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 25th | 看完好几天了,想起来还是觉得难受,小孩们的演绎值得一切赞美,但故事站在Leo的视角让人略感不适。
Leo敏感,能识别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恶意,却为了所谓的“男性同盟”狠心抛弃Remi,而Remi勇敢坚定,恶劣的环境他轻轻咽下,痛苦几乎都是来自刻意疏远的Leo。
这根本不是什么性别意识觉醒,而是该死的男权社会建造的同盟需要排除异己,区别在于性别意识觉醒是自然的,而这套规则是压抑人性的。
Leo被这套规则半推半就着进入男性同盟最终得到社会特权。
悲剧是由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和顺应这套规则的Leo们共同造成的,Leo即使不是坏人也是伥鬼,他的迷茫他的压抑,真的值得细细描摹吗?
这样的视角似乎把Leo放在主要受害者的位置上,感受到了过多的共情和怜爱……如果他是受害者,那Remi是什么?
失去了孩子的Remi母亲又是什么?
可能这就是男性创作者的局限性吧,相比较而言,今年SIFF看的另一部同样以儿童创伤为主题的《达尔瓦》要好太多了。
注意到海报上那个凝视,记得电影里有这样一幕。
leo和同学们乘着大巴车去往海边,唯独少了remi。
在岸边,一个同学说看见了水里的水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百度搜到,水母能预报海洋风暴,每当风暴来临之时,水母能感觉到超过风暴传速的次声波,遂飘到岸边躲避风暴。
因此,人们看到水母飘到岸边,就知道风暴即将来临。
这个水母不仅预示电影发展即将来临的风暴,即remi之死,更折射出我们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的一场的“风暴”,它是造成remi死亡的根本原因。
以下为个人情感所至,供自己学习改进使用。
首先,是什么造成了remi的死亡?
这一缕鲜红,是懵懂的活力,也是精神的危机 电影开头,在leo和remi的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外在的亲密表现,但也能发现leo在兄弟间的友情中是占据“主要”或者“主导”地位的。
尽管他们在朋友的关系上是平等的,这可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leo较之remi更为外向,活泼一点。
之后二人和remi的母亲躺在地上,remi的母亲把二人都当做儿子对待,说道“或者说,甚至比我自己的儿子还好。
”“我会永远在你身边”这种话,在之后我们也看到母亲在remi洗澡的时候不允许他锁门,这和remi房间的一大块红色布景,仿佛都预示着remi在性格或者经历上的异于常人,他可能存在一些本身的问题。
在开头的睡觉时,leo在外,而remi像婴儿似的蜷缩在内,这不仅体现出二人的力量对比,也与后面leo哥哥和leo的睡姿相对应,即经历了这些,leo也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更要注意的是,leo和remi都是13岁左右,进入了青春期,这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做出冲动且不理智的事情。
这样remi做出的极端行为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只是一个孩子。
对remi来说,leo是他最好的玩伴,这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亲身感受,想想童年时期那些至今未再联系的伙伴。
leo不仅在玩耍中充当他的“领导”,甚至要做他未来的音乐经纪人……这样一个好朋友,却在人不生地不熟的中学生活中,抛弃了他(有意躲避他,不和他一起玩),甚至不等他一起骑车上学。
leo的提前骑行成为压坏了remi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leo也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那么什么是造成remi死亡的根本原因呢。
ps:才发现妈妈的扮演者正是罗塞塔的扮演者! 我的理解是简单化了。
我认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教育,我把教育的概念宽泛了,它不仅仅是爱与教学等,还包括信息和媒介输出。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我们有时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不无道理,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在的高中、中学、甚至小学,都可以看做类似“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这种意味的倾向。
为什么中学里的孩子能说出leo和remi是同性恋、相爱者,把友情的亲密理解成成人社会里的概念,这就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电影里,出现“youtube”“同性恋”“电子杀戮游戏”这些元素,他们本是成人面对的东西,现在却被未成年的不设防的孩子所接受,用来伤害与自己相异的同学。
这不仅使他们早熟,更导致了青春期的leo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他选择疏远remi,这里也能看出remi的形象塑造是非常理想化的,显得太单纯。
而leo这种早熟、心理变化的形象,更适合我们代入视角去理解故事,因而这个电影的主视角是leo带我们前进的,我们理解和包容他的行为。
其中同性恋和亲密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同性恋可能属于亲密,亲密也不一定属于同性恋,孩子对同性恋的恐惧和唾弃,是社会舆论走向导致的,同性恋的爱情应该是靠近灵魂契合的存在,而不是表面上身体的亲密。
全球化下的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堆信息轰炸,未成年人缺乏辨别能力,也较难理清符号的正确表意。
社会教育的问题,导致这些成人向的媒介进入未成年人日常,未加阐释的复杂符号造成青少年的片面理解,和身心发展不健全化。
