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摩托日记》。
然后就想起了1998年夏天我们4个人一起骑自行车从上海到北京的事情。
那时我才21岁,比电影里的切还要年轻。
现在我29了。
正和切的同伴格拉纳多一个年纪。
这也是说,如果我现在再来一次这样的旅程也不算晚。
是啊,我才29而已,还没有到30岁。
看了这部片子,我又想上路了。
正好昨天晚上整理柜子的时候还翻出了98年在路上时照的照片,那时的我和现在判若两人。
其实本来没想过要看这部电影,因为切的名字不断被人提起,已经都有些厌烦了。
后来看了《不良教育》,后来又知道《摩托日记》里面的切就是《不良教育》里面的那个漂亮的男孩演的,于是突然又想找来看了。
看完后,很难把这里面的切和经常在图片中看到的那个留着大胡子、叼着一根雪茄、挺着个将军肚的革命领袖格瓦拉联系起来。
只是到了影片最后,他和格拉那多分开时说“这个世界太多不公不义”的时候,才能依稀看出一些他日后的身影。
我经常想,切这样的人,本来也有着优越的生活,也有漂亮的女友,但他却甘愿放弃这一切,去过转战丛林的生活,最后竟被迫害致死。
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
当然,片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人民多么苦难,切的感受多么深刻,反而在很多时候片子的格调是轻松诙谐的,这也恰好避免了使此片成为说教片。
但是某些片断,比如他们遇到了那一对共产党夫妇,以及他们和秘鲁的农民们的谈话,恰恰成为了影片的点睛之笔。
当看到他向矿场主的卡车扔石头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叫做青春,也许叫做激情。
但其实,如果只从影片中反映的这些表面现象来看,我是难以理解是什么促使了切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一名革命领袖的。
革命。
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革命的吗?
看完这部影片,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当看到切在生日之夜不顾一切地游泳过河的时候,我被打动了。
这是单纯冲动吗?
当在这个人人都会说上一句“冲动是魔鬼”的SB年代时,还有人会有这样的“冲动”吗?
这时我在想,我会不会做出这种事。
是的,请不要说“我很感动”、“我很佩服”之类的话,请想一想你自己会怎么做,请反思一下你那苍白的、无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当现在的“驴友”们为了爬一座不高的山而反复比较着登山鞋是否高级,背包是否名牌时,在50多年前,一个24岁的男孩和一个29岁的男人已经骑着一辆满是毛病的旧摩托出发了,而且一走就是1万多公里。
这就是革命者和庸人们的区别。
想起1998年时,在沂蒙山的老区中,我看到一个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带着一群小孩子走进一所简陋的小学。
当时没有和她聊一聊,这是我现在最遗憾的。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
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
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
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
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
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
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故事開始的時候﹐哲古華拉已經唸完大學醫科(其實譯名有點問題﹐23歲不算少年了吧﹖)﹐患有哮喘病的他﹐與好友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家鄉出發﹐要從南到北騎著電單車橫越南美洲。
電影初段有愛情的描寫﹐但後來就不了了之。
他們的旅程當然不太順利﹐帳篷給風吹走﹐後來電單車也壞掉了。
但他們堅持了下去﹐攀山越嶺的同時﹐又給他們見到很多不平事﹕貧窮﹐政治迫害﹐死亡﹐娼妓﹐痲瘋病。
我覺得這電影描寫不同的慘況太多太分散﹐反而引致張力不夠。
途中遇到被圍共黨黨員的事情﹐如果按照哲古華拉日後的人生﹐這一段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竟然只是輕輕帶過。
不知是否阿根廷對於革命份子還是有點忌諱﹐不敢描寫得太詳盡呢﹖後來最主要的一段變成了在痲瘋病院當志願人員的劇情。
病者受到的歧視﹐確實令人心酸。
結尾部份哲古華拉離開前﹐不顧自己身患哮喘﹐半夜隻身游泳過河﹐向他們道別和作出鼓勵。
也許是這段太令人感動了﹐令人覺得這才是主線﹐電影完結後的哲古華拉應該是回國行醫﹐幫助病人﹐而不是加入反政府的行列。
影片裡面的南美洲﹐是一片遼闊的大陸﹐卻充滿了大量的貧苦大眾。
哲古華拉身殉自己的理想已經幾十年﹐南美也似乎沒有甚麼大的進步和變化。
除了足球之外﹐大家都很少聽見南美的訊息。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post_6.html
当Ernesto和Alberto坐在摇摇晃晃的旧摩托车上绝尘而去,开始了八千多英里横跨南美的旅程时,著名的"Che"还只是个叫Ernesto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这部一半传记一半传说的电影跟他的名声一样,唯美得让人叹息,但还缺了点儿什么。
这个故事里的Ernesto比同行的Alberto更坚持原则也更顽固些,大概是典型的年轻革命者形象,越到后来走过南美诸国的美好河山,看到人民的苦难越多,嘴角上就越满是悲悯的神气。
我暗地里认为这种悲悯同情很要不得,革命者如果不能踏踏实实为人民干点儿实事,就最好不要因为自己是救护人民的神,就为了各种主义钻牛角尖,而忘记了普通人民只想要不能用“主义”解决的平静生活。
当然这场电影浪漫得要死,绝口不提政治和残酷现实,旅程开始时开阔的视野能让每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迅速膨胀,然后镜头一路穿过气势逼人的秘鲁群山,亚马逊的滔滔河水,谁不想死在这片土地上?!
