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抛弃的老人今年的盛夏一道来,我人生中的七十七个年头就要结束了。
心中会有强烈的预感,时间对于我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我可能不能送走春天。
最近总感到身体不适。
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眼前漆黑一片,晕倒。
足够幸运的是,每次我都还是醒来了。
发现自己挣躺在屋中冰冷的地板上,不免绝望。
另外,喜多的悄然离开,也使我悲伤。
哦,我忘了介绍,喜多是我养的猫——一只罕见古铜绿色的猫。
七年前,我从河边把它捡回家。
从此,我们每周四便一起享用美味的西红柿面条。
前不久,第一次晕倒醒来时,我呼唤它,却没有回应。
几天后,我只能端着慢慢两大盘西红柿面孤零零地坐在床边。
“人们更多喜爱养狗而不是猫,原因就在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狗使之成为流浪狗;而猫天生就是流浪汉,它们只会主动离开,抛弃人类。
”那个下午,我开始意识到,喜多消失了,不会再回来。
(二)必输的斗争脑中有虫,记忆再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或是发呆很久,直到喜多弄出噪音。
看电视的时候,嘴角会流口水,很多很多。
没有害羞或是恐惧,正如同很多暮榆之年的朋友,我在与痴呆症这种老年疾病斗争,并且——这是一场必输得斗争。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忘记自己,忘记喜多,忘记七十多年的所有。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窗外得树木已经吐芽,偶然发现得春天使我精神甚佳。
我拿起笔,模仿儿时历史书后的大事年份表写起自己。
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人,无需将它呈给任何人看。
我只是希望不知还有几日的未来我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使我微笑或流泪。
我将写好的年份表贴在了床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睡着。
很久没有这样的开心,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人。
爱 历久弥新(三)一纸遗书人终究不能逃避死亡。
年轻时曾认为,能活到五十岁便足够。
老了,自己也或觉得日子无聊。
可现在我已七十七岁,即将到来的夏天仍然对我充满诱惑。
如果能在几个月之后,穿上我那条古铜绿色的裙子,撑起花伞——和喜多去公园欢快的唱歌,一首接着一首。
这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回到现实——我不仅时而呼吸困难,而且股骨头坏死使我寸步难移。
既然死亡近在咫尺那我必须留下一纸遗书,以便我可以用剩下的日子放心来继续想象夏天。
如下: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交给我的妹妹。
她是我一生中最信赖的人。
或许她会把我的骨灰撒进大海。
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是那么喜欢大海。
妹妹甚至能够一口气说出海洋中从古到今所有鲸鱼的种类以及它们到底有多长,某些鲸鱼哪一年灭绝。
大海如此浩瀚,相信决不会拒绝孤身一人的老人。
我四十岁那年为儿童写了一本书,献给孩子们,同时也像我喜爱的作家黑柳彻子致敬。
书的版权将赠儿童基金会。
希望全世界得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存在得苦难。
经过六十年的收藏,我有五百一十二条裙子。
它们每一条都精致可爱。
我的侄女一直羡慕着,时常大老远跑来向我借,之后再恋恋不舍地还。
我死后,这些都将属于你,我的孩子。
希望你能够善待它们。
另外祝你幸福一生。
好好对你的妈妈。
我没有子女,从六十岁孤身一人旅行到将近七十岁。
这十年,我将我绝大部分积蓄花光。
人生的最后时期,我卖了房子,长期住在一家旅馆,因为这里有人替我收拾房间,有人给我送来饭菜。
办完丧事,我银行得存款应该所剩无几。
但如果还有一些的话,请将这些存款交给旅店的主人——一位善良的姑娘。
感谢你多年照顾。
好人一生平安。
另外,请帮我留意,喜多是否会归来。
如果它真的回来了,请每周四做一碗西红柿面条给它好吗。
我十分想念她。
感激不尽。
这个骄傲的老太太快结尾的时候干了件漂亮事。
她打电话拒绝了她儿子。
是拒绝,不是痛骂,心若死了,倒也全然用不上刀子一样的语言了。
然后颤巍巍地跑到那个儿童音乐俱乐部,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当然,还留了一堆珠宝首饰用于修缮房屋。
聪明人做好事通常都是做到头的,你看她赠房子不说,连装修款都给留好了, 影片到这里,因为孤独和被至亲的人遗弃, 老太太的举止反倒突破了血缘伦理,向真正的自主选择迈进,何其通透而潇洒?
