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这部片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功力有限又把握不全,所以挖掘的点都太浅了。
比如一开始姐姐嫉妒妹妹导致妹妹失去看护被绑架后,姐姐如何自责的,妈妈如何怪姐姐的,妹妹如何生活的导致这么憎恨姐姐的,以及最后妹妹回来了,姐姐如何待妹妹而成为妹妹最后倒戈的基础,这些影片都有涉及但都很浅流于表面,所以观众的情感就沉入的不深!
而爸爸的出轨其实应该也造成了妹妹心灵的伤痛,使得她也同意报复爸爸,这点也涉及了,但更浅,所以更缺乏说服力。
另一条线,即绑匪这条线,他的爸爸如何因为不被两个女主的爸爸妈妈看不起而心生怨恨,又如何待自己的情人和私生子的,私生子即绑匪,生活的如何落魄所以对自己的爸爸以及姐妹的父母心生怨恨的,绑匪是如何矛盾的对待妹妹的,是什么使得他如此变态并执着的憎恨姐妹一家的,等等,都交代的太浅了,所以使得绑匪和妹妹的复仇显得突兀残忍又变态。
如果再深入挖掘,其实这些都能成立。
另外,这片不算悬疑片,因为其实他自己在过程中就完全将真相公布了,悬疑气氛不明显。
恐怖片和惊悚片也谈不上。
因此性质上就有点尴尬,不伦不类。
再说角色,小宋佳和林家栋的角色其实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奈导演不知道为何,把两人的戏份剪得这么尴尬,导致两个角色不出彩。
尤其林家栋的角色,最后居然这么直接开车进来就把绑匪撞死了,英雄救美这也太突兀了,完全没有用武之处。
可惜了!
相对出彩的是颜卓灵和胡歌的角色。
颜卓灵将妹妹的惊恐害怕无助无奈以及因为憎恨而一瞬即逝的冷漠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胡歌的绑匪对他来说,则是完全新的尝试,将绑匪的变态执着矛盾也都立体化的展示出来了。
主演们都很给力,但无奈最后成片还是不太理想。
其实,片子真的想表达很多,包括对二胎教育的心理探讨,家庭的冷漠和背叛等。
只能说可惜了。
首先,本人算是个胡歌路人粉,对他的动态和相关消息时常留意时常无感,只是觉得在一众演员中他演技算是不错的。
对于他这次尝试转战大银幕的行为,我和其他粉丝或路人粉一样都是看好的。
在电影定档后,我便预定了电影票。
说实话,观影不到二十分钟我就有些失望,半小时后失望情绪愈发浓厚。
一部好的影片,会让观众有着代入感或者眼前一亮,可是它没有。
因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无法对其作出专业而详细的评价,只能说它没有带给我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影片立足于拐卖人口却没有深入下去,情节有些浅薄,唯一比较说得过去的就是几个主演演技还算在线,包括胡歌这个配角(请注意!!
胡歌只是个配角!!
)。
勉强看完整部影片,在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已经料到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不会太高,更何况是豆瓣——一个在我看来要求更高的电影评价网站。
不过现在看来豆瓣上专业人士很多,不专业的人也很多。
我不知道单纯为了黑而黑的行为有什么意义,我一直以为豆瓣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公正的影评网站,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我经常翻豆瓣影评找电影看),可是现在看来...
