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历史虚构小说,虚构了历史的洪流下不同个体的选择。
把它当成剧情片看,我觉得没有评论说的那么居心险恶,前提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虽然一些倾向还是挺明显的,比如最后俄罗斯人的“善终”是举家移居美国,用这段来填之前男主承诺的坑当然可以,但我总觉得还可以有更好的体现方法,虽然我能想到的只有“给他寄钱”这种烂梗,但想不出来架空也行啊。
接机是多少有点突兀,刻意得更像一部爆米花电影了。
我感觉像摩加迪沙里,朝鲜和韩国两拨人走向两个方向那样留白的处理就挺好的,当然也只是突然想到了。
萨沙和苏方反派对比的那段我很喜欢,萨沙一开始质疑反派说“我们的任务难道不是保护国家利益吗?
(那你为什么让我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后来抓捕反派的时候反派说“你是在报复我骂你妓女(公报私仇)吗?
”只能说有的东西有的人永远也不会懂,但萨沙的人物形象立住了。
这倒不是说有怎样的想法才是值得被赞扬的,重要的不是想法是什么,而是她对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念感并且为之付出行动(当然这种想法有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先不说) 总而言之,对我来说,以上的缺点并不妨碍这是一部观影体验还可以的周五爆米花电影。
这部年初比较冷门的电影最近才想起来看,可惜因为网拍电影少了讨论度。
影片根据知名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的著作权争夺真实历史改变。
在1980年代末期,防弹软件的荷兰游戏设计师亨克·罗杰斯为了获得“俄罗斯方块”的版权,深入冷战时期的苏联,与苏联当局进行谈判。
这个题材其实挺特别,经典游戏+真实历史相结合,需要些对游戏的艺术加工创意性表达,同时也需要对于历史一定程度的还原,最终设定结果是亨克·罗杰化成为复古的像素玩家1,需要经过几轮回合的战斗,最终才能获胜拿下俄罗斯方块的销售版权。
在这几轮回合中,他需要面对资金的捉襟见肘,各方商人的复杂利益博弈,甚至苏美冷战带来的高压威胁,凭着对这款游戏超强的商业嗅觉和掌握计算机编程的能力,最终左右斡旋获得胜利。
电影讲那段真实历史做了一定的删减和加工,增加了亨克去苏联谈判的冒险经历,省去了在美国游戏界的各种官司争夺,这样大大增加了可看性,不过美国人对前苏联形势的夸张表达有点刻意且幼稚。
整体上,这部电影挺值得一看。
《俄罗斯方块》讲述了一位美国游戏销售代理商,在苏联解体前夕,远赴莫斯科,与苏联人谈判并最终获得《俄罗斯方块》游戏代理权的故事。
电影由真人拍摄,在规模和阵容上都较为出色,影片剧情惊心动魄,不仅展现了商业竞争的残酷,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这部商业伪传记电影在满足观众视听享受的同时,也传达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在观看《俄罗斯方块》之前,我其实也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电影没法忠实这么复杂的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商战爽片。
但电影的优秀程度大大超出我的预料,绝对称得上是杰作。
因为它在加入大量虚构剧情,大幅强化戏剧性的同时,完整还原了历史事件的核心,做到了“形不似而神似”。
简要介绍一下本案的前因后果,大家可以跟电影的剧情对照一下。
最早是帕基特诺夫在苏联科学院计算机所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俄罗斯方块》,他的同事将其移植到其他电脑平台,在华约阵营的程序员圈子里慢慢传播。
英国仙女座软件公司的斯坦因在匈牙利见到了IBM PC的版本,与帕基特诺夫取得了联系,苏联计算机所回复说可以合作。
斯坦因认为这就算成交了,开始往西方卖这个游戏。
