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爸不得你快乐(港),颠父人生(台)

主演: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米夏埃尔·维滕博恩,托马斯·洛伊布尔,特里斯坦·皮特,哈德维奇·米尼斯,露西·拉塞尔,英格丽·比苏,弗拉德·伊凡诺夫,维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英语,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托尼·厄德曼》剧照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7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8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9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0

《托尼·厄德曼》剧情介绍

托尼·厄德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Inès在一家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认症仁光受难记二见钟情无职转生Ⅱ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Part.1与鲨同游守坝员的诗花花公子吉米越过山丘彩戏师之云机现世由内而外武神赵子龙诡秘阴宅黄玫瑰辣妈俏爸惊魂半小时灵占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三季宿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回忆积木小屋烧毁区秘辛情挑四十幽灵鬼屋白尾鹿猎手的遗产复仇岛宝帖传奇井里的人龙樱实习医生格蕾第七季未来的秘密

《托尼·厄德曼》长篇影评

 1 ) 生活有什么意义

《托尼·厄德曼》是由玛伦·阿德执导的喜剧片,由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位爱恶作剧的父亲试图通过虚构一个人物托尼·厄德曼来修复与女儿的关系,同时帮助女儿重寻生活方向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7月14日在德国上映。

片中故事围绕一对父女展开,这部电影是一部描写亲情的另类电影,说它另类,是因为片中没有用背景音乐来煽动观众的情绪,温弗里德失落的身影,伊涅斯又气又急的神情,都没有配乐帮助,全靠演员自身表现。

影片中也少了很多父女之间互相指责的套路,而是把两代人的矛盾全都集中在一个小道具上。

温弗里德专程赶到罗马尼亚,是为了当面给女儿送上生日礼物——一个名牌起司擦子,这个厨具在父亲看来,是高质量生活的象征,而在整日忙事业没空做饭的女儿看来,是个没用的摆设。

而在之后的剧情里,这个道具也时不时在对白中刷存在感,把两人的分歧抽象化。

一般的影片在处理这种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时,总会给出一个孰对孰错的明确结论,但本片好就好在结尾回到了之前父女探讨了几句结论的问题——生活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看似抽象、鸡汤,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晓的它的答案——“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时光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

”就像片中的伊涅斯气冲冲把父亲送走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她才泪眼婆娑地觉得自己之前就是个熊孩子。

的确,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戴上了假面,穿起了盔甲,只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残酷社会拥有立足之地。

但正是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渐渐忽视了父母的关怀,丢掉了生活的小乐趣,于是经过假面和盔甲的过滤,疼爱的初心变成了没用的唠叨,一件实用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废品。

我们全副伪装地标榜自己的坚强与成功,干练与成熟,却忘记了给自己长久压抑的感性因子松一下绑。

这部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托尼·厄德曼》也许有些冗长,说的也是他国的故事,但主角的经历正与当下的我们相同,那个不顾一切、扑向笨拙的背影的“小女孩”在提醒我们,面具戴得再久再称脸,也遮挡不住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忙碌之余,也别忘了给爱你的亲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无论是你还是他们,都需要。

 2 ) 《顛父人生》:做隻快樂的猴子

一年又過了。

2016全年度最好的電影是哪部?

隨著《顛父人生》上映,答案已然揭曉。

去年坎城影展創下場刊影評最高分而名噪一時,未料大熱倒灶僅僅拿下費比西影評人獎——風水輪流轉,近日奧斯卡賽季本片獨佔鰲頭,一路橫掃多個前哨站最佳外語片獎。

《顛父人生》確有機會承襲幾年前《絕美之城》走勢,失利坎城憤而轉向奧斯卡討回公道……扳回一城很好,但老話一句:榮耀是一時的。

這部由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執導的喜劇,描述退休鋼琴教師溫佛瑞,有個事業有成、卻成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女兒伊內絲。

一趟羅馬尼亞之行,不忍女兒被工作吞噬的他,決定另闢分身「東尼厄德曼」,使盡怪招,百般入侵、干擾、繼而扭轉女兒的生活態度。

單就劇情大綱,似個簡單的勵志小品,電影卻扎扎實實演足一百六十六分鐘。

記得當時看完,大受震撼的我隨即上臉書大讚特讚,有網友是這麼回應的:「如果拍成九十分鐘,就會成為經典。

」這句話挺能闢開一個探討本片的開場白:人們眼中,一部好電影的節奏是什麼?

架構又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甚至,一個父女碰面的場景,該燦爛得多俐落,才算美麗?

《顛父人生》開場接近一小時,以不尋常的繁複、叨絮、神經質,試以喚回那些我們記憶中對父輩聲聲叮嚀的不耐,矛盾是,你我忍不了長輩,卻百忍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們看到這位父親溫佛瑞,祭出種種怪招來滲透女兒的工作圈、交友圈,順勢強引出女兒無微不至侍候尊貴客戶這一條戰戰兢兢的副線。

沒轍的女兒隨著父親一路敲敲打打,逆向尋找生活因果——整部《顛父人生》嘟嘟嘟嘟親情信號無所不在,它頑皮、滑溜地閃避你對好片的定義,堪稱自成一格,且自信得很。

劇本扎扎實實走了一巡險棋,每場戲,都試圖以親密手勢,摳挖發癢的笑穴——越到後面,你恍然父親本無意瓦解女兒的生活,而是從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去激撞出新的觀照,去認清可容忍的生活形態,以及忍無可忍的周而復始。

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文質相符地任由片長自由張展,繼而霸氣地對觀眾宣布:這就是親情的真相。