生命是美丽的。
生命又那么孤单得可怕。
难道一切都是错误?
过往岁月,那些付出和期盼,终究是毫无意义?
弥留之际,眼下清清冷冷。
旧屋残院,一人一狗。
一面被爱遗弃,一面无人去爱。
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世间,是否注定应要在这最后时节,与世界疏离,回归孤独,再一个人无可留恋地离去?
在那些寂寥的清晨与午后,光影把窗外的枝叶无声地摇曳在木地板上。
空气清冷,时光游离。
恍惚间回到从前,看见那身影绰绰,笑眼迷离。
虽时至今日,尚能品味得出那一抹甜。
这样的甜,欲与人分享却不能得。
独自融化在心头,晕染出生命的印迹,诉说着在两端的孤单之外,还曾发生过的热闹和欢愉,意义与美丽。
镜子和相框,把今夕的银丝龙钟和昨日的青葱曼妙重叠一起。
可曾料过今夕的她?
又可曾憾对昨日的你?
时光啊,把最最美好的一切都给了青春。
姣好的容颜,甜蜜的爱情,可爱的儿女,热闹的生活,幸福的憧憬。
而当青春一步一步远去,这些美好便也一件一件被抽离。
于是人生,前半段在奋力迈进,后半段则频频回头,只为着青春——这生命的中间点,缘是一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这美丽又孤独的生命,何止主人公一人所遇?
我们,所有的人,暮年十分,未必不如此。
曾熟悉了解的身旁人事,到那时,所剩寥寥何几?
当拥有共同回忆的人相继离开,当一树一草、一砖一瓦次第变迁,当含糊不清的叨念找不到人倾听,当沟壑渐深的皱纹暗淡了生活的趣味……那时的我们,纵使被人群包围,也好似独自站在冬天的干枯草原,四下里一片萧瑟,唯有风在耳边呼啸,隔绝了其他一切声响。
迟暮的我们,就这样蜷缩在风里,抱着回忆,熬过最后的冬季。
等待离开,这美丽又终究孤独的生命。
虽然是拍摄于2007年的新片,我在此断言,《死期将至》一定会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大师级纯黑白摄影,取景、构图、用光堪称教科书般精湛。
剪辑则如丝般柔滑如水般流畅,辅之以隽永、沉静的配乐和细腻自然的表演,诠释出生命的孤寂、优雅和尊严。
这样的作品,我给予★★★★★“力荐”的评级推荐。
北医三院隆鼻多少?
效果怎么样?
潘柏林 安阳哪个好?
我在惜美网上面看了隆鼻的案例感觉很不错,综合隆鼻修复案例图就更想做隆鼻手术了………… 哎!
