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还为担心按这个发展速度开演半小时以后该怎么演而好奇后,一切都峰回路转。
不得不说,在形式技巧还有叙事层面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更愿意多说些我个人对此影片内容上的见解。
既然影片选择了男性这一性别做主角,最终呈示也会是一种男性视角下的一种叙事想象,并且导演也尽力强调了这一点。
阳泽说俄狄浦斯王的神话开启了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具体的我对这个不太了解,但我会有在这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下,作为女性一旦反抗男权社会的那种被视为“恶毒”女人的愤慨,最可气的是那些人还认为女性应该受到惩罚,把她们完全放置在被嘲弄、被讽刺、被贬低、被诅咒的地位,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的身上,努力营造女性即危险的情绪,还加以妖魔化、妖精化。
女性一边被视为弱者,一边又不消停地遭到男性在性别等级上优越感的无情践踏,而女性自身的话语权不仅被排斥,还被否弃。
这部电影中有三个女人,她们是整部片子的剧情有发展的原因,但她们本身并没有因此对剧情有什么决定性作用,她们的存在倒像是片子里的黑猫,赋予成了一种邪恶化身,然后由此再产生无论什么的罪恶仿佛在告诉观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似地,如果真是这样简单的话,我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这片子是什么玩意啊,这不简单之处也成就了整部影片的看点所在。
现代女性不再处于传统的框架下时,男性的权威受到挑战之时,孰对孰错已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那种希望被保护、希望在感情上男性更主动的传统观念不再得到经济独立、有平等思想的女性接受之时,孰对孰错孰善孰恶来评判更像是一个小孩子为买什么而向妈妈撒娇的无理取闹行为。
影片里的桥段对此的描述我看来是中立的态度,这种中立的表明,也让我感受到了非男非女立场叙述,这也许也是阳泽评价这是一部文艺片的依据之一吧。
一直觉得性别差异,不论从肉身还是精神的表达,让他们产生距离感,也就不难理解性别分明下描述和叙述的文学作品,是多现实的细节脉络啊。
抱着一种看港产垃圾片,而且还是故弄玄虚的那种犯罪片的心情去看了《守望者:罪恶迷途》,结果,这部分为三段的犯罪心理剧情片,在我对其期待值绝对为负数的前提下,带来意外惊喜了。
从结构上来说,这部电影很清楚地被划分为三段。
第一段比较考验观众的耐心。
属于非常主流的惊栗片,鬼片,僵尸片,变态杀人狂片,悬疑片的那种开场白风格。
这类电影看多了的人,会对这种开场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甚至会觉得:瞧,又是这种片子。
这部电影的惊喜在后面。
当发现原来高谈阔论发表对女人的各种看法的周栋对柜台后面那个风情万种的女人的种种自以为是的判断原来都是一场误会的时候,当任达华饰演的陈志辉给徘徊在小旅馆外面的那只黑色的野猫带回一条鱼的时候,当陈志辉执着地追问那些背弃过他的人,而他苦苦挣扎要的只是一个道歉的时候,当他被周栋即兴发挥的一番观点严重误导,激发了内心本已有意向善的愤怒,决心复仇的时候,当周栋如梦初醒般的不顾一切回去找他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叫人不心生深深的同情,这一切原本是不会发生的第三段把时间推得更靠前,进一步揭开了陈志辉一步一步走向复仇的心理历程。
刚刚出狱的陈志辉,站在人生的两条岔路口,孟楼还是潘家镇,想起他对周栋说:往东四十里,有个地方叫孟楼,你知道么?
就是如此近的距离,生死,善恶,爱恨,忘记还是回忆,放下还是提起,原谅还是仇恨,祝福还是复仇,就是如此如此贴近。
究竟谁是悲剧的罪魁祸首呢?