乍看片名,错以为是部清新的爱情片,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蹩脚伐善的悬疑故事,导演对整体掌控的不力和对恐怖效果音乐的滥用,使电影如若非是演员演技的撑场,那么这部电影几乎同诸多的烂俗悬疑片如出一辙。
在一个平庸的悬疑故事中,电影其实有着很好的两个角色担当,一个当是颜卓灵饰演被绑架的少女阿樱,另一个则是胡歌饰演的绑匪,电影中阿樱的台词虽然并不太多,但这个角色却极为苛求于演员演技的情绪表达,在面对长达十几年所经历的痛苦,那份看似乖巧下的阴冷透过一个眼神,在颜卓灵身上已然尤为出色的已呈现,而胡歌更是戏份很少,但他所担当的这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反派人物既有着变态般的恶面,亦也有着对阿樱的畸恋,对这一人物游刃有余的把控,为人所见于他精湛的演技。
电影其实在伊始就摆错了重心,身负悲情宿命的绑匪和心态转变居然能反杀家人的阿樱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人物内心由善到恶的人性转变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并不是将剧情自作聪明的放在何般牵强的悬念转折上,更不是滥用音乐去刻意的突显恐怖氛围,将一个其实本就已然能为人不寒而栗的故事变的尤为突兀。
对于这场以美国真实事件为灵感的嫁接,其所见仅只是导演对悬疑类型片执导能力的不善,使那本自爱与亲情下扭曲的人性,既不见夏天的炽热,亦难谈动人的情感。
陪朋友来市区小住,意外得到了提前观看《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的机会。
以下含轻微剧透: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美剧《童话镇》—大家都是被遗弃的孩子。
不同于剧里“i will always find you”的家庭温情,这部电影的基调是偏执与疯狂的复仇。
被绑的孩子被遗弃,而绑匪也曾是被遗弃的孩子,妹妹被遗弃,而姐姐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亲情的弃婴。
轮回、报应、无穷尽的仇恨造成了无休止的杀戮……这让人不禁追问,童年遗留下的精神创伤,到底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多大影响?
然而不幸之人没有资格去使旁人也变得不幸。
因而胡歌饰演的绑匪没有洗白的余地。
这个角色给人的整体印象是阴鸷,在这一点上演员的眼神真的是到位了,激动地大吼时的狠厉,病态地呢喃时透露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犯罪时的坚决与冷漠,都在告诉观众:我是个反社会的变态。
我没怎么看过这方面的电影,不知道中国影视作品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变态角色:决绝却又自怜,可怕却又性感,同时带着一种对受害者的蔑视与嘲讽。
黑暗造就了他,他顺水推舟地成长为黑暗的一部分。
不敢想象这个人曾经演过李逍遥梅长苏。
或许李逍遥的灵动,梅长苏的清冷,今天晚上绑匪的杀气与戾气,都不是胡歌的,都是角色的。
所以我着实觉得“本色出演”四个字是对演员的不尊重,精彩角色的塑造哪里是靠本色,分明是演技。
感觉胡歌的演技越发越内敛,不再靠五官大开大阖来表现喜怒哀乐,眼睛一眯嘴角一动都能看出情绪变化。
东方审美讲究克制隐忍,表演太放导致浮夸,表演太收容易面瘫,这两者的平衡点不光是胡歌找到了,演被绑妹妹的颜卓灵也找到了,百度了一下人家是93年的啊!!!
她低眉顺目的样子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装起无辜来也是瞬间由暗黑萝莉变暖心萝莉,在绑匪的熏陶下,看向家人眼神中也带了那么一点儿哀其不幸的优越感。
这个角色比绑匪更立体,充分的铺垫使她的每一次挣扎符合情感逻辑。
如果说胡歌是这部电影惊悚感的担当,那么她就是悬疑感的担当,冷漠诡谲的表情加上生硬冰冷的语气,活脱脱像个鬼娃娃,太赞了。
进场之前看了预告片,还以为绑匪和女孩是《白夜行》中雪穗和桐原亮司的那种暧昧又共生的关系,后来发现我想偏了。
女孩是还没有病入膏肓的斯德哥尔摩患者,而绑匪对女孩的感情,甚至不如雪穗对亮司的二分之一…… 电影的剪辑方式是我从未见过的,导演似乎采用了一种不断闪回跳跃的方式来叙事,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还制造出了很好的悬疑感。
细节处理也很用心,比如说某一角色死亡后旁边挤满了拿着手机拍照的围观者,比如说大雨过后的第二天,镜头中的座椅上便出现了积水。
苍蝇这个意象的反复出现、结尾姐姐的幻想、日本音乐人给做的bgm,都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讲述了童年时被绑架的女孩阿樱在12年后被找到,回归家庭,可是她回来后,母亲、父亲、姐姐相继发生意外,而阿樱背后的故事和影子般的人也渐渐地浮出水面。
