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类影片,如<小武>里,小武在车站闲逛的那一幕.和这部电影里德子开车拉了一天黑社会,没要到车钱,反而被打一顿,在众人的围观下开车离去的那一幕.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78228932/这些都那么的真实, 时时刻刻由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地点, 演出着类似的情节. 当然这样不是只有我国才有的事情, 比如<海扁王>里也有同样的一幕: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49571770/#next_photo向老美学习, 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做自己心中的英雄.
作为宁瀛导演“北京三部曲”的终篇,由隆冬挪到盛夏,从“北京的父辈”走向“北京的儿子们”,《夏日暖洋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次重看有个特别的感受,影片对于生活内容的敏锐观察,后半程如此强烈的失控状态,那份单纯、直接、彻底的情绪释放,都能让我想起另一部叫做《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
继而发现,影片结尾处的那首《夜》,也被娄烨收进了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几部电影都有相同的表达欲望和魔幻色彩,影像生猛,河出伏流。
《夏日暖洋洋》是一部符号性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片充斥着情绪化的碎片,纪录式的镜头,大胆跳切,失序情节。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东大桥拥挤路口的俯瞰,这个可与《民警故事》开篇的长镜头相对,后者是强劲体制的拔地而起,这里则是环境之下,个体情感的冲撞和迷离。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背后的全盘焦虑。
谈起这份焦虑,话题脱离不开,是钱。
为钱焦虑,因钱而失去,求索精神、追逐浪漫,经历绝望,悲剧,情感的伤痛。
最后,连痛苦的感受也会消失,让生活得以继续的,还是麻木而努力的工作,是去挣钱,去争取地位。
上世纪末的北京,做个出租车司机已经足够风光。
二十来岁正当年的小伙子,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一辆好车,北京户口,断断续续交往的姑娘……这就是一种摆在明面的身份象征。
影片主角德子跟几个女孩的纠结故事,根本上就是徘徊在“瞧得起”,与“瞧不起”之间的情感博弈,是德子为自己寻找“身价”定位时候的一种丈量——尽管这样的形容有些残酷。
世纪交替,工地破烂,征婚交友,洋人洋酒,不幸的恋爱,发展中的城市。
作为城市夜晚的巡逻者,出租车司机看到的是永远都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脏兮兮,亂哄哄的都市图景。
也看到高楼四起,歌舞升平,霓虹灯光和光照不进的黑色辖区。
平凡正如德子,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短暂的爱情,社会的否定,他看到的除了反光镜上面客人众生相,还有自己生活中的乱七八糟、种种不堪。
这个时候的北京,全都吊着一口气儿,喘不上来,咽不下去,哽咽在喉,流出来的却是浸透衣衫的汗渍,而非眼泪那么简单。
而不管你混的如何,这座城市依旧是一天一个样。
电影表面上,是讲德子在爱情中受到伤害,在社会中遭遇不顺,因而他选择不再相信,选择麻木式的自我流放。
事实上,影片更多在表现德子几次失掉爱情之后的不甘。
这份不甘又被放大,拿来与整座城市的情绪起伏做对比。