载着两个年轻人的雄心和梦想的摩托车其实半路上就彻底坏掉了,Ernesto的梦想却越来越崇高,后来在他的生日晚会上,一出口就是“革命”语惊四座,电影里的叙述稍后随旅途结束,Che自己的革命道路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之后他放弃了医学工作,援助古巴总统上台,又四处领导人民起义,时当壮年就被美国当局杀害,成为了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倒是没有半点革命意识的Alberto,开了一家医学院,如今还在写书怀念早逝的旧友。
怎么样才算是更有意义的行动,恐怕连历史都不能作公正决断。
一些人是唯美的,他们追求完美,崇高,纯粹,理想。
他们心中的种种美好设想以及对生活样子的期盼,宛如湛蓝夜空中的烟花,灿烂夺目,寂寞般的美丽。
但人生会用铁一般的力证来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残缺的、妥协的、相对的。
纯粹的追求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你向海市蜃楼忘我奔跑的时候,你已踏上了不归之路。
切·格瓦拉就是这么一个人,除去革命者的外衣不说,他兼备了勇气、识略、高贵。
不同于别的革命者,他几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在革命胜利之后产生一丁点的蜕变与享乐,没有被日渐埋没在名利与事务化之中。
他用极端的方式去诠释对理想对社会的纯粹追求。
这种对所有违背理想的不妥协,很少发生在一个国家领袖的身上,但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唯美的,应该必然会残缺的吧。
维纳斯像被砍去了双臂,成为残缺美的永恒象征。
而切·格瓦拉何尝不是这种美的活生生的象征呢?
唯美,所以失败,但正是这样才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了他,在现实里的失败的同时,他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了永恒。
2004年刚上映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深受触动,写了几行字,很肤浅,但今天录在后面,以示对切·格瓦拉的纪念。
一头不守规矩的长发,张扬叛逆;一抬头就照亮了整个世界,少年拿云;一生都为了梦想冲突,未酬身死。
当你横行万里的时候,单车孤身;当你谈笑政坛的时候,英伟俊逸;当你蔽野游战的时候,虎目含悲。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哪里呢?
为全人类的幸福,你做一次次尝试,是为了获得无上的荣誉吗?
已经誉满天下了,无数个头颅都在仰望你和你的战友。
而你猛回头,一个人走了,继续走下去,依然孤身,病体带着寂寞的心,却能装下整个人类的梦。
你再也没有回来,没有象佐罗一样,骑踏雪骏马,着黑丝面罩,用狭仄的长剑挥划出圆满的符号。
留下的是不甘、迷惘、呼号,和一张英雄的脸。
但玻利维亚的死亡之枪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传奇。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一个中上层家庭。
与许多知名的阿根廷人一样,他俊美、激情,生性漂泊。
唯一的特别是,天生哮喘,上帝总会在他深为欣赏的作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1952年1月,尚为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和一个同伴骑着破旧的电单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行程一万余里,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要让整个南美洲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共同摆脱贫穷、苦难。
英雄的诞生总是和生命的磨难、爱情的幻灭联系在一起。
在旅行途中,高贵的芝哲娜离他而去,广漠而沧桑的南美土地上,一个单纯如白纸般的男孩在无尽的跋涉中成长为一个坚韧的男人。
当坚韧的切·格瓦拉具备了崇高的梦想的时候,还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做成什么。
很多事情是在成功之后人们才会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
1954年,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和同志,古巴人卡斯特罗,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古巴革命组织并出任首领。
一个阿根廷人,却义无反顾的到古巴闹革命,他疯了吗?