相比作为悬疑惊悚片,我更想把它作为一部心理学影片来解读。
电影里的三个主角阿静、阿樱、绑匪,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人,尤其是孩子,在一段关系中要被“看见”,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光明的能量。
如果不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黑暗的能量。
被“看见”并不是单纯的注视,而是在一段关系中被关注、被爱,得到来自对方的链接、反馈和肯定。
光明的能量会向外传递爱与善,而黑暗的能量会向外变成攻击性。
阿静阿静和阿樱是姐妹,阿静是姐姐。
妈妈更喜爱阿樱,注意力更多投注在阿樱身上。
阿静感觉被忽视,她的感情需求没有被妈妈“看见”,她内心的能量变得黑暗,向外投射成为对阿樱的嫉妒和责怪。
少年时的她把年幼的阿樱独自留在院子里,间接导致阿樱被绑架。
之后的岁月,她一直活在对妹妹的愧疚和自己的心魔中。
阿樱阿樱的童年是在被宠爱中度过的,她的内心应该是明亮的。
使她内心能量转化的关键事件并不是被绑架,而是被绑架两年后回到家,发现家人都已经搬走,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是最大的不被“看见”,致使照耀她内心的光源一下子熄灭。
阿樱的黑暗能量向外投射,变成对当年绑匪帮凶老蔡、对父母姐姐的憎恨,她杀死了老蔡,并协助绑匪伤害家人。
但回到家后,阿樱的内心又被爱照亮,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母亲代替她被凶徒袭击之后,母亲努力抬起手去触摸她的脸,让她想起了小时被母亲宠爱的情境。
绑匪说阿樱回到家以后就慢慢变了。
内心的能量被照亮,使阿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结尾,绑匪试图杀死阿静时,阿樱开始反抗,转而帮助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姐姐。
绑匪胡歌饰演的绑匪是这部影片中命运最悲惨的人。
他是阿樱大伯与舞女的私生子,他出生后就被阿樱的大伯抛弃,随后母亲又在贫病中去世,他从孩童时期就没有被“看见”过,他内心的能量一直都是黑暗的、扭曲的、充满破坏力的。
长大后,他不仅没有获得被照亮的机会,反而被父亲要求去绑架阿樱,负能量进一步被强化。
他绑架了阿樱,对外宣称已经撕票,却一直豢养着她,因为他需要一段关系能够使他被“看见”,感知自己的存在。
但是同样黑暗的阿樱也并不能给他爱,给他改变的力量。
他的黑暗能量最终使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阿樱的父亲、阿樱父亲的情人,试图杀死阿静,老蔡、老蔡妻子的死、阿樱母亲的遇袭背后也有他的身影。
在看到阿樱背叛自己后,他一边毫不犹豫地杀死阿樱,一边说阿樱是他最爱的宝贝。
这一切源于他的内心暴怒的破坏力与控制欲,无法控制就毁灭。
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们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所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却不知道,孩子是内心最有力量的人。
父母在童年的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出茂盛的果实。
好的果实带给家庭幸福,坏的果实甚至会带来一个家庭的毁灭。
被看见,被爱,被感知是如此重要,它可以让人如处天堂,也可以让人置身地狱。
但愿每一个夏天,每一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能够被看见。
冲着胡歌去的!
小宋佳和胡歌的演技大赏,被胡歌最后吓人的时候吓到了,真恐怖呀!
原来一个人狠起来真的是怎么恐怖怎么狠!
不过原来人心终究是红的,小璎虽然做错了很多,可是在家人父母姐姐的陪伴下终究心还是善良的,最后哪一刻那把匕首终究还是没有挥向姐姐而是朝向了一直蛊惑她的坏人!
说实在的最后小璎走的那一刻真真让人心疼了一把,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
从小被人绑架,心中有创伤是在所难免的!
冲着胡歌去了,原本期待会是不错的小众悬疑电影,赖着性子撑完了这一个半小时。
故事原本是个丰富的社会新闻,拍得好坏与否真的完全看编剧与导演功力了。
但能够把悬疑片在几乎第一时间告诉真凶,甚至大boss交代这么早,也是佩服,白瞎了胡歌想突破演反派的心,以及完全没有任何对人物深刻的刻画,全程停在莫名其妙的音效上,小女孩的笑就是妹妹的内心?
苍蝇就是象征?
胡歌的刻画呢?
结尾莫名的特写意义何在?
完全是停下最表面的莫名象征,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是考验观众还是导演自己喜欢,剪辑一塌糊涂。
还有学寒战导演的航拍香港?
意义何在?
