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女性并不愿记住自己的生日,同样,在别人的婚礼上生命会清醒认识到孤单,没有人可以逃过岁月的侵蚀,生命的成熟总是伴随着沧桑,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文字里隐匿自己的心境,当2006年台岛金马奖张艾嘉和爱徒刘若英挽着手结伴而行的一刻,我仿佛看到知性女子内心的忐忑和迷茫,岁月让人看透往事所有的细节却唯独把未来隐匿。
在张艾嘉和刘若英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早年张艾嘉在《爱的代价》里唱道: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而近20年后,刘若英在她的歌声里表达了相同的没落和心伤。
而在刘若英的歌曲《后来》里有着两句谶语式的道白: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我不知道这首歌是不是影响到了她的文字《Happy Birthday》,至少这份淡淡的惆怅始终萦绕在她的世界。
在这相似在两个人的电影里逐渐汇合,这些相似的心结让她们惺惺相惜。
在华语电影里,因为制作成本的限制我们无法和好莱坞争雄,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以情动人,从金马今次最佳影片《父亲》和911之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走向看,动荡的世界局势让人选择了家庭和人情之间的相互慰藉,视觉让人记住的只能是MV式的夸张,而在中国内陆城市的主流电影消费人群是白领女性和他们的男友以及以文青自居的大学生。
所以,编剧能否打动这个人群就成为赢得观众的主因。
电影作为视像载体需要的是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而人性、人心是111年电影永远的票房法宝。
几年前的《20 30 40》张艾嘉已经以她的年龄洞穿女性心灵的泪泉,那始终的落寞感和对于未来的不可测性始终伴随在她的文字和影像里。
在她编剧的《生日快乐》里我们同样看见她对于知性女性在当代的尴尬处境,某些情节的设计有着张艾嘉模式的影子,相聚其实是简单的事情,可是,相守和步入婚姻状态却是大多数女人犹豫再三的,当代有着太多潜在的诱惑和被诱惑,知性女性的内省和敏感其实正是阻碍她们选择的原因。
我曾经说过:爱情的意义就像义无反顾的赴死,你是否愿意被完全覆盖或者“任人宰割”。
没有奉献的爱情永远只是一时快乐的激情。
等待通向的往往是无疾而终的情感陌路,等待是让机会拱手相让给别人,可是,对于刘若英和张艾嘉来说,已经过了这样选择的年龄。
作为男性的我始终认为守望不如行动,答案的意义在于为自己寻得新的黎明,模棱两可的等待只能换得岁月心伤。
中国人有句老话: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2004我评价《20 30 40》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张艾嘉自己讲过:我拍电影,就是从女人的观点去做,从女人的观点去看。
确实,这种隐匿在女性深处的期盼和向往港湾的迫切是男性无法完全理解的。
再强的女人需要心灵的慰籍,那镜中的张艾嘉只是对生命突发事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
对于女性而言,她们始终认为向往比沾染尘埃的对视之镜更安全,虚幻的温暖真的可以伴你一生吗?
我表示怀疑?!
人是以对方的体温感受自己的温寒的,人是在对方的肩膀上感觉同类力量的,没有一个人足够坚强,在许多人的肢体语言里我读到的讯息是无助和迷茫。
在男性依旧主宰的世界,女性无论外在如何坚强,她的内心总是需要一个肩膀的。
具有才子才女式情怀的张艾嘉的电影总是看得到她落寞的影子,这我们甚至可以在《阿郎的故事》里看到,对于女性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她会愈来愈不确定自己的位置,伤感和年龄帮着叹息在文字里流淌,而属于大学时代的清纯便成为一波三折的咏叹。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需要记住,表白和争取永远胜于悠长的等待。
希望下一个生日到来之时,看到本文的每一位的爱情都能快快到来!