二十年前恋人的背信弃义,家人的从中作梗,二十年后执迷不悟周栋的自以为是,盲目自大,无所不能般的在陈志辉面前扮演了一回人生导师为了给孩子动手术而处心积虑制造一起刑事案件的黑衣人也想利用他作为目击证人四个年轻人冷漠拒载,如果他们不拒载呢?
会不会周栋就拦住他了?
这一切的一切,像蝴蝶效应一样,产生了无法估计的连锁反应最终彻底毁了这个曾经想要放下过去,重新开始的可怜人就在我觉得,命运对他来说,是残酷得无以复加的痛苦的时候最后一幕,他的哥哥嫂嫂安静地守候在桌前,做好了一桌子的菜,看看墙上早已经过了时间的钟,哥哥忍不住说:应该是今天啊。
嫂嫂笑了笑安慰哥哥说:他不回这,还能去哪呢?
这下好了,一家团聚了。
如果他能看到这一幕,我相信,他一定会回家的。
如果我们能对别人多心存一些善念,哪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相信,有许多问题就化解了。
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在于剧情与人性的深入讨论两线并行。
张静初出镜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爆发出了她个人以往作品中从未有过的性感和万种风情,看上去妩媚动人,极尽能事来讨人欢心,完全是个内心不安分的少妇形象。
结果却是个沉浸在过去回忆里,思念故人的年轻寡妇。
陈思成看上去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信口雌黄,心胸狭窄,自以为是,结果对待前妻却是一个完全心软的活菩萨。
到这一步就能看出一点意思来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逞口舌之利开了一个恶毒的玩笑,对方却将这番高谈阔论捧上神坛了。
而任达华扮演的陈志辉,他心中有那么多的疑惑,可他永远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见错误的人发生了完全错误的对话,他需要的不是被唤起恨不是被唤起复仇的欲望,而是重生的希望,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而更为讽刺的是,令他燃起复仇念头的那些人,在他们的各种假面假话背后,真正诉说的却是真爱真善真诚。
只可惜,陈志辉再没有机会看到了。
孟楼,他是向往过的,这个日后能狠狠地把钉子敲进别人脑袋里的人,他最初也曾经担心地问:我有个堂哥在那里,你说我去找他们,他们会不会讨厌我?
这太让人感到心酸了。
人有的时候,一无所有,一个信念,就能坚持下去。
人有的时候,伤痕累累,一句道歉,就能获得平静。
人有的时候,万念俱灰,一个归宿,就能重新开始。
哪怕只要人性中的那么一点点光明,就足够将这个我本善良的人从万劫不复中拯救出来了,可是他却不曾拥有过一丝一毫的希望。
究竟是黄圣依扮演的那个小女孩杀了他,还是这一系列充满各种欲望形色各异斑斑点点的人性杀了他。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往前一步万丈深渊往东四十里,有个地方叫孟楼命运还是曾经对他有所眷顾的留下的,是无尽的叹息
本来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惊悚片,看了之后我不愿把这电影贴上惊悚的标签,我更愿意说这是部故事片。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被各种因素所影响着,不同的因素就会选择不同的选择。
