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让一个人感到沉重而深思的问题,我想无论哪个时代的人来看这个问题,它都是那么的沉重。
不幸的是,这份沉重压在了去伤害别人又被别人伤害的人身上,这也是“教授”角色存在文学价值之处,伤在女儿身上同在父亲的心里,教授知道xx女儿的人之后表现出的愤慨足以看得他被伤得多深,可是这个时候他并有看到自己,在女儿坚持不报警之下,教授开始慢慢的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灵魂也并不是纯净的,更重要的是,女儿被xx之后怀了孕并执意要生下来作为自己以后不被伤害的工具。
在这万般无奈之下,教授回归了道德底线,向被他伤害过的女孩的父母道歉,可以说这是一个痛苦与耻辱交加的故事。
好电影。
沉重又温柔的揭开了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羞辱和仇恨。
"在这法庭上所发生的争论,是一个怜悯并思考他人苦难的开端" 影片1小时43分钟时律师所说的话,是整个影片核心的主题。
不得不说,羞辱这个主题被解析深挖的淋漓紧致。
个人层面:苦难结束了,但是心中的伤口可能从未痊愈。
而日后触碰到一丝一毫,都会旧伤复发。
羞辱的背后,是受伤的情绪,是不为人知的过去,是痛苦的记忆。
而矛盾升级的过程也正是必要的疗伤的过程。
有些苦难必须被说出来,即使它不被人所知晓,正如挤出脓血的伤口才更好愈合。
一个排水管引发的一系列的戏剧化的事件,看似是表面冲突的扩大,但背后实际上是双方都踩了对方的雷区。
当不愿意触碰的记忆、伤疤浮出水面,而我们才得以认真的好好的和过去和解。
国家层面:对于国家来讲,握手言和、展望未来是一件容易的事。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要真诚还是要稳定。
我曾认为任何冲突的解决能以真诚为基石是最好的了。
真诚的和解也是自身的净化和生化。
怒气变成和气,狭隘变成宽容。
又理解了一份,又开阔了一分。
然而,显然对国家而言,稳定是最重要的。
仇恨也许只能经由时间之手由个人慢慢化解。
其中引人深思的是,经受较多伤害的巴勒斯坦人似乎收到更多政治上的关注和同情,而一些黎巴嫩人所受的伤害却不为人知或者被忽略了。
影片中很感动的觉得很温暖的地方:一个是萨拉玛赫(巴勒斯坦),即使面临牢狱,也不愿意重复伤害自己尊严的话。
整个被告过程中也不愿意为了胜诉和揭开别人隐私。
他是勇于承担的,而且有原则的。
在影片最后,在他听完汉纳(黎巴嫩)小时候的遭遇,巴勒斯坦反叛军曾犯下的罪行后,他故意在夜晚来到汉纳的车库,激怒他,让汉纳还他一拳,并跟他说对不起,至此双方的仇恨以及伤痛就扯平了。
而汉纳呢,在庭外和解失败后,碰到萨拉玛赫的车子坏了,还是帮他修理了。
当法庭宣布萨拉赫无罪的时候,他的脸上是平静带着淡淡的微笑。
这才是真正的原谅吧。
律师最后态度的转变也很有意思,应该也是在这场官司中学会了怜悯他人的苦难吧。
如何面对羞辱和仇恨:没有人能规定我们应该承受什么和不承受什么。
直面自己的伤痛。
怜悯别人的伤痛。
只是几个词语,构成了言语羞辱。
其背后是深深的伤痛。
托尼慢慢的从不敢面对到面对,亚西尔最后也还给托尼一个发泄的理由。
他们之间战争结束了。
都是受害者,做错事要有过程,心灵才会觉得被尊重。
发泄-道歉-原谅,这三步是过程,没人能够拥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摘自片中辩护律师的一些金句1“根据法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因为被剥夺了自尊和意识,因此情有可原”2“真诚与稳定,选择稳定”3“战争结束了,不要活在过去”我记不清了,应该会二刷的!
太为难法官了吧,本来审判口角矛盾,竟升级为审判历史遗留问题和民族问题,只有和稀泥了。。
一开始对两人的固执(特别是爆躁托尼)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加上背景后又觉得倒也可以理解,律师父女火力全开也是真的狠,互殴扒皮扒到了战争屠杀、身世过往上。
两个人都没想到社会版的新闻能失控演化到头条版,吵架打架的矛盾你打我一拳我回你一棒能化解,两个族群的歧视和偏见却永远无法消除。
话都说的简单,调门唱的也高,铭记历史,看向未来,但当带入身份和背景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每个基督徒都认为巴勒斯坦难民侵占资源,享受特权,破坏秩序,是犹太人走狗;每个难民都认为自己遭受歧视,寄人篱下,是阿拉伯世界“黑人”,加之宗教民族战争政治的大乱斗,群情激扬,积怨就只会加深,冲突一触即发,火药桶的引线实在是太容易点燃了,调解一个事件,还有千千万万无法调节的事件,路还远着呢。
Confront, accept and forgive - we all have sins to deal with. Guilty, every single one.“For I will forgive their wickedness and will remember their sins no more.””Hebrews 8:12 NIV
《羞辱》是黎巴嫩导演齐德·多尔里第四部剧情长篇,也是他时隔五年的新作。
这部电影倾注了他不少野心,卖力宣传的同时,对观众的反应也十分在乎。
比如去年在Telluride,映后他就急切想知道穿插全片的历史政治背景是否扰乱了我们对剧情的理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不管从剧本的写作上,人物角色的设置上,还是拍摄节奏的掌控上,导演及其团队都十分精细考究地呈现出了他眼中最好的那个版本。
经过了仔细的“雕琢”,《羞辱》是一部“匠气”很浓的作品。
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法国,并接受美国电影训练的影人(他早年曾是昆汀的助手摄影师),多尔里对《羞辱》的处理其实是有不少“西化”痕迹的——除了故事背景之外,整部影片的观感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中东片”或“外语片”,而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电影。
也许正因如此,这部代表黎巴嫩“征奥”的影片给人感觉完成度极高,章节工整,丝丝入扣,畅快淋漓,又饶有余味。
而更难得的是,大段的台词没有丝毫让人感觉到“说教”或违和,是一部规规矩矩叙事,却不忘“精打细算”地穿插和表达观点的好电影。
剧本和对话,导演自己也坦承从律政美剧里学到了不少。
几段法庭戏是全片的核心,导演对其中角色“戏剧化”“趣味化”的处理,对不必要历史细节的简化,一举盘活了本该是枯燥压抑的控辩过程。
我们看到的不是法庭现场的复原,而是导演巧借这个辩论空间,为我们把一段上升到民族间仇恨的个人纠纷仔细地抽丝剥茧。
随着案情的深入,我们也逐渐发现,导演侧重的不是法理本身,而是历史怎样无形地入侵和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和生活中,而这种入侵和渗透又是如何得持久与不可逆。
另一方面,法庭空间也是文明的,丝毫不