小清新,青春期的小心脏,很轻很轻又很温暖
认真对待每一个自己。
喜欢徐永平的性格和优果那张小邱泽的脸 也喜欢片子传达的做自己的观念 (我整部片子都在找宝妮米妮的不同 片尾字幕我震惊了
卡卡卡 看得没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