早熟的问题和误导倾向严重,看看现在小学的孩子,比“揠苗助长”还势头更猛,当然这个问题非常难解决,它是每个现代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师在开学时,让学生们民主自我介绍(这是我超爱的),给人一种愉悦感。
但在leo和remi发生大矛盾,肢体碰撞时只是互相拉开,并没有做独个的思想工作与沟通,在remi死后才集体组织学生谈心。
这种马后炮的行为深思极恐,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外在健康,却忽略学生心理关系健康和经验世界。
这在对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上是十分失败的,当然看各国各地的教育,其实半斤八两。
家庭教育 remi母亲对remi锁厕所的行为只是批评,强制命令,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对remi的期望,早早地学习音乐,诸多的烦恼和压力期待可能是他对朋友leo如此依赖的一个原因。
ps:最终remi的妈妈原谅了leo,但我愿意相信remi的妈妈在家里,或在学校的柜子里已经发现了remi可能留下的日记等线索。
她不恨leo,她要的可能只是是那句道歉,尽管这不是leo的错。
这层避障,阻隔了心灵上的亲密,它并不能阻止身体上的伤害,比如leo的左手。
我们通常只顾表面,而忽略了内在。
鲜花最美还是在大地上,而非花盆里。
比起前面写的,我更愿意把这个电影理解成简单的人生缺憾。
电影很细腻,我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存在那些曾经的童年好友,与他们分别,尽管有联系方式也不敢主动问好,这可能就是每个现代人正经历的风暴吧。
随着工业发展,物质、精神文明和社会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变成了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现代人都十分孤独。
我们越来越能包容肤色,却不能包容亲密。
亲密可能真的只存在那些我们未入早熟的时光,我们抛开功利性、自尊心,去热爱所能爱的一切,现在却再也回不去了。
长大真的可能是一件难过的事情,电影用摇晃的运镜表现leo在冰球场的滑行,他晕眩的内心深处也令我感同生受。
要注意到leo面孔上的护具,像监狱门似的锁住我们的真实内心,他何尝不想和remi亲密地在一起?每个长大(早熟)的人脸上都有这种“监狱”,而remi没有,他试图拥有,却被leo阻止了(拒绝他加入冰球)。
时观当下,岸边水母将至,能永远留在未长大的年纪,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1、親密(Close ,2022)的事件是一段友誼因風言風語而產生的變化,而故事的重心在刻畫情感的處理。
故事主角的年紀設定初中一年級,在青少年時期,在狂飆的青春時代,在自我意識與性意識逐步發展又特別敏感的階段。
現在在印度,男孩間是好朋友,走路時也會牽著手;而在歐洲,這樣親密的舉動被質疑是曖昧情愫——我想起蘇古諾夫的父子迷情(Отец и сын,2003),當歐洲影評質疑這片子的亂倫情節,俄羅斯導演抗議著說那是歐洲人汙穢的想法,因為人際間的親密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這樣被閒言閒語刺激的里歐,開始有意識的和雷米保持距離,在這樣刻意疏遠下,傷害了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終於導致雷米的自殺。
2、里歐中學後開始展開他男性化的活動:運動、勞作。
里歐的冰球運動和農務,一方面改變了他的外在輪廓線條,抵抗社會對他女性化的評價,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影像中,他的臉部線條越發有稜角;另一方面也有魏晉時期嵇康選擇刻苦的打鐵為業的意思在,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感覺,內斂、集中在某種技藝、技術上,強化內在的力量。
3、里歐因冰上曲棍球競賽手腕受傷而包紮時,淚水泉湧而出,但這並非導因於肉體的疼,而是喚起了他心理層面上的苦——我想,學音樂的男孩雷米應該是割腕。
4、結尾特別的有寓意。
最後的和解不僅是在醫院,而且是在產房,這意味著里歐和雷米的家人不僅傷痛得到醫治,而且還斬獲新生。
於是里歐骨折痊癒,雷米一家人也搬走,也正式宣告這項打擊與事故不再糾纏於心,生活不再停滯不前,人生能繼續邁步。
故事线:主线是Leo在和Remi不和且间接导致Remi死亡后,Leo逐渐到最终与Remi的妈妈坦诚。
但实际也发现,这是一个关于男孩成长,对于所谓力量的定义:即Leo是那个追寻力量的。
片头一开始的”过家家“游戏便是Leo负责长官,而Remi跟随的状态(而后的一次”过家家“,当Remi担任长官时,Leo则表示不从);接着是到了学校,脏辫小黑哥对于Leo的身体撞击,第一次让Leo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是后续主线冰球作为“发展规划”,其间穿插了自行车、篮球、俯卧撑、打雪仗等等男孩子的角力元素,都可以当做是其成长期间的“力量崇拜”。
在此基础上,人物的设定也是遵循该设定,Leo的家庭和其在家中的只能都是和花农相关-涉及繁重的体力劳动,而Remi是吹黑管这样更加文艺气质的。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Leo和Remi的渐行渐远,是成长阶段的不同选择所导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一点,向来少发言的Leo在第二次全班缅怀Remi的时候,针对小胖同学的“带笑发言”,就表现出十分的不客气,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和证明,在班上的力量获得了认可,由此说话的底气变得强硬起来。
颜色:基本上黄色代表Leo,红色代表Remi。
导演对于其应用的规则在于,谁是这场戏的主控,就给谁主用其的代表色。
开场时,Leo当长官主控,所以光影是黄色的;其后Remi在家演奏黑管+聊天,是Leo崇拜Remi才艺的时刻,那两人都在红色的背景之中;两人睡觉时以及两人床边打架时,Leo都是那个主动靠近或主动离开的人,于是光影给到的色调也都是黄色的;Remi离世的当天,Leo冲去他家门口,反打给到其脸部特写,是被包裹在红色的光晕里的。
