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个礼拜看《马戏之王》一直对Rebecca的颜难忘,于是找来《雪人》片段重看,再次叹息这部片本可以成为《漫长的告别》或者《性本恶》那样的风格片,结果想法太多,减法不够,造成风格上既不film noir,剧情上也不紧凑,惊险刺激场面更是太潦草。
以上这些也就算了,但我非常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这样一部片里再次消费法鲨的肉体。
仔细看看,法鲨在这部片里的人设就是一名酗酒且丧的警察(和《白日焰火》里廖凡角色颇为相似),结果肌肉线条这么结实,臀部明显下了苦功夫练过的好么,如图
虽然是继《鱼缸》以后露得最好看的一次,但明显反人设的场景为什么要加进去?
《鱼缸》好歹是女性视角,这里又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明白是导演的意思还是法鲨自己的意思,只能翻白眼了。
很有感觉吧但是下一秒就让人哭笑不得《雪人》是本好小说,电影却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故事,以及法鲨的身材。
浪费呀无疑问,电影开头的小男孩从搞不清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母亲又是懦弱到只选择旁观和自杀,使得他憎恶出轨的女性。
电影一开始就很套路剧情,但是,往后一点一点就越来越零散、剧情线不连贯。
而且电影中明明那么多不着笔墨的暗示:家中墙背后诡异的霉菌,霉菌处理员微妙的态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凶案现场现场的雪人,剧情明明可以环环相扣,线索指向一处又可以进行反转……但是太早暴露了凶手是谁,仅仅有一个疑似凶手,还被一段聊天直接导向了凶手,完全不需要哈利进行更多操作,一切就结束了。
故事拖拉,到最后又急于进行大结局,实在是让人有点失望。
平平淡淡的90min,在最后10min故事开始紧张,开始掀开过往。
我都不知为何如此可以优秀的电影剧情就成为了这个样子。
更可笑的是大结局,以为是精英对决,结果。。。
展示了挪威风光,就平淡结束了,一部预告片8分的电影,正片却是4分收尾。
很多很多吐槽:1.选角存在很大问题,十分不认可法鲨塑造的哈利霍勒,同时也为饰演失意中年男子的达西不平,还有《雪人》时的萝凯绝对没有四十岁,哈利也是。
2.书中的峡湾风光荡然无存,导演仅靠冷色调的雪山和冰原就想证明这里是挪威。
3.主题被大而化之地概括成《幽灵》中父爱的缺位,临近结局的场景更适合被应用到《焦渴者》的结尾。
4.尤奈斯博的文字本身就有极强的画面感,与电影比较高下立判,导演甚至自作聪明地在最后渗透《猎豹》的剧情。
5.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犹如缝进剧本漏洞的补丁,使得情节受到阻塞难以自如铺陈。
原著并非如此啊。
最后,伤心导演将《雪人》拍成了一部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影片。
1、原著的精彩场面一点没留,比如哈利解救骑在一个雪人上的萝凯,比如马地亚从霍尔门科伦滑雪跳台一跃而下,哈利用两幅手铐把两人相连吊在栏杆上,比如雪人在黑夜中追杀希薇娅。
2、原著的布局、结构、血腥场面被删的一干二净,故事的复杂性完全删掉了,马地亚的动机变简单了,他没有遗传疾病,杀的人变少了,布局嫁祸也简单了,杀人的场面也没有那么血腥,找到马地亚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船戏被删没了,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好简单,哈利也没那么纠结、拧巴,奥列格的聪明自救也没了,原著里的哲学思辨、社会反思、黑暗揭露更是一点没体现。
整个影片就让导演删减得情节上对不起观众的智商,场面上对不起观众的票钱,人物塑造上对不起原著。
导演删减了原著全部的精华,留下一锅平淡无奇的汤,还肖想拍续集,真是痴心妄想?
