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原创力真是匮乏。
昨天看了两场电影《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结果前者翻拍,后者融梗。
《你是凶手》翻拍自韩国2013年的犯罪片《蒙太奇》。
起初看,我还没意识到这点。
直到看到一处情节,大雨天,警察追踪嫌疑人到一家餐馆,看见墙边立着一把正在滴水的黑色雨伞,于是辨认出凶手。
心想,这不是《蒙太奇》里的情节吗?
连镜头调度都完全一样。
这时我才把两部电影彻底对应起来。
由于急着赶场,没看完片尾字幕,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提到“翻拍”。
回来后,我特意去查了豆瓣条目、百度词条、购票网站、官方的宣传物料以及主创采访,无一例外,都没有提及“翻拍”一事。
我无心猜测片方的主观动机,我只想说,翻拍这么重要的信息,应该事先明确地告知观众,这是个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
买本书,我还得知道一手二手呢?
对不对。
电影也是,我掏钱买票,我得知道我买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清楚片方的担心,怕大家知道是翻拍,就去找原版资源来看,不进影院了。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但没办法,你选择了翻拍,从立项那天你就该意识到这个风险。
不能反过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靠隐瞒消费者来规避。
结果翻拍的好处,你都占了,又对原作绝口不提,这就有点不地道了吧。
我们更进一步讲,什么是好的翻拍?
就是能把一个“二手题材”拍出“八成新”的效果来。
但凡你真的做到了,你也不必讳言,还能特有底气地告诉大家:我就是翻拍啊,但我拍出了和原作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多牛啊。
当然了,《你是凶手》绝没这个底气。
据我目测,顶多一成新。
再说《追凶十九年》。
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挺期待。
我喜欢看极致的故事,比如讲一个人,短至一天,长达一生,都很能吸引我。
追凶十九年,时间跨度足够,又讲的是追凶的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容易出彩。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就想:借鉴《杀人回忆》可以,咱能不能别这么明目张胆啊。
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几乎照搬。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双警察的配置,一个是小地方警察,吊儿郎当,凭直觉办案;一个是从市局调过来的警察,思维严密,处事谨慎,讲求证据。
这和《杀人回忆》大致一样吧。
还有这两个警察的相识,都因为一场误会,错把对方当做嫌疑犯,不打不相识。
而且台词都差不多:“连好人坏人都分不出来,你当什么警察?
”再来,排除其中一个嫌疑犯的原因,都是因为对方的手有疾病,没法做太精细的操作;以及,都有一个旁观的智力缺陷者,被误以为杀手。
还有几乎同样的情节,饭馆里,酒客们嘲笑警方无能,结果警察大打出手,被对方把腿打瘸。
更不用提,影片大量的运用“麦田”这一意象,来表达底层社会的蛮荒、真相的扑朔迷离以及人性的深不见底。
这种赤裸裸的效仿,不一而足。
每当有一个和《杀人回忆》相似的设计出现,我都心里一沉。
心想:何必呢?
明明是个挺好的题材,干嘛不拍得更自我一点?
公平点儿说,《追凶十九年》还是拍出了一些味道的。
它表面像《杀人回忆》,但内核上更贴近《十二宫》,它想要讲的是:因为一桩无头案件,两个警察的人生被彻底拖进了灰暗里。
而这桩案件之所以无法告破,有刑侦技术落后的问题,有人性阴暗的问题,但更本质上,它是个体制问题,是底层社会的粗粝和暴虐,本身已成为制造戾气与隐藏罪恶的土壤。
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得好,应该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可是,在具体的拍摄方式上,导演却显得畏首畏尾。
有几点让我深感惋惜。
第一,独白。
最受不了的就是影片的独白。
口吻一律是文青似的自怨自艾,语调透着故作深沉的颓丧。
这还都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干嘛非要说出来呢?
如果表意都靠说的话,还拍什么电影,直接诗朗诵不好吗?
