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 me how deep the ocean is.Shut up.Ask me.Why.Cause I know the answer.Fine.How deep the ocean is.I'm not gonna tell you.I'm broken-hearted.It's six miles deep.本片的最后一段对白。
很吊诡的一部片子,我很认真的看过了几遍,因为几处比较显眼的不完美给了四星,配角的设定不太自然,另外节奏一般。
本来考虑到导演和配乐,该给满分的。
看电影是观众的事情,他们把自己扎进银幕里,然后替换掉主角或配角的身份,结合剧情结合回忆再结合想象的一个过程。
不能进入其中的电影也有,白蛇传说之类的,就不一概讨论了。
\\下面的东西是豆娘不鼓励写的1我十五岁的时候,上初3,整夜整夜的失眠。
那时我已经是一个看过不少书的孩子,而且很不幸的,我开始看了点哲学,先看的萨特,然后立马换笛卡尔帕斯卡尔,然后立马换加缪,然后最后是最苦逼的克尔凯郭尔。
而且很不幸的,由于我早年的种种劣迹,在所有人那里,我都成为了一个可以被批判的人,也许他们不去批判我,但我发现了他们有批判我的充分理由。
我觉得身处地狱。
而且很不幸的,我从小学3年级起,每天和父母说的有意义的话不超过5句,和其他人说的有意义的话更少。
我不太习惯。
不太习惯。
而且很不幸的,我开始不会做一些题了,刑期快到了的感觉总是压在天灵盖的最顶点。
而很奇怪的一点是,当时的我思路是很清晰的,知道所有想知道的原因,懂得一切该懂得的道理。
而如今我只能模糊地给当时的自己定个性,我是在急迫的搜寻着什么东西。
2我十八岁的时候,上高二,喜欢半夜不睡觉,睡前去蹲厕所。
最近有句话被我很频繁地看到。
一切寻找你的人, 都在试探你; 那些找到你的人, 都会束缚你, 用图画,用姿势。
我于是懂得,我是想去束缚些什么的,即使是现在,写到这里,这种欲望依然强烈。
但我终于只是在寻找,寻找,没有找到。
找到是指,find,有成功的意味,我懂得了,在寻找的时候,在试探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找到一些你不想要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你丢不掉。
那些所有属于你的抑或不属于你的忧愁,那些本来与你无关的琐事,由于你的介入而变得纠结起来。
而这纠结只是对你的,因为归根结底不是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很难解决他,你没有途径去解决它,最后当他本身已经被解决时,你复制到自己那里去的镜像依然还在,在你寻找的时候,你会不停地陷入忧愁,而直到很久以后,甚至是你放弃寻找以后,这些忧愁还会在那里。
我十八岁的时候,除了蓬头垢面地做题,还蓬头垢面地犯着傻。
那时的我完全丧失了几年前的觉醒性,什么都不懂,眼光是静止的,脑子则是完全不知道转弯的破烂模样。
3现在我快20了,不想睡觉,不想死。
生活中一切现行都有其价值,这是做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的终极指南,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或者在别人看了,你什么都没做。
\\这部电影最好的一点在于男主角很挫,看起来很有喜感,也很容易去意淫之;而女猪脚相对来讲没有那么挫,而且整部片子都很有范。
这个年头,有范的片子都比较悦目。
没有红旗招展没有楼倒没有人死在异性怀里的片子都比较有范。
当然白蛇传说是个例外了,白蛇传说是一部八面玲珑的片子,想看恐怖片的,爱情片的,基情片的,武打片的,伦理片的和黄片的都可以去看。
值得一提的时影片的构成与想法。
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本片由爱情和亲情两条线构成,且相互促进影响,最后在家庭圆满之后,在完美的复合中结束全片。
用不那么通俗的方式解释,这个片子讲一个小子没多少能耐还耍牛逼,最后没刷出来还把女朋友搭进去。
然后各自擦屁股。
而实际上他确实没做过什么事情不是么,各种矛盾都是自行化解,而留给主角们一地的哀伤。
所以这片子最险恶的一点就出现了,Moss弄出两个屁孩子,他俩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历经险阻最后幸福快乐地在一起,还幸福地特有范,虽然啥事没干还整的倍清新,整天最多就是搞搞文艺叛逆叛逆父母。
这俩屁孩子还都这么挫,这谁不行!