以此类推,Remi离世后,红色的运用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其妈妈,这样的红黄搭配,在背景、光影、道具陈设和服装上都有相应的体现。
注视感:故事紧跟Leo的视角。
在Remi离世前,出现过无数次他对于Remi的注视;离世后,是他对于Remi妈妈的注视。
这种长时间的注视感,几乎要打破第四堵墙,视线无限接近摄影机镜头,算是一种很显性的唤起观众注意和共鸣的方法,能够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并且通过Leo的注目,连锁引发观众对于接下来其主观镜头的内容刻画。
节奏感:基于非常自然且轻盈的拍摄方法,片子的场景量巨大,虽说是学校一个大的场景,但切片非常丰富,走道、教室、操场等等就是三四颗镜头的setup搞定,以此加强了真实的感觉。
而在此基础之上,慢一场+快一场的变奏也消除了观众观影所谓真实生活时的疲惫。
这种快慢结合,有画面内的人物运动(比如第二场两人先是快跑,而后经过家人时跳剪到快走+和哥哥对话,再之后又再次跑起来,最后跑到Remi家后院),摄影机运动的快速移动和相对固定机位的手持呼吸,以及声音的设计也是安静一场嘈杂一场。
这样多维度的动静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看体验。
真实性:小孩子的世界就是“打胡乱说”。
第一次吹黑管的时候,Leo就说要变成Remi的经纪人,两人要变得Rich这种鬼话,太真实了。
摄影巧思:动静结合的基础上,每次在他们跑、骑自行车的时候,用了稳定器提供丝滑平稳的运动感十足的画面;而生活的交互场景下,选择用了带有呼吸运动的手持摄影。
提供了画内外的运动反差感,打破了顺撇使用规律:即有情绪的时候激烈晃动,正常情绪就正常运动的拍脑门想法。
(当然从执行层面考虑,跑步和骑车时,用手持估计会让观众给晃吐)构图:两人关系好,两人就同框构图;两人关系不好,同框的条件下,就让两人在同一画框里相离远远的,或者直接用分切镜头的形式,将两人从“物理”剪辑层面分离开。
焦段:家里环境私人、亲密,于是摄影机用中广角,距离人物非常近,加之大光圈的使用,经常会发现家里的场景人物在场景里被隔离出来的很纯粹;反观学校,会发现经常使用长焦给中景或小全景,人物和背景会变成一体,实现人物“社会化”的意象性。
情绪锚点:Remi和Leo的对话戏,通常是Remi给Profile而Leo给正面。
基本是遵循着谁更重要,镜头favor谁。
越轴拍摄:Remi妈妈第一次找到Leo在冰球训练结束后的那场对话戏,虽说是正反打,但玩儿了一个很隐形的越轴,极大地加强了两人对话的“干”,就是something is wrong but I can’t tell.一镜到底+分切:因为大部分场次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会不难发现拍摄手法基本上一场戏一个镜头一整条拍下来,然后再换其他的角度来执行多次表演。
有意思的是,镜头和演员都在积极地被调度,于是角度和景别是丰富的,在一颗镜头里能发生不同的变种,那如果后期剪辑需要,就有了很多不同的排列组合的可能。
过度解读:影片1小时有余的地方,Leo开始练习冰上倒着滑,而倒着滑就要向后看。
感觉可以引申成是一种逼着Leo要”练习“look back,而他不断练习也不断摔倒,算是一个作为剧情中间点的转折,标志着Leo要开始转变了。
当然也紧接着,他就主动去到Remi家,和其妈妈聊天并去了Remi房间。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导演在用一组相当细腻和慢拍的语言来娓娓道来这件事,纤毫毕现。
写实。
台词量非常克制,尽量在以视听语言来展现人物内心。
有点类似于《地久天长》,但故事及其侧重点却完全不一样。
本片故事重心在于雷米不在了以后,其亲友,尤其是其母和其挚友(or初恋,这种稚嫩少年初期的朦胧年龄段,友情和爱情是模糊的)的内心变化历程。
大量的小男主面部长镜头特写。
明暗动静结合,大太阳日光下花田单车竞速并行,幽幽月色底床畔辗转两小无猜。
视角核心是男主,连男主正对的方向的葬礼、后来去看的表演的舞台都完全没给镜头。
给人一种隔阂感、割接感,这也正是男主内心与在外界关系的写照。
男主晚上会想他,夜不能寐,触景生情会泪眼朦胧,但平时白天也会和同学们嬉笑打闹。
没错,小孩就是这样的。
或也可理解为其刻意逃避。
说到逃避,其实男主直到结尾想逝者母亲坦白之前,一直都在逃避。
在雷米活着的时候,他一直在逃避他们之前的朦胧的情感。
他在逃避,所以他会睡到一半时。
特意把枕头拿到床下去睡。
他会在同学面前矢口否认。
他会刻意与Lame拉开距离。
而能看得出男主是一个个性开朗,外向喜欢社交的男生。
而雷米则相反是一个内向,敏感艺术潜力的男生。
尔达雷米失去男主。
这种亲密之后使得他越来越不想面对人生。
最后可能就是轻生了,说到这儿。
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在正面看到关于雷米离开人世的过程详情。
其实看这部电影也想起了是枝裕和的《怪物》,本片给我的触动和思考显然是不及怪物的。
在这里不过多比较两部电影,单说在两部电影当中的男主都有逃避的成分。
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于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就像我们常说的,电影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
在一步一步佳作乃至神作的观看之中,观看之后能引起我们触动的往往都是我们或多或少有过相同或类似经验的,比如看电影能让我们想到关于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
而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电影也许能提供一些答案,也许不能,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本文首发于 QAF中文站 公众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两个13岁的男孩,一段亲密(close)的情谊,一段无可挽回的失去(lose)——这几乎可以概括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第二部长片《亲密》的全部内容。
简单、美丽、凝重而隽永,这位现年31岁的公开出柜的导演,承袭着他获得戛纳金摄影奖的首作《女孩》中细腻敏锐的酷儿视角,用轻盈灵动的笔触描绘出人与人至纯至净的依恋,却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关系在敏感的社会环境中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戛纳似乎有意将德霍特当作“嫡系”来培养和扶植,希望复制出泽维尔·多兰的神话。