说,其实反映的是导演的不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导演技法,更不相信观众有那个智商,可以从影像中直接看懂表达。
第二,结尾。
从前,我以为只有国产爱情片会在结尾来一通重要时刻的闪回,再配上煽情音乐,达到催泪效果。
没想到,犯罪片也可以这么滥情,把两个警察的相识、相知、相离来个狗血的大复盘。
这种所谓的“回味”,真的毫无必要。
回味应该在观众的心里发生,不是你直接拍出来让观众再看一遍。
那样反而挤占了回味的空间,成了生硬的拼盘。
影片最理想的收尾,就是幸存的警察走在闹市里,看见卖花人推着花车经过(花在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他愣在当场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远去,消失在茫茫人群里。
那种往事如烟又怅然若失的味道,就都有了。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最不满的,就是真凶落网这件事。
按照影片的剧作逻辑来看,最后应该抓不到真凶才对,只有真凶彻底逃脱,那种“被浪费的时间”以及“被毁掉的人生”,才能彰显出余味。
我知道,我这么说,一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有审查这件事吗?
真凶要是不落网,过得了审吗?
OK,可以,真凶可以落网。
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有的。
是什么?
模糊掉凶手的动机。
影片在这点上处理很拙劣,非要给凶手找一个具体实在的动机。
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
更好的做法,是凶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杀人,或者说,他杀人的原因不是个体原因,而是一种被底层社会逼出来的无名之恶。
只有这样,那种恐惧的味道才能出来。
也只有这样,两个警察的悲剧才有一种宿命感。
说到底,如果一个社会的恶,能靠抓住一个人就解决,那其实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个土壤已经坏掉了,抓一个人,根本没用。
于是,才有那么多人的人生被一并毁掉,无论他们代表正义,还是代表善良。
把《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放在一起看,多少能看到国产片的现状。
特别是犯罪片,十部里得有六部是东野圭吾,三部是《杀人回忆》,还有一部,是《白日焰火》。
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缺好的编剧,更缺好的作者型的导演。
这不是审查造成的,是观念、意识,是创作能力的差距所致。
别指望着没有审查就能一揽子地解决问题,不可能的,如果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出不来杰作,那么任环境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总能找出另一个搪塞失败的客观因素。
一贯主流又相对公允的豆瓣都只有这个评分 可以想象现在国人对国产电影偏见到何种地步 平心而论 电影完全值四星 最后 作为国产电影再加一星鼓励下
昨天看的是中午场,没什么人,稀稀拉拉几个男生。
豆瓣评分这么低,看完觉得挺出乎意料的,个人认为算是一部合格的影片,影片是现实主义题材,无限贴近生活。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韩国电影,我觉得一点都不像。
韩影目前在国内被吹捧得也太高了,其实要说到悬疑电影,西班牙电影明明更胜一筹好不好?
《谜一样的双眼》、《黑暗面》、《无声言证》和《吾栖之肤》等等才是好看又深邃吧。
以下评论有剧透!!
电影一开场就死了人。
北方破破烂烂的小城市,冬天枯矮的枝丫指向灰色的天空,河边的芦苇荡萧条而败落,历经20年了也没怎么发展起来的北方城市弘州(胡诌)市,1999年时是破破烂烂的房子,2019年了依然是破败的房子,永远是两三层的低矮楼房,毫无美感的装饰,整个城市的发展似乎已经停滞,显得苍凉而破败。
在最后倒数几场戏份中,也就是男二何晨撕扯第二个案件受害人的妹妹时,听到了旁边的警察大声地喊着东北话,忽然觉得挺真实的,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东北,应该是合理的吧,就像是双雪涛笔下那条永远破破烂烂的艳粉街,还有班宇笔下那个充满了下岗职工的东北小城,破败而犯罪丛生。