THE SNOWMAN - Music By Marco Beltrami"With each passing minute, it’s increasingly astonishing that Tomas Alfredson directed this. The filmmaker, who showed such care, craft, and style with 'Let The Right One In' and 'Tinker Tailor Solider Spy' is woefully uninspired here. There’s an inattention to detail on every level that’s disheartening; there’s the sense that Alfredson might’ve given up on the movie before it even started. The two credited editors, the legendary Thelma Schoonmaker (likely brought in at the behest of longtime collaborator Martin Scorsese, who mercifully adds his name as an executive producer) and Claire Simpson do what they can to patch things together, but 'The Snowman' leaves motivations and plot threads puzzlingly started and unresolved. The lead performances are not much help either, with Fassbender’s weariness landing on the same single note, while Ferguson never quite sorts out her underwritten yet twisty role. Even Marco Beltrami’s score appears dashed out, all stabbing strings, used to overemphasize the most obvious moments of completely ineffective suspense."Kevin Jagernauth, The Playlist
改编自 挪威尤·奈斯博 2007年的同名作品。
我之前阅读尤·奈斯博“Harry Hole哈利·霍勒”系列小说的顺序是,《警察》、《幽灵》、《猎豹》,这个顺序正好跟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同时也是作品内容的时间顺序是相反的。
这几个故事的源头仿佛都指向《雪人》,甚至在《猎豹》里还写到了“雪人”给予哈利霍勒帮助以及“雪人”的结局,因而对于《雪人》还是相当期待的。
看片子没有看书费劲,所以先睹为快。
BUT,WTF,这是什么鬼?
制片,导演,编剧,演员,以往都有不俗的作品。
这么好的阵容,怎么会拍出这么一个Shit来?
居然还是花了好几天时间下了一个30多个G的4K高清。
不是还能看么?
可能原著太成功。
我知道影片有很多很多缺点。
先不一一论,负面评价太多,说点别的我,针对顶置贴说几句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真实的观点态度,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1。
个人不太赞同有人说雪人只是元素。
不,这就是赤裸裸的杀人标识,有雪人出没的地方就有类似凶杀,就是凶手的到来。
凶手童年父亲抛弃母子俩最糟糕的一天,他就推了一个似乎有邪恶笑脸笑得不友好的雪人。
往后,每次雪人的出现似乎都是为了向痛苦的这一天,缅怀与致敬。
痛苦若不能遗忘,恶魔就会时不时化作雪人探望雪世界。
所以说雪人是元素的人,只是自己想象,有认真,有想过嚒?
就是因为国外影评人说元素我们就跟着走嚒?
别傻了,雪人是影片、包括原著剧本一切的重心,是痛苦的一天代表,是抛弃的代表,是罪恶的季节,也是既人类童年经历的阴暗所演化出的心魔。
2 我也不觉得最后的凶手跌入破冰很蠢,你们应该看看当时也没多大能耐的探长在说什么。
可以说,说的话是全片真重要的真相了。
至少对于凶手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人生疑惑答案。
无论是谁告诉他,无论这些答案究竟是否正确。。。
至少有人给到了凶手,可能凶手从痛苦的那一天很想知道为什么,但被送进孤儿院能与谁述说,自认被父母抛弃逐渐由悲愤、懦弱、自卑、不见光的性格发展成了复仇者。
而过去几十年内从未有人对凶手说过所谓的真相,他也没地可说。
试问,如果是你,当你遇到有人说出“真相”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没有起伏,没有波动嚒?
别傻了,导演虽然拍摄风格选择言冷艳木讷的基调(请问桂纶镁廖凡冰天雪地那本你看到较多的心理起伏了么,这是导演一种手法,无需这么直接刻画)。
但你不能不懂得体会每个人的心理浮动,这就是反复琢磨观察的事了。
看低调的神秘刑侦片,似乎观众都要成为编者和演员才能读懂。
这个时候虽然凶手看上去还是这么淡定要灭口,事实上可能已经内心深处波涛澎湃了,具体脚步上都有细节,踏出的每一步不是告诉你马上要盐水了,而是让你看到凶手的心理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这样的话,谁还会这么仔细看脚下嚒?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也没有什么问题啊。
试问,你内心晴天霹雳了,被对手揭伤疤,想大声说闭嘴,开100枪的时刻,你还会留意脚下多少?