听说北医三院不错 但是还是纠结啊,还有没有其它隆鼻好的医院,
跟随一位豆友的路径看了。
在个人标注时,我只标了“看过”,而没有给出评分。
首先不得不说我很喜欢它,虽为黑白片,但电影给我的感觉如海报一般,暖暖阳光。
其次,我真的一点没看懂。
我想我知道到(抑或猜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但我无法产生共鸣——理解、感受它。
这无疑削弱了这部影片之于我的观赏性(中间几次溜号)。
可能是我还年轻,缺乏理解其中深厚感情的阅历。
影片开始于焦虑,老太太喃喃不断的呓语没让我觉得。
因为立刻就懂了在车流之中 她的不安。
怜然之心油然而生,让我想到了我亲爱的奶奶。
没有具体情节,只如画卷一样慢慢展开,任你欣赏。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你会发现隐藏于黑白映像间的小情趣——生活的情趣,真实、朴素,慢慢刻入我的脑海 成为我的记忆。
PS:如果我告诉你,你就是那个小姑娘……看到大家都不太喜欢那个任性的姑娘,我想为私心地为她说两句话。
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观赏角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观看时的代入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主角永远是美好的存在。
但若客观分析,或小小的YY一下,可能就会老太太的shortcoming,可能也就不会用“天真”“高贵的灵魂”之类话来形容她了。
每个生灵都是可爱的,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的活着。
老太太的孤独我以后会懂,小姑娘的……我已经懂了。
死亡是一个人类没有攻破的谜题。
我们怯怯地担忧着死亡,其实又窃窃地希望这个谜题不得解。
岁月流逝,脑子里的褶皱越多越好,但脸上的皱纹越多越糟。
我们厌倦衰老,一遍遍摩挲一层层涂抹,似乎期待这样就能将皱纹抚平。
纵使我们用再多的方法试图抵抗,老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游戏结局。
在黑白幻影间,我们偷偷地观察一位老者临终的日常。
那粗陋却又精致的生活,合着微妙的光影,每一帧都美得那么奢侈。
回忆,重复的回忆,往往是老人的全部。
老人望去的窗外,有她少时婀娜的舞姿,和对面俊朗的少年,也有儿子还年幼时,回身清脆的一声“妈妈”。
我们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几个至亲,每每跟我们述说的都是重复的故事。
那些琐碎,于我们可能是生活的赘余,于他们,却是生活的全部。
那座破旧的房屋,是老人为自己搭建的心墙。
它们摇摇欲坠,却不能被拆除。
老人守着这些墙,欲图接近一点世界,又畏惧外界过多的侵入。
她透过望远镜观察这个曾经她无比熟悉,现在又陌生得可怕的周遭。
当生命走到奈何桥边,左右顾盼,似乎带得走的就只有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星星点点的对往昔的记忆。
可是死亡又是那么残酷,一碗孟婆汤,连这些都抹去。
夹在两个世界之间,会不会,向左,向右,都显得格格不入?
老人试过死亡,但终归还有眷恋。
老人试过触碰现实,通过望远镜,通过儿子,通过医生,通过爬上窗子的小男孩,但终归缩回手来。
律师向她确认,怕她后悔,可那一刻,恐怕老人觉得,后悔又怎样呢,我会把后悔一并带走,不着痕迹。
最后说点题外话,不知是自然划分还是刻意总结,但男女导演、作者,总会有一些天然的区别。
Dorota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导演。
视角平凡而又不平常,那种简单恰到好处,细而不腻,温柔而有力量。
总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
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应该是寂静的,缓慢的。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浅表观感。
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我坐定的时候,已经开场了几分钟。
黑白画面。
寂静的老房子。
那个老太太一个人坐在窗前饮酒。
小小的一杯,她一口一口地慢饮,一搭一搭跟她面前唯一的生灵——一只狗费拉说着话儿。
果然像我猜得那样。
你知道她有多老吗?
