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就像庄生梦蝶,搞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又是梦境。
表面看,里德设置了一座地狱,但其实这是导演精心编织的宗教地狱寓言。
所有的宗教都是一座地狱,每推开一扇门,你就陷得更深一步。
直至最后步入最底层,那是心灵的囚笼,精神的桎梏,变成宗教奴隶,被谎言操控,如果不遵从,就会受惩罚。
从两个女孩推开进去室内第一道门起,他们就仿佛步入了一个梦境,似真似幻,蝴蝶,蓝莓香薰,都预示着他们即将步入一场精心策划的局。
他们是逃不出来的。
结尾一个女孩似乎逃了出来,但是扔在地上的手机屏幕上,一座白色的建筑上写着不在服务区,同时一只蝴蝶落在了她的手指上,这和她之前的台词呼应,死后要变成蝴蝶停在所爱之人手指上。
这不仅是说明她已经死了,还有着在宗教之中你是被完全封锁的,与外界隔绝等于死亡,而心灵像蝴蝶般自由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的含义。
reed在片中像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他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谎言,他让女孩们看到宗教是如何一步步将人拖入地狱的。
而她们这种宗教推销员正是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她们本身进入宗教系统也并非自愿,只是为了跟随家人,她们的内心受到各种外界信息的冲击,也并没有坚定的信仰,他们只是从事传教士的工作而已。
各种不同的宗教就如同各种不同品牌的避孕套。
哪个更好用,让人十分好奇,效果是不是真的像广告语宣传的那么神奇呢?
而神迹真的存在吗?
我觉得导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许,巴恩斯最后的苏醒是神迹使然,但也不排除是庄生梦蝶。
也许利他无私的善意祷告真的可以产生奇迹!
谁知道呢?!
12.30这部电影一直在对神的存在与否发出疑问。
但人类好像从来没有质疑过地狱的存在。
可能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地狱中,人类自己就不断的互设地狱和困境,而人类又很难摆脱这种折磨和痛苦,最后总要找到各种自我安慰,所以有了各种神,从动物神到人类神到未来的ai神。
如果把电影类比为文学,那么大多数电影只能称之为通俗文学。
又因为电影的大众属性,也就决定了电影作为第七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向一般大众倾斜的。
因此,《异教徒》在这个类型片的通俗电影(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的外衣下探讨宗教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另一方面,基于类型片的特点和通俗电影的特点,想对宗教有更多深层次的探讨是不可能的。
所以,影片里Reed将宗教简单归结为“控制”,这明显是不够严肃的,或者说不够完全,不具有完全说服力的。
当然,《异教徒》并不是在讨论宗教是什么,而是在讨论上帝的有无或者说神迹的有无。
这并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一个信仰起点根基性的问题,只有在选择了BELIEF或DISBELIEF之后才可能有见仁见智的答案。
那么,你相信上帝存在吗?
或者,你相信上帝不存在吗?
