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还算不错,至少整体剧情没有无脑的感觉,相较于无脑吹明与无脑黑明,这个电影大部分剧情拍出了“不污蔑、不狂吹”的效果。
只是最后的巷战有点为了平衡而过度拔高倭寇了,那一战在历史上,实际上是快速完胜,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性。
另外,电影里很多地方在努力还原历史,包括戚继光与妻子的一些小细节,都一定程度上还原史实,只是艺术加工比较多,戚继光的妻子平日里没那么温润,是个货真价实的狠人。
同时,编剧对胡宗宪的言行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有没有必要我就不评价嘞。
总而言之,可以回味,算是个标准合格的电影。
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有几点还是比较违和的,首先倭寇的铁炮口径没那么大,而且从造型上看明显是“大筒”,所以叫“铁炮队”有点违和,但也不是不能硬凹,毕竟“大筒”也曾有段时间被称为“大铁炮”。
其次是明军的虎蹲炮,前面还好,决战的时候咋还突然升级成机关炮了,手动斜眼笑,一门虎蹲炮,不需要准备,居然连发,爆炸效果还很惊人,一发炸死十几人,这已经不是弹丸级别的威力了,明军突然这么牛掰了吗2333还有守城战时,吴樾临死前的强行生硬煽情,让人十分鸡皮疙瘩,如果他说点别的台词,说不定还能很丝滑,但是,你正身处大战之中,前一秒还在生龙活虎,后一秒被捅了,周围乱战一团,鏖战仍不止,居然强行明知故问“城守住了吗”,这个煽情在我看来是最低级最没有经验的那种煽情。
除此之外,三眼铳是个准头欠佳的火器,打出狙击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
剧情可以,武器还算合理,只是部分武器表现出的战斗效果有点惊人,三星。
关于这段历史我还看过电视剧版本的,电视剧细节很丰富,人物也很丰满。
电影版的赵文卓演得不是很到位,只知道赵文卓是个打星,而且近些年出的作品不是很多。
戚继光其实算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在乎使用什么样的武器去对付倭寇,而电影里却是拒绝使用倭刀,好像很有民族气节一样,赢了才能展现气节,而所谓的苗刀也就是戚继光在战斗过程中用日本刀改的,其实苗刀不是万金油,但是它真的可以对付太刀,然后就让人吹上了天。
戚继光也不是那种不懂政治的人,为了培训处自己的军队可是花了一番功夫获得朝廷的支持,不能说他道德上不好,但是他绝不是那种刚直的人,甚至说他更像是李云龙那样的角色,其实把戚继光写得坏一点吧,反倒让人喜欢。
我觉得一个人只要是为了好的目的,使用一些无伤大雅的手段倒也无妨,但是近些年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觉得一件事如果开头就是欺诈,最后的结果总会因为开始的不道德而没有好结果,但是戚继光的不一样,他不是为了私利,他是为了大义,那样用一些小手段反而说明这个人懂得变通,当然,有些东西真的就是底线是不能碰的。
然后就是怕老婆这段,点到为止就好,这破玩意倒好,中间都是被这个给拖掉的,但是不提好像这个人又没有生活,主要是万茜演的戚夫人还特别嘬,这就很迷了。
其实中间战斗过程是真有料的。
而且对历史的考证也满不错。
最后那段跟老倭寇单挑真是太浪漫主义了,家族仇民族恨的不是应该一拥而上么?
而且还抓俘虏?
当场杀掉不是省的麻烦么?
这种战争毫无战争道德可言,他们就是贼寇,穷途末路抓来又有什么用呢?
就地正法不是才是正义吗?
反正还是八路军那一套,那就特别奇怪了。
之前看了访谈,说倭寇是好好考证过的,也有些艺术加工,但是把倭寇描绘得这么细致,一个个都有名有姓的也没必要吧?
