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么低的评分,被迫要站出来写一个给个5星平衡一下,这么美的片子千万不要错过。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非常棒,情感和画面给出的美感很高级,虽然节奏慢但非常的流畅,很美妙的体验。
那个小女孩到底只是个幻觉还是确实留下了一个女孩,把她幻想成自己的女儿爱丽丝呢?
前面有个小女孩丢了的剧情,说是上 了另一架飞机,而且老乔发现小女孩遗留后又确实在通讯广播里让人带走,难道也是幻觉?
————————无剧透————————当地球不再适合居住的时候,当所有人都选择去更宜居的太空时,你会选择留下吗?
几乎每次看太空主题的电影时,我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9月份《星际穿越》重映时,我在广州的igc的电影院掩面而泣,6年后我终于不再只是关注到片尾海瑟薇孤独的背影,当我看到沉默寡言的阿弗莱克站在沙暴来袭的玉米地绝望地看着天空一言不发时,我眼泪终于止不住了。
选择留下来的人并不是懦弱,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最想要的选择。
《The midnight sky》的故事也是从选择留下的人说起,但即便我在大屏幕里看到木星美得想流泪,过于溢出的小提琴配乐以及薄弱的故事主线还是把我的眼睛咽了回去。
我大概还是向往更浪漫诗意的那个太空。
我甚至想不明白为什么是一个这样毫无意义镜头的结尾。
但即便如此,这些评价都是私人的。
感激如此糟糕的疫情期间,我仍然可以看完电影走在小雨的格罗宁根午夜里。
这样的时刻让我无尽地怀念那个高中晚自习后一起回家路上看星座的人,我们都深深地向往天文学。
而十年后,选择留下的人要孤独地对抗癌症,选择离开的人,在异国他乡也同样咀嚼着生命无尽的孤独。
《午夜天空》是乔治克鲁尼2020年演的,《芬奇》是汤姆汉克斯2021年演的,同样的世界末日,同样的身患绝症,同样的地球唯一人,《芬奇》评分8.2,《午夜天空》堪堪6分。
乔治大叔是乔治大叔的魅力不行了吗?
不是,他依然是那个散发魅力的男子,眼睛含泪时想扑倒在他怀里。
我觉得是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汤姆大叔《午夜天空》将故事割裂为太空中与地球上,如果将两条线紧密相连本身就有难度,即使结尾连接在了一起,也抵不过前100分钟的不明所以。
《芬奇》只把故事聚焦到了末日地球,只有一个老男人,一条狗和一个机器人。
老人与狗加上末日,有了老人与海的苍劲感。
再加上对生命的守护与温情、成长与信任,成就了一篇温情又饱含力量的影片。
《午夜天空》的力量感弱了些。
节奏感有些奇怪,想要浪漫又想要刺激,在太空中听着歌修飞船那段,把某位喜欢硬核科幻的人看生气了,拜托…飞船为啥坏,是被探测不到的陨石砸坏的啊,不赶紧修好快速反舱,反而磨磨叽叽的听歌。
返回的时候果然又被砸了,还死了个人。
这段看的确实让人翻白眼。
《芬奇》没有那么刺激,因为它没有既要又要。
抓住一点,持续深入,就能打动人。
我想《午夜天空》是想烘托【家人】主题,以太号上五个人,三男两女,一个男的有妻子和两个儿子,非常想念家人归心似箭,最后在得知地球已经毁的情况下依然回去找家人;一男的女儿四岁死了,本无牵挂,但是飞船上一个跟他女儿一样大的女孩死了,他想把带回地球;还有一男一女在飞船上了有了娃,自成家庭,没有回地球的必要就去了新的殖民地。
看吧,都是家人。
奥古斯丁(男主)当然也是如此,我看有的影评说是平行时空,艾莉丝是真实存在的,错!