有人在豆瓣上把本片详细地拉了一遍,很厉害,非常感谢他的辛苦付出。
如果有人对本片有什么不明白,可以去看这篇影评。
在此,我简单说一下我对影片最后一幕的看法:信仰是个人的,那么神迹也是个人的,因此,见证也是个人的。
有人很乐意去人前作见证,首先,这见证真不真只有你知道,只有你个人才能感受;第二,就算是这个见证为真,是个神迹,那也是属于你个人的神迹,你就算说出来,别人也感知不到;第三,太多的见证只是表演属灵,表演自己在灵性上如何高人一等,自己如何和神亲近,就算是你真的高人一等,也没必要说出来吧。
我想影片最后一幕说的应该是这个问题:神迹当然存在,祂存在于个人的感知里。
镜头语言不错,线索串联得好,一问一答的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啊。
那宗教可不就是,你只需要相信,而不需要问为什么么,至于说上帝有没有,如有呗,别管是这神那佛,都只是形式不同,故事不同而已嘛。
营销就是把一果多因中的某一因,进行夸大,再辅以一些佐证,给你反复洗脑嘛。
营销宗教就更简单,毕竟宗教是万能的,你只管相信就可以。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很难脱离人性,就比如非为色也乃为后也,就成为了证实存天理灭人欲的可笑说辞。
现在的宗教,很多是在强调自己是正法,自己才是正统,排斥其他的一切,无视于理,外圣内王,何其片面,越修越执,愈发极端,违规就要下地狱,这种塑造权威然后施加给人身上的压力,可不就是PUA,可不就是控制嘛 。
再说人的所有觉知,也是亦真亦幻,利用你想要的去操控你,也不是难事,毕竟,我们的生理体系,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是看表面的生物,多点考究,就会多点通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少点迷惑。
宗教作为社会性团体,与原本的思想体系是两种性质,宗教对其思想理念加以修改后,使其成为更好控制人的工具,毕竟这个工具也太好用了,比如印度婆罗门教,美国清教。
然后用信仰做背书广招信徒,而信仰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心安,平衡,这也是人一生追求所在。
至于说宗教,信则信之,不信则不信,没关系的,但信仰却并非都要通过宗教获得,所谓的“信仰”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概念架构,但它对人产生的作用却极其重要,精神世界不就是物质世界的向导么,“信仰”的形式有很多,名无恒名,不过若是能够做到真正的真诚,由内而外,于己有信,于信有道,虽然显灵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并且很开心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所以,生命要有所依存,当然很重要。
不过,至于庄子的解读,我认为至少也要通篇读过庄子,了解其中心思想后,再做贯通的评价,而不是只揪住其中一句话,一篇文章去解释,这样就会以偏概全,而且当然就会是微言大义,往哪个方向扯都行咯。
“要是上帝启示经由人类之手,并且人有缺陷、罪恶且撒谎,那我们怎么知道启示是正确的?
”“因为它让人感到这样是正确的。
”“没错,正是如此,就是这样,我很赞同。
关键在于自身与上帝的联系有多强!
”“为什么我们不讨论塔可钟?
”“因为这样我们就要为了讨论塔可钟,而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讨论塔可钟。
”也就是所谓的摩门教、科学教、伊斯兰教、佛教。
你了解的越多,懂得越少。
每个宗派、邪教、信条、教派,都声称拥有唯一真正的教义,但经过推敲后似乎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
信息被淡化,原作被掩盖。
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理应拥有最多的信众,远超其他宗教。
而犹太教徒却只占世界人口的0· 2%。
“教会要么是真的,要是欺诈,它是上帝的教会和王国,要么就什么都不是。
”“我个人认为,当今世界所有一万种有依据的宗教,就像你们所属的象征教会一样,是人为制造的,闹剧!
没有神圣可言,你们的宗教经典只是摆设,如同这些荒谬的桌游一样空洞,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我看到的就是你的先知描述的景象,耀眼的白色光芒,满是白云,但没有天堂,想要返生,现实让我觉得不真实。
那不是预言,那是濒死体验。
当你大脑缺氧,或者心脏停跳时,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幻觉。
”“你知道吗?
当你回忆某件事时,你其实只是在回忆你上次对这件事的记忆,你并不是真的想起了那件事。
”对记忆的回溯,一次次的重构。
如果非去不可的话!
因为我想知道真相,因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经历。
“我来这里不是因为我选择来这里,而是因为你让我做了这个选择,因为你想让我相信,唯一真正的宗教:控制!
”“宗教就是一个控制的体系。
”我让这些女士受冻挨饿,这和你们教会在海地受到飓风重创后,去那里发放《圣经》是一个道理。
某些人失去一切后,会变得更好控制。
“你让他们控制你今晚所做的每个决定,他们决定你向谁祷告,何地祷告,祷告的内容,他们甚至控制了你修女服下的衣物,你的魔法内裤。
”“祷告无用!
你没有听说过伟大的祷告实验吗?