有时候人受打击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者排他,倒下,阵亡,杀害等心理出现。
观众们不带着感情和细节地去看影片,当然会质疑。
谁让影片风格定下得如此含蓄,甚至沉闷呢,包括最大的问题,不会用衔接,不懂衔接,感觉就是被要求剪掉这剪掉那,缩减到200分钟内。
直接导致了影片重心不稳,失策,最重要的形象、情感都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甚至连一半都没建立好。
导演可以自己拍4小时版的,不用剪看看。
为什么我说男主探长没什么能耐呢,运气破案偏多。
法大叔男演员本身没多大问题,整个表现调不出大缺点,但导演确实没刻画好,没给人家表现机会,时间短的连内容都没讲好,怎么表现人物?
这位大叔这里的魅力显然不够,但我们知道演员本身是被动的。
这也是很多之后编剧的通病,将探长智慧描画成只有一堆生活缺点、一事无成、家庭不合的市井无赖或者天煞孤星,可能就是大人物的宿命;也像之后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凶杀案题材影片都选择了在冰雪地国进行。
最后,你觉得凶手真的有错么?
是有错,错的是心理问题,激素医生你要吃药要看心理医生。
真正最错的可能是命运这种东西吧。
我也不喜欢那些出轨的女性,不负责生子和堕胎的女性,包括那些更冷漠绝情不负责的渣男。
TA们就没错嚒?
以错生错。
这就是命运,就是人间悲剧,人的罪恶,而国家法律的不完善、无制约和允许罪恶可以形成条件,难道没有错嚒?
错误从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有大有小,也有借刀杀人。
在原著中,凶手是一名大学解剖部的讲师,曾经当过医生。
因为幼时看着母亲和有妇之夫厮混,且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有生理缺陷之后,痛下杀心。
从自己的母亲到后来那些给丈夫带绿帽的女人,他从不手软。
而在本片中,凶手则是因为眼睁睁看着妈妈抛弃自己、绝望自杀后,恨透了那些不配为人母的女性。
最可怕的是,本是全片高潮的警匪过招,以凶手被自己 蠢死 结束。
这真的不是开玩笑吗?
当然导演是这样解释的: 取景限制,我没有拍完。
没拍完你为什么要上映呢?
等着冲奥吗?
作为一部中长篇悬疑小说,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有难度。
删减压缩只会让故事的悬疑感减弱,所有的东西都被一笔带过,很难带动原本的节奏。
法鲨也拯救不了!
(百科)
《雪人》对原著里杀手的设定有所修改。
原著中杀手因直面母亲出轨,从而产生心理阴影;而电影里,杀手的母亲因不敢公开孩子父亲的身份,最终选择驾车沉湖自尽,影片将杀手的转变归咎于现代道德规训下人性的懦弱。
在当代商业片与文艺片日益分化的电影市场中,悬疑片逐渐成为商业片创作的捷径。
然而,近年来许多悬疑片却呈现出某种低幼化的倾向。
例如,肯尼思·布拉纳自导自演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主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这些作品虽然拥有经典的悬疑内核,却往往将复杂的情节简化为娱乐化的叙事,削弱了悬疑片承载深刻社会思考的潜力。
与之相比,2017年改编自挪威经典畅销小说《雪人》的同名电影,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由在《异形:契约》中饰演生化人的迈克尔·法斯宾德担纲主演,这部影片虽然同样改编自经典悬疑小说,拥有离奇的情节和大牌演员阵容,却最终呈现出一种克制冷静的艺术气质,甚至带有明显的文艺片特征。
解剖伪善的挪威惊悚侦探片《雪人》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近期,由于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我的创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通常只构思文章的开头,然后借助AI工具拓展思路,这种合作模式常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
通过这种方式,我得以对电影进行全新的解读。
虽然最近鲜有足够精彩的电影作品值得深入探讨,但《雪人》却激发了我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我将其记录为电影日记。
今天是2025年3月7日,在这篇电影日记中,我将深入探讨这部改编自挪威经典小说的电影《雪人》。
偶然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深深被其独特的视觉呈现所吸引。
影片以挪威冷峻的环境为背景,将现代都市的疏离感与离奇惊悚的案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叙事张力。