总得来说,作为一部历史剧还是值得一看的。
英文名GOD OF WAR是几个意思呢完全和中文名对不上啊。
洪大哥该减肥了吧扶你的那俩兵差点没扶起来啊,监狱里和戚继光打那一场棍是几个意思呢,一点深意都没有完全是可以删减剧情啊。
戚夫人是更年期晚期患者吗,喜怒无常不按套路出牌,前一秒还做按摩马杀鸡后一秒就给老戚照脸呼耳刮子,明显性生活不和谐啊喂。
胡大人是从京剧舞台上直接入组的吗,架子端得real尴尬啊,还有老在府里摆那么多银子是几个意思呢,您不是缺钱吗?
我看就差发朋友圈炫富了吧,还有一场老戚要练兵胡大人给他一盒单手就能托起的银子,你是明朝发改委派来的吧是练兵还是练鸡子儿呢。
台词奇奇怪怪前言不搭后语,经常是尬聊的把天都聊死了,老戚奇兵取胜在军帐里那段他弟两个就不能离老戚远点再说人坏话吗老戚真的是可以听到的阿喂,大成离别妻子那段,转身走了那么长时间说了一句“好,走了”你是说给谁听的啊喂完全违和感好吗,最后和倭寇大爷互砍那段,倭寇大爷说了句“你跑的挺快的”老戚你是不是得说点什么啊光盯着人家眯眯眼看是几个意思,都把老头都看脸红了。
最后说老戚牌楼被倭军炸倒的时候,您不是应该站在后面和反派对视都眼神的吗,您被砸牌楼底下是几个意思呢?
你是GOD附体吗,猪脚光环太强大了吧,你是将军啊喂,不是尖兵排排长啊,按这套路估计20000倭兵你一人就都收拾了,终于明白为什么叫GOD OF WAR了敢情就是说你啊,那为什么还被老婆呼大耳刮子呢,emmm原来戚夫人才是真GOD OF WAR啊。
整体来说电影道具的历史还原度还是非常之好,服饰铠甲、兵器、部队阵型、器物、建筑装修风格、甚至是日本演员日语演出,基本碾压以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
当然也有尴尬的地方,铁炮打出榴弹炮的效果我也是醉了,电影开头明军攻寨的BGM是不是有点斧头帮帮歌的赶脚,差点我都跟着跳起来,骑兵呢?
导演你是缺经费吗问胡大人要啊,苗刀呢?
老戚佩刀都被砍断了就一点没想法?
那是藤甲盾牌吗妥妥是美国队长既视感啊。
导演还是非常有诚意的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战争电影的希望,就是想法太多没搂住,逻辑完全混乱,演员演技业余,情节幼稚,有几次我都觉得是不是删减太多剧情都对不上了,台州之战历史上戚继光不止3000人啊,3000人是戚继光前期招募的绍兴兵,台州之战时用的是26000戚家军啊。
影片的对真实的抗倭还原度非常高,我是不理解为什么分这么低。
各方面展示非常全面,鸳鸯阵是戚继光为抗倭专门发明的阵法,倭寇浪人面对鸳鸯阵基本无解,鸳鸯阵为什么这么厉害,以前只是书上看,现在有了直观的感受,三眼铳,狼筅,盾兵,江浙一带不似北方平原,江南水乡,野外多是田埂湖泊,城镇也是巷子和桥比较多,所以北方那种展开很大,平原步兵集体冲杀基本不可能,没有鸳鸯阵之前,狭小的路口或者巷口,长矛使用不方便,武士刀砍起来却随心所欲,鸳鸯阵出现后,盾牌在前,狼筅次之,狼筅较长,一般倭寇很难近身,不小心被狼筅刮倒,拖进来就是乱刀砍死,这样一个小队,即便跟大部队分开也很难被攻破,电影里,戚继光在巷子里被围那段就很明显,阵法很讲究,很真实,也不敷衍观众,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不像有些剧,所谓的阵法就是派几队兵跑跑装装样子。
朝堂之上的事就更真实了,历史上胡宗宪依靠严嵩,胡宗宪不是清官,却也是做实事的官,开始的时候,戚继光要训练新军,胡宗宪不肯,后面戚继光说这样可以节省军费,胡宗宪就欣然同意,可以想象当时的朝廷财政已经糟糕到何等程度了,但是好几个镜头都在表明胡宗宪这里银子可不少,可也不是他自己的,上下打点费钱无数。
锦衣卫无处不在,言官为政治斗争胡乱弹劾,前线俞大遒拿命抗倭,朝廷还给他抓了,要不是胡宗宪护着戚继光,戚继光日子也不好过,贪污腐败,倭寇已经泛滥到这种程度了,朝廷楞是拿不出多少钱,也拿不出多少兵来抗倭,抗倭的军费都要从贿赂的钱里拿。
有意思的是戚继光是有名的怕老婆,老婆守城这一段也拍出来了,而且戚夫人还是我的万茜女神,感情戏也是恰到好处,其实光戚继光跟他老婆的事拍个几十集的古装言情戏都完全没问题。
而且还有一点我很喜欢,历史上的戚继光不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相反是一个很会做官做人的人,贿赂上司的事也没少干,影片里专门写了他拜访唐大人,其实也侧面表现了戚继光的这个特点。
开头俞大遒身为总兵带头冲锋有点不合理了,总兵是明代地方武官的最高职位了,总兵之上,就是胡宗宪这种地方大员了,不过这也是文官职位,最高军事长官冲锋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吧。