于是就陷进去了。
混蛋Moss。
想去看《潜水艇》这部电影,百分之八十九点六二的原因都应该归咎于Alex Turner的配乐。
故事很简单,除去开头和结尾,影片分成三段,分别讲述了男主人公和女友Jordanna的爱情,男主老妈婚姻生活中外遇Graham,以及这两段危机的爆发跟平复。
除了影片镜头真的很美之外,打动我的,应该是我或者大多数的观众都能够在男主人公Oliver身上找到一段呆头呆脑的过往吧。
普通、平庸,整个人都乏善可陈。
但偏偏是这样的一个人,恰好处在一个中二的年纪里,总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所以总会去幻想自己死后的情景,幻想人们因自己离去泣不成声,又因为自己的复活欢欣鼓舞。
期待过高总会带来失望,就像影片中的Oliver期待有一个不断拉高的电影镜头抓拍他,却因为制片方经费不足,只能得到一个不断拉长的镜头那样,令他失望。
电影如此,人生更甚。
在现实生活中,Oliver只有一个爱捉弄他的小痞子作为朋友,永远不了解他,却永远都在教唆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在学校里,女生缘差到同学们都认为Oliver是个同性恋;在家里,默默监视父母,发现他们两人的婚姻趋近破裂……时间好像就打算这么一直折磨他,直到他变成一个成熟的男人,学会了与麻烦朝夕相处,然后像他的父亲那样,漠然地说出一句“Everything will just be OK”。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女孩Jordanna。
Jordanna是一个同Oliver的性格格格不入的女生,她其貌不扬而且个性乖张,她的乐趣就是在无人的角落里,点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去烧Oliver的腿毛。
在这段感情靠近的时候,Oliver始终只是被动接受,因为他找到了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于是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其中。
一个抱着辞典啃的奇葩男孩子陷入了爱情这一情节,让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爱了费尔明娜五十七年的书呆子弗洛伦蒂诺。
多愁善感的年轻人们在爱情来临的时候,总会将自己从书中或者电影里捕捉到的女性光辉建立成一个模板,然后再去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载体,在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分享爱情的甜蜜与苦痛。
毫无疑问,爱情也是会生老病死的,五十七年的痴迷,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所以,我也不太确定Oliver与Jordanna之间的究竟是爱情还只是因为孤单而抱团取暖,因为Oliver为了完善自己的理想中的伴侣,也为Jordanna买了书,想培养她同自己共同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影片中Oliver的父母十几年平淡生活的陪伴算不算爱情呢?
Oliver的母亲同她的情人又算不算爱情呢?
好像所有的感情都无法被否认,但是又好像离所谓的爱情都差那么一点点。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爱情归根结底只是被虚构出来的一个概念?
影片中,所有的矛盾爆发在第三部分,Oliver同Jordanna的感情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濒临破灭。
在Oliver奔向海边的时候,看见Jordanna在同自己的替代品在一起,自己的母亲同外遇对象奔向了卡车的后座,好像一时之间所有的一切都抛弃了自己,压抑到如同沉入了六英里的深海中。
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Oliver同自己的父亲对待感情问题的不同,面对着妻子的离去,虽然十几年来自己依旧爱的炽烈,但是他只是淡淡地坐在餐桌旁边,一个人流泪,任她离开。
或许是因为几十年生活的经验告诉父亲:他并非是世界的中心,人力能改变的事情很少很少,所以他接受了边缘化的角色。
但是Oliver却不信邪,他扮演成了一个救世主般的角色,不仅要挽回自己的感情,还要挽回父母的婚姻。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母亲安慰失恋的Oliver时说:到了你38岁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是Oliver却在失眠的夜里冲进了父母的房间里说道:我想到了38岁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遗憾吧!