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其卓越的视觉呈现。
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影片展现了被大雪覆盖的挪威城市与乡村景观。
大量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无论是人物特写还是凶手使用的特殊道具,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出高超的摄影技巧。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视觉呈现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深刻地揭示了故事内核——在光鲜亮丽的现代生活表象之下,隐藏着虚伪与阴暗。
影片通过视觉语言,成功地将环境氛围与叙事主题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既具观赏性又富有深度的艺术世界。
1. 从心理创伤到社会规训电影对原著中杀手的基础设定做了显著修改。
在小说里,杀手因目睹母亲在车内有外遇且看到雪人,从而留下心理阴影,进而成为铲除有外遇者的角色。
而在电影中,杀手母亲因不敢公开孩子亲生父亲,即当时的警长的身份,最终选择将车开进挪威的冰面窟窿,自我沉没。
这一改动将责任归咎于现代道德规训下的懦弱,不敢突破束缚去追寻本真,不敢关照孩子,不敢与警长维持正常关系,不敢好好生活,只能在周围人的眼光中委屈求全,电影借此批判了盲目遵守某些规条带来的后果。
多数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聚焦在电影版本与原著小说的差异上。
影片删减了原著中复杂离奇、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把原本可能存在三个时空、三段故事的结构简化成了双时空叙事。
这种改编引发了类似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和福尔摩斯系列改编时原著党提出的质疑,认为失去了原著的精髓。
不过,在我看来,《雪人》的改编有其独特之处,这种删减和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片内容,让它更具深度与层次感。
影片中杀手源于他童年时因父母出轨遭受的心理创伤,成年后,利用职业便利,每年选定一个时机杀害这类人。
被杀者多是家庭中的伴侣,他们曾被伴侣期待从其生活中消失,所以不配合寻找工作,致使这类命案多年未破。
而电影的设定则从单一的出轨,放大到整个环境对人的规训。
这一设定不仅增加了悬疑感,还引发了观众对家庭伦理和人性复杂性的思考,与英国的《开膛手杰克》和韩国的《杀人回忆》有异曲同工之妙。
片尾,身处现代社会的警探,不敢承认自己是前女友孩子的亲生父亲,杀手当面质问警探:“你为什么不敢承认你是孩子的亲生父亲?
”,警探回答:“我这么做是为了他们好。
” 随着凶器收紧,警探坦白:“我懦弱,我胆小,我不敢承认。
” 这段对话深刻揭示了警探与杀手间的镜像关系,两人虽代表极善与极恶,行为却相互映照,促使观众深入思考道德与环境问题。
2. 大财团与家庭伦理的镜像映射然而,2017版的《雪人》电影制作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情节,还增加了新的故事线。
这种改编的勇气和创意令人钦佩,而新增的大财团内容无疑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意义和深度。
当男主角和女主角误以为医生是凶手时,揭示了医生与一系列大财团的勾结。
这些财团正在筹办一场国家级的体育赛事,在招标过程中吞并地方企业。
这一背景的设置,不仅展现了上层社会的浮夸与奢靡,更将扭曲的人性和罪恶的本质放大到整个大环境。
通常情况下,小说在改编为电影时,由于时长的限制,往往难以完整呈现原著的内容,除非选择电视剧的形式。
在我看来,电影中新增的大财团吞并导致的人性扭曲,实际上与家庭中个人盲目遵守规则、保持体面的行为如出一辙。
正如中国人常说的“有面子,里子不重要”,为了面子,大财团的行为不断异化其成员,这与家庭中无论男女,为了面子而委曲求全、做许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阴阳怪气地活下去,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此,影片通过新增的这一部分,将原著小说中悬疑的小问题放大到了整个社会环境乃至全球格局中。
这种放大不仅非常合理,也揭示了小说所隐喻的深层含义。
理解了这个设定,就能明白电影中这个家庭的问题根源是社会的规训。
男人在妻子失踪后,内心深处竟然期望她消失,当警探一次次询问他时,他终于吐露实情:女儿并非他的亲生骨肉,他无法生育,妻子因外遇怀孕,但他却深爱这个孩子,却又不敢向任何人透露真相。
所以,这位父亲的心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孩子刚出生时,他为何不敢坦诚接受这个并非亲生但却是妻子外遇所生的孩子?