我总是会把赵文卓的戚继光跟郑成功搞混,没办法,赵文卓的郑成功真的也很成功,这么多年了就是忘不掉。
总的来说,我觉得荡寇风云拍的还是不错的,历史还原度很高,基本的人物特点也很真实,但也确实不是那么出彩,对我这种对明朝历史有点兴趣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
这部影视,亮点很突出,里面缺乏的也有很多,名字荡寇风云,电影表现这一主题的时间也太草草收场,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个人觉得效果上一定会电影的排场更有张力。
从情节来看,国产的电影往往比历史电视剧的节奏,渲染,内容丰富,等等方面有更大的艺术效果。
里面也不乏内容不太符合真实客观的逻辑推理,在台州巷战里短兵相接,最后一轮火炮轰炸几下,就让倭寇2万人的队伍四散奔逃。
打仗也是依靠实力的,对方又不是鸡啊鸭啊羊啊,一下子就都赶走了。
用戚继光的夫人关系微妙,带动观众情愫,使电影更有可视感,不过不瘟不火,带不上层面。
与俞将军监牢里切磋武艺,这部分情节就显得多余一点。
另外主题上,是想体现出戚继光的英雄气概,保家卫国。
还是能真正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慷慨,气宇轩昂还是个人英雄的主题,也不明朗。
就像复仇者联盟一样,每个人都想拥有出众能力,成就自我的壮举。
如果能从这一层面对戚继光这个人物性格,精神,作为,进行多方面的深耕细作,我想这部电影也会更上一个台面了。
观众看类似电影,无不是想带入历史场景,寻找每个人能从历史人物场景壮举作为中寻找精神,情愫上的归属,认同,赞许。
还是挺好看的,没有花里胡哨的打斗,后期高潮部分,以及血腥部分不够。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荡寇风云》故事发生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继光率领3000戚家军在台州附近的花街、新河等地与20000入侵倭寇周旋,九战九捷,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史称“台州大捷”。
此战之后,倭寇不敢进犯浙江,浙江倭患基本荡平。
王朝正规军依仗人数优势获胜的剿匪战争,应该没有什么可看。
戚继光抗倭的传奇性在于,戚家军人数较少,而且是从乡民中培养的类似于特种部队的军人。
其对手倭寇的成分复杂而且战斗力惊人。
在元末及至到明万历年间,倭寇构成多有不同,从日本浪人到沿海的商民甚至是日本藩主的正规部队都成为了倭寇中的一员。
许多人对公元1555年72倭寇(一说53人)袭扰南京城印象深刻,这群倭寇转战浙江、安徽、江苏(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明朝时安徽、江苏直隶南京,属南直隶,谢谢网友 徐草央 提醒)三省,最后虽被全歼,但是给明官军造成的伤亡超过4000人。
这样一群具备超强战力,行动诡异,无恶不作的匪寇成为了大明军民的一场灾难,也是戚继光的强悍对手。
《荡寇风云》聚焦于台州之战。
台州之战是由九次不同规模的战斗合成的战役。
片中重点呈现了新河之战和花街之战。
新河之战发生在1561年4月26日,花街之战则在27日。
其中花街之战颇具传奇色彩:此战明军歼倭寇1000余人,斩首300余人,俘寇首2人,淹死倭寇甚多,缴获武器650余件,救出被掳男女5000余人,而戚家军仅阵亡3人。
这么精彩的故事,从商业片要求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来看,绝对是选对了。
那么,陈嘉上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 交代了倭寇的构成和敌我双方的常规战力对比。
片子展示出,倭寇的主力是松浦藩正规军,包括了少主和一群家将,这群人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且纪律严明;倭寇中纠结了一群浪人,这些真正的倭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单兵作战素质较高;倭寇中还有一些中国的商人武装,这些人伙同倭寇劫掠,战力和人数不详。