艾莉丝从头到尾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注意⚠️是他在看到以太号宇航员的照片和信息后,小女孩才出现。
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在以太号上,他要拼了命救她,才有了后来的行动。
至于中途的落水和狼狗,也是凭借意念完成的。
即使小女孩存在,在那种情况下也帮不了什么忙。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这点以后,我还是被稍微打动了。
字幕爬升,有一段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是在思考飞在太空的一男一女还有肚子的婴儿以后怎么生活呢?
不能luanlun那人类不还是会灭亡吗?
换一个地方只是多活了几年,对整个人类来说没太大意义。
没看过原著,看了电影后,感觉两条主线中飞船这条线的剧情莫名其妙的,明明知道要经过没有测绘的区域,也不做什么防护措施;遭遇陨石群后去外面修雷达什么,照理说应该更谨慎快速地把那些东西修理完赶紧回飞船,结果搁那慢慢修,搁那聊孩子的名字,搁那听歌;那个被陨石刺伤的女角色看起来心理素质很差,怎么选上她上飞船的啊...最后两个男为了自己的家人要返回地球,但是也不考虑另外两个人控制飞船需要人手就走了,感觉他们很自私,起码给个在家人和队友间选择的心理斗争的剧情嘛。
后部分飞船上的剧情我都4倍速看的。
然后地球上的主线挺正常,但是最后草草结束了,感觉少了什么似的。
反正作为一个科幻电影,我觉得制作很精美,但是剧情好难看。
本片讲述了地球遭遇人类的破坏后改变了气候,于是地球处于极寒气候中。
生活在地面上的人大都死掉了,剩下的人全部转移到地下去了。
奥古斯丁教授在20年前指出了人类可以移居的星球,是木星的一颗卫星叫k–41。
于是地球就派出了科学家去那个卫星探访,后来发现那个卫星真的适合人类居住。
博士的推论完全正确。
但是科学家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家人大都不在了,而且地球上的人类只剩很少一部分。
奥古斯丁教授知道他们会返回,为了能联系他们,并且告诉他们真实情况,自愿留下来在北极一个人。
问题来了,这个教授因为空气稀薄,人又孤单,就幻象了一个落单的小女孩出来了,并且一直陪伴他到另一个信号线。
直到最后他和宇航员通话才揭开了谜团,宇航员爱丽丝是他的私生女,而他正幻象着私生女小时候的样子。
搞到最后是个妄想症片子。
但是,为什么我居然津津有味看到了最后,因为,有了这个小姑娘的存在。
我想知道最后的结局。
正因为叙事平稳,音乐舒缓,中间掉冰窟窿里那段太刺激了。
所以,我打9分。
现在浮躁的人太多。
《永夜漂流》是一部讲述孤独、人与人细腻的联系的小说,改编电影出来后,没有科幻大片的期待,应该也不会觉得多难看吧。
原著中规中矩,电影也中规中矩,5.5低了点,应该有6.5,甚至7分以上的(《星际探索》在我心里应该上8分但实际也只有6.7)!
《永夜漂流》叙事紧凑度是没那么紧张,也还算中规中矩吧,摄影、布景、布光、特效、配乐都是一等一的,故事我也蛮喜欢的,可能有人觉得中间无聊,不过因为是专业原因,看惯了三四个小时的文艺片也没觉得有啥,总体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星际探索》更窒息,《永夜漂流》更温柔!
毕竟,那啥地球都有7.9,《星际探索》拿个8分不过分吧!
《永夜漂流》不至于5.5吧!
不至于吧!
还有有些网站上把《永夜漂流》分类为科幻惊悚电影,这个分类十分误导!!!
看半天还觉得女主挺脸熟的想不起来是谁,一看原来是《万物理论》、《但丁密码》里的女主!
还有,《永夜漂流》配乐师是《丹麦女孩》、《水形物语》、《模仿游戏》、《犬之岛》、《色戒》、《本杰明巴顿奇事》、《小妇人》、《国王的演讲》、《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配乐师!
