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金向怡
主演:陈雅狄,吴天园,高铣莛,田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温州方言年份:2025
简介:摄影师万叶从法国回到阔别多年故乡,昔日恋人阿胜与闺蜜阿北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万叶的到来,让三个人的生活和情感都逐渐微妙了起来。与此同时,万叶偶遇想要前往法国寻梦小镇姑娘小虎,在一座叫“海豚屿”的小岛上,两人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详细 >
让这样的电影存在下去,活下去,有更多的推广。中国电影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对出走的娜拉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但是这个电影真是拍得稀碎……另外,小虎和阿北都比女主演得好太多,但是阿北这个角色写得实在是太刻板,太陈旧了。
有点单薄
现实的不堪与丑陋与浪漫诗意的镜头相互切换!虽然台词中二,演员表演略显生硬,但是镜头与音乐真的很美。另外相互拍个照整的也太挑逗了,还有导演是多么喜欢门与窗啊!
三位女性,事实上是三种不同的命运。非常触动。
和温州和法国都没什么关系
好会选景,果然是在法国留学多年,受法国影响很深,把温州那边拍的像法国小镇一样,女主也是穿得很法国。谁能想到我是在晋江出差的酒店的电视上看的这部呢?(配乐法国味太浓有点刻意了?)
开始以为是福建,原来是温州,果然是女导演拍的,
非常空洞 一盘散沙
累
说好听是学了个皮毛,难听就是拙劣的抄袭之作
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拍的是啥吧,叙事很混乱,其实两个女主角一起出去拍照的很多镜头都是挺不错的,就是导演想把啥都塞进来,真是可惜了
唯一可取是画面构图。但除此之外,叙事一塌糊涂,表演造作,人物都不是人物。导演没有能力表现温州,也不了解温州,留学的新一代中产在“附近”与“地方性”旗帜下,企图表达人文关怀,最后表达出来的是无知与傲慢,巴黎热与恋穷癖,以及一种过了时的文青自恋式MV。
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一样,充斥着一种伪‘朴实’,做作的不得了,并不美
老套做作的桥段堆叠,空洞散乱的情节铺陈,突兀怪异的情绪表达… 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用乐清话机械般照本宣科的普通话台词,让导演那副高高在上的透过相机滤镜俯视故乡的装逼姿态彻底坍台。 PS:台词对话让温州人看得真特么尬…
全片透着外漂人士对于家乡和过往的傲慢和偏见,主角归乡所面对的态度和舆论在大部分省市可能都可以成立,唯独温州真的不太行,这种自以为是的疏离感像是在展示某种高贵一般,出去和留下在这个较早开放,热衷抱团,喜欢闯荡的城市血液里司空见惯,与上辈所产生的落差也并非如此鸿沟,只能说,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够明朗,玩些新浪潮的致敬也没多少意思,所以,剪辑老师真的只能救到这里了。
两星半文艺片,不是很好看。这部电影缺乏观众视角,甚至为了抒情,放弃了很多关键线索,人物动机和行为并不能完全支撑故事发展,很难让观众共情。镜头语言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电影主旨,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描绘太单薄了,似乎只有感伤这份情绪,没有感伤的源头,很空洞。但也有一些优点,个别镜头是有美感的,能够触动人的,这可能和导演的摄影经历有关。
导演糊涂啊,在海边这么感性的一段,演员一开口突然就垮了(想到爱的新世界)
一条大河波浪宽。
前期营销确实有两下,然而整场看下来只能用“别扭”二字概括。虽然女性主义的主题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温州元素的嵌入并不是很地道,甚至是反温州的,包括万叶的北方口音、阿北的沪语温州话、小虎作为温州乡下女孩的后背纹身以及海滩边的瞬间觉醒、片尾的孩子在楼梯间弹我的祖国等等。当然,如果这是一种postmodernism,就当我没说。影片叙事在时空上的紊乱也不想多提了。以我的偏见看,该片只能说是导演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次文艺自嗨,对于温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外地人看看可以,本地人看了大概率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温州华侨视角。对了,电影中关于无神论的几个片段还是蛮有趣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让这样的电影存在下去,活下去,有更多的推广。中国电影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是100年前还是现在,对出走的娜拉来说故乡都是回不去的,但是这个电影真是拍得稀碎……另外,小虎和阿北都比女主演得好太多,但是阿北这个角色写得实在是太刻板,太陈旧了。
有点单薄
现实的不堪与丑陋与浪漫诗意的镜头相互切换!虽然台词中二,演员表演略显生硬,但是镜头与音乐真的很美。另外相互拍个照整的也太挑逗了,还有导演是多么喜欢门与窗啊!
