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经》讲述的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源义经惊心动魄的传奇人生。
源义经乳名牛若丸,是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家族的一员,传说中的他相貌如同女性般非常俊美。
由于父亲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遭平清盛所杀,所以自幼便被流放至山城国鞍马寺。
后得奇遇,由山中异人传授剑术,并以“京八流”、“鞍马八流”等剑术流派流传至今。
成年后的义经也凭借着自身过人的剑术,于五大桥打败勇猛的破戒僧人武藏坊弁庆,并将之收为部下,成为一段佳话。
义经除了剑术高强之外,也是个战术天才,号称“战神”,尤其擅长使用骑兵战术,与异母兄长源赖朝共同讨伐敌对的平家势力,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因功高盖主而遭赖朝迫害,最后自刎身亡,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悲剧英雄。
这个片子与《家康》有不一样的精美,服饰,镜头运用,乃至人物,主演滝沢秀明有令男人也动心的美貌,战斗场面小而充满张力和气势,唯一略感不足的有些拖沓,最近十分欣赏古装日剧,每集后面还有“纪行”,讲解在剧中出现的地方风物,历史。
比较 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剧,粗糙的不能瘁看。
还有就日本人对历史的考证,几百年前的事情总细化到每天。
简单的事情穿插起来,就见到时间后面的深意。
我们显然就太不在乎了所以我们距离真相是那么滑稽的远
这是第一部让我看得停不下的大河剧,所以还是写点,一天写不完就以后继续。
最早听说这个名字是看柯南,这个估计跟不少人一样就不赘述了。
其实在看第一集的OP时,看到那段兰陵王入阵曲,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完整地,彻底地被剧透了。
但我还是一集一集既急不可耐,又很有耐心地刷完了,虽然越往后看越心塞——因为我觉得,即便在将来的十几二十年中,我们也不可能拍出一部有关兰陵王的,如此有诚意的作品。
换句话说,从第一集开始,两个人在我心里已经完全重合了,就是把此作当作兰陵王来看的。
很多人说这种低智商的政斗比较无聊。
其实古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文人士人,未必真的都像我们今天这样可以无下限地卑鄙,对很多迂腐的原则还是非常重视和坚持的。
比如海战中对于义经让己方射手射掉敌方船只的摇橹人时,遭到了平家人的蔑视;屡次靠偷袭得手也让平家人看不起。
古代社会的秩序基于道德,而不是今天的规则。
先说义经。
政治白痴这个词无疑是很准确的概括,但在我看来,尤其是喜欢他的人看来,未必不是一个昵称。
对于功高震主带来的种种危险,他并非完全无所察觉;但是整体来讲,对于兄长赖朝的战略规划,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镰仓公需要的不仅仅是报仇和重振源氏,更是要架空天子,建立以武士为核心的政权实质上取而代之。
再说赖朝。
他多次强调自己是重理而摒弃情的人,但是实际上,他遵从的“理”大多是他自己设定的,必要时拿来搪塞的理由。
义经虽然是个缺乏政斗基因的人,但他的行为在大义上没有任何错误。
拿天皇的三件法器来说,既然镰仓当时是官军,那灭掉平家之后将其归还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你自己想要,何不在战后自己派人去取呢?
如果你的目标是法器,为何不在战前就对义经说清楚?
估计要是真说了,无论他把它要建立的国家描绘得多么美好,义经也就不会再帮他了吧?
让一个正直的人帮你完成一件卑鄙的事情,事成之后还要怪这个正直的人为什么不按自己卑鄙的思路来行事,为此就是背叛,这未免欲加之罪得太明显了点。
日本的皇室不同中国,在秦统六国之后就早已是随时”彼可取而代之“。
电影《大奥 永远》里将军纲吉曾经问右门卫佐:孟子推崇的周朝是灭掉自己的主君商而建立的,此大逆不道之举为何会得到肯定?
可见就是在一个漫改作品中,也知道古代日本人对天子的地位认知是如何不可动摇。
平家扶持的幼主好歹是有皇家血脉的,而镰仓竟然想要得到法器另立天子,这种想法在当时人来看恐怕是亘古未有吧?
剧中对几次战斗的表现很生动很翔实,背景介绍也充分。
大河剧对剧中的战术运用解释的极为详细,清晰的地图一直是我极为推崇的一点。
不过坦白说,35集平家灭亡之后,看得确实失去了激情:知盛大人一人难挽大厦将倾,但能在拼尽全力之后葬身大海又何尝不是一个武人很好的归宿?