那么,回到刚刚的问题:爱情是否只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呢?
我想,38岁的人与15岁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吧,15岁的Oliver就拒绝承认这种虚构。
在这样的一个年纪里,我们做到坐怀不乱处变不惊,做不到不悲不喜不寂寞,不知道拥有只是片刻,失去才是永恒,所以无法淡然地说一句“Everything will just be OK”。
在那个年纪里,浓墨重彩地大悲大喜,但是成长就像是能够透支人身体中的能量一般,38岁的Oliver,一定会怀念那些风风火火的曾经吧。
就像15岁的Oliver与Jordanna不断地看海、不断地流泪、不断地去搞怪,成熟年纪的你或许会去嘲笑这些孩子气的举动,但是很多事情,是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提不起精力去做了的。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如何去看待爱情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是否年轻。
对于成年人来说爱或许是奢侈品,但是因为一个女生就会改变自己颜色的少年,没有爱是活不下去的。
年轻真好。
又是被海报所吸引,而去看的一部电影。
海报设计的很独特,一个英国少年的半身照片,像极了为了应急在学校旁的小店中拍的立等可取的1寸照片,因为员工的怠慢和环境的简陋或是技术的粗糙而忘记了调整照片比例,而画面中的男主角也像极了那时在相机前的我们,木讷的要命,整个一个天然呆。
当然他是典型的英国学院派造型,凌乱卷曲的头发,好像望见面前天空中有什么异样而瞪的滚圆的双眼,嘴角看不出有一丝微笑的痕迹,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他学院派的校服衬衫上那个微微歪了的领带,看不到传说中领结上的“酒窝”。
而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正是那遮盖了他半张脸的蓝色,清澈透明的蓝色,使画面一下有了色彩的冲击力,随之而来的则是突出了男主角那双瞪得滚圆而又没有神采的双眼。
忧郁,颓废,青春,迷茫,这几个略显蛋疼的词正是我对这部电影或者这个海报的第一印象。
毫无疑问,导演对色彩有着近乎偏执的想法并将这种想法完美的融合到了这部电影中,记得有这样感觉的电影除了这部以外,还有一部就是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用鬼才来形容这类导演再合适不过。
也许此类故事对一个导演来说并不难驾驭,但要拍出感觉拍出味道拍出色彩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影片中,女主角的红色外套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从片头至片尾一直从未换过,甚至很少脱下,而红色也正是她所代表的颜色,热情,随性,十分爽朗的性格,这从影片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到,如她许久未修而变得斑驳的涂着黑色指甲油的双手,笑起来肆无忌惮的神情,喜欢和男孩在一起恶作剧,下课后随手点起的一根香烟。
像极了上学时隔壁班的那个女流氓,热情,强势,奔放,脏话连篇而又毫不做作,如果真的去接近,才会发现内心的脆弱与矛盾,如月球暗面般神秘的女孩。
而影片中伴随男主角出现的,更多的是蓝色,对此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张蓝色的小床,蓝色的被子和屋子中蓝色的壁纸,蓝色代表忧郁,其实不难看出,男主角并不是一个比较合群的男生,他喜欢独自一人,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友,甚至他的母亲一度认为他有了精神上的疾病,这点像极了他的“潜水艇”父亲,但他的想法也如蓝色的海水般纯洁透明,在他的世界里,问题往往答案非常简单,非黑即白并没有灰色地带,他甚至可以问出“屋子着火了你会先救谁?