斯坦因把发行权卖给了麦克斯韦父子的两个公司,然后麦克斯韦授权给ATARI,ATARI旗下的TENGEN再给SEGA,一团乱麻。
日本BPS的罗杰斯在展会上见到了这个游戏,非常喜欢,于是取得了日本游戏机平台的授权,跑去任天堂献宝,不仅推出FC版,还要作为GAMEBOY的捆绑游戏大卖。
箭在弦上了,罗杰斯才发现游戏的版权是有问题的,只好跑去莫斯科确认授权。
这时苏联已经将计算机相关的版权业务交给ELORG处理,ELORG要求重签协议,搞清各平台的授权界限,于是就变成了电影里的三方争夺站。
麦克斯韦仗着自己和苏联高层的关系,态度非常傲慢,斯坦因则是滑头,总想空手套白狼,只有罗杰斯表现出了真诚,但是他没钱。
最后是任天堂派出女婿荒川实与霍华德林肯这对东半球最强版权组合,怀揣500万直奔莫斯科,一锤定音。
围绕俄罗斯方块版权的这一系列争端,内容非常复杂,总结起来有三个核心要素:第一 苏联的制度特殊以及历史阶段。
众所周知,在苏联体系下是没有版权与专利概念的,虽然作者和发明人会得到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但与美日那套严格按照法律执行,以商业利益为核心诉求的版权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边的合作就好像要把自来水管和电线接上,想要传输电力一样荒诞。
苏联的国情也对本案有巨大的影响。
在苏勋宗时期,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幅上涨,石油逐渐成为苏联经济的支柱,而到了地图头接任的1980年代后半,石油价格狂跌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
几百万美元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笔小钱,但是在当时的苏联堪称巨款,可以大幅提高ELORG领导在上层心中的重要性,这种对上负责的思维国人应该非常熟悉。
而最终也确实就是任天堂的500万美元一锤定音,结束了所有争论。
第二 游戏产业早期的混乱局面。
电子游戏是一个1970年代诞生,1985年以后才爆发的全新行业,我们今天所有的常识,当初都是不存在的。
甚至游戏软件有版权这件事都是1980年代后期才定下的,按照当时的法律游戏程序不能申请版权,所以FC游戏的防伪是基于商标图案而非游戏内容。
本案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点就是各方对“电脑”和“游戏机”的定义不同,这不是苏联人故意找茬,也不是斯坦因故意挖坑,而是当时确实没有准确定义。
故事中ELORG定义电脑必须有键盘,然而FC的原始方案之一就是有键盘的。
起因是ATARI大崩溃(是的 ,又是这个万物起源)后美国人极端厌恶游戏机,游戏厂商纷纷转向家用家脑(用电视当显示器的个人电脑,也就是学习机)。
任天堂也不能例外,FC是FAMILY COMPUTER的缩写,本来就是当计算机推出的,只是后来因为成本原因抛弃了键盘,强调纯游戏功能。
任天堂的对手SEGA则是同时推出了带键盘的SC3000与SG1000两个机型。
本案另一个矛盾点是代理。
与现在动不动全球发行不同,80年代是没有跨国发行这回事的,日本游戏要在美国卖,要么你成立一个美国分公司,要么找美国公司做代理,当时绝大多数游戏公司在外国都是找代理的。
后来索尼入主游戏机行业,依靠索尼音乐强大的发行网络创建了统一发行体系,全球发行才开始流行。
当时游戏的版权分得非常细,同一个游戏在日本的街机版权和家用机版权属于不同家,在美国的家用机版权和在日本的家用机版权也属于不同家,而且版权在谁手里不是公开的,你要问才知道,这就给斯坦因这样的代理商很大的操作空间。
虽然斯坦因一开始混淆电脑定义并不是故意的,但是后面他很明显开始利用这一点牟利,也就是他的这种态度激怒了苏联人。
其实本案中的授权问题已经大幅简化了,因为当时主流的游戏版权授权不光限制国家和平台类型,还限制平台。
也就是说同为主机,给SEGA GAMEGEAR和给任天堂GAMEBOY的授权是不一样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现在一共就3种游戏机加PC,不多啊。
然而在1980年代,世界上有超过100种个人电脑规格!
甚至新西兰都有两种个人电脑规格!
不同规格完全不兼容!