想学习商业类型片却不合格,生硬的拼凑无法撑起大场面以及格局,不如好好做剧情。
剧情反转和人物都可以做到更加精雕细琢,而非如此表面化。
还有香港一种脸熟的演员,完全像在看tvb,好难入戏。
不知道胡歌什么时候接的剧本,不知道原剧本怎么样,但没有深厚功底的导演请老实点讲故事,肤浅的炫技,太尴尬了!
那年夏天,你去哪了所有的恨都源于爱,而所有的恨都泯灭于爱。
真的忘不了,阿樱回家后的眼神,先是呆滞的,惊恐的,但是看着姐姐却又是充满恨意的。
一切,像是报复似的。
姐妹俩的谈话。
小时候的姐姐对阿樱说“你就知道在妈妈面前装可爱,装无辜,你装啊,在我面前是没有用的!
我看你装到什么时候!
你怎么不去死?懒得理你。
”我很困惑为何亲姐妹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是母亲的强烈偏心在姐妹之间的“恨意”上推波助澜,这一切像是豪不意外了。
被绑架了十二年后的阿樱回来,她对姐姐说,“小时候,你拔了我的花,让我去死。
”她的手缓缓的举起了番茄汁,“姐姐,你最爱喝的,就是番茄汁了,给你喝,喝死你吧。
”平静,冷漠。
有一个片段是阿樱搂着妈妈而去,母亲本是个偏心的角色,瞧见阿樱失控的坐倒在地上哭,大骂了姐姐后便搂着阿樱走了,那时的阿樱还是长发齐刘海,一脸天真,外表与内在形成强烈反差。
是她突然回头的充满怨恨,挑衅,和阴沉的眼睛。
还有一幕,阿樱静悄悄地躲在墙角偷听,手指静静的扒拉着墙,然后,幽静诡异的眸子缓缓退去。
胡歌出现的时候,带着帽子,脸色阴沉。
他对阿樱说:“现在你和我一样了,是多出来没人要的。
”面色温柔,充满蛊惑。
但在下一秒面对阿樱的反抗时,却是动作迅速充满恨意的:“我就知道你变了!
你还是他们袁家的人!
”弱小的俩姐妹根本不敌他,但是剧情出现了神反转,胡歌突然扑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呕出了血,前面剧情中所有阿樱拿着药,一脸沉静,胡歌大量吃抑制暴力的药这些铺垫一下子就得以明了。
阿樱原来不是替胡歌害死自己的家人,而是往胡歌药里加了东西。
胡歌反手向阿樱划了一刀,血大束大束的喷溅而出,说,我最恨的人,是你。
姐姐拖着受伤的腿开始逃,后来从三楼一跃而下,恰好堕落到垫子上,胡歌下楼追杀而去,提着一把斧子。
姐姐躲在一旁刺伤了胡歌,胡歌落入泳池,血蔓延出来,姐姐开不了门,剧情很是紧张。
这时,胡歌从水里爬了出来,继续抓紧斧子向姐姐走去。
“你不是人。
”姐姐绝望的说。
剧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此时,警察开着车破门而入,撞死了胡歌。
胡歌死去的时候手里拿着那块有着母亲照片的怀表。
母亲的死一直是胡歌从年少到成人所有仇恨的来源,因为是私生子,一直活得不见光,在加上父亲的丑陋嘴脸,胡歌一直很阴沉。
戏剧化的是,怀表的另一面的照片上的人,是阿樱。
阿樱说,“人是回不了头的。
”胡歌说,“你和我一样,手上也染了血,是回不了头的。
”姐姐当年气愤下丢妹妹一个人在院子里,得到了长达十二年的内疚自责。
父亲在外包养了秘书,最后和秘书一起被人杀害,死在车上。
母亲的偏心,一心宠爱小女儿,最终因为小女儿而沉睡。
回不了头的人,电影给他们安排了最好的结局,死亡。
首先声明,这是一部很一般的悬疑片。
事实上,他一点都不悬疑,全靠一惊一乍的音效和背景音乐吓你玩。
画面正常几个人说话,然后背景音乐就突然变得很恐怖??
为什么啊,要伏笔也不用这么明目张胆的伏吧。
一开始就告诉你小女孩儿有问题,有个坏人,坏人和小女孩儿有关系。
这。。。
还拍个什么悬疑片?