他们同样年轻有为,同样张扬而高调地公开他们的性少数身份,但德霍特似乎比多兰招致了更多的争议。
《女孩》在戛纳拿下三项大奖满载而归,它关注SRT治疗的过程。
在对跨性别群体文化的予以关注的电影中,《女孩》无疑是超前的。
然而与此同时,影片高潮的设计又是如此落后而危险,暴露出作者对于“何为女性”这一问题简单而肤浅的认识。
更为致命的是,德霍特找来找来双性恋男孩维克特·波尔斯特扮演跨性别者,这样的选择遭到了美国跨性别社区的反对和抵制,种种风波使《女孩》成为了一部哀婉却充满问题的作品。
女孩 (2018)8.12018 / 比利时 荷兰 / 剧情 同性 / 卢卡斯·德霍特 / 维克托·波尔斯特 阿里耶·沃索尔特《亲密》也是如此。
尽管这只是德霍特第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电影,它已经成功斩获了评审团大奖(甚至曾一度有消息透露本片是金棕榈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女孩》中存在的简单化问题依然在《亲密》中露出了踪迹,于是它只能是半部佳作。
电影内部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将其言说的重点和气质鲜明地一分为二。
在前45分钟,我们看到两位男主人公Leo和Remi童话般纯洁的友谊,一种在青春期女生之间非常普遍、男生之间却十分罕见的亲密。
白天,他们搭建想象的王国,共享秘密的堡垒,玩耍和徜徉在Leo家经营的大丽花田中;夜晚,他们相拥而眠,简单的依赖,仿佛梦和梦的手都握在一起。
烂漫的夏天过去,孩子们被岁月推入一个更为斑斓却同时危机四伏的环境里。
新学期到来,这种轻松无害的情感关系随即迎接了来自社会的质疑。
青春前期,少年少女都在找寻明确且独立的自我身份,而就在此刻,陌生的女同学们对Leo和Remi的关系产生了单纯的好奇:“你们在一起吗?
”这样的询问可能毫无恶意,但“在一起”三个字所暗示的各种标签及它们所带来的后果,对于13岁的他们来说是无疑是过载的。
即使发达开明如比利时,异性恋中心制的文化依然可以轻易冲击并斩断男孩间无暇的情感纽结,充满爱的世界往往折堕于腐溃的社会期望中。
Leo否认、怀疑着他对自己和这段关系的认同,并开始选择迎着社会规范扮演出男子气概:尽管他并不擅长冰球,他还是主动加入了冰球队,头盔的栅格宛若囚禁他的阳刚牢笼;他刻意疏远了Remi,用断裂来搞清楚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男人意味着什么。
这对好友在校园内外渐行渐远,可我们都看得出他们依然牵挂和在意彼此,但无奈他们在各自的身份探讨与情感困惑的漩涡中挣扎。
某天,从一次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归来,Leo再也不会找到Remi的踪影了,两人中看似更为坦荡的那位,忽然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震惊、伤痛的家人与朋友,在余下的时光里寻找答案。
《亲密》的后半段转向了对于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探讨。
虽然“失去”(lose)依然是在“亲密”(close)的主题下书写,但这层“亲密”已经与前半段的含义不同。
对于Leo来说,与Remi相偎相亲的日子已经成为需要用一生去释怀和疗愈的伤口,痛是曾经相爱的反证。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选择使用“Close”作为标题而非“Intimacy”。
它既体现了一种去性化(或者前性化)的状态,更重要是包含了“失去”这层厚重的内涵。
不可否认的是,《亲密》的后半段是一场汹涌澎湃的情感海啸,观众的眼泪几乎能把卢米埃尔厅与德彪西厅淹没,不少记者都泣不成声。
我们被伊登·丹布林那双如海水般澄澈的双眼打动,他看向镜头的时候,仿佛投射给观众一整个宇宙的哀痛。
但在心碎背后,德霍特似乎没有打算提供更多的解释。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Peter Debrug点评道:“尽管《亲密》是真诚的,但这个悲剧更像一种叙事手段,旨在证明某种意识形态的观点。
”让他不能展开明说的“某种”观点包含了诸多可能,既关乎对阳刚崇拜、异性恋中心制文化的控诉,也包含了对青少年心理和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怀。
更甚者,《亲密》可以只是一部单纯残酷的成长物语,告诉我们琉璃易碎、彩云易散,在其自然主义精美的表象后,浸透着是成人世界里人言可畏、难以独善其身的脏血。
但无论应用哪一种阐释模式,Remi的离去都是一张暴力塌落的骨牌,它直截了当地将观众推入巨大的情感风暴,显著的悲剧效应,轻易遮蔽了属于这个故事的更多的可能性,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仿佛幢幢鬼影挥之不去。
这其中为首的,就是《亲密》是否应该被归在酷儿电影或者LGBTQ电影的范畴与框架下被讨论。
海外的主流电影媒体都普遍认为本片的核心是少年友谊(boyhood friendship)[1]、讲述了好哥们儿的故事(buddy story)[2],甚至直接说他们“完全不是恋人”(not at all lovers)[3]。
这是因为德霍特刻意且固执地在电影中回避了这个问题,尽管他使出浑身解数铺陈出极致暧昧的氛围。
近似于亚历山大·佐洛图金的《寸步不离的兄弟》(Brothers in Every Inch,2022),《亲密》最终希望探讨的这段关系,与外部世界如何界定他们完全无关。
亲密便是亲密,在友情、爱情和亲情之上,人与人可以拥有一种更加超然和纯粹的关系。
寸步不离的兄弟 (2022)7.12022 / 俄罗斯 / 剧情 / 亚历山大·佐洛图金 / 谢尔盖·茹拉夫列夫 尼古拉·茹拉沃约夫正因知晓了这一点,《亲密》的悲剧色彩就显得更加突出.但某个维度上,这层悲剧又是如此多余。
德霍特摧毁了一个童话,换取了成吨的泪水。
所有曾经因他人的恐同症而调整改变自己行为的人都能认同于Leo和Remi,并从自己心碎往事中找到注脚。
但死亡总是如此高效,行为简单,动量巨大,余韵绵长。
在如此纯净关系的包裹下,对于Remi的死,我们的悲伤和愤怒都找不到精准的出口:毕竟这是两个13岁的孩子,如果他们尚不想被定义,我们又怎忍心苛责成长路上的某段探索?
