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主任

The Chair,系主任,英文老师,讲席教授,叫她系主任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1

《英文系主任》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英文系主任》剧情介绍

英文系主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第二季走出阴霾牢笼黑色尾流绝代商骄社长,战斗的时间到了!迈阿密行动爱到房倒屋塌非凡医者诚聘保姆我与卡明斯基天降幸运夏季别墅燃烧的亡魂透明的心我的美丽王国冠与锚西河恋歌痞子·洛克爱欲四部曲七岁那年的初次见面POPINQ宋慈韶华录14个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回老家的男子护国良相狄仁杰之京都疑云一眉先生从同人小说到恋爱碟中谍3巡回检察组穿越时空爱上你

《英文系主任》长篇影评

 1 ) 新学术与旧学术

《英文系主任》的第二集中,Rentz在课上讨论Moby Dick,学生有人问为什么不讨论其作者赫尔曼的家暴问题,Rentz给出的回答是“让我们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但显然难以服众。

(这么拍应当与女性主义在学术圈内抬头有关,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只如此)这令我回想起大学前三个学期上过的文艺理论课程(通识类),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教授年纪不小,在风格上也类似Rentz,更重视分析具体的文本;第三个学期的老师讲莎士比亚,则大量地掺杂了对“莎士比亚其人”以及写作时各种context的关心。

不清楚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个人在完成三篇期末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分析文本的难度显著高于分析context,想来第一学期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写作语境竟然还从教授手里捞到了A,真是不可思议,后面两篇的写作相较第一篇应当是concrete了不少。

 2 ) 英文系的困局和使命

首先看到这部关于 English department(在中国也叫中文系)讲诉关于现代文学的困境,然后又有少数群体有色人种遇到的不公的元素,于是果断就开始看起来了。

这算个短剧,共6集每集25-30 min。

We have to prove that what we do in the classroom modeling critical thinking,stressing the value of empathy,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and has value to the public good. It's true, we can't teach our students coding and engineering. What we teach them cannot be quantified or put down on a resume as a skill.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开始,英文系刚上任的新主任 Yoon ji (吴珊卓饰)在第一次系院开会时提出来英文系现在的困境以及提出了本系对于社会的价值。

我真的是深有感触,上学期我有一门选修课是Critical thinking,教我们的老师是学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出身的,每节课都有很多课后阅读材料,有的是10多页的研究报道,有的是书的节选有的是视频资料。

虽然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看完那么多材料,但我在这个课程中收获的就是上面引用的那些话,我深刻的感受到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能让你冷静客观地重新看待你身边的一切,能让你找到内心的力量。

虽然我的老师讲课方式比较古板,很喜欢一个人在前面自言自语,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金发就来上课了,但我能从他的话语中感觉他的热情,我也能感觉到他在尝试让课堂变得有趣,但每次来上课的人都是不超过5人,有时甚至只会来一个人,1对1的尴尬lol(虽然上这个课的一个班总共也就10来个人)。

好像听说因为上那门课的人太少了,学校今年取消了这门课,所以我很能理解这种教你非技能性课程的困境。

‘Information is endlessly available to us. 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我至今都能记得老师在某节课让我们对比人和仿生人最大的不同,他让我们选择,随后他讲了自己的看法,他坚定得把empathy排到了第一,现在我算是明白了文学院的人会把独立思考的智慧和共情能力看得如此重要,有可能也是后现代社会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院需要具有的使命感吧。

话说回来,这部剧涉及的元素太多了,有女性教职员工一直以来受到的不公(工薪低,干活多),有色人种职工很难获得终身职位,尽管她很优秀,有职业女性在事业上不断攀升家庭子女的关系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大学校园学生断章取义煽动反动情绪最终扭曲事实的现实问题,更有为了增加上课率和学校知名度,学校会聘请写过书远离校园很久的出名的演员来当教授,尽管他已经30年没有接触过除了他博士论文写的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他以金钱和名誉来亵渎文学院,只为获得更多的名誉,把学生当作完成他目的的一个工具等问题。