刘若英的文艺爱情片我挺爱看的。
气息均匀,节奏舒适,刘扮演的角色往往也是人淡如菊,她本人的气质就好象是片薄荷叶子,安静的,甜甜的,新鲜清爽的。
看她的电影,比较适合窝在沙发里,将碎花的窗帘拉起,当一杯清淡的茶来品。
《生日快乐》是个很简单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小米和小南这对大学时的恋人,从96年到07年这10年多时间情感上的兜兜转转。
刘若英扮演的小米有着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不自信与自卑使得她对爱情没有安全感,她和古天乐扮演的小南保持着10年的“比好朋友更加好一点”的关系,每一年小米的生日,小南都会通过不同方式送来“生日快乐”的祝福,他们深爱着对方,互相祝福对方,舍不得对方,性格与命运的捉弄又让他们总是一次次的躲闪、错过、与放弃。
直到小南不幸患病逝世,小米依然不知道她深爱的男人终于离开了她。
她完全不知道第10年发来“生日快乐,小米”的那个小南已经离他而去,永不回来。。。。
我不喜欢用这样的结尾来完成这个爱情故事,这就像泛滥的韩国凄美的爱情片,男主角或女主角最后总归是要离开人世,煽情痕迹太重。
故事的前半部分很动人,阳光弥漫在港大校园里,钢琴声、白衬衫、情调温暖且柔和。
我是喜欢小米和小南这样的情感,尤其是小米和小南几次的重逢,他们紧紧的相拥,他们也重未说过“我爱你 ”。
我想爱情应该就是这样的,平静的,温和的,不需要海誓山盟,小米说“比好朋友更好一点的关系”更持久,因为我们就不会“太在意对方”了。
爱一个人在意一个人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爱可以等待。
”电影里小南和小米在KTV点唱的歌。
是啊,有多少爱可以等待呢?
看完电影,将擦眼泪的纸巾扔进纸篓子里,我发现爱情真是“难搞”的事情。
看《生日快乐》之前的两个月,我在豆瓣看到关于刘若英和陈升的一个节目记录。
她在节目里面失声地猛掉眼泪。
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问陈升:“如果我有一天掉下来,你可不可以来找我?
你没有放过风筝吗?
线在你手里你要找的话一定找得到啊!
”我不是被她打动,而是被她对陈升的无可奈何的爱打动了。
所以我也狠狠地哭,就好像能感同身受。
然后我看了这部她亲自执笔的电影,海报上的她一如既往地散发淡淡的百合香。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孩子在爱与不爱的边缘慢慢长大——再详细一点说(虽然我觉得不用再详细说了)——这两个孩子都用了很多爱,但女主角小米还是不知道要怎么“相爱”,她说爱情不能长久,朋友才是能一辈子的。
所以,她说我们就做比好朋友更好一点的朋友吧。
小南一直不懂为什么“明明相爱最后还是要分开”,很多人都不懂。
她是要拥有他,但不要证明。
没有证据证明拥有,也就没有证据证明失去。
所以不要说,爱情的神圣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什么都不要说,暧昧才能保存最美满的爱情。
说到底,我就是不相信,就算结局是小南对她的爱一直延续到死。
包括小南的死我也不相信,我想更真实的结局应该是小南真的爱上一个小米都不认识的女孩子,然后当着她的面给小米打电话说“我们不要再暧昧下去了,我要的是真实的生活,一个温热的女人和一个跌跌撞撞的孩子”,然后他去上海定居,渐渐忘记了在她的生日发一句祝福。
默默看着这个世界最浪漫的事情被现实击败,恩这样看来我始终都是偏爱悲剧的
看完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现在回味起来还是记得在电影中,小米对小南说的那段话。
小米说要跟小南做好朋友还不要做恋人,原因就是恋人终归会分开的,而好朋友却永远都能在一起。
当时看到这一段,内心不自觉地就被触动了,接着眼泪下意识的盈满眼眶……这就是强烈的共鸣吧!
如果我还是18岁.也许会被这样一个近乎荒谬的爱情故事感动到茶饭不思.可是片子里的男女主人公.已经是在这个世界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成年人.我实在难以想象.什么样的理由让他们在一起耗费着感情.青春.耐心.以及所有宝贵的东西.玩这一场看似独立特行实则愚蠢无比的感情游戏.尤其是奶茶演的小米.套用片子里曾宝仪说她的一句话.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当然.不能否认奶茶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对任何一个角色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而她与张爱嘉的搭配更是毫无挑剔.从少女小渔.到20,30,40.再到现在的生日快乐.说白了是有点心疼.总觉得她这样类似的角色演的太多太多.无非是和幸福差之毫厘.最后却总是失之千里.这次的小米尤其让人看了觉得生气.觉得怎么会有那么敏感到甚至让人有点讨厌的女生.幸福不是那么乖巧的事物.如果自己都放弃去追求.没人有义务把TA送到你家门口.从大学到毕业.再到后来的日子.十年是怎样的概念?