是的,在看这部电影的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还在可惜为什么张志辉会做如此的选择。
可看了第三部分,我必须得说很多时候我们心底早已做了选择,我们之所以去问别人是因为我们要别人去肯定自己的选择,我们只愿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和别人无关与自己的心态有关。
说说这部电影,第一部分比较普通,让人觉得这就是一普通惊悚片。
到了第二部分这电影开始显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私以为第二部分的演员都很棒,打酱油的都很出色。
陈思成和张静初太有气场了,这两人很适合演情侣,那性感的涌动很迷人。
第三部分短了些,就显得过于紧凑,不过还是不错的。
任达华不愧是老戏骨,确实是让人看了这电影会同情张志辉,表演有张有弛。
不过觉得在第一部分任达华表演单调了些,到后面表现就很好,不知道是否与演对手戏的演员有关。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能够让你看完之后还能思考一些事情的电影。
尽管在宣传策略上放了不少“惊悚”的烟幕弹,但由任达华主演的影片《守望者:罪恶迷途》真正的看点却是用“倒叙”的手法回溯一件凶杀案,随着阴差阳错、环环相扣的“蝴蝶效应”,善与恶在一念间颠倒倾覆,酿成令人叹息的悲剧。
惊悚仅是该片的一个外壳,影片对人性、因果的追问和探索发人深省。
倒叙丰满剧情 蝴蝶效应讨巧 《守望者:罪恶迷途》中的凶杀故事并不算骇人听闻,但“倒叙”的结构为故事增添了多重表述空间。
导演非行将案件结果摆在了最前面,再讲述两段插曲式的故事,挖掘“杀孽”背后千丝万缕的原因和动机。
在这个倒推的过程中,任达华饰演的陈志辉一次次地在善与恶之间徘徊,而与他擦肩而过的一群人,因为遭遇各自人生的意外、挣扎和困境,无意中释放误导的信号,勾起了他心中埋藏20年的仇恨,正是这种“蝴蝶效应”酿成了令人扼腕的悲剧,人性中无法救赎的无助和孤独感也得以彰显。
出于“吸引眼球”的考虑,影片第一段以惊悚凶杀作为主要卖点。
不过其并没有达到最终效果,恐怖气氛如隔靴搔痒,黄圣依和余少群的表演很出戏,所谓的“惊悚”就像一件失败的外衣,反而损伤了剧情本身的情感和深度,也导致第一段故事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许多观众表示,光看开头不免再次对国产恐怖片失望,但之后的倒叙手法,包括路遇陈思成与张静初,巍子与郝蕾的两段戏,将剧情逐渐丰满起来。
演员颠覆形象 陈思成起舞加分 《守望者》的演员阵容颇为壮观,平时风度翩翩的香港明星任达华在片中留起了长指甲、白胡子,在一袭旧工作服的包裹下,他目光呆滞步履蹒跚的模样,活脱脱是一个满怀遗恨的“县城中年失意男”。
而以往知性纯情的张静初一反常态,塑造了一个性感风情的少妇,眉宇间的孤寂和半推半就的羞怯,看上去格外撩人。
而此前并不起眼的陈思成在片中展露了少见的洒脱和风流,他饰演的周栋敏感而自信,泡妞的样子仿佛饱经世事的情场老手,面对“天涯沦落人”时却又满嘴大道理。
而张静初和陈思成的四段“对舞”戏份,为影片加分不少。
任达华此番颠覆形象出演的杀人凶手,不但没让人心生恨意反而倍感悲凉。
【主创答疑】 1、为什么第一段这么不给力?
因为第一段在审查时删掉了30%的戏,包括陈志辉像鬼魅一样逼近被害者,用钉子进行凶杀等细节,镜头规律全部被打乱了。
以后我再也不拍惊悚片,除非审查环境变宽松。
2、“守望者”指的是任达华吗?
其实每个人都是守望者。
片中的每个人都欠缺温暖,他们都在守望。
3、为什么用倒叙的手法?