教学是严肃的,因为你面对的是如何塑造和启发人的问题 而文学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常常听身边人说当大学老师好,轻松稳定又自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刨开讲师们会有的研究压力和晋升压力,真正把书上的文学结合现实,让同学们感受到阅读故事,站在不同的身份上看待事情的广阔和美,以及真正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塑造而不是让他们依然被数字信息所裹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良质的感知又怎么会说是容易的,你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从教学的不足和与学生的讨论中优化自己的教学。

解决关于人的问题永远会比解决事物的问题难。

而现实是,很多人逃避问题,假装没有看见上一天课混一天工资,年年用着老旧的讲义重复着相同内容,课堂仿佛就像一场戏剧,老师和学生都心照不宣,学生内心知道自己就是想混过这门课得到一个pass,老师也想安稳的混过一年年的枯燥教学。

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需求,假装在演戏,剧中的yoohji 帮我喊出了对于这荒唐现实的质疑,”即使学校做了一些动作来平息学生的怒气,开除了一两个老师,课堂就会变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将近崩塌,我们的工作是给她们提供庇护所和勇气,否则他们凭什么相信我们”

智允在meeting中发出的质疑所以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文学院的使命感,empathy,是讲师出自于对学生的爱,去真正“拯救”孩子们于狂风暴雨之中所必备的品质,empathy, 也是学生们从大学文学课堂中学会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去用心理解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冲突的一个必备能力。

所以为什么大学需要有通识教育,为什么做技术工作的人需要去学人文学科,因为这代表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未来。

我一直很喜欢卓别林在《大独裁者》里的一段演讲 ‘You are not machines! You are not cattle! You are men! You have the love of humanity in your hearts’. 如果没有了文学,缺失的不止是诗意得生活,缺少的更是人性中美好的元素,而人性的缺失会让人类社会怎么样,结果非常难以想象。

琼对于亵渎乔叟批判文学学生的破口大骂还记得尼尔波兹曼在上个世界在《娱乐至死》中就预测过电视媒体会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他并没有预测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是有多快,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媒体的时代了。

他预测到,想要提醒学生大众媒体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影响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出相应的教育频道去警醒他们,而想要戒掉媒体的干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他们都是反人性的设计,hook住你的所有注意力,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你要笑,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所以人文社科系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感性的,也是教会人们理性地去看待身边一切发生和发生过的事物,而不是随波逐流。

所以此部美剧也算是充当了这一作用警醒一下大家吧。

在任何一个时代,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现在,英文系更应该被重视!

 3 ) 传统常青藤和那批深受新浪潮影响的学生

该剧以一个轻喜剧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现今盛行的cancel culture,以及人文学科在科技大潮下的式微。

该剧塑造的几个形象也值得玩味:男主在中年危机下依然有着垮掉一代那样的玩世不恭和幽默风趣;几个老古董固守陈规,拿着三十年的教学大纲不放;透过女主和她墨西哥裔的养女讨论了一个韩裔在美国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这部剧不是一部亚洲女性一屁股坐在了一个被白男多年霸占的位置然后叱咤风云的爽剧,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的常青藤名校如何应对一批生活在新浪潮下的学生,一批出没在black lives matter,metoo运动下的学生,一批对传统体制不满的学生,又或许是一批矫枉过正、卷在浪潮里的热血分子。

BLM盛行时,一系列常青藤高校面临巨大压力下扩招非裔学生,将校内大楼以非裔领袖命名。

而不管是年近中年的男主,新任系主任,老态龙钟却握着tenure的教授,传统老派的dean,野心勃勃的非裔老师,都是在这个浪潮下被该剧塑造的活灵活现的角色。

 4 ) 好多英文专业的梗

这个剧好多英文专业的梗。

我这个刚刚开始读英文专业的,也只能看出一半。

比如第二集那个苦大仇深的老女教授说:五十年前我就读The Dream of the Rood。

The Dream of the Rood,是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里的第二篇,换句话说,就是英语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是一首叙事诗。

