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你,如果你看到,有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俩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手拉手走在小路上,说着要一起逃离到家长找不到的地方去。
你扪心自问一下,你会不会觉得,他们之间,爱情的种子在萌芽?
很多家长都在幼儿园的时候含沙射影地给孩子灌输一些婚恋的思想。
问男孩子,你长大了想娶什么样子的老婆?
问女孩子,你长大了想娶什么样子的老公?
你可以给小孩子看,王子亲吻公主的动画片。
那,为什么不可以,同时也向他们解释,虽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王子会爱上公主。
但是呢,万一王子偏偏不喜欢公主,碰巧爱上辅佐他的骑士,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我一直认为,尊重别人,接纳别人的概念,应该是从小培养的。
我最近看了一部争议比较大的迪士尼动画,Luca,中文名叫夏日友情天。
我超出预期地喜欢这部电影。
但是我看豆瓣讨论组,一片乌烟瘴气。
“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引起很多人热议。
甚至有人说,请不要再说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了,不要用腐眼来玷污纯洁的小孩子。
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明显是在歧视同性恋,或者是要强行抹去同性恋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呢,不可否认,以迪士尼的定位,这确实是一部儿童电影。
既然是儿童电影,又不可能直接体现暧昧的成人向的镜头,那正片定位说是友情无可厚非。
但是,我想问你,如果主人公换成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定义为友谊,你们会怎么看呢?
其实,我认为,luca对Alberto可以是爱情,也可以只是友情,这些都得等他们长大之后再说。
这个影片,可可以给小孩子灌输正确的爱情观。
影片最后有一句台词,特别感人,是luca的爸妈说给luca的,有的人会接受你,有的人总是不会接受,但是,我们相信你,能找到正确的人。
所以,这不仅是对小孩子,还是对大人,都很有教育意义,就是,你可以喜欢男孩子,也可以喜欢女孩子。
但是,你一定要找到能正确欣赏你,接纳你的人。
还有就是,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很大的戾气,就是浓浓的异性恋霸权。
就是,在电影里,你在看,只要是异性主角,你就会忍不住的觉得,他们之间要发生些跟性有关系的东西。
哪怕是小孩子,异性之间关系好,大人都会开玩笑地说,给他们定娃娃亲得了。
那为什么,同性之间的感情不能被同样对待呢?
如果两个孩子关系好,不管他们发展友情还是爱情,不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抹掉,同性恋的存在呢?
为什么,两个同性之间关系很紧密,就只能是朋友呢?
有多少的同性情侣,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质疑面前,只能不甘心地说,他们只是朋友?
为什么这个社会,要去同性恋,设置成为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这难道还不是歧视吗?
我想借此,说一下,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的,对性少数的很多显性或者隐形的不友好。
就比如说,一般人,看到异性之间关系好,就本能想到性交。
对同性恋,一直持有一种漠视,或者是排斥的态度。
其实,讲真的,这种强烈的“生殖文化”让我特别不适。
我就想问问,那些人真的是在用屁股谈恋爱吗?
为什么从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只要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经常走在一起,就会有很多人起哄说,让他们在一起之类的。
如果,是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真的关系很要好,就没有人建议他们交往试试呢?
难道,爱情就被强迫发生在异性之间吗?
我就想说一说,我经历过让我反复回想,反复觉得不合理的事情。
首先,我在这里想说一下,我是跨性别。
我在21岁之前是女生。
我刚刚上高中,有一个我仅仅知道他名字的男生,然后呢,我每次路过他的时候,就会听到莫名其妙的起哄声。
之后我才尴尬地知道,他跟别人说他喜欢我。
我就是觉得,蛮尴尬的,因为,他人高马大的,是那种我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我一定不感兴趣的类型。
所以,我就只能,谢谢他对我的好意和认可。
高一过圣诞节的时候,他送我了一个礼物,里面还有个贺卡。
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周围的同学解释。
这是我印象里面,第一次有人想要以这种方式去认识我。
很可惜,我接受不了,但是我又不想过分打击他,我就写个纸条,说,交个朋友就行了,不用礼物。
然后就把这些东西还给他了。
而且,那个时候他都知道我喜欢女生了。
我一直觉得我对人还不错,而且,我也真的希望,如果是我遇到了我很喜欢的人,我的朋友可以真心地鼓励我。
不一定要起哄吧,就是鼓励让我去追求我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就好了。
被拒绝了,也没有那么可惜。
道理好像很简单。
但是,让我特别特别失望的是,这好像真的是一个属于异性恋的特权。
就是在我曾经作为一个女生,去追求并且和女生相爱的过程里面,其实很多时候都很糟糕。
所以,我曾经无比剧烈地羡慕那些顺性别异性恋的男生。
因为他们天生有一种做什么事情都顺理成章的感觉。
我特别特别想要那种感觉。
这个点对我来说真的特别特别重要。
因为我从小不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所以,我特别希望,被别人鼓励,被别人看好。
哪怕只是一句很简单的,“你可以的”,对我来说都非常珍贵。
网上很多人会说,为什么男生,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因为,很多人,从小就是被教育的。
