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负今日》的片尾,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近现代教师的代表,用手语表达了「无负今日」四字。
他们脸上属于教师的平凡微笑,与片中120年来,「师道」的几代传承,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但由人物和故事汇聚的强烈情绪,只是《无负今日》的冰山一角。
这部由莫言、余华担任总监制,梁振华担任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赵小溪、赵小鸥执导,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刘芸、高伟光、曹磊、尹昉、孙茜等人主演的作品,以百年来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主线,既是对教育史的回顾、对所有教师的献礼,更是一部「师道」传承的史诗。
影片即将在9月10日教师节上线,烹小鲜(pengxx01)昨晚看完首映后,第一时间就想从1984年教师节的起源聊起,并以此展开一幅百年教育的华美篇章。
《无负今日》海报教师节为尊师,更为重教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王劲松饰),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完了最后一节课。
但课程内容结束后,他没有下台,而是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四十多年前,他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即将失学。
但就在命运即将「摧毁」他时,恩师黄少诚(高伟光饰)突然出现,并伸出援手,这才让他有了学习的可能,并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说到这儿,他拿出一摞信件感慨道,多年以来,他和黄少诚一直有书信往来。
可就在今天,黄先生与世长辞……王校长眼含热泪,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他动情地对台下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说:“老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
”说罢,他深鞠一躬,用言传身教,完成了一次「师道」的传承。
《无负今日》海报演讲结束,王梓坤一边平复情绪,一边找来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商议为教师这个职业定一个节日。
王梓坤提出建议后,大师们反倒沉默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为教师发声,而是中华文化中,谦逊是恒久的美德,尤其是这批真正为中华民族,为教育事业付出终生、不计回报的老人,其实并不想用节日,彪炳自己的贡献。
但王梓坤并非好名之人,他之所以有此提议,是希望教师节不仅为「尊师」,更为「重教」。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只有重视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
这是他去世的恩师,以及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经验,告诉他的道理。
说到这儿,一直沉默的钟敬文老先生开了口,他对「重教」二字感同身受,希望教师节,能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教师精神、重视全民教育的「图腾」。
在场众人了解了二人的目的后,也有类似的共鸣,于是当即决定共同联名,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次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至此,中国的师道,有了持续传承下去的根基和土壤。
《无负今日》海报通过这段直戳人心的剧情,《无负今日》将教师节从无到有的过程和原因娓娓道来。
而《师说》篇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剧情片的张力,与纪录片还原史实的平衡。
总编剧梁振华以王梓坤幼年险些休学起笔,强调恩师黄少诚对他人生的改变。
映照到王梓坤成为校长后,对尊师重教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有这样的故事做铺垫,他建议成立教师节,过渡合理,情感也更真挚。
同时,王劲松个人的表演也为这段历史添了彩,尤其是较长的演讲戏中,将人物从一开始的沉寂,到提到恩师的感慨,再到阐述师道的激动,最后向学生们鞠躬的坦然和希望,整个情绪递进精准又到位。
所以,演绎+纪实的创作方法,让《师说》有情感、有温度,更有权威性。
这一内容的创新,也体现在了整部作品中。
是传承,更是发扬其实,《师说》不仅可以独立成篇,还在《无负今日》中起到了故事和形式上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承上,是发生在1925年的《大学》篇。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等人,不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还承担起了传递中华文明火种的重任。
北师大女校的课堂上,有人向黎锦熙(乔振宇饰)发问:什么才是鲁迅先生(曹磊饰)所说的希望?
