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you were right, 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这估计是影片看到结尾让人最释怀的话。
年长的人还是会气急败坏,多数人不会像我们所期待的心如止水,因为生活里跳出了更多难题,让人们持续不解与困惑。
相较而言,年轻人身上道德感比较轻,但正是这种像棉花糖一般的漂浮感让步入中年后的人趋之若鹜。
我很高兴看到导演非常诚恳的表达,他关注“人”本身高于抽象的关系,爱情关系,姻亲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后天建立起来的紧密纽带,归根到底,好与不好落脚点都在个人感受上,所以还是“人”比较重要。
年轻的小伙子做了让人嗤之以鼻的事,触犯了事实上不可冒犯的业界规则,但受益者广泛,就无伤大雅吗?
也不是,影片也没说原谅他,就是极其诚恳的刻画了那个自我意识爆棚的年轻人形象,然后说了句he’s just young,言下之意,他也会走到回头看的年纪,他的时间也会流失,他会走到重视规则,尊重规则的那个阶段去,他只是还在吐着毒舌,蜿蜒着,成长。
谁人不是呢。
题记: 新加坡是一个很奇特的城市,时间在这里被日常生活所拉扯得绵密又细长。
生活就是一个七天接着另一个七天,日子一点一点坠入庸常,活力被这快节奏的城市一点一点抽干。
悲哀的是,你感受得到,但是你无能为力。
~~~ 晚上8点,和朋友吃过简单晚餐,他便匆匆回公司加班了。
在新加坡,这样的模式很正常。
一个人溜达到电影院,因为之前看过Trailer, 觉得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应该很符合现在这样的自己,便买了票入场。
Josh和Cornelia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已婚朋友相聚,听他们说婚后生活的日常,调戏熊孩子的时候会时常手足无措把人家弄哭,朝九晚六做一份工作(教书),按部就班做一件自己还算不讨厌的事情(拍纪录片),很长时间没有性生活,和伴侣只是互道晚安,然后各自睡去。
如此的生活,谈不上什么热爱,只是不讨厌。
生活好像就该这么过下去。
直到这样苍白生活的“中年人”,遇到了他们一直抵触排斥的“年轻人”,才发现原来年轻夫妇的生活可以这样度过:在如此快节奏的纽约城里,他们躲在自己的小空间,听黑胶、看DVD、读书、做冰淇凌,穿着裙子头戴头盔脚踩单车在城市里晃悠,参加陌生人的派对,邀请陌生人参加自己的派对,为了拍自己想拍的纪录片,可以运筹帷幄,可以步步为营,可以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利用朋友。
这些年轻人,可能就是曾经年轻的自己: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直在结交朋友,情绪化,不畏惧,永远充满热情。
在一系列枪战,恐怖, 烧脑的快节奏电影席卷后,吹来了这么一部相较之平淡的作品。
我当时看到很多人都说看不下去了,我还是本着我一贯不看过万一漏掉什么大智慧的心理尝试看了下去。
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电影又是在谈中年危机balabala之类,导演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都铺垫了这个假象,到最后你才发现这里面还涉及阴谋论和纪录片的探讨。
其实不然,将近一半的假象和后面的一系列转变并不冲突,它们是一个整体。
这对中年夫妻在初遇这对年轻人时,Josh兴以为自己交上了真命一对,他仿佛看到了枯燥中年生活的里的一丝悸动,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着装打扮,做着年轻人的事情,以求找回一颗年轻的心,一点火力,即使被诊断为关节炎在所不辞,此刻Josh乐此不疲呢。
他的妻子也这样的年轻生活着迷,跳起嘻哈,等等。
这对中年夫妇接近了这对年轻人的生活,发现年轻一对好有生命力,他们不在乎名利,想到什么做什么,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的美好,不为自己拿不稳东西而自怨,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做什么,想不出来的事情他们不会上网查,好像不知道会怎么样似得,他们就不想,活在当下,总之微博上少不了这些东西对吧,大家也都懂的。
看到这,你或许也会有种:FUCK!
这TM的才是生活!