其实,我就是很想很想成为那种“普信”的人。
就是时刻努力着,并且也时刻相信着,自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
我特别特别那种被接纳被相信被鼓励的感觉。
我一直一直渴望,有一天,我作为一个非常规异性恋的人,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感觉。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身份认同。
luca非常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发现。
第一次,他背叛了Alberto。
但是,第二次,当Alberto选择冒死来救Luca的时候,luca也勇敢地站出来了。
其实这一点,我真的感触非常深。
不一样,不可怕。
关键是,因为“不一样”被嘲笑被指责甚至被歧视被排斥被赶出家门,这些负面的影响是很伤人。
我认为,这个影片,是有隐喻倾向的。
你“不一样”的地方,不一定是同性恋。
因为一个人可以被嘲笑的地方,多了去了,也有可能是你是转校生,你是外地人,你爸爸是聋哑人。
“伪装自己”可能是融入社会的最好办法,但是,你会时刻提心吊胆,时刻恐惧,作为真实的自己,被接纳,才会真的感到幸福,获得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己的,被偏见剥夺走的权力。
比如说,一开始,luca不能上学,后来就去上学了。
它真的表现出了那种想要“隐藏真实的自己”但是很难隐藏住的真实,的恐惧感。
让作为,跨性别,的我本人,十分地感同身受。
让我一直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十分想要去融入社会,但是又十分地害怕被排斥地强烈痛苦。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的走到一个,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可以减淡的环境里去。
但是,希望一年可以比一年好。
欣赏任何一部文艺作品,自己真实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同志,张信哲的《信仰》、周华健《有故事的人》、动力火车翻唱的《彩虹》等等歌曲,我都能感受出另一种味道。
这部电影同样如此。
人物上monster的设定(同志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怪物)、在有其Ta人的场合不敢表露真实的自己、还有“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能接受”这样的台词等,于我,完全能立即感受得到那份共鸣!
我不否定和反对对此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只是希望你也能同样如此。
何况,怎样理解完全是个人的事,任何不同意见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所以肯定自己的理解,但也包容其它的意见——否则,这部主要讲述尊重差异、用爱联系彼此的电影你可能白看了。
分享个贯穿全片的小细节吧:最后分别时,Alberto对Luca说了句意大利语。
Luca问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Alberto表示他也不知道,让Luca帮他去弄明白。
查看Disney+的意大利语字幕,也唯独这句话没有配文字,所以更加好奇。
最后终于在推特查到了,Piacere, Girolamo Trombetta意思是“ Nice to meet you, I’m Girolamo Trombetta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Girolamo Trombetta。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要结合手势来看。
这个手势分为三个动作:
1)握手,对应Piacere,很高兴认识你,正常打招呼;2)转手,对应Girolamo,因为Giro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旋转;3)前后拉,对应Trombetta,因为Trombetta = 小号,而前后拉就是模拟吹小号的动作。
所以这句话就是一个叫 Girolamo Trombetta 的人,通过有趣的手势(旋转+小号前后拉),帮助陌生人快速记住自己的名字。
事实上,这句话+手势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如果我没有看漏了的话)第一次,是在Luca上岸之后,Alberto和Luca第一次正式的打招呼。
这么做是Alberto为了装酷,一脸拽拽的样子,但是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这句话啥意思。
第二次,是Luca问女孩Giulia能否和她一起去学校,女孩答应后,Luca高兴地和她握手。
这里是表示喜悦,但是一旁的Alberto就显得落寞,猜测有种和最好的朋友的秘密手势被分享出去的伤心,也有种好友不再需要自己的难过。
第三次,就是最后火车站分别时。
和最开始的见面呼应,但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不舍。
那么Alberto是从哪里学到这句话的呢?
既然他之前从没有离开过开头的那座岛(推测来源:最后分别时Alberto对Luca说感谢他帮助自己离开了那座岛),一种可能就是来自Alberto的父亲。
觉得父亲很酷,想变得和父亲一样。
Alberto在片中的一些举止行为,比如初次上岛前昂首阔步地走路,都可能学他父亲的走路方式。
同时这种模拟也是间接表达了思念。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和“What's wrong with you, stupino”一样,是从渔船上的渔夫口中学到的。
这个猜想的小问题就是渔船上需要打招呼么?
hhh
顺便提到,女孩父亲Massimo逐渐成为Alberto生活中父亲角色的这条暗线,还是挺感人的。
一个是女孩父亲带两人去捕鱼时,Alberto问可以用哪种刀,女孩父亲说哪种都不行。
但在片尾credit中,却可以看到他给Alberto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把刀。
另外就是Alberto海怪身份暴露后失踪,得知消息后,女孩父亲赶紧出门去找他。
片尾报幕插画讲了故事后续,挺暖心的,别错过!
