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证先锋IV》有着酷似内地剧的高光滤镜感,虽不像内地剧那般完全失真,但仍与前作迥异。
也正因此,它失去了港剧固有的迷人烟火气。
而且,仅从前四集来看,剧集的场景在案发现场、法证室和会议室切换,几乎没有外景,观众熟悉的街巷和餐厅等港剧必备场景居然神奇消失,这也大大减弱了“港剧感”。
《法证先锋》前三季那剥茧抽丝式的观察、化验、分析与推理,在这一季中完全被酷炫高科技取代。
案发现场必备的3D扫描仪,工作室里极具科幻感的大触摸屏,法证和法医们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仪器设备,加上滤镜下过于空旷整洁外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室和会议室,比起前三季,工作环境确实大大进步,可却少了足够的“人味”。
也因为高科技可以迅速洞悉一切,不再需要角色们演绎过程,剧情也随之变得单薄,不得不在每集的单位时间里注水。
于是,便有了各种看起来机锋百出却实则多余的对话。
《法证先锋IV》中的主角个性不够鲜明,人物脸谱化的程度到达了顶峰,观众记住了愈发精密的实验室仪器,用超清触屏滑动展示的各种证据,却不再记得那些主角们的个性、生活中的小细节。
其次,案件编排不具推理性,一眼就能猜到真凶。
从《法证先锋IV》前两个案件看,幕后黑手实在过于明显,观众都不用仔细揣摩证据链,只听BGM的变化和特写镜头的多少,就可以轻而易举判断出真凶。
以前两个案件为例,凶手多为冲动杀人,虽然人设各异,但是演戏的套路几乎一模一样,连发怒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可以复制粘贴。
所谓的幕后真凶,大多是看问题时产生了极端思想,却不会令人有深入挖掘其背后动机的欲望,即使得知了真相,也不过寥寥数笔收场,索然无味。
最后几集看得觉得比前半部剧好一点了,但结局各个主角的感情真的好迷,就突然都表白在一起,还强行出现英雄救美人的场面…Queen和King、高安和徐意,湛霆和高婧,挺有感觉的我个人觉得是家希和施见贤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部的收视能排2020第一,是大家都来看看有多差还是有一种情怀呢,无论有多少差评,嘴里骂着但还是会坚持看到大结局?
而且最后又是有案子出现把主角都call到现场,又是小丑,还有一个手势✋,分明告诉观众还有第5部,估计第5部张曦雯就成了女主了,还是其中一件案子的凶手。
我只希望如果真的有第5部,千万不要向这一部一样,他们完全不需要查案的,搜集完证据就直接有结论了,证据还会自动出现,讨论案情的时候还一人一句背台词,脸部表情管理太好了,从头到尾没什么变化。
有几个我觉得在别的剧里演的挺好的,在这部剧的表现都极其一般。。。
是有点失望了,但我还是会骂着坚持看完这些翻炒情怀的剧
给四颗星的理由,两颗给情怀,一颗给身体不好依然给我们拍法4的小青姐,最后一颗给拍剧演员的辛苦。
法证先锋系列是我从小看到大的,特别是第一二部,不仅是我童年tvb的回忆,也是我学习粤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法3开始的演员阵容换了就有点接受不了了,虽然想要法政的主角能一直是胖胖……但是欧阳胖胖今年也已经快六十岁的人了,体谅一下。
步入正题,相比于1和2,3和4大大提高了对科技的依赖度,确实,时代在进步,器械也不可能一直沿用以前的,但是不代表破案过程可以全权交给科技,剧中头脑风暴的细节没有多少,造成了观众对案件的深刻性低。
由技术解析了成分后立马就得出了凶手,推理过程和依据过于惨白无力。
剧中断言凶手身份时皆是以笃定的口吻,即使证据依旧不太清晰,略有牵强之意。
而作为高级督察的King,则是在审讯中一直对嫌疑犯冷嘲热讽,会认罪基本也是被“逼”出来的,情节和台词设置还是缺少了法政类剧集最需要的过程性。
同时,King从前期的面瘫阴阳人人设到后期暖男的人设转变过快,不太让人能够接受。
其次,设置的部分凶手作案动机过于纯粹,人设过于扭曲。
剧中有不少的凶手属于少见类的偏执狂和性格缺陷,不仅不能让观影者感同身受,还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
譬如第一个案件的敏姐和最后的Michael一样,我觉得小青姐可能是想创造出和法1里tracy一样的人设,出于对Sam盲目的崇拜后持刀杀害阿Sam批评过的人物。
但两者相比起来,前者显得太刻意了。
Tracy的人物反转是1里的亮点之一,尽管Tim Sir测试她的行为能够让我们猜出他对Tracy持有怀疑的态度,但依旧和难想象一个单纯的小女孩会是连环杀人犯。