的感觉。
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确实多。
接近年轻人的生活后,导演细讲了和Josh的工作与年轻人产生的碰撞,Josh十分欣赏年轻人的作为,他们似乎乐在其中还有所成效,而自己专心投入却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自然就有了后面的种种不爽,认知失调嘛。
只到无意中发现采访对象桌上的冰淇淋他才恍然明白了一切,我不知道大家这时候这么想的,我当时脑补后面的剧情是Josh一番正义之词的输出成功击杀Jamie,Jamie羞愧难当,然后一起觉悟了。
2333,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挺多。
看到最后我们都知道Josh“失败了”,没有在乎过程是怎么样的,那段对Jamie的斥责和演讲形成了荒诞讽刺的强烈对比。
SO?最终我们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又能怎么样呢?
结局Josh也算是真正的扔掉了“帽子”,而电影里扔掉帽子的那一刻他是愤怒的,充满对Jamie的鄙夷与不屑,而结局,Josh扔掉了那顶不属于自己的“帽子”,什么年轻人自由自在,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变过,和自己年轻的那时候一样,只不过换了皮囊而已,那些刺激荷尔蒙的元素在无声的掩饰着年轻人内心的暗潮汹涌,野心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淘汰。
剧中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生活中并不那么美好的地方,他们的感情并不像表面那样超然一切,有着背叛,有着荒诞,不知道自己要的什么。
对方背叛了我,我也如是背叛,去和另一个人放荡报复对方,用性,酒精填平内心的空虚,而不会像Cornelia一样,在Josh饱受挫折时,坐在他的身边听他倾诉。
另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年轻人也不可能像表面一样活的潇洒。
看到这,不免有人会浮现谁对谁错这种思考。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年轻时标新立异,中年时墨守成规还是年轻时故作深沉,中年时故作青春都不重要,我们不需要在任何期间为做了看似和自己年龄不符的事而烦劳,也不需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和年龄相符的“那个人”,就像纪录片一样,虚构或真实?
随你自己。
PS:这部作品还是能从不同层面去思考的,我认为是不错的电影,另里面那首嘻哈是什么歌,有人知道吗?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曾影响我对女神的花痴。
似乎再没有一个时代比当下更偏爱年轻人。
对于年轻的歌颂,几近一种迷信。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拜互联网所赐,它颠覆了关于时间、积累、阅历等等这些与沉淀相关的一切概念,更加强调活力与颠覆性的可能。
年轻成为了天然的政治正确,年长近乎一种残缺。
这部《年轻时候》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用两对不同年龄的夫妇的故事,探讨了年轻、野心,以及面对时光逝去的恐慌时,到底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乔什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曾拍出过著名的作品。
他与自己的太太已入中年,没有子女,生活平静但也无聊。
他偶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杰米和他的妻子。
两对夫妇很谈得来,尤其这对年轻人的活力感染了乔什夫妇。
杰米开始试着制作自己的一部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故事,大家都很兴奋。
一直处于事业瓶颈期的乔什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某种光彩,决定尽力帮助他,他自己协助他拍摄,又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介绍给他。
但直到最终,却发现自己似乎一直被利用。
《年轻时候》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一开始,导演就用两对夫妻的个案故事,写出了他们背后两个群体的特质。
乔什所代言的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群像,稳定、成功、无聊、对新事物和年轻人有酸葡萄心理式的轻蔑;而杰米则代表着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群体,贫穷但充满希望,生活阳光而有乐趣,对一切世俗成见从不在意。
杰米的出现,正好切中了乔什中年危机的当口,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年轻人成为了这个中年人的精神导师。
乔什有意地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追随年轻人的步伐,从穿着打扮到行事方式。
更有趣的一层意义就此显现出来。
当所有同龄人都为人父母,开始了更加确定而琐碎的生活,由于乔什夫妇没有孩子,再加之他们与那群年轻人为伍的生活,他们在同伴中被看做了“有问题”的怪人。
好友的聚会开始不再邀请他们。
而且他们还被告知“我们很担心你们的状态。
”朋友们劝乔什,“我们已经老了。
”言外之意是告诫他们应该成熟一点,不要再有什么奇思怪想。
但乔什对此无法认同。
这是《年轻时候》表达的第一层观点,当人们处于“中年”这个尴尬的转折时刻,到底应该按照既定轨迹认命地跟随惯性,还是应该不去考虑年龄,只是跟随内心。
如果说,对于乔什夫妇的描述,探讨的是中年危机的故事,那么杰米那条线索,探讨的就是年轻人的野心与手段的问题。
到了最后,乔什发现,杰米其实一直在骗自己。