”这样矫情的近乎过分的问题。
最喜欢的就是整部电影结尾时的那个画面,夕阳已不像刚升起的太阳那样耀眼,那样炽热,而涨潮的海水在夕阳的照耀下也不在显得那么蔚蓝那么深邃,水天交汇处已分不清哪里是海水哪里是天空,同样的温暖,同样的美丽,正如站在沙滩上的男女主角,用电影中男主角第一次送女主角回家时说得那句话来形容再好不过,此时的他们已经是:We are now as one.(P.S.我尽量躲着剧情写,并没有当剧透的意思,如有剧情泄露实在是不好意思,这部电影值得一眼。
)
00:44:06 - Mum? - Yes?00:44:07 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fire,00:44:09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that Dad and I were equally hard to save?00:44:13 I'd go for you but I'd feel bad for your father.00:44:15 OK.---01:04:09 Dad, 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house fire,01:04:11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01:04:12 that both Mum and I were equally difficult to save?01:04:15 I'd save your mother first,
哈利11岁抢魔法石,12岁斩蛇怪,13岁单挑一百个摄魂怪,14岁赢得三强争霸赛,15岁抢预言球,16岁跟邓不利多毁魂器,17岁干掉伏地魔!
如果你因此就觉得自己应该重新滚回你老妈的肚子,给自己的额头弄个傻不拉唧的闪电,以便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话,那简直是蠢毙了。
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多半像我们的主人公奥利弗一样,丢过硬币,抽过烟,打架使坏谈恋爱。
允许有点装逼的小嗜好,譬如听法国伤感歌曲专心过听课。
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想法激励着他早上起床,吃饭然后若无其事地暴走。
曾经把一个胖女孩推入水洼,并和另一个口腔里有牛奶薄荷登喜路味道的女生接吻。
除此之外,他还了然知道老爸老妈已经七个月没有做爱,因为他们做的时候会把灯的开关调到一半的位置。
当被高大威猛的校霸用手抡住他的脖子的时候,也会示弱,不过,哪怕承认自己是基佬,也死活不肯说乔丹娜是个婊子。
噢,乔丹娜,我是不是忘了说,她就是那个口腔里有牛奶薄荷登喜路味道的女生——一个会用火柴帮他烧腿上的汗毛,用宝丽莱拍他接吻时低能的样子,举着烟花跑得没心没肺的女生。
他们腻在了一个废弃的工业园。
不是咖啡馆,不是电影院,不是任何一个可以贴上浪漫标签的场所。
而是一个荒芜得跟他们的年纪是如此的不衬的工业园。
但,他妈的,年轻就是在工业园啥事也不干,都美好的一塌糊涂的日子!
当然,他们也未必啥事也不干。
当他们亲密到居然两星期的时候,他开始开始暗示她,他爸妈每周四都去电影院。
其实,他想说的是,我们是不是好歹也该做一下了。
他穿戴整齐。
在距离门几尺的沙发上,直勾勾等着一个箭步冲出去开门。
眼巴巴吃完该死的烛光晚餐。
她却拒绝跟他做。
因为他摆了该死的pose在床上。
她要回家。
他给她一封他已经写好的信。
他居然连事后信都写好了!
在这封精心的事后信里,他小心地写着:“亲爱的乔丹娜,感谢你让我探索你完美的身体。
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沸腾。
你是唯一的那个可以变得很小,乘着迷你潜水艇在我身体里游来游去。
我们失去了处子之身。
但这和我们失去任何东西没什么不同。
”他给乔安娜借了莎士比亚、尼采和塞林格。
为了让他培养跟自己的共同爱好。
就因为他们发生了关系。
而不是吐口水和点火玩。
可是他的世界不只只有乔安娜,还有七个月没有把灯的开关调到一半位置的父母。
他能想像妈妈有一天平静地离开,而爸爸还帮她收拾行李。
他偷听他妈的电话,跟踪她的行迹,偷看她的珍藏,并打开水龙头,告诉他爸他妈有个外遇,还是跟隔壁家猥琐得要死的“忍者”。
而他爸能做的事,就是喝令他关上水龙头。
喝那杯永远喝不完的水,仿佛,就此,就可以把自己埋在水里,不用管自己的儿子无助的咆哮和自己老婆睡在谁的床上。
奥利弗只能向乔安娜求救。
小心翼翼地。
“你很少说起你的父母?