他想要一个孩子,为何不能坦然面对和处理这件事?
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选择留下。
第二阶段是当妻子再次可能出轨或消失时,他为何不能果断处理?
一个男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是否仅仅因为面子问题而犹豫不决?
这种心理挣扎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男性在面对家庭伦理问题时的困惑与无奈。
因此,新版电影中的这些细微设定调整,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讽刺:在当今看似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实际上都被某种强大的社会规训所压迫。
我们无法感受到人最本真的情感,而是为了这些规训而生活。
这种状态特别像现代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像是挪威侦探版的《门前宝地》。
3. 回归本真最终,在影片结尾时,我想到了最近在《道德经》中读到的一个观点:“智慧出,有大伪”。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整个环境中人们所谓的智慧、所遵守的规条变得越来越繁琐、复杂和束缚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虚伪。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人在热热闹闹地聊天,聊了半个小时,但其中的有效信息却寥寥无几,全是些打招呼、客套、寒暄的内容。
当我们过于教条地遵循这些规则时,人就会出现特别大的虚伪。
因此,我们不应盲目地遵守这些规条,而是应思考这些规条对人本身的影响,回归人的本真状态,去思考这些规条背后的心理动因。
影片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观众反思现代社会中的虚伪与束缚,呼吁人们回归本真,寻找内心的真实需求。
最近的生活状态让我感触颇深,白头发明显增多,孩子即将满60天,前30天里睡眠质量也大不如前。
家庭中的许多问题随着大家付出时间的极限和体能的极限而不断激化,矛盾似乎在一瞬间爆发。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在努力挤压大家之间的虚伪空间,试图让沟通更加实质和高效。
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要勇敢地说出来,明确我们需要坚持的内容。
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再有任何客套,因为这些客套不仅让自己感到疲惫,也会让其他人心中产生愧疚。
这两天看完《雪人》后,突然觉得它像是一种标志,标志着我最近对环境的心理感受。
尚且不提父权之类的词汇,我只思考这个环境带给人的压力,以及最终如何回归自我,这部电影似乎成为了我压力最大这段时间的一个收尾。
接下来,三月份我们将带孩子回山西老家举行白天的抓阄仪式,亲戚朋友也会来热闹一番。
孩子的吵闹声会渐渐平息,一切似乎都回归了正常。
然而,《雪人》这部电影在一部商业片中拍出了深刻的内涵,非常值得我用一篇电影日记来记录。
以上便是我最近基于《雪人》的所思所感。
其实《雪人》的扑街是有点始料未及的,阿尔弗雷德森执导,尤·奈斯博的原著,大叔扮相的法鲨,美的惊心动魄的瑞贝卡·弗格森,以及风韵犹存的甘斯布;大雪纷飞的奥斯陆,猎奇的杀人案,还有一个被埋藏在冰层下的童年惨剧。
可谁能想到这样强大的阵容却带来了这么一部说不上好,甚至有些糟糕的电影。
现在这个局面谁能满意呢?