是从钉死Jesus的十字架的角度来讲述的。

它原本是深山里的一棵树,敌人把它砍倒,将其带走,做成一个十字架,再将Jesus钉在上面。

这个十字架因为参与了这桩罪行而深感屈辱。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朝拜,它逐渐感受到自己成为了崇高的见证,内心充满了永生的希望和再次靠近荣耀的渴望。

还有mansplain,这个不算英文系独有的梗,但是可以算学术圈的梗。

 5 ) 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6 ) 看了英文系主任的一地鸡毛,中文系的我想到两个问题

新学期伊始,我一边看吴珊卓主演的6集轻喜剧《英文系主任》,一边跟朋友们分享其中笑料,期间朋友们反复纠正我把英文系说成中文系的口误。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口误也是一种写实——美国的英文系,不就相当于中国的中文系么。

作为一个在中文系学习工作了14年的文学研究者,在这短短25×6的时间里,我回顾了我的过去,琢磨着我的现在,或许也预见了我的未来(当然其中不包含中文系主任这样的意愿)。

客观地说剧集谈不上多么深刻又或者尖锐,但又确实呈现了当下校园文化和文学教育中最新鲜的现场,其中最突出的是评价体系问题。

一、“传授”与“沉浸”孰优孰劣?

在剧中,新老教师的聘任问题是贯穿金允智博士短暂行政生涯的主要矛盾,而聘任问题反映的是评价一位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的标准和体系。

三位慢慢失去活力的老教授,拥有最高的薪水和最低的选课人数,学院因此认为他们没有“性价比”故而想迫使他们退休。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学术正值上升期,在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选课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却无法获得终身教职。

金主任一边努力保留老教授们的讲席,一边为年轻教师争取终身教职。

在中国,高校虽然不至于简单粗暴地用选课人数与薪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贡献,但被Joan Hambling教授“拉杂摧烧之”的学生评价表,同样令中国的高校教师无可奈何。

当下的大学老师普遍不再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身份或思想的权威,但完全用学生的个人喜恶来定义自己教学水平,仍然让许多老师感到有失尊严。

毕竟师生关系本质上仍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的喜欢和讨厌有时和男女间的互相吸引或排斥一样,蕴含着幽微曲折的不诉诸理性的成分。

讲授乔叟的Joan被学生嘲讽为老巫婆、性冷淡,但当Joan在图书馆外揪住给她打差评的学生痛骂一顿,并表示“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乔叟”的时候,路过的学生却觉得她很酷且要选她的课。

即便抛开关系之复杂、情感之玄妙不说,教学方法又或者是课堂效果同样是无法量化、标准化的。

剧集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碰撞采用了非常戏剧化的方式:金主任将Elliot Rentz与Yaz Mckay的“美国现代文学”课程合并,同一间教室里两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讲授麦尔维尔与《白鲸》。

老Elliot是老派的传授宣讲式,老师在讲台上独自分析麦尔维尔的遣词造句、叙事手法、写作意图等等;而小Yaz或许可以概括为“沉浸体验式”,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用说唱、爵士乐等年轻人钟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白鲸》的感受。

剧中Elliot如此描述Yaz:“她并不想教他们,她只想与他们一起玩耍”。

Elliot这一评价自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Yaz的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剧集并没有对两人的教学方法进行很明确的价值评判。

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事物,于是人文学科授课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呈现自己作为“人”的过程,那么教师的个性气质本身就会影响其教学方法。

要求一位性格沉静内向的教师维持一种互动非常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自身来看,切入作品的方式是多样的,进入一部作品的过程亦是有层次的。

如果说直观地、整体地去体验作品的美和神秘是对文学的“附魅”,那么拆解作品的结构、思想、生成过程等等则可以视作祛魅,两者对于文学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两者也必然指向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面对考试有的人适应突击而有的人却更偏向积累。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即使是同一个人,认知与感受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读博时我作为助教带着一个小组细读老舍的《骆驼祥子》,那一次的讨论非常充分,学期结课时同学们都表示那是对作品阅读最深入、收获最大的一堂课。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至今难忘的却是本科三年级时的“西方文学理论选读”,老师带着仅有的5个选课学生,拿着原版《牛津文学术语词典》逐字逐句翻译、解释、整理成段落,课堂单调、缓慢而宁静。

二、“文如其人”与“文以载道”是否可能?