这也是为什么游戏业不能用PC游戏指代电脑游戏,因为在1980年代绝大多数电脑游戏都不是PC游戏。
由于游戏必须移植才能在另一个平台运行,因此版权也会授权给移植方。
如果真的按规范来,这个案子到今天都没法结束,所以苏联人只是简单分了电脑、家用机、街机、掌机。
拿到版权的任天堂开始大杀四方,一举奠定了GAME BOY在掌机界的垄断地位。
ATARI当时已经在卖FC版的《俄罗斯方块》(标题是克里姆林宫,也就是大陆流行的盗版),与任天堂对簿公堂,输得一塌糊涂。
ATARI反正也输习惯了,而SEGA原本打算拿MD版《俄罗斯方块》做王牌跟任天堂打主机大战,结果生产出来的游戏卡跟ATARI2600的《ET》一个下场。
这件事成了SEGA以及世嘉迷心中永远的痛,30年后MD MINI游戏机特意将重获版权的MD版《俄罗斯方块》作为重头戏推出,可见怨念之深。
第三 当事人的性格因素。
个人性格对于本案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换其他人来参与,事情一定会发展到完全不同的方向上。
本片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把每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帕基特诺夫的谨慎,山内溥的独断,斯坦因的狡猾,麦克斯韦父子的傲慢,贝利科夫的睿智,都在电影中有120%的还原。
特别提一下本片以及本案的主角,亨利罗杰斯。
电影中的罗杰斯表现得过分热情,过分真诚,感觉很夸张,然而现实中的他就是这样的。
说来难以置信,罗杰斯这个荷兰人居然是JRPG之父,他的那个游戏叫《黑玛瑙》。
当时一句日语不会的罗杰斯预言日本人一定会沉迷回合制RPG,押上全部身家开发《黑玛瑙》,游戏上市几个月销量只有一位数,不认输的他硬是带着翻译跑到日本各大电脑杂志社向编辑毛遂自荐,得到编辑认可后游戏人气爆炸,随后就是FALCOM和ENIX崛起,日本游戏重心转向RPG。
现实中的罗杰斯也确实像电影中一样有情有义,在苏东巨变前夜,他雇佣帕基特诺夫成为日本BPS的员工,用工作签证带他全家飞到东京,然后又办了灯塔国的移民。
不用说,电影中关于KGB的段落都是瞎编的,这些谍战片的剧情算是好莱坞的一种套路了,毕竟真要拍商战那就奔着《商海通牒》去了,观众会跑掉一大半。
但是这些谍战段落在很大程度还原了当时真实的氛围,比如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监听,现实中帕基特诺夫在计算机所的工作就是搞监听,他的项目是语音识别监听录音转为文字化记录,所以他一开始对罗杰斯非常冷淡,害怕被卷入通敌案件。
当然,最后还是程序员的友情战胜了冷战的敌意。
本片为了叙事流畅删掉了一些细节,比如开发俄罗斯方块的不只帕基特诺夫一个,他的两个同事也贡献颇多,这两人后来也移民西方了。
另一方面,本片也保留了很多细节。
电影里可以看出,罗杰斯跟任天堂高层是认识的,现实中罗杰斯确实认识山内溥,因为山内溥是围棋迷,猫叔当年被招进任天堂也是因为他会下围棋。
所以片头罗杰斯卖的那个游戏就是围棋。
如果对真实历史有兴趣,可以去看五十游戏工作室的视频《俄罗斯方块20年版权纠结史》,应该是简中网上关于此事最详细的说明了。
可能是电子游戏发展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幕后轶事,虽然改编成传记电影增加了一些夸张的戏剧冲突,但传奇就是传奇。
你很难想象一部讲述电子游戏版权归属的电影居然除了商战元素之外,份量最重的是谍战戏。
俄罗斯方块真正的流行是伴随着 Gameboy 掌机的发售开始的,而这背后错综复杂的版权争夺可能是现在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到的。
尤其是开发者又是来自于处在即将解体前夕的苏联,牵扯到了官僚利益,国家资产,增值斗争等。
影片很难得的展示了前苏联的经贸部门的行政风格,以及解体前诡谲多变莫测无常的莫斯科社会风貌,大时代背景下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人物的心境。
此外对于GB 的问世着墨也是头次在电影里看到,甚至还结合电影画面(比如场景地点过场,莫斯科的追车戏)对老任的经典游戏做了致敬。
虽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改编电影(游戏行业传记片),但也许他会让你燃起对游戏的好奇或者热情。
没有谁可以阻挡人们对快乐和有趣的追求,即便在铁幕之下。
影片的排片布局也很有意思。
隔一段时间就冒出来提神的现实抽象化方块,还有最后总结全篇的几句话带过所有人物,有原型的还附上照片(这些结局都有一种艺术化的色彩)。
但我最最想说的还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的意识形态的输出。
不管是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美式热情,还是以正义腐败官员被压抑个性人权的苏联式群像,抑或是苏联腐败官员最后的洗白式“看破未来”,或者有才的人走向了美国(创始人)。
表面上看,是正常的剧情使然。
但这亮色旧金山,黄色日本,灰色苏联都显示着暗示着的恶意。
甚至,或许导演并没有这个方面的意思,他不过是因为长期接受的信息,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同情的语气等等,让人们认为,是的美国是光明的,公平正义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之前会有一种大国阴谋论了,也不难理解法国人为什么拍出了那样的解放军。
甚至!!!