其他一些细节,女孩身后《罗马假日》的海报(生怕你看不到呢),以及其他早古电影的海报,一同说明故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
对应《罗马假日》的海报(字体、男女主位置等都对应的上)
包括皮克斯动画固定彩蛋,皮克斯球,A113,披萨车。
甚至还有唐老鸭
最后再说说有关LGBT暗示的,故事本身是关于友情和接纳自我的,所谓“异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身体残疾、身材焦虑、相貌焦虑、性格内向等等。
但个人能感觉到有暗示、或特别能引发联想LGBT有关内容的的,有三个地方:1、海滩Alberto自爆海怪身份,Luca赶紧与他划清界限,指认Alberto是海怪,像极了某些深柜。
2、片尾,院子里Luca奶奶的一番话,“有些人无法接受”,以及“Luca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3、片尾曲, Città vuota (It's a lonely town),歌曲大意是,爱人离开后,主人公在拥挤的城市中却依旧感觉孤独,呼唤着爱人回来。
The streets are overcrowded, the crowd is around me,It is talking to me and laughingAnd nothing knows about you...I see passersby around meBut I know, the city will seem to me emptyIf you don't come back. How do you want to live alone, without me?Don't you feel that our love is not over yet?对应报幕插画中,Luca去了城市,而Alberto在乡下,两人书信往来,配上这个片尾曲,这个歌词故事,很难不让人联想……整理不易,欢迎点赞、关注支持
看之前还想,海怪的设定为什么纷纷理解为LGBTQ隐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渴望外面世界的成长故事,当年《小美人鱼》怎么没这个待遇?
看完觉得,确实这样理解最恰当。
出水即变人的设定把海怪和其他人的区别降到了最小。
甚至很多时候把他们看作LGBTQ群体反而更顺畅。
比如他们作为海怪,明明被抓起来就会被杀,为什么还非要回去扶一把朋友?
看作出柜了只会被奚落和暴力赶走,但是不会致死,剧情会自然很多……这几天在看《姿态》的情况下,我甚至可以脑补出这样一套故事:被发现性取向赶出家门的男孩被变装皇后家族收养,后又因为想融入主流社会,跟偶遇的一个常年混迹江湖的前辈离家出走,两人开始想方设法融入传统白人社区,并在一个女性朋友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感觉也没什么维和之处。
重点:我只是说海怪这个背景设定很契合LGBTQ+的隐喻,没说两个小男孩之间是爱情。
包括代换的这套故事里,也只说了他们是前后辈的关系。
感觉他们之间更像友情,也可以说是兄弟。
甚至那段嫉妒的剧情,让我想到《怪诞小镇》中的两位Grankle Stan.两个人之间确实没什么暧昧……其实看完之后更多会想一个问题:这个社会,我并不熟知的所谓大多数人,他们到底更容易接受海怪还是LGBTQ群体。
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不适的地方,正是镇民们对海怪的接纳。
我第一反应是,把他们看作同志群体,这里反而更自然些。
同为人类,总要比海怪,比这些被悬赏被天然判处死刑的生物,更让人容易接受吧?
但是进行这样的角色代换之后,我更难受了。
太轻描淡写了,这个接纳的过程太简单了……突然就发现,以这种畏畏缩缩的方式去隐喻LGBTQ群体,不仅是胆怯,更是懒惰,也可能是黔驴技穷。
说回电影吧。
我发现我没法去说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成长嘛?
不,两个孩子都没什么变化,他们本来就是自信勇敢的小天使,只是对外部环境是否能够接纳自己存疑。
他们也没有做过什么“不接受真实的自己”的事情。
毕竟他们本来就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以海怪的姿态出现在人类小镇上。
他们躲避的不是自我,而是危险。
何况谁又能说,在岸上的另一种姿态就不属于他们自我的一部分呢?
友情嘛?
不,他们其实也没有遭遇过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危机,矛盾的消融和后来高潮处的接纳一样,过分简单,温情到不像皮克斯而像迪士尼,让我想起《疯狂动物城》里朱迪向尼克道歉的片段。
那场争端看似由嫉妒引发,其实只是两人有一个根本的意见分歧,即,人类真的可能接纳海怪吗?