他为了什么?
他能成功吗?
1956年他与卡斯特罗带领这支队伍在古巴登陆,三年后推翻古巴亲美的巴迪斯达(Batista)政权,举世震惊。
这时他才三十一岁,作为第二号人物先后当上了古巴的央行行长及工业部长。
历史证明他成功了,格瓦拉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阿根廷的优雅人群里享受赞誉。
但他去了古巴。
因为他要解放的不是个别病痛的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劳苦大众,而是整个世界的在不公正和苦难中煎熬的人们。
在那里,他成为南美洲的革命家和游击专家,古巴最显赫的领导人之一。
到此为止了吗?
不,格瓦拉的革命没有国界,他要实现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要解放全美洲!
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徒?
有谁象格瓦拉一样抛开富贵虚名、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呢?
一个三十出头就成为国家领袖的人,会是怎样的遗世雄风啊。
当斯大林的高官们在分配别墅的时候,切·格瓦拉宣布放弃古巴的官职和国籍,以个人的名义和他认为变了质的苏共决裂,并宣告自己的战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亚非拉国家的土地上。
他率领数十人远赴非洲刚果的金沙萨支援革命,后于1966年带领一队游击队员进入波利维亚东南部丛林,直接挑战CIA支持的亲美政府。
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很多,但有几个人单枪匹马去领导他国的解放呢?
如果格瓦拉成功了,他会是一个神话。
但每一个以梦想为名的壮举何尝成功过?
这就是现实。
现实会让小人得志、英雄揾泪。
切·格瓦拉带领仅17人的游击队在波利维亚丛林与一支由美国特种部队训练、CIA指挥的1300人波利维亚政府军周旋了整整一年。
1967年10月8日他哮喘发作,受伤被捕。
次日,在波利维亚小镇La Higuera被枪杀。
让我们来看切·格瓦拉的面容,贝勒帽,长乱发,双眼望天,单手握拳。
一时间洛阳布贵,全球很多年轻人都穿上印有他头像的体恤衫。
对他革命事业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应在其次,应是对青春、梦想、不屈、激动向前等等美好信念的憧憬吧,头像就是一种姿态。
他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竟然能够成功过的理想主义者。
当我们最缺少的时候就越怀念,虽然往往并不一定是好的。
那年他23岁,是阿根廷一个体面家庭的孩子,即将拿到文凭的医学院学生,美丽姑娘看他的眼睛带着微笑,不会跳舞的他总会躲在一边……然而,平凡而温情的生活却按捺不住青春无名的躁动。
终于有一天两个死党欢呼着跳上一辆破旧的诺顿500摩托驶向遥远的国度。
道路蜿蜒而去,老摩托搭载着不羁的梦想在不断变换的背景画面中飞驰,青春自由的辙迹如同广袤天空下恣意挥洒的笔触,燃烧着奔放的热情……《摩托日记》,一个无法用“旅行”和“友谊”概括的电影。
1951年12月,年轻的格瓦拉与挚友阿尔贝托•格兰纳多从阿根廷出发,计划沿南美东海岸,经智利抵达南美最南端后沿安第斯山脉向北,最终到达最北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遥远而漫长的行程历时8个月行程近两万公里,穿越数不清的村镇、荒野与高山。
上路伊始美好得令人担忧的旅程,终于因为一次次摔打而导致的摩托车报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为庆贺好友30岁生日的梦想之旅渐渐变成了挑战意志的苦行。
风尘爬上曾经无忧无虑的脸庞,但完成旅途的信念却因快乐的友情和青春的执著从未改变。
徒步、搭车、耍无赖、当义工……影片基调逐渐沉静,田园诗般的风景被鲜活各异的人与事替代。
南美,绚丽而与生俱来的苍凉,古老而又无边无际的神秘。
沿着《摩托日记》日记所勾画的路线,这片最少被人们提及的大陆多样的地理面貌与社会形态逐渐清晰。
面纱背后,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在欢快的乐曲中起舞,久卧病榻的老妇坚守着生命最后的尊严,面容麻木的工人围绕着篝火等待未知的命运,阳光下高贵而贫瘠的库斯科印加后人祖祖辈辈咀嚼着古柯,一群麻风病人享受着生活中不多的乐趣……画面冲击着视觉,事实默默改变着“为上路而上路”的年轻心灵。
当他们沿着古老的“印加小道”来到高山之颠的马丘比丘时,望着被茫茫云雾笼罩的空无一人的古老文明的遗迹,不知那静默于此的格瓦拉是否正在倾听来自古老大陆深处神秘无语的召唤?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影片结束之时,两位好朋友相拥分手热泪盈眶——阿尔贝托决定投身研究,治愈人们身体的病痛,而刚刚年满24岁的格瓦拉却从此没有停下他的脚步,直至生命旅途的最后一息。