很喜欢他的配乐有木有!
《永夜漂流》最后你们说的新闻联播那里的配乐其实我也很喜欢!
2星,如果是奔着看太空科幻大片来的朋友们,肯定是会大失所望的。
本片的太空漫步场景只能算是东施效颦,灾难场面也只是小打小闹外加抄抄借借。
主要的核心内容是各个人物的刻画与情感展示,非常彻底的软片,黑人白人拉美裔各色人种配置均衡。
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已经是次要的事情了,拯救情感放在首位。
喜欢软片情感剧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北极孤守与异星归途——《午夜天空》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午夜天空》。
片名The Midnight Sky / Good Morning, Midnight (2020),别名永夜漂流 / 早安,午夜。
这部电影由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描绘了一场地球遭受灾难后的惊心动魄故事。
影片以两条情节线展开:地球上的奥古斯丁与艾瑞斯面对生存挑战,以及太空中宇航员团队遭遇的未知危险。
奥古斯丁是一位患绝症的科学家,与小女孩艾瑞斯在北极基地奋力联络正在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团队,试图告知他们地球已不宜居住。
这部作品探讨了人类在绝境中的生存意志和牺牲精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让观众思考未来,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在这部电影里,一个身患绝症的科学家冻在北冰洋,还有一群太空冒险家。
地球上的奥古斯丁在北极独自对抗辐射危机,努力用微弱信号阻止宇航员们回来;而在宇宙深处,船员们却欢欣鼓舞地发现了一个新的宜居星球,正准备欢天喜地地回地球,结果却发现地球已经变了样。
两条线看似平行,却最终交汇,引发了关于生存、责任和希望的深刻思考。
乔治·克鲁尼彻底颠覆了他在《老友记》中的嬉皮士形象,扮演起一个孤独颓废的老腊肉科学家奥古斯丁。
他身穿厚厚的羽绒服,长着一头长胡子,整天跟冰天雪地和电脑打交道,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雪国列车”。
他的表演到位,把一个充满责任感却又孤独绝望的科学家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哑巴女孩艾瑞斯则与奥古斯丁在北极展开冒险。
她虽然台词不多,但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观众,也为奥古斯丁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
电影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加分项。
无论是北极的冰雪世界还是太空的浩瀚宇宙,都展现了惊人的华丽画面。
太空船设计华丽,充满未来感,但船员们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他们不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未来又将如何。
最惊艳的一幕是太空的血液,效果非常出色。
这部电影显然受到了《地心引力》和《荒野猎人》的双重影响。
在太空场景中,仿佛回味了《地心引力》的惊险体验;而北极跋涉场景,则像是《荒野猎人》的荒凉之旅的延续。
视觉上的巧妙运用,将这两部经典作品的精髓巧妙地融合,让太空探险与北极荒野的冒险更显震撼。
父女关系的留白处理也很巧妙。
奥古斯丁与艾瑞斯之间,虽然几乎无言,却传递出爱的深情,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整个画面。
在此之外,本片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了。
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午夜天空》设定了一个模糊的背景故事。
电影没有明确说明是什么毁了地球,让它无法再被称为家园,只留下少数幸存者,但他们面对的未来前景堪忧。
影片情节比较简单,探讨的却是孤独、牺牲以及人类未来的命题。