剧中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围绕着前系主任Bill Dobson的去留问题展开。

Bill在课堂做出了纳粹的敬礼动作,这个触及底线的玩笑引起了全校学生对他的抵制,宣告了他的“社会性死亡”,也使他失去了教职。

Bill在剧中是一个多面的人物,作为老师他的课堂教学很充实,他对指导的学生很负责,但同时他又经常上课迟到;作为普通男人他沉迷药物、邋遢颓废,但同时他热情纯粹,擅长与人沟通。

与现实中的Bill构成微妙对应的是历史中的麦尔维尔。

课堂上Elliot用平静的语调讲述麦尔维尔写给霍桑的私人信件的时候,一位学生忽然发问“我们不讨论麦尔维尔是一个家暴者这件事吗?

”Elliot回应到“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作为作者的麦尔维尔和他的作品之上”,此时Yaz解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我的课程部分里讨论,我们也会讨论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

如何评价Bill与麦尔维尔,一方面是一个老问题: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文如其人”的观念和“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如李煜、宋徽宗又或者是张爱玲、周作人这样的创作者便在文学史中浮浮沉沉。

另一方面,联系到此前《飘》等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因种族歧视下架的系列事件,Bill与麦尔维尔的处境亦是一个新问题,即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日渐抬头。

这亦旧亦新的问题归根结底,乃是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

剧集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个宏大的永恒的命题,我也不能。

学生对麦尔维尔的陈述或许是一个事实,但Elliot的说法也并不能被视作诡辩,Yaz的解围方法更不是取消问题本身。

三个人的说法共同揭示了当下我们真实面临的“道德困境”:当我们告别了古希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截然分离的城邦政治,也告别了“士农工商”秩序分明的等级社会之后,我们也就告别了以“身份”锚定自身坐标的单一伦理道德体系。

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任务,或许并不是为这个困境找到解决的办法,更不是制造困境并不存在的幻象,而是诚实地记录和再现困境及困境中的人类。

此处除了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外,还存在着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变化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作家作品的认知和评价。

在古代社会,文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文字书写的典籍,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由教育普遍匮乏、识字率普遍低下、印刷技术原始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此时的文学艺术必然是被人仰视的。

随着教育日趋普及、印刷出版愈加便捷,尤其是互联网提供的即时开放传播平台的发展,文字的权威性逐渐衰退,人们看待作家这一以语言文字技巧谋生的群体的视角,便也逐渐趋于平视或俯视。

仰视容易制造光环,俯视容易滋生冷漠,“同情之理解”正是最为困难的角度与态度。

我自己亦有一个小小怪癖,“知人论世”本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题中之意,但我私心并不喜欢看作家传记,因为人总难免有无聊庸常甚至卑琐的瞬间,看见了便难免厌恶、遗憾甚至痛苦。

可见在中文系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也尚未达到“同情之理解”的理想境界。

写到此处想起了另一部与文学教育有关的著名电影《死亡诗社》。

如果将其与《英文系主任》略作比较,并不难注意到,30年过去叙事的重点由文学本身转移到了与文学有关的人与事。

这似乎也隐约提示着文学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

我与一位研究电影的好友时常玩笑,说小说是19世纪的主流艺术,电影是20世纪的主流艺术,而21世纪的主流艺术应该是游戏,不懂游戏的我们都将被送入历史博物馆。

但我们并不因此感到惋惜或愤懑,“主流”指向的只是一个处境,而处境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要素。