他早就发现了那个阿富汗的好故事,但用了一个近乎圈套的手段,让自己自愿贡献了人脉资源。
他有些分不清,对方邀请自己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和自己一起骑行,把自己当朋友,这一切到底是设计好的手段还是真心为之。
到此为止,乔什陷入了一种孤立的境地,同龄人把自己当做“不成熟”的孩子,而看似把自己当做朋友的年轻人,却只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筹码,一个有资源、有经验可以榨取的中年人。
他的困惑就又加深了一层。
《年轻时候》的导演和编剧是诺亚•鲍姆巴赫,曾经写出过著名的《鱿鱼和鲸》《弗兰西斯-哈》,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合作创作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作品。
这一次,他把这个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的困窘展现得非常透彻,但又不缺乏幽默感。
像所有这类主流电影一样,最终,他呈现了一种舒缓的解决方案。
在与年轻而富于野心的杰米闹翻之后,乔什反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不再屈从、臣服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再去模仿他们,也没有认同同龄人沉闷的状态,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相信的轨迹继续生活。
其实,年轻和年长并不必然指向对与错,它们都只是一种年龄状态和心理状态。
没有确定的方案可供遵循,更没有必要故意表演年轻和扮演成熟,在年轻时刻意放浪形骸,在中年里故意墨守成规。
电影的最后,乔什夫妇翻着杂志,发现杰米已经凭借纪录片成名,在杂志上洋洋自得。
妻子说,“魔鬼被释放了。
”乔什却已经变得通透,“其实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这种态度才是真正的成熟,豁达而不是世故。
(文/杨时旸)
蛮喜欢这部电影 看到很多个点都有触动 【关于世界的谎言真假与成功定义 】妻子的爸爸对她说 如果说我为什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很大的原因是我牺牲了你和你妈妈 做了一个自私的混蛋 但我不会这么说 我会对外界说 是因为天赋 努力 运气 而你的丈夫始终不明白这一点 他不明白要付出什么代价 他仍在相信他听到的演说 然后另一个画面是 这个资深的电影人在举办他的晚宴 他在发表他关于真假的演说 但是下台后 他说他并不Care真假 这个纪录片拍出来好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 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角落 或者说大部分角落里 说出来是一个规则 做事情是另一个规则 言行合一 这可以是你的行为准则 但是存在着另一个言行不合一的规则的世界 也许真正做点什么的人都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但是在公共场合 要给公众一个期待和一个美好假象 告诉他们可以通过什么得到什么 却没有告诉他们会因此失去什么 但是没关系 在慢慢成人的过程中 都会懂得 如果愿意去懂得的话这个中年男人想要成功么 是的 但是这句话不完整 他想要的是以他的方式成功 所以衍生出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成功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想要世俗意义的成功 就要按照世俗成功的规则 所以那个年轻人成功了 想要自己的成功 就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吸引与兴奋过后-可以信任才叫朋友】这对中年夫妻 被这对年轻情侣吸引 觉得和他们一起才找到生活的乐趣 不想理之前的老朋友 但是事实证明 其实生活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看到某个人 觉得只看到有趣的一面 那可能是因为你看到的是生活的假象 或者说只是生活的一面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一个人完全的吸引 但审视一下自己 好像对方并没有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发现他想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种一味感觉自己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愉悦不会长久 需要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愉悦才可以长久 友情爱情都是这样 最后他们还是和他们以前的好朋友在一起了 因为朋友最基本的东西 其实是信任 而不是吸引 但是没有一丁点的吸引也不会是朋友 至少不会是好朋友 而信任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也是安全感的由来 所谓的感情 其实不就是这么个东西么 【感情最美好的是经历】这对夫妻一起经历的一起 才是他们感情的根基 还有很理解中年女人二次吻那个年轻人 她想尝尝新鲜的滋味
剧情发展的很缓慢,尤其去喝药水那段,没看明白,迷迷糊糊的,不知想表达什么。
围绕人到中年了纠结于是否要孩子,在光环下如何更好成长以及纪录片到底什么是真实几个话题穿插着讲述。
刚开始没影片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年轻人希望通过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讨好别人,从而建立关系,不知觉中拿到了bet,踩在别人头上成功了。
而为什么已经人到中年还会羡慕能狠狠享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也许一直没能很好的在那个年纪体会吧,所以趁着还没老,在疯狂一次?