这支合成部队占据有利地形,携带以火炮、火枪为代表的远程火力以及倭刀为代表的近战武器,给明军造成了惨重伤亡,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率军进攻数月也没有攻克护寨,而一般明军对倭寇存在畏惧心理,很多时候一战即溃,无法发挥人数优势; 第二, 展示了戚家军成军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了戚继光认识到了明正规军的懦弱怯战,发现明军抗倭不力是因为军人战力不足,战斗意识不强;戚继光从永康和义乌两地民间私斗中发现浙江本地人战力惊人,可堪大用;随后,训练军队,改良武器; 第三, 呈现了明受倭乱的政治因素。
当时的明朝权臣严嵩当道,诬害忠良。
即使像胡宗宪这种想为民谋利的官员,也无奈遵从官场规则,夹缝求生,求取了一场即使胜利也可能引来责备的战争; 第四, 展现了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日常。
着力展示了戚继光妻子生活中的小女人,大事上有担当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戚继光则有惧内的嫌疑; 第五, 呈现了几场动作和战争戏。
主要包括了戚继光和俞大猷,戚继光与村民头目,戚继光与倭寇首领三场格斗,以及宁海新兵战、新河守城战和花街遭遇战。
在评价《荡寇风云》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片是近些年少有的古装历史战争片。
就历史而言,如上所述,台州之战包含了9次战斗,作为本片着力展现的花街之战,片子设定为倭寇的伏击战,但是在历史上此战更可能是遭遇战;片中在力量对比方面,呈现出了1500戚家军击溃并追歼20000倭寇大部的故事,可能并不符合历史。
而且片中有意将戚继光的妻子塑造为巾帼英雄,成为新河城城防的实际领导者可能也不符合历史。
(戚继光夫人确实指挥守城,谢谢 知乎网友 儒雅的子木君 提醒) 但是电影不是正史,不能以是否符合历史作为标准去评判一个电影的好坏。
所以那么书生谨从电影呈现方面说这个片子的优点和可能的不足。
先说优点。
第一,荡寇风云中的武器、盔甲以及演员服饰非常考究、美工布景也颇为精良、画面极富质感。
特别是片中日本官军的盔甲以及休憩场所的布置应该参照了经典日本武士电影,布置考究、细节丰富。
至于我们很多人想要看到的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第二,洪金宝、赵文卓、吴越以及仓田保昭的加持,让这部片子的动作表现在水准之上。
比如,洪金宝与赵文卓在展示棍术时,洪金宝棍法刚猛,而赵文卓以枪术化为棍术的打法非常精彩。
第三,陈嘉上作为一个成熟的动作片导演,有意向经典电影致敬,对熟悉这些动作电影的观众简直是会心一击。
比如,抄起棍子的赵文卓口中的,我可是“一寸长、一寸强”,来自《功夫皇帝方世玉》,赵文卓与李连杰对打前的一句台词; 再比如,赵文卓与仓田保召的对打中,赵文卓手中的长刀被削断为短刀,赵以断刀胜敌的设定来自于徐克导演的《刀》,片中赵文卓手持断刀快速旋转打败熊欣欣的场面堪称经典; 还有,洪金宝在片中扮演名将俞大猷,但是在1975年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中,俞大猷由乔宏扮演,洪金宝扮演的则是倭寇头目。
40多年过去了,洪金宝转换了角色,却依然是全宇宙最灵活的胖子。
再说缺点 第一,片子由于详略失当,显得剧情拖沓、节奏缓慢。
说其详略失当在于,片子本要着力展现的是花街之战,但是在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情节、戚继光通过俞大猷之口和自己的观察发现明军的问题等方面着墨过多。
如果这些剧情能够为片子高潮蓄势,那也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对戚继光妇人的展示特别是闺中情话的展示除了徒增尴尬之外,与片子主线剧情基本无益; 在呈现戚继光与俞大猷的惺惺相惜、在一群人讲战争战术时,也没有通过精炼的对白将此环节快节奏推动,而是走向了类似于电视剧的对话形式,坐而论道。
国内除了冯小刚能驾驭这样的内容而且保证观众不出戏外,好像还真没有太多的人有成功的经历。
要知道,姜文让一票演员在《一步之遥》中密集对话并没有收获太多的好评,而昆汀则是一个异类,那种叨逼叨、叨逼叨的作风确实吸了一波粉丝,但那是昆汀啊,人家cult片起家的,至今也未入主流啊。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看做是陈嘉上在为片子增加厚度和温度。
但是这种以破坏电影叙事节奏为代价的尝试还是应该适可而止吧!
第二,混淆了历史战争片与武侠动作片,动作精彩,而战争场面呈现不足。