看电影前没有查过任何资料,也没什么期待,一直以为这是个讲破案的故事,看了前面一小半,看到男二何晨以警察身份出来的时候,又以为这会是一个双侦探破案的故事,有点类似《真探》第一季那种调调,然而剧情一直都克制平缓,破案毫无任何进展,仿佛死水一潭,我等待着,期待着最后的惊天大反转,然而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反转,反而是剧情断崖式的旋转直下,看完有点吃惊。
看完了整部片子,回头过来再想一想,才回味过来这并不是一部讲破案的片子,这部电影实际上要讲的是两个警察如何因为一桩持续了十九年的连环谋杀案而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的故事。
故事有两条主线,两个警察因为破案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生活和工作,暗藏的一条线才是案犯作案的那条线。
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警察,因为案件的关系,把彼此的生活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了一起,两人个性迥异,办案手法也截然不同,两人最后也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可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惨,一个失去了生命,一个失去了生活。
A面人生:刘一波
男主刘一波一出来的时候,觉得有点眼熟,然后想一想,这不是就是《白夜追凶》里的那个周巡嘛,王泷正真是演警察专业户了,一直都是警察,《心理罪》第一季里也是警察。
1999年,第一个案件发生的时候,警察刘一波还是意气风发的,大言不惭地跟妻子说他一个星期就可以破案,还心心念地想着破了这个案子后可以提升为副局,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一生会因为这个案子而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2019年,在菜市场中神情疲惫的刘一波眼神呆滞地看着一辆装满了菊花的三轮车在他眼前经过,姹紫嫣红的万朵菊花背后掠过的是他为了追寻尸体上被抠掉的那朵人皮菊花而溃败的一生,当他跛着脚一瘸一拐地走向远处的时候,他是否还能会回忆起20年前那个曾经发扬蹈厉的自己。
刘一波对办案充满了热情,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他的办案能力确实不算上出众,事情的判断分析能力也不是很强,而且他性情暴躁,情绪难以控制,这一点电影中多处都有所刻画,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案件的时候,他助理在他身后,跟着他一边说话一边喝可乐,他一急了,一回身就直接把助理正喝着的可乐瓶打到地上了;晚上回到家里,睡觉前他老婆让他吃药,他就把药瓶直接砸在地上,砸出了一地的碎玻璃渣子;还有一次跟老婆争吵,就直接掐了老婆的脖子。
第一次在河边芦苇荡看见何晨时,也是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直接扑人,最后抓错了人被局长骂,仍是不以为意。
刘一波的妻子郭静由演员黄璐饰演,她也算是很不错的演技派了。
两人的婚姻生活琐碎且日常,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细节,所以真实。
两人一直都住在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破旧二居室里,简易的饭桌,工薪家庭里常见的简易沙发,都让人知道这个家庭并不富裕。
而且刘一波身体有恙,两人多年想要孩子而不得。
刘一波沉迷办案,对菊花连环杀人案变得魔怔后,妻子郭静过着的是几乎丧偶式的婚姻,就算偶尔老公回家,叫他吃药,还会被吼叫;杀人犯在案潜逃时,自己孤身下班回家也无人接送,担惊受怕,这样的婚姻一过十几年,任谁都会崩溃,所以一旦期待多年的孩子流产之后,郭静十几年积攒的怨愤就会爆发,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了刘一波。
对案件魔怔的刘一波,多年苦苦追寻始终找不到案犯,自尊心很强的他因为自己身体不行而暗自自卑,性格是自负与自卑的矛盾结合体,妻子怀孕之后很开心,没想到意外地失去了孩子,紧接着妻子又离开了自己,而奸杀案依然一桩桩的发生,案犯仍然没抓到,生活无望且无助,无数件事情堆积在一起的绝望终于重重地击跨了这个要强的男人。
他辞去了警职,酗酒赌博,在农村养羊,对一切变得麻木,眼神呆滞,从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警察变成了一个一事无成的落魄中年男子。
B面的人生:何晨
与热情暴躁、莽撞粗心的刘一波相反,何晨冷静,心思缜密,做事认真,有毅力。
1999年妹妹被奸杀后,他立志做警察,就去考公务员,最后成为刑警,2002年成功调到了妹妹案件的办案警局,亲手接管第二桩奸杀案件。