义经在后段的逃亡中确实智商略掉线,一开始不肯回奥州显得有点死心眼;但是无论自己境况多么艰难,始终不改初衷地为别人着想,家臣才会为之折服而跟随,甚至在安宅关专门埋伏着捕获他们的人最后都能放他走。
对奥州的境况和实力片中也许有所美化,但即便奥州最终没有能力和镰仓对抗,如果镰仓硬要啃这块硬骨头,恐怕己方也会大伤元气。
所以上兵伐谋,离间远胜百万雄兵,镰仓公在这点上不得不让人承认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也是“开国者”必有的资质。
但是那历史上许许多多建立功勋,想要名留青史的开拓者或许不会想到人类会发展到今天,发展到人人平等的时代,发展到制度的约束胜于权力的约束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拥有辉煌政绩的人难以再被称为英雄,掌握权力的人要受民众的监督。
但是无论人类如何发展,璀璨的思想,完美的人格永远都会被推崇。
渺小的人需要他们,高尚的人崇敬他们。
所以改变了历史的人也只能在史书中强行让人们记住,无奈身死的人的故事却在民间永远流传着。
睿山电车鞍马站
鞍马天狗
鞍马寺的山道
仁王门外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是位于京都北郊的鞍马寺。
在出町柳站转乘睿山电车鞍马线,一路向北。
离开繁华市区,沿线林木森森。
电车驶过一重重的山林,虽然是白天,偶尔也会有一种登上了“猫巴士”的错觉。
鞍马站,是这趟电车的终点站。
车站是一座宽敞的木屋,屋檐下挂满风铃,屋顶下方的四壁上,则挂着红色面孔、长着长鼻子的天狗面具。
站内还有几排书架,陈列图书杂志,似乎是供乘客等车时打发时间的。
出站后步行几分钟,就到了鞍马寺的山门,仁王门。
门前挂着预告,9月15日,寺内将举行一年一度的“义经祭”。
义经?
是那个被哥哥逼杀的源义经吧?
他与鞍马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答。
从山门到寺院,有一段登山缆车。
线路很短,全程大约一两分钟,据说是全日本最短的轨道交通车。
穿行在这段迷你旅程中的电缆车,被命名为“牛若号”。
“牛若”是源义经的乳名。
义经在幼时,曾被送往寺院寄养。
鞍马寺,就是他少年时生活、修行的地方。
后来帮助他成为一代名将的过人武艺与韬略,传说就是在鞍马寺修行期间,跟随大天狗学到的。
源义经,日本镰仓时代著名的战将。
他的人生,与两大武士世家源氏和平氏持续数十年的争斗,以及幕府时代开启、平安时代落幕紧密相关。
这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出生不久,父亲源义朝便在被称为“平治之乱”的源、平两大武士集团争斗中落败身死。
为绝后患,平氏四处搜捕源家族裔。
义经的母亲——义朝美丽的妾室常盘带着包括义经在内的三个幼儿四处藏匿,后为营救自己被平家抓走的母亲自首。
常盘曾经是近卫天皇中宫九条院的侍女,以“千中选一”的美貌闻名京城。
传说平氏首领平清盛为常盘的美丽所惑,出人意料地饶恕了她和三个孩子。
司马辽太郎在小说《源义经》里,将常盘描述为一个空有美貌的木偶人,喜悲都毫无内涵,面对命运更是全无主张。
但一个生活在平安时代的年轻女人,在失去丈夫的庇护之后,携三个幼子成功躲过了平家的追捕;在得知母亲有危险的时候,又敢于主动找上门去,直面仇敌;只凭借一次见面,她就从仇人手中解救了母亲,也保住了三个孩子的性命。
这样的女子,真的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人吗?