他所遭遇的,不是恋爱带来的伤害,而是在每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触碰中,内心里被逐渐放大的感知困惑。
那些犹豫、怀疑和自尊之上的卑微,其实都是他个人与社会变迁的一场暗中对抗。
对待这个社会突然增生的阶级立场和贫富跨步,德子原先自信,继而不满,随后才是不得不去融入。
他在不同的场合和与不同姑娘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欺凌、被欺凌。
怜悯不足,愤恨有余。
被打了,却不忍打别人,因为他没有那么狠,他做不到。
尽管在众人面前,自己的尊严已是那么地渺小,那么不堪一击。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
观念还没来得及改变,往日的痕迹就一点儿也抓不住了。
同样,随时代而来的东西太多,物质生活的改善,迅速地更像是一场突然袭击。
这座城市,再也包裹不住柔软的内心。
德子是有理想的人,也是随波逐流的人,脆弱的人。
面对新鲜的、变化当中的都市生活,不愿舍去的旧日情感,不能承受的幻想破灭……内心苦闷,无以言说。
孤独才是这座城市的终极魅力。
写到这里,我想起本片的英文名:I Love Beijing。
“I Love Beijing”,是带有那么一些戏谑意味的吧。
就像一部分的爱情故事,总有人反反复复受到伤害,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
北京三部曲中的最佳。
《找乐》的演员都做得非常到位,但是艺术上的提炼没有做出来,也显得有些圈地自嗨的高冷感。
《民警故事》的问题在于对事件设计的鸡贼和猎奇。
而这部《夏日暖洋洋》,问题其实也肉眼可见,就是剧作上的一些点显得生硬及突兀,一些演员的不自然和前半部分某些剪辑的凌乱。
但是电影对于北京在世纪之交的变化的敏感把握,是非常珍贵的。
在放下知识分子的凝视后,真正的贴近了小人物的内心,这让这部电影有了真正现实主义的基础。
而中后段的轻微魔幻荒诞感,又给电影注入了艺术精神的能量,使得这一部真正得以超过前面两部的杰作。
工地、民工、农民工、舞女、黑帮、广播和电视中的广告、相亲启事、气功热,晨练、阶级的展现,都出现在世纪之交光怪陆离的帝都和这部影片之中。
这样的电影在内地并不多,贾樟柯在截至三峡好人的时候,是难得呈现这种特质的导演,《小武》《任逍遥》和这部电影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小人物气质。
正是这样的电影,才让经历过的人有了缅怀的凭证,才让没有经历过的人有了眺望的通途。
电影讲述的背景时间是99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
上映是2001年,那一年,我和你都离开了故乡去完成学业。
兜兜转转20余年,我们早早就分开了,你留在了你的那里,我离开了我的那里,也曾想过在北京城立足,最后还是回来了家乡。
时光荏苒,关山飞渡,没想到你我还能再遇见,也没想到你我还能再分开。
怪谁呢,原来10多年前人们就变成带着面具的行尸走肉了。
只有欲望没有交流维系的感情,必然争吵,必然没好日子过。
就这样过下去吧。
即便是把出租车的车速打到极限,你能追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吗?
即便是在一辆汽车中,行驶在一个方向,用相同的语言热烈的交谈,你们的目的地也肯定不一样。
她关闭你的车门,独自走入人海之中,好象从未相识。
她拉开你的车门,贴在你身边坐上你的副驾驶座;你完全明白这是必然。
现在都市生活中的百姓,隐藏在人性背后的思想和观念正急剧变化。
你明白又想不明白。
因为你同样不安于现状,同样憧憬生活更美好。
因为这个时代,永远在日新月异。
年轻人,永远青春勃发。
这是一个都市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看了影评,和站台是一个类型的,在大时代下,一个人的遭遇和心路。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开出租车感觉这么光荣呢?