而一直自信满满,自以为对人类十分了解的Alberto,恰恰是思维被禁锢的那个。
整部电影唯一完成度较高的主题表达可能正在这里:或许我们应该像纯净的Luca一样,对人类的宽容和博爱有更多一点的信心?
说实话,对于这句话,我只能用问号结尾,而非句号。
而抛去内核,只看这个故事和画面呢?
我觉得很僵硬,或者说正是从两位少年走进人类小镇开始变得僵硬的。
没有了自然动人的情感支撑,后半部分就是在走剧情而已。
意大利夏日风情沦为高饱和的明丽背景,但是已然失去那种热烈又朴素的气质。
别说和cmbyn相比(单纯比较场景与氛围的打造),取景在意大利的电影恐怕大多比这部好,也并没有感到动画的形式为夏日的打造有何益处。
对我来说,除却结尾处,那幻梦愿景式的“异类”接纳场景,给我带来的五味杂陈,前半段两人自制电动车的冒险故事,才是这部电影最后可以称得上动人之处。
只有在那里,我才从这部电影中切实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息。
这部影片上映之前很期盼。
海怪化身为人,来到海边小镇融入人类生活。
想想都很有意思。
可惜看完之后,毫无惊喜,毫无亮点,感觉自己看了个寂寞。
影片开始有一小段展示海底生活的场面。
这明明应该是最吸引人的部分:奇幻的海底世界、光怪陆离的海洋生物、海怪们匪夷所思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很多讲海底世界的影片都做得很好,比如《寻找尼莫》里的海底世界五彩梦幻。
《海王》里的海底世界雄奇瑰丽。
《夏日有晴天》里的海底世界,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定义。
男主一家住在海底山洞里,男主的工作是放羊(鱼)。
他们一家人围在大石头做成的圆形餐桌前吃饭,桌上有盘有碗。
邻居也都在海底的农场耕作。
除了长得不像人,行动是用游不是用脚走,整个场面完全就是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
这样的农村生活在陆地上遍地都是。
我做错了什么,到了海底还要看这样毫无吸引力的画面?
拜托,他们是海怪也,麻烦怪得敬业一点好不好。
主角上岸,进入小镇生活后,除了身上沾水会恢复原形这个功能,其他方面和普通小孩完全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的海怪身份,在情节推进中也基本没什么用处。
我还以为海怪们在岸上被浇水恢复原形后就没法在空气中呼吸,这样也能制造一点紧张桥段。
可是并没有,他们估计是弹涂鱼一类的海怪,用鳃在空气中也呼吸得好好的,还能大喊大叫。
弹涂鱼本尊也就是说,这两个小孩的设定如果不是海怪,而是外地来到这个小镇的人类小孩,因为长相、语音、信仰、生活习惯不同,同样会带来一些冲突,这个故事也完全成立。
这个小镇离海怪们生活的海域这么近,Luca的奶奶说自己也曾经到过小镇,还玩纸牌赢过别人。
最后Luca和他的朋友在比赛中现出海怪真身的时候,围观的村民中一对老奶奶也现出了海怪真身。
这说明海怪们这么多年一直悄悄混迹小镇的人类生活,对人类社会也相当了解。
那么,以前是不是也出现过Luca这样直接在小镇生活,和小镇居民交上朋友的海怪呢?
应该有。
那为什么小镇上到处都是屠杀海怪的雕像和图片呢?
是不是历史上海怪和小镇居民有大规模的对抗战斗事件?