这种结构推进了对人性、因果等根本事物的判断,现实生活中经常是先看到结果,后看到原因,我想换一种方式来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也体现了我的能力。
口述:非行(导演) 【幕后花絮】 ※片中的黑猫很难伺候,总乱跑,剧组为它浪费了不少胶片。
※任达华为扮老,故意少喝水让皮肤变粗糙。
※陈思成和张静初都不会跳舞,为此学习了四个月。
※第二段中任达华在小旅馆钉钉子,挂了一幅蝴蝶的画,这是“蝴蝶效应”的暗喻。
※故事改编自真事。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 NO.274
被推荐看守望者的时候抱着又是港台垃圾片的想法,结果看了开头还真是千篇一律的神啊,鬼啊, 悬疑什么的,本来不想看了,可是推荐的人说你在坚持十分钟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看 ,然后立马就被惊艳到 。
故事被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 确实考验人,惊喜实在后面两段。
一个做了二十年监狱的人出狱后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见错误的人发生了完全错误的对话, 他需要的不是被唤起的恨,不是被唤起复仇的欲望,而是重生的希望,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而讽刺的是,令他燃起复仇念头的那些人,在他们的各种假面假话背后,真正诉说的却是真爱真善真诚。
善恶仅在一念之间,有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逞口舌之利开了一个恶毒的玩笑,对方却将这番高谈阔论捧上神坛了 。
看完整片实在是对朋友推荐的片佩服 ,如果我没接下去看,我想我会非常遗憾。
说实话,由于“绝命岛”的缘故,我和我女朋友对国产恐怖片产生了恐惧,但由于近期片子看的差不多了,所以也没太多选择,冲着达华去看吧,总感觉不会太坏。
直到达华轻松加愉快地搞了3个人后被黄圣依灭掉,我们脸上的黑线出来了。
四川人就是可爱,影院里有人开始一轮纷纷“怎么又是部喜剧片”...但坚持完那大半段拖沓后,终于等到了旅馆章后半截的高潮,不错,在此也就不剧透了,只谈谈亮点我个人的见解:1、任达华点穴昏迷的设定应该是为审核而在后期设定的。
无论如何,让受害者昏迷的想法都是一个绝对的败笔。
首先,它让这部现实剧脱离了现实;其次,以昏迷代替死亡完全抹杀了本剧的内心冲击,淡化了这一切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其三,在老头过生日那段中,被害者在激动的情况下,不可能准确的插中穴位。
综上所述,这个设定对于本剧完全是多余的,要这样设定只是为减少血腥,方便审核。
2、我个人觉得,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再加一节。
那就是当年你任达华恋人背叛他的情景:原来那个恋人是因为某个特别的不得已的原因,如为任达华着想云云,忍痛抛弃了任,而不知真相的任,由此产生了仇恨,走上了后来的道路。
那这片就真的完美了,不仅进一步将电影推向高潮,还将导演欲表达的深层次思想以一个极端的例子表现出来。
仅此而已,这片至少让我觉得对得起票价,勉强给个“还行”全剧终
韩浩月传闻有好莱坞制片人看中了新上映的《守望者:罪恶迷途》,欲购买其翻拍版权,相信翻拍后的《守望者》会成为一部犯罪心理大片,在营造影片气氛、表达节奏、逻辑缜密性方面,新生代导演非行还需要有功课要做。
影片的结构设计拯救了《守望者》,影片后面两段故事的承接转折,体现出国产电影难得一见的匠心,精巧而合理的情节推进方式,会让观众为之赞叹,这种设计在经典好莱坞罪案电影中虽属常见,但《守望者》能做到不让观众产生山寨感,这难能可贵。
有些电影,开头看着不错,结束之后发现是个烂片,《守望者》把这个常见的规律颠倒了过来,开头20多分钟,烂片的嫌疑很大,但自第二段故事展开后,那种藏匿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触动大多数人的惊悚感被挖掘了出来,让人意识到对于人性的那句经典诠释“善恶一念间”,原来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电影中任达华站在岔路口,犹豫着该往哪个方向走,去往孟楼方向,他会和自小就疼爱他的堂哥在一起,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去往潘家镇方向,他就会由一个改造好的刑满释放犯转身为一个复仇者,手上沾满鲜血。