第二个奸杀案件发生时,他通过询问受害人妹妹,套出了嫌疑人屠夫,在刘一波想抢功去殴打逼问屠夫时,他又拿出来了屠夫证据链完整的不在场证明。
对于多具尸体上的菊花图案,他会绘制多幅素描试图来清查图案背后的秘密。
在他死后,刘一波去收拾他的东西时,他的整个房间里全是为了破案收集的各种案件信息,内容庞杂而排列有序。
何晨并非文质彬彬,他打人也特别狠,妹妹死了之后在发廊痛殴妹妹男朋友那段就特别狠,拼命往死里打,被刘一波扯走的时候还不忘狠狠地扔下铁板手砸在妹妹男友身上。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就算冷静心思缜密,分析能力强,会打架,案件仍是一件件地发生,年复一年,案件就是毫无头绪,因为无差别的连环杀人案件,找不到最初的源头案件解锁,受害人与案犯之间始终都是没有社会关系的人,无从找寻。
可就算是这样的无望案件,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在刘一波离开之后,他一个人坚持着。
十九年后,一个偶然,与助理靠边停车发现了路边摩托车维修店前放着的一辆蓝色摩托车,车上有一朵白色的菊花,他心念一动,上楼找寻,没想到辛辛苦苦找寻多年未果,最后来得却不费工夫,他一进屋没多久案犯就回来了,他本想通过找寻证据,层层筛查真凶,没想到案犯穷凶恶极,手起刀落,毫不犹豫地把他从窗户推下了楼,当场殒命。
有能力的何晨不但会干活,肯干活,有毅力能坚持,更何况他还有能偶然发现案犯的狗屎运气,只可惜现实离完美始终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距离,在被推下楼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霎那,他是否也曾有过后悔,后悔这一生对这个案件的魔怔和执着,后悔他因为这一案件而从未有过自己真正的人生。
刘一波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失去了生命,生活的B面就一定比A面好吗?
没有人可以回答。
C面的人生:案犯本来以为案犯是这部电影的重点,看到最后才发现他不过是笼罩在刘一波和何晨生活上的一抹暗影。
电影对他描述不多,直到最后电影结束了,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对于他的犯罪动机,只能猜测他是因为母亲遗照上穿的衣服上面布满了菊花,所以他才执念地在所有自己奸杀的女子身上都抠掉一个菊花形的人皮,第一个案件是菊花在背部,第二个案件菊花是在腹部,第三个案件菊花在大腿。
他一直都是狠角色,杀人毫不手软,一进门就立刻警醒,意识到警察闯入。
此时何晨还不知道他就是连环杀人案的案犯,但是案犯立刻明白,即使这次侥幸何晨走了,自己也难以逃脱了,所以他随即杀机顿起,用扳手砸开了窗户,把这个追踪了他十几年、尚未意识到他就是案犯的警察从三层楼的窗户直接摔了下去,当场毙命,手法干净利索,心狠手辣,这大概就是他十几年犯案而从未被发现的原因吧。
而关于他心思缜密,从何晨进入楼道时就开始刻画了,楼道里堆放各种杂物,全是破败的,到处破破烂烂,就连案犯房间的门帘都是脏兮兮的,可是一进入房间就会发现房间里异常地整洁,各种东西摆放有序,整整齐齐,不难看出来房间的主人有点强迫症。
何晨只问了他有菊花花纹的摩托车是谁的,他就立刻警醒到自己被发现了,所以手起刀落,毫不犹豫地把何晨扔下了楼房。
现实生活中案犯这种与受害人没有生活上的直接关联的无差别连环杀人案件,实际上是很难破案的,例如我国的白银案,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这两个案件最后破案都是因为偶然,警察们拼了命地去找寻,即使穷尽一生也找寻不到,反而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了进去,可惜可叹。
整部影片完成度还不错,个人认为可以值3.5星,况且导演竟然才二十多岁,这么年轻,又是第一次拍长片就给4星鼓励吧,希望以后可以拍出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案件内容并不够那么的吸引人,反而更像是想表达另外的意思,比如坚持,或者友情之类的感觉,与电影有关系,但感觉与悬疑类别有点偏题,案情发展并不能够完全吸引人,电影最让我感触的是刘一波一开始因为当上父亲而半路不得不放弃追了三年的案件,但内心却始终放不下,于是不顾妻子的反对也不顾当初对妻子许下的承诺又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案件中,导致妻子好不容易怀上的宝宝在家里无意摔倒流产,妻子愤然离开,最后刘一波也无心再去关心案件,辞去警官一职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网络看到的一句男人们的独白“我抱起砖头就无法抱你,放下砖头就无法养你”,我无法去评判刘一波和他的妻子谁对谁错,一个只想完成自己的一直坚持的事业,一个只想有更多陪伴更安稳的平凡普通生活,他们都没有错,可如何选择真的很难。