而法4的凶手都有自曝的感觉……继续拿敏姐和Michael做例子,在面部和行为特写的地方已经让观众们在主角们破案前就猜出了凶手,而疯狂给米雪出现在凶案现场的镜头只会让人觉得她越不是凶手……但剧情中有些反转确实设置的不错,从观众长期观影的常识建立起的对剧情反转的拿捏度的判断情况下进行双重反转,也不失为法4的亮点之一。
再者,感情线过多,这点我觉得是法4最大的败笔之一。
探案的剧时远远少于感情线的剧时,且传达的感情观有点问题……高Sir的大型寻亲会加上三对主线情侣中,两对前缘是终于出轨,且都是5年以上的情侣。
而主角们甚至能继续和被出轨对象和前任继续做朋友……无法想象这类事情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Queen在剧中一直是个理性、公私分明且聪明冷静的女强人,在发现Louis和闺蜜上床后很快做出了最佳选择。
但有点讽刺的是,Queen和Louis在一起几年的时间,Queen都没有答应Louis三番两头的求婚,而和King在一起没多久,居然连婚礼都办了。
我理解小青姐想给法4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可能输在人物背景和发展方面前后反差过大了,不容易被观众接受。
同时,法4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诉主角们的关系以及家庭与背景等,案件的处理却是每人一两句的台词就剖析完毕,导致第一个案件讲了四集,其中案件分析的占比寥寥无几,这很大程度削减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还有影片环境也让观众产生了距离感。
一改tvb以往的暖色调,法4使用的是清冷的滤镜以及精致的居家风格,法1中小柔Uncle的别墅看起来居然还不及法4中Emma和Michael的临时居住所、高Sir和Monique即使身处路边摊,也是一副富贵的气息。
剧中人物基本都是小西装出场,警察就是清一色黑色皮衣,家常菜少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精致西式甜点,放假几人互聚在家高脚杯红酒碰杯,连老人院时不时都有雪耳桂圆乳鸽汤。
而曾经的时不时下馆子的简单牛仔裤加外套的Madam Leung和阿Bell相比之下更更显的亲人一些。
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几位主角在边碰红酒边对案件犯人心里做出总结。
原本应该由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的环节却由剧中人物笑谈出口,给很多观众带来了强烈的不适应感。
但是,抛开这些不讲,法4还是暂时圆了一下法政系列老粉的续集梦,辛苦小青姐。
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曾经法政系列不少的人设其实有在法4中出现,只是观众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希望在法5能够一改法4的不足,以一个新的样貌呈现给观众,给法证先锋系列做一个完美的结局。
关于演员表的问题不做评价,法1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欧阳胖胖,当时年纪还小也不懂得什么全明星阵容,只是觉得每个演员确实都该有尝试的机会,不该看到是无名演员就唾弃。
真的不理解,第一个案子中,张舒敏就是把实情告诉告诉那两个人而已,从头到尾没有说过杀了他们这种话,这就算教唆杀人了?
相当于你从八卦中知道了你的仇人是谁,去找这个人报仇,告诉你八卦的就是教唆杀人犯了?
警察说话和神情都阴阳怪气牛哄哄的,这部真的挺差劲的。
最最重要的~那几个女演员,不管看多少遍,都认不出来谁是谁~
1、TVB真的没人了咩?
这么多年了还是陈炜黄浩然李施嬅。
还是我老了?
不认识新人,可配角也还是那几个啊。
鉴证科这个角色陈炜拿捏的不错,可是黄浩然,kkk我怎么看他都更适合花花公子的角色,高婧这个角色不错,演员也选的好。
2、全剧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述篇幅过大,这部剧怎么看都像谈恋爱顺便破个案。
并且一说到回忆就是那几个片段重复播放,公园被抓走、天台看星星,难道就剩那么点回忆吗?
3、爱情线真的是最大的bug。
高安和莫妮克的感情线被硬生生斩断,没有任何预兆和伏笔,高安和徐意也开始的莫名其妙,一点火花都没有,也没看到怎么升温,就突然求婚了?