在善与恶的搏斗中,早期不幸经历留下的精神创伤复发,使他走向了潘家镇。
《守望者》在探索一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方面,并没有太过雕琢,它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生际遇的表述上,在哪个时间节点上,遇到了哪些人,这些相遇对于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起到了什么影响,电影讲出了它的宿命感。
仅从这方面看,《守望者》和那部著名的《罗拉快跑》有相近之处。
任达华选择去潘家镇,与他出狱后遇到的两个人有关,那两个人点燃了他早已熄灭的仇恨火焰,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抑或,他的仇恨根本没有泯灭,只不过借着别人的言语找到了爆发的理由。
敬业的任达华入戏很深,可惜开头部分多次以“背后有人”的方式出现,多少削弱了演技,影片渐入佳境后,他的表演也展现出了魅力。
对张静初和任达华的飙戏期待落空,《守望者》中两人并无对手戏,但张静初和陈思成的戏份好看,一个是不甘寂寞的旅店老板娘,一个是忠厚中带着点不羁的浪荡子,两人在旅馆中大跳热舞,居然为电影的冷酷气质增加了些奢靡气息。
这部电影中的张静初展现了她的性感一面。
《守望者》删掉了不少血腥镜头,这些镜头的缺失是否对电影有伤害不得而知。
但为了便于通过审查而留下的温暖结尾,却意外地增加了电影的悲伤意味。
坐在轮椅上的堂哥没能去接出狱的堂弟,也是致使堂弟误入歧途的原因所在,堂嫂那句“他不来这里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让人瞬间感到内心空旷,有时候,人仅仅要求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可以安身立命了,但这个卑微的愿望,也往往实现不了。
爱的纠缠与失落,命运变化的微妙与无常,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看《守望者》如果感到惊悚,那么意味着它找到了那条通往人心幽暗之处的那条隐秘道路。
《守望者:罪恶迷途》,这部电影以前没有听说过,不像《观音山》放映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报道,都在吹嘘,吹的天花乱坠,仿佛是一部多么好看的电影。
而看过之后,感觉不过此,还不如老张拍的厨师做菜的光盘。
不知道老张看到会不会生气,嫌我糟蹋他的拍摄水平。
《守望者:罪恶迷途》,我一直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丝毫宣传,可能也有宣传,只是我没有看到。
我最初看到这部电影是在清明节假期,在豆瓣上看到的这部电影介绍,得分6.3,还不如《观音山》得分高。
但因为是任达华主演的,所以连内容简介都没有看,就下载下来了。
——我以前下载某一部电影,一般情况下是看看内容简介的,至少要看看导演是谁。
又因为这是一部惊悚片,所以就把它拖后看了,心想那天需要娱乐的时候,就打开看看吧。
今天感觉无聊,就拿它娱乐。
没想到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也就是任达华扮演的陈正辉被杀之前这一部分,还真惊悚,还真能起到娱乐作用,好看,吸引人。
我也在纳闷,主要演员都死了,下面再怎么接着演呢,故事都真相大白了,还有啥吸引人的,还有啥值得惊值得悚的。
也正因为这迷惑,我还得看下去。
看下去我发现,这部电影得6.3分太亏了,这部电影至少要得9分以上。
其实,得多少分都是虚的。
我一直再给它加分,只是想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如果你把它当惊悚片,可以,看着也确实挺热闹的。
但我更希望,你别把它当做一部惊悚片。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片。
在惊悚片的外衣遮掩下,它想告诉你:——在公平的世界里,不可以欠债不还。
——一个瞎子最大的悲哀,就是他无法辨别生活中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
——没了酒,何必长寿!