整部片子节奏快的都不正常,没有一丝丝让人要稍微回味的地方。
第一个人死了,2分钟后告诉你小女孩儿弄死的,第二个人受害前,基本上就把她会怎么遭罪告诉你了,第三个人刚死还配上了一段及其尴尬的cg...然后一个坏人背影就告诉你谁弄死的,第四个人死的时候直接展现了犯罪现场:)一时间感到,我仿佛在看法制在线。
从我来看这剧本顶多值两分。
从表演的角度上来看,其实还可以。
演员们都把自己的角色演出到位了啊。
我胡就客串了10分钟,演一个自幼丧母的变态,也确实把那种毫无人性,狠戾的感觉演出来了,当然也绝对谈不上什么奉献出最佳表演的地步。
优良吧。
主演是小女孩儿和宋佳,就这部的角色而言,也到位了。
只是有的时候小女孩儿的台词有点让人出戏。
其他的演员都还好,平淡如水,除了演小三的那个人确实、确实、太丑了...配上那嗲声嗲气的配音...我...笑了...我觉得剧情上的亮点在于小女孩儿的反杀,至少三观对...但是,又觉得没有表现出小女孩儿和胡歌演的那个人之间的感情。
只有恨也好,微妙的感情也好,稍微表现出来还能让角色更丰富点...这么处理,就给人很没劲的感觉了。
对了,警察永远出现在剧情需要他出现的地方,还配上了半吊子的和宋佳的感情戏。
这是一部聚集了一些能演出好片子的演员拍的一部其实题材不错可以变成好电影的无聊的片子。
感觉也到不了烂片的地步,就是平淡如水毫无特色还一言不合就拿音效吓人。
剧本两分,胡歌小女孩儿一分,总共三分。
希望那些没看就乱黑,打一分的人原地爆炸,蟹蟹。
ps.作为一堆香港人,你们的普通话过于通顺了;)宋佳还带北京腔;)
看了题目你可能要问我:主角明明是阿樱和姐姐啊,为什么要以绑匪为中心对剧情进行解读?
这是因为绑匪算是全片最神秘的人物了,关于他的戏份很少,又基本都在片子的下半部分露脸,很容易让人忽略前面埋下的伏笔。
但他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重要一环,故事因他而起,所以,我觉得梳理清楚他的故事线对于理解整个剧情真的很重要。
首先主要人物关系:绑匪是袁家老大(阿樱大伯)的私生子,阿樱和姐姐是袁家老二(袁先生)的女儿。
与剧情有关的次要人物:袁先生的太太,警察邓sir,袁家前佣人(男佣人),袁先生的秘书兼情人。
袁先生事业有成,但他哥哥是个游手好闲的废物,不但在公司不干事还在外面搞了个私生子出来,所以袁家一直不待见他,也不承认他的私生子。
阿樱大伯心怀怨恨,对弟弟很不满,所以一直伺机报复。
彼时,弟弟一家因为生意原因移民美国,这对阿樱大伯来说是个机会,因为他的私生子很早就是被送到了美国(后面回忆里绑匪有说过他父亲用一笔臭钱抛弃了他们母子。
而且根据后面警察得知通风报信的佣人不会英文因而推断还有一绑匪会中文的情节,也证实了绑匪在美国呆了很久。
同样绑匪会和另三个同为孤儿的白人绑匪为伍,应该也是因为母亲死亡后被送到孤儿院才认识的)。
他教唆自己儿子,想通过策划绑架案来报复弟弟一家并且搞到赎金(在回忆片段里,他对绑匪说“不是我想抛弃你们母子,是因为我弟弟他们看不起你妈妈和你,我就是个没地位的受气包,我也很委屈没有办法。
现在报复他们的机会来了”)。
但是他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说“钱到放人,我们一人一半,你也能给你妈修一个好墓碑了。
”根据后面绑匪对母亲的另一回忆来看,绑匪母亲是不良女子,死亡时的镜头有暗示女子身上有输液软管类似的东西,地上还有针管,说明应该是吸毒而死。
并且,那个代表绑匪的过去和渴望被爱的怀表相框也出现了,里面当时还有他父母的合照(那时父亲的头像还没被抠掉)。
被抛弃的母亲因毒品而死,这是绑匪痛恨毒品不和另三个绑匪一起吸毒的原因,也是极度仇恨父亲仇恨袁家的原因之一吧。
前面说到的回忆片段,主要是绑匪父亲和绑匪坐在长椅上谈话的。
这个场景绑匪与父亲的对话少的可怜,他唯一的一句就是充满怨恨的“当初是谁丢给了我们一笔臭钱抛弃了我们?