奎茵和国王看起来是患难与共水到渠成,可是我很可惜和路易那段。
好在家希和斯坦这对没让我失望。
4、说起剧情,真的足够我吐槽三天三夜。
破案三步走,搜证鉴证结论,是我适应不了高科技的破案方式吗?
把所有收集回来的证据逐一化验,没有抽丝剥茧推理和验证过程,然后结果符合,破案了!
好多时候都是提出一种假设,多半这个假设都没有事实依据,就是感性上的直觉,然后为了佐证这个假设而去寻找证据,感觉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而破案。
这已经失去了原本追求真相的意义。
还有在人设三观刻画上,真不敢相信2021了还有那么天真的人和想法。
比如龙映雪和陈森。
打住,真要说起来估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等了9年,终于看到这部经典IP回归。
《法证先锋IV》
TVB重头剧《法证先锋IV》于2月17日在翡翠台首播,首集就取得电视直播33点高的收视,超215万观众收看,打破过往8年来剧集首播纪录,成为自2012年以来首集最高直播收视的剧集。
《法证先锋》系列可以说是不少90后的童年经典,欧阳胖胖的第一二部更是在豆瓣上拿下了8.0+的高分。
演员大换血的第三部虽说评分不及前两部,但总的来说质量还是过硬,再加上案件确实也复杂了不少,当初第一次看“天眼少女”的案子可是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虽然一开始在演员上吃了点亏,但慢慢习惯之后也就接受了,法证3最终还是有7.5分,不高,也不算低。
所以《法证先锋4》尽管也是全员大换血,但单单是“法证先锋”四个字就足以让粉丝期待了。
可万万没想到,正式播出之后就被打脸了。
先是豆瓣评分从开播的7.8分掉到如今的6.4分,网友的评价也基本是不看好,甚至还引发了剧迷的疯狂吐槽。
按照这个趋势,评分很可能还会再掉。
其实但是首集观感来看,这部剧还是有点看头的,开局2分钟就有两起命案。
一个粤剧团里,接连死了两个人。
一个是正在舞台上彩排的丑角靓少宝,在被搭档雪姐(米雪饰)套招时,倒地吐血。
当剧团工作人员想去休息间告诉剧团总监小龙先生时,发现小龙先生也倒在血泊中。
更恐怖的是,他的头上套着老虎头,双手被铁链反绑在身后,说不出来的诡异。
上来两分钟就直接进入正题,看来还是原来的味道!
接着就是主角团出场,先是上世纪的V字形“霸气”出场,然后为了体现主角的厉害,特地安排了一个萌新负责蠢萌提问。
像是:“案发现场在这,我们走去哪?
”“死人也会说话吗?
”这种用蠢衬托队友的桥段真的已经过时了,希望TVB也能与时俱进吧。
然后在询问证人环节,不需要过多提问,在场的“工具人”纷纷把案件相关的线索一一道出。
于是虽然很突兀,但进度确实很快,警方很快就整理了几个关键线索。
第一,小龙先生和靓少宝关系很好,好到能和同一杯参茶的地步。
第二,雪姐在小龙先生来之前是剧团代理负责人,两人因为观念不同不合。
第三,小龙先生对剧团规矩并不看重,之前曾犯“祭白虎”的忌讳,同时,剧团中掌板黄立强对此类禁忌深信不疑。
第四,小龙先生被害现场是雪姐和靓少宝的专用化妆间,小龙先生也会在这里休息。
而结合之后法医法证两组人马的现场勘查,很快就有了更多的线索。
最重要的死因上,两人都中了毒,但小龙先生真正的死因是刀伤,他腹部中刀后又被剪刀刺到了动脉。
之后根据法证法医的检验结果,很快就把目标锁定在了掌板黄立强身上。
可就在警方决定上门提人时,却发现黄立强也已经被害,而雪姐也在现场。
很快雪姐的嫌疑又一次上升,但是根据对黄立强的调查,他的背后还有更多的秘密。
而凶手究竟是谁,这里还是不剧透了。
从前四集的观感来看,或许剧方想以案件来吸引观众,但对于看多了悬疑片的人来说,案件的套路和真凶并不难猜。
而且就剧中人对“真凶”获罪的说辞,我是不认同的。
但案件的复杂程度并不是法证迷最关注的,法证4之所以口碑下滑的这么厉害,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节奏成迷,一两集过快,三四集划水不否认,法证4前两集的节奏很快,反转也很多,但这个节奏对于正常的悬疑剧来说,似乎还是过快了一点。
在案件的主要人物都还没有滤清,剧情就像是被推着往前走,一个个检测结果的出现,再加上主角团三两句的带过,场景就立刻转换到了下一个。
这边刚找到点线索要去抓人,那边嫌疑人就立刻死去,案件进入了另一个谜团。