最终,《亲密》就这样宕开一笔,消解了症候式的意义。
留在银幕上的,是大丽花田一年四季的流转:耕耘,盛开,收获,枯萎——陈旧地象征着少年心事的绽放和凋亡。
它美到了极致,但当你游荡于这齐肩高的花田中,这美丽是如此令人目眩,以至于我们忘了明确的方向。
[1] Peter Bradshaw. Close review – a heartbreaking tale of boyhood friendship turned sour. The Guardian, 2022-05-27.[2] Peter Debrug. ‘Close’ Review: This Belgian buddy story seems so beautifully understated, until suddenly it isn’t. Variety, 2022-05-26[3] Ben Croll. ‘Close’ Film Review: Gentle Coming-of-Age Drama Packs an Emotional Punch. The Wrap, 2022-05-26.
被设计得十分完美的画面,剧情也是如此,然而失真的剧情却让人如鲠在喉,不论是中途自杀而亡的奥米,还是导演通过一系列事件想要讲述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生道理,几乎成了一个模板秀。
另外一点,导演几乎把所有的视角都放在雷奥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度沉溺,也许对他来说只是想从以往的过错中寻得一份原谅,但这对于无数个雷米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
西方与东方的不同:奥米死亡之后,这个事情几乎是家喻户晓,学校组织悼念活动,对外有公开的葬礼,父母能够及时沟通,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治疗。
这在mainland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家属不来闹,这件事除了班上的部分同学或者亲密的朋友外,其他人是无从知晓的,而学校方面更是会严防死守,生怕消息泄露,公开的葬礼也许有,只是我们无从知晓,因此也就无法向任何人表达自己的内疚与悔恨。
父母当然也指望不上,中国人对这种时期一向讳莫如深,即使自己有情绪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能努力压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隐隐想来,也不过是说一声“…死了”,然后独自在被子里痛哭一场罢了。
而后的时光里,依旧照常生活,只不过在成人之后,再也无法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再也无法与别人交朋友。
一开始就对雷奥这个小男孩有点排斥,虽然是电影,但是他透出的那种冷漠和疏离却像本人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某个时期的我如雷奥一样有过这种经历,所以被这种内疚刺痛,而更加痛恨雷奥。
细节:当奥米问雷奥自己要不要也去参加冰球队,而雷奥只是沉默以对,而且他的语气和神态真的十分不耐烦。
虽没有参与上海电影节抢票,但还是很幸运地收到了校友和朋友的赠票《亲密》和《世界的阿菊》,我真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儿。
《亲密》的镜头语言画面剧情,让我想到了很多经典的文艺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赎罪》、《呼吸》,导演用唯美的暖光逆光胶片镜头讲述了一个悲伤心碎的故事。
长相俊美的油画少年Leo和Remi,两小无猜的玩伴,一起长大,在同一张床上午休,追逐奔跑在田野,花海,树林,他们的童年生活非常美好,直到上了小分在同一班,班里的女同学问:“你们是一对吗?
感觉你们非常亲密。
” 听到这句话,Remi只是羞涩地笑了笑,Leo却非常生气,他反问:“我们牵手了吗?
我们亲吻了吗?
你为什么这么说?
”后来他开始就有意疏远Remi,不等他一起上学,并主动开始别的男生社交,认识了新朋友,加入了冰球队。
感觉被忽视被抛弃的Remi哀怨地质问Leo,甚至试图推搡他,两人一度情绪激动打的不可开交,最后Leo的哥哥和学校的老师将他俩分开。
原本亲密的友情心生嫌隙,渐行渐远。
一天,学校组织去海边游玩,Remi却没有出现,Leo虽然也有点失落却假装若无其事地和同学们一起游玩。
游玩结束🔚返回学校,老师安排同学们去体育场,说你们的家长也都来了。
感受到氛围异样的Leo拒绝下车,直到他的妈妈告诉他“Remi不在了。
”接收到这一噩耗的Leo除了难以置信外,迅速下车奔往Remi家想要一探究竟。
透过他家的玻璃,他看到了Remi门口被破门而入的痕迹。
就这样,Leo失去了他亲密的朋友,活在了巨大的悲伤和自责之中,他寄情于和哥哥同床共眠、冰球训练和家族农活,他没哭。
他让悲伤在体内越积越多,直到一次冰球比赛他骨折了,医生给他包扎时他抑制不住地大哭了起来。
医生说:我知道的,骨折是很痛的。
他的爸爸一直抱着他安慰着他,时隔这么长时间,他第一次让自己的悲伤以眼泪的形式释放了出来。
直到他觉得自己平静了,他重回旧地去探望Remi家人,去Remi房间看他存在的痕迹,当他终于鼓足勇气和Remi妈妈说明真相时,回应他的是Remi妈妈一开始的难以接受赶他下车,最后在树林里双方完成了拥抱和和解。
过了没多久,Leo在跑到Remi家时发现他们全家搬走了,Remi的离世让Leo心里空了一个洞,从此他会带个这个悲伤生存下去。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张天翼老师的《如雪如山》,里面有个短篇《雪山》讲述地就是中年失独的女人和失去中学好友的女孩的一次会面,他的离去彻底改变了两个女人的人生,从此仿佛她俩再也无法感到幸福。
这种悲伤无力感,让人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Can’t beat, can’t move on.演Leo的小演员眼神戏特别好,是个超级有灵性有天赋的演员。
演Remi妈妈的女演员长得像《唐顿庄园》的大表姐,她把丧子之痛以及克制的隐忍演的淋漓尽致,观者无不动容。
一部绝佳的文艺片,五星推荐。
在影院杂志看到对Dhont的采访,他说自己不会去美国拍片子,将来依旧计划留在比利时。
他的影片的确很有本土特色。