他们将病人分成受祷告组和未受祷告组,研究的结果确凿,祷告没有。
但我觉得这很美好,我们为彼此祷告,即便我们都知道,祷告多半没用,不只考虑自己,还心系他人,这挺好的。
即便那个人是你。
”“我感谢你让我的人生遭受的苦难,以及你默默为我铺就的道路。
”
--- 一、信仰本质:神圣外衣下的操控密码 《异教徒》以一场精心设计的“信仰辩论”撕开宗教的神圣面纱。
休·格兰特饰演的里德先生,用温文尔雅的学术姿态构建逻辑迷宫——从摩门教一夫多妻制的私欲本质,到宗教典籍的再包装逻辑,层层瓦解传教士的信念根基。
当他将传教行为类比避孕套营销时,完成了对信仰体系最致命的解构:所谓神圣教义,不过是更高明的精神控制术。
这种批判不仅指向传统宗教,更暗讽了消费主义、算法推送等现代信仰替代品。
--- 二、空间叙事:三重炼狱的精神绞杀 导演通过物理空间与心理压迫的共振完成叙事升维: - 客厅辩论场:水晶吊灯下的宗教哲学课,里德用流行音乐抄袭史类比信仰沿革,如同用手术刀解剖信仰的缝合痕迹; - 地下教学室:旋转楼梯与声控门锁构成实体牢笼,被囚禁的女性群体则化作精神囚徒的具象符号; - 微缩模型屋:俯视镜头下的人类蝼蚁,恰似信仰体系中的提线木偶。
当幸存者穿越这座超现实迷宫时,观众与角色共同经历了从认知颠覆到生理战栗的全维度恐惧。
--- 三、角色倒置:猎人与猎物的身份迷局 影片颠覆传统惊悚片的人物设定: - 里德的“造神运动”:这个自诩信仰解构者的狂人,最终活成自己批判的教主模样。
他的地下室既是实验室也是神殿,用控制对抗控制的行为,暴露出人性深处的权力饥渴; - 传教士的觉醒悖论:巴恩斯从虔诚信徒到反杀施暴者的转变,看似是信仰崩塌后的觉醒,实则是落入新控制体系的开始。
她临终前说“祈祷虽无效但很美”,道破了人类对精神寄托的永恒依赖; - 蝴蝶意象的荒诞真相:结局的开放式设计——幸存者指尖停留又消失的蝴蝶,既可能是灵魂救赎的隐喻,也可能是里德“庄周梦蝶”理论的心理暗示。
这种不确定性,恰是对信仰本质的最佳注解。
--- 四、现实映照:算法时代的信仰困境 影片暗藏的多重现实投射令人脊背发凉: - 后疫情信仰真空:当传统宗教在灾难中失语,人们既渴望新精神领袖又警惕成为傀儡的心态; - 信息茧房困境:里德的地下室教学与社交平台的算法推送,本质都是通过信息筛选实施精神操控; - 性别权力反转:被囚女性群体既是被害者也是共谋者,她们麻木的眼神揭示了集体无意识的可怕力量。
正如现代社会,我们既是数据剥削的受害者,也是流量游戏的参与者。
--- 结语:谁在编织信仰的蛛网 《异教徒》的终极恐怖不在于血腥暴力,而在于揭开了文明社会的精神底裤——我们嘲笑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却对现代社会的隐形控制毫无察觉。
当巴恩斯逃出地牢时,晨曦中的微缩房屋在镜头里微微颤动,这个震颤既是物理余震,更是认知地震的延续。
影片留下一个毛骨悚然的启示:真正的异教徒,或许正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控局者。
正如蓝莓派香气始终萦绕在幸存者的记忆里,人类对信仰的渴望永远在理性与本能间摇摆。
这种永恒的撕裂,既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而为人的确证。
不就是一个老登把人家两个女孩子锁起来大谈特谈那点形而上学的东西,最后还假惺惺补一句:“我没有强迫你们留下来哦。
你们是自愿的。
”里面的人都好难杀,而且太黑了,关键镜头剪得怪怪的,几次来回看几遍都不知道谁杀了谁,咋杀的。
不过在作出以上评论时突然意识到,我明明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却还是看完了呢,明明没有人锁着我的手点掉小叉叉啊,我也被我自己的“打开一部电影就最好看完”的思维给控制住了吗?