这种案件进展的节奏其实看起来还是挺爽的,但是案件发展和推理部分却很违和。
案件高速发展,推理却几乎没有。
然后从检测结果到发现真凶的过程也过于简单,前脚刚检测出死者身上有棉线,后脚就在剧团里看到了带着棉线手套的真凶。
而且没有过多的推理就直接认定这是真凶,这样的破案过程未免也太草率了吧。
如果说前两集的节奏快到让人跟不上,那么3、4集的节奏却又突然刹车。
我们都知道港剧的风格向来是主要剧情和生活剧情穿插同步进行的,就拿法证系列来说,以前几部都是既有案件侦破,也有团队的日常,开玩笑、谈恋爱和案件是以并行的,没有特地分块来说。
到了法证4,先是前两集高度紧绷的破案,再然后水了一集,专门捋清几个主角及其周围人的人物关系。
这种案件和生活分的很开的来讲,真的很有割裂感。
而且还是在案件已经基本上都被猜出个大概了,还要特地花时间来丰富主角团的人际关系,也难怪网友会觉得第一案进展的很水。
二、过于依赖高科技设备,缺少了推理的过程其实从第一部到第三部的变化来看,高科技的引入的确是一大看点。
而到了第四部,不仅在科学的帮助下,找出证据、检验证据似乎变得简单多了,法证的精髓额越来越少。
《法4》与《法证先锋》系列前几部最大的差别,就是科技成分。
为了凸显如今新时代的高科技,剧中每次现场勘查,都会出现我们不熟知的“新科技”。
不得不说,有些工具看起来确实厉害。
比如3D扫描仪,用测量笔接触血液就能推算出时间,还有直接可以模拟各种凶器和现场的痕迹作比对,省事不少。
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科技成分是看点不假,但在法证4里,这样的操作明显顾此失彼。
因为科技成分的过度堆砌,让本应该是几个部门协作破案,在深度挖掘细节之后集中讨论推理,进而推进案件的进展。
可到法证4里,我们除了看到他们在轮番上演一边操作高精尖的科技设备,一边用极其“专业”的术语讲着我们听不懂的话之外,再无其他。
也就是说,在把重心放在展现科技成分的时候,就已经削弱了法证和逻辑推理部分。
在这部剧里,警察基本没有外出查案,每次切换到他们“推理”部分时,都是在看起来像是外太空的实验室里做着精密的模拟实验,然后一句话得出结论。
而部门间的互动更是止步于程序上的沟通,小组讨论就别说了他们坐在大会议室里,一人一句“分台词”一样的专业发言,就没了。
可实际上法证系列里的逻辑推理,才是我们最想看的。
若是缺少了推测、抽丝剥茧的过程,剧情就显得十分硬化,缺少了在案发现场通过蛛丝马迹找到突破口的过程,剧情又显得过于枯燥。
毕竟若是逻辑和推理都无法说服观众,其它再花哨的创新都显得刻意和敷衍。
三、新演员演技尚欠,干念台词让人尴尬出戏不知道这部系列新作是新演员还没有融进剧情还是演技尚欠,主角之一的督查郭sir演的很令人反感。
在询问证人过程中先是不讲礼貌、阴阳怪气,在没有进一步思考逮人就说“你是凶手”,硬生生把一个正面高光人物,演成了一个语带嘲讽的反面人物。
他一开始询问雪姐关于伤者(后来死了)靓少宝的身体情况时,雪姐出于对剧团成员的关心,将他的身体情况都告知给了郭辉煌,结果他来了一句“你对工作伙伴的事还挺清楚”。
拜托,这不是您要问的吗。
此外,虽然很残忍,但剧中的新演员谁都撑不起主角。
就算是4集一个案件看下来,3位男演员的主次都很难让人看懂,基本上每个人出场都是为了把自己的台词念完,人物没有在观众心中形成有记忆点的形象。
连剧中戏份较多的男演员都这样,更不用说一口气全部上线的各种女性角色了。
虽然在前面几集中有米雪与谢贤的身影,两位老戏骨的出现让剧迷们十分满意,但这也成了该剧最大的惊喜。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合拍剧的问题,《法证4》的画面看起来已经没有了港味,在以往的港剧里,画面基本都是呈现出暖黄色,采用的都是暖色调的灯光设计,看起来比较有生活气息,温暖而亲切。
而《法证先锋4》的画面感都是比较冷色系,不仅失去了港剧原有的味道,滤镜甚至还有了一种网剧的感觉。
所以法证4尽管开篇很赞,却仍逃不过高开低走的命运也可以理解了。
最后只想说,如果《法证先锋》系列要这样继续下去,身为剧迷,老孟还是希望它不要继续拍下去了,毁经典呐。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
夏日消暑剧 法证先锋IV 之 潇洒背后 重案组郭辉煌(King 国王)与高靖的坚毅神勇 ,法证组高安(go on?)与水慧明(Queen)的严谨缜密,法医组闻家希与湛庭(暂停?