在NHK大河剧《义经》里,饰演常盘的是稻森泉,她美而不弱,坚韧勇敢。
我以为这才是常盘应有的形象。
义经年纪稍长的两位同母兄长,被分别送往京郊的延历寺及醍醐寺出家。
尚在襁褓中的义经,则被格外宽大地允许暂时留在母亲身边。
在京城成长到七岁,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的义经也迎来了与母亲的分离。
他被送往鞍马寺修行,同时预备出家以彻底断绝俗缘。
身为关东武士集团领袖源义朝的血脉,义经的存在令许多对平家不满的人蠢蠢欲动。
他“偶然”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也知道了自己身上所背负的与平家的仇怨,于是拒绝了令他出家为僧的安排,潜出京城前往奥州。
途中,他为自己行了元服礼,正式改名“源义经”。
在奥州的平泉,他得到与平氏不睦的另一个武士集团首脑藤原秀衡的庇护,经营起自己的势力。
数年后,流放伊豆的异母兄长源赖朝起兵讨平,义经举兵响应。
其后几年间,义经辗转征战各地,在“一之谷之战”中,配合源氏另一位大将源范赖,率轻骑绕后,成功突袭平家大本营,重挫平家势力。
在此后的“讨平”战争中,义经立下赫赫战功。
但在平氏覆灭之后,兄长赖朝却对他十分冷淡,没有为他叙功(也或许是兄长的给予与他自身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
留守京都期间,义经接受了精于权术的后白河法皇册封,担任“左卫门少尉”“检非违使”。
猜忌心颇重的赖朝命人刺杀义经未果,兄弟间的争端由此翻出台面。
法皇先下诏义经讨伐赖朝,后又诏赖朝讨义经,义经逃回奥州,却逢秀衡病逝。
秀衡之子担心赖朝迁怒奥州,率兵围剿义经。
义经在绝望之下自杀身亡,时年仅30岁。
我对源义经的了解,早年就是来自前面提到的NHK电视台2005年播出的大河剧《义经》。
主演泷泽秀明,是当时大热的国民偶像。
他出演义经时,只有二十岁出头,创下了当时大河剧主演的最小年龄纪录。
泷泽扮演的义经,面容俊美举止文雅而气质纯净,眉宇间有郁郁之色却没有杀气,让人不太容易将这个人物与日本传说中那个所向披靡的“战神”联系在一起。
这可能与编剧给剧中人物的定位有关。
剧中的义经因幼年被迫与母亲分离,又受到平清盛“再造一个新国家”的理想影响,总是憧憬着建立一个富庶平和、家人亲睦友爱的新世界。
年轻的泷泽秀明,演出的是一个心无杂念的理想主义者。
比起单纯的义经,这部剧中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干二朗饰演的后白河法皇以及中井贵一饰演的源赖朝。
剧中的后白河法皇,眼神阴鸷,心机深沉。
他不甘心武家势力不断坐大,却又没有正面对抗的实力,只能通过各种小动作挑动武士集团内部厮杀。
平干二朗演出了院政时代这位最后的实权天皇虚弱、阴险、狠毒的可恨表象,以及在群狼环伺中作垂死之斗的可怜人生。
日本的天皇,号称“万世一系”,地位超凡,具有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然而在历史上,能够掌握实权的天皇却并不太多。
飞鸟时代,中臣镰足帮助皇极天皇诛杀权臣苏我氏,其后又协助孝德天皇推行改革,深得皇室的信赖与倚重。
天智天皇赐镰足姓“藤原”、文武天皇纳藤原氏女为妃,由此拉开了藤原氏延续数百年的外戚干政序幕。
藤原氏的专横,甚至到了天皇的废立都出自其一家的地步。
对于在位的天皇,稍不如藤原家族的意,即被逼迫退位。
也在这几百年间,天皇退位几乎成为一种惯例。
但随着武家势力的崛起,藤原氏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削弱。
第71代后三条天皇退位为上皇,以退为进,从藤原氏的操控中抽身出来,以“院宣”的形式直接向武家发布政令,反将藤原氏公卿架空。
自此之后近一百年,日本进入“院政时代”。
在此期间,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公卿势力与以源氏、平氏为代表的武家势力此消彼长,预示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后白河天皇,是日本的第77代天皇,他的父亲第74代鸟羽天皇,是一个权力欲与控制欲都极强的人。
鸟羽天皇与儿子崇德天皇争夺权力,各引源氏、平氏为党羽,爆发了“保元之乱”。
源、平两大集团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埋下武家内乱的祸根。
保元之乱刚刚平复,源氏家主源义朝不满自己所获封赏不及平氏的清盛,再次发难,这才引发平治之乱。
后白河天皇也很执着于权力,先退位为“上皇”,继之出家为“法皇”,恋栈不去。
但在平治之乱后,平家势力如日中天。
清盛居然效法藤原氏,将女儿德子嫁与后白河法皇之子高仓天皇。
德子生下具有平家血统的安德天皇后,平家又幽禁了后白河法皇。
面对平家的威胁,后白河法皇惶惶不可终日,既恨且怕。
他密令源氏讨平,却又担心源氏成长为另一个平家。
绕过源赖朝封赏源义经,以及先后下诏令源氏兄弟相互厮杀,可能是他为扰乱源氏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了。
与眼神阴狠的后白河法皇不同,中井贵一饰演的源赖朝予人以开朗随和的印象,他以温良无害的姿态在伊豆度过了十几年的流放生涯。
与曾经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的义经不同,在平治之乱时,14岁的赖朝已经跟随父亲义朝走上战场。
在被生擒并送至清盛面前时,清盛问这个看上去稚弱的孩子:你想活吗?