还是说我其实也是享受这部电影的,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又一个近在眼前的、谜底就在谜面上的谜题,我根本无法拒绝这种探究的本能。
那么,我能说自己被“本能”控制了吗?
如果人是被“本能”所控制,那么控制本身还有什么意义?
那不过是本能罢了。
所以我也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无限博弈,真正能让我摆脱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看这部电影,就如sisters摆脱困局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不进那所房子。
可是,这不就是受害者有罪论?
好的,身而为人,我有罪,我了解,fine。
电影中提到:The Air That I Breathe(1972) →Creep(1992) →Get Free(2017),《Get Free》与《Creep》的抄袭争议Radiohead的出版公司认为,《Get Free》的副歌部分与《Creep》的副歌有明显的音乐元素重叠。
这些音乐元素包括相似的和弦进程和旋律结构。
例如,《Get Free》的和弦进程使用了经典的I-III-IV-iv结构,这与《Creep》的和弦进程极为相似。
音乐学家丹·博戈斯安(Dan Bogosian)指出,尽管《Get Free》在和弦进程和旋律结构上与《Creep》有相似之处,但和弦进程本身不能被版权保护。
真正的问题在于旋律的相似性。
《Get Free》写在降B调,而《Creep》写在G调,虽然两者的起始点不同,但几乎所有的音程都是相同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把两首歌的旋律写在同一个调上,它们在纸面上的相似度几乎是相同的。
这种旋律结构的相似性,加上相似的和弦进程和节奏,使得两首歌的相似度更高。
关于Lana Del Rey是否“抄袭”了《Creep》,博戈斯安认为她在创作《Get Free》时明显受到了《Creep》的影响,但这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抄袭。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案例,例如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的《My Sweet Lord》与The Chiffons的《He's So Fine》之间的纠纷,哈里森被判“潜意识抄袭”。
至于Radiohead是否应该获得《Get Free》的全部版权,版权专家杰夫·佩雷兹(Jeff Peretz)表示,这种要求非常罕见且不合理。
根据他对两首歌曲的分析,只有《Get Free》的副歌部分与《Creep》相似,因此Radiohead最多只能获得部分版权,而不是全部。
总而言之,尽管《Get Free》与《Creep》有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足以认定为抄袭。
更合理的解决方式是对相似部分进行版权认定,而非对整首歌进行全面归属。
《Creep》与《The Air That I Breathe》的抄袭争议1992年,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在大学时期创作了《Creep》,并在乐队成员一起编曲时,有意加入了1974年由The Hollies演唱的《The Air That I Breathe》中的一段旋律。
这首歌的相似之处由吉他手Ed O’Brien指出,随后Jonny Greenwood讽刺性地完美复制了这首歌的一段结构。
在最初的录音过程中,这一相似部分本可能被移除,但制作人Sean Slade和Paul Q. Kolderie看到了《Creep》的潜力,决定保留这段旋律,并建议将其作为单曲发行。
尽管最初《Creep》在英国排名仅达到78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以色列、新西兰、欧洲部分地区以及美国逐渐成为热门歌曲。
最终,Rondor Music公司注意到了《Creep》与《The Air That I Breathe》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提出了版权侵权索赔。
Radiohead一直坦率承认《Creep》参考了这首老歌,因此案件几乎没有悬念。
通过庭外和解,The Hollies的歌曲作者Albert Hammond和Mike Hazlewood被授予了《Creep》的共同创作权。
在法律分析中指出,四和弦序列的第二个和弦引入了一个与歌曲调不符的音符(G#),这与C大调和弦中的G自然音形成了对比,制造了惊讶效果。
结果显示,《Creep》中“she’s running out the door again”这一八小节的旋律与《The Air That I Breathe》的旋律相似度极高,不可能是巧合。
出版商感觉这是一次明显的抄袭,并起诉了Radiohead,后者同意了这一指控。
Albert Hammond表示:“因为他们的诚实,我们没有要求全部版权,所以我们只获得了一小部分版权。
”参考资料:https://www.vulture.com/2018/01/radioheads-copyright-dispute-with-lana-del-rey-explained.htmlhttps://ultimateclassicrock.com/heretic-hollies-radiohead/
⭐ ◀ ▶ ⭐ ⭐ ⭐「異教英倫大叔」與兩位「千璽摩門教傳教姐妹花」之間一場關乎「神學」的辯證較量,亦是一場關乎「信仰(精神)」與「生命(肉體)」的雙重危機的「對決」!