)的细致专业,为观众展开的是一个又一个快节奏的侦破故事。
因被不少观众视作警匪片一类,因而观感与口碑麻麻。
而我的睇法不尽相同。
我看见的,是在警匪较量的背后,是每个人在专业工作态度,和潇洒身姿的背后,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心路历程。
有失落、有遗憾、有内疚、有苦痛、有愤懑、有无奈…… 高安,既有因妹妹被拐而造成的自责、有寻妹过程的艰辛,又有因蒙受爱侣的背叛,而产生的内心滴血的痛苦;是go on还是暂停,他给出了积极的人生答案。
《法证先锋IV》
从法证1开始看挺喜欢这个系列,知道法证4要同步,还有些小兴奋,目前看了两集,真是有点看不下去了。
1.那份接地气的港味和人情味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像出席宴会一样的西装革履还有白大褂围着一个好像高科技但感觉像是某个乡镇企业制造的巨型iPad,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所有人的专业。
2.分析案情没有街边采集,走访怀疑对象的亲朋好友,突发情况,等情节铺垫,所有的角色都特能装,拿着个劲说话,(尸体会说话,尸体不会走还不如去看看活人,什么的)感觉每一位角色都飘在空中,落不下来。
3.分析案情要不就是穿着白大褂围着那个大iPad玩小iPad,要不就是围着一桌开会,一说一个个准,实际情节铺垫,观众们老早就知道了,一抓一个准,那些获取案件细节多么辛苦的情节一概不需要。
4.所有事情都那么巧,实际港剧爱用巧合的桥段一直挺突出,但这次也太巧合和,警察不来,雪姐也不来,每次来雪姐都在案发现场。
5.除了办案观众还希望看看角色直接的互动和情感发展,但目前两集给人的感觉,就是所有演员都着急下班收工,情节推进就是上班,案发现场,玩iPad,开会,抓人,下班,吃饭,锻炼,墓碑前野餐,这样的死循环下推动剧情发展。
观众需要了解每一个主要人物的个性和感情发展从而产生共鸣去喜欢他所做的事,有的角色固执,有的聪慧,有的糊涂,有的幽默,塑造角色跟着角色感同身受,这是一部好剧的基础,目前2集一点没看出来,希望接下来的剧情,大家放下iPad,做一个人法证该做的事!
TVB终于迎来开年大戏。
自从这部续作要开拍的消息传出,就让不少TVB老剧迷翘首以盼。
尽管剧组一波三折,但播出后热度仍然不断攀升。
开播第一天,就打破了TVB近8年的剧集首播纪录。
它就是《法证先锋4》。
不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似乎已经成了TVB续作的“黄金定律”。
从《创世纪》到《飞虎》,再到《使徒行者》,这些经典热门剧的续集都以高关注、低口碑的结局寥寥收场。
情怀终究不能拯救一切,这次高开低走的《法证先锋4》(以下简称《法4》)也不例外。
正如豆瓣评分所示,开播时的呼声有多高,吐槽与差评来得就有多快。
很多有“法政情怀”的观众,弹幕纷纷呼唤第一季的欧阳胖胖在哪里。
第一二三季的珠玉在前,观众自然会进行对比。
主角的大换血、一线大牌的缺席、网剧的尴尬滤镜、拖沓啰嗦的台词,无一不成为了大众的槽点。
▲截至目前,前三部《法证先锋》的豆瓣评分为8.5分、8.2分、7.6分,第四部却跌至5.6分。
明明是正宗的TVB出品,监制也是延续了前作的梅小青。
为何“法证”走到第四部,反而不行了?
