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0 我们电影市场应当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作品。
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再到这次的《艺术学院1994》,整体风格越发明显,且朝向观众的观影习惯靠近。
靠近但不谄媚。
之前被诟病的“PPT风格”和“粗糙”,被更高浓度的台词与更多的色彩展示冲淡,但仍然风格强烈。
刘健导演也一直在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青春好,好在我们可以自己挑片段去剪辑呈现。
用摄影打个比方,如果说很多片子都是油光满面的劣质糖水片,这部更像是添了青春牌UV镜的原图直出。
色彩 现实主义的视角,真实的内心世界,时代洪流下各自的抉择,晃动的青春岁月能且只能用动画电影呈现。
因为回忆里的色彩,和眼前的繁复纷忙妥协绝对是天差地别。
现实生活的色调,还是太过沉重。
追求热爱艺术的人,至今仍然会在现实中迷茫。
导演映后面对提问这样说:“去做艺术就好(大致意思非原话”,这句稍微改一下加入电影里,应该可以更明确一些主创的立场。
映后交流 而作为1994的青春回忆,最后也不是给一个假大空的团圆。
保留一些希望,足够诚恳也足够温情。
片尾字幕我是习惯性视而不见,因为故事本就已在故事讲完的时候讲完。
最后铺垫了很久的崔健,终于从扎眼海报变成了洪亮声音。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梅花香必自苦寒来 难免对生活有时失望,有时觉得乏味,有时欲言又止,或顾左右而言他 但我想艺术作品和创作是顶好的特效药 可以治没有感觉的病。
两场连看 去欣赏,去做艺术就好。
PS,难说丽丽爱小军,贝多芬和科特柯本哪个离摇滚近。
如果爱,至少更多去了解去给予,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去靠近。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刘健导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黄渤一众大咖参与配音,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受到电影里强烈的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一下回到那段躁动又热血的时光。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影片的疑问:整部电影的小众群体情怀,对于普通观众理解这部电影而言,是有益还是加重了隔阂?
《艺术学院》海报
《艺术学院》部分豆瓣短评文:编号104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大量灵感来自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坐落在西湖边上的南山校区,这种特殊的位置一如电影里别具东方风韵的动画风格,水墨画似的展开,就连看夕阳的场景都让人想到杭州的滨江路,摇摇晃晃的宿舍像是梵高小屋画里的木板床,边上贴满了九十年代艺术生的精神偶像:崔健,迈克尔·杰克逊等。
生动地勾勒着那个年代的“象牙塔”。
电影的内容前半部分大量充斥着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这些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地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我们需要搞清楚吗,并不需要,也没有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思考者不切实际的问题,但也像电影里主人公会问“外国的月亮真的比国内的圆吗”,电影无处不在的的黑色幽默注定它的底色是悲的。
作者沉湎于往日乌托邦的同时,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青年人的时代雕像。
片中的主角张小军隐喻了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典型的虚无年轻人,他看似脑子不正常,但只是试图用一些问题来调侃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的一面,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当家里人问他对经商对看法,曾经那个不羁的他也开始动摇。
导演巧妙地提出了现实问题,以及对当今青年的思考与审视。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只是借着动画的外壳讲述当代的社会文化症侯问题。
这种心理矛盾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珍贵与真实之处,即导演不美化任何一个群体,仅仅只是展示这一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每个主人公都有一段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刻,但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又很难让你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观众觉得不切实际,褪去了第一步的锋锐感。
(能理解是为了过审查)
无可否认,电影中的很多地方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这也反映了艺术生跟普通大众长期以来的隔阂。
一些言语的乐趣在大众看来无非是“不说人话”,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
如此,也能理解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进而产生观影壁垒,以至于给出低分。
何况,这些密集的张口闭口的“艺术”谈话,会让人产生:导演究竟懂不懂艺术的错觉,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艺术学院》主创在柏林电影节但这正是电影想传达的地方,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
在对话和行事风格上,大家的思维都很跳跃,又很浮躁,不切实际。
其实艺术生就是这么眼高手低,想做“艺术家”的正是这样一群真实的、有梦想、有缺陷的人。
电影并非想得出什么结论,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
依然没有。
也许主创们想说的也是这样,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坚持去想。
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柏林街头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本作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前作《大世界》,看到画就想起了当时那部电影。
对导演的生平一开始毫无了解,只是看前作的时候约略知道他的工作方法,这部明显参与人员多了特效也多了,使得前作的ppt穿插真实视频的情况没有了,甚至前作的七十多分钟,到了这部能两小时了。
但是当我看到两个男大,大晚上喝完酒对着墙pee的时候,忍不住查了,果然和导演本人履历强相关。
不理解但凡男导演包括但不限于追忆青春/追忆友谊/事业刚起步/上升期/大展宏图之际……都要拍一组背对镜头的包括但不限于对墙/对旷野/对对家(?