那是最好的时光.可是我看见的只是两个男女互相追逐.又彼此蹉跎.要说的是.煽情与否和电影的好坏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不否认当看见小米听说小南要结婚.独自开着车绕圈.最后终于失声痛苦.当看见这些的时候.我也陪着掉了几滴眼泪.那已经和电影无关了.只是觉得那样的隐忍和倔强.好象记忆里某年某岁的我.只是到了今天.再也不见踪影.人都会成长的.不同的只是.有时候老天给你机会重新再来.有时候不.
我爱你……说出这三个字,几乎在同时,谁也不肯延宕。
纵然是无星无月的沉寂,我们都听得见,再清晰不过。
爱,此后,我们竟在生活中失去了这个字。
努力寻找类似的词汇来代替:喜欢、心仪、眷恋、痴迷、难舍,等等。
因为太珍贵,再不愿重复,遂在今生失去了这个字。
太久了,爱,已在岁月里湮没,只剩下最真实的——我,你。
可是小南和小米谁也不肯说出,因为害怕无法给对方幸福?
情到深处的小米,怕他会突然消失,就像她妈妈突然的离去,多年来的梦魇萦绕。
爱得太深的小南怕家族遗传病发作,不能照顾小米一辈子。
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们爱着,游戏着,只要在一起就一定是最快乐的时光。
从来,从来,从来没有吵过架,唯有一次小米还年轻时在公车上的沉默,是对小南的花心,也对自己的没信心。
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准备多久才能在一起,准备的太久往往结果都不尽人意。
密友问小米,为什么还不抓住,小米说“我在等有一天我变得不这么没自信,他变得不那么花心吧。
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就真的可以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爱,都在默默无言地浸染着身边的人,就如天空里的月亮。
它虽常常变化着形状,可那片清辉,却一直安静地照耀着,只因为,它一直在用心爱着。
可这话说完没过久,她就接到小南结婚的那个电话:发呆、沉思、嘲弄、无声的委屈、眼泪啪哒啪哒的滑落、车一圈一圈的在原地打转。
小米说“谢谢你让我不必再为你的幸福负责。
”其实她知道她一直在爱他,只怪这准备的时间太长,为什么终于准备好的时候,他离去的如此突然?
小米一直在用心爱着,当她终于像认认真真爱小南,为小南的存在而柔情似水的,为小南的存在而幸福安静的时候,他却告诉她“我要结婚了,我把咱俩的事都和她说了,她不相信我们只是好朋友,我打电话就是为了告诉你,我爱她,她就我身边,请你一定要祝福我们啊!
”这是怎样的残忍啊!
小米的心生生的被隔了一刀,刀刃锋利无比,开始不觉得疼,血是慢慢渗出来的,丝丝缕缕的疼痛,续而大片大片的染红腹腔,这疼,就要窒息。
然后再也抑制不住,撕心裂肺的痛哭。
我想,最悲哀的事情,最钻心的疼痛,都是无声的表现出来的,使劲忍着忍着也忍不住,一个人的宣泄只能通过痛哭吧?
突然想到小米和小南并排坐在沙发上那幕,小脑袋歪在小南肩膀,仿佛一转身就能将温柔传递给他,若时光定格在那一刻有多好。
不要等待,不要捉迷藏,不要美国、日本、维也纳,就留在对方身边,在晨光中一起笑着醒来,让那该死的纸片见鬼去吧~什么“我回去了,不应该在这里久留”,都是违心话。
他对她许愿“明天和我一起回去”,她没立即答应,他就用一张小纸条来报复。
那时候的他知道,时间已经不长了。
这个善意的小谎言还会维持多久呢?
这句“生日快乐”还能欺骗小米多少年呢?