三位女性,事实上是三种不同的命运。非常触动。
和温州和法国都没什么关系
好会选景,果然是在法国留学多年,受法国影响很深,把温州那边拍的像法国小镇一样,女主也是穿得很法国。谁能想到我是在晋江出差的酒店的电视上看的这部呢?(配乐法国味太浓有点刻意了?)
开始以为是福建,原来是温州,果然是女导演拍的,
非常空洞 一盘散沙
累
说好听是学了个皮毛,难听就是拙劣的抄袭之作
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拍的是啥吧,叙事很混乱,其实两个女主角一起出去拍照的很多镜头都是挺不错的,就是导演想把啥都塞进来,真是可惜了
唯一可取是画面构图。但除此之外,叙事一塌糊涂,表演造作,人物都不是人物。导演没有能力表现温州,也不了解温州,留学的新一代中产在“附近”与“地方性”旗帜下,企图表达人文关怀,最后表达出来的是无知与傲慢,巴黎热与恋穷癖,以及一种过了时的文青自恋式MV。
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一样,充斥着一种伪‘朴实’,做作的不得了,并不美
老套做作的桥段堆叠,空洞散乱的情节铺陈,突兀怪异的情绪表达… 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用乐清话机械般照本宣科的普通话台词,让导演那副高高在上的透过相机滤镜俯视故乡的装逼姿态彻底坍台。 PS:台词对话让温州人看得真特么尬…
全片透着外漂人士对于家乡和过往的傲慢和偏见,主角归乡所面对的态度和舆论在大部分省市可能都可以成立,唯独温州真的不太行,这种自以为是的疏离感像是在展示某种高贵一般,出去和留下在这个较早开放,热衷抱团,喜欢闯荡的城市血液里司空见惯,与上辈所产生的落差也并非如此鸿沟,只能说,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够明朗,玩些新浪潮的致敬也没多少意思,所以,剪辑老师真的只能救到这里了。
两星半文艺片,不是很好看。这部电影缺乏观众视角,甚至为了抒情,放弃了很多关键线索,人物动机和行为并不能完全支撑故事发展,很难让观众共情。镜头语言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电影主旨,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描绘太单薄了,似乎只有感伤这份情绪,没有感伤的源头,很空洞。但也有一些优点,个别镜头是有美感的,能够触动人的,这可能和导演的摄影经历有关。
导演糊涂啊,在海边这么感性的一段,演员一开口突然就垮了(想到爱的新世界)
一条大河波浪宽。
前期营销确实有两下,然而整场看下来只能用“别扭”二字概括。虽然女性主义的主题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温州元素的嵌入并不是很地道,甚至是反温州的,包括万叶的北方口音、阿北的沪语温州话、小虎作为温州乡下女孩的后背纹身以及海滩边的瞬间觉醒、片尾的孩子在楼梯间弹我的祖国等等。当然,如果这是一种postmodernism,就当我没说。影片叙事在时空上的紊乱也不想多提了。以我的偏见看,该片只能说是导演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次文艺自嗨,对于温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外地人看看可以,本地人看了大概率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温州华侨视角。对了,电影中关于无神论的几个片段还是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