本以为刘一波在他妻子走后会全身心的投入案件中,用最快的速度去破案,因为他应该是很恨凶手的,因为这个案件让他失去还未出生的宝宝和妻子,他一定会想要亲手抓住那个混蛋,或者是彻底放下去找自己的妻子重新开始他曾经答应他妻子想要的生活,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即没有去找他妻子也没继续破案,反而是一直消沉最后独自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导致他的伙伴在破案中不幸身亡,如果故事的结局是刘一波和他伙伴一直坚持携手共进,一步一步的找到各种线索最后成功破案,更多一点案件的情节,应该会更加精彩一点吧。
“有些事情,它一旦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就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这一切终要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我们所相信的。
”
比较无聊的时候随便打开了一个片子,然而竟然出乎意料还不错。
能让人一口气把片子看完。
毕竟这是一个之前没听过的片子,而且豆瓣评分也非常低,所以有点出乎意料。
这个片子的故事以一种比较沉静的方式讲述出来,就像是导演领着观众看一本长篇小说一样的感觉。
整个片子的叙事方法,颇符合它的名字: 追凶19年。
在19年里,王泷正饰演的主人公刘一波从年轻干练雄心勃勃的警察,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与妻子离散的瘸着腿买菜的半百之人。
另一个主人公何晨,在家破人亡之后,把抓住真凶作为一种执念,直至离开人世。
甚至王泷正饰演的主人公,被这个案子彻底改变了人生之后,已经放弃了对真凶的追逐。
这19年里,城市发生了变化。
城市里的人也发生了变化。
甚至主人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有真凶竟然一直没有变化,持续不断的犯案。
而刘一波和何晨的工作方式其实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很相像。
他们不是什么神探,没有老天爷的眷顾,也没有特别神奇的高精尖技术可以依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排查。
把这个城市从头到尾、由粗到细,一遍又一遍的过筛。
两个主人公就是普通的一线民警,他们的工作方式也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厌其烦。
观众看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无能为力或者漫漫无期的感觉。
也不知道他们对这个案子一遍又一遍的排查,从各个角度进行筛查,到底有用没用。
就还蛮能感受到19年是如何的漫长。
虽然这个故事体现出了命运的无常,主人公的人生会因为一个连续的案件而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但是作为观众,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
那就是虽然命运中存在着各种变换莫测,虽然很多事情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控制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会带着执念去寻找真相。
虽然这个电影的结尾看起来不够文艺,或者不够深沉。
但是这个电影貌似不是作为文艺电影来拍摄的,而是作为一种商业电影,虽然他拍摄手法看起来有点文艺,但是它所表达的是普世价值观,所以必然会设置一个光明向的结尾。
同时这个电影有着一个比较让人纠结的点,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和他的故事类型存在着一种矛盾。
就是导演讲述故事的手法,确实有着一点儿文艺片的风范;故事里面又掺杂着很多文艺片的喜欢的宿命感。
但是这个故事从它的整体走向和结局设置以及结尾的感谢,又表明它是一个弘扬主旋律的商业片。
所以这种矛盾导致这个电影两头不靠岸。
还有导演很喜欢用旁白,两个主人公分别进行大量的旁白。
但是事实上没有这些旁白,也不影响观众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不知道导演大量使用旁白的初衷是什么,但是个人感觉这个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与其用大量的旁白还莫不如多设计镜头语言来表示导演的意图,能让影片更具质感。
整体而言,故事还是一个好故事的,导演拍的也比较流畅。
但是,感觉这个电影定位不是很清晰,不知道什么样的观众才是它的目标观众。