选角失利人会撒谎,但证据不会。
《法证先锋》着重突出的是法证威力。
任何一桩案件,无论凶手再怎么狡猾和老道,抹去犯罪痕迹,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相较其它破案剧,往往习惯突出和夸大个人能力来破案。
《法证先锋》系列最大的亮点是,法证+法医+重案组三大部门的默契配合。
加之紧凑离奇的剧情,主角配角的细腻演技,让这一系列至今仍有余温。
但是,仅限于前面两季。
自《法4》播出以来,光看皮相,就已弱了几分——偏蓝调的网红滤镜,让习惯了TVB老剧里柔和暖色调的观众极为不适;一众演员年龄普遍偏大,使得他们在谈情说爱的时候,观众很难入戏;女演员的妆容过厚,出场总要给很长的铺垫镜头,不自然又冗杂。
不难看出,《法4》口碑遭遇滑铁卢,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演员的选用。
没有了最具观众缘的欧阳震华,也没有了实力演员黎耀祥的加持。
大器晚成却缺少了那么一点人气的黄浩然,显然不能使一票的“法政粉”满意。
最令观众诟病的,是TVB力捧的“星二代”谭俊彦。
他在剧中饰演的重案组高级督察郭辉煌,总是一板一眼,过于严肃,也过于符号化。
比起过去的人气角色,少了鲜明的人物特征,也很难看到人物的魅力。
前三部的《法证先锋》重案组高级督察都是Madam,大气又干练。
无论是《法1》里蒙嘉慧饰演的梁小柔,《法2》里佘诗曼饰演的马帼英,还是《法3》里徐子珊饰演的凌倩儿。
她们个个不施粉黛,敢闯敢拼,非常有性格。
尤其是第一部的梁小柔,刚出场时,为了抓捕嫌疑犯拉了一根绳子从房子上面往下跑。
一个勇敢独立又敬业的人物形象,瞬间就立起来了。
不穿名牌,也没有高级滤镜,却能让人惊叹,这个素颜的女警察太美了。
▲ 《法1》里的梁小柔在TVB职业剧中,大多数的角色都是公务人员或专业度很高的职业人。
他们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这些角色并不会给人留下刻板的印象。
主角们或幽默乐观、或真诚善良、或勇敢无畏的特点,总是能体现得非常自然。
而且,主角们往往并不完美,这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但很明显,《法4》在演员的选择和角色的设计上,都丢弃了他们最大的优势。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必然与TVB演员青黄不接的现状有关。
新生代演员难挑大梁,老一代又流失严重。
以前的TVB,演员都在无线电培训班学习。
每期学员的报名招生,都会有将近一万个人去报名参加,最后只会挑选20个人从事演艺活动。
而最后确定下来的这20个人,因为都不是科班出身,为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工作状态,还得经过全面的残酷培训。
学演戏的还要去接触配音、摄影等课程,即便日后不干导演,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也得知道摄像机的走位顺序。
看似与本职专业无关的内容,实则相当受用。
很多我们熟悉的巨星,都是从打杂做剧务,或者扮演无名尸体开始的。
他们有日复一日的历练,有籍籍无名的等待,有不为人知的辛苦,才会铸就他们今日的成功。
▲欧阳震华曾在83版《射雕英雄传》跑过龙套 而现在的演艺圈,更多的是捷径,是浮躁,是炒作。
演员的演技搬不上台面,自然剧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案件无趣《法证先锋》系列的核心内容,在于案件。
以《法4》第一集的剧场谋杀案为例,刚开篇就有两个死者,看似险象环生。
但随着各路人马走秀式地登场,时间已经过去一半。
最终凶手浮出水面,靠的不是层层推理,取而代之的是太多的高科技展示,是更新了法证的技术。
同时这也削弱了人物分析的力量,众人围着一个大型的触摸屏就把案子破了。
▲《法4》里的新科技科技升级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十多年过去了还用同样的仪器,就显得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了。
但关键在于,破案没了头脑风暴的冲击。
曾经的《法证先锋》,都是以人为主,他们每一次取证和分析,都能让人感觉到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刑侦的悬疑感。
而在《法4》,几个人对着一台全自动触摸屏喋喋不休半天,索然无味。
相比第一部里欧阳震华饰演的高彦博,连同事车子抛锚都能讲出一套维修方法。
第四部里冷冰冰的高科技,就显得寡淡了许多。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第一个案子结束后,竟然用了将近一集的时间阐述罪犯的忏悔。
法政、警察和法医几大主演,还要聚在一起端着红酒杯讨论罪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生硬又尴尬。
而且他们在一起缺少感情的关联互动,让人怀疑:他们其实并不熟悉,为什么要在一起喝酒?