電影對「宗教」這壹主題進行了極富哲理的思辯與實驗,「異教英倫大叔」質疑世間「教派」為何如此繁多,並自我陶醉的高談闊論「宗教(一神論)」的歷來演變不過是「同根共源不同流行」的理論,他聲稱自個兒發現了真正且「唯一」的「宗教」!
「神蹟」與「魔術」、「瀕死」與「彼世」 … 「異教英倫大叔」利用假想的「神」來編造、誘導、操控獨屬於自己的「先知」,其想證明「宗教」的本質不過只是「人為」創造的產物,一個對「人」進行「操控」的體系,一場騙局,一幕鬧劇,一種持續「控制」大眾的不斷演變、衍生的「意志枷鎖」 ~ 意圖佐證「宗教觀念」中的「思維」只是自幼教育與「內外」環境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是對「知識」和「信仰」的一種壟斷,而非內心深處的真實信念,「信(左門)」與「不信(右門)」實則於「結果」沒有任何區別,皆為通往同一目的地!
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異教英倫大叔」將「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門教」分別類比爲爲各種流行版本的「大富翁」、「快餐」和「音樂」的場景屬實妙哉,無一不體現著「同根共源不同流行」的「迭代」與「廣告」對「宗教」、「流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深遠影響!
最終【Paxton】依舊選擇靜心「祈禱」,亦如其坦言:it doesn't work , But i think it's beautiful .(「祈禱」雖無用,可它甚「美」)因為她心裡始終明白,「祈禱」是賦予「自我」以「自由意志(選擇權)」的一種力量,一種超越「宗教」並超脫於「精神」對「人」的「利他」寄託,她是宗教意義上真正的「復活(重生)」的人,電影於「莊周夢蝶」的似是而非的迷離與朦朧中結束,【Paxton】從「宗教父權」中逃離,推開「楚門」之窗,奔赴「真我」的雪原!
🍁 Heretic 🍁斯科特·貝克 ★ 男 ★ 美國 🔥 40 R 布萊恩·伍茲 ★ 男 ★ 美國 🔥 40 R 🔴 2024 🔵 美國🟣 2025 ▲ 4月 🟣 ➊ 🟣 25🟣 線上 觀影 ★ 網絡資源下載 🟢 55 inch🟣 Ⅱ ≈ 111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异教徒》这个片子很有意思。
刚开始导演通过两个年轻女孩私下里的谈话,向我们展示了她们很私人的一面,张口闭口都是性,显得她们很内骚的样子,而实际上她们却是一个规矩很严格的教会的宣传小蜜蜂,转头就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教会怎么怎么好,形成不小的反差,让观众在心里觉得这俩女孩假正经,并且肯定会因此遭罪,尤其是那个眼镜妹,聊到性的时候打从心底发出喜悦之情,说不定会提前领便当,因为在往常的美式恐怖片中向来如此。
后来遇到休格兰特饰演的深居老汉,事态果真按照观众预想的那样发展。
这位老汉用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宗教观对两个女孩子进行长达半个小时的反向输出。
两女孩年纪轻轻,能有多少知识储备呢,很快被说得哑口无言,尤其到了地下(教)室,更是被老汉借助教学工具搞得花容失色蓬头垢面痛不欲生。
在转入地下室场景之前,故事还处于斗智阶段,由相对比较正经的那位妹子和老汉battle,两人之间主要是关于宗教教义的辩论。
这个阶段的台词内容涉及大量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知识,我作为东大无神论患者,没怎么看懂,因此不予置喙,但老汉的“宗教抄袭论”我是听懂了的,因为他结合了流行音乐抄袭和侵权的案例,大意就是晚诞生的宗教在核心理念上总有那么一丢丢抄袭先前诞生的宗教,这个发现和我在先前文章中表达的观点很相似,我忍不住隔着屏幕在老汉的额头上点了个赞。
我只是抛出了观点,老汉却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细腻雄辩,显示出他浩瀚的阅读量和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这么精彩的发言不去大学开课可惜了!