服刑20年的陈正辉从监狱里出来,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孟楼,一个是潘家镇。
在孟楼,有他的堂兄堂嫂在等着他,这是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亲人,他们已经做好了饭,他们知道他一定会来的,“早晚会来的,除了这儿,他还能去哪儿呢”。
在潘家镇,有他曾经的恋人,当然他不知道,他的恋人已经在一年前去了美国。
在他犹豫的时候,在这个岔路口的一个茶馆里,他得到了答案。
去潘家镇。
虽然孟楼有亲人,有等待他的饭菜,但是他想要一个说法,给他服刑20年一个说法。
不然,就是那句“没了酒,何必长寿”。
在潘家镇的旅馆里,他邂逅周栋,从周栋那里,他又受到启发:在公平的世界里,不可以欠债不还。
所以坚定了他一定要讨个说法的决心。
其实他讨要的说法并不难,不过是要黄家一家人给他道歉而已,给他20年的服刑道歉。
然而,黄家的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给他这种人道歉。
用有见识的省城青年周栋的话说,他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浪漫的人不就是很理想主义吗,而当理想破灭的时候,势必导致他走向反抗,就像当年的林冲,希望破灭,只好上梁山。
陈正辉也上了梁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但是我想,他一定认为这值得。
电影中两次出现猜谜语,同样的两个谜语,导演一再重复这两个谜语,因为这两个谜语很重要,“等我说完了你就明白了”这句话分明是在提示我们一些什么:一条狗,怎么能知道黄金的价值;一个瞎子最大的悲哀,就是他无法辨别生活中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
因为他不是狗,也不是瞎子,他不想装瞎子活下半辈子,这和苟且偷生有何区别。
宁愿为理想而死,不愿像瞎子像狗一样活着。
这是他的选择。
而我们不是狗,也不是瞎子,那么我们应当选择什么?
这部电影好像隐喻了很多东西,想告诉我们很多,我感觉自己总想一气说完,反而却说不清楚了。
再加上还要写一些文案,明天就要交,也就不多说了。
再补充几句:里面的张静初扮演的那个旅馆老板娘红姐,真是漂亮的一塌糊涂,让人看了眼馋的不得了。
在别的电影里,我没发现她美得如此不可一世。
并且,我还总感觉她好面熟,似曾相识,仿佛我的一个熟人似的,只是想不起来究竟是谁。
在大学我在课堂上结交的第一个好友既是在电影鉴赏课认识的。
这位韩国同学长得很韩国,后来也没有什么联系,以至于除了他有一个长得不很漂亮的上海女友这一细节以外,对他的其他印象都已变得模糊。
不过,他给我推荐的一部好电影我倒一直记忆犹新,那就是李沧东指导的《薄荷糖》。
当时的我虽然并不认识这名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但还是被电影精致的制作以及独具一格、以小见大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昨天看的《守望者》又让我想到了这部在记忆中尘封已久的韩国经典。
虽说两部片子结构有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两部片子是一个档次。
然而,拙劣许多的国产片依然让我看到了导演的努力。
影片的设置从开头看可以用恶俗两个字来形容,讲述的是一行四位好友(黄圣依、余少群等饰)前往偏僻古宅借宿的故事。
当然,这样的古宅里不能少了邪恶的怪叔叔(任达华饰),于是一系列老套的“杀戮”、“猛然音效杀人法”、“意外铺垫法”等至少有着百年历史的手段集体出现捧场。
然而,影片接下来的发展却颇让人出乎意料,即使算不上合情合理,至少也比《天地英雄》中舍利的上场通顺不少。
而且,是在后面的故事里,张静初、陈思成、郝蕾等名角才逐渐粉墨登场。
实际上,仅从片子本身而言,《守望者》很难说是一部好片。
抛去过多的戏剧性和意外这一在任何国家的作品中都可能找到的硬伤之外,片子的问题依然比比皆是。
就好像《南方公园》批评《盗梦空间》一样,故弄玄虚并不能让一部作品的意义变得深邃。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守望者》。
除此之外,《南方公园》批评奈特·沙马兰,说其剧本无数转折不代表叙事成功,这也同样适用于《守望者》。
除此之外,《守望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
不论多么高深的概念,最后总得落实成影响才能让观众欣赏。
从这一角度来说,《守望者》无疑也是失败的。
且不说片子诸多制作粗糙之处,就是片子中许多桥段也已经俗套和kitsch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嘲”、“反讽”、“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境界。
那么,是什么让这部片子勉强尚可一看、并可以不自量力拿出来和《沉默的羔羊》(影片自己的宣传语)和《薄荷糖》这样的经典相提并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编剧和导演非行先生。
从成片的质量来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非行先生的技艺尚不成熟,火候还差的很远。
但是,无论是片子的叙事方法和设置,还是片子各种桥段的安排,都可以看出这位新人编剧兼导演是在努力当中。
如果我们把这部戏看成是习作,那么片子的成功与否就可以用一种略微宽厚的眼光去看,毕竟达芬奇还有鸡蛋都画不圆的时候。
而且,从导演对前四十分钟的处理中,我们隐隐能够感觉到,虽然各种俗套铺天盖地,但导演似乎心中有某种“自我意识”的存在,使得片子似乎有意进入了某种后现代迷宫,成为了安迪·沃霍尔般的kistch,成为了观众无法不继续看下去的一起火车事故。
凡此种种,都使得《守望者》在问题多多的情况下又胜过一般烂片。
当然,在The Social Network漫天飞的今天,推荐人们选择《守望者》似乎很难说得过去,但不违心的说,这部片子在国产片中,还是可以一看的。
前30分钟,陷入悬疑烂剧的质疑中还好峰回路转,很多惊喜。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任达华迷惘的脚不知伸向何方。
一个是期待已久的亲情,一个是复仇的伤口,隐隐作痛,往左还是往右?