片中出现了三场格斗虽说颇具水准,但在历史战争片中,显得过于牵强,给人一种剧情不够打来凑的观感。
事实上,讲述明朝抗倭的作品有成功的先例,最典型的要数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
胡金铨先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执导武侠片方面的套路优势,在打斗方面别出心裁,而且突出了俞大猷作为名将的智谋。
在本片中,虽然有一些战术层次上的阐释,但是并未出现智谋上双雄对峙的场景。
胡金铨以历史为背景做武侠片,大量的格斗动作无可厚非,但是要展现《荡寇风云》这种历史战争题材,则不能拘泥于个人的战斗力。
在历史片战争片中不是着力展现战争,而是大量加入武侠格斗场景,明显不合时宜。
第三,片子缺少富于仪式感的场景,其结果就是想要传达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战争中伤亡带来的悲壮感时,难以将观众代入预定情绪。
爱国主义情绪的表达在电影中依赖于语言、符号或者是仪式性行为。
但是片子在这方面明显着力不足。
士兵跑步时喊出的口号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后部分并未展现;军队出征前、两军交锋前或者军队遇到重大挫折时,将领的训话其实是非常重要,也是升华电影主题,传达价值观的宝贵节点,但不知是何原因,荡寇竟然放弃了这些节点; 战士阵亡或者惨烈打斗是要展现战争的悲壮感,但是陈导因为在战争时没有全景展现,也没有刻意用一些慢镜头或者闪回处理,再加上背景音乐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所以情绪表达不到位; 本片最大的缺失还是是仪式感不足或缺失,对阵场面中,仅在鸳鸯阵新兵对敌时才有阵法的呈现,但在战士牺牲、战争胜利时全然没有适当的情绪引导性的仪式性镜头,整个片子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旗帜特写,也没有太多用于激励战士的口号,没有太多将领发号施令的展现,这不得不说是片子的缺失。
如果将香港的商业导演看做一个群体,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很鲜明的特征。
比如,与很多大陆导演相比,这些导演商业嗅觉更为敏锐,对桥段的把控更为精准,类型片技法也更为纯熟。
但是这批商业片导演,往往过于拘泥于成熟的电影桥段,有时将商业元素的直接代入,以至于,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过火夸张,不合时宜;而且,习惯了聚焦于个人的商业导演在执导武侠、动作、爱情片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宏大历史题材时,其内蕴的格局就略显不足;还有,最近的香港电影似乎也在尝试对家庭价值的展现,这点在叶伟信制作的叶问系列中非常明显,但是如果将这种家庭情趣不加选择的生硬代入,就有些牵强了。
比如本片中,导演还给戚继光一段床戏……我非常赞同将英雄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形象,但是原谅书生无力消化这样的设置。
总而言之,荡寇风云是一部沾染着武侠风气的历史战争片,就题材而言,香港导演敢于触碰都是一大进步。
作为披着古装的主旋律题材,导演如果能摒弃一些动作片思维和小市民情趣,将历史、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注入片中,相信会有一个更为精彩的作品。
博纳和陈嘉上所谓呕心沥血几年的作品,现在这个成绩当然很不出彩了。
这部电影优点很明显,武打很精彩,场面很恢宏,质感真的不错,赵文卓宝刀未老。
缺点同样突出,就是神奇的剧本,这种家喻户晓的故事拜托就不要太改编了吧,过于营造英雄的神力都快成神棍片了。
剧本真的是作品之魂,这么雷的剧情,你特效,武打再精彩也于事无补。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有倭寇攻略苏州、崇明等地,杀人掠货,猖狂一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闽浙海防军务提督、抗倭名将朱纨在双屿岛击败葡萄牙人及各国海盗,收复当时亚洲最大的私贸港口双屿港(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后世的香港,又有人称之为16世纪之上海)。