「倒吃甘蔗」是個貼切的形容,然而辨識「這是一部傑作」的關鍵戲,卻是一首惠妮休斯頓的歌。

後段伊內絲面臨身心俱疲的臨界點,被父親逼唱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瀕臨崩潰的她,拍子、音準一概付之闕如。

這一引吭高唱也徹底瓦解了她的生活格律,親情的結界,在「父操舊業╱女兒試啼」的覆蓋下,不再模糊。

看到這裡,我慶幸我有哭,還能哭,這代表我有機會成為一個伊內絲那樣的人。

再看堂而皇之自封電影片名的虛構人物「東尼厄德曼」。

東尼一角的行徑,或許多數時候惡搞成分多過蛻變的期待,卻也誤打誤撞實踐了所謂結構,反過來想,每當東尼用盡十八般武藝,癢癢地拖長每場戲,未嘗不是賜予父女多一點相處時間的仁慈第三者?

一切絕非扭轉一成不變的生活那麼簡單,此外,搞怪老爸那一副超吸睛的上顎假牙、黑色假髮,到全身滿滿長毛的變身三部曲,乍看無厘頭的實驗,卻令人難以忽視它對靈長動物的指涉——我聯想到靈長類動物學知名的「鏡子測驗」,意即,溫佛瑞藉由讓伊內絲看清父親猴模猴樣,來認清自己現下生活也忙得跟猴子一樣。

編導高竿手筆痛快辯證出一款血親彼此模仿的變與不變。

簡單講:同樣是猴子,妳可以做隻快樂的猴子。

片尾,扮成長毛吉祥物的老爸,索性蓋住臉,將「蛻變舞台」讓給女兒,這又是編導將「選擇」全權交給伊內絲的高明安排,說穿了,願不願意改變,沒人逼得她。

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將錯就錯的裸體趴,舉重若輕地將她人生高甩、翻面,檢驗一遍,捧腹之餘帶有不失烤焦味的深深暖意。

尤其當吉祥物離去,女兒迅步尾隨,老爸背影一個讓女兒會錯意的拭淚手勢,竟是疲憊欲摘頭套的喘不過氣,然而當女兒擁抱突襲而至,老爸寧可還以緊擁而不開口求援,一進一退、一攻一防之間,父女一生矛盾的牽繫溢於言表。

末了,疲憊老父終究走向醫院櫃台,懇求櫃員協助摘卸,那身心俱疲的背影,透釋出溫佛瑞對父親身份繳了械的知命與勇敢,當下讓我想起《喜宴》片尾郎雄過安檢雙手高舉那姿勢。

這串戲驚人的場面調度,無疑配稱影史經典。

男主角彼得西摩尼謝克幾年前作品《寂寞心風暴》被夾在一雙女兒中間兩面不是人,這回小有還以顏色之勢。

其表演適收反諷,細細逗引女兒,一方面也爬梳自己,不慍不火,精彩非凡。

十年前以《靈界線》橫掃柏林影后等多項影后榮銜的桑德拉惠勒,比起當年狂放的著魔演出,這回角色「卡」在一個應接不暇、動彈不得的「崗位」,倒也不認輸地昂挺出一股哀傷中不失詼諧的扭曲感,風格獨具。

特別是末段那場生日趴,桑德拉穿梭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進去、又出來,苦澀表情層層掙扎出新抉擇,小衣服也可以演出大隱喻,值得喝采。

看他倆天衣無縫的合作,是隨手撿起兩枚拼圖竟恰恰能拼組一塊的驚喜享受!

再說一次,很難依你我所悉的美學定則來檢視這部片,那麼的化簡為繁,喋喋不休,又超乎語言所堪概詮,偏偏看完身心通暢不已……吃了A食物,拉出B大便。

前幾年,我們曾為《分居風暴》天衣無縫的精準凌厲所震懾,一窩蜂奉它為編劇的極致範本,這回不按牌理出牌的《顛父人生》則為另一搞怪系的驚世傑作,也是極致;因此我敢斷言:《顛父人生》不見得被視為「美學表現」的里程碑之作,卻是新世紀「美學態度」的領跑之作,我們甚至不必在意它於本屆奧斯卡外語片角逐,有多麼捨我其誰、勢在必得,只管赤誠迎向它就對了!

這是一部讓你樂意脫光衣服任它澆淋的電影,兜繞一大圈,只告訴你一個心靈雞湯式的道理。

簡單不過,卻是一生的課題。

轉自http://blog.udn.com/wayne119/87099973

 3 ) 父女关系的呈现

带着自身的阅历,观赏角色在电影中的经历,于诸多细节,品出其中的意味,银幕内外交相会意,这是观影的一大乐趣,《托尼.厄徳曼》正是一部给观众带来如此美妙体验的作品。

影片是关于一对德国父女的故事,离婚多年的父亲,在周遭亲友眼中是个不招人待见的潦倒单身老头;女儿任职于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负责公司在布加勒斯特的工作,外表光鲜,社会地位令人瞩目;父亲从德国前往布加勒斯特看望女儿,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摩擦与理解、疏远与亲近。

观众可以在影片中,体味“打工人”失控于飞速旋转的社会大齿轮中,对自身处境浑然不觉或欲罢不能;也可借以回味中国改开时,来自境外的外企人expatriate与本土外企人,之间的相互制衡、竞争、依赖与合作;对于单身独居的老年男人,其生活的情趣与孤寂,亦能从中有所观察与品味;在时至今日依然由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竞争、自保及其僭越男权的尝试,影片对此刻画得细致且颇令人信服。

而我的观影重点,在于这部电影对于父女关系的呈现。

就此,我来尝试分析其中的一些细节,以梳理自己观影后的思考。

影片对父女关系的呈现,在结构上,大约分五个部分,即: 1. 序幕:女儿回家。

2. 第一幕:在布加勒斯特,父亲是爸爸。

3. 第二幕:在布加勒斯特,父亲不是爸爸,他是托尼.厄徳曼!