如果影片愿意讲一讲背后的历史故事,应该还挺有意思的。
最好是海怪和小镇居民的千年敌对被Luca三人组一朝化解。
这样的情节虽然俗套,但好歹有劲点,不至于像现在看得昏昏欲睡。
小镇上到处是捕杀海怪的雕塑和画像。
说明小镇居民根深蒂固认为海怪是恐怖的,和人类为敌的生物。
所以小女孩和父亲,以及小镇上其他居民接受两个男孩的海怪身份来得太容易了。
基本没引起什么冲突。
至此两个男孩的海怪身份可能引起的戏份全部浪费掉了。
退一万步讲,你说我就不想在海怪和人类的差异性上作文章。
那也不是不可以。
很多没有奇幻色彩的儿童故事也很吸引人,比如《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个还没拍成电影)。
你说我对小镇居民大战海怪场面不感兴趣,就想讲一个简简单单的友情故事,也没问题。
《远在天边》( Lost and Found )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只企鹅的友谊,故事简单而感人,我看了很多遍。
但《夏日有晴天》花了几乎全部篇幅讲了一个并不是很吸引人的小镇冠军争夺赛。
他们参加冠军争夺赛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奖金买一辆摩托车。
海怪的梦想是摩托车。。。
好吧,我老了,我觉得这个设定一点也不好玩。
90分钟的电影匆匆忙忙,海怪出水和冠军争夺赛占据了太多时间。
大部分人物形象都很单薄,比如反派和他的两个小跟班,Luca的爸爸妈妈。
看完了回头想想,并没有多少值得回忆的片段。
至于两个小男孩之间是友情还是恋情的萌芽,我倒是没有很关注。
这对这部影片的好坏影响不大。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适合小孩也适合大人。
① 首先高榜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友情;第一次看到贝尔托的时候,明明也是一个孩子,但是他却是一个人,没有看到他的父母,只是提到他的爸爸,他看起来也比较大了,但是却什么都不懂,没有人教他知识,我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是一个人生活在那一个‘秘密基地’里。
我懂那样的感觉:当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外面生活这么久,不能回到海底,也不敢去到陆地,直到后来有一个人闯入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玩得非常开心,可是这个人后来和别人玩得很亲近,逐渐忘记了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和梦想,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都会很伤心吧。
我看到卢卡睁大眼睛,惊讶的指着贝尔托说海怪的时候,我当时整个人很惊讶,心都痛死了,我是真的没有想到卢卡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为贝尔托感到痛心。
我相信在那个时间点贝尔托整个人心情跌到谷底,因为他想到他又要一个人生活,想着所有人没有他会更好,这个观点再一次印在他的脑海,孤独无助自责,让他在背对着人类的鱼叉的时候,没有半点逃离,就那样走着,也不怕被伤着,因为他已经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情。
一般人是不会接受原谅的,曾经这么开心的在一起玩耍,等到危机时刻居然把朋友推出去挡枪,幸好没有打中,如果打中了,后悔都来不及,更别说原谅了。
② 再然后就是亲情方面;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这样众所周知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我要提的是另一个关于亲情中的家庭教育。
父母过于保护孩子,总是把孩子框在一个小天地里,不让孩子出去,见证外面的世界,那孩子也会什么都不懂,也不会清楚外面的险恶,或者认为外面太险恶,没有好人;这两个都不是好的影响,甚至到最后如果孩子好奇心重,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跟父母对着干,如果孩子不会反抗,那Ta就会禁锢在自己那一个圈子里,不会成长,没有出息。
③ 最后就是海怪和人类两方对立;这就是涉及到另外一个层面,和社会所说的人类不一样,就是海怪;和大部分的人不一样,就是神经病;这部电影里也表现出了:一个人是好是坏,不是因为长什么样,而是因为内在,人品,是否善良,不能因为和大部分人不一样,就认定是坏的邪恶的。
比如同性恋;残疾人;一些先天性疾病的人,Ta们和大部分人不一样,难道Ta们就是怪物吗?
④ 刚刚突然想到这个翻译的妙处,在关系没有破裂之前,卢卡称那座建筑叫‘秘密基地’,在发现事实真相之后,贝尔托说,那是座‘孤岛’,那是他曾经一个人生活的‘孤岛’。
有些人可能永远接受不了他们,但是有些人可以。
Some people may never accept them, but some will.你让我走出了那座孤岛,卢卡,我没事的。
You make me left that island, Luca. I'm OK.《夏日友晴天》⑤ 对了,还有一个;其实海怪根本就没有伤过人,只是因为有些人看到海怪的样子之后,害怕,说海怪伤过人,咬过人是邪恶的怪物,这又告诉人们:不要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否则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同样也说明丑陋的不是人的长相或者不同,最丑陋的是人心搞不懂,为什么那群家长要带着五六岁的小朋友去看一部英文版的电影?
不是有中文版吗?
为什么要去看英文版的?
看就看能不能别吵?
我还想着看英文版没有小孩子吵吵闹闹的,结果我坐在那看电影的时候,后面有几个小孩一直蹬我的椅背,有一个甚至蹬到我的头上!
总是趴到我旁边,想看我长什么样?
长这么大,没见过人吗?