朱纨遭闽浙乡绅陷害而死后,沿海形成了军事真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攻破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四处屠杀抢掠,即将荼毒整个亚洲的“嘉靖大倭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倭寇极其残忍,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后世的侵华战争,甚至犹有过之。
由于这时的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朽不堪,加上倭寇中有经历过战争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因此抗倭初期,明军一败涂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6月7日,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根据军方塘报确定的人数,民间笔记有记为72人的)的倭寇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 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时被总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明军放箭,倭寇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明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而且,这伙倭寇,竟然企图攻击有万余兵力的南京。
贼才七十二人耳。
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
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数千官兵全歼这股倭寇。
看过这个战例,再对比后来戚家军以极少伤亡的代价歼寇五万余,可以想见戚家军战力之强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剿灭福建倭寇,俞大猷剿灭广东倭寇。
从此,浙江、福建、广东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乱”基本平息。
说到嘉靖时代的平倭过程,一定要提到如下数位抗倭名将:王忬、朱纨、张经、赵文华、胡宗宪、余大猷、戚继光。
其中最有名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卒谥武毅。
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兵围攻岑港的倭寇。
感于明军战力不强,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
目睹了义乌的一次民间大规模私斗,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悍敢战,遂招募义乌的农民和矿工四千人进行训练,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
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广为人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剿倭记录: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白水洋战斗:1500人对敌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剿灭倭寇后,戚家军又先后经历击败鞑靼、抗倭援朝、对抗后金等战斗,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冷兵器战争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以上,就是电影《荡寇风云》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迷和明粉,我对陈嘉上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表示由衷的敬意。