赖朝的回答是:我想活下去。
父亲和兄长都已经死去,没有我,谁来祭祀祖先呢?
在伊豆,在平氏的严密监视下,他把对平氏的仇恨和个人的抱负深深隐藏起来,韬光养晦,以过人的心智与耐力,静候时机。
通过与平氏在伊豆的代理人北条氏联姻,赖朝将北条氏的势力收为己用,为对抗平氏做好了准备。
公元1180年,后白河法皇之子以仁王发出密令,号召散落各地的源氏族人讨伐平家,赖朝乘机起事,在镰仓建立了幕府。
参与“讨平”的源氏族裔,除赖朝、义经之外,还有木曾义仲、源行家、源范赖等几支。
在讨平的同时,赖朝先剿灭了堂兄弟木曾义仲,又杀死叔父源行家;其后逼死异母弟弟源义经,囚禁另一个异母弟弟源范赖至死。
至此,源氏一族中有统帅能力及号召能力的近枝全部被清除,镰仓幕府的地位似乎无人可以动摇了。
剧末,远在镰仓的源赖朝听人从奥州报来义经的死讯,独自在内室悲泣。
他的夫人北条政子却难掩兴奋得意之色。
身在复杂政治的旋涡之中,纯净而理想化的义经失去了生命,后白河法皇与源赖朝却也并不是最终的胜利者。
后白河法皇费尽心机,损人而不利己。
武家集团在血腥内斗之余完全脱离朝廷控制,幕府政治时代开始了。
而锄尽源家杂草的源赖朝恐怕也没有想到,在他身后,因没有强而有力的继任者,镰仓幕府的实权完全落入了岳家北条氏手中。
去鞍马山那天,是9月13日,距今年的义经祭只有两天了。
因此之故,离开时心中微有遗憾。
上山的道路平缓,两侧立着由信徒供奉的灯柱,放眼四周,古木参天,山色青青。
毕竟对异国天气不熟悉。
此前有友人说,“这个季节在京都可以看红枫了吧?
”我欣然应之以“拍照片回来给你看啊。
”到了才知道,此时京都尚在夏日的余韵中,烈日当头,树木正当翠色浓时——哪里有什么红枫。
鞍马寺山门外石阶上两三片零落的枫叶,就是我此行中唯一所见的“红枫”了。
十几年后重温,仍然觉得泷泽在《义经》中贡献了个人最好的影视造型。
元服之前身着浅绿水干的“遮那王”,是名副其实的惨绿少年。
由于对于日本的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看了YAHOO JAPAN 上面对义经的讲解 很诧异 居然还有日本人认为他是成吉思汗的化生...汗对于这部大河剧 我觉得泷泽和符合秀美的条件 呵呵
《义经》是看过的第一部总长大人的剧。
看惯了战国时代的朴实杀阵,再看月夜繁樱中义经与弁庆相遇在五条大桥,凌空腾跃翻飞的打斗场面,还真有些不适应。
平安时代的画风便是如此。
岩代太郎的片头曲越听越直入人心,鞍马寺前漫樱铺地的山道与严岛神社交替出现,白色骏马奔驰其间,海潮起伏般的乐曲里暗流汹涌,象征着“源氏人,平家魂”的义经被洪流裹挟的一生。
饰演这位悲剧英雄,除了泷泽,还有谁可以胜任呢。
身在鞍马寺,如果一直都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大概可以安静度过平凡人生。
然而“我究竟是谁”是每一个不知自己身世的孩子不可能不追问的问题。
源赖朝在东国的起事的消息传来,源九郎立即响应,虽然这位陌生的哥哥与他从未谋面。
响应赖朝就意味着与平家为敌,做出这个决定大概也经过一番纠结。
全剧前几集一直在渲染义经怎样在平氏屋檐下长大,入道清盛又如何对他偏爱赞许,兴致勃勃向他展示绘了福原理想的屏风,甚至还遭到亲儿子的妒嫉。
但源氏后人终归是源氏后人,在依赖亲人的年纪就不得不被送进鞍马寺,这更加剧了幼小的遮那王对亲情的渴望。
于是赖朝一呼,九郎响应,在他心里,大概这是终于找到血脉相通的哥哥了。
一之谷,屋岛,坛之浦,以出色的谋略和勇武,赢得一场场恢弘战役的胜利,义经由此赢得后世战神名号。
只是杀阵时,兵戎相见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平家兄弟,不知是何感想?