黎锦熙和后来走进教室的鲁迅,大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这位学生答案。
但他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希望的理解,还让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出发,参悟出个人对希望独特的含义。
《无负今日》海报同时,在那个时代,希望不只是专属于青年学生的特权,更是所有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知识作为打开民智的关键,也是他们毕生努力敲开的「窗户」。
为了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历史、了解当下,拥有改变未来的底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二人致力于推广白话的流行。
黎锦熙建议编纂《国语辞典》,填补了群众阅读白话文学作品遇到难解之词无书可查的空白,鲁迅更是弃医从文,终身投入到国人文化和思想的启蒙事业中。
两位近代师道的奠基者,不仅是几代学生的老师,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老师,他们为所有同胞灌输的希望,也为1984年《师说》中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负今日》海报启下,是发生在2022年的《青春》篇。
当下,随着祖国富强、教育普及,教师们一边播撒希望,一边感受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师道」精神。
而莫言、余华两位作家,就像近120年「师道」传承在当下的真实写照,接受恩师教诲,获得文化「自觉」后,又扩散出更平凡、普世,却更蓬勃的能量。
他们一同为中华人民的不屈意志摇旗呐喊。
也让中华文明,又闪耀出几颗照亮国人的繁星。
《无负今日》海报所以通过三个篇章,《无负今日》表达地不只是单纯的「传承」,更是以此为桥梁,串联起教育在希望、传承、回溯中循环往复,又不断向前的过程。
配合创作者前半段偏剧情,后半段偏纪录的创新创作方法,刚好组成了一幅贯穿古今的「师道」传承史诗。
同时,以「师道」为线索,何尝不是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最生动的侧写。
爱惜年华,无负今日最后,让我们回到192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下午。
梁启超先生站在讲台上振臂高呼,台下不止有学生,还有不同职业,但都渴求知识和进步的普通民众。
看着芸芸众生们热切的眼睛,他喊出了“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最强音,不仅在当时获得了百姓们的认同,还为后续的思想萌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因此,以这句为题的《无负今日》,除了介绍百余年波澜壮阔的教育史、献礼人民教师外,还有振奋当下,继续传承先贤精神和智慧的作用。
这份情怀和表达,对得起梁老当年的呐喊。
而这句呐喊,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希望、传承、回溯中,迈向更大的辉煌。
《无负今日》这部片子,相当于是把北师大的人文精神的起点给讲透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新文学的开端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成果便是白话文推广。
在此之前,中国文学一直处于“言文不一”的状态,即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采用的不是一个体系,当说话用白话,写字用书面文言文的时候,认字识报变成了读书人的特权,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
而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白话文是有文无法,没有文法规律可言。
此时黎锦熙在北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以及女高师开设《国语文学》课程,用大量例证证明白话文有“法”可言,并撰写了《新著国语文法》用以白话文教学,让白话文真正能够通过教育被普及开来。
《无负今日》便从黎锦熙在女高师的课堂上讲解《新著国语文法》,并与钱玄同一起建立数人会开始说起。
到了1925年秋,也就是影片中的这个时间,留法归来的刘半农于北大任教,并邀请钱玄同、林语堂、汪怡、赵元任以及黎锦熙等人共同组建数人会,推广白话文运动。
影片拍摄的正是这个事件。
在北师大的操场上,一边是百姓纷纷涌入大学校园聆听任公演讲,渴求新知识,一边是钱玄同将刘半农所撰写的邀请函递交给黎锦熙。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国评价:“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制定‘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
”正是有了前辈之功,越来越多的百姓识字读文,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教育才成为可能。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一边是老百姓求知若渴,希望接受新思想。
一边是大师为了民众革新,合力推行白话文教育。
这讲的不只是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的教育图景。
有这样的大师,有这样的民众,谁敢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没有希望?
《无负今日》以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一所大学的文脉起点勾勒出来,在这里有鲁迅、有黎锦熙、有梁启超、有求知的学生,更有无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普通百姓。
而在未来的百年里,这种求知求学的精神将一脉传承。
大师们学为人师的风骨更是激励着后来之人。
2022年10月16日:记《无负今日》 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
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
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
此中者,非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
有昨日之沉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
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
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
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发想皆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
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
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
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
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
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之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
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
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及时勉励,岁不待人。
今日之华,譬犹年少,宝剑锋铓,青春乐好。
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
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纸,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作为教师节的献礼片,《无负今日》谱写了一曲师道传承的赞歌。
影片跨越百年,以数组师生关系串联起了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余韵悠长,令人难忘。
第一篇章《大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校园里两位女生和鲁迅的对话。
女生问鲁迅:“先生,您说的希望,到底是什么?