一部现实又有点想象的片子,开着弹幕看到很多网友吐槽说查案能只有两个人而且没人管的情况下追查十九年吗,想想其实还挺有道理的,何晨为了妹妹,开始的刘一波是为了争口气,慢慢的由警察的正义情感取代,到后来亲人遇害感同身受,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路和何晨并不相同。
不喜欢这种结局设定,但很现实,生活中也是太多的无奈,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也不同命运。
看完了《追凶十九年》,这部电影没有当年的心迷宫令我震撼,但我觉得也算得上是一部不错有诚意的电影了。
评分很低,看了下主要是大家认为电影对破案本身的叙述比较敷衍潦草,缺乏悬疑片的该有的线索、推理、逻辑、氛围渲染或者爆发点,从而显得整部作品有着些平庸。
对警察形象的刻画略显不现实、两位男主之间的情感联结做得不够丰满。
另外一点就是模仿《杀人回忆》的痕迹较重。
我一开始也觉得它有点模仿《杀人回忆》,尤其是开篇第一个案件的呈现方式,俯拍的镜头和办案人员在现场的处理。
也许是致敬和借鉴,却没有很出色地展现出自己的风格。
但我觉得这部作品的立意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导演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了。
电影更多的是展现,在一个科学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所发生的连环杀人案件,是如何影响普通刑警,或者说一个拥有正义感、责任感的人的生活、甚至一生的。
一切事件都离不开天地人和,时代背景,现实条件,人本因素,都成为连环杀人案无法破获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这样沉重艰苦的岁月里,还是有人一直坚守着,坚持着。
在双男主还年轻且意气风发的时候,一人为了报仇,一人为了升职,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案件的破获似乎已化成他们的骨血,形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责任。
另外,这种使命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他没有家国情怀,或者惩奸除恶匡扶正义那样伟大,而是更接近平凡人对理念的追逐。
就像一部地狱模式的游戏,你一旦开启,走到一半,就舍不得放弃,一定要看看最后通关是什么样子,求得一个结果,你才会觉得有所值。
“有些事情,它一旦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就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它终将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我们所相信的。
”就是这样的信念,让两名刑警——被时间困住的何警官,还有被生活抛弃的刘警官,为了一宗旧案,奉献了自己的人生。
或许它更加偏向剧情片,充满现实意义。
我相信,现实社会中一定也有拥有正义、有责任,有很多向他们这般默默无闻地,为自己、为社会,甚至为国家付出和奉献自己的人。
这样的人们无疑是伟大的,向他们致敬。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电影里,时代变迁对案件的影响这方面没有展现很多,普通办案人员被一个大案要案所牵连,然后又被时代的洪流冲刷,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着旧案,小人物如何在大时代里被裹挟的那种厚重感无力感不太明显。
感觉格局可以再拔高一点,可能电影的表现就更有力。
(也有可能是剧组资金比较紧张笑cry
蛮难看的,全程两倍速。
以为是悬疑破案,层层递进,实际上是两个警察的惺惺相惜最后分道扬镳(可能也不是,有点没头没尾的)。
破案剧情拉垮,没有伏笔,前后毫无关联,莫名其妙就破案了。
连环变态杀人这么大的案子拍的让人想疯狂快进也不容易。
何的人生像是为刘服务的,没有单独存在的意义。
最后何的死亡也不知道意义何在。
何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想演一个妹妹死后自己的人生只剩下复仇这一件事的行尸走肉。
看起来好呆,很出戏。
刘的人物形象也很奇怪,比起警察更像是一个混混。
这些都不说,主要是有超级下头的点。
刘性无能,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意外掉了以后,刘第一反应是掐妻子脖子。
虽然妻子激了他一句,但是不管因为什么孩子掉了就掐脖子我真的觉得很恶心很下头。
还有就是性无能这个点也完全不能理解,现在的电影是不和性搭点边就不能拍吗?