有没有一瞬间怀疑自己的站队是对是错呢。
不过即使站队到平家,想要建功立业的话也是不可能有他的用武之地。
同情木曾义仲,擅自接受法皇官职,义经之后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用本性敦厚忠直作解释,但政治敏感性也的确够低,只能令疑心本重的源赖朝更生提防。
义经一心以为所作所为都是在效忠哥哥,怎奈赖朝是为了成事保持冷酷客观的政治家,与在平家兄友弟恭中熏陶的他并不同道。
功高镇主,又有“鼓动人心导致镰仓内部分派的魅力”,自然召来赖朝芥蒂,义经最终难逃鸟尽弓藏。
在义经心里大概哥哥就真的是哥哥,连作恶多端的木曾义仲也总是源家兄弟。
可惜查查源家家底,在这方面可谓臭名昭著,因利相杀之事不胜枚举。
加之赖朝自小放逐蛭之小岛,成长艰难造就多疑性格,如何会真正信赖这位素昧平生的所谓弟弟。
于高野山放弃心爱的静御前,藏身平泉仍遭步步紧逼,郎党们战斗至最后一刻,全员阵亡。
“九郎义经周围的人们,都不会将他忘记,他一定还活在某个地方,大家都这么想着。
” 片尾镜头切回鞍马寺林木参天的山道,那是遮那王成长为九郎义经的地方,人影倏忽,好像遮那王大人还如当年一样,衣袂翩然,轻快奔跑于这山间小道上。
那时的他还不知自己是源氏后人。
当然剧中的义经是经过各种美化之后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真实的义经定然不会有这样丰神俊朗敦厚重情善战风雅(当然政治敏感性约等于零大概两者都一样)。
泷泽作为最年轻的大河剧主演,演绎也还有很多可以精进的地方。
长长的大河剧,没有吸引人的主演和精湛的配乐,真是难以坚持。
另外一篇剧评说,总长大人是像夏日阳光一样美得耀眼的男子,的确,他太美好,用语言已经没有办法形容。
知道tackey是在初中,当时被《你给我的夏天》虐的死去活来,完全不记得当时为什么没有看《义经》了。
隔了这么多年,我才把这部NHK的大河剧重新拾了起来。
其实,我对大河剧其实一向比较无力,如果不是tackey,我觉着我是看不完这部男人戏的,至少不会是一点都不快进的看。
虽然对日本的历史不是很熟悉,但是已有认知还是告诉我,已经这个人物绝对是个巨大的悲剧。
于是从第三集tackey出场的时候,我就在对自己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这就是一个看着义经如何迈向死亡的过程。
我忽然想到中国传统戏剧昆曲里面有“看状”一出,大体就是所有观众都知道真相,只有主人公自己不知道,而他如何揭露真相的过程就是教授一直强调的这出戏的买点。
《义经》大体相似,所有人都知道他最终会迎来死亡,只是看他如何迈上那条回不了头的不归路。
也正是因为如此,与完全杜撰,天马行空的电视剧相比,《义经》的悲剧性被成倍的扩大。
所以,即便做了许久的心理暗示与准备,我到了最后还是忍不住泪奔了。
其实义经悲剧的一生从他听着清盛公面对那幅福源屏风的时候就注定了,或者可以更早的追溯到常盘成为平清盛女人的那一刻。
还叫做牛若的义经所接触到的、感知到的全部都是平家的:文化、教养、思想、氛围……而那个时候的平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门,确切的说他们努力的跨越成为超越武门的贵族阶层。
而这与后来哥哥镰仓公的政治理想完全背道而驰。
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终身,从费里尼、希区柯克包括黑泽明在内的等诸多著名导演身上可以毫不费力的看出这一点。
所以,义经身上所带有那种贵族气质不是他想舍弃就能舍弃得掉的,那些已经深入他骨髓的、与源氏格格不入的属于平家的东西早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以情维系的关系、建立梦想中崭新的国家……这些太过浪漫主义的思想是绝对不会、也不可能为镰仓公所接纳、融合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血缘却是这个世界上最暴力的关系。
无论与平家有何等的渊源,归根到底,义经是源氏,不是平家。
平源两家无法共存,为了他梦了一辈子的崭新的国家,没有斗争、父母兄弟不再分离的地方,作为源氏的已经奋力的歼灭了平家。
他不知道的是,剿灭的平家就是扑灭的梦想,义经心中家的样子是被他亲手毁灭的。
而究其根源,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兄弟之情。
所以说,血缘,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毫无置喙的余地,强制性的将一些人死死束缚在了一起,即为羁绊。
说到底,常盘没有错,为了让孩子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一个无力的女人,她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镰仓公也没有错,从平家看到了破绽,自己绝不再犯,以理为先,绝不容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义经》中的平家众人比镰仓公及他的妻子更为可爱。
到了最后,甚至连之前万分鄙视的平宗盛,我都为他鞠了一把辛酸泪。
平家的兄友弟恭、亲友和睦,纵使对外严厉,那也是同仇敌忾。
所以镰仓公更显得无情、冷酷,不知道在仅剩兄弟全部死于他手,梦回午夜,他会不会感到寂寞与孤独。
直到最后,我都没有明白,在我看来,镰仓公似乎从来没有对义经明说过自己的目的,到头却在怪罪义经不懂他的意思。
那样正直的义经,如何懂得政治的黑暗?