还有德子对自己车的骄傲,看影评原来在那个年代,出租车司机的地位是很高的,我喜欢最后一段在高档餐厅的迷茫感,周围是一群陌生的比自己优秀的人,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种陷阱,在等待着猎人的捕杀,而且和德子说的话,说自己什么高档地方都去过正好对比,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崔健有一首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里面有一句,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真的挺形象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且面对这种阶级差别,自己真的是什么办法也没有,也许我们已经尽力做自己认为最对的事情了,但是阶级就这样产生了,一个选择和认知问题,而且现在的社会信息流通那么方便,认清自己很快,但是接受自己很难,像圆桌派上说的,这个世界给你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让你看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是你得不到,机会的增长让你的欲望也在增加,也许只是更加的迷茫而徒增痛苦. 另一部电影也是写出租车的,确实东西方文化差异,罗伯特演的很的明显个人主义,人的价值及迷茫,虽然也是大环境但是确实处处彰显着个性,而这部,是中国首都北京经历着最大的变化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是最自由和彰显个性的时候,但是只能随波逐流,被这个社会选择,这种无力感很受不了,我记得高晓松的有一个节目吴晓波做嘉宾,里面谈吴少年时候的北京生活,发现另有一种生活,带着一种浪漫的夸张奢侈的生活,而且有种西方文艺复兴的感觉,原来有很多的生活当时,但是我们的电影好像偏于拍这种小人物在无力的漂泊,而不会拍有些人在北京风生水起,也许那只是小部分人吧,但无疑也是中国的现实,是小人物和悲惨的对立面是另一种人生,这无疑是中国的一块空白。
再来说一下这里面的女性人物,虽然都是德子的猎物,最惨的就是自尽的女孩,由德子一手造成,也一下让德子明白现实,外地女孩,知识分子等等,好像她们组成了这个世界的壁垒,物化严重。
北京三部曲前两部很喜欢,但这第三部……虽然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但不知道是不是看的版本(资料馆)不对,看得很痛苦。
全程声音都很嘈杂,因为养成了看字幕的坏习惯,一下子没了字幕,背景不是巨大的环境噪音,就是涌动的配乐,感觉听对白太吃力了。
看到说有刻意的跳帧还是跳剪,但是多次出现一个镜头中间突然调曝光或者白平衡,感觉眼快瞎了。
有的镜头还是很喜欢的,不过观影过程被折磨的不轻,而且我觉得导演本意不是想从这些方面折磨人吧,如果是,只能说纪实主义真是魔幻魔幻最魔幻……
从影片名字和海报看来,这是一部都市青春小清新电影,但是看过才明白,本片与贾樟柯的《小武》一样,是一部被时代抛弃的小人物的悲歌。
在经济增长开始加速的时代,中国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社会秩序与正在被打破,中国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快,有人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宠儿,有人则地位不保,沉沦到社会底层。
旧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整个社会变成了难以捉摸的“他者”,变得越来越陌生,在变动的时代中的人物也体现出一种对难以把握周围环境的焦虑。
导演敏锐的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人们心中的烙印,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时代,并取得了成功。
故事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北京,这一座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正一天天变得陌生的城市。
影片开篇就给出一组十字路口熙攘的人流车流的俯瞰镜头,时而流动时而停滞的画面暗示着北京的变革与停滞。
影片中城市的基调往往不是苍白就是阴暗,北京城在影片中似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崛起的楼房、施工的道路,而且,还是一个拥挤的垃圾场,人流和车流不和谐的在不宽敞的马路上来回涌动,街边的小摊使得本已拥挤的道路变得更加混乱。
影片似乎有意避免拍摄都现代化的、整洁的都市形象,而硬要塑造出一个模糊的、混乱的、冷漠的都市形象,用“陌生化”的手法来表现当代都市人迷茫与焦虑的心情。
至少在影片主角的眼中,北京并非是一座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代表者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现代都市,而是一座令人难以捉摸的,冷漠的抛下自己远去的钢筋水泥森林。