它想表达的是,无论面对多大困境,都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希望的光芒,继续前行。
绝症科学家北极预警,太空探险家异星望乡。
是啊是啊可不是嘛,这个片给我看可了,我塔湖认可了,科幻在我这本来就是加分项,咋可说的呢,一开始确实节奏较慢,但是没不可,续看无压力。
老理儿说的好啊,说呀:炸我没商量。
哈哈哈是啊,最后直炸,炸我一个图鲁迪什,小女孩身份揭晓,前后呼应,古往今来,好片难寻,男主是谁老鲁尼一早确认,女主是谁最后明了是老谁,贯穿始终原来是她。
片不在大,有炸则灵
抱歉,用这么矫情的punch line作为标题,不过面对当下的5.5分,感觉或许只能这样才能直观的戳破两条故事线的联系,唤起打工人的点滴共鸣。
不知道是被营销号错误的引导,还是看预告片产生了错误的预期,差评普遍来自浪球粉。
的确,对于肾上腺素失调,渴望着看一部热热闹闹,爆炸连天的少年,片子实在说不上有趣,甚至是沉闷而不知所云。
不过对于一个独在异乡的游子,这片切中肯綮的描绘了每个孤枕难眠的夜晚。
有人说这片子非常私人,这话令人细思恐极,仿佛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认领着掩藏已久的弱点。
有人纠结于末世的突然与不合理,如果认识麻枝准,大概能理解对于大多数人,世界的定义与边际并不宽广,末世可能代表着生命的终焉,正如乔治克鲁尼说的,我也不知道,我很抱歉(世界就不行了,身体就撑不住了,归宿毁于一旦了)。
有人说两条线都没劲,故事拖沓,其实没说错,因为这片子除了在叙事上花了些心思,压根没有考虑眉飞色舞的讲一个漂亮动听的故事。
看似科幻的设定下,实际上是精致到极简主义的诠释。
诠释什么是异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别离。
为什么两条线几乎没有交集?
因为距离。
人们打开“异地”最常用的方式只有过好自己。
孩子在外打拼,父母在故乡挣扎。
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外的险恶,孩子也对故乡的萧条,父辈世界的凋零一无所知。
有多少孩子是在父亲大病初愈之后才从后知后觉前几周为什么电话那头母亲的语气充满疲惫;有多少打工人失业在家,还是要给家里报一声平安:“最近过得不错,领导也挺重视我。
”恋人可以因为异地的淡漠而一刀两断,亲人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牵挂。
所以,人们对于这没有交集的失望实际上来自于对半失联亲情的不满足,异地够苦了,不需要一部影片暗戳戳的揭开伤疤。
说实话,从一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这种影射实在是有些讽刺。
一个用脚投票,强调独立自由的国家竟然能把生离对人与人羁绊的拉扯拍的如此细腻隽永,如此淋漓尽致,又没有满是尘埃,苦大仇深。
之前有没有类似的尝试?
有。
比如以我家乡为背景的《别告诉她》,不过重心完全放在了文化冲突,故事又太过琐碎。
表现好的也有,比如《杰出公民》,不过那个更多的是游子视角。
家乡的设定也没有这么纯粹。
所以,这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去描绘留守老人的境遇,为了不让观众感觉在上课,或是面对乞讨,硬汉配萝莉的传统设定还是很奏效。
这里必须要说一句,个人特别喜欢乔治·克鲁尼幻想出来小萝莉的设定:为什么孩子不说话?
因为电台始终没有回应。
为什么不随队撤离苟延残喘?
因为当年逃避抚养的愧疚,因为时日无多,因为想尽一切可能为远行之人守望:不要回来,这里已不是家。
只可惜正像是一个个被遗弃在家的老人一样,现在5.5分的结果也在告诉制片方,当今社会对这种苍凉并不买账。
理由也很简单:“没意思。
”写这些并不是想秀优越感,仿佛我大慈大悲,悲天悯人。
或许我感触更多在于,我是个东北人。
作为东北人,我偶尔喜欢标榜家乡文化是移民文化。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传统愿景有没有?
有,但是貌似没有那么强烈。
因为大家上数三代以内,都是闯关东来的,为了生活,也可以闯到任何一个地方。
何况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就已经没落的氏族势力,让天南海北遍布一去不复返的东北人。
只是回想起离家上大学那年的自己,还立志于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却不承想已经在外打拼十五载,逐渐放下了何以为家的困惑。
讲到这里几乎都在说回不去的是故乡。
什么是到不了的远方呢?