后面剧情注水就更加严重了。
甚至于,拿出一集来交代人物的感情线,看得观众纷纷被劝退。
看港剧的人,大多数是喜欢他们那种接地气的味道,法理的同时又不缺少人性的光辉。
主角们会在下班后喝一碗甜汤,会帮邻居倒垃圾,会和同事一起吃煲仔饭,会开长官的玩笑,会买六合彩,会关注绯闻周刊……他们既能一起互损,又能一起出生入死破案,那种温暖又有烟火气的氛围,才是我们爱TVB的原动力。
▲剧中的香港夜景想起《法1》里的第一个案件,一家四口只有一人死里逃生,其余三人全死于刀下。
在法政法医和警察的群策群力下,他们通过模拟现场案件,排除了好几个嫌疑人之后,才将目光锁定在真正的罪犯上。
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真正的凶手竟然是躺在医院里险些丧命的儿子。
就像豆瓣剧迷点评第一部说的那样:《法证先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角色们都很聪明,没有把观众当弱智,每个主角也都很讨人喜欢,坏人不是死掉就是绳之于法,看这样的刑侦剧才舒服过瘾。
剧情也不拖泥带水,法证过程很专业,案件也很多样化,有谋杀有误杀有自杀,很多细节掌控得也很好。
最重要的是没有烦人的感情戏,该分手就理智分手,不会纠缠不清或者搞三角关系。
也正因此,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案件中抽丝剥茧,才会让人大呼过瘾。
从《法4》目前拖沓的节奏来看,很多人已经失去耐心,都跑去重温前三部了。
从人力取证变成高科技全自动,白色的化验室变成太空舱,熟悉的卡司们一个个消失。
或许青春记忆中的TVB也不再壮年,但谁也无法抹杀TVB创造的辉煌。
即使现在略显落寞,也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品质经典。
港剧式微在无数80、90后的青春记忆里,TVB绝对是一抹难忘的亮色。
除了造星无数的金庸武侠剧,温情又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合家欢剧,最值得一提的就是TVB的职业剧了。
因为有了TVB经典的职业剧,我们在青春懵懂的时候就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我们看到技术高超的医生,穿着窄裙英姿飒爽的律政佳人,古灵精怪的侦探……甚至每看一部剧,影迷们就换一个职业理想,他们经典的牛仔裤造型,也影响了无数的年轻观众。
连经常给港剧配音的几个演员都有他们的专属粉丝,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就会想起剧中的经典人物。
相比内地,那些至今还在打着职业剧的旗号,实质为“爱情偶像剧”的电视剧。
TVB的职业剧在人物描写及剧情中,处处注意保持还原逼真的职业场景及工作过程。
可以说,在职业剧的领域里,TVB领先了内地一大步。
就拿现在内地正在热播的公关剧《完美关系》来讲。
剧里硬撑出来的正经让观众们频频摇头,男女主角的感情戏又油腻尴尬,堆叠出来的高级感反而让人不舒服。
而在众多的TVB职业剧里,以《法证先锋》为代表的刑侦题材,最让人津津乐道。
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TVB,才知道了廉政公署,飞虎队,CID,才了解了什么是谈判专家,高级督察。
还有那句他们最爱说的:你现在有权保持缄默,但你所说的将会成为呈堂证供。
不少刑侦剧的高能烧脑案件,到现在还是很多90后的童年阴影。
《陀枪师姐》里的变态色魔,《法证先锋3》的天眼少女,《刑事侦缉档案》里的蝴蝶杀人案等等。
甚至有不少影迷看到红白蓝塑胶袋,就会想起TVB刑侦剧里曾拿它装过尸体,足以可见这些经典案子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法医验尸的过程随着《法4》开播,回忆起《法3》竟然已经过去了9年。
“港剧式微”这样的话,相信这些年大家都没少听。
好在,也有一些作品像《金宵大厦》等获得好评,为TVB的口碑拿下一城。
台湾偶像剧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最近因《想见你》等剧集逆风翻盘。
随着人们选择的增多,美日韩泰剧的冲击,我们的内地和港台作品更要匠心独运,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大众的检验,才能突出重围。
大家心里熟悉且有味道的TVB港剧,仍然在寒风中等待春天。
本文作者 |熠星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作为化学分析工作者,实在不能容忍了,先吐为快。
首先,我觉得该剧的编剧是不是对高科技有什么误解。
既然想靠高科技破案,但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高科技。
第一案件里,玻璃门上蹭了遮瑕膏,而法证人员只用棉签沾取一点点遮瑕膏,回到实验室就能做出全成分的分析报告。
这简直就是把所有化学分析者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开什么玩笑,那么点东西,能够做出全成分分析吗?