“这是个没有英雄事迹的故事”,《摩托日记》开始的字幕这样说。
是的,这的确只是一个叫欧内斯特•格瓦拉的年轻人一次平凡的旅行。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回避打架、说谎等年轻人无害的插曲。
但大约也没有人会否认,这样的一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信念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
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我们已经死了吗?
就像片中那条没有尽头的路已经耗尽我们的精力了吗?
电影的镜头是不安分的,就像格瓦拉的一生。
我看到拉美人的欢乐,就像拉丁美洲的音乐,用欢乐的歌声吟唱悲伤。
或许是我的错觉,或许我被欺骗,或许,悲伤被掩饰起来。
透明的画面,透明的音乐,透明的格瓦拉。
一个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同情心的人。
他决不是一个叛逆的人。
他只是想把他的同情心付诸行动,他是为了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才是格瓦拉伟大的地方。
想想现在我们所谓的叛逆青年,是什么呢?
只是毫无理由地反社会,如果说有什么理由,那理由也只是为了自己。
说他是堂•吉诃德,我想,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人,作为我们时代的英雄,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看看我们自己吧,胆小如鼠而又像一潭浑浊的死水。
然后格瓦拉只变成墙上的一幅标志,成为我们的遮羞布。
在美好的镜头里面,让我几乎遗忘了穿透格瓦拉的痛苦,或许,镜头太美好了,或许导演也忽略了格瓦拉所看到的痛苦,影片里零星穿插了一些农民对痛苦无关痛痒的叙说,也穿插了一些左派人士所遭受的迫害,以及极少篇幅描绘了矿工的悲惨。
让影片缺乏了所包含的苦难的巨大张力,我看到,格瓦拉的转变是勉强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电影没有穿透痛苦的核。
影片结尾是一幅幅固定的黑白人物镜头,像一幅幅人物的纪念肖像,很生动,就像纪念那些我们只能凭吊的过去。
写完以上这些话,我感觉有点矫情,格瓦拉真正在我心中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并且用生命实现这些理想。
我有很多理想,可惜,在我脑海里仅仅都昙花一现,我甚至连把它们付诸行动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敬仰格瓦拉,我现在已经可以预计到,我死的那一天,一定充满后悔。
A为了旅行而旅行。
在电影《摩托日记》里这个23岁的青年,面对两位共产党逃亡者的询问,他这么说,带着享乐主义似的惭愧感来说明他们从1951年12月份上路所做的一切。
在哪一本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们点燃荷尔蒙的日记里,他找出了波德莱尔作为整个冒险家般旅行的理由:真正的旅行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漂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2008年5月开头打硬皮火车由南到北的两个青年人,在忍受几天来不断更换地地铁大巴,以及冷风天里的夜游,后来我们在返回的路程里轻易地宣判此次旅行的失败。
回忆起来的,是两个刺毒阳光下的苍白脸庞和面对摆在眼前这刺生生的京都风景时我们疲惫而僵直的脑袋。
旅行的意义,在这时被重新放到眼前,甚至我们所在做的,带着一笔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偿还的费用就在另外一个地方。
这些行为似乎是过于理想化的,被我们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该去嘲笑。
为了安慰自己,我重新翻出《摩托日记》,那辆诺顿500奔驰在宽广田野上时,一切快干巴掉的心胸突然又变得开阔而兴奋。
仅仅需要看着这一片新鲜色的美景,就已经足够说服自己重新煽情起来。
记得一年前暑假,从大理到丽江的自行车之旅,我们醉于从所有精致旅行照片跳出的景色。
关于格瓦拉。
到底有多少被神化了,我随手就能抓到一本这样的书,它用一排一排精致的句子,来论证理想主义,浪漫的革命家,忧郁骑士。
好像这些词语的发源地就来自这里。
然后,一批一批的青年人们包括我开始拎起挎包,满身肮脏和疲惫并以此为荣。
再后来,给五百同学发去的短信,为什么我们终究不能像这样子,像五十年前这两个家伙那样上路呢。
生活教会我们的总是狡猾。
怎么用最舒适的方式来完成一次生活。
勇气自然是没有了,最后只剩下失落。
B那么,一次旅行如何影响这位浪漫主义者,至而变成一位果敢的革命战士呢?