小南,你说的永远是最悲哀的快乐,你把小米放在最暖的地方,可却不知道,这思念的疼比死去的痛还长久,只要一息尚存,这思念就会缠绕着小米,直到来世的相逢、相知、相守。
假如大喜之后会突然迸发大悲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疾病,那么看来我应该看看心理医生。
高中同学聚会后,莫名的失落感顿生,想起前两天看的一部旧电影——刘若英和古天乐的《生日快乐》,就想不如借文字抒发那大悲,总究是比压抑在心中更好的。
影片的开头,1996年6月7日,我倒是不记得那一年的生日发生了什么,也许只是因为片头这个熟悉的日子,让我对片中的小米有着深深的情感投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灰色地带。
法律会有、道德会有,连情感也会有。
我绝不然是说故事中小米和小南的故事是如灰色般压抑阴沉,相反地,他们的故事是朦胧,像灰蒙蒙的大雾,你想拨清,却总是拨不清。
正如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里,你做了一些不大好的事,但是却不会违背法律。
而小米和小南的故事,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但最终二人却依然游走在灰色的雾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先走出来,牵着对方的手走出那灰蒙蒙的雾中。
故事中的小米,双子座。
人人都说双子座极端而敏感,她的悲伤永远只是深藏其中,她的欢乐,你永远看不穿是真的快乐还是故作的微笑。
小米也是如此,故事一开始,过于有默契的两人,一个提着蛋糕、一个提着麻辣锅,奔向对方的宿舍,计划之中的惊喜因为这“默契”变成了意料之外的扫兴。
对此,小米短短的三个字“嗯”“拜拜”,电话那头的小南能听到话筒那边的泪水么?
看过一个心理节目,单亲的小孩子,对于爱人会特别地依恋或是特别的着紧,当然也会特别地没自信,因为他们已经失落了爸爸或妈妈的爱了,他们不愿意再失去自己深爱的那个人的爱。
可是偏偏地,碰着的是那个敏感极端却好强的双子。
很生气,却不会发脾气也许的是害怕发脾气会令爱再次失落;很难过,却不会当着你面流眼泪,因为双子深信要是在你面前哭了,自己就彻底地输了;很在乎,却不会对你说,只因为那好强的个性里容不得她这么做。
看着身边从不缺女生的小南,小米只能以沉默表达自己的不自信;听着小南在餐桌上和女同学那样的对话,也许别的星座觉得那没什么,可是敏感的双子却还是觉得很受伤,可是受伤又如何,也只能沉默以对吧;小南要走了,小米却借口要照顾婆婆,泪是流了,当然是在小南离开之后;小南说要结婚了,宁愿像个疯子一样开着车在那兜圈圈,流着泪却还倔倔地对电话说,好啦,我终于不用再为你的幸福负责了。
时常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可是更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什么都是却也什么都不是。
当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两人的时候,他们亲密恩爱;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相隔多年再次相遇的“比朋友更好的朋友”应该能够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却告诉另一个要结婚了,可惜新娘不是她。
在剧中,小南并没有与别人成为伴侣,而是听着小米的钢琴录音魂归天国;在现实中,是不是该是那本该是你新郎的人,现在却挽着别人的手步入教堂呢?
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觉得凡是所谓的恒久爱情,终究是因为有一方先于另一方离去,二人的幸福时光嘎然而止,所以地,才有他日恒久的思念,或许思念的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段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也许地,故事中的小南的离开,只是为了让这份思念可以永久地永久地留存吧。
剧中常出现那首歌“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是对于剧中这段已相隔天人的爱的唏嘘注解。
而现实中,倘若真有个小米,我想她会不会在小南生日的时候,静静地唱“对你的声音你的影你的手,我发誓说我没有忘记过;而关于你选择了现在的她,我只能说我有些难过,也曾真心真意地等过”这一种想见不能见的伤痛,让我对你的思念越来越浓,我只能把你放在我的心中。
给剧中的小米,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给那些现实中的小米,你还听说爱情回来过么?
写于2009.1.22 凌晨1:07
6月7号,小米在等小南说生日快乐。
刘若英和古天乐的搭配让人觉得怪怪的,没有二刘(刘德华)的合作那么让人愉悦和谐,影片中,两个人像在玩捉迷藏,她藏他寻,他躲她找。
曾志伟说,“如果有人看这部片子哭了少于三次,你就让他来找我,我会问他,你还是个人吗?