)的pee镜头,为什么?
是某种雄风展示必打卡姿势?
男性气概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我现在看到这种镜头,就直觉导演正在一种追忆自己似水年华的自恋之中。
当然知道他想讲当时的他和他们,艺术学院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人又如何抉择。
但是实在很少我喜欢的段落,比如预告片里那段,比如仁科配音的那个角色的段落,他本人的特质几乎突破了2D的限制直接呈现,比如前半女孩子们的情谊,但是整个故事聚焦的沉默的忠于内心的艺术的男主我并不十分关心,他戴上耳机屏蔽掉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时候,也屏蔽掉了观众。
而女孩子们,没料到最后是这样的分散方式,让我觉得她们没有真正的成为朋友过,因为没有真正相互的理解和关心,她们的眼里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使得前面的友谊也浮在云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和艺术生们的共鸣之作,我是看个热闹的路人,看看就过。
最后,音乐不错。
(高世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学者他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未来艺术/媒体宣言”、“亚洲社会思想运动报告:首届人间思想论坛”等。
出版著作:《镜子与面具》《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视觉的思想》《巡回排演》等。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官宣: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主竞赛单元。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惊喜片',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此感触很深:“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的确,《艺术学院》不只是“艺术学院”。
此片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这部由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的动画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正如题目所言,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所艺术学院中一群年轻人的困惑与向往、梦想与迷惘。
电影风格细腻写实,节奏舒缓,提供了与传统动画大片的那种“奇观性”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部新现实动画电影在柏林全球首映后将于年内国内公映。
看过终极版的高世名对它的视觉、音乐等细节记忆犹新,对背后的思考更是深度共鸣。
问:您的观影感受是?
答:首要的感受是,刘健导演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
美院出身的动画导演最擅长做那类个人风格强烈、视觉造型好看、动作特效炫酷的作品,因为动画比实拍更少局限,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各种奇幻效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各大国际影展获奖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型。
刘健选取的却是一条“新现实主义”的路,尽管它的造型特征依然清晰,每一帧都会辨认出这是刘健的动画。
《艺术学院》不是常规印象中的动画,它首先是一部电影。
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叙事能力很强,这么长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题材,你看的时候不觉得熬人,这就说明叙事上是过关的。
刘健的创作语言特别明确,视觉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很多背景的景观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小世界。
导演没有强调绘画性,而是采用相对平实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强烈的绘画形式对电影本质的消解作用。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尽管事实上它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六年前,刘健带着他的《大世界》来到柏林电影节,时隔六年,《艺术学院》再次入围,刘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个纪录。
刘健导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部影片是他入职国美之后拍的,呈现了他时隔三十年重返学院的一些微妙而特殊的感受。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怀旧之作,它不矫情,也一点儿都不油腻,相反,它带着一种朴素与青涩。
三十年前那群学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对人生的理解、对爱情和友谊的态度,简单、质朴、纯粹,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普遍印象,青年们对当代艺术那种困惑、好奇又亢奋的状态,今天看来熟悉又陌生。
整部电影有种淡淡的幽默,也有种淡淡地惆怅,但整体上比较克制。
刘健用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这三十年间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艺术学院和那群年轻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今天的现实: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又丢掉了什么?
当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轻人除了迷茫,还有更多的新问题——内卷和内耗并存,躺平摆烂和精算师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青年怎么了?
艺术又能够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寻找答案。
影片最后,导演的处理我特别有共鸣:压抑又敞亮,绝望又倔犟,充满斗志又满目苍茫。
于是,前面所有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故事都成了铺陈,一切残酷的事物都变得温暖,那个年代对青春和现实的态度也藉此实现了超越。
问:在您的理解中,“艺术学院”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存在?
什么是“艺术”?
什么又是“学院”?