一天内多次晴雨变化,人物对话混杂法语与荷语,可以感受到导演有意识地把比国日常同情节交织在一起,想必比国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会有太多间离感。
从《女孩》就可以窥见Dhont的执导风格。
家庭环境supportive,社会环境的隐秘压抑(东亚观众表示你这算什么),外部环境只不过是催化剂,实际上推动情节的是角色内心冲突,而影片的中心也是那些细微、颤抖,无比贴近情绪本身的情绪。
《亲密》延续了这一特点,只不过它的主题更偏向于“关系”。
影片的开头像极了混沌初开。
黑暗里,两个男孩对外界一无所觉,像幼兽一般仅凭直觉厮混在一起;他们幻想着被第三人追逐,欢笑着在花田中穿梭,亲密无间地滚作一团,天真烂漫地许下关于未来的诺言,从未考虑过分别的可能。
影片最迷人的部分集中在Rémi死前。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Léo依旧去Rémi家sleep over,却抗拒Rémi靠近他,径直躺在地上睡;醒来发现Rémi又躺在身边,先是开玩笑似地打闹,后来两个人不知不觉就泄露出这段时日的委屈、恐惧,肢体冲突升级成小小搏斗。
镜子的缝隙愈来愈深,终于碎成两半。
Dhont太擅长拍情绪了,两个孩子彼此牵引的微妙情绪,赌气、嫉妒、刻意疏远——亲密关系中一切近乎博弈的拉扯,被镜头无比细腻地捕捉。
没有太多台词,眼神和下意识的动作永远比话语诚实。
个人认为影片的缺点也在于此,细腻敏感到让人觉得,这种情绪表达的方式属于成年人而非孩子。
影片的高潮是Rémi的死,在这之后情节可谓平铺直叙,甚至由于缺乏中心矛盾点显得散乱,无怪乎很多人觉得后半部分没意思。
虽然很难承认它在手法上有什么新颖之处,也很厌倦让影片显得有些造作的配乐,但后半部分也有很多让我喜欢的地方,比如——无比漫长的“失去”的过程。
活下去的人延展着原本的轨迹,大笑、吃饭睡觉、种花收花、结交新的朋友,一切好像和从前没什么分别。
只是在不经意间会意识到那个人不在了,遗失的那块拼图再也回不来,自己与他共享的那一部分将永远残缺,自己朝向他的目光将永远落空。
他再也不会在窗外出现,再也不会坐在教室的一角,乐团再也不会出现他的身影,再也无法和他倚偎着躺在一起,一切关于未来的诺言、爱的可能性都将成为过去。
伤口会在现在与过去的互文里无数次被撕裂,就像愈合的断骨会在阴雨天隐隐作痛。
另一处有意思的点是“失去同一个人的悲伤”。
不过懒得写这一点了XD虽然略逊于《女孩》,但总体而言是部瑕不掩瑜的作品。
by aruaL在20年网络冲浪时,已经听闻卢卡斯·德霍特这一位新人导演,年轻、才华横溢、关注酷儿议题是关于他的报道中反复提到的三点。
而今年《亲密》入围戛纳后,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必定是要看的了。
最终如愿以偿,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亲密》最大的亮点是它极其细腻的感情线,相比之下剧情很普通,甚至是毫无新意。
但瑕不遮瑜。
片中对“刚刚步入青春期”这一节点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矛盾冲突刻画淋漓尽致。
影片结构很清晰,我把它划分为四幕:亲密—疏离—失去—余波。
与Leo家花田的:绽放—枯萎—死亡—播种相对。
亲密:主角Leo和Remi处于一种亲密的关系。
影片开头是会勾起大多数观众回忆的,熟悉的童年片段:玩游戏。
引出了影片第一个长跑镜头。
五彩斑斓的花田映衬着他们纯真美好的关系,更是暗示着这段关系如鲜花般,不细心呵护便会凋零枯萎。
彼时他们是无忧无虑,陪伴彼此多年的玩伴,超越普通友谊(边界感),一起吃饭、睡觉;但又未达到爱情(按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只占一角)。
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在后来进入校园,面对身边环境的变化,亲密关系开始瓦解——没有特别必要的事件将他们“束缚”在一起,以及恐同、要求男性“阳刚”的社会氛围。
最出彩的一段戏是Leo睡不着时在Remi身旁的耳语:
很有故事感以及纯粹的一段。
柔和的灯光舔舐着两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的面庞。
静谧、美好。
疏离:开始上学。
Leo和Remi毫无防备、按部就班地被投入一个新的环境中。
新环境下他们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但同学对他们关系的猜测(尽管询问“are you a couple?”没有恶意,但确实带着一种刻板印象),以及对他们开的玩笑让Leo非常不自在。
他想交新朋友,他想脱离这种状态。
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冰球运动,离开Remi,把自己fit进“阳刚”的模式中。
失去:Leo的疏离让Remi感到不解。
他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和Leo的相处模式,但Leo拒绝了他;他试图改变自己,来到冰球场探望Leo,继续遭拒。
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直到Leo不再和他一起骑车上学,以及真正意义上地“推开他”(看到这段里Remi的歇斯底里我暗暗不安)。
这段亲密关系真的终结了,而且Leo拒绝承认他们亲密的感情——这是Remi角度的看法。
Remi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他无法接受这一点。
也像一部分青春期少年,他选择了隐瞒和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在房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到这一刻猝然转调。
让很多观众措手不及。
不过导演Lukas是一个温柔的人。
尽管直接划下生与死的界限,但处理方式贴近极致的婉转。
原因,一方面,这个故事灵感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在青春期的时候,他更像Leo,去迎合所谓“阳刚的男性社会标准”,他确实失去了朋友,但当然,朋友没有结束生命。
如果表现得过于直接可能显得假大空,hold不住;另一方面,如果直接把“死”这一结果盖到每一位角色头上,成为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重担,某种意义上会毁了影片。
再有!