”很不幸的是,我恰好属于这“非人”一类。
我不喜欢或者不欣赏小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有点自私。
她爱小南,可她更爱的也许是她自己。
小南帅气,富足,前途无量,小米自卑得想将这段关系调整为好朋友,只有好朋友会一辈子。
她在心底渴望霸道的占有小南一辈子,在现实中却以缺失的安全感为由把矛头直指小南的花心。
她得不到承诺,怕受到伤害,所以宁愿放弃开始。
他在昏暗的车中,小米痛苦的大声喊出“我们多少年,多少年……”我看着她,忽然觉得这本该就是结局。
然而影片峰回路转,一转就转到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情节上。
小南是因为得了癌症才向小米宣称他要结婚了,并委托他大姐给小米发生日祝福。
看片头时,看到刘若英是故事的原创,本以为会是“才女出名篇”的大好局面,可惜奶茶还是没有张艾嘉的那份从容和娴熟。
总之,生日快乐少了点文艺片的气质。
而且我始终觉得,是小米错过了这段感情。
晨跟我持相反的观点,在一旁呼喝着:小南真不是男人,这么好的女子,应该给她承诺,让她安心,应该主动掌握这份爱情。
我睥睨。
他不依不挠“现实生活中太多女生把自己当成公主,梦想找个王子,这样有着淡淡自卑淡淡自知的女子才可贵。
”也许是,也许不是。
男生喜欢从俯视的角度看女生,而女生却从未放弃从仰视的角度看自己。
我无法理解小南小米那种沉浸于暧昧的行为,就如我无法理解小米放纵自己用一个如此虚幻的借口来伪装自己。
你在乎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
小米仿佛内心祈盼的是天长地久,却奇怪的满足于曾经拥有。
爱就爱,不爱就不爱。
小南是花心的,可是花心的王子心里只有一个西西公主不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吗?
即便有一天,真的是一个人独行,那也学会了如何爱,如何恨,这足矣。
满足的心可以安静下来看一朵花开……
电影一开始其实有被吓倒,三十多岁的刘若英和三十多岁的古天乐,再怎么扮纯情,也不像大学校园里的青葱少年。
再看下去,十年时光,点点滴滴,竟也慢慢融入。
一个个小细节,诙谐或伤感,都是淡淡,回想时又多少有些惘然,相信这些小细节的加入不少是张艾嘉的手笔,让人想起《心动》,那些青春的花呵,怎么就在岁月中慢慢飘零。
小米是个很作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一般来说很不讨喜。
电影反复出现小米妈妈摔门而去的场景——被遗弃的小米缺乏安全感,电影想以此为小米有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开脱。
但这些掩饰不了“作”的本质——怯懦、脆弱、自私、贪心。
小米渴望被关心被疼惜,却又怕受到伤害;不愿意放开怀抱拥有却又舍不得放手。
在神社许愿的时候,小米写的是:我喜欢的人永远不离开我。
注意,是永远不离开,不是永远在一起。
小米们需要的距离是,眼光可以触碰,指尖可以相握,但绝对不要亲密无间——亲极反疏呵。
你不要要求我,因为我从未曾要求过你。
是的,我或许曾暗暗期盼,但从未要求。
“我不要爱,不要爱,可是我离不开”,《假面的告白》里这一句,用来形容这类作女,真是再贴切不过。
作女们以为妥帖准备好一切,足可刀枪不入,只享受温暖不会有刺痛。
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愿,小米在知道小南婚讯后痛哭流涕的一场戏,朋友以为太过,我却完全能理解。
那天,你问我婚纱,却原来如此,是我会错意,是我自作多情,又羞又恼,这是一层;你曾说会等我嫁不出去的时候娶我,我告诉自己不要当真,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你会结婚,无人有这样的耐心,但心底深处何尝不这样期盼,如今失望失落,又是一层;我以为我们十年默契,我以为在你心中我不同寻常,原来和你太太比起来,她是珍宝我是敝屣,这是最伤心处。
概括起来,能伤人的无非是“意料之外”几个字。
小米们放弃爱情去换取安全,却一样被暧昧弄得遍体鳞伤,大约也只有用活该两个字形容。
其实电影不用绞尽脑汁以童年经历来探究这种“作”的原因。
我自问家庭和睦,童年幸福,不一样作得厉害?
所以,这作女小米,看在我眼里,就分外心有戚戚。
就算知道这种心理行径再可厌,也因了溺爱自己而宽容甚至心疼。
我喜欢小南唱生日歌给小米听时,房间里还睡着女友的那一段。
是的,一边是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另一边,尘世中的寂寞需要排遣欲望需要宣泄。
如果电影这样发展下去,本可以在在细琐中慢慢显露出现实那张冷峻的脸。
可惜可惜,刘若英毕竟还是个小女人,最后,一个结尾,小南成了情圣,故事成为意淫。
也许在每个女人的心目中,自己都是公主,都会有好男人一心一意在某个城堡里等着自己。
其实,就算小南真的结婚了又怎么样呢?
小南和小米的故事没有普遍意义上的结局又怎么样呢?