打扰我看电影,烦死了,永远讨厌小孩,永远永远永远不会生小孩
不谈少数群体问题,来谈谈孩子们怎么交朋友林拳在一期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视频中说“从他们两个人相遇这个事件中爆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是的,我在《夏日友情天》这部电影中最受触动的就是两个小朋友相遇,然后他们各自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彼此促使对方朝向自己更好的那一面生长起来。
最初是阿尔贝托提出要环游世界,最后是卢卡率先坐上火车离开小镇。
我觉得这个结果实际上让两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阿尔贝托并不是做出牺牲,因为这个孩子最大的执念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渴望,他在墙上计数,算着父亲离开了多久,内心谴责自己爱闯祸才气走了父亲,这让他觉得说不定父亲离开他才过得更好;他用人类的各种物品填满自己的高塔,或许拥挤的环境能让他的孤单感缓解一些;再者,或许这些他弄不懂的人类物品所代表的就是父亲丢下他一个人上路的远方,所以他收集那些物品,想要周游世界,实际上都是他在试图寻找并跟随自己的父亲。
阿西莫完美地契合了阿尔贝托眼中的父亲形象,他高大强壮,捕鱼技术一流,富有声望,沉默寡言,见识过各种惊险刺激的场面。
在番外篇《你好,阿尔贝托》中阿尔贝托形容自己和阿西莫默契得就像是意大利面和意大利面酱,这是助手对师傅的崇拜,其实就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阿尔贝托对亲情的渴望实际上有一个逐渐承认和接受的过程,一开始阿尔贝托对卢卡说“因为我爸不在家,所以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掩饰着自己的失落撒了谎,有一点心虚但也同时陶醉于小伙伴羡慕的眼神,我想,这个时候阿尔贝托还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抛弃了以及自己真的很渴望家人的爱;当两个小朋友因为意气用事而经历背叛与决裂后,阿尔贝托恢复海怪的身份离开,卢卡留在岸上心灰意冷,感到自己周游世界的计划也完全泡汤,他所渴望的未知的世界再也没有机会等他去探索,这时候卢卡第一件事是去找阿尔贝托道歉,阿尔贝托经历了又一次背叛后终于肯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他对朋友发火又坦言“因为你是个好孩子,可我总是捣蛋,爸爸离开我会过得更好吧”,这一次轮到卢卡大声对他说“我们应该骑上vespa去环游世界!
”阿尔贝托震惊之余觉得卢卡一定是疯了,我想,这个时刻阿尔贝托不单单意识到了这个计划不再具有可行性(他们是海怪的身份已经泄露)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对这一计划的真正渴望,如果一开始要周游世界的幻想中掺杂了他寻找父爱与亲情的潜意识,那么此时他的心已经被第二次背叛重重地挫伤了,所以那个计划也变得灰暗毫无光彩。
这时候可爱的卢卡跳起来,他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要赢得vespa然后去周游世界!
我要一个人去参赛去赢下它”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尔贝托,我要付出努力!
我要我们一起去周游世界!
然后,卢卡大喊着“gravity!
(重力)”从高塔上跳了下去,阿尔贝托自己以前为了耍酷也跳过,他知道这有多疼。
周游世界到底是不是阿尔贝托真的渴望,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重要的嘛?
最关键的是,阿尔贝托感受到了他所渴望的爱,自己那么胆小害羞的朋友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这是爱。
解开了心结,感受到了爱,我们的小阿尔贝托可是非常勇敢的,一如他往常。
他冲向比赛现场,撑着伞要帮卢卡;他正视自己对于亲情的渴望,选择留下来和阿西莫待在一起;他不再吃醋朋友和新朋友朱莉亚玩得好,卖掉了那辆vespa凑了钱给卢卡买了车票,说服了卢卡的父母,希望卢卡能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也是爱,这是阿尔贝托主动的爱。
阿尔贝托不再拧巴了(至少比以前好很多了),所以他会跟随朱莉亚和卢卡跑去而不再是躲在一边翻白眼,他会承认自己真的不知道一些东西,阿尔贝托在这段友谊中更加舒展了,这就是一段关系所能带给人的最好的改变。
标题夸张了,其实也就是统治了迪士尼吧。
总之,我连刷三部,已经分不清了没有贬低任何一部作品的意思。
混剪少于140字还不能发啊.....好吧,以下水字数。
.... 《寻龙传说》西苏的设计一开始使用了“瞎眼”配色。
湖蓝配芭比粉,这死亡明度饱和度…属于“打印不能”的程度。
但是后来逐步修改,变成了比较柔和的配色。
身体以湖蓝为主,毛发和鳍用了淡紫色。
早期原画
后期效果《夏日友晴天》成片里Luca的,看人物计的草稿,一开始是以浅蓝和浅绿色为主的。
比较柔和,后期变成了如今的魔鬼饱和度。
左侧早期,右侧后期话说现在的原画设计用色可真是大胆啊,居然敢用这样高饱和的cyber色,有些颜色很接近RGB的最大饱和度了。