这部片子还在用苏联影射中国(通通都是一些没有着重强调的背景)呵,我只能说,这部片子使我从人性本善的理论又一次回到了现实。
警惕自己放松时因着好看而打发时间用的影片,在自己不曾注意的角落,如同挂水点滴的管道,在自己的脑后悄然扎入,灌输信息。!!!!!
(我这句写的挺好,I think😁)其实,如果不是亚裔面孔这么多,又涉及到了苏联,我也会失去了警惕心。
出现的亚裔和苏联的形象,都带有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特征(日本人,任天堂“明亮的“密室”里二次元般笑的嘴咧到耳后根,对此沉稳的白男;以及,吵架时女主人公的妇人之仁不知轻重,音乐会与失去一切那个重要,甚至说出“我们本来也在过日子”这种偏安一隅的想法)(苏联,不能笑,不能带外国人去家里,不能卖自己的书,不能不能不能-啥都不能;动不动就是消失-让人活在恐惧里;拒绝不了美国人的热情【阿巴阿巴,第一次见识到,调侃也能夹带私货】)可能因为同为共产主义,什么都不自由的说法让我发出了“啵儿”的疑问?
_?
或许之前看的那部俄罗斯电影作用不大,但他们留存了很多相似的精神。
我真诚的想,我当时也对俄罗斯的集体向前冲,一起向前努力感动的五体投地,对电影中美国脏乱差的自由和打脏球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及厌恶。
结果如今,又有一次类似的情感,我恍然大悟,我呱唧呱唧后悔,我满脸震惊。
好歹未来能知道注意了————电影传递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自上次电影课后,再次认识到)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认识到①人是容易迁怒的动物。
yi、当正义的人坚持正义却被攻击时,迁怒“邪恶方的背景”,er、不以电影等艺术化加工为史实,心中永远“留一线”,存一份疑,亦如审计的质疑精神❤️很多的恶意,这世界似乎总让我们在拥有、面对善良后,与恶意相遇。
又是鲁迅先生那几句话,共勉。
①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②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俄罗斯方块》,简单的玩法,消方块时的解压感,让它风靡全球。
这款朴实的游戏凭借5.2亿份的销量,一直是全球最畅销游戏(直到2019年才被《我的世界》打破纪录)。
然而,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俄罗斯方块”吗?