先来说说优点:一、服装、武器和摄影都还不错,有几个表现倭寇冲锋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二、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三、动作设计不错。
四、戚继光振夫纲那段有点幽默感,万茜的表演很好。
这部电影的最大弱点,是在剧本上:第一、用了过多篇幅来表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武功。
诚然,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学高手,而且是搏杀战场上真正数一数二的高手。
俞大猷曾去少林寺,折服了阖寺和尚,并写了一本武林秘籍《剑经》。
戚继光精通拳术、棍术,箭法超群,武艺出众。
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他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武功,而是练兵和用兵之法。
也就是说,武功高强,顶多是“百人敌”,但戚继光厉害的是兵法,那可是“万人敌”。
电影中对戚继光的谋略表现不足,建议导演认真阅读《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会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精髓。
第二、戚继光的人设出了问题。
电影中有一段,戚继光在俞大猷及其他同僚面前,说他的顶头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勾结严党、谋官腐败。
这件事被锦衣卫获知并报告胡宗宪,被胡宗宪一顿训斥。
这是不可能的。
跟岳飞不一样,戚继光是个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的人,他后期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两人结成政治上的同盟,使他在官场上一直顺风顺水。
只是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因被言官弹劾而失势。
他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三、没有表现出戚家军应有的气势和技术含量,战斗场面太平庸。
鸳鸯阵的武器是有所表现了,但是,鸳鸯阵的阵法却没有表现。
鸳鸯阵在行军、接敌、追敌时都有一套变化,实用而有效。
电影中戚家军打仗就是刀盾兵平推,关键时刻靠虎蹲炮开路,没有表现出高明的战法。
这一点,要向日本电影《天与地》学习,他们用六万五千人和两万匹马,认真再现了雁形阵、双鹤阵、车悬阵等古代阵法。
另外,戚家军成军以后,对倭寇基本是碾压作战。
而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每次都是险胜,而且还有运气成分,完全没有打出戚家军的威风来。
很遗憾,陈嘉上毕竟不是梅尔•吉布森啊。
戚继光自称: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独步天下,霸气十足!
另附: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抗倭援朝,收复平壤的名将李如松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民族英雄,平定倭患的名将戚继光
有点难评论的剧情,但应该属于正戏戏说的范畴之一,人有那些人,只是被改了模式,譬如作为主角的戚继光,历史上是个精明人,这里硬生生演绎成了忠厚老实😑;历史上戚继光畏妻如虎,这里大致算是相亲相爱模式;历史上戚家军新军练成以后,收割倭寇,犹如砍瓜切菜,这里,还是要浴血奋战,不过,这是电影再加工,也能理解。
不过,对于其它的历史人物,就不太友好了,俞大猷成为称托戚继光的垫脚石,胡宗宪成为一个道具等等。
影片也参考了很多历史事件,但就是有一些似是而非之感,原因也就是历史的内壳里包装了武侠片的核,尤其戚继光三场单挑,VS俞大猷VS陈大成VS仓田保昭,毕竟,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最后吐槽一下,为了增加娱乐性,电影创造了一个日本松蒲藩,日本县城队伍就能打垮大明朝?