竟是些海报上都打印不出来的颜色。
世界上最智慧最善良的那群人,都在努力弥合各类人之间的误会和不同,而不是强调对立和争斗。
以这个标准看,这部电影极其出色。
从制作的角度,每个角色都好喜欢,《幸福的拉扎罗》以来,看到的最具“善良”气息的作品。
酷酷的奶奶,激发小孙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在他最初叛逆好奇外面世界的时候替他挡枪,睁着眼睛睡觉忽然打起呼噜来的细腻画风直接笑趴,后面说起“我每个周末都来小镇”也是一酷到底。
威武而不吓人的女主爸爸,单臂捕鱼的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被刻画地温柔又充实,他送女儿出去读书,在无比拮据的条件下支援女儿的兴趣所在,给女儿足量的书去好奇外面的世界,让女儿在性格上成为全镇唯一敢正面刚小霸王的孩子,“每一个刚烈的小女孩都是被宠出来的”此言不虚,同时在主线上,他能平等对待孩子的朋友,并在剧情最关键的时刻,(利用自身强大的气场,毕竟独臂捕鱼大叔战斗力应该是强悍的)打破误解和隔阂,着实有份侠骨在身。
让人在故事里心疼的坏孩子男二号阿尔贝托,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应该不会包容自己孩子被“小混混”引诱冒险的,可是片子里,这个无所畏惧的小伙子却是撑起整条主线的关键,他启发男主勇敢出海,在第六序列(商业电影标准格式的低谷期)当着女主现身,然后被男主无情划清界限,面对反派群起的攻击,无奈深情回头自己好朋友那个眼神,实在太让人心疼。
大概就是从此时开始,“成长”线明朗起来,全片最大的三个泪点都有他,比赛下坡同时现身时、女主爸爸维护正义比赛结果时、最后火车站目送好友时。
“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更好的在一起,只有一种爱是为了更好的分开,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亲情”,照这个标准,车站两个小伙子深情相拥时,阿尔贝托(男二)对卢卡(男主)的爱已经上升为“兄弟情”的最高级——“对儿子”的亲情。
话说回来,片中最喜欢的两个【小彩蛋】,一是小男孩的深海叔叔,竟然被卢卡的父母发现出现在人类世界的通缉海报上;二是片尾的小漫画:男主卢卡和女主成为了青梅竹马共同成长的同学,男二留在镇上成为了女主爸爸捕鱼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将来谁是女婿还不一定呢。
最后夸一下身为中国影迷对意大利主创的偏爱,遥远的欧洲有个中国叫意大利。
开篇,海面上的人见到水中的怪影,试图用鱼叉捕捉未果,迅速逃离;海底的人鱼族日常见到水面上有船经过,就当成“有怪物”迅速躲起来,人鱼和人类(因为不了解)都视对方为“怪物”,莫名想到朝鲜战争初期的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彼此的误判。
进而想到,人类一想到“海底世界”,就会认为神秘、美丽、无穷无尽;海底人一想到陆地上的世界,会是什么想法,如同小男主第一次浮上水面,看到浩瀚的天空和云彩,海底人也会人为“大海以外的世界神秘、美丽、无穷无尽”,互相都是因为陌生不了解,才有彼此同样的好奇的神往。
所以这才是对这类“弥合裂痕”式主题最偏爱的地方,想必这也是亲自编剧了整个故事的意大利导演,对电影艺术的一种高级理解吧,一种超越电影技术本身的,对人类普遍善意的温暖传递。
先声明,我对LGBT群体没戴任何有色眼镜。
只是很多人都讨论这个,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友情故事如何拍出纯友情的感觉。
对比起其他友情题材的故事,「夏友」是这样处理两个男孩之间的情感的。
男一软弱,内向,被保护,渴望新鲜事物,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变得勇敢;男二冲动,鲁莽,充满幻想,外向,体格更为强壮。
男二带着男一认识人类世界,一点点的打开男一心扉。
故事中后期因为女配的加入逐渐变得嫉妒,吃醋,友谊之间产生猜忌。
男主之间的互动,男孩之间勾肩搭背互相打闹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发生在强势和弱势,就会变得有点奇怪。
其中一幕,男二带着男一骑山寨小摩托一飞冲天,男一害怕得一把抱住了男二的腰胸,同时出现了美好的幻想画面。
我觉得这里已经不是暗示了。
再加上电影主旨其实讲的是小数群体不应被区别对待,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我们应该要接纳他们,感受他们。
而迪士尼能不能拍这方面题材的电影?
我觉得这个才是争议最大的原因,这要取决于我们把LGBT放在一个能讨论到什么层面上的事情,好比迪士尼永远不会拍抽烟的镜头一样。
男女爱情元素可以拍而一直在拍,最大限度到了接吻,再超一点就R级片了;那么LGBT在儿童片里能最大拍到什么程度呢?
没人能给答案,也许这是迪士尼的一次窥探。
而该不该对这种试探产生“反感”,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都矛盾点之一。
我本身是有一点反感的,但也说不出为什么,细想好像到处是问题,但又好像处处都没问题。
也许这就是ZZZQ吧?
小美人鱼都可以是黑皮肤,男孩之间的友情为何不能再进步一点点?