我时常在想,如果义经可以有一个军师,那么历史也许会被改写。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还是说,镰仓公其实根本就容不下所谓的兄弟,义经是必死的,不过是迟早而已。
如果可以生在平家,义经也许能够娴静从容的度过他太富才华的一生。
只可惜,他有平家的魂,却是源氏的人。
tackey演绎了十三岁到三十一岁的义经。
从一个遮那王到源九郎义经,这个人物似乎没有变过。
我经常在人物的改变中寻找感动,从恶到善的变化,从纯真到事故的变化。
但是tackey展现给我的义经,从始至终的善良、正值,这样的不变,让我动容。
义经的不变是因为他没有遭到过背叛,郎党女人也好、长辈朋友也罢,他们都不曾背叛义经,背叛义经这样的人需要勇气,比如镰仓公,比如后白河法皇。
所以,没有遭受过背叛的义经,遭受背叛的代价就是死亡。
tackey的眼神始终是我喜爱的清澈,无论是微笑的、含泪的、愤怒的、悲伤的……那份清澈从未被改变,就像义经始终坚持的情意与梦想一般,至高无上、白璧无瑕。
演绎义经的tackey的颜,真的是很美,一向不待见日本传统服饰的我,第一次觉着好像还不错的样纸,窃以为是tackey的作用。
历史上说,义经貌若女子,加上后人脑补,义经就应该是翩翩浊世家公子的样子。
有时候看tackey真的很奇怪,正常看是有一点点女孩子的味道,但真看他女人的扮相,又一眼可以看出绝对不是女孩子。
没有看过其他的大河剧,对于有些吐槽《义经》的言论,我无权置喙。
但是至少在我心里,tackey还是当得起义经的。
PS:三天刷完《义经》,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神马,无视我某些犯了花痴的行为。。。
吧。。。
被剧里面的常盘御前给打动了,乱世中的美人不过是浮萍而已,来去都不由己。
常盘御前和幼年义经的分离已经看的人很难过了,但是生下幼女又马上被平清盛遣嫁到一条家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流泪。
一个女人在这样的世道下,哪里能算得上是个人?