”鲁迅让她们抬头看,往远处看,“穿过这斑驳的秋叶,阳光打在身上。
今时此刻,便叫希望。
”
美丽的校园里,学生满怀憧憬向老师求问,老师以学识作答的同时,也掺杂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传道受业解惑,这不就是大学最美好的模样吗?
第二篇章《师说》,少年王梓坤的老师黄少诚,身着朴素长衫,戴斗笠,点着一盏灯,行走在夜晚的暴雨里。
这一组镜头就像一幅幅富含诗意的油画,向我们讲述着:教师就是在黑夜里传递光明的人啊。
多年后,王梓坤站在北师大数学系的讲堂上,面对着学生,他是如此动情地回忆起了他与黄老师的故事。
黄少诚与王梓坤,王梓坤与北师大学生,师道精神,便是这般代代相传……
第三篇章《青春》,同样蕴含了这种传承的关系。
女生路过余华正在上课的教室,来到小花园,遇见了拿着铜驼的莫言。
启功先生的书法造诣历来为人称道,莫言同样也热爱书法,一只镇纸的小铜驼将两人的关系巧妙地联系起来。
女生听莫言讲他回忆里老猫的故事,也仿佛上了一堂人生课、文学课。
莫言说:“当我坐在启功塑像前,手里把玩着他曾经把玩过的小铜驼的时候,就感觉到跟他老先生,有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中国的这种文化传承,实际上是依靠了很多小物件,作为一个由头的。
”
文化的传承是要有凭依的,师道的传承亦是如此。
师者高尚的精神,唯有凭借一代代学生的热忱,才能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个电影90%的信息量都在余华上课的那部分。
其实就留下余华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头说就好了,甚至都不需要下面的学生在那里装模作样。
如果这样,我会给电影打8分。
电影中那些老师,一副安逸享受怡然自得时光静好的样子,那些学生,尽力弄出一副努力听话老师就给小红花的小学生的乖样子。
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鲁迅余华莫言。
大学生的知识的吸收和探索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一看就不真实,端着,端着会很累,思想绷着的不放松,不可能产生观点碰撞,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很做作,假学习,乖学生努力学习陶醉症。
见过真正知识的吸收和探讨的人,我说的这些,懂得都懂。
另外,附上余华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两眼里透露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寻求人生深层意义的渴望,很有人生阶段的代表性,这个眼神才是最真实的二三十岁的年轻生命的样子,而不是那种底下的学生提问时装老成装好奇看上去很有把握的提问的样子。
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假。
除去余华,这电影就像是一部官媒拍的宣传片。
初心是好的,但没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个初心,只有把握这个初心产生的内在价值支撑和理清楚初能一直心延续下去不变味的逻辑关系,以及把产生这个初心的时代背景讲清楚(余华在忠于自己,尽力讲这个),才会避免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空洞感。
我们大概总是会有一些仰慕的人,可能或多或少会追一些星,我也曾试图想象在大师的课堂里听一节课是什么感受,无奈想象力算不上好。
幸好《无负今日》给了一些答案。
当他推门而入的那一刻,阳光洒在先生的身上,我似乎穿过了屏幕,似乎穿过了时间,坐在了那群好奇回望的女学生之中,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蛮幸福的相遇。
台上的黎先生用着图解法分析《故乡》中的句子,而台下的原作者坐在教室的最后排,安静翻着书页,而那位站起来提问的女学生问出了“希望,真的是手制的偶像吗?