当年与格瓦拉同行的格拉纳多在晚年时接受BBC采访时,提到格瓦拉,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正直,和将消极的变为积极的能力。
在影片里,镜头多次对着他们俩的分歧,为何他会有如此坚定的力量,始终保持正直呢。
他直面说出老头儿脖子上的是肿瘤,劝他去医院看,结果没有讨到食物,即使在饥肠辘辘时仍旧坚持这样的原则;临走时他回答盛情款待他们的医生Hugo Pesce时,用平庸,劣质的生硬评价来告诉他的看法。
正如医生出乎意料的回应,我们已经忘记了诚实的美好品质,总在寻找让保全自己的方法甚至不惜以敷衍的方式。
格瓦拉是一个极端,他告诉别人,被认定固执或者正直的原则。
这个遗传有哮喘病的青年,在学校里随身带着哮喘药参加踢球这样剧烈的运动。
下冷水湖抓被打下来的鸟,还是干裂路途中的长途跋涉,他总是保持着倔强的姿态。
那两个躲避暗杀的共产党人,以及大煤矿,所看到的是一个个仅仅为着生存下去的苍白的脸。
这些真实似乎已经超出了旅行中那美景和美女的快乐故事,转而面对的是一具沉重的事实。
似乎是他的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为着这样的不正义愤愤不平,并且试图用着自己的热血改变这些。
21世纪这个年代,新成长起来的我们,大概是没有了这样拯救的念头,这些太大的字眼,被耻笑为不切实际。
大家习惯了认认真真地生活,偶尔回望一下还存在的八十年代那些老骨头们,看着他们的信誓旦旦,觉得是相当可怕。
电影最后也忘不了将这些纯净彻底下去,24岁的生日,面对一公里有余的河面,从这边医生住着的,到那边麻风病村民们,他说只有今晚才是他的生日——他想与河对面的人一起过生日。
格瓦拉在与麻风病人们待着的这一两个月,似乎就已经能够看出他领导的气质。
他会一开始就很容易给那位濒临绝望的女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切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群人里。
最主要的是他们被当作动物,而不是当作人来对待。
玛雅文化遗址那个沉思的青年面对同伴格拉纳多的设想:没有武器,怎么反抗?