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悲观主义者,个人认为剧中有所暗示。
一个是女主做噩梦自己被留在了新世界,一个是女主说到“这里太安静了”。
虽然这都在结尾被美化了,但是《东邪西毒》里那句话始终挥之不去:“山的那头,和这头没什么两样。
"看看影片的设定年代,其实我们最可能成为的就是地球上守望太空的守望者,留给我们的可能除了独自简约无趣的生活,就剩下漠不关心的5.5分了。
巧巧的妈妈果然生了巧巧,太空认亲大型火葬场,两个生硬的故事拧成一个更生硬的故事,乔治·克鲁尼这次用的是什么烂编剧?看到了“星际探索”、“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甚至克鲁尼自己主演的“地心引力”的影子,就是没看到惊喜。(一半剧情都可以睡过去)
当软科幻的文艺片看 位置摆对的话会舒服很多 虽然依旧是不好看。
同一天看了神奇女俠和這個,發現還是喜歡這個調調,想起了之前很喜歡的那部「降臨」⋯這片子音樂真的好聽
因为工业化的程式阻隔情绪通路而导致全片沦为廉价的自我告解 感动/理解几成依赖于观者能从故事中抽离出几成幻象 不过即使只有自我感动 对于克鲁尼来说也许也足够了
结尾浪漫到我想哭……(画面太美惹!)
好久没看过节奏这么温柔的末日片了。里面的飞行器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漂亮的之一。
实在看不动
非常不一样的科幻,在科幻背景下更聚焦人生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与亲情爱情。几乎可以给满分,科幻也不仅仅是火星撞地球的大片或者流浪地球的悲壮、三体的诡辩
末世题材起步都四星以上
强效助眠片。。。是想通过影片的沉闷来体现末日太空旅客的孤寂吗。。。结尾好像太空版新闻联播,虽然没有在整理手稿(囧)
老婆成功预测剧情以及拖沓烂片。于是这片子也让我失去了下一个星期选择电影的权利。
两个部分感觉都可以拎出来单干,全程看起来两边故事之间的关联并不大,剪辑也过于松散,两边其实都有精彩的亮点,但是强行拧在一起就觉得有点割裂。
节奏非常缓慢……主要是两条剧情线基本没啥关系,感觉是两部电影拼起来的……
虽然是大胡子,可是还是认出了是乔治克鲁尼。没想到他是飞船上女孩的爸爸。最后也没说,宝宝应该叫什么。
主题应该是想表达孤独,但是故事很烂,也就几个狗血故事+温情鸡汤组合,配乐、视效、艺指还行。表演无法get,大部分人几乎看不出情感波动。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感受远比豆瓣评分要好,那种对于孩子的感情遗憾也许只有自己有了孩子才会懂。飞船部分的构想也很不错。那些打分低的,可能觉得科学和逻辑不合理吧,但这似乎不是本片的重点。
文艺多过科幻
基本没啥拍出来的必要,倒也代表和符合克鲁尼自己的态度,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一种肆意与随性所彰显的潇洒的真性情,一种同生命和岁月的互敬,实在是非常私人的一部作品,离观众越来越远,却离自己越来越近,并最终真的“成为”那个孤独的人,又不乏光彩与礼赞。
节奏有很大问题。极地和太空的场景和画面是唯一看点。
抛开原著如何不谈,作为科幻题材,影片所描绘出的末世背景下的孤寂感以及对浩瀚宇宙的呈现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前者当然得益于克鲁尼的全程热演,后者也基本达到了常规太空片的及格水平,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两部分的割裂感太过严重以至于叙事重心摇摆不定,想了想,对其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概是,花费一部电影的时间,看了两部各自为战的戏。其实这部片90%甚至更多的戏份都该集中给到克鲁尼,与太空对话的部分只闻其声便足够了(甚至小女孩的角色都没存在的必要性),不知是对自己的表演不够自信还是太囿于原著,总之这个拍法所带来的效果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