杰米,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设想,无底线的结交,更应该是一种利用别人,编出让当事人觉得被骗了的剧,可是这样却成功了,可是过程到底有多重要呢,可是人生这么长,过程不精彩,就算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男主,为什么会有被骗的感觉和决定让jay出丑,可能是因为他没能拿到赞助和完成自己的纪录片,想着能培养自己的门生,只是还是too young,too naive,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这样也行。
杰米拿着微型摄像机一直在拍,你说这看着还不像是一个纪录片人?
浮躁,百度百科上说它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此之称为浮躁。
当代年轻人是浮躁的一代吗?
是的,可又不是,我们想得到:money、house、car、love、respected,这些也只能自己争取,只能力争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这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想要成功的人,在获得所谓的成功后(娶了性感火辣的才女,自己的纪录片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时,他觉得生活无趣,而且因为一个年轻人喜欢他年轻时喜欢的一切,有他年轻时的眼光、气质,而喜欢这个年轻人;在接触中他又发现自己自私、狭隘,从而慢慢改变自己;但改变之后他发现他受骗啦,年轻人没有那么无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一如当年的他自己,他为此气急败坏,而且当众揭发这个骗子。
但众人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小丑,自己自作聪明啦。
最后,他想通啦,回归了以前的生活,并且跟妻子一起去领养孩子。
我们年轻人该浮躁吗?
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正处于这个时候。
并且在1年内达到了自己十几年前想要的目标,意外的达到了!
兴奋的同时失落,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是不是哪里不对?
好像一切太容易啦!
那我下一个目标是不是应该更高些,更远些,但那样是不是也意味着我要开始浮躁啦?
答案似乎未知,但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去吧,皮卡丘,追求你想要的未尽事宜待续
看着评论想了很多觉得有些奇怪,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从小到大,谁没撒过谎,尽管我们在幼儿园就一直被教做人要诚实,老师也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适当的虚伪才能在社会生存,但是我们都慢慢的学会了不是吗,我们都慢慢的懂了有时候一枪怒火义愤填膺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别。
我觉得它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要去欺骗,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欺骗是存在的。
有时候我们最多只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但是对于他人选择了别的道路,是无可奈何的。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那我们是不要跟年轻人太过亲近的来往吗,后来想好像不是,片中的他是年轻人没错,但他也是个为了自己想做的而去故意接近别人,把别人都当做筹码的年轻人!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很多,但我也说不上来具体他们哪错了?!
片中的年轻人似乎最后也成功了,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并不是你讨厌他,讨厌他的做事方式,最后剧情就会按照你想要的去发展。
接受人生的无常,接受生活的多元化,接受自己各种的可能性可能就是中年大叔的看透!
有人说过,看电影的乐趣在于窥探别人人生的时候,却不经意间看到了内心深处的自己。
于是思索再三下,我决定写下这篇不是影评的影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根植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是“偶尔也要矫情一下”的分割线本斯蒂勒演的是何许人也?