4. 第三幕:在布加勒斯特,父亲是爸爸也是托尼.厄徳曼。

5. 尾声:女儿再次回家。

(按:本文所指影片为162分钟版本) 下面就上述五部分中的观察与思考,做一描述。

序幕:女儿回家。

结束在父亲的爱犬离世(“分离”)。

(大约17分钟) 序幕中父女相见的戏,基本上是父亲的目光搜寻着女儿。

父女隔窗同框的画面,出现过两次:父亲在屋内,女儿在屋外;一次是父亲隔窗望着女儿,另一次是父亲背对着窗子,女儿在两个画面中,都在打电话。

画面确定了父女关系的基调:看得见(触)摸不着。

第一幕: 在布加勒斯特,父亲是爸爸。

这一幕结束时,女儿向楼下挥手,与父亲告别,看着出租车载着父亲离开时,她嘴巴一咧,哽咽,流泪,哭泣(“分离”)。

(大约35分钟,) 父亲在女儿的办公楼大堂,终于等来女儿,连忙以假牙墨镜乔装后,佯装边看报纸,边走在簇拥着女儿的人群外侧,女儿行色匆匆说着话,刷卡过闸机进电梯,走了!

女儿应该没看见乔装打扮的父亲。

父亲悻悻然去掉乔装,走出办公大楼。

自说自话不打招呼从德国飞到布加勒斯特,难不成就这样不得与女儿一见?!

……女儿的助理追上父亲…… 这场戏让我心头一热,女儿竟然看也没看就认出父亲,“不争气”的父亲,在女儿心里果然有位置!

父女同居一室发生诸多摩擦后,父亲说要回家了。

女儿释然地说,下一次,要在我不忙的时候来(估计父亲心里想,你有不忙的时候吗?

)。

女儿送父亲等电梯时,大约一分钟的镜头里,没话找话,告别了再告别,“Tschuss” “Tschuss”,最后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写尽千言万语的亲密疏离感。

让我动容的是,女儿在电梯门关上之后,瘸着脚,三步并两步地,走到阳台走廊,向楼下的父亲,微笑挥手,再一次告别;等出租车离开,女儿原地站着,嘴一咧哽咽起来,流泪哭泣。

很多人都有过这类的经历,疏离的亲密感,想走近怕走近无法走近的亲密疏离感。

第二幕:在布加勒斯特,父亲不是爸爸,他是托尼.厄徳曼!

第二幕结束时,托尼.厄徳曼在夜色中,目送“女儿”乘出租车远去,然后也乘出租车回到酒店自己的小房间(“分离”)。

(大约45分钟) “女儿”发现父亲没有回家(德国),他化名托尼.厄徳曼,出入于“女儿”社交、工作的场所;哪怕在父女难得可以独处的刹那间(众人酒吧狂欢戏),父亲企图以爸爸身份与“女儿”对话,“女儿”却坚持以对托尼.厄徳曼的口吻作答,父亲无可奈何地,只能继续扮演托尼.厄徳曼。

这一幕主要是两场戏,即前一场戏:“女儿”与女朋友们一起用餐。

后一场戏:众人在酒吧狂欢。

前一场戏,父亲先行离开,“女儿”找借口尾随,夜色中,看着父亲乘车而去;后一场戏,“女儿”先行离开,父亲追赶出去,看着“女儿”乘车而去。

在后一场戏中,“女儿”漠然地斜倚沙发一角,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此时此刻,在诺大的酒吧中,人声音乐声各种嘈杂震耳欲聋,独坐的“女儿”于大庭广众中,很节制地,不为人所知地,悄悄地流泪……托尼.厄徳曼在场,爸爸也在场,他(们)听见流泪的声音吗?

人与人的距离,究竟可以有多近?

人与人的距离,究竟可以有多远?

人与人,只能以假面相对,才可以走“近”吗?

真情流露,比登天难吗?

第三幕:在布加勒斯特,父亲是爸爸也是托尼.厄徳曼。

第三幕结束时,女儿追上父亲,扑进“长毛大怪”怀中,父女深情拥抱,然后父女相背而去(“分离”),父亲求酒店前台,帮忙把长毛大怪服的头套,拽下来。

(大约50分钟) 父亲用手铐把自己与女儿连接在一起,从此,两人在私底下是父女,在公开场合父亲是托尼.厄徳曼。

这一幕中,有两场家庭聚会戏,前一场,是父亲去参加的家庭聚会,女儿不放心父亲,尾随去看看,却意外地加入聚会,父女在这场戏中合作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这首歌的歌词以及女儿在父亲琴声伴奏中的演唱,指向明确:父女各自在内心独白,以及父女之间继往开来的对话。

曲终,父女不欢而散。

后一场,是女儿借生日派对,在家里搞团队建设,父亲不期而至,全副武装保加利亚驱邪大毛怪---重装披挂包裹严实的父亲,出现在裸体的女儿面前;女儿一时无法认出这个大毛怪是谁,父女面对面尴尬片刻,父亲独自讪讪离去;女儿裸穿浅色开襟长睡裙,赤脚追出去。

然后就到了本片最令人动容的时刻:女儿在绿草如茵中,赤足扑进大毛怪爸爸的怀中,父女深情拥抱,流下幸福的眼泪(父亲应该是泪水汗水混在一起流)。

所谓真爱,大约就是如此吧,包裹密实异装的你,抑或令人大跌眼镜赤裸的你,无论如何,我认识你的“真我”,那个我一直爱着的“真你”!