更加魔幻的是,这款杀时间游戏的鼻祖,居然是因为上班“摸鱼”而创造。
而且是冷战时期的苏联科学家,为了上班摸鱼,捣鼓出的这款游戏。
今年3月上映的电影《俄罗斯方块》,讲述的就是这款经典游戏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俄罗斯方块》可能是游戏版权最狗血最复杂的一个。
多方人马争夺,斗智斗勇堪比谍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
俄罗斯方块 (2023)8.1202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历史 / 乔·拜尔德 / 塔伦·埃哲顿 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俄罗斯方块》这款游戏的诞生,可以说是摸鱼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1984年,一位名叫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的年轻人,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机中心从事极其枯燥的工作。
在当时压抑封闭的环境中,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帕基特诺夫试着在电脑上开发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他让不同形状的图形依次下落,在底部堆叠,相互嵌合成完整的一行后消除,这就是《俄罗斯方块》最初原型。
帕基特诺夫给这个游戏取名为《Tetris》,源自希腊语Tetra(意思是“四”)与他最爱的运动网球Tennis这两个词的组合。
当时他的电脑连显卡都没有,所以那些落下的方块,最初的是拼在一起的方括号。
之后,帕基特诺夫和几个同事把这个游戏做成与IBM电脑兼容的版本,于是游戏有了颜色和音乐。
简单的操作,解压的玩法,让《俄罗斯方块》很快就成为了苏联程序员最喜欢的摸鱼方式。
甚至连全苏联的政府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玩好几个小时俄罗斯方块。
苏联党中央不得不编了个程序,把它从所有电脑上屏蔽掉。
这款小游戏很快就红出圈,即便在封闭的苏联,也还是传到了海外。
在美国的一次游戏展会上,亨克·罗杰斯偶然看到了《俄罗斯方块》,简洁的设计和有趣的玩法令他惊艳不已。
亨克本来也是个游戏开发者,但设计了几款游戏都不成功,他索性干起了销售,靠卖游戏维生。
亨克看到了俄罗斯方块的潜力,盘算着如果拿到游戏版,那销售利润将无法估量。
亨克想与任天堂合作购买《俄罗斯方块》的版权。
他来到任天堂的西雅图分部,得知他们正在秘密制作第一代Game Boy游戏机,而游戏机捆绑游戏原定为马里奥。
但亨克的一句话,点醒了在场的研发人员。
亨克对任天堂的人说:“如果你们想把几十万个Game Boy卖给小孩子,那就捆绑马里奥。
但如果你们想把数以百万计的Game Boy卖给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那就捆绑俄罗斯方块。
”之后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然而,这款游戏诞生于封闭的苏联,想取得版权并非易事。
而且已经有人先他一步,英国的一个游戏公司经理罗伯特·斯坦恩,声称收购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并且在买到版权之前把它们倒手卖给了英国的镜报软件。
然而,斯坦恩其实没有正式合法的版权。
第三号竞争者就是镜报软件的老板,英国亿万富豪罗伯特·麦克斯韦。
他则想利用与戈尔巴乔夫的私交,免费获得授权。
情势紧迫,亨克决定直接去莫斯科购买版权。
而斯坦恩觉察出风头,也乘飞机前往莫斯科。
与此同时,罗伯特·麦克斯韦的儿子凯文·麦克斯韦也在向莫斯科进发。
就这样,三路人马几乎在同时赶到了冰天雪地的红色都市。
在社会主义的苏联,任何发明创造都属于国家,就连创造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也不拥有游戏版权。
想谈《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得找政府机关ELORG(全联盟电子设备联合会)。
亨克很快被特务组织克格勃盯上。
克格勃视资本主义国家来的亨克为敌人,想驱逐他离开。
更深层的原因是特务头目已经被罗伯特·麦克斯韦收买,他们只要帮罗伯特·麦克斯韦拿到版权就能从中获利。
克格勃特务为了阻挠亨克的交易,殴打并威胁他,而且还迫害帕基特诺夫,致使签约困难重重。
在这一团夹杂着政治和商业的混战中,电影最动人的部分是两个程序员的友谊。
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和亨克·罗杰斯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因为俩人都是程序员出身,又都是游戏开发者。
虽然来自不同的环境,却一见如故。
最终,经过一番复杂的交涉,亨克和任天堂成了最大赢家。
以500万美元的天价,加上卖出一份50美金的提成,成功拿下俄罗斯方块的掌机版权。
亨克,成了这场版权大战的通关者。
而捆绑了俄罗斯方块的Game Boy一上市就风靡全球,在美国第一个圣诞季的销售额就超过1亿1千万美元。
没有人知道任天堂卖Game Boy到底赚了多少钱。
与此同时,东欧也在发生巨变。
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降下,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
吃水不忘挖井人,远在美国的亨克·罗杰斯没有忘记自己的苏联朋友。
苏联解体后,他帮助帕基特诺夫一家移民到了美国。