于心不忍啊。
不过这份温柔的悲伤已经足够让人落泪了。
影片后一个多小时把观众推入了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浪潮中。
Leo演员Eden那对清澈的眼睛,那些情绪,看着就让人心碎。
我自认为是泪点比较高的人,但也忍不住湿润了眼眶的场景有三:一、Leo和Remi妈妈Natalie在冰场的对话。
这不是一段顺利的对话,尤其到后段两人经常沉默。
他们心知肚明,但谁都在犹豫是否要提起逝者。
Leo不敢、Natalie不忍提起那些过往。
是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就像1899提到的那种感觉:逝者move on,生者却被留在原地。
二、Leo鼓起勇气到Remi家。
那曾经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Natalie说,Leo,你是来探望我的吗?
这个可爱的孩子真诚地叙述着自己的校园生活。
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琐碎日常。
但Leo不是Natalie的孩子,她的Remi已经不在了。
Lea为我们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一位克制隐忍的母亲,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三、Leo“阳刚”的训练其实并不适合他自己。
经过漫长的冰球练习,终于来到赛场。
然而开场即受伤——手臂遭到冲击而骨折。
在医院包扎的时候Leo因痛流泪,后转变为大哭。
父亲和医生都以为是Leo怕痛,感觉太痛了,所以痛哭。
Leo在肉体上确实感到疼痛,同时也像很多观众指出,他或许联想到Remi的自尽,那更痛;根据我个人的体验,这是经历一场压抑后,借助另一件事发泄情绪的做法。
Leo在失去Remi后,这个角色一直没有非常激烈的情绪表达,但不代表他不对Remi的离去感到心痛。
他一直被Natalie的疑惑所纠缠,感到内疚和惭愧。
直到这一刻,他借着骨折的痛来发泄自己的悲伤。
这一段总让我回想起过去,面对一些难过的事情,这部电影太容易让人共情了。
这些情感点都是非常细小的,然而Lukas把它们抓住并展现出来了,这就是非常赞的地方。
最后,Natalie在树林中拥抱了Leo,他们和解了,Leo得到了宽恕。
不久后,Remi一家搬走了。
Leo播下的花朵种子又长成了花田。
只是,暮然回首,他奔跑的后方空无一人。
这与他之前寻找哥哥和结交新朋友形成了对比。
我们和Leo一样以为失去Remi的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并没有,Remi是那一个特别的人。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心里永远会留下那一个空洞。
当风吹过的时候,就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当我们苦苦追寻,像Natalie一样,想要得知Remi去世的原因时。
只会越发地心梗。
直接原因是Leo的推开,毫无疑问。
那为什么Leo要推开?
他们的同学。
他们的环境。
环境。
一个具有宏伟概念的词语。
所以绕了一大圈其实我们找不到直接,导致Remi死去的“真凶”,那一个具体的个体。
深深的无力。
不过,要做到改变环境,需要每一个具体个体的努力。
今天偶然读到一个动物界的现象:企鹅会聚在一起取暖。
当一大群企鹅挤在一起的时候,中间的企鹅会因为温度太高而热死。
但环境温度低,大家都要取暖。
那怎么保证没有鹅冷死或者热死呢?