尾声:女儿再次回家。

结束时,女儿在等父亲,父亲离开去拿相机,女儿摘下搞怪用的帽子和假牙,继续等……(“分离”)(大约15分钟) 祖母离世,女儿回家吊唁。

同样是女儿回家,尾声与序幕,首尾不同处有三。

其一,尾声换为女儿的目光一直在搜寻父亲;其二,一反在序幕中手机不离手,女儿在尾声中,没用过一次手机,手机压根没出现过;其三,尾声中父亲无任何的乔装甚至没有习惯性的戴假牙,反而是女儿戴上父亲的假牙,将祖母的“复古”帽扣在头上。

以搞怪为日常的父亲,一板正经地跟女儿谈人生的价值,而平日里一板正经的女儿,假牙帽子搞怪“微笑”地以无言作答。

上述所描述的首尾之不同处,大概意味着父女经过布加勒斯特的相处与互动,各自发生了变化,父女关系发生了变化。

父亲看到女儿搞怪地微笑形象,有点意外(女儿变了),也不意外(到底是自己的女儿,搞怪基因一直在),他说去拿相机。

女儿站在外面等……女儿拿下假牙和帽子恢复常态……女儿依然站在外面等。

这一组镜头很有意思,也引发人们有诸多的想象和思考:父亲迟迟不来几个意思?

难得有点正经八百的父亲,又不着调去哪里搞怪忘了女儿在等吗?

在说父亲去世了吗?

…… 意味深长的结尾,可谓导演用心良苦:父女究竟可以一起走多久?

父女究竟可以相互走多近?

最后,我想谈谈其中有两场戏,在影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一场是女儿到酒店房间,与下属兼情人幽会。

我以为这是本片的“转折点”,且完整地回答了父亲之前对女儿的发问:“你是人吗?

”(你不正常)”“你快乐吗?

”(你不快乐)。

这场戏,简短却直击要害。

另一场在尾声的最后部分,父亲谈论人生价值,父女面对面的一组镜头,女儿背后是奶奶的家,她望向外面,外面时有车辆经过,外面是通向外面的路;父亲望向内,奶奶的家,他的背后是外面。

经过布加勒斯特的相处,彼此有了变化,然而,不变的是,父亲在家,女儿属于外面的世界,她背后有家。

此前对于整部片子的五部分分析,每一部分均以分离结尾,分离是常态,聚首难得,且聚在一起的时间转瞬即逝,要抓住!

抓得住吗?

正如父亲所言:人的一生,总是忙了这个忙那个,一辈子就过去了,只有想起曾经发生的某些片段,会感到很幸福;然而,人总是后知后觉,幸福的时刻,不知道那是幸福的时刻,等意识到那是幸福的时刻,已成追忆。

结尾处,在父亲议论完人生价值所在,见女儿搞怪,父女相视一笑(幸福时刻),父亲马上离开说去取相机---这是对父亲人生价值何在之说,再清晰不过、再有力不过的呈现。

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何必为去拿相机,断/短了幸福时刻(话说女儿的手机呢,手机可以拍照嘛!

)。

令人唏嘘的是,这组镜头坦诚道出真谛:父亲等来女儿离开女儿等来父亲离开女儿又等来父亲又离开,终将有那么一次,在女儿等待父亲时,父亲不再出现,那一次,是永远的别离。

永远的别离,是“父女一场“必然的结局。

这个结尾,太过冷峻,充满深情,妙!

 4 ) 一部把虚无和疲惫拍得明明白白的电影

在一个左下角澳门在线赌博,右下角美女主播陪聊的网站看的这部电影,网速非常差,断断续续的,但还是坚持着看完了,上一次这么有毅力还是在高考英语的考场上,即使不知道答案,也坚持着涂黑了答题卡。

很少见到有电影能把打工的疲惫和人生的虚无拍得这么自然不造作,前面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铺垫,终于在女主脱掉所有衣服那里爆发,现在网络上常说的平静的疯感,在这里悉数可见,导演和编剧领先我们好几年。

女主穿着睡衣,扑向大黑熊喊爸爸时,即使钢铁心肠也忍不住眼眶湿了,但电影没有继续煽情下去,而是自然地转了场,然后父女二人参加葬礼,像每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一样,说要一起合照,然后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就像溪溶于海,就像我们的生活。

女主的两场哭戏印象深刻,一场是在阳台上看着爸爸远去,一次是在热闹的酒吧里默默落泪,尤其是前者,太感同身受了,当我们不够幸福不够成功时,总是会把这种不如意投射到父母身上,见面就会吵架,不和,产生嫌隙,但其实不是对父母有意见,真正讨厌的,是我们自己。