”。
镜头除了给了他脖颈上肌肉和刺青在咬牙切齿时的颤动和他阴郁的眼神,更多的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都体现在他特别的姿势上了。
是什么姿势呢?
他父亲是正常坐着的姿势,而绑匪的姿势是双手单抱着左脚踝坐在长椅上的。
他这个姿势给我很深的印象,通常我们双手环膝缩在一个地方时会象征脆弱和孤独,但绑匪这特别的姿势给我带来的感觉还有叛逆和不甘。
我本来觉得这里有点出戏,因为有点像小孩子在赌气一样,不符合他一开始出场后狠辣变态冷血杀人狂的设定。
但是如果和最后他死去时手中相框特写的照应,那么就恍然大悟了:注意一下时间线,回忆是十二年前的,那时他可能更多还是个失去母亲也没有父亲的孩子,虽然偏激但可能还没有变得那么凶残。
十二年的时间,他变得极端、凶残,而且精神也出现了问题(后面他吃袁太太的药也能证明这点)。
绑匪对生父的怨恨,失去亲人的孤独,对世界长达十几年的恨意,制造了这个变态冷血残忍的他,是这狗屁的命运把他变成黑暗的一部分。
后来阿樱回来了,她大伯出于对事情败露的恐惧可能再次联络了自己的儿子。
这里有疑点,绑匪要怎么解释阿樱的回归?
不知道绑匪编了什么故事,但反正阿樱大伯产生了杀人灭口的念头(此处根据后来在天台上相见时绑匪说“哪有父亲会让自己儿子去杀小孩!
”,小孩指的应该是阿樱,因为十二年前阿樱大伯还没想杀人)。
殊不知正合绑匪心意,落入绑匪设好的局中。
绑匪的目的就是通过阿樱来向袁家复仇再顺便得到袁家的财产(从他问阿樱“钱呢?
”还有最后和阿樱姐姐摊牌时的对话来看,可以看出他不是没有目的的复仇,而是冷静的计划好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杀人事件来达成目的)。
从后面的商场事件来看,绑匪对受阿樱大伯雇佣的外籍黑道的行动了如指掌,不但通过短信使阿樱避过杀手的袭击,还诱使阿樱大伯来到天台让自己完成了对父亲的复仇(虽然此处时间点有bug,绑匪不可能刚把人从顶楼推下来没多久自己就出现在地面并潇洒离开,除非他会飞……)。
而且只有他们父子在香港肯定有联系才能说明为啥绑匪会知道“袁先生和秘书在偷情”这种外人很难知道的秘密,进而才能在后来逼迫秘书录音,把袁先生和秘书的死伪装成意外情杀。
还有绑匪吃的药,为什么他要吃袁太太的药?
绑匪和药这个镜头在我记忆里出现了4次:第1次,以阿樱为视角,不知道是幻觉还是真实,绑匪在袁家客厅的黑暗中吃过一次;第2次,绑匪在商场厕所里拿到了阿樱带来的她妈妈的药;第3次,绑匪在俯卧撑结束时,一边回忆自己母亲的死,一边吃药(这里出现了他摩挲那个破旧怀表相框的镜头,只给了相框中他父母合照的一面,并且父亲的头像被抠掉了);第4次,绑匪在和阿樱、阿樱姐姐激烈冲突前由阿樱递给他水,他最后一次吃药(最后一次的药被阿樱下了毒,所以后来突然吐血的这个伏笔很早就埋下了)。
这个药和后来警方在天台找到的治疗燥郁症和精神分裂的胶囊应该就是一个药,至少能说明袁太太精神是有问题的。
那绑匪吃这个是为什么呢?
他也有病吗?
还是纯粹体现他像一个疯子一样无原因的疯狂行为?
我猜很可能是他精神方面也有问题,在美国他可能有吃药,但在香港他不能买药,于是就让阿樱偷她妈妈的药来。
这给了阿樱下毒的机会,也在最后决战时给了姐姐逃脱的机会。
最后绑匪死去的时候,镜头给了他手上的怀表相框一个特写,这时能看到另一面的照片赫然是阿樱!