并且在1996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ELORG手中买下《俄罗斯方块》的全部版权,让这个游戏回到了他的创作者手中。
两人又共同成立了Tetris Company(俄罗斯方块公司),来管理游戏的版权和后续开发,光靠版权就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之前,“俄罗斯方块之父”帕基特诺夫,并没有从高昂的销量中分得多少钱。
前期《俄罗斯方块》的授权交易一直由苏联政府主导,帕基特诺夫只得到了国家奖励的一台286电脑和优先分房待遇。
帕基特诺夫和苏联政府奖励给他的286电脑如今帕基特诺夫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
在他那辆特斯拉的车牌上,还骄傲地印着自己带给世界的礼物:“TETRIS”一款游戏就这样改变了帕基特诺夫的人生。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游戏改编电影,一方面提升游戏魅力,另一方面收割一波粉丝情怀。
像《宝可梦》、《索尼克》、《马里奥》都推出了电影作品,尤其是《马里奥大电影》高度还原了角色形象,也是最近的热门电影之一。
而全球销量第一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在改编方面却很尴尬:缺乏角色和故事,幸好它还有一段传奇的背景。
无论是游戏的诞生还是版权争夺战,都十分戏剧性。
电影为了体现游戏感,转场都采用有趣的像素动画,把电影角色设定为游戏玩家,版权争夺战的每个环节都象征一个关卡。
电影后段的与克格勃的汽车追逐战直接像素化,这也是《俄罗斯方块》电影化的无奈吧,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与游戏联结了。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戈尔巴乔夫、山内溥、霍华德·林肯、荒川实,高度还原历史。
而亨克从莫斯科逃亡的那段,精彩程度不逊色于一部谍战片。
总之,这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极具娱乐性的同时,还科普了一段重要历史,十分值得观看。
如今,《俄罗斯方块》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游戏之一,创造了在最多平台上运行的视频游戏的世界纪录。
从80年代到现在,卖了5.2亿份,这还不包括大量盗版。
有超过50种语言的版本,运行在几十种游戏平台上,甚至还有电竞比赛。
如今的《英雄联盟》、《CS:GO》职业联赛,在《俄罗斯方块》面前都得叫声爷爷。
早在1990年的任天堂世界大赛,也是世界上第一场有主流影响力的大型电竞赛事上,《俄罗斯方块》就是决战项目之一。
2015年,GameBoy 版《俄罗斯方块》从任天堂商店中下架,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原因是授权到期,版权现在归育碧(Ubisoft Entertainment)所有。
作为一款伴随GameBoy风靡世界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它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很多杀时间的小游戏,其实都是俄罗斯方块的变体,依然沿袭着堆叠+消块的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俄罗斯方块》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风靡,更因为这款小游戏超越了意识形态之争,跨越了地域和文化。
无论在GameBoy上,还是在手机里,男女老少都能领略这款游戏的乐趣,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放松。
最妙的是,这款游戏出自一位身处封闭高压环境中的苏联程序员。
《俄罗斯方块》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不要放弃寻找快乐。
感谢“俄罗斯方块之父”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感谢他为“摸鱼”做出的努力。
*本文作者:RAMA
《俄罗斯方块》:原本以为只是一部游戏传记电影,没想到看了部剧情紧凑的“谍战”电影。
估计当年BPS公司老板汉克·罗杰斯、美国任天堂总裁荒川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来红色苏维埃买个游戏版权,居然能惊动KGB来旁听😂当然克格勃也只是在三方版权争夺博弈中用了监听器材,影片中的美人计、恐吓、追车就属于老美黑苏联的日常了😜现实中俄罗斯方块创作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也并没有因上班摸鱼搞游戏开发受到惩罚,虽然版权收归国有,但政府也奖励他一台286电脑和优先分房待遇。
当然苏联解体后帕基特诺夫全家移民美国,他和罗杰斯成立俄罗斯方块公司,靠游戏版权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PS:超爱影片中转场的像素动画,还有结尾那段像素游戏追车戏。
但结尾也算影片最大的败笔,你能想象堂堂苏共中央委员亲自下场客串打手追车逮人吗?
🤣
本来红旗是不会倒的,但是在世界形势逐渐东升西降的某一天,有个暴脾气而且脑子不转弯的日本老头(年轻时还是个花花公子)估计是多喝了两杯,不知道抽什么风,决定让一个唠叨的销售(前程序员)在他的帝国之下分一杯羹。
偏偏这个唠叨的销售摸到了一个叫Elorg的地方,还遇上了那个有点阴郁的宅男科学家,有意思的事情就来了。
有些人说这玩意郑智含量太高,我真是拜托你们了,那时候北极那块除了那玩意害有别的吗?