 5 ) 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

去一个旧剧院改的电影院跟一群喜欢电影的陌生人看的,现场十分配合,这种时候才知道大城市的好,小村美帝民众的审美太固定了,欧洲电影,不,非好莱坞电影统称国际电影,往往严重水土不服,观众比电影本身更阴郁沉闷.听说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文艺片,入场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应对沉闷的心理内存,电影一开场就定下怪诞小清新基调,全片看完仿佛只过了1个多小时,实在惊喜.以下满满的剧透.前几天看other people,因为推荐的帖子说,那些我们没讲出来的北漂的故事都在这里讲出来了.的确,那种大城市打拼的娃回家被亲朋好友调戏的状态被生动的剖析演绎.而Toni Erdmann剖析的更立体深入.女儿在跨国石油公司打拼,回家过生日都来不及脱下职业正装,一屋子亲戚济济一堂,她却一个人永远在打电话联系业务.爸爸永远穿着皱巴巴的衬衫,大腹便便,头发蓬乱. 爸爸爱一本正经的开不着边际的玩笑,女儿则永远一本正经.一开始就觉得这两个人真的是一家子么. 故事从未闪回过去的片段,情节一直靠当下发生的事情推进 -- 爸爸空降到女儿的生活里,从她的角度去体会外表光鲜的生活里到底是怎样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女儿找回自我.而片子牛逼就牛逼在从两个人当下的碰撞中慢慢展开他们真的是一家人,父亲怪诞的特质在女儿身上继承和演变成高效白领的特质,亲情的纽带渐渐的浮出水面,源源不断的给她力量.故事里的父亲十分的敏感,他敏锐的察觉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中渐行渐远,总是口头上说一切很好,但是他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多年的老狗归西,终于了无牵挂,于是打包行李飞去女儿工作的城市.但他并没有告诉女儿,他不想女儿又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他要看看工作中的女儿但又时时不忘开玩笑,于是假装路人在女儿公司楼下守株待兔,终于等到女儿跟一行人等出现,又拿着报纸假装在旁边同行,试探女儿是否会察觉.以为女儿真的没有看到自己,正要悻悻离开,女儿的小助理颠颠追来接待,他一脸骄傲"果然是我闺女",于是空降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女儿带着他出入各种社交,他很快意识到女儿的神经紧绷,不得不讨好所有人,又处处碰壁的日常. 是啊,面对各怀鬼胎的达官贵人,她只是小小的公司职员. 公司要推进的项目抓在这些人手上,客户关系需要小心呵护,繁琐忙碌却进展缓慢.中间夹杂着被边缘化的职场女性视角,点到为止,既没有过分展开也没有刻意回避. 整个刻画更努力还原职场现实本身, 换作一个男性的小职员夹在达官贵人之间大概也会被呼来喝去无奈的料理一些被认为是男人会熟悉的杂事,可能会边缘化的少些,但是依旧处境尴尬. 达官贵人的家族财富清晰可见,小职员看起来一无所有,只能忍气吞声,加倍努力.其实很少看到这样全方位努力刻画在大世面中打拼的小人物, 大公司的小白领往往被简单的样板处理带过,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也同样被过分的戏剧处理 -- 忽然情绪崩溃大段委屈控诉,然后发挥小强精神迎接光明. 而这个故事不是靠关键时刻的大段抒情台词推进的, 它是通过一个个小碰撞推进的. 父亲意识到女儿需要帮助,但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女儿哪里做错了,他默默的观察感受女儿生活的复杂性,他知道女儿的节最后需要她来解,他能给的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打破循环的底气. 他没有精心布置晚宴然后拉着女儿的小手来一段人生哲理,而是用行动让自己成为女儿生活中的新元素,任由新元素和旧惯性碰撞,给女儿空间让她自己形成新的循环. 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女儿对父亲种种怪诞的举止十分的熟悉, 多数时候可以hold住,少数时候抓狂甚至忍不住发几句脾气但又会马上hold住.不难想象她的童年有这样奇怪的爸爸会经历怎样的抓狂,又在漫长岁月里学习hold住. 跟西装革履的不苟言笑的她称鲜明对比的是她睡过头的时候T恤短裤跟爸爸发脾气怎么没叫自己起床,那一刻活脱脱的做回小女孩. 她的生活里并没有空间宣泄自己的情绪,无论在客户老板助理面前,还是炮友同僚面前. 父亲的出现她终于又渐渐可以做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不完美的人. 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父亲的催化下迅速失控, 无奈不安愤怒惊慌之后, 她终于可以跟自己赤裸相见, 承认自己的焦灼与不开心, 而接受了现状也就可以重新出发了.而父亲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他盘算好了未来.开头的时候他试图跟女儿沟通这样忙碌的人生在毒药一样的吞噬她, 一开口成了什么是生命意义, 迅速被女儿打断, 而他自己也语塞找不到台词. 碰撞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在追寻答案. 结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台词, 但还未开口女儿早已领会他的意思, 微笑着听他讲完那几句, 女儿默默拿起他的搞笑假牙戴上老祖母的帽子跟他开了个玩笑. 行动远远比语言有力量. 结尾的时候女儿独自站在后院, 拿掉了假牙和帽子, 回到西装革履的白领, 生活依旧不完美也还是要继续, 而她的眼神不再空洞严肃, 是一种平静和对未来克制的憧憬. 在这个故事里女儿的转变并不是父亲空降过去打了一针新鲜研发的血清, 而是一个普通却拒绝乏味的爸爸一点一滴笨拙地唤醒那个冷峻的女人心底里热气腾腾的小女孩. 她最终明白这份古怪的幽默感是最好的家族遗产, 给她底气去打拼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个故事里既没有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 也没有中国式家长的全能神做派, 甚至没有配乐, 但这个不靠谱不着调的老爸树立了家长的典范 -- 相伴却不惊扰, 关切却不审视, 给她犯错的空间, 深深的捏一把汗, 承认自己并不无所不知, 耐心的支持, 看着她自己站起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相伴成长的好多人, 拥有特立独行的家长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惊喜.