即使如此,为了孩子也要强撑起情绪,怕自己表现不好连累到他们,真的是太可怜了。
看了《功名十字路》后,又看了描写日本古代传奇人物的《义经》,两部大河剧看完,思索着义经为什么会走到31岁就自杀的这一步,不禁对两个主角进行了一番比较。
一、山内一丰本是家臣出身,没有实力,也没有野心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一争天下,所以两位老大根本没有压制之心,至少防得没有那么严;而义经则不同,和赖朝是异母兄弟,都有号召天下的名义,加之他自身也很有本事,赖朝从开始就对他防范有加,后来更是变本加厉。
二、对变化莫测的政治局势的判断上,二人大有差异,虽然山内一丰自己很老实,但他前有竹中半兵卫(演过《爱情白皮书》的筒井道隆演的)对全局的分析,后有六平太经常的信息通报,这对他判断局势很有帮助,而义经身边的家臣虽然都忠心耿耿,但说难听点,都是匹夫之勇,没有分析劝谏的能力,主公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已。
所以义经很长段时间都被法皇所蒙蔽左右,被法皇成功离间他和赖朝的关系。
三、再比较二人身后的女人,山内的老婆千代很有政治头脑,经常能帮助老公,而且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老婆,以及织田信长的妹妹、丰臣秀吉的妈妈和妹妹关系都不错。
别小看这样人际关系,对山内大有好处。
义经名义上的老婆是哥哥赖朝安排的,二人没有感情,也基本没有什么互动,他的爱人静夫人过于文弱,虽能抚慰义经的心灵,服侍他的生活,但对外基本没有什么用,这不是她的过错,只是在这比较两个女人的不同罢了。
很为义经慨叹,政治上太过幼稚、天真了。
另外,看两部大河剧,每集片尾都会放几分钟的“纪行”,介绍纪念有关历史人物的神社和古战场,很有意义。
2012年7月4日,终于把这部大河剧看完了,用时前前后后差不多有5个月吧临别结尾时候,对义经大人如此结局倍感唏嘘,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深夜一发感慨来自鞍马寺的绚丽徘徊于历史与传说之间,沉淀人情与智慧,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这么一位人,”源 義経(みなもと の よしつね)。
幼时名为“牛若”或“牛若丸”,曾取名法号“遮那王”(夏娜王?
),元服之时取名为“源九郎义经,而这个名字也被人们久久地记住。
传说是那么的惟妙惟肖,容貌俊美,骁勇善战他,容貌俊美,曾为镰仓幕府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传统英雄。
一生的经历充满着波折。
出生后不久,父亲战败被杀,母亲被迫改嫁。
认作仇敌为父,饱受猜忌,七岁时被送到京都鞍马山寺院寄养。
一生的大多数时间中都处于四处流浪状态中。
战争是残酷的,但也是让人奋发的好时机。
凭借自己的奇遇和不懈努力,九郎大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力量,拥有了自己的家臣,对阵平家的战斗中,一之谷,他开日本骑兵长途奔袭机动作战之先河,于无路之悬崖开辟险径,以寡敌众,给平家军以重创。
屋岛之战,再出奇兵,占领平家海军的陆上阵地。
坛浦海战,他穿越于汹涌波涛之间,将平家几十位主将击落西海,彻底粉碎强大的平家水军。
三战锁定胜局,书写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神话,为镰仓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镰仓战神的美誉也因此而来。
作为一个男人,他已经拥有几乎完美的资质,容貌或是能力,既能上战场杀敌,又能制敌于千里之外,在给兄长的著名《腰越状》里,也能强烈感受到他的文笔和情感。
所谓,文武兼备,情感丰富,已经是很难得了。
虽然生活坎坷,可是生活中不时地流露出一种贵族的气质,处理事情温文尔雅,待人真心和善,世上此间人多乎哉?
余私下认为这几条作为男人的标准是毫不过分的。
义经与赖朝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完美的人,在波澜壮阔的人生走到第31个年头的时候就画上了句号。
虽然功绩显赫,并没有留下实质性的影响,他哥哥源赖朝和他相比,就更加有作为。
身为镰仓的领导人,创立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武家政治——幕府政治。
完善了大名和武士之间的关系,御家人制确立,对后来的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影响深远,连德川家康都不得不赞叹他。
男人都怀有远大理想,但是这两兄弟心中理想确是截然相反的。
一个是在乎理为中心,一个在乎情为主导;一个是老谋深算,一个是执着不妥协,这两种不同的道碰撞在一起,即使是兄弟也产生了矛盾,等到了不能调和的时候,悲剧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而在于处理各种关系中,源义经与他哥哥相差的太远了。