作为教授文学的人,我们只是为他人走进文学提供更丰富的路径,正如Bill在被免去教职时所说,“从事这份工作时,你总是试图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试图占据一个迥异的空间。

”但如果他人觉得这条小路十分荒僻无趣,似乎也无须强求,毕竟文学只是认识世界的诸多方式之一种罢了。

※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公众号,发表时略有修改。

 7 ) 讲故事的人

最近在看《The Chair》,第一集几乎是教科书般的剧本设置,开头就是剧烈的突发高潮,在一个充满了一切合理可能性的背景——英文系的第一位亚裔女系主任——下徐徐展开如何与院长周旋开除老教师计划、如何为她看中的年轻女教授争取终身教职和如何为丧偶颓丧男教师解决被弹劾危机的主情节,人物性格饱满立体,悲喜交织,动机丰富,次情节见缝插针地在每个冲突场面里交代、生长。

设置在象牙塔里的故事,充满世事洞明的怜悯,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都开花散叶地在尽情发生。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能背过身去。

这个操蛋的世界充满乐趣。

我在本科学的是法律,大学时期的课程安排,从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开始,逐渐过渡到单个的部门法。

法理学最最劝退,从罗马法孟德斯鸠开始就非常好睡。

合同法是最多人趋之若鹜,也是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最方便同台竞技、各放光芒的课,年轻教师援引新鲜时事和法律理论,资深教师讲到什么条款发展都是手到拈来;赶场不同老师的同一章节,画风差异堪比同一个产品选择进李佳琦还是薇娅直播。

大二下学期开始排程序法,终于有些能在表面上看得明白的课了——刑诉法框架清晰、节奏规整,案例贴近(?

)年轻人生活,至少进局子要待几天,法外狂徒张三强奸既遂未遂都还有迹可循。

当年罗翔还雪白年轻紧致,尚分不清是靠颜值还是课程荣登法大最受欢迎教师。

占座的学生们爱占头等舱——四腿小凳子直接贴在讲台正前和侧面,甚至老师裤袋边上一寸位,饶是罗翔也动弹不得,只能拿唾沫星子淋淋头等舱乘客,以示敬意。

今天想来,真正反映人性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法理学——告诉年轻人们法律生活是什么,法律精神依什么制定——的课,毫无疑问安排得太早,作为启蒙也太艰深。

要不满18岁的年轻人,懂得什么是世俗生活;要体力充沛到恨不得永不瞑目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释放一些怜悯;要白纸一样的年轻人,区别通识教育中的潜台词、授课个体的认知局限——这一切简直是太难了。

就像《故事》说的,我一直对写好故事的人,心存深刻敬畏。

“设计故事能测试作家的成熟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洞识。

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思维。

自我表达绝不是问题的关键,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所有的故事,无论真诚还是虚假,明智还是愚蠢,都会忠实地映现出作者本人,暴露出其人性,或人性的缺乏。

与这一恐怖的事实相比,写作对白便成为甜美的消遣。

 8 ) "希望镶着羽毛"

第一集很有趣!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也告诉自己。

前天全部看完了,中间还好,最后一集金智允在听证会上说的真的很让人泪目。

作为学生,我们也一直在期待,有能把教育放在第一、把头衔和评级和学者傲气放在第二的老师。

作为观众,我也第一次从第一主人公的视角看一个冷门学系的浮浮沉沉,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打捞。

可是难道要坐以待毙吗,至少要一试吧。

也许是外行人摸不着门道,总觉得文学内容的浓度有点小,跟原来期望的不太一样。

但也有几处的引用开人心智。

吴卓珊的演技出色没得说,在G.A.里面最喜欢她的表演。

但从G.A到绝代双姝再到英文系主任,总觉得表现出来是一个人。

风风火火,手忙脚乱,看着不好对付,其实心善得很。

希望能再有其他类型的出彩角色吧。

最后一点是,不知道是不是,总觉得韩裔讲英语er化音比较重。

听吴卓珊说话总会想到一个很喜欢的韩裔YouTuber Yoora哈哈。

不过这种也很好听,听多了真的会不自觉模仿诶。

 9 ) 当好英文系主任,需要多大能耐?