 6 ) 短评写不下,只为记录几个瞬间

8.5分。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法,摇摇晃晃的镜头,展现着再真实不过的父女关系,谈论着再日常不过的琐碎生活,有狗的死、问及女儿的平日消遣活动,女主叉子拉拉链的方式也是真实。

为了解女儿而参与的一个个尴尬的社交局,用的最笨拙的方式去爱,虽然此部分稍显莫名其妙。

因为没叫醒女儿而导致错过的电话,老人家的演技炸裂,那种无辜、惶恐、心疼女儿的面部表情,极其到位。

光鲜的人物背后也是一个又一个窝心的故事。

女儿送走父亲时隐忍的眼泪,阳台看着父亲远去背影的时候终于滴了下来。

 7 ) 不要等到不知所措才无法释怀

14年回国之后,就在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大城市混着。

不想用“打拼”这个词,是想说,就算有忙里偷闲的时候也只是想飞去别的地方度个假,并没有时间给家人,以及自己的感情生活留个出口。

我妈最近刚来上海住了一个月,前天刚飞回青岛。

大家都羡慕说以后早起有人做早饭,家里有人打扫,能把我的生活方方面面过得井井有条。

然而跟长辈一起生活的各种不协调,比如消费观、价值观和作息时间,都让我苦不堪言。

我妈会为了几毛钱的菜钱斤斤计较,而在我看来这种节流屁用没有,还给我徒增烦恼。

我一个缺钱的房奴也是没资格批判任何可以省钱的方式。

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很容易淹没自己。

我老板是个工作狂,MIT毕业的,其完美主义的程度也是常人很难企及。

他可以凌晨两三点还在盯着我改提案的格式。

我的生活也像女主那样慢慢被工作填满,我特别能理解她睡过头了miss掉一个重要的餐会是多么的懊恼,大项目流失的责任我可背不起。

不可避免的,这些工作上的压力会撒在旁边亲近的人身上,在父母面前就容易变本加厉和肆无忌惮。

事后又会觉得愧对这份亲情,而变得想要逃避,只想自己呆着。

这样就不用担心会伤害到周围的人。

然而就算每天这么被工作推着走,钱还是不够花。

看看身边比自己有钱的人,他们貌似更加焦虑。

大家都普遍焦虑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勾心斗角中挣扎出自己的一片天。

貌似你再努力也永远都有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一想到这我会有点绝望,我该如何在这个充满铜钱味儿的城市安身立命。

我不要变成只知利弊不管对错的大人,然而我又不可能一直假装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特别是在面对年迈的父母的时候。

很多深夜我都会辗转难眠。

可能因为工作上的一些杂事儿,也可能因为担心这职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坎和重要的节点我该如何迈过去和把握。

可望着比自己职介高的人,更忙更累,压力更大,便觉得这该死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在这座冷冰冰的城市里,只有自己的事业才最有安全感。

因为这决定了你的圈层,你的际遇,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仿佛大城市的繁华都是属于工作狂的。

像我,稍微一犹豫就好像很多人从后面超过了你。

在精力几乎全被工作占据的同时,面对亲情,爱情,或者友情,都显得很苍白无力。

总是在赶一个又一个项目的deadline,疲于在不同的人之间腾挪,参加不同的社交场合并且带有很功利性的去认识一些人。

与其说麻木了,还不如说懵了。

我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这就是这部片子可贵的地方——永远不要因为对职业发展注入了全部的精力,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的活着。

我本应该在阳光明媚的天气去户外和亲密的人散心,在阴雨迷蒙的天气搂着爱人在沙发上看肥皂剧。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活成事业女强人和男强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浪费时间甚至发呆来缓和下内心的紧张和充实。

尽管这个价值观趋同的社会喜欢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在我们心中的那片自留地里还有什么。

那些纯真的热爱都去哪了。

每个人一想起孤独终老就害怕至极。

然而每个人都在把自己逼成不太能允许他人打扰的模样。

到最后还需要尝试着让别人迈进自己的comfort zone。

这一切貌似都与我们一开始要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初衷背道而驰。

芭蕾舞演员的鞋子永远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可当脱下这光芒看到自己伤痕累累的脚,你是否有那么一点点小私心,心疼过自己,心疼过这些年流失过的,能与身边的人分享的纯真无邪,而又极其简单,容易快乐的时光。

 8 ) 好像我也开始成长了一样

1⃣️刚开始看,不喜欢片头的一切:冷峻的色调,乏味真实的生活场景,无聊的笑话……看到老头子不动声色地围着他的女儿,忽然却鼻子发酸。

我想念我的父亲。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心中只有我。

2⃣️乏味的商务酒会。

真的好抱歉虽然我曾经置身其中,但永远也适应不了其中的尴尬,无穷无尽的尴尬。

我倒是一直是老头子的心态,看着你们在这一本正经。

只喜欢父女俩的时光,那么轻松自在。

一种急待释放的状态,似乎已经在等待着。

我喜欢老头子的幽默感。

老年父母跟儿女的相处,是不是就该这样无厘头?

我常常在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因把喜怒,建立在他人身上。

因此我看不惯父母,因我而喜,因我而悲。

我那么自大!

想起一些片段,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了自以为是的话,爸爸只是嘿嘿地一笑。

我真是年轻,自以为什么都懂,却到现在,才突然明白了爸爸对我的爱和包容。

3⃣️我好像能看懂别人的寂寞。

难道是因为我也寂寞?