与观众的刻板印象相符,那位相对比较正经的女孩率先走出了老汉用语言布置的迷魂阵。
她看出来老汉的旁征博引只是假象,其实是在断章取义,为的是自圆其说,于是她动用起自己在教会里学到的知识进行反击,让老汉颇感惊讶,哟这美丽的小脑袋瓜里还装着学问呐!
中间几个回合下来,老汉自觉理亏,开始动用主场优势,将战场转移到了地下,随后就操持起武力和暴力这两项传统男性的手段对两个妹子进行压制。
这一部分片子有点回到恐怖片老套路的意思,但A24毕竟是A24,它坚持不用jump scare吓人,而是设置了一个较为巧妙的桥段,这个涉及到剧透,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自己到片子里去看。
就包括两位女孩的下场也是有点反常规的,和片头给观众形成的心理预期南辕北辙。
不走寻常路,有点意思。
看完这个片子,我感觉把宗教内容剥离,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女孩子出门在外,碰到爱唠嗑的老男人可千万别被他唠晕了,一定要坚持最基本的常识,在确认对方唠的不是什么正经嗑后,尽早结束谈话并离开。
生活中像休格兰特这样给屋子设置机关的老汉不多,但缠着女孩子唠没完的,据我观察不少,尤其是从事推销保险啊、房子啊这些在社会主流价值观里不是什么正经工作的女孩子,能遇到更多。
他们都以为能借着这机会揩油呢,哪怕揩不成调戏几句过过嘴上的瘾也是好的。
最后关于这部片子,我再次由衷感叹A24花小钱办大事的能力,我意思是这个公司每每能够用很简单的场景和故事,把片子拍出深意、拍出复杂性来。
就感觉他们的每一个道具、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其信息含量都比别的公司的片子高,可以多次观看反复推敲,耐琢磨。
在这里我把自己看过并且觉得很赞的A24发行的片子列出来,与大家共享。
其中加粗的是我着重推荐的。
2024 异教徒2024 血爱成河2023 利益区域2023 博很恐惧2022 鲸2021 杨之后 2021 绿衣骑士2020 米纳里2019 仲夏夜惊魂2019 原钻2019 灯塔2018 遗传厄运2017 灾难艺术家2017 第一归正会2016 瑞士军刀男2015 西部慢调2014 机械姬
有一种靠精神力就能让人感受到恐怖的电影,片头两个女主一起讨论byt以及片尾短发女主身体里by装置呼应,是不是也表示他们已经被现在的宗教控制!
男主演技真的是厉害,全场大篇幅的演讲式表演,情绪和台词功力太牛了!
他用很多例子去给两个女主洗脑,让人联想到很多宗教以及传销组织!