满头银发,沟壑纵横的脸,端酒的那只手微颤,干枯、消瘦,遍布老年斑。
“满头银发悲白雪”。
我知道,如果我一上来就是怜悯而不是思索。
那我就失了水准了。
况且,谁又该怜悯谁呢,你和我,和他,我们大家,都会有那么老的一天。
老人,老狗,老酒,空房,独院。
她所有的人生都在这座空房子里了。
包括回忆、伙伴、亲人、财产。
人生就是这样,先前是在加,后来只是一味减。
走着走着,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散尽了,只剩下了这些。
谁也不会比谁更多一些。
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一窗之隔的是完全与她无关的人生。
一个霸道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
他们并没有交集。
老太太对于她的两群近邻,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有时候老太太会拿起她的望远镜,默默地观看这两家唯一的近邻。
咒骂,抑或微笑欢愉。
单从影片来看,这是个极为聪明睿智的老太太。
有着可贵的知性气质和高贵品格。
未必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言语之间不乏通透和幽默。
比如她把酒熟稔地递给那只狗费拉喝,说:“这就是我们合得来的原因”。
比如她跟小男孩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这句话好极了。
人的孤独从来没有出路。
可是人的快乐还是离不开分享和碰撞。
人在一个能带来价值认定的环境中,孤独感会少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老太太十分地孤独和寂寞。
总得有什么东西作一个出口,让一个人的孤独得到适度的、轻微的拯救。
前半段的老太太的内心盛满孤独与寂寞。
这种孤独强大但并不绝望。
有着对曾经逝去的美好风华的回忆作伴,它甚至有了安宁享受的意味。
但她总还是希望以亲情为出口弥补因等待死亡而带来的强大的虚无。
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的惟一聆听者就是一只狗。
我觉得狗是有隐喻的。
这只狗属于“失语者”,狗如果有自主思想,会思考,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无法沟通的东西。
狗身上忠诚、驯服的特性抚慰人的孤独。
而恰恰是狗思想和语言的欠缺成就了狗抚慰孤独的可能。
当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少是让人绝望的。
而儿子和孙女为代表的亲情阵营的不可沟通性是对帕斯卡尔那句话更悲凉的证明。
尤其是孙女。
小女孩和老太太的对比十分精彩。
七宗罪里小女孩犯的至少有三条吧,饕餮,贪婪,愤怒。
那个小演员在饕餮的时候,那副痴肥愚蠢的模样,传神极了。
当然这么分析有点歹毒,人家毕竟是个孩子。
但这些并不能消除观众对这个只知道吃和索取的小姑娘人生的担忧,我想有不少观众会像我这么想吧,与其做这样除了少年芳华其他都无可救药的小姑娘,还不如做她拥有高贵而宁静的灵魂的垂死的老奶奶呢。
老太太的心里怕是也早已这么想:指望这个小女孩还不如指望那只狗呢。
老太太人生最牵挂的是亲情。
也是这个唯一的儿子给老太太造成最沉重的打击。
这家伙背着老太太差点把老太太视为珍宝的房子卖给觊觎已久的富人,这还不算什么,致命的是儿子的言语之间对深爱他的妈妈颇多厌弃。
遭到自己人世间最在乎的人的遗弃,这足以给任何人造成痛不欲生的幻灭感,何况这个人,还是身体发肤受之于她、殷殷牵挂几十年的儿子呢?
于是老太太在万般绝望之下,动了轻生之念。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我看见暮色在白日提前降临,帷幔缓缓飘动,躺在床上打算把自己交给死亡的人,如深海般悲伤和宁静。
可是最后,生的坚韧到底是战胜了生的幻灭。
也许不止是经受致命打击的老太太。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无往而不在幻灭和坚韧之中博弈和挣扎。
每有放弃,人生便行入黑暗。
每有坚持,道路便重获光芒。
还有什么比生本身更强大、更值得坚持和鼓掌的事情呢。
老太太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从床上一跃而起。
带着复苏后的力量,带着依然如影随形的孤独。
把最后的那段日子过得漂漂亮亮。
电影看到中途。
老太太一个人颤颤巍巍地给自己弄食物,泡杯茶,端着他们上楼。
偶尔打开窗户,拿起望远镜看看对面儿童音乐俱乐部的孩子们唱歌跳舞。
我面带微笑。
看得很享受。
他在黑暗里抓我的手,问我,你是不是很想过上这样的生活。
我笑。
用眼神问他。
你呢。
他说。
我很喜欢里面那所大房子。
是的,我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要很多书。
一些酒。
也许需要一只狗,也许不需要。
不需要人群,要一只电脑。
要有网络。
可以老,可以很老,但不要老到成为世界、亲人及自己的负担。
如此安安静静。
这个骄傲的老太太快结尾的时候干了件漂亮事。
她打电话拒绝了她儿子。
是拒绝,不是痛骂,心若死了,倒也全然用不上刀子一样的语言了。
然后颤巍巍地跑到那个儿童音乐俱乐部,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当然,还留了一堆珠宝首饰用于修缮房屋。
聪明人做好事通常都是做到头的,你看她赠房子不说,连装修款都给留好了。
影片到这里,因为孤独和被至亲的人遗弃, 老太太的举止反倒突破了血缘伦理,向真正的自主选择迈进,何其通透而潇洒?