在影片中,作者忽视了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政治元素,只在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中透露了有关那个时代政治的讯息。
对北京的去政治化的处理更加显示出了影片小市民的立场。
主角德子是一个老北京桑塔纳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猎艳者。
他的信心来自“老北京”的户口,来自“先富起来”的的哥身份,也来自于那辆当时被视为好车的桑塔纳。
影片以德子和妻子在民政局办手续的画面开始,妻子跟他结婚三年,因他总是不回家,妻子受不了独守空房,要离他而去。
当他对妻子表明心迹希望妻子留下来时,脸上还带着惯有的骄傲。
但是当他发现妻子离开他的真正原因,是她跟一个邻居,一个开夏利的出租车司机跑了,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被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打败了。
但是这似乎没还有影响到德子的自信,他变成了一个都市猎艳者,也许他一向就如此。
他开始与东北小情人小雪同居,小雪爱发小脾气,但也粘人可爱,但是德子和小雪同居的爱巢往往被小雪的家人霸占,据戴书说,小雪的家人代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的工人,小雪租下的一套老房子成为他们全家最后的根据地,但是影片之中并未透露此信息。
德子在跟小雪同居的同时,又追求教授之女赵园,利用熟练的猎艳手法捕获了赵园的欢心,在赵园的房间度过了快乐的一夜。
但是,正当德子享受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生活之时,几乎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使德子跌入深谷。
这一天,德子的车被黑社会包下,忙活一天后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还遭到了一顿毒打,他在车中流着泪骂人的镜头说明了这一事件击碎了他的梦幻,现实社会的规则令他难以接受,他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被人看得起的有钱人,只是一个别人欺负的对象。
当天晚上,一对农民父子乘车却后没有钱付车费,德子学着黑社会的办法收拾了那对父子,以在更低社会阶层人的面前找回自己的面子,这也说明了德子开始试着使用社会新的规则。
当晚小雪呼了德子许多次,最终因为受不了德子长期不回家割腕自杀,德子看着小雪的尸体,脸上突然没有往日的神采,他的花心和猎艳害了一个因遭受过强暴而本已脆弱的生命。
他跟赵园的感情也并未有好的结果,赵园给他介绍了农村姑娘郭顺后离他而去,德子心灰意冷,原来自视甚高的自己在大学教授女儿的心理,也只不过能跟一个农村来的打工妹“门当户对”。
一连串的打击这使得德子骄傲荡然无存,他心变得麻木。
最后,德子跟郭顺结婚。
影片最后,一个失恋的女乘客问他道:“师傅,你知道失恋的滋味吗?
”德子面无表情,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似乎他经历的不仅仅是与种种艳遇的失恋,更是与一个时代的失恋,与整个世界的失恋。
影片前后的多种对比非常具有说服力。
德子第一次跟暴发户走进酒吧时,丝毫不把自己当做外人,他与暴发户们坐在一起,看着歌女一瓶瓶的灌酒,也露出自得的笑容。
影片中他对歌女身体的性欲化凝视的主观镜头表明,德子明显处在权利的高点,那个灌酒的可怜歌女不过是暴发户们的玩物,是被德子凝视的对象。
但是后来,他跟电台主持白静来到马克西姆餐厅时,却没有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感觉。
画面中德子的主观镜头十分恍惚,没有焦点,德子在餐厅内战战兢兢,不敢乱碰任何东西,不敢主动跟任何人说话。
德子失去了凝视的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凝视者,周围跳着快乐舞蹈的外国人与中国人好像跟德子处于两个世界,而他们才是世界的主角。
巧合的是,他在马克西姆又见到了那时在酒吧被灌酒的歌女,她已经嫁给了一个意大利人,身价倍增,她主动的找德子诉说她的故事,德子唯唯诺诺,不置一词。
德子明显处于心理的弱势,两人的权力关系已经完全逆转了。
最后,喝醉的德子被餐厅保安和服务员赶出了餐厅,在大街上呕吐不止。
一个小人物,一个变化的时代,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构成了影片的全部内容。
落空的期望是变革时代的馈赠,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沉浮不定的命运和不知前途几何的焦虑。
这部电影对我来讲属于功利心驱动。
很多年不关注北影节了,这次刚好搜了一下放映片单,有一个专门讲北京的单元,搜了这部来看。
以下评论和电影没什么关系。
虽然在北京已经待十年多了,但其实真正爱上这里也就最近几年吧,客观来讲感谢精神启发,这部分就先少说一些,以防上班摸鱼的时候哭了被发现。
看到蓝岛大厦,朝内菜市场,哦还有马克西姆,挺开心的。
一个是真的近,另一个是看看很多年前这边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有很多自己和这里的回忆。
所以一个电影看完之后不分析角色和故事,只分析自己的主观感受,是不是太关注自己呢?
我们在和角色共情的时候,是更多的还原了角色视角下的故事,还是更多投射了自己的观念?