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艺术都是“人人的艺术、解放的艺术”。
我常常说,“自由艺术”并不是指做艺术的自由或者自由地做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我认为,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这既是艺术之路,又是教育之路。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发展和解放。
至于“学院”,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另外,我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已经十多年了,这个理念不只是为了中国美院,这有助于大学找到真正的现实感,也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社会感知,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命的知识。
对艺术学院来说,一所“无墙的学院”会催生出真正融入社会进程的艺术,重新发明日常的艺术。
艺术家创造作品,而艺术学院的作品是人,生机勃勃的人。
教育的作品也是人,但教育不是生产人,而是开启人,让人实现自我之创造——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热爱艺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青春之歌。
而“青春”最核心的就是相信改变,相信超越,相信人生可以登高望远。
所以,《艺术学院》不是一部小众电影。
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真正要讲述的就是这种超越、这种对平庸的抵抗、对陌生的惊奇。
因此,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才会那样耐心地等待这最后的惊喜,因为他们特别能够理解艺术和社会的这样一种关系。
因此我才敢说“艺术学院”不是一个小题材,它指向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学院。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当代审美能量?
答: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发展影视学科,是希望通过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去助推当代国人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老话题了,但是在当下又有新诉求。
今天的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小圈子共享的文化和艺术,这应该成为国人心灵建构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众文化并不就意味着趣味庸俗,大众文化可以是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品质的;大众文化也不只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品,它也可能是公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生产的催化剂,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
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图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压轴惊喜,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原载于“艺术头条”,有删节。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里面大量密集的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的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 我们需要搞清楚吗?
并不需要,也无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是不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想把世界枪毙了”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是个正常人都觉得无聊和矫情,get不到这些谈论的乐趣。
就像制片人杨诚所言:这部片子是拍给你们看的。
主角脑子不正常到极点,但底色很丧,他似乎是艺术学院一类把“人生是虚无的”作为座右铭的人的典型,他想用这些问题来调侃总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的懦弱,也有很天真不切实际的一面。
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这部电影不美化任何一个人,只是展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那是一段很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段,但和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让你很难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就像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能理解为了过审查) 看完电影出来和一些没经历过“艺考”或非艺术生聊天,他们说这部电影看的昏迷有毛病,不说人话。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年那群人给别人的印象吧,这不是电影的隔阂,是艺术生跟外部世界的隔阂。
听到观众谈论,那个导演真的懂艺术生吗,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但我想说,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我们活在粉红色泡泡里,跳跃又浮躁,对话和行事风格以“老子最大”为主。
《艺术学院》里的人像,就是这样一群又可爱又矛盾百出想做“艺术家”的人。
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依然没有,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会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私心很喜欢,没办法,太对味儿,我们文艺逼就这样的。
此片,连同声音出演人员和观众,就像是三十年后怀念九十年代文艺氛围的一场圈内狂欢,外人看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如我般自称臭搞艺术的人,懂这样罗列一大堆谁谁说过这种不装逼会死的说法方式,以及烟不离手、喝酒、长发的经典身份标识。
九十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代表的商品化、现代消费的浪潮,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漫威电影的大众文化兴起,当代艺术、先锋文学目不暇接地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稳固的生活方式被冲破,自由带来个体的解放,也带来精神的漂泊无依,未来往何处去,所有人在时代浪潮中下海淘金,又有多少理想主义能被真正坚守?
于是学者哀叹人文精神失落,王朔们做起影视的商业化改编,张艺谋后殖民奇观化的东方叙事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第六代导演崛起,批评与赞誉共生,艺术何为?
这是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问,照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惘然。
但总有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存留在那个年代,追问着与世俗并不相关的人的存在——关于理想与爱,总是令人怀念。
刘健: 2016年,我回到自己阔别二十多年的母校,整齐而崭新的混凝土建筑把我挡在了过去和现在之间,记忆一下断裂。
这时候有人叫我的名字,回头一看竟然是当年的老师,已然满头白发的他和嬉笑着的几位年轻学生站在一起的那一刻,我忽然感受到了时光的残酷。
由此,我开始酝酿这部电影。
《艺术学院》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那个时候,当代艺术在中国刚刚开始,中国的经济指数也还未飙升。
人们的生活忙乱而平静,大家对新的一切即充满好奇又惴惴不安。
艺术学院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意气风发、年轻气盛;他们热爱艺术、憧憬爱情。
他们和整个社会一起在探索、在成长。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现实的考验,并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并非一部怀旧电影,它只是想和每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及每一个或许表面老去但内心依然年轻的人,共同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艺术的美丽。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第一集就很劣质,后面也不想看了
第一集就透出扑街的气质
{解说}
牛马人的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