4⃣️父女之间的尴尬和隔阂,当然跟过往是有关系的。

老头子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不过开始尝试和解,就是美好的。

好像总是来得比较晚。

而年轻人,总是有那么多“很重要”的工作。

最后看起来,是那么无聊和可笑。

偏偏她还觉得别人更可笑。

5⃣️老头子竟然没有坐飞机回家!

来个偷袭,还是幽默的形式。

6⃣️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9 ) 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托尼·厄德曼》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最好的两部,另一部是《推销员》。

虽然《托尼·厄德曼》这次因为对手的各种buff惜败,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德国电影的那种下里巴人的哲学劲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果体party那一段更是简直了。

这也是一部关于面具的电影,影片一开始老爹对快递员开玩笑时的拙劣妆容就预示着这点。

当过音乐教师的老爹过着半退休的生活,没事儿就好搞搞行为艺术,生活中随身带着夸张的假龅牙,时刻准备着进入戏剧状态给身边的人一点惊喜,完全无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表演十分投入。

但也因为他太另类了,她女儿提前举行的生日party都没有通知他。

他的女儿在罗马尼亚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是个飞来飞去的高级白领,生活条件优质,让人羡慕,但他老爹觉得她女儿可能并不开心。

和自己的老狗在草坪上共度最后一晚之后,老爹决定看看女儿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老爹的突然造访让女儿有一点吃惊,他爆棚的表演欲更让女儿担心不已。

两人晚上的交谈中老爹问女儿:“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女儿暴起,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她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

表面上女儿拿着高薪住着大房子,衣着时尚生活风光,但她每天不得不在刁钻的大客户面前装孙子,不得不和永远不兑现承诺的老板斗智斗勇,她和情人玩没下限的性爱游戏,还吸食毒品,只求枯燥工作生活中的一点波澜。

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面具戴得久了就长在脸上了。

他老爹有所察觉,打算用面具让女儿摘下面具。

他戴上假发和大龅牙,坐上加长林肯。

身兼职业培训师和德国大使的托尼·厄德曼出现了。

“记得生活要保持幽默感。

”厄德曼对即将被炒鱿鱼的工人们说。

女儿对老爹的古怪行为嗤之以鼻,简直无法理喻,但老爹的坚持让她放弃抵抗慢慢开始配合老爹的古怪行为。

他们最精彩的演出是扮演德国大使在一个家庭的复活节庆祝活动上合作演唱了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 》。

这可能是女儿几年来第一次全情投入的表达自己,面具此时裂开了一角。

第二天女儿再次戴上面具准备自己的生日party,也是他们公司的团队活动。

Party活动准备前她发现连衣裙子拉链够不到,不得不用叉子帮忙,自己的鞋子又小了,不得不换一身配别的穿。

正在她和衣服拉链搏斗的时候第一个客人已经来了。

门铃声让她崩溃,她干脆光着身子开了门,错有错着的告诉朋友要举办一场果体派对,并告诉后面来的情人和老板要么参加要么离开。

“记得生活要保持幽默感。

”女儿终于开始直面操蛋的生活,不喜欢的东西就让他们滚蛋,不再用面具来隐藏真正的自己。

后来老爹穿着罗马尼亚的毛毛装出现时候剧情走向一个高潮,父女两人一位穿着厚厚的戏服,一位如同新生儿一样一丝不挂,两人又都在这一刻的游戏人生。

两人之间没有台词,对视、寻找、停顿、拥抱。

father & kid 不管孩子年龄多大,都是father & kid. 女儿也理解了老爹的行为艺术,开始寻找自己真正的样子。

后来女儿参加祖母的葬礼时再次见到了父亲,两人再次讨论了“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问题。

父亲的回答很巧妙:“问题在于,人们总会把有意义的生活和做完一桩一桩事儿联系在一起。

你不得不做这儿做那儿,但在做这些事儿的时候,生活就这样溜走了。

我们应该怎样抓住生活的瞬间呢?

有时候,我会坐在那里,想起你第一次骑车的样子,想起在车站找到你的样子。

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却什么也感受不到。

”有意义的生活不是结果,而是追寻的过程和点点滴滴。

《千年女优》里面一句“我喜欢那个追逐着他的自己。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吧。

欢迎关注我 :)某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某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10 ) 过去与未来

前妻再婚后与他称不上亲密,母亲是个脾气有些怪的老太太,本人没有什么朋友,女儿事业忙碌与他的关系也有些疏远,只有一只都要走不动的老狗常伴左右,但最后连它也去世了,于是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面对这种现状没点幽默感还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就他本人而言其真实的性格其实是有些耿直木讷的,可一旦画上了妆或者戴上了假牙就变得诙谐善谈起来。

他关心自己的孩子,确因双方沟通甚少不了解女儿的现状。

他想看看女儿究竟现在过得怎么样,确一次次不小心地搞砸了女儿的事情,他与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不甚了解许多新兴的概念,为人不甚“灵光--”不知道如何对女儿的上司阿谀奉承。

而女儿在外永远用一副无懈可击的面容面对着上司、合作人、同事,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欣赏父亲一生的成就,对他人冷漠,但无极限的对自己委曲求全地去迎合那些对她来说有用的人最终让父亲问出了:”你还是人吗”。

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由此可见。

随着钢琴伴奏而来的一曲高歌是个情绪上的爆发点,接着而来的裸体排队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与高大的毛绒怪物的拥抱算得上是父女俩内心上的一种和解。