不论其改编的力度(笔者没看过原著),以及被删减的内容,电影的本身其实是有可看性的,但是它的低完成度又导致了电影显得是一个包装精良的廉价水果,其低完成度也降低了电影的完整性。
撇去剧情,在一些方面,《雪人》仍然可圈可点,但是硬伤摆在眼前,只能是差强人意。
————阿尔弗雷德森的视觉风格延续———— 作为瑞典导演,阿尔弗雷德森的视觉风格是相对偏冷色调的,这一点不论是《生人勿扰》还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都有所体现。
在表现大环境和渲染氛围的手法上,阿弗同学有点像另一个欧洲导演,也是笔者最喜欢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基本上都是表现距离感的全景,表现人物和环境关系的近景,以及缓慢的运动镜头来表现环境的基调,还有和氛围相对应地画面色调。
这些手法都体现了导演对于一个冰冷冷环境的塑造,刻画出角色和环境的一种疏离感。
先来对比一下在《锅匠》《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冰冷的冬泳和肃杀的大街,阴灰的画面色调体现了冷战阴影对于欧洲社会的笼罩,与GO叔和身边环境冷漠的距离感,即老总已死,地鼠潜伏,圆场危在旦夕。
没有过多的对白,只有阿弗慢条斯理的运镜和哀伤的配乐。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紧张和无奈的局势。
同样在《雪人》里,阿弗依然延续这样的视觉风格,也是我觉得电影可看性的所在。
到了大雪纷飞的瑞典,画面所选择的视觉基调便是简朴的白色,基本不用其他颜色去填充画面,让雪既成为背景也成为了画面的色彩填充物,首先就确定了一个冰冷冷的环境。
用酒瓶和醉宿街头的哈利哈勃来表现了主人公和环境的疏远感,这样对角色的塑造无疑是立体的,也让角色和环境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就是镜头运动,我非常喜欢法鲨送前女友回家以后在她家窗下的那段横移镜头。
构图的上方就是女友家的窗户,可以看到家里的场景;下方就是落寞的哈利哈勃,他和她一起走着,构图的上下同时形成了明显的冷暖色调对比,和两人的境遇也无比贴近。
镜头横移,人物不同的表现也刻画了两个人的人物形象,显得意味深长。
但同时也有问题,我很喜欢阿尔弗雷德森和维伦纽瓦这种慢火精炖的风格,这样的方式不断慢条斯理的积攒着故事的张力。
但是不难看出,和《锅匠》相比,阿尔弗雷德森其实在玩同样的一套。
不论是插叙还是叙事的风格,两部电影都是依赖特色的视觉风格和中期发力后期勒紧的叙事节奏,连插叙的事件都是类似的!
庆典和当年那些人的插科打诨。
也就是说阿弗同学在延续自己的精华时,没能让他开花结果,更上一层楼。
今年他没能带来更多的东西。
忽然发觉,这其实何尝不是维伦纽瓦的问题呢?
(好歹维伦纽瓦把老雷的那一套文艺的赛博朋克磨成了自己的东西,递上膝盖)—————如果我是疯子你会爱我吗————— 如果我是疯子你会爱我吗?
你会爱我吗?
你会爱我吗?
抱歉,不爱!
不爱!
据说,本片删掉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章节;具体我不知道,但就目前看来,对于嫌犯的动机解释也尚有不足,而且情感线断断续续,高潮不足,在所有观众把裤子脱下来以后就放完了,而且告诉你,嗯,你把裤子都脱了,就看这个。
额....... 玩儿真的啊!
影片的前半部分其实基本上完成了一个悬疑片该做的,不论是嫌犯的手法刻画,还是套路式的嫌疑人误导法,对于前半部分基本就是探案加上一点点刻意的人物刻画,但是一点点刻意的人物刻画就让电影的节奏很脱节,其实按理说,正常的夹杂在探案过程的人物刻画可以更好的让观众融入主角的视角,但是影片所展示案件调查显得很“慢”,好比之于主角而言,这个案子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进入案件的intro所花的时间太长,让后来的人物刻画显得做作而又拖慢节奏。
并且作为侦探片,电影也并没有很好的隐藏他的凶手,还特么让他到法鲨家里蹦迪去了,牛逼。。。。
这样的假疯子,不爱,不爱。
其实,这部电影吸引观众的点在预告里就已经昭示无疑,观众希望看到的无非几个点,其一是猎奇杀人案,其二是原著改编,其三是卡司阵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有破解真相时的刺激感。
那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做到了多少,杀人案很猎奇,卡司阵容表现得一般,原著改编改挫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由于对于原著改编的依托性太低,浪费了故事本来的价值,加上导演在节奏处理的失误,以及脸谱化,无特点的人物表演;导致了卖相好里子坏的结果;而且在高潮的时候也没能让故事更加出彩,让反派的形象流于表面,高潮大战也结束的莫名其妙,进一步让它成为了一部平庸乃至失败的作品。
这样,仅靠导演的个人风格是补救不了的。
这些问题对于《锅匠》来说,有一个本身质量过硬的原著在那里。
难道《雪人》没有质量过硬的小说?