刘就算不是性无能,孩子来的很容易,妻子因为刘太专注案件不顾家,晚上被人尾随害怕但是刘不在,怀孕以后刘不关心,答应的事情也没有做到等等原因和刘离婚也很合理。
而且性无能和案件也没有关系。
除了这个,电影里挺多以为是有用的线索都和案情本身没有联系,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些镜头。
看的我生气,还不如去看无脑甜宠剧。
致郁,真实。
这两点是我观影之后第一印象,现实里有时就是这样明明看似一个普通的案子背后也没有什么保护伞,警方也把能查的都查了每次以为要水落石出了但最后还是不对,好像就是差那么点运气,但就是差这么点运气便使人半生深陷其中。
就像结尾那句独白“我多希望你能忘了这个案子,拥有新的生活。
然而我也清楚,有些事情它一旦出现在我们生命之中,就变成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最后案子终于破了刘一鸣坐在公交车上听着案子破获的新闻报道那个场景真的很真实,一个纠缠着你半辈子的案子,你的人生因为这个案子而转折,到最后在世人眼中至多是一起只会感叹一句凶手的残忍和对被害人的一声叹息,没有人会去知道、在意这新闻后面是两个警察的人生,少数人可能还会反过来责怪警察的不作为“一个案子查了十九年,这群警察果然只会对普通百姓耀武扬威真遇上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个个都成了孙子。
”我感觉这部影片有点像简化版的《沉默的真相》虽然故事情节有很大的不同,但主角人生经历的大纲是一样的,都是两个公职人员为了一个案子从此人生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说两部剧的主角为了案件最后都导致妻离子散、潦倒落魄了却从未后悔。
情节拖沓,全程都是一个又一个案子,jc毫无头绪,一点点线索去排查结果失望而归这种方式去推动剧情的发展。
监制张猛是个写实派的导演,这片子就是过于写实了,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这个过于写实就是失败原因。
双男主性格迥异,本来就应该多点冲突,但是我只看到了一个少言寡语扮酷的受害人哥哥和一个动不动就动手发脾气的王泷正,他们之间应该有冲突产生的,但是影片里两个人虽然一起办案却像两条平行线,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这样不爆发冲突又怎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整部影片应该至少有一次最接近凶手的时刻,不是这样草草的安排在结尾,通过摩托车上的菊花纹一下子让观众猜到马上要抓到人了。
另外凶手的戏份太少,他是个变态,就要加上变态的戏剧化成分,原型里面的那个人为了给儿子挣大学的学费多次去外地打工可以说是个尽职的好父亲,凶手多次翻案肯定是一个生活上就非常细致的一个人,为什么电影里面没展现出来,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安排一段他在厨房很细致的准备午饭,打电话给远方的儿子,然后来一场搏斗戏,从一个慈祥的父亲变成一个残忍的凶手。
这样会不会好些,虽然俗套了下,但是影片到结尾都没有一个高潮,我看的直犯困。
看了一个多小时没抓到凶手,最后五分钟就不能高潮一下?
另外王泷正演的jc妻子自己去打掉孩子然后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jc看起来更惨一点吗?
生下孩子带着孩子走,然后破案后一家团聚不更好,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我希望的结尾是王泷正破案后疲惫的敲开了妻子带着孩子外地租住房间的门,对妻子说:案子破了!