作女们呀,现实中,没有人有这样的耐心等自私胆小的我们。
自作,就要自受。
一直想看刘若英的《生日快乐》,但之前听到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karen说难看死了,美芽说看不懂。
还是固执地去看了,觉得很好。
是刘若英一贯的风格,那种淡淡的哀伤却可以带给你有快要窒息的错觉。
故事讲述的是小米(居然和我的名字一样)和小南的错失的爱情。
从故事开始小米生日时,两人都为了给对方惊喜而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奔去对方学校,却无奈相互错过的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悲剧结局。
小南的爱情难以填满小米心中对安全感的渴望,小米的爱情也没有留住小南出国求学圆梦的步伐,可笑的是当小南回国,周围朋友都以为二人会结婚的时候,小米又选择了去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等待两人带着不同的成长的经历和对对方那未曾改变的爱再次相遇,小米以为两人的爱情终于到了可以开花结果的时刻,却收到小南的结婚的消息。。。。。。
就这样无数次的分离和相聚,就这样无数次的相爱和分手,最终错失了所有,唯一剩下的只得每年生日的时候从来不会迟到的祝福和问候。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小米怀着满心欢喜期待小南的求婚,却得到小南马上结婚的消息的那一刻,幸福的笑容凝结在嘴边,慢慢转化为一种隐忍的痛,空洞的眼神看向没有未来的前方,就这样僵硬地笑着让眼泪落下来,直到完全失去控制地嚎啕大哭。。。
这是怎样一种深深的绝望,世界或许在此刻完全崩塌了吧。
两个深爱却不懂爱的人走过多少年分分合合,最终走到了路的尽头,再也无法重新来过。
不喜欢影片的结局。
小南的死显得造作而煽情,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显示小南对小米的爱和专一,让我们这些局外人在最后的一刻恍然大悟,然后给予小南无限的同情。
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就让小南结婚了就是最好的结局。
王子和公主最终过着幸福的生活固然是happy ending,但若是悲剧的爱情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这么简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两个相爱的人最后分开有多少会是因为死亡的原因?
可能更多的是双方都不能承受爱情的重量,或是随着岁月的流走,两人对爱情的不同信念吧。
小米和小南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真正向对方表达过对这份爱情如何的眷顾与神往,他们总在故作的无所谓和嘻笑玩闹之中独自享受对方带来的美好,也独自舔舐内心的伤口。
所以即使有爱,即使爱得如此深沉,有一方终因不能确定或无法丈量对方的爱而接受第三个人的爱情是不足为奇的。
毕竟在我们的现实中,生活下去比死守一份无法预测结局的爱情更为重要,而这也并不能说明不爱。
整个影片都弥漫着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似乎想以此来暗喻小南和小米的爱情:“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为什么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是否我们总是徘徊在心门之外。
谁知道又和你相遇在人海,命运如此安排总教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只是好像少了一个人存在,而我渐渐明白,你仍然是我不变的关怀。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当懂得珍惜以后归来,却不知那份爱会不会还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到底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
小米和小南风风雨雨走过了这么多年,彼此心中的那份爱或许一直都在,可两个人之间的爱却再也不可能重来。
人的一生能够容忍多少次的错失?
一次,两次,还是更多?
总是以为爱情永远会在不远处等待,总以为爱情永远在身边不会离开,可惜它即使在,也不是原来那份爱。
随着岁月发酵的爱情不可能会有最初的味道,所以请把握,请珍惜,因为没有爱可以重来。
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只是好像少了一个人存在,而我渐渐明白你仍然是我不变的关怀。 生日快乐,因为我爱你。
劉若英不行呀
我还没有忘记你的生日
对不起,我实在没耐心看完它,所以,不好意思给一星
有点矫情。
虽然喜欢刘若英和古天乐,我记得这部电影我是真的看不下去……
缘分天注定 想逃也难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两人肤色差异之大,简直非同一人种…
无聊到死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些许想到很久之前的《心动》,大概是张艾嘉的关系,刘若英的文艺腔很适合这片子,但是配上个古天乐就是不搭!
跟海报一样淡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古天乐?其实女人几乎都是这样的敏感与脆弱,只是有人告诉你,有人深深地隐瞒。
煽情
作为煽情的纯爱电影,演员和剧情都是不错的,不过,到最后非死即病,实在老套。
唉唉,又被騙,很沒意思哎!
倒是蛮能理解小米的没有安全感。
有点点感人
看哭了
情节特别特别缓慢...让我这种喜欢看6个小时的文艺片的人都受不了....而且很老套啊...无法感动...
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