如果觉得文科“宫斗”比理工科要少,那就显得过分无知了。

文人的清高像是一种历史传说,消失在现代商业化的世界。

无论文人还是理人,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都会露出真面目。

而且贫困限制着想象力,越是蝇头小利,越是斤斤计较。

如果将学科总体利益——包括经费、拨款、项目、资源等等——比喻为蛋糕的话,那么理工科所能生产的蛋糕明显大于文科,而且不止几倍的数级差。

这就造成了文科系所 “僧多粥少”的困局,此是争斗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文科思维让人惯有一种情绪化、自尊化、面子化的倾向。

结果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内斗激烈。

这就是我们在《英文系主任》里看到的,系主任管理的教师不超过十个。

但要处理的事情却是指数级的,每个人都“暗怀鬼胎”,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使小手段。

这与“后宫”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后宫妃子为了得到皇帝宠幸而内斗,文科教师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斗争。

就像观察动物世界一样,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在此暴露无遗。

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虽然不能说不折手段,但至少是有心机。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可悲,那才是多大的利益,人类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像财狼一样攻讦。

所谓清高是不存在的,一旦影响到存活(先物质,后精神),人是动物。

管理一所英文系,并不比管理一家企业简单,它不只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运筹帷幄的能力,在教师间合理分配利益。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小国如临大敌;英文系主任难当,盖在于此。

 10 ) 小有可为的短篇喜剧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大学。

充满了书香气息的楼内,幽静而古意的文学部静静地守着它的文化和价值。

主任办公桌上的调侃继任者的桌牌透露着在这古老屋檐下藏着的有趣的灵魂。

而这样的文学之地,正面临着危机。

在权力和制度方面,这所大学名义上有“英文系主任”的职位,但是校长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kim作为有着女性和亚裔双重标签的新主任,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校长方面更多的压力和来自下层的不信任。

在教授方面,老教授们的古老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现代的学生,因而被校长盯上,要想尽办法辞退三位老古董。

在学生方面,他们自主意识很强,又极大地被社会上标签化的话语体系所影响。

因而,kim想要提拔有人气的黑人女讲师而振兴文学部的计划收到老教授和校长的阻力(校长甚至想要找一位演员来讲课);老教授们因为得知被划在名单上而计划coup d’etat;一位男教授因为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礼而最终遭到革职。

古老的文化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授们尽管腹有诗书,他们仍然是常人。

他们会沉溺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会因为女儿而操心,会抱怨办公室的环境,会亲自揪出在网络上辱骂文学和自己的学生讲道理,会因为待遇和tenured而改变决定。

然而他们终究有着文人的傲骨和尊严,在解构化的文化中坚持着什么。

因此老教授们坚持经典的传授,浪漫的bill拒绝违背意愿认错,kim费尽心力地周旋在各方。

从剧情安排和结局来说,这部剧还不够老练。

结局过快地走向解决,很多事件并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结束。

比如说老教授中的女教授,她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将要被踢出英语系的侮辱,一方面对Kim有同情和认可,理应是个有复杂心理过程的角色,却在结尾匆匆当上新主任而没了后话。

女主角过于忙于处理各种涉及多方的事情,以至于缺少女主角的深入的人物刻画(但因为时间很短,而且是喜剧的类型,并不是很影响观看体验)。

从观影体验来讲,有些情节因为展开过快而不及完全理解;幽默和笑点很舒服,但也在另一方面加速了整体的节奏。

不过反正要二刷,亦无妨。

而Bill是一个典型又比较特别的人物。

在生活方式上不拘小节而凌乱,长相帅气,抽烟喝酒听摇滚,沉溺在悲伤中,典型的美国理想中年男人形象,当然会有些老套。

但文学和存在主义又赋予他超脱平凡的气质,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天真和随性的性格,让人跟随他的镜头进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抛掷态,体验而接近本质的生活。

他和Kim的女儿的互动也令人会心一笑。

相对于Kim,Bill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加饱满和有趣。

《英文系主任》短评

细节很精彩,但是剧情就一般般啦。细节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彩,角色特色非常鲜明有趣,很期待各位角色的相互碰撞。而且学校里面的关系确实如剧中所示一言难尽即便是国内学校也一样。珠珠每一句话都是暴击!!!!!最后那个“不信任会议”也他妈真实了!!!