”的问题。
这或许就是当年课堂的模样,它是严谨研究的圣地,同样也是自由讨论的乐所。
在梁启超演讲的那一幕中,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婴孩,也有皱眉细听的僧人,还有花脸都没卸调的角儿,他们可能并不能听清楚,甚至也不一定能听得懂台上的梁启超在说什么,但他们仍然是细细地认真地听。
我相信这是在那个年代会有的场景,毕竟那是个民众渴望甘霖的时代,毕竟所谓大学,可以是众声喧哗的讨论场,同样也是没有围墙和阻拦自由之地。
我读过很多余华老师的书,也曾听过余华老师的课,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把我们的注意力聚集在他的身上。
他讲的话都是那么有趣,就像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活着”这个名字,“这个书名很吉利”,余华老师就是这样解释着。
而且他对“无负今日”这四个字的解释也是好懂极了:无负今日,能够做到无负今日的话,肯定过去做的不错啊!
三个篇章展现了三个时代的课堂,这些课堂有沉静的时候,也有活泼的时候,共同构成了我们关于那些课堂的记忆,或许曾在师大读书的前辈就如片中一般认真地问出过许许多多的问题,或许今天在师大读书的学子们风姿应如是,或许这个学校的精神气质,可能就是在一次次课堂中沉淀了下来。
“先生,您说的希望是什么?
”“是青春,也是恐惧”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短短一小时介绍了北师大的一些历史,鲁迅那几句话,简短中饱含力量!
虽然只是个网络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但是选角上毫不马虎,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艺术家!
余华老师的亲身讲课一点都没有演技痕迹,应该就是课堂实录,感觉太舒服了,轻轻松松的语境就把《活着》的背后故事讲述了出来,几十万字背后怎么会那么简单!
最后还Q到了莫言在《活着》上签余华跟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太感动了,什么是活着?
是生死疲劳。
什么是生死疲劳?
是活着!
今日观影《无负今日》,一部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近百年发展史,一个个伟人、学者的故事推动历史前进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于个人成长的历程中肩负着时代的、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普通的我们被历史裹挟前进。
当今天的我们想着生活的艰辛时,是否想到众生皆苦呢。
不放大个人的挫折,而应把自己放在时代大背景下,看到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精彩。
潮流之上的人一小步,带动历史的一大步。
人,活着应有一些压力与一些挫折,或许对待自然、生命会有点敬畏心,每个人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样生命才会丰富精彩,世界也会丰富多彩吧。
影片以“无负今日”为主题,通过不同篇章展现了教师的使命和学生的成长,传递了尊师重教和教育传承的理念,引发观众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影片中的台词如“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等,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 画面与音乐出色: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很出色,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享受。
北师大的校园景色、老北京的街景等都被细腻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 演员阵容强大:影片邀请了莫言、余华等多位文学大师本色出演,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 教育情怀浓厚:影片通过讲述不同年代的教育故事,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怀和培育,以及学生在教育中的成长和启发,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缺点• 剧情结构略显割裂:有观众认为影片的三个篇章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感,前两段更像是传记剧情片,而最后一段则更像是校园宣传片。
• 部分情节处理不够自然:一些观众觉得影片中某些情节的处理略显生硬,例如部分演讲场景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表演痕迹较重,让人有出戏的感觉。
8月18日,大雨天,看的北京电影节点映场。
作为师大学生,看着学校公众号从大概半年前一次次发布影片拍摄的相关内容,一开始理所应当地觉得这应该是个普通的校庆宣传片,等到刷新闻时看到主创走了北京电影节的红毯,还觉得挺惊讶的,点映链接发布后,特别迫不及待来看。
先说判断:《无负今日》没有刻板地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校史,没有拍成纪录片,而是把重点放在不同年代的不同文人身上,力图呈现百花齐放但殊途同归的书生意气,总体来说,不仅是一部很用心的校庆纪念片,还是一部挺有风骨的文人片。
片子巧妙地用梁启超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校友的赠言“无负今日”为题,写意地点明了本片的精神气质。
这也意味着,《无负今日》所有的描绘,聚焦的都是精神气质,呈现的是文人百态。
三个篇章按照时间顺序排布,将在中国教育史甚至整个中国文明史上都有姓名的校友的故事与师大串联,但又不仅仅是这些。
坦白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影片中的学生。
在各个时代,学生们无论是听课时、在演讲前振臂高呼时、在校园漫步时,眼睛都亮闪闪的……我看到学生之中有我的朋友,毫无表演经验的当代普通大学生就在那人群之中,好像我在校园里习焉不察经常会忽视掉她眼睛中光亮,但是镜头语言真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奕奕神采都焕发光芒。
之后画面转接到当年学生的黑白照片,救命真的好糊啊,但情绪一被带动,我的直觉就明明昭昭地降临,确信前辈们的眼神与今人的目光炯炯别无二致……毕竟当几百个我深知毫无表演经验的学生坐进旧日课堂,他们上课的样子毫无表演痕迹,真的会让人感觉到对知识的渴望,更会笃信国家未来充满希望——过去,先生们看到台下的学生,心中荡起的或许就是这一种触动吧?