害真有,那就是万古流芳的Tetris。
计算机是干啥的?
最开始,它是用来计算的,而且计算的不是你一个月拿的那啥也不够的3500工资。
它代表着科学,效率。
它计算导弹能不能有效地砸到你的头上,计算这个月前线部队应该领多少子弹,计算这颗核弹能不能把你迅速无痛地葬身于火海之中。
再后来,这玩意被资本主义盯上了(哎,资本)。
然后这玩意才和你那3500有关系,它开始算投资回报率,算你的401k(如果你有这玩意),反正就是一切跟计算有关系的事情都可以用,都用。
然后有一天,有些异想天开的人觉得这玩意似乎可以用来玩?
哈,那可不是,那些熊孩子无聊了甚至喜欢拿计算器奏乐,玩物丧志啊!
玩物丧志懂不懂啊!
然后帝国来了又走,只剩下沙漠填埋场里一堆妹人要的塑料垃圾,降解是不可能降解的!
和核尘埃一起遗臭万年吧!
再然后就是日本老头的异想天开和regin of terror,当然了,还有数不清的票子和无数个”再玩一关我就睡“的不眠之夜。
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和永远的千古罪人结成了邪恶的联盟,向世界倾销充满了K!B!S!的洪水猛兽(你问问海淀家长和中国大部分的家长就知道了)。
什么美日之争,什么京都和关东的千年仇万年恨,我们不知道啊(无辜)。
反正这玩意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然而这个唠叨的销售想不明白这些千古大计,人类命运之类的高级东西(呵,被洗脑的外国人.jpg)。
他只知道马里奥离不开绿帽子大兄弟,海拉鲁的希望寄托在那个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游戏名字里的绿帽子小伙子身上。
那个计算机geek也是,他更惨,他啥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写了个小程序让自己忙里偷闲,让自己忘记买不到面包和肉的现实,忘记窗外的灰暗街道和挣扎求生的人们。
只不过碰巧这玩意大家都喜欢,然后所有有电脑的机构都陷入半瘫痪状态(30岁以上的读者,如果你们骂之前能跟我保证,你没在办公室里玩过蜘蛛纸牌/扫雷,那我就虚心接受,只不过我肯定不会接受)。
销售知道这小程序肯定会火,他愿意为之倾家荡产,geek只怕引火烧身,但是他也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不如踩一脚油门。
老头的女婿和讲法律的爱因斯坦两个人听了销售的话,带着五百万刀杀进莫斯科,却发现妹人和你讲高大上的那一套,船快沉了,该捞一把跑路了。
所幸,造物是个喜欢看happy ending的观众。
各怀鬼胎的人什么都没得到,满脑子理想和蠢劲儿的销售,还有大难临头狂踩油门的geek,最终把那份快乐散播到了全世界。
电子垃圾和玩物丧志战胜了导弹和坦克,战胜了无所不能的KGB,战胜了莫洛克的条条框框,色孽的阴谋得逞了!
现实中我们没有色孽(如果不知道这是啥的话建议百度一下,不要望文生义),也没有帝国的法务部,但是我们有任天堂的法务部,我们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西装革履的斯文败类,每天摆弄他们那些破书烂纸,一边啰嗦着他们那套让人看不懂的理论,一边从洪水猛兽一样的电子游戏,烂到发臭的电影电视,和其他低俗的廉价娱乐当中赚的盆满钵满,在比佛利山开趴。
但我还是想说,如果要我选择,我希望,并且一直希望,计算机只是人们看x图,meme,小电影,写中二小说,玩使命召唤(划掉)电车之狼(咦)的工具,而不是开脑阔的利刃。
而且,律师再恶臭,也臭不过那些提前上救生艇还要顺把小提琴的聪明人。
《俄罗斯方块》:原本以为只是一部游戏传记电影,没想到看了部剧情紧凑的“谍战”电影。
估计当年BPS公司老板汉克·罗杰斯、美国任天堂总裁荒川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来红色苏维埃买个游戏版权,居然能惊动KGB来旁听😃当然克格勃也只是在三方版权争夺博弈中用了监听器材,影片中的美人计、恐吓、追车就属于老美黑苏联的日常了😜现实中俄罗斯方块创作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也并没有因上班摸鱼搞游戏开发受到惩罚,虽然版权收归国有,但政府也奖励他一台286电脑和优先分房待遇。
当然苏联解体后帕基特诺夫全家移民美国,他和罗杰斯成立俄罗斯方块公司,靠游戏版权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旺柴]PS:超爱影片中转场的像素动画,还有结尾那段像素游戏追车戏。
但结尾也算影片最大的败笔,你能想象堂堂苏共中央委员亲自下场客串打手追车逮人吗?