我是说其实我的父母处得很好!
”乔安娜告诉他,她妈妈得了脑瘤。
在所有父母问题中。
癌症打败了潜在的不忠。
他不得不独自走过这一段。
在公车站。
他看到她的悲伤。
连他划出火柴的图案,她都觉得跟眼泪一般。
她已经深陷其中。
他觉得自己无法挽回她。
乔安娜让他周五去医院。
于此同时,忍者约他老妈周五去看戏。
该死的周五!
他和他老爸,呆坐在静得窒息的家里,就像被水淹没的潜水艇。
一个电话响起。
另一个电话响起。
他们谁也没接。
他爸失去了他妈。
他失去了乔丹娜。
没有跟乔丹娜聊他妈妈是因为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手术成功。
她会如释重负,不会对他气很久。
要么她妈妈死了,那么她需要个人空间去抚平伤痛,而在这短暂的空档。
他觉得他可以帮父母挽救他们的婚姻。
然后继续履行他世界最佳男友的责任。
手术成功了,可是他失去乔丹娜。
他的世界没有会咆哮的琼瑶,也没有碎碎念的张小娴。
没有人告诉过他,其实女人的寿命比男人长得多。
如果你胆敢在她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出现。
她的恨保证会跟你喝过的水一样绵长。
他妈妈说,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会会觉得现在的事简直不值得一提。
他妈妈今年38岁。
短发。
已经七个月没有把灯调到一半。
和一个长得猥琐的“忍者”迫不及待奔向汽车后座。
如果,这就是38岁值得一提的事的话,奥利弗宁愿为他现在不值得一提的事,感到难过。
他窝在自己床上。
让自己的世界沉入到六英里的海底。
“我发现度过此生的唯一方法是为自己编织一个虚构的世界I find that the only way to get through life is to picture myself in an entirely disconnected reality.”幻想死亡--《好奇心》一笔带过“大多数时候,我比较喜欢独处。
让我有时间思考。
In many ways,I perfer my own company.It gives me time to think.”"听着,我为你做了一盘卡带。。。
我认为音乐有时可以让事情看起来更真实,后面还加了几首有关分手的歌,以防事情不顺利"“1.no pet names2.no hand-holding3.no emotions”36:00“阴郁文艺片” 有吗39:00 “-Tired?-Down in the dumps.-Since I was about your age,Isuppose.”
80后们一批批蜕去曾经青涩外壳,毕业的工作的结婚的有BB的。
开始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成家立业什么的。
在昨晚看这个电影之前4个小时,我接到一家很感兴趣的公司的电话,告诉我可以去上班了。
于是我也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
误打误撞地进了影院,完全不知是一部如此青春美好细腻文艺的电影。
胡思乱想什么都不怕的年龄,会去幻想自己的死亡是否会构成这个世界一个盛大的典礼。
却不是没心没肺,还会偷偷留意树林里划火柴的女同学,为自己伤害了同学而内疚去给她写“LOVE LETTER”。
面对身强力壮的男同学的欺负,会勇敢地去维护自己的女朋友。
然后约定好在屋里一起do sth,又羞涩地认真穿上西装摆上鲜花正襟危坐等待门铃的响起。
音乐很赞,坐着听到了最后。
很多画面的感觉也很棒,最喜欢的几个桥段:两人同时跪在火车轨道下面,在火车飞速穿过巨大轰鸣的同时,女生强吻了他,并一张纸拍了下来。
他瞪大了眼睛,还被笑“很逊”在海边一起骑着喷射出烟花的自行车,仿佛是火箭一般的快乐失恋后,放老爸给的音乐,一头栽倒在床上,镜头切换,屋里满满地涌出了海水,身边的家具房子渐渐淹没,只剩他蜷缩在床上独自漂流。
那个镜头的音乐和颜色太赞了还有他失恋许久后,突然有天冲到爸妈屋里说不行,我怕我到了32岁还是不能过去。
就是这份感情让我触动了下。
还没有成熟到看什么都不悲不喜,知道什么都可以过去,不会受伤不怕寂寞,知道everything will just be ok.年轻的时候很多事都会让自己肾上腺素飙升,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因为一次考试,一个女生而改变了颜色。