这里完全忘记了历史上倭寇之乱起于海禁,成于汪直,作为海盗,日本鬼子也是给中国老LM打工的。
PS:赵文卓又提供了一次,一成不变的人物形象,不苟言笑,忠厚老实😩😩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为这个冷门题材一星,战争场面一星,好久不见的赵文卓一星,日本实力派一星,全片最大败笔在于故事的节奏,主次不清,故少一星
总结起来就是剪辑太烂 赵文卓演的太烂-0-
其实还不错的,只是评分太低了,尽量还原历史事实,没有所谓的无敌,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也没有把倭寇拍的像傻子,明军也没有无敌战神,只有牺牲和险胜,这才是历史。那些无脑喷的,都是手撕鬼子看多了。
对戚继光这个民族英雄的处理上 本片拿捏恰到好处 作为一部民族英雄电影 将观众拉到倭寇频扰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历史事实——在俞大猷抗倭不利的局面下 曾经三箭定胜负的戚继光临危受命 自行招募三千义乌村民 以非常手段操练新兵 以先进武器 精绝阵法武装部队 组成闻名中外的“戚家军” 以少敌多 大败倭寇
拍摄手法让人昏昏入睡
有一些细节处理真的是硬伤啊。不过好在打斗看上去都是拳拳到肉,算是弥补回来了一大部分。
毫无新意的古装片,啊被海报骗了
虽然不是纪实类电影,但是风格独树一帜,故事完整有趣,很丰富的主角人物,爱妻爱书爱国爱家……这是高质量的古装战争片!PS.虽然万茜的风格我不喜欢,但是她演的这个妻子却非常喜欢……
还不错啊,没有那么多抗日抗倭类型影片里的矫。。。啊,不,是煽情桥段,战争场面还原得怎么样不是很清楚,不过不雷人就好了,打斗戏非常不错,赵文卓和洪金宝的组合,连武指都省了。而且赵文卓的惧内演得真是好萌啊~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拍的不怎么样 戚继光应该是个战场上有大谋大略的人 不是和人比比武打打拳的叶问 全片最突出让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攻城不是大战是戚将军怕老婆 这就有点尴尬了。
这是一部从服装道具美工布景和演员表演都很有诚意的电影,虽然剧情上有厚此失彼,但比世面上那些烂片可敬多了。而且故事发生在我的老家义乌,实在太亲切了。
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细节满分,火器,鸳鸯阵,终于出现在电影了。近年来最好的中国古代战争题材电影。
补标
收录.港.BD 多一星乃是夫人的. 赵文卓续和尚伙夫多年之后 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角色.
以为是烂片,其实没那么烂,当然也不好。优点:戚家军的阵法、武器等还原是合格的,虽然打得过于荧幕化,但是从比烂角度简直太好了,历史事件也有还原,比如坐牢、义乌征兵等。缺点:离谱操作还是太多了。戚继光各种逆天战绩,甚至打出过1000比0,那怎么拍电影呢,电影改编了岑港,然后初练新军,是个合理的吃瘪点,但是后面把小鬼子buff得太逆天了,竟然有正规军远征,人数多达2w打大型战役,扯淡呢,结尾变成武侠片让电影瞬间崩盘。
本片最大特色在於突破了前人特意把抗倭戰爭武俠化的做法,而是以軍事家角度展現戚繼光,並做到沉實可信。陳嘉上承接了他從《飛虎雄心》團隊作戰的組織能力,鄙棄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使得兩軍的對戰場景,既有實感,又富多姿多彩的戰法,在場面上可謂提升了古裝戰爭片的水準。而且加上專門研究明史的熊召政參與編劇,使得整體創作方式更加嚴謹(從合理化胡宗憲的政治手腕和對倭寇中夾雜了諸多漢人的描述就可看出),對戚繼光的描述也絕對不是傳統上的光明磊落,豪氣干雲,而是刻畫他和胡宗憲如何在腐敗環境體制下,逐步改革干實事。當然,本片也非絕無缺點,像是選擇趙文卓飾演戚繼光就很失算,趙文卓在演技和氣場上的缺少,決定他將無法駕馭戚繼光這一輝煌的歷史人物。
广电赞助的戏,现在都是挣快钱,各种刷ip,刷小鲜肉,这种没赞助的估计没人拍了。主题不错,不过既然要交待这么多东西,应该拍成电视剧才对,拍成电影太赶了。那个历史顾问是南师大教授郦波,在百家讲坛开坛说过戚继光。赵文卓身材还是那么棒,哈哈哈给
作为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已经属于很不错了。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展现出戚继光的战术,尤其是戚家军独特的战术小组和武器对倭寇压倒性优势。在最后的大战中戚家军完全是侥幸得胜。几个日本演员倒是非常的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