就,感觉不管是在校外还是在课堂上,不管细节提示这是什么具体年代,都觉得学生们的眼神好动人啊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整个片子不沉重,特别像片头那只猫,轻盈又笃定地推动叙事前行。
很多有意思的瞬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对梁启超手制绿豆粥的执念、老校长王梓坤爱嗑瓜子儿、启功拒绝给达官显贵写字儿、莫言和余华文人不相轻而是深深相知……都在和缓、幽默的叙事节奏中展开,静水流深,却充满力量。
有些图没截到,但印象里,片中所有文化大家都在笑还挺符合这整个学校的精神气质的。
百廿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任时光匆匆流去,有些珍贵的东西沉淀,并历久弥新。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好看 推荐!巍巍师大!
很不错的北师大宣传片
感动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学生们尊敬老师,先生们治学严谨,鞠躬敬礼谈吐不凡。LIVE FOR THE DAY.
表演的痕迹有点重了。比如女大学生的抱书姿势。
余华莫言你们收了多少钱!!!!浪费了人生中的三十分钟……但还是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这是给北师大的献礼片吧。
1、梁启超的《无负今日说》值得朗诵和铭记;2、教师节的由来让我想起了邓公对知识的尊重;3、不算电影,应是北师大的广告片,也无关紧要,值得一看。
稀碎,以为是啥呢,是个北师大的宣传片啊,那你简介说清楚啊,和我有啥关系,叫啥无负今日。。。人家学校拍的宣传片嘛
有些割裂的观感:前两段→传记剧情片,余华部分→采访纪录片,莫言部分→半纪录半剧情片,后面→校园宣传片。附注:莫言在《活着》书上签余华名的段落是我观看本片的一大原因。★★★☆ —— 02.17《我在岛屿读书 第二季》→ -莫言:我们去年这个师大一百,前年了 是吧?余华。-余华:前年吧?-莫言:一百二十周年那个那个校庆纪录片吗。-余华:对对对啊,《无负今日》。-莫言:我们两个也上去演了那个。-苏童:你们俩就是因为这个成了两个大“网红”。-王尧:就是那个写这个签签名那个,就那个签名吗?-焦典:对对对。-莫言:就是梁振华设计的这个细节,他说有一个同学拿了一本《活着》让你签名,你说余华的书我不签。后来我一想不好啊,得罪了余华。而且我凭什么不签啊,我要亮亮我那个字吗。我就说,我写的“余华”比余华写的“余华”还好看。……
这可以看作北师大给自己写的表扬书。里面出场的名人,一经图腾化、脸谱化后,就只剩下矫揉造作与空洞无物了。
北师大百廿宣传片。活着是生死疲劳,生死疲劳是活着。希望是青春,青春是希望。两段奇妙的互文。
全程慢镜头。激昂的音乐像看某个广告宣传片,大国的崛起?
任流年匆匆,仍无负今日BJNU,青春之向往,一生之遗憾。假如我还能回到18岁,我要做无悔一生的选择,可惜没有时光机,没有后悔药。负了昨日,还在负今日,何来谈明日?
对不起北师 我对你没有情怀
怯懦是人的一种美德——余华
原来签名并非真段子而是出自这部校庆电影啊,小猫可爱。
有莫二鬼子扣2星
很好的一部宣传片,也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北师范的前世今生以及教师节的由来,记得无负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