觉得自己到了32岁这份失去她的遗憾都还会在。
年轻真好。
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之前,都是在羊胎里被水包围着,那里很宁静,也很自由,我们可以浮游在这里,世界上只有我们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心声,因此我们觉得很安全,直到离开水,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并且被狠狠地甩了几下屁股。
我们渐渐长大,却渐渐地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心里话,除非,我是一只海豚,一条狗,一只潜水艇,听到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就像别人听不到妈妈的心声,除了我。
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人的一举一动,然后开始猜想他们心理活动,活着想像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我更喜欢后者。
或者,我是一个导演,当我在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镜头此时应该是给我一个特写,能从我的面部肌肉 穿透我的内心的那种。
不过我在别人眼中是个古怪异类,别人也不可能看穿我,就像我的神经质母亲经常怀疑我是智障,也不可能让别人看透我。
PART ONE ,BLUE:我是蓝色的,我并不认为蓝色代表忧郁,在我身上蓝色代表静谧,幽深,大海般。
如果可以的话,我一天20个小时都潜在水里,自由漫想。
我的房间,家里的水缸,父母在餐桌上的交谈,我潜在水缸里,听,分析,作出大胆的猜测。
之后我试图挽救父母的爱情,我觉得应该是成功的,可是我的爱情被潜在下面,我有点累了。
PART TWO,RED乔丹娜是红色的。
我们在一起了,她喜欢火柴的焰火,我们的约会总是充满刺眼的红光。
不知道别的小孩的约会是不是亦是如此,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们的约会很浪漫,但是乔丹娜不喜欢浪漫,接吻的时间也是她说了算。
不过我也不在意,如果她喜欢烛光中的红玫瑰,金黄的巧克力,粉红色格子毯子飘着暗香,这就不是火红的她,也不是幽蓝的我了。
我得到教训,她也许是。
直到她妈子的病,我妈子的初恋男友出现。
PART THREE,BLACK格雷厄姆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当他在做演讲的时候,更加能呈现出他身上的彩虹色,他说他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彩虹色,我理解为那仅仅是对我妈子的余情未了的暧昧色。
他在电视节目里说,看到别人的色彩,能让他感到生命的轻松和快乐,非常伟大。
我妈子是个三十八岁的妇女,她是褐黄色。
是的,有点泛黄,和我爸的深蓝色有点违和。
我爸是个海洋学家,他不懂浪漫,和乔丹娜一样,不,应该是和我一样。
恰好,妈子看到格雷身上的色彩,然后,他们差点出轨。
我破坏了他们,格雷的黑色,是我的成就。
他搬走了。
PART FPUR,BLUE我和乔丹娜分手了,因为我顾着给格雷涂上黑色,看着他搬走。
我和乔丹娜的感情不该潜下去,我该去道歉,去告诉她我对她念念不忘。
在海边,她牵着一条黑色的狗,我想到格雷,衬得她的红色外套好像彩虹般绚丽。
望着海水,我道歉了。
我让她问我,海水有多深。
她有点激动,生气,让后平复下来,在我的坚持下她问了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我说,六英里深。
这代表多深,只有潜水艇能听到超声波的距离么,我望着大海,她也望着。
此时只有她了解我,就像她是我的潜水艇,潜在深海里,只有她懂我说什么。
然后她好像对着我,微笑了。
一句话来开始,如果你喜欢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你一定也会喜欢这部《潜水艇》。