每个样品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都得先对样品做一个前处理,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分析方法。
你都不知道那里面有什么东西,你怎么知道那种前处理方法能够把样品提取出来?
就算提取出来了,没有标准品如何定性?
棉签上的那么点东西,够做几次的预实验?
这是问题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编剧是不是不知道什么叫定量限,什么叫检出限啊?
就算,你知道该如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那有没有想过,现场采集的样品因为浓度太低,而根本跑不出色谱图呢?
即便现在痕量分析的设备和方法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对于现场采集到的那么点东西,根本就做不了分析。
是高科技,不是科幻,不能无中生有啊。
还有最新的22集还是23集里面,凭着残留在窗帘上的气味,就能分析出凶手抽的是什么烟就更搞笑了。
剪几块窗帘碎布,离心溶解,然后上机分析,不仅分析出的气味中的成分,还能分析出每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占比,这是把机器当什么了?
比那种闻一闻就知道气味中成分的人还离谱。
虽然说,第四季的法证先锋在炫高科技,但是,科技的先进也只是在于把第一季中的气相色谱的手动进样变成自动进样而已,还有就是先进的仪器提高了样品分析的灵敏度,但是实在做不到剧中所展现的那么神奇。
一味依赖科技的法证,可是这些技术手段更经不住任何的推敲,简直太可笑了。
利用高科技破案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管怎么样,科技都只是一个手段。
第四季成了各种仪器的主场,但是却少了法证最基本的魂,所以说,这一季的编剧很业余,不懂法证,连最基本的化学分析都不懂。
作为刑侦剧,缜密的逻辑是最重要的,从本剧的剧情来看,TVB就是在炒冷饭,而且是毫无诚意。
所以,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谈情说爱,增加各种狗血的桥段充数,毫无刑侦剧的严谨缜密,所谓的破案也全靠运气。
法证先锋第四季这么多差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编剧,还真应了那句话,编剧烂,烂一窝。
看法证先锋1的时候,我还是一个用诺基亚的小男孩。看法证先锋3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用iPhone4的小男孩。作为TVB的视剧金字招牌我非常能够理解为什么高层一直不敢启用新人来拍法4。第一个故事中米雪和谢老演技上对新人的眼压就完全看得出来高层的顾虑。虽然加上了一些新科技也换了一批新人,但它还是曾经的那个味道。为什么评分不高呢?可能是TVB剧在陆剧韩剧日剧美剧的崛起后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了,大家希望看到更精良的制作更严谨的剧本。。。豆瓣的评分对港剧而言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吧。毕竟曾经的人和剧仿佛再也无法复制了。
开篇就不错。太棒了,真好看。难得的TVB好剧。
支持这个经典系列
能看 感情线再少点更好
不好意思各位我有点儿情怀分稍微高点
真不敢相信,走位运镜剪辑比二十年前还老土……狄龙的儿子脸好垮好老,红不了,算罢了(认真脸)。其实tvb的警匪刑侦剧里本来就属法证系列最难看,又装逼又多bug,这部简直尬上了珠峰。诚意邀请大家翻煲几套tvb遗珠剧,比如《900重案追凶》《迷情家族》《仁心解码》什么的。
还是这种剧适合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三观不正的狗血爱情戏明显是注水!
剧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棒。就是演员……已经不如当年那么辉煌咯
就是一部普通的别的片子 不把他法证先锋系列剧还是可以看下去的
可惜,经典难再
这个滤镜不能忍……
3.5 太拖了
剧情还是挺吸引人的,但朱晨丽和谭俊彦有点让人出戏,而且总感觉像柯南,凶手就在屋子里那几个给特写的人,尤其一些演惯坏人的,特别就很容易给人定位了😂😂
如果说第三部让我最想学煲汤,那么这一部真是让我讨厌死西餐红酒了。做作!案情拖沓到不可理喻!而且竟然学了国产剧疯狂谈情说爱一遍遍慢动作放主题曲。
陈炜好美啊
应该是"谈情"…"寻妹"先锋吧😌配音可真是…一言难尽也就看个"法证"情结
小丑案终于填坑了技术蛮先进的,看在Raymond那么帅的份上,先给4星看得我很疲惫,三星再见
真的没那么好看了,感情戏太多而且很拖沓。
2020.3.28 我来了!那我就给剧名一个字一颗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