虽然我觉得俩人一起能把老头干掉。
比预期好看很多,与其说是惊悚还不如推理。3.5
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宗教是控制,俗称爹教,又名老登哔哔,它无处不在,女性深受其害。
格兰特大叔他就不像坏人啊……
【B】高开低走,开头的字体、镜头设计和porn jokes都很棒,然后推进到宗教讨论,大富翁的若干变体、Star Wars的Jar Jar Binks、Radiohead和Lana Del Rey的纠纷,对白设计很有趣。但作为一部宗教恐怖,核心却老套又无聊,苍白的恐怖片技巧几乎使电影丧失一切惊悚性,最核心的——通过“唯一正确的宗教是control”这个虚张声势的主题避免了对任何具体宗教的冒犯,而缺乏冒犯性的宗教恐怖毫无价值。Hugh Grant很棒,散场后免费发了电影里的蓝莓派,A24还是一如既往地很有趣。
最惊悚的事情莫过于褶子怪在你耳边唠叨111分钟,结尾变身名侦探柯南挺有趣😀
明明是福尔摩斯,却得装傻白甜。太给老登脸,结果被老登蹬鼻子上脸。陪笑火葬场,杠精保平安。Hugh grant太精彩。
前边一半还行。调子起的挺高的。不由人心怀期待。后一半把前边辛苦营造的结构全砸了。太无语了。就是个烂尾片。不值得推荐
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太喜欢这片,结果看到了评论区大致是“上班上学已经够累了还要在电影院看老白男教授mansplaining讲课”,再后来朋友说她看到Hugh Grant就不打算看了因为他是油腻中年白男代表,嗷嗷嗷瞬间理解了看完电影挥之不去的不愉快感受。有点类似《creep》那个系列恐怖片(好吧和radiohead的歌曲还同名),并想起来小时候看的一个纪录片叫《zeitgeist》,其中也有关于基督教起源和权力结构的阴谋论式分析,而这部电影中的论点论据之简单仿佛那部纪录片的广告。。。
Monopoly那段真笑喷了,那段之后剧情急转直上地好了起来。这部电影唯一的问题就是审美跟不上,概念和演员都做到了,人物弧光反高潮写得都很好,但是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使用以及开头的那种编剧程式实在是有点老套了……这个电影可以再短十分钟。休格兰特确实已经成为了当代最优秀的演员之一,本来散场想开玩笑说这角色就是一个quiz疯了的教授,还好没说因为一起聊天的就是我们学校教授…………
本质上还是一个杀人狂+密室逃脱的故事,只不过披了一层宗教学外衣,关于信仰的大段辩论其实挺无聊的,完全没新鲜货。休格兰特老了还挺慈祥的。
艺术指导不错,听老白男讲宗教起源与洗脑,属实爹味太重。
蠢得不堪入目
2.0版本的宗教讨论,凭借一点点物理学直觉没漏掉那个线索hh,“诚实+礼貌+文艺”的反派真的很加分!只不过怎么依然要诉诸暴力啊(还以为像《电锯惊魂》一样能充分赋权呢),整体走向和《非礼勿言》相似,概念很好却用毫无意外的结局收尾……不过本片作为Radiohead《Creep》的宣传片倒挺不错的(?)
喜欢这种精致文艺的惊悚片风格,休格兰特太暖了,少了邪恶的气氛,两个小女主漂亮的。
一部实验性很强的片子,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从信仰出发,心理和智商的精神博弈加密室逃生,惊悚部分少而又少,话痨式的神棍传教。文本性太强,台词密集,除了最后一幕较为失控(相比前部分而言)休格兰特这次的表演真心让人刮目相看。
前半段是优秀的哲学论文,后半段在干嘛呀
这片子到第三幕开始也就是教会人按门铃的时刻都还很吸引人,后来这个宗教=控制的谜底一揭和密室逃脱就不好玩了!Chloe East不错。
So this is fun... 看Hugh grant講大富翁, Bob Ross, jar jar binks終將會變成宗教和唱I’m a creep I'm a weirdo~感覺像看了個加長版的doulas is cancelled ep3。雖然是A24 triller,但不像恐怖片,更像是很緊張的劇情片,同時還挺多humor在的,觀眾都笑的很開心。對了我之前看了預告去的,感覺如果不看預告的話,能帶來更多驚喜。播完就午夜9月9號了祝Hugh生日快樂(?)
大可不必。
影像和表演上都满优秀。就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休格兰特的动机很混乱,前半段头头是道地反驳宗教,推翻神祇,让人很好奇最后到底他有什么王牌。结果突然就开始耍trick成了一个骗子,然后怎么还编出了模拟理论(这都不搭啊),最后只是一个所谓控制。感觉调子起得太高了,后面不知所谓,其实只不过还是个变态杀人折磨妇女罢了。想想老的《异教徒》,虽然跟这部没有关联,但是它从始至终都围绕着一个主旨在进行,异教徒的理论也立得住。这点应该好好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