他们两个被抛弃的人在这十几年里依偎着互相取暖,憎恨着不幸,对他来说,他早已把阿樱当成了亲人。
阿樱最后原谅了家人,而他不能,他最恨最恨的就是被抛弃,阿樱最后关头向他出刀对他来说是一种抛弃,所以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乖宝贝”,杀死了这最后一个对他无比重要的人。
随着绑匪和阿樱的死亡,一切都结束了。
总之,我认为这个故事讲得还是不错的,细节也是比较注意的。
很多剧情并没有详细解释,需要靠自己去发掘细节,并把它们和表现出来的剧情连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看懂这个故事。
还有些想说的东西没能写出来,这么晚了写不动了就不强行憋文了。
总之,本片不惊悚,悬疑尚可,我对它已经挺满意了。
30号看完以后一直在思索着剧情,今天才突然把所有剧情穿到一起并且有心情写下来。
希望能一起讨论,感谢能看到这里的你,谢谢。
看得出来剧情很用心了,可怜了颜卓灵,其他演员能不能用点心
不知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但是标记过就有道理的!
片子短了些,自始至终也不喜欢那个姐姐~~~因为内心的丑陋暴露了我自己的丑陋~~~~~~~~····
什么鬼啊,又生硬又假,胡歌什么时候能拍一部正常水准的电影啊?对了女主确定不是王俊凯演的吗?简直一模一样啊!连苹果肌上凹陷的地方都是同一位置雾草!
颜卓灵
刚看完,仅为了看梅长苏如何演绎完全的反派。故事比片花好看点,然而节奏太拖,音效莫名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太显刻意。不如好好讲个人性悲伤的故事来得深入人心。导演野心太大,宣讲的东西分不清主次,视角模糊。阿樱不错,胡歌这个角色演得太坏了我都有点不喜欢了。更想看他两那十年的戏诶,有点变态。
我觉得剧情挺吸引人的。不知道评论为什么这么差
剧本比较平庸,人性没深挖,悬疑部分不烧脑也有bug,但能看到创作者的诚意。全体演员演技在线,胡歌的反派戏份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眼神极为到位。宋佳也不错。给演员多加一星。
剧本有问题,没几分钟就已经基本知道故事走向,毫无悬念感,包袱抖得不行,叙事结构需要重新斟酌。导演技巧也很笨拙。很难相信这是真实故事改编,可惜了原本的故事。
演員真不錯~剪輯音效支撐,劇情還行,特效不怎麼ok。有些點好容易出戲。p.s.本來以為是文藝青春片來著……
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胡歌的反派也有一种狠辣变态的阴森感,友情出演却被片方拿来各种宣传,完全就是溜了一波粉,看的时候还奇怪都过半了胡歌都只有几个后脑勺的镜头。林家栋也很不错。不过剧情走向略有套路,结局也有些显得刻意,总体还是很不错。
最坏的其实是大伯,最悲情的其实是阿樱和胡歌,胡歌是真心把阿樱当做家人,最后的相框场景,emmmm有点感叹
5/10,不悬疑非要用配乐&音效凑太orz,父母设定太条框了,小三也囧囧的。胡歌一共也没露脸多少,本来不好不坏,能不能不要老提他啊。亮点算是sibling competition吧
关注二胎啊……都是没用的大伯作孽
1.导演能力相当糟糕,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符合现实生活的,连宋佳都不会演戏了;2.剪辑乱用、配乐无章,一切都十分随便,看着十分难受。
本来以为一星 结果女主王俊凯很可爱
#2017观影002#《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去年的《琅琊榜》重新看到了胡歌的魅力,而本片打出了他是反派的旗号(这点也减少了凶手是谁的疑问),何况那个大伯的登场、台词、表情便已经猜出他是幕后指使人。没有多少的剧情惊喜,尽管演员们的表演已经在很努力,也难以掩盖平庸的推理断案。
在长评看到王凯 他演的谁???菲律宾杀手吗!!! 那真的是这部电影演技之冠了👍🏻👍🏻👍🏻本来一星的 为王凯加两星!!!
路过电影院看的,剧情太港式老片了,看在宗主的合格演技份上给个友情分
作为悬疑片真的不够悬疑,但作为家庭伦理片,妹妹回家后,家里每个人的反应,折射出家庭成员各自的性格,让人感受到多年来的家庭氛围,是非常准确的。其实小花和老胡都没有太多惊喜。对了,我是小花粉,不是老胡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