想起了之前在胡同住的一年,可能是真的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感伤,感伤让人敏感,敏感就会想要表达,表达不过来就会记录、或者是占用更多大脑内存。
那段时间和现在的情况颇为契合,是自己一个人在漫无目的探索的过程。
经常坐在家对面CD店和老板一起抽烟听歌(抽烟不重要,虽然这样描述有点傻但是确实更有画面感),顺便补充一句,这是一个快速收获很多好专辑的方法……把一段话顺着思维不停写的问题就是,容易忘记怎么就发散过来了。
哈哈哈不重要。
正好这几天没写日记了,就先记在这里吧。
但是这样对“影评”可太不友好了。
那就说回夏日暖洋洋……算了,不想说了。
办公室太亮了,很多地方看的反光贼难受!
啊还是补一段吧!
这主角首先比较标签化,电影主要想展现时代或者社会背景的时候,就容易角色不够深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表现的内容都很克制,没有过多直白的表现男主内心。
唯独有一段戏特别喜欢,就是男主从安静小树林里面穿出去,来到热闹的公园。
没了。
今年北京秋天的雨水太多了,希望我和狗狗都不要抑郁。
严重同意管艺同学的看法。
确实不错。
否则不可能吸引我坚持到凌晨三点把它看完(当然这样题材的电影,电影频道只能把它放在这个时间)。
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的质感而非故事,严格地说,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也是散点的。
这样的结构方式让电影从德子清晨在公园(疑似天坛)闲逛开始,节奏显得拖沓,直到重新回到婚纱摄影的情节,影片才又恢复了开始的那股青春味道,尤其是配上姜昕的《夜》。
余恺磊一直就这个德行。戴锦华老师太厉害。
乱麻麻
北京的阳光,照不到我的身上。
关于北京的底层叙事好像自成一条线索,通过交代环境背景来表现时代巨变——工地、立交桥、百货商店、围观的人群、外来的亲戚、富裕的女人和出租车司机。可是改革至今,我所熟悉的北京,依然常常露出这幅无依无靠的神情。
作为我所关注的北京的两位女性导演,宁瀛的功力是要好于杨荔钠的,不愧曾师从贝托鲁奇。通过的哥的视角(一条捷径)记录了(表现了)改开中北京的人情(市井)百态,草草而过,体量不大,也算难能可贵。
这世界变化太快……余皑磊那劲儿无人能敌~
7.1 明显退步比前两部
很喜欢,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大概是整体的基调吧,很轻盈,音乐审美也很好。小人物传记,我们都是小人物,但女人和男人的叙事又如此不同。男权社会更容易描述男性叙事,即便是女导演,但她依然拍得很好。
没想的好,故事衔接还算可以,但总觉得在千篇一律的重复一个故事。最后马克西姆内段最为荒谬,一个小人物折射出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爱情观。
不自省小人物的悲哀欢乐。其实你也是。
3.5;其实很新浪潮——漫游的、动态街头掠影(非常动人而真实的城市写意画),犹疑的、不安的感情逡巡,未明的前景目标,在生活洪流中迷茫而不知所终的跌跌撞撞,情节被打碎稀释在一个个剪辑勾勒概括过的片段里;小人物的放弃与选择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面前,似乎微小到不可见。余皑磊真的很适合演小人物啊。
除了刻意的人物设置外,很大程度上符合我对北京的感受。崔子恩出来太抢戏了。
厉害,01年还能排除这么真实的。还以为过了八十年代就没有这种风格的了。
曾经的城市,曾经的职业。
摄影、剪辑生猛流畅,还有敏锐的嗅觉。
明白总比不明白好,到最后还是太平过日子。人不坏,只是花心钱烧的。
纯当纪录片来看待了
宁瀛的”北京三部曲“从故事到风貌,都是足以为北京世纪末的10年树碑立传的作品。新世纪的北京,变化更大,却再也找不到足以彰显这座城市性格的电影作品。
后三分之一放弃了故事,变成了世纪之交的帝都风情画。出租车司机也得猛踩油门,否则曾经的金钱梦必然破灭。影片以东大桥五岔路口的车水马龙开始,彼时的望京新城还像个大工地,脚手架森林方兴未艾。德子遇上6个姑娘,前后视角均都有反差不同。流行曲是不错的情怀标签,但也阻碍了情感的深化。
余恺磊完全应该换成潘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