但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比如我本身不爱看恐怖片,某天看了个剧情片后发现这虽然披着故事片的皮儿,实际上是一部恐怖片,这样一来就让人产生了反感的情绪。
要让普世理解LGBT,但也要让部分群众有不适应LGBT的权力,意味着既然认同不看恐怖片不看商业片甚至不看日本电影的人,也应该认同不看LGBT电影的人群。
而这部打着合家欢旗号的迪士尼动画,却一直“夹带私货”,这不免让人感到有点不适。
甚至我还想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法,就是本片从宣发就打着LGBT的标签,制片方不再打擦边球,男生纯爱就大大方方的展示,让观众有选择的权力,喜欢就去看,接受不了就不看。
你自己都不自信,又如何试图说服观众?
当然有人会说,不用恰饭了吗?
影响票房的事情谁会做?
既然知道这样会影响票房,能否干脆就不做呢?
做好你迪士尼皮克斯一向拿手的题材,每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几乎是就囊中之物。
迪士尼有一百种表现友情的方法,但他们选择了舆论最大的一种。
乘着近年性平运动东风,电影工业巨轮吸纳多元书写后,越发让人感受到观者身份在观影体验上的差异性。就拿同属皮克斯的《Coco》和《Luca》来说,被迫失去宗族连结也没有后代的性少数群体,在《Coco》中感受到的失落和恐怖,是主流观众无法理解的。而《Luca》中两处酷儿投射情节(被同胞指认怪物和最后拥抱自己的身份重新连结)的真实震动,也是主流观众相对冷感的。因此两种人群对两部作品产生截然相反的评价,如同我,在《Coco》影厅里感受到的皮克斯之冰冷残酷,直到《Luca》的夏日才融化。
海怪的融入感觉太奇怪了,不自然
包容和理想化。周末上街的奶奶可爱。
作为迪士尼最后的脸面的皮克斯也终于拉胯了
卷发👨🦱太时髦儿啦,不接地气啊。
意大利海怪现形记之我有个雅迪梦🙃
鱼为啥要烤火呀哈哈哈哈哈
真是熟悉套路的走心演绎,有数个可以仔细回味的瞬间
十分失望,成长独立与连带近乎所有少数派群体突围解放的浪漫寓言诗,却拍得如此中规中矩,好似现在创作环境愈加收紧的好莱坞,当观看一部皮克斯已然无从寻得天马行空的幻想而只剩公式推算下的套招,或许我们也到了同这家厂牌告别的年纪,并非观众已经长大,而是皮克斯悄然老去。
call me by your name!
这个故事就是设置在矛盾上的,但是影片却一直避免矛盾,转移矛盾,淡化矛盾。当海怪变成人类走上地面,他们自己是不是海怪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电影讲述的是人的友谊,海怪的友谊,人类的竞争。而且当我们跟随两位海怪踏入人类的小镇,海怪们却早已明白人间各种逻辑和种种人情世故,更加充分证明,海怪的设置根本不必要,也更不必存在。海怪的设定其实质也就是以“套娃”的逻辑,将几个“普通”级别的故事连接在一起。既然所有桥段都似曾相识,那么电影中的情感不过是浮于表面。另外还有必要再说一点,海怪的设定的另一个作用也就是传达电影价值观的管窥蠡测,和电影制作方对于金钱的渴求,为了讨好所谓弱势群体,电影把价值观的标准和判定置于水火不容的地步。所展现出来的阵营划分,人人自危,欲盖弥彰的瑕疵,让我感到有些许恐怖……
中规中矩吧,画风很可爱。就是现在看动画片老爱哭是什么毛病😂
+
与其说与众不同的人能被部分人所接受 还不如说接受并骄傲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看上去是迪士尼非常典型的童真童趣,但其实内里是迪士尼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尝试的多元化的核心价值。我其实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看作彩虹月迪士尼送上的一份充满童真的彩虹大礼,当我们自己都敢于接受自己,那旁人自然也终将不分你我,就像水溶于水中。
星星月亮皆是鱼,知识之海浮木星;海怪喊海怪,同族背叛最伤人;抛弃梦想为你买张离开的车票,得闲来信就好;总有人会一直不接受“非我族类”,但也总有人会接受,我们还是得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单纯美好的皮克斯套路,即有LGBT隐喻,也有全球右转国族仇恨隐喻,就是做得有点太直白了
很古怪且普通的夏日限定,还拥有非常朴素的儿童教育价值
皮克斯画出了意大利小镇的夏日风情,然而脱水即变身这个设定太雷了,再说认同的过程哪有这么简单?(深柜迪士尼请回崆峒山,莫乱蹭LGBT...
小龙人卢卡历险记
救命 感觉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