《潜水艇》的意思是把自己潜到水里,和外面的世界隔开。
有点自闭的意思。
但其实主人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男孩。
但是他爱上了一个有点小叛逆的小女孩,这就叫做互补,缺什么补什么。
害羞男孩喜欢坏女孩,让自己变得比较酷一点;坏女孩也喜欢害羞的男孩,这让她的叛逆有个起点,红花需要绿叶。
《潜水艇》不是在电影院看的,中国的电影院不放它...看它是参加豆瓣的一个活动,英国的文化推广活动,他们也请来了原作者。
不过讽刺的是放映的酒吧竟然是用土豆上面的盗版放的,唉。
不过乔·邓索恩看起来并不是很介意。
他说他其实没想到会有人想把他的小说拍成电影,拍电影的地方离他自己上学的地方也很近...《潜水艇》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的,大概就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的恋爱故事,其中穿插了家庭的矛盾,父母的感情危机,母亲险些和初恋情人出轨,好在这个小男孩在他们快要车震的时候扔了一个酒瓶砸到车上,但是他还是晚了点,妈妈已经帮初恋情人handjob了:)。
与此同时,因为跟踪这对狗男女,小男孩错过了小女孩妈妈生死攸关的手术,于是小女孩愤怒的跟他绝交,并且迅速的找了一个替补并且把和他做过的事情和那个替补再做一次,比如,烧腿毛。
小男孩很受伤,终于鼓起勇气,跟小女孩坦白从宽,于是小女孩傲娇了一下后,终于在海边用背影原谅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男人。
片子里面有一些对和谐社会有点重口味的台词,但是只是台词而已,没有什么画面,所以除了会心的一笑大概不至于引起什么生理反应。
音乐很好听,贯穿整个片子,男主角的旁白也很多,也贯穿了整个片子,我看完发现好像除了旁白很少对话啊,很难说靠对话推动情节和靠旁白推动哪个更好,做为对比还是参考《阳光灿烂的日子》。
也许旁白可以更好的表现这个内向男生的内心世界吧。
青春的感觉真好,可惜我已经是个大叔了。
初恋的感觉也真好,可惜现在我只剩下房子车子和杜蕾斯了
尾声:我不知道我是否成熟,但我确定我更老了。
我感觉在萎缩。
仿佛一个微小古老的奥利弗·塔特在我的身体里。
杠杆操纵着一个真人大小的奥利弗·塔特。
一个破旧不堪的画展。
重复播放着屈指可数的几张图片。
每晚我都来到相同的地方等待着,直到天空配合我的心情。
一切都明晰,毫无疑问,这就是结局
OST
受不了这种矫情墨迹的文艺闷骚小男生,不过似乎中外都有这种类似的同时掉水里问题啊。。。“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house fire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that both Dad and I were equally difficult to save?”
小清新…
剧情就两星,但我太喜欢这女主角了。
what the fuck would u do mothafuckers?
我已经过了看这种片儿的年纪了(¬ω¬)
极其之烂
你向前,我也向前。海水肆无忌惮地灌入了我的裤脚。你向我微笑。我在水面之上。我希望我能这样和你一起,呆呆地站着,看着夕阳,直到永远。
骚年,你是多么可爱且无理取闹啊。。
cheap
典型的英式青春片。问题少年、神经质、哲学气质、好听的OST和英国范儿一点不少。女主侧面看很像佐伊丹斯切尔。PS:怪不得英国的堕胎少女那么多… “当我38岁的时候我所经历的这一切就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可我现在在意这些”
许久没看小清新的电影,看了下还不错,原声很赞。
ost嗲!!
要不是ost,我想给一星的,现在真是看不成太文艺的片子了。
不喜欢那个女孩,不过这里面有许多英式小清新的置景。
不是烂片,但也不是我看的那一型
没劲
moss拍的……可是真心看不进去
这就是所谓的独立小清新呗?见过古怪的,做作的,矫情的,这样一部行云流水般的还没见过!小桥段、小景别都很可爱!连ost都这么棒!
镜头美原声好听各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