父亲用一种他所能给予的笨拙爱的方式多少改变了些女儿的生活态度。

爸爸生活在过去,女儿生活在未来,根源所在。

《托尼·厄德曼》短评

平静舒缓的家庭关系 加上德式的幽默与荒谬 奇怪的笑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隔阂 亦或是社会精英与普通中产阶级 上层办公室白领和底层工人蓝领 这些隔阂越发扩大 影片长而不令人厌烦 结尾则用拥抱达成谅解与妥协

4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70min之前,让我觉得对职场和父女关系的描写还算正常且细节用心。之后从餐厅那场开始,在我看来所有所谓”诙谐幽默“都是神经病啊...这种尴尬的体验下再怎么说服自己也没法欣赏这种刻意隐喻下的美。

5分钟前
  • swordfish
  • 较差

剧本太厉害了,节奏控制的非常好,162分钟看下来一点都不累,还觉得怎么就完了。换一组评委,这部电影应该是今年金棕榈。

9分钟前
  • Dany
  • 力荐

Get不到这片的幽默

13分钟前
  • Torrilla
  • 较差

好长。。。女主职装很帅,电影没怎么看懂其实,女主父亲挺让人尴尬啊感觉。。。电影不无聊,但也没有高潮,演技还是挺不错。

16分钟前
  • KEv100
  • 还行

女儿从头至尾一副性冷淡的面孔,爹地一直在逗比,给小秘书一个怀抱,太呆萌了。

19分钟前
  • 雪国之熊猫
  • 还行

看前面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个类似《樱花盛开》的故事,后来突然感觉托尼·厄德曼有点像《心房客》里的那个呆萌大叔——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因为他在这个时代看上去就像一个怪物;我也不想变成他的女儿,因为她已经被现代社会异化。我们总是容易执着于太多外在的东西而忽略生活本身,到头终究一场空。

23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一部笑聲不斷的電影,但卻是以喜劇包裝的催淚神作。我認為,這是部非常非常悲傷的電影,但卻是用喜劇賣出這部片…。近三個小時的影片絲毫不覺得冗長。獨特的故事,幽默的人物,點點滴滴滲透的父女之情……影片探討的內容在父女關係之外,還有對生活的理解。非常推薦!

28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这么一个人生失意的父亲闯入中产阶级女儿的生活并把她整疯 然后灌个心灵鸡汤结尾的故事居然拍了两个半小时!!!!!要不是开会插着耳机偷偷看 我真是找不出我人生还有任何其他空余的时间来看完

33分钟前
  • 昵称暴露年龄
  • 较差

大毛怪很暖心,但剧本里充满了无法忽视的鱼钩和新精英主义不讨喜的一面——力图表彰自身的感性和对缺点的正视,用博眼球的天体party方式来表现发泄,但自始至终都没看见多少在表演中自发出现的同理心,完全是和好莱坞标准同质的做作。

3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大型话痨家庭片,父与女分别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人的分歧与融合,在内敛的亚洲家庭成员看来莫名其妙得不真实,裸体派对尴尬到极点,唯一让我释然的是终于搞清楚海报是个什么鬼构图

40分钟前
  • Handle
  • 还行

就尷尬兩個字可以形容這部片。裡面的情緒毫不合理,一個重視工作的女兒會帶著愛瞎搞的老爸到處見重要客戶?情緒跟她設定的情商智商連不太上,毫無共鳴⋯⋯

45分钟前
  • DUDUTANG
  • 很差

奥尔特曼曾在《银色·性·男女》中借结尾一场地震的戏份为枯燥重复与陷落困境的生活提供一个特殊的释放出口,并制造出一个人生岔路与停靠处,借由看到过往的真相与可选择的未来。这种方法后来被PTA用到了《木兰花》中,只不过他以更情节化的剧情与奇观化的设置呈现多线故事。本片也是这种逻辑的继承,只不过由群像变单体,使人间浮世绘转为个体人生风景,再在结尾设置超脱情节与气质的段落,惊喜反衬出以往的生活,借此转向更改,完成人物弧线。但奥尔特曼与PTA都未给予我们准确的选择,在那个拥抱中,岔路的选取狭化了方向,落入了俗套和解煽情的窠臼。长时间事无巨细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扮演戏份的无理性,让别样人生有了展示路径,甚至这一颇为情节化的设置被人误解为生活流,化激荡为平静,也是导演的一大功力。PS:片尾曲至关重要。

46分钟前
  • 云雾敛
  • 还行

如果欧洲中产阶级的疗愈要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无聊气质的故事来完成那也真是可悲,工作忙忽略家人、和第三世界野蛮人打交道、压力大得性冷淡了,150分钟就说了些不疼不痒的事,最后唱首歌脱光衣服丢掉束缚放开自我,人生意义就圆满了,如此尴尬的人生和身份探讨还是直接交给上帝吧

4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较差

我以为是空巢青年加女性崛起的类型片 没想到落地还是在父女感情 谁都不懂你抛弃你只有父亲守护 然后最后来个HE。 裸体派对真是太尴尬了 看的我脚趾扣地。

50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我看到烦躁

52分钟前
  • 薛玉茗
  • 较差

Weird~獠牙老爸访女记。女儿光光一丝不挂,老爸却毛发丛生、闷哭在头套里。老爹是条老狗,趴睡在草上;女儿食色性也,精液蛋糕Yummy。手铐铐住Toni Erdmann,唱出歌声Whitney Houston。

57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饿得慢,睡得快。

1小时前
  • 一碗云吞
  • 还行

4.5~ 被治愈,但并没有放弃自我,倒不如说更可以坚持了

1小时前
  • rar
  • 推荐

有点儿鸡汤有点儿长

1小时前
  • 达东先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