那就是所有的企鹅会动起来,热的往外走,冷的往里走。
人是具有比企鹅更高智慧的生物。
尚且企鹅都会互相关爱,人何尝不能。
将心比心,放下的偏见,去爱,去尊重,那世上就会少一个失去的Remi吧。
- 不得不返回戛纳竞赛组,拿出金棕榈的《悲情三角》比对一番。
怎么说,我个人更偏爱《亲密》。
但我也明白为什么金棕榈给了前者:探讨社会问题,显得更高大上(虽然这个社会问题探讨得挺无聊,作为喜剧是真没戳中我笑点)。
《亲密》和社会问题沾边,包括校园霸凌、身份认同等话题都涉及,无具体探讨。
引申含义全靠观众。
所以,更像是一部导演的私人回忆录。
这一对比《亲密》的格局就被打下来了,可以理解。
不过我们依旧需要《亲密》这样的电影,它具有价值。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自己身上,找到那一份共鸣,去倾听,去思考。
它做到了。
【3】只带来一些美丽的场景,“亲密”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便继续推进,甚至陷入了对仗结构的桎梏。不说别的,光是效率方面就比达内兄弟差远了。
看得有点懵,还好后来总领解释了一通,比利时总领好能聊啊。。(还疯狂diss美国,笑死。。
吐槽,这二等奖太名不副实了,剧作薄弱到这种程度,40分钟以后拖到不行,以为上个手持就高级了?又见罗塞塔#12.12#不对,得二刷
情绪满载的电影 俺滴年度十佳
无可指摘的细腻被毫不掩饰的功利定性。场景的复沓仿佛只为完成最后的待价而沽。看似真挚实则的市侩创作理念。
弗吉尼亚电影节的反馈有三档,dislike/like/love。我本希望自己在填写反馈的时候能够选择喜爱这档,但还是无法忽略此片存在的部分缺点——叙事成人化以及情绪操控。除去两个主角间的互动,Leo大部分时候行事方式都悬浮在他的年纪之外。Remi是全片比较成功的人物,导演给予了这个角色近似童话的人格,于是毁掉后也收获最多观众的共情。除开两者其余角色全是工具人,父母兄长老师同学在全片后半段甚至没有获得几句有价值的对白。全片仅有开头接近半小时的叙事,接下来近乎全是对于悲伤的演绎,令人诧异。本以为这是讲述一段未定性的亲密关系分崩离析的故事,可德霍特并不这么想,他似乎只想迫切地表现某种他感同身受过的悲情绪,令人怀疑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并没有构思。Leo最终神乎其神地自我和解与救赎,让故事大片留白。
小男孩哭戏感染力好强
个人认为评分虚高了。
看到中间,就开始等着准备咋收尾;然后越看越不对劲。快到末尾,还是在用cliche的节奏在走;以为导演意识到了剧中产生的所有情感的虚妄,准备最后来个究极大反转。没想到就这么结束了???除了把成年人玩烂的情节放到小孩里,变成同性再玩一遍,又有什么呢?本来贯穿全片的运动镜头很有趣,但对于这样的俗套还有什么分析必要呢……
太贫瘠的电影,所做的只是让观众目睹一个孩子无意识的反应和他那些束手无策的痛苦。前面尚有少许灵动的时刻,后半段几乎懒惰得切向了程式化的“伤痕文学”叙事,填满了可被预测的行为模式,一切都表面、简单得无趣,而对重大悲剧的表面、简单化处理无疑是无趣又残忍的,值得警惕。
6/10。在炫彩的鲜花地与朋友狂野的奔跑是一个奇妙场景,它将肢体运动融汇到亲密的友谊中,里奥和雷米在床上四肢交缠,他们不正常的亲密遭到外部世界的评判,随之而来的是关系破裂和沉重的内疚感。里奥参与的冰球运动承载了残酷的男性气质,遮盖、困住人的面孔的冰球头盔像一个铁笼,阻隔了他身上的女孩子气,其搏击性与雷米不满里奥疏远进行的肉搏形成对应,将同性恋友谊的恐惧、挣扎转化为形体上的运动。影片把郊游中雷米失踪、死亡的原因都空缺了,它拒绝以此为线索探讨雷米是不是同性恋、是不是自杀,更像一个重新审视与已逝之人的联系的悲剧诱因,当母亲在车中想向里奥告知雷米的死因又无法开口,她平静的表情下抑制了苦痛与哀嚎,逝者的母亲也学会将悲怅收敛起来,反而是父亲在餐桌上最先崩溃,这预示着里奥最终要找到摆脱面具、做自己的表达方式。
3.5。小孩子有着和成人媲美的精彩表演。但对这种戛纳行货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LFF2022,Soho Mayfair)
这些天才的小演员…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
在b站刷到有关视频,竟然有大量人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腐女嗑cp”。太离谱了。这样的悲剧很显然是由于外界与自身对“何为男性化”认知导致的,将“脆弱”“爱哭”“可以互相依偎”视为女性可以拥有的特质,当男性拥有这种特质是,是会被嘲笑,被看不起的。于是里奥无法接受自己拥有这样一段在主流世界看来与“男性特质”背道而驰的感情,无法接受拥有脆弱特质的雷米。这是一种外界对人的规训,使人开始发自内心的自我教化。结尾不知道里奥在看向那片花海的时候想通了没有。
永远不要小看十几岁孩子的情感,赤诚与火热,细腻与敏感,纤细到吹弹可破又纯净到一尘不染。前半部分是出奇的好,好到每一次的情感对接都能深深共情,情绪的铺设展开与氛围架构极见功底,无声中透露的情绪沉淀直击内心深处难以不融入其中。而Remi的「事故」爆发的猝不及防,以至于前面的情感积蓄未极满格便开始疯狂掉血,故事架构与人物突然缺失造成的情感失衡一直弥漫始终。若不是最后一刻少年与自己的和解拉回比分,这恐将是又一出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浮皮潦草制作。不得不赞一下导演的镜头感与美学调度,评审团大奖给的好。因为我们需要看到这样的电影,即使它不够主流,亦非尽善尽美。
好喜欢Lukas对生活里那些细节的描写,小男孩眼睛里满满的情感,甚至可以说吊打内娱很多“演员”。尽管后半段没有太多剧情推进,还是忍不住和屏幕上的人一起落泪。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同性爱情,不如说是恐同的社会引发的悲剧。
Remi在剧情中过早的夭折几乎毁掉了整个灵光闪现的前半段,使得后一小时完全落入了每一个节点、转折和停顿都令人疲倦和坐如针毡的窠臼里,避重就轻又隔靴搔痒。不是糟糕的电影,但这样的大奖也不需要有更多,很难再讓我們继续相信电影。
欧洲三好学生电影,角度选得好,摄影好,演得更好,但仅此而已。
有些失望,以为在自杀后会更直面展现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结果后半段只有情绪,而且这个情绪我觉得是不真实的。同类型的电影,负罪少女这片反而后半段自杀孩子母亲的癫狂和歇斯底里更为触动人心
#海浪电影周#关于道德觉醒的故事。对人物的状态与情绪有着极好的呈现。看到最后竟有了“达内兄弟后继有人”的感觉。最后一场戏的回眸,是属于电影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