单纯、执拗的人,浪漫的可怕,他轻易的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语,或许这正是他潜藏内心的真相:唯有鱼死网破,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得到所谓的公平。
他知道,一切都过去了。
但是在陌生路人的对白中,潜藏在他内心的伤口被撕裂,并一阵阵的放大。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他面对艰难的抉择:活着,忘掉过去;没有酒,还要什么长寿?
非可应该是新锐导演,因为叙事手法很颠覆,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大的不同,有很深的意识流式的表达在里面。
不过由于要阐述的东西过多,比如任达华的孤独与流浪猫的映衬;比如对这个浮华世界的一些控诉,让任达华轻易的相信女人都是那么水性,并且走上复仇的道路;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都有可能给他人带来灾难,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都不是那么可信;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隐藏,比如陈思成在路边拦车,遇到余少群一行。
假如这群狂妄的少年施舍一点爱心,悲剧估计也不会上演……这些堆叠在一起,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困惑。
导演一遍一遍的讲了狗和瞎子的笑话,这里面赋予了很深的含义,可是与本片的主旨有哪些更深的关联,到底想要说明什么,会让观众很费解,很显然,导演高估了观众的智商。
不过这部片子真的是30分钟之后的亮点呈现。
开头的感觉很像一个普通电视剧的水平,但是导演真正想说的是在30分钟之后。
整体倒叙、交叉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到非可的编剧水平还是不错的,可能目前稍微欠缺的是执导的经验。
希望有更多的这种探讨人性、探讨社会、探讨爱情、理想等高水平作品呈现,也希望观众能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第5代导演已然倒下去了,国产片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想做文艺片,做好电影人的导演,所以给了5颗星,重点推荐一下。
本来没啥事的,轻易被改变。。
故弄玄虚,结果就罪犯死了
国产恐怖片都像一个妈生的
都演过了
精装版绿帽子,国货精品
感谢观众的 宽容
给最后一段
大陆表演课教案,人性挖掘典范之作,本片通过广电审核实属“越狱”成功。节奏紧张曲折,故事出人意料,演员完美演绎,2011年第一部大银幕诚意之作。
喜欢这样题材 结尾太过匆匆了
任达华的演技。张静初的妖娆。以及编剧的水准都算是个小亮点。
说教意味太重。电影只成全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张静初。
没法看啊
倒序和倒倒序方式有点意思
都是骗子 差别只是恶意和善意
绝对的诚意之作,看到后处,竟想落泪,能给人以思考,绝对是国产片里的超越
开始很假,中段拖沓,最末杯具。
熬过第一段就欧了
半个小时 把故事讲完了结束就好了嘛 干嘛非要拖那么久。
中间30分钟真心雷啊
前面太渣了,尤其是那个四个年轻人演的,精华全在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