就这样结尾就行,jc不是一个机器,也是有血有肉的,不要靠卖惨来博取大家的眼泪,影片是给观众看的,不是导演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卖给观众。
上一个这样做的导演是毕志飞,我希望追凶十九年的导演以后别学毕导。
开篇很明确,这个凶一追就是19年,甚至开头就知道结局,警察已然死去。虽然是以“白银案”为背景,但是主要是描写那个年代的基层的刑警故事。凶手这类人很奇怪,无辜的被害者和家人,查案警察,这辈子都会和这个凶手纠缠一生。甚至刑警会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个凶手,但是看到最后,作为双层身份的何晨,还是没有那么的了解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一生,都困在凶手杀害他妹妹的那天,时间凝固。而刘一波则是因为此案改名了命运。他们都是有热血的好男儿,奈何命运这东西,只能感叹无常。不过不论是最近韩国的“华城案”还是白银案的破获,都知道了科技的力量。希望以此来减少犯罪率,减少被害者。
PYIFF20,拧着鼻子看完了,中间全场无语尬笑好几次。电影一开始,看到这种犯罪片打生硬的平面光,就知道视听零分了,果然是毫无电影思维,全程电视剧式拍法。网大如果拍成这样倒是可以,那样的话,反正我也不会找来这玩意儿看,电影拍成这样,就太碍眼了。让我看下去的动力是发现这个故事改编自白银杀人案,用最流水账,最没有想象力的方式改编,编剧按照他对类型片剧本的肤浅理解,把故事分了幕,捋了一下整体的节奏,然后就是生硬的将情节按照剧本大框架堆在了一起,侦破过程全靠编剧把自己当上帝,侦破没有严谨的推理逻辑,所以也就没有戏剧张力,抓不了人,就剩下类型片套路,类型片节奏到了什么时候,编剧就扔什么料,偶尔还会来一段毫无可信度的戏。导演没事还喜欢从《杀人回忆》里借鉴几个细节,真的是在亲身示范什么叫自取其辱。
还行吧,比较常规的讲法。
节奏太散了,刘一波的家庭线不讲也罢,对剧情推进也没啥作用。何晨演得不错!
看到很多人评价都感觉歪了,这本来就不是一部描述案情和推理的片子,这片子明显在塑造两个被案情“折磨”了十九年的警察生活,王泷正和宋宁峰塑造的两个警察在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方面都很好。
很难看,你都不敢想象这电影改编自《杀人回忆》,且不说那个令人诧异的结局,就是整个破案过程也是清汤寡水、毫无亮点。对比着看,隔壁的《你是凶手》真的堪称神作!ps:《当年情》竟然有国语版!
实在是不太合格了
不提借鉴的话,叙事欠佳,轻了案件本身,重了意淫警察心境,也许有过审的因素。乡镇质感营造好,宋宁峰人物塑造好。王泷正已经成为中国不着调警察专业户。此片如果不去影展首映,估计评分能比现在高1分
非常压抑的片子,重点不是查案过程,片子立意是想凸显警察的不易,“英雄的路都是孤独的”戳我泪点,但还是想反驳,警察为了追凶,把自己的人生都搭进去了,也不是受害者家属想看到的。
給我整笑辣。PS,很不喜歡宋寧峰,念台詞機器。#PYIFF
平淡无奇,只是完成了而已。
警察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命,遇到不要命的凶手之前,人生最晦暗的一天也是春天,多少次以为自己要放弃了,但终究放不下当年情和你
主脚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尤其是黄璐, 让我摆脱了他在「六欲天」表演中带给我的阴影 =..= 这种「困在时间里」的感觉特别饱满, 除了动作戏用快刀以外, 基本上都是慢刀细剪, 无论是推进剧情还是感情都比较到位。不过对话对切镜头时的微移镜头有点激起我的「雷雨烂片」创后遗……一堆评论扯什么「杀人回忆」呢, 呵呵。
我觉得挺写实的,警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职业。片子挺好。黄璐演过盲山,给分。
放过《杀人回忆》吧。
鉴于国内院线的正能量要求,把片子结局自己脑补一下,案子一直没破,两个jc抱憾老死,这才是人生啊……中国版的杀人回忆,真探,就感觉还挺好看的。配角有点敷衍,脑补王砚辉。
喜欢这种质感的
惊讶的看到有些人批评片子粗糙,我反倒最喜欢这点,那种粗砺感配上片子的主题,倒挺有年轻导演的质朴和勇气的。能从新人导演身上看到这种克制,实属难得。当然了问题也不少,但冲着这个方向和态度,未来可期,专门来鼓励一下哈哈
mark
结构还成,作结的歌用的也挺好,但人物完全互为配角,各自为政,完全都没立起来,然后,唉这就结局了!?密度感太差了。我觉得这片子要再上升一个台阶,加点笑,有点喜剧元素就行了,主演们不需要那么用力,也能让观众放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