怎么反抗所有存在着的不公,以及原本就是一块领土的南美洲大地。
而那些格瓦拉T恤,彩色传记,美好影像,我们不断复制格瓦拉,以此来安慰这个时代已经缺乏的勇气,甚至很自然地质疑起1952年的一段旅行的真实性和后来的所有伟大,然后继续认认真真地去焦虑口袋里的钞票。
看了《摩托车日记》,讲切•格瓦拉年轻的时候,跟朋友阿尔伯特展开了一段纵贯南美洲的旅行,他们骑着一辆破摩托车,从布宜洛斯艾利斯出发,穿过草原,经过女友的城堡之家,经过智利,用医术、报纸“骗”来免费食宿、修车,以及姑娘。
他们爬上马丘比丘,怀念一个不知道的世界,他们拜访秘鲁的“美洲心脏”,被贫苦原住民的生活所震撼;在利马他们得到麻风病医生的帮助,得以乘船前往麻风病人之村做志愿者——在豪华轮船的尾部,切被牵在后面的土著人小船所震撼,而阿尔伯特则被美丽的土著姑娘所吸引。
他们在麻风病人之村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消除病人与健康之间的界限,重要的是让这些陷于疾病与歧视的人群得到了平等、无私的关爱与奉献,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出来送行。
片子中有很“人文”的摄影,是按照切在旅途中拍照的方式进行拍摄的,我觉得这一部分非常动人。
在电影这样一个动态的世界里,人物保持静止、肃穆的方式,想远古雕塑一般,留有永恒一般的影像。
他的朋友,阿尔伯特,一开始就显得充满活力,随后的旅程则显得更为世故、圆滑,比如他会为了得到房子而诓骗对方说我们是专门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准备自己履行去帮助这个国家,以及整个南美大陆。
事实上他并没有行医资格,他这么说只是为了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欧内斯特则显得更为诚实,当地人脖子上的肿瘤他治不了,他就实话实说,不会声称自己能治疗以获得食宿;而在智利的小镇上,当他听工人说自己的母亲已经病重希望他去看看时,他没有因为姑娘的盛情邀请而推脱,而是毅然离开姑娘去看望病人;在利马的医生希望听到他俩对于他的小说有何见解时,阿尔伯特说了很多奉承话,而欧内斯特则实话告诉医生“很糟糕、很难阅读,事实上你应该做你做在行的事情”——结果弄得对方怔了半天,说:你是唯一一个跟我说实话的人,唯一一个。
当他们终于到达委内瑞拉,欧内斯特为了学业不得不提前乘机飞回布宜洛斯艾利斯,临别前,他对阿尔伯特说:我们旅行了这么久,有一件事情发生了,我看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
...“我已经不是我了,至少已经是不同的我”。
这趟旅行,促成了欧内斯特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可以说,正是因为摩托车之旅,让欧内斯特变成了日后的“切”。
要说有什么旅行的意义,也许这就是吧,它让人看到了世界的真实,让人变化,让我已经不再是我。
(2011年1月3日)补记:刚看完这电影,不久就听到剧中人,非法医生阿尔伯特,带着年轻的欧内斯特上路的阿尔伯特,最后定居古巴的阿尔伯特,2011年3月5日去世,缅怀……
时间无疑是评定一个好电影的关键的因素,特别是来评定自己喜欢的电影.于是,128分钟的摩托日记,不知不觉很快就看完了.关于切·格瓦拉,大家都说的太多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tee和海报,都是那个戴着黑色贝雷帽的男人,一脸的坚毅,甚至不能免俗的我,有段时间手机屏幕的背景也是用的他的图片,火红的背景,象征着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气势.尽管,我相信很多身披着他的头像的Tee的青年们未必有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精神,青年们尤其是这些文义青年,摇滚青年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态度,其实这样也不坏,至少这也算是对伟大的革命者的一种缅怀,如果没有这些文义青年们,天知道我知晓切·格瓦拉的时间会向后移多久呢.摩托日记,几年前就隐约听说过这个片子,也是属于想看却很难找到的片子.最终也是在珠海的下载岁月里bt到的,来之不易,一直保存着,也没有机会去看,在等待,等待着把他翻出来好好看的时机.这段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以后的出路问题,并且在和身边或者不在身边的同龄人比较后,愈发的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曾经有好的机遇也放弃了,同时也缺乏抓住好机遇的才华,这种时候,大概是很需要这种电影,来激发下自己的斗志吧.之前除了知道格瓦拉是古巴的革命领袖,然后年纪轻轻就遇害之外,对他的了解除了那个著名的头像外,一无所知,这个电影,也算是给我的一道了解他的快餐吧,象是一道开胃酒,真正的了解,或许则是好戏就更在后头了.23岁的医学院未毕业学生格瓦拉,略带羞涩却意志坚强的火爆小子,身患严重的气喘和29岁的生化家格拉纳多,把mm高手,而这种把mm高手往往都是很穷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起骑着他们那辆名叫吊车的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了,途经智利,秘鲁国家,一路从南到北穿过拉美大陆,最后目的地,大陆顶端的委内瑞拉.两人几乎身无分文的就这样上路了,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旅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流浪.