一个以拍最真实的纪录片为原则的男人一个愿意用十几年的时间采访一个无趣教条甚至半只脚已经踏进坟墓的老头子以探寻其相信的人生真理的男人。
光是纪录片和十几年等词便能让人看出他是一个坚持到几乎顽固的人。
然而生活中的他却又拥有许多老实本分之人都有的缺点闭塞,在认识那个“命中注定的朋友”之前,他的人生是三点一线的,家-小圈子(还是老婆的闺蜜圈)-拍摄,享受生活对他们夫妻俩仿佛成了一个奢侈品,上一次出游竟是“好几年前”,而这一切都被他归因于“中年危机”,于是他走上了“重拾青春”的路子。
缺变通,先不论他的作品深度如何,一部六个小时的纪录片本身对正常人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做为一个影迷,纪录片一直是我的巨大软肋),然而不论是剪辑师(兼摄影师),亦或是他那个“高傲”的岳父提出的建议,他都未曾采纳(甚至将岳父的建议归咎于其岳父对自己的偏见,这个下一段会细说),而诸多惨烈的面试经历更是他变通无能的缩影---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他一直不懂。
更糟糕的是,他还有着电影人特有的脆弱的骄傲和单纯也是这个骄傲让他在受骗之后的幻灭更加刺痛人心。
许多人都在抨击讽刺男主的作和轻信,而做为一个长期存在感稀薄的人,我却十分理解他,一个长期不被人认可的人在得到了别人对其的认可(尤其是片中的男孩“看过”男主电影这样简直称得上知遇之恩的认可)很容易让其对那个人产生信任直至依赖。
男主被认可时的神采飞扬,融入新集体的“脱胎换骨”,看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只是缺一个放肆年轻的机会。
然而我和男主都错了变年轻,变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变成可以掌握自己生活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年轻只是向年轻人学习的形式,肉体仍然在不停的走向衰老;变成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他依然无人问津,他的“崇拜者”却已经走向世界;而自始至终,他都是被生活掌握的那个人。
骄傲之所以脆弱,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的不强大与患得患失大部分时候都不得不伪装起来,一旦有露头的机会便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暴露在大众眼中。
而没有露头机会的人便终日沉浸在自我怀疑和对别人的怨恨中。
男主对岳父的不满与顽固正是由于其内心深处对岳父的轻视的恐惧和不自信。
而这份骄傲在大部分人眼中都如同儿戏一般,男主对理论的通透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比菜市场的菜的价格重要,这也让男主注定只能成为投资人眼里那个“nice to meet you”之后正眼也不看的路人。
我和他一样,也是一个苦于得不到尊重和认可的人,对于一个男人,人们的认可太重要了,做为一个在群体活动中永远被人压过头并无视的人,我也曾试着用坦诚,用“适当的”发怒抑或是各种方式来换取别人的认可,却发现自己看重的东西却总是得到别人一句“没事,你这样这样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生气”的答复。
这也让我的心在看到男主“正义地”与骗他的人对峙之后被宴会所有人当傻瓜的那一幕时跌落了谷底。
这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到的是导演对生活的敏锐洞察,有的人看到的是中年危机下的小情调,而我们这些与纽约相距甚远的人却读出了内心最初的恐惧—无法接受自己变成一个平庸,或是违背原则欺骗别人以取得期望结果的混蛋。
患得患失,这便是男主,是我,亦或是许多能力不足又自尊过高之人最大的心魔,男主最后选择了回到生活,领养孩子,而我,能不能面对恐惧,真正善待自己……我也不知道。
没看懂啊
老生常谈 学会与不再年轻的自己取得心态上的和解 整体就是一挺平庸的美国爱情小喜剧 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太不适合此类型片了 一点悬疑元素更是显得不伦不类
中年人的无力感在片中的部分太大了,以至于很多观众都不能代入。
i dont get it, mf
好一般
挺好看的。
我们会怎样变老?就像其他人一样。
挺无聊的,断断续续四五次才看完
玩的好high 好一出鸠占鹊巢 文艺青年的中年危机其实更可怕…导演这几部片子把文艺青年的画像各个年龄段都覆盖了遍 理解的真是深刻…
本意很不错,对失去的青春和活力也有很好的反思,然而后一半的电影却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结尾也没有贡献任何价值
达尔比冒出“fuck you"是萌点,莱斯利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语调精准的仿佛新闻发言人
故事挺有意思的,况且一直叨叨我喜欢的纪录片。看的时候就感觉风格好熟悉,结果一查导演是Noah!果真是伍迪艾伦接班人。
好喜欢,真的可以接伍迪老头的班!
有意思
很作的爛片
无法理解的美国文艺青年和文艺中年的生活?但还挺有趣的… Adam Driver真的很可爱,虽然角色实在招人烦哈哈哈
编故事的小插曲算是调味剂,陷于前后两茫茫的中年囹圄特别有意思。不论想去努力融入或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了自我。开篇半小时一股伍迪艾伦气质。
给前半段。我想说人生的见解从来都不要从别人那儿得到,比如必看的一百部电影,一百本书。到现在还是觉得万人以下评分的电影好看很多。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感受第三世界。
一对模仿成人的孩童。你们司机这个charming a-hole的定位,他和Amanda磕了迷幻剂捏鼻子那幕真是让人动心。
他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