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黑夜
Nadie quiere la noche,弃绝之夜,不期寒夜,Nobody Wants the Night
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菊地凛子,加布里埃尔·伯恩,奥托·伊格内修森,马特·塞林格,本·坦普尔,阿尔维托·乔·李,沃利扎·比尼夫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保加利亚语言:英语,因纽特语年份:2015
简介:故事发生在1908年的格陵兰岛,约瑟芬(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的丈夫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探险家,在一次前往北极的探险行动中失踪了。坚强而又骁勇的约瑟芬坚信自己的丈夫没有死亡,于是决定独自前往追寻丈夫踪迹的旅途。 所有的探险家们都对约瑟芬这一大胆的决定持反对的态度,因为她并不具备探险家所..详细 >
导演进入了自我陶醉满足式的镜像对比境界,用一种欧洲中心主义背景下所谓怜悯人性的批判视角反思白人女性的认同危机、被边缘和自救意识。这样的电影很傻,让人觉得他们的境界和眼界也就那点儿大了。
形式大于内容,自私是自私者的优先证
实在不知道导演想批判哪个性别,另外,前缀部分太多了,真正要拍的感觉还没细讲就结束了
开场让人以为会是变换为女性视角的赫尔佐格,然而……
反而阿拉卡演好好
最后那个问题问得好:“极点是什么样儿的?”就像那些排队登珠峰的人可能最简单的心态也就是想回来后被谁谁问一句:“珠峰是什么样儿的?”在这样的问题面前,似乎行为和答案都显得毫无意义。如果不是因为北极太冷,爱斯基摩人是不是也早就被殖民者杀光了?在大自然面前,所谓的“文明”看起来那么愚蠢。留声机、精美的瓷器、美丽的长裙……皆被冰雪封冻覆盖,这情形竟然让人有一种畅意快感。庆幸,它没有被“文明”过度污染。
女性主义杰作,久久不会忘记、萦绕在灵魂的作品,正如那个仿佛永远也跨不过去的寒夜。女性在最冰冷、纯净的世界里,最后却逃不过心碎和死亡。结局难道就是导演给我们的答案吗?所以女性是有能力自救的吗?西方以外的世界是有希望迎来光明的吗?
今晚Berlinale第一看
绝境会抹去一切选择,唯留人间大爱。
i have better things to do
陆续分几段时间看完的,虽然很长,影评也不给高分,作为柏林电影节开幕片几乎一片骂声。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个自我电影修养的高度,对电影主旨表达和拍摄手法的评价几近刻薄。作为开幕片电影被说太冰冷,对我来说这冰冷正是电影的动人之处,片尾曲也好听,只是搜不到单曲,遗憾...
低能儿
Allaka.
该导演第一部。25分钟过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女主一直喊要去找丈夫,众人阻拦,但没有给任何原因铺垫,作为观众无法站在女主的战壕。阿拉卡和约瑟芬的对话没有打磨好,剧情推进效率很低。然后房子被大风刮塌,她们还能撑几周,这显得不现实。然后无聊的结束了。片子里话外音比对话好很多。片子的标题和整体气质一样傲慢。
菊地凛子的角色出现之后影片质量简直急转直下,之前Binoche的表演为影片本身平庸剧作所做的提升完全磨尽,角色的不自然和剧情的狗血度把导演所想表达的女性主义,文明与蛮荒的对比,自然与人的角力统统淹没成了可有可无的标签
评分很低,故事情节绝对博人眼球的精彩最可怕的不是黑夜,不是寒冷,也不是孤独,而是极夜极地的孤独!给到四星⭐,是因为传记片这三个字,无论拍摄如何,真人真事都值得四星闪耀
极地的景色单一雷同,人物性格一意孤行,本以为是个惊险刺激的大场面,结果是一个放到任何环境都可以的温情牌,全靠朱丽叶比诺什演技撑着。中文名字也很糟。
High price is paid for stupidity.
将两个文明的女性密闭在一起历经磨难本来就有点命题作文的意思,如果超越女性性别或许会更好,但最终还是难逃「生育」这个非常男权的问题,最后被男人所救也是令人丧气。
3.5星吧,看评分太低给4星。到现在也是仍觉得冷!印象深刻。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最抢镜的当然是小爱斯基摩人阿拉卡了,菊地凛子比比诺什出彩多了!罗伯特皮里尔在加拿大雪莱顿角拍摄的照片令人震撼?我当时写的。2017-2-12 法国文化中心 柏林影展放映2015年柏林影展开幕片 with小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