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除了本身是英美文学系的学生,其他人谁看得下去啊喂!

10分钟前
  • 很短的羊
  • 较差

因为Prufrock多加一颗星吧,过多办公室政治和米国PC,英文系太少,剧名就应该翻成《系主任》 ‘I grow old ... I grow old ...I shall wear the bottoms of my trousers rolled... Do I dare to eat a peach?'文化银儿打情骂俏可真带劲 btw这个冷冰冰的地方在哪里,好喜欢

12分钟前
  • 费纸姬
  • 推荐

一晚上六集很快就看完了,很高兴结局圆满。

14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挺写实...当下环境已经没人愿意看清真相或者进行有效讨论,taking things out of context演变成boycott的戏码感觉就是刷推的日常。但在剧里的context下,学生和Sandra演的主任都不能说是反派,如果连年轻人都不激进搞事,那一个社会也不会进步;而有一个authority figure在官僚体系下做正确的事,也需要勇气。剧本平衡在各种雷点中是门技术,笑点聪明又在线,Sandra阿姨演技重回GA颠覆

15分钟前
  • zy_
  • 推荐

整個主題很新穎,如果能多來點文學性嵌入就更好了…

20分钟前
  • Jazzysmt
  • 推荐

和白莲花度假村一样,很想表达一些深刻的内容但是功力不够所以落入俗套

23分钟前
  • 风曳
  • 较差

这个剧集从刚开始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是个冷幽默,但是真的有点冷,也不是真的幽默,有些事情还是挺现实的。最后学生猜出来女主在给她找退路,学生就问:那你有退路吗?下一场就接的是女主在厕所哭的戏,太惨了。

26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超爱joan❤️可是在这片的语境下,搞到最后还是由她来当系主任比kim更合适,也真是够反讽的不是么?现实里也不会和这差太多 :)

27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已阅,2弃。太拖。又不够文

28分钟前
  • In M of AoKong
  • 较差

平庸,已弃

31分钟前
  • 思齐
  • 较差

笑了好几次,有些地方也蛮感动的,如此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各种各样的有缺点的人,可最后大家对教书、对文学的爱却都是很真挚的。求Holland Tylor多活几年!!!

33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我感觉编剧就没想好这个剧该咋写

38分钟前
  • 低端苍吾
  • 还行

对故事挖掘有限,大量用音乐来掩盖剧情的平乏。

40分钟前
  • 香槟塔
  • 推荐

可惜了这么新颖的题材…人设的矛盾性也太多了…吴珊卓看上去实在不太像一个文学系教授…

44分钟前
  • 永不消失的电波
  • 较差

我和网飞就真八字不合。

48分钟前
  • 麻辣女冰
  • 较差

dry

52分钟前
  • lindahjx
  • 还行

有时候,你会过分地爱上一首诗。每读一次,就感觉自己被触动一次,甚至被重塑一次。在读完何伟书写涪陵学生朗读十四行诗而剧中最后讲解狄金森的时候,又一次感叹文学的世界简直是块飞地。如果在美妙的文字里只看得到家暴狂、恐同分子、种族歧视种种,真的太可悲了。

53分钟前
  • BadCode
  • 还行

looooooove Sandra Oh 但是……这个故事不是无聊,是太特么真实了,过于真实而倍感压抑。做到the chair又怎么样,还是像打工人一般天天需要eat shit and play nice…连我这个向往英文系的都快压抑死了。

57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无聊

1小时前
  • 卫生津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