有啊!
那怎么改成这个毛样子了?
我母鸡,这个要问环球了。
似乎大公司的小说改编都是这个样子。
是不是,《黑暗塔》?
啊,小丑回魂没喊您,您继续数钱。
所以,明星阵容和猎奇元素就变成了这部低完成度的电影推到眼前的东西,试图挡住电影的丑相。
我想现在这个样子无疑对不起所有人,也又一次提醒我们,好的类型电影真的需要一个过硬的故事和准备周期。
我一直觉得电影这个东西是儿媳见婆婆一样的,拍出来了,到底是要见面的,或者干脆直接分手不见婆婆了。
但是电影是不是丑儿媳是主创和投资方能决定的。
片方足够的耐心和主创绝对的热情可以让一个美儿媳美若天仙,再化上妆,天仙下凡。
但急切地紧逼和敷衍的态度下,再高超的化妆技术又怎么能让一个丑儿媳被婆婆认可呢?
2017/12/20预祝圣诞快乐,不知道会不会下雪,也不知道有没有雪人,有雪人也不知道有没有杀人案。
看到最后,我看到同伴脸上写着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完美悲剧,所有人都得到救赎,法鲨眼神无限温柔。挪威 奥斯陆 卑尔根///2020十二月重看减一星///2023重看四星,导演审美很好
心疼法鲨这几年的片子都是看起来不错但挣扎着也上不了七分的样子。
天哪期待期待!!拍砸了... 节奏和结构像灾难,改编也想看灾难,就是场景氛围很棒,很有质感。
小法演的很好,取景冷峻,但是剧情节奏不够紧凑,比不上原著,但也不至于这么低分。看最后一幕应该可以出续集。
雪景很美,剧情也很冷……不过我看的版本好像和这预告片不太一样啊,也有多重结局?
中规中矩,但也不至于那么低分
4-。闪回和现实巧妙融合,值得认真观看,虽然看到一半就大致猜到结局了。这样的际遇和谋杀在冰天雪地的北国显得格外冷峻严酷,Oslo和Bergen啊。相信原著一定也很好看。/0109
开始还挺有感觉的,最后有点不了了之的感觉。
买了原著,没看下去,于是完美错过跟着一起吐槽的机会。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影片拍的不够精彩,尤其是在有诡异雪人+连环杀人+固定模式凶手这种容易出彩的情况下,但是,也并没有原著党说的那么不堪,不至于只给2星。
法鲨演技在线,悬疑气氛也还行,不过凶手就这么被一笔带过怎么回事?替凶手不值!想搞个大IP但应该扑街了,下一部也不知道有没有着落。
这个萝凯好暴躁啊
烂到让人怀疑人生,编剧呀,你是不是不懂英文?
什么鬼…又闷又糟糕。
为了法鲨坚持一来的……
PK《龙纹身的女孩》两个版本,似乎挪威电影在编剧和剪辑上都不太出众。对本片不抱太多幻想,因此觉得也还行~剧情虽乏善可陈,但摄影很赞,处处是冰天雪地,还是连环凶杀案的背景,却能引得人想去前往一趟:只有那样不见天际的恶劣的铺天盖地的雪,美得祸国殃民,才能让死亡呈现真正的销声匿迹。
好喜欢看,Rebecca好漂亮呀,比碟中谍里不知道美多少倍,也许情节平淡些,但美景美人,足矣。
整部电影和反派的死法一样愚蠢至极。也许是导演和剪辑想敢去投胎,所以电影始终处在快进的节奏上。作为一部悬疑探案电影,导演只是愚蠢笨拙的把所有元素无脑堆在一起,用流水账的形式展现出来,完全丧失了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推理过程,情节也各种莫名其妙。年度十烂之一并不冤枉。
原著作者是怎么同意把小说改得这么差的?更令人气愤的是,为了拍续集,把小说的续篇《猎豹》开篇也改得体无完肤了...
一部Politique des auteurs贯彻实施失败的典型作品,对于阿尔弗莱德森这样的人才来说遭遇如此灾难性的断崖式跌落真的太令人惋惜,快离开好莱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