🤣
虽然把对一款游戏的争夺和一个帝国的坍塌两条故事线并列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很多剧情细节都太异想天开了,证明编剧对那个制度如何运作其实一无所知。比如最简单的事实就在于,有资格上阅兵台的人物是不会在意那区区100万美元的。
基于事实但出离事实,描绘人物一拉一踩,对于前苏联更是毫无保留地抹黑。片子拍成了洗脑式政治宣传,和用滤镜拍摄我朝的大部分电影电视异曲同工。我也是玩红白机长大的,我有俄罗斯方块的情怀,但这份情怀属于俄罗斯,而不是好莱坞的搬弄是非甚至无中生有。
道理都懂,但一个商人逐利的故事拍得像拯救大兵瑞恩是怎么回事。
历史事实改编的电影总能引起我的兴趣,这部美国人依据上世纪80年代末的“俄罗斯方块”游戏传入世界的历史片就挺好看。我们这代人对电子游戏没多少兴趣和了解,但这款“俄罗斯方块”倒是玩过,任天堂的游戏公司也有所闻,没想到它们后面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政治历史内容。本片在还原即将崩溃的前苏联社会面貌上做得不错,最后戈尔巴乔夫的出场场面质感也到位。可看。
一星给摄影
虽然对于苏联的抹黑和对资本主义的洗白确实让人觉得虚伪,但是作为一个剧情片,它还是很好的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编剧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控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自己和主角一起惊慌,一起愤怒,一起紧张,一起高兴。最后的飙车戏虽然离谱,但是对于整部电影高潮部分的情绪宣泄就和 逃离德黑兰 一样让人神情振奋。还有,其中对于苏联的描写其实还是有部分有迹可循的......
干他妈的那个主义!
分了四次才看完,可见我有多不喜欢。
观后感是,能玩到《俄罗斯方块》是真不容易啊,可,我并不喜欢玩这游戏,也实在看腻了冷战时期所谓的谍战片了。综上,只能给到三颗星。
苏联国家资产都被贱卖的缩影
有些厌倦好莱坞什么里面都要掺点political shit的做法了,买版权一件简单的事儿,拍出了逃离德黑兰的气势。大厦将倾与这桩生意不过是一个历史时代句号上偶然相逢的两个碎片罢了。当8 bit的音乐响起,千禧年代向你招手,人们迫不及待逃离那个旧世界,懒得去想是好是坏。
我对着苏联的尸体就是一记重拳,这下赢麻辣,骂苏联都要夹带私货,没活了是吧
一个游戏而已倒也不必拍得这么慷慨激昂,也没有看出冷战思维怎么就消除了,美国是什么干净屁股要骂死去的幽灵,英国又是什么无辜的中立国咩。“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吓得半死。什么年代了,拍出这么个老掉牙的意识形态电影来糊弄国际情怀。
一个长得很勃列日的男人,经营了一个乍看上去像微软的公司;一个长得很像普普的克格勃,说只爱自己不爱国家;一个长得很像戈尔巴的男人,解体了苏联的同时又在方块版权纠纷中主持了正义。为什么要用表递进关系的“又”,而非表转折关系的“却”?因为站在西方立场上,这两件都是大好事!
形式挺新颖的,话题处理的非常抓码,没想到戈尔巴乔夫都能出现
商战片似乎比战争片更难从套路破局 做的最好的是像素动画插入部分
諜戰與政治頗為無聊。
虽然加入了一些游戏元素但是好无聊啊
-
刻板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