这是一场真正的自我的放逐,而吊车出发不久便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宣告报废,而家乡的女友也很适时的告诉我们未来的革命英雄,无法等他.人们都是很现实的,现实也会让人活的更自在舒服快乐一些嗯.在麻风病村的遭遇是本片的重点,而他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大概也会让我们如今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汗颜吧,而一个人的个性魅力也在这种特殊的地方显露无遗,一个认真,执著心肠好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是会深受周围的人群的爱戴的,这也昭示了他日后的领袖才能.这种才能我觉得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对电影的一窍不通让我看完电影后也无何说起,在看电影的途中也经常被格瓦拉所感动,我想这只是一次旅行的纪录,纪录我们日后伟大的革命领袖在这次旅途中,真切而又直接的了解到了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民被压迫的遭遇,从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以后的岁月里,被雨露所灌溉,成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为无数的后人造福,哪怕代价是牺牲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也就是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这么多同他一样年纪的青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缅怀和纪念着他,而我,比他当时旅行时,已经大了好几个月了,我不会成为他那样的伟人,但是,我也该做点什么了.这是年轻的格瓦拉在告别了美丽的女友时的念的一首诗,我在船上听到光脚潮湿的脚步声并且预见因饥饿而暗淡的脸庞我的心在她与街头之间摇摆不定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力量离开她的注视离开她的怀抱她的泪眼迷蒙愤怒被雨水掩盖无法挣脱这些儿女私情,便只能做个或快乐或悲惨的普通人...这个片子获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音乐奖,嗯,确实挺动听的,而句子中时而跳出来的简单词汇,也让我这种仅学了三课西班牙语的人感觉亲切嗯,如此...
看搭车去柏林的时候脑子里不时闪过的念头就是怎么这么像摩托日记啊 只不过前者的里程是倒数的,后者的里程是正着增长的。于是趁着热情未减,又把它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不想去探究里面关于革命思想萌芽之类的东西,只是单纯地,欣赏、崇拜在路上和在路上的人~
这片分数怎么能这么高的?我期待的是史诗,是Once Upon A Time In South America,看到的却是一部气虚电影,缺少那种力度。
2.5 挺无聊的,对人物原型没有任何恶意
年轻的领袖,拍的真流水且枯燥
其实本片没有渲染过多的革命理想,但通过黑白影像中,所谓阶级底层人们的双眼,你能感到有一种共同的渴望.这虽然只是描绘一段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上路的故事,但途中由"看"得"知",启发和成就了切格瓦拉投身革命的终生信念.
我倒真没看出什么来···
D9 流水借 世纪之星版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39987/
没有那么好看
男人的旅途,为了理想不断前行。风风雨雨总会过去,难忘的只有岁月为伴。
以小见大,不是我的菜。其实挺无聊。
看完片子有一种想上路的冲动!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的,青春而激情,现在的日子是苍白、乏味以及无聊的。这个年纪,应该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纪,还没到30呢!准备筹划下30岁之前自驾去西藏了!想起之前某人辞职然后在丽江徒步虎跳峡等,现在理解原因了
看完电影,30岁的Z表姐对24岁的熊猫说,我们也去流浪吧,去新疆。
理想主义的硬广,从埃内斯托到切,鼓舞人心呐,
拍的特傻,又散又乱的流水账,格瓦拉大兄完全被以一种傻白甜的方式展示了出来,当然,这时候他还不是那个胡子拉碴的争议人物,但是这一场一场的满怀天真笑容享受生活的下乡体验戏是怎么一回事?
看到45分钟受不了了。。。电影讲得什么东西,从超级感兴趣变得超级无聊,不想看把妹情节好吧~_~
其实我更希望骑着摩托完成全旅,而不是一半摩托,一半搭车和走路。个人很喜欢公路片,但是这部公路外的事情占了一大半,略有失望。改成“南美之旅”更好,而不是摩托日记。
期待过高。公路电影还是难逃流水帐的厄运。
这日记可真有点像流水账啊,但是南美是真美,电影截图都能直接当壁纸了!
作为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电影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也得益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拉美独特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所以主人公的反思才显得更有意义!
你们也在找工作吗。不,我们不找。不找吗,那为什么要出来。我们是出来旅行的。祝你们好运,一路顺风。资产阶级医生成为无产阶级斗士显露得过于贴合资产阶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