在贵族氛围中成长,对于世间险恶都不是很清楚,频繁被玩弄于公家、天皇手中,无端卷入各种力量的纷争中,封赏受请也没有处理的好也是导致后来悲剧的一大原因。
若是作为一个与世无争的隐者,这样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要想成为一个领袖,还有很多很多是必须了解,必须实践,还有一些是不得不放弃的。
纵观九郎的家臣集团,多半是主动投靠的下层武士、和尚、农民等,勇武有余,智力不足,平时大家过得开开心心,确实有一种家庭的温暖,但是他们只能说是勇战可以,心战完全不能施上力。
反观赖朝这边,他生气的时候家臣总能适时地劝他冷静下来从长计宜,每一种情况出现时,采用合适的手段以最小的损失迎击。
突然想到我国东汉末年的刘备,前半生也是到处流离,郁郁不得志,但有了徐庶、诸葛亮等人之后,便逐渐发迹了。
如果九郎身边能有几个出谋划策的智者,或许结局不会如此这般吧。
借用网友所说的话:蹙眉泣血,斯世空蝉,恍若浮舟。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朦胧的美术感吧,可是生活本就是悲与喜的结合体,遇人不淑的困惑,壮志难酬的抑郁,还有更多更多的事情让人揪心。
另一方面,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自己充满理想节奏下走向失败,如樱花凋零般落寞,也是一种美啊“宁愿在喜欢的事情上失败,也不愿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成功”。
当九郎大人在高馆选择的自杀的时候,心中仍怀有那个理想的国度,可能这样的死去,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吧
十二世纪中叶,日本爆发平治之乱。
平、源两大家族相互角力,最终源家落败,源义朝(加藤雅也 饰)也被乱军杀害。
在此之后,义朝爱妻常盘(稻森泉 饰)及两个孩子赖朝(池松壮亮 饰)和牛若丸先后被强大的平清盛(渡哲也 饰)俘虏,并暂时保得性命。
数年过去,牛若丸与敌人的孩子共同成长起来。
为防止将来对自己不利,清盛将常盘嫁与他人,并责令牛若丸出家。
投身鞍马寺的少年经过数年磨练,终于成长为武功高强的青年豪杰(泷泽秀明 饰)。
某日,他从新宫十郎义盛(大杉涟 饰)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从此背负起为家族报仇的使命。
自此,浩劫辈出、浩浩荡荡的源平合战拉开了序幕……
我应该点想看还是看过?12年前粗略看过,人太小几乎没有看懂。现在打开超清资源一下被吸引住了,可能会重看。重看了。非同凡响。有厚重感的制作把男主扶了起来。
。。。曾经我花了一个月每天两集硬生生的啃下来了。。。takki的颜在古装剧里被衬托得逆天啊!!!
配角实在太强了
耳边一直不停响着tank的《三国恋》
初中高中大学 都拿出来看一遍的剧。平安时代真好。
节奏特别的慢 比较无聊
本来义经的故事就挺圣父杰克苏的。为了凑一个大河剧,水了很多废话剧情。好在泷泽秀明好帅啊。光看颜值都够本了。石原里美黑经常拿这个剧说她早年颜值不行,其实还挺可爱的。和新选组的小田切让一样,一部长剧下来,越往后的颜值越好看。
和我想象的义经不太一样。takki古典气十足,美出天际。剧情一般,有点拖,也不是很有趣。
takki古装极养眼,虽然演技真是差了一截……
很历史
相对于大河剧忠实还原历史的立意,作为大河剧改革之处的这部剧集,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主人公命运的刻画上,和时代背景的总体联系略显不足,
弃剧了。。
第一部大和剧,至今回味无穷,对的时间遇到对的剧,就是一生的难忘。
太拖沓了,三十多集就能演完却演了五十集,跳着差点都看不下去,除了平家跳海那段让人印象深刻,其他的很乏味,男主的演技不怎么样,还不如小时候的演员演技好,感觉他没入戏,而且人设也太圣父了,全剧的亮点是源赖朝和平清盛
好看!!大河剧看起来蛮累的 不过可以了解历史 很喜欢哦
其实没完整看,有点难受的是用立场和经典复诵覆盖了部分固有的原委和逻辑,但是服化道和布景蛮视觉的,很喜欢义经在福原的岸边遥遥望见清盛的道船那一幕
27
常盘御前太美啦,这样的娘能生出义经还是有说服力的。但以今人的角度看,源家子弟都不是好东西啊,要是没有委身于仇人的常盘,你们活都活不下去,居然还好意思恨妈妈!!!滚滚滚滚
演员演的很认真,不过请告诉我自己丈夫败在对方手下,自己母亲被对方灭族了之后,再主动带着三个孩子找上门求饶是什么心理?得饶后感恩戴德又是什么心理?三岁是母亲就死了,看着这个女人神情恍惚“你长得好像我母亲”,我的天,这和“八年抗战开始了”有什么区别?唉,台词能不能用点心?要不是服装好看,看完前二十分钟我就弃剧了好吗……
收尾那幾集把義經寫得像個有情有義的傻蛋一樣就真的只能帶脾氣扣一星,不過他在壇之浦戰役後也只能多活幾年,也許也證明了他很可能確實是只會打仗不會搞政治,回到藤原家的領地那段真的讓人想到要是他當初沒有離開藤原氏去幫他哥哥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