这一切似乎很圆满,也许到了要散场的时候了。
那个调皮的小男生在楼下仔仔细细地沏茶,然后高高兴兴地端上来给老太太喝。
这个由年轻的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生命擎着的这杯茶,如此滚烫。
这让人想起刚开场的时候,老太太每天很用力地端到楼上用早点的那杯茶,回回都颤巍巍地凉了。
热茶依然滚烫,如小男生的少年风华。
不相干的少年人,带着陌生而又亲近的关爱和温情,隔着一扇未开启的门,到底还是亲眼看到老太太的生命流逝。
小家伙在门外哭。
我也叹气。
要结束了。
散场了。
老太太的生命以及这部电影。
银幕上仍然有光。
特吕弗说: “我们这些观众身处黑暗之中,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光华流动。
“ 然后。
人群骚动。
银幕暗掉。
影院的灯光亮起。
波兰,其实,是个很纠结的国家。
总觉得波兰电影有许多各异的毛病,谈不上多差,却也总不让我特别喜欢。
可是这一部,却出乎我意料了。
影片对于曝光的掌握真是好到无话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是极致唯美丰富,虽然节奏缓慢,却内容丰沛,每一个镜头,都极考究,淡淡的,却也让人移不开视线。
太喜欢这电影的镜头运用,配合了Szaflarska的表演,极致完美。
波兰演员总让我觉得演技太过表演,Szaflarska却完全是浑然天成,也许,必然是,到了那个年纪,有些生活的感悟,演技是表达不出的,只有岁月,只有岁月沉淀之后才能体味,才能展现。
老太太虽然老去,但美貌依旧,那双眸子里深邃却也清澈的目光,散发着独特魅力。
阳光从阁楼的窗口投射进屋里,照在老太太脸上,那恬淡的表情,那闪耀着光芒的淡色头发,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安详气息,瞬间侵占所有的感官。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多美好。
但是,一切终有结局。
一开始,便在想,那架钢琴,到底如何重要呢?
原来,重要的不是钢琴,而是,尘封了50年的青春记忆。
可惜,儿子不肯帮忙,最终,却只好将那些青春记忆赠予他人,以便能保留自己一生的痕迹。
人的一生,何其丰富,一栋破败的老宅,便是一段正在凋零的百年生命,生命的延续却从不想让这生命延续下去,这也不是愤怒,只是悲凉。
好在,她虽然离去了,但记忆她生命痕迹的老宅,还会继续鲜活下去。
至少,不是太坏的结局。
波兰🇵🇱华沙的老太太👵安吉拉经历过战争,她的房子🏠被俄国人住过,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日子里,她跟一条狗便住在这个老房子里,每天与狗对话,用望远镜🔭窥视邻居的生活,回忆过去年轻时的时光,她享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雨水☔️透过衣服从皮肤上流过(也许很冷吧),她荡着秋千,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容,她对着镜子仔细的擦口红💄,这是活着的感觉吧。
她有一个儿子,🉑️她孤独的离开了人世,始终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她的遗产和老房子🏠捐赠给了儿童音乐团。
真的是美丽优雅又坚强的老太太!最后的最后生命依然焕发着光彩。感受到流动着的美好~希望我也能有这样的心态吧π_π
死期是贬义吧
长满杂草的庭院和承载着一生记忆的房屋,一个将死之人和一条狗,孤独也丰满。谁都不会孤寂的死去,除非没有回忆。
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曾经所追求的的东西也不再重要,但是现在我依然沉迷其中。影片到最后才有全景还有升天的镜头。
影片还不错 题材也是很让我感兴趣的死亡题材 老太太很可爱 狗狗也很好 看着也有点感动
之所以人类会一厢情愿认为宠物会无条件爱自己,只是因为人类听不懂宠物说什么,而宠物也听不懂人类说什么,而已。结婚养儿防老99%只是自欺欺人,不如自己学会慢慢接受老和死亡,我们只要明白:可怕,但一定会到来。这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有一些闪光点,全片不喜,原因是各式过客来了走的结构过于僵硬。
正好最近在读《暮色将近》,和电影一样也是讲述了年迈老妇如何一步步接近死亡的主题,片中真实地记录了独身老妇可能面对的孤独境遇,只能靠在阳台偷窥邻居以及回忆年轻时自己的倩影度日,好在有衷心小狗陪伴,远胜惦记老妇财产的儿子一家,当老妇决定捐赠部分财产后快乐地荡起了秋千,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养儿防老又一次啪啪打脸了。
在被光阴揉碎之前,她先将光阴揉碎。在死去之前,她来得及,如斯如逝如长眠地老去。
我能想象的「老年生活」由形态各异的镜子,黑白的幻影和对《死期将至》无知的伴侣构成;通透,明亮,隽永;却也深邃,幽暗,无常。甚至单调,乏味。我早已预见旅途的终点,看穿所有该来的未知——隔着玻璃窗,远远望见死神在等待着每一个人,我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抑或不想与她近距离接触。甚至连打个照面的意愿,打声招呼的力气都了无。与其说子女需要我的守护,不如说我们彼此照顾。貌似忠诚的关系最终都成了我赴死前的障碍物;此时此刻,我想像满是好奇心的孩子那样——在得知无法从你手中盗走任何东西之后嚎啕大哭。没错,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我们都是上帝的宠物,不管是苦与乐,还是善与恶都是神赐予人的礼物。若是可以选择,我想像摇篮里的老者那般——手持烛光,素履之往。
温开水。黑白的光线处理得不舒服。狗狗表情好。
海报定星。《死期将至》《金盏花大酒店》《遗愿清单》《野草莓》《樱桃的滋味》《入殓师》,以死警生。
2022,标记第1部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本部影片讲述老妇人安吉拉(黛纽塔·辛波斯卡 Danuta Szaflarska饰)在临去世前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常生活。这冷清孤单的世界里,既有她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她记忆中曾经的幸福与梦想。与老人相伴的只有她唤作“Phlia”的小狗,安吉拉喃喃自语,自问自答。她一心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可最终也没能相见。在死亡悄然逼近的时候,安吉拉总是望向窗外的秋千,好像回到了从前的快乐日子。在宁静的摇曳着怀旧情怀的黑白光影里,影片默默地记录着老人最后的弥留时光。 影片荣获2007年波兰电影节观众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音响、影评人奖。
6.8 摄影和配乐很有感染力,但这个故事先不谈深度的问题,讲得实在是有些空洞了,很多地方空有象征但一涉及的主题基本都是点到为止。
摄影构图极其考究,整体多少显得有点乏善可陈。将死老人的生活日常,除了等待死亡来临外充满了对于儿子的失望。生命最终是充满遗憾的,任何事情到头来总是让人失望。视听呈现没有给出太多的新意,生活流的展示也显得过于琐碎和平淡,显得单一和冗长,倒是老奶奶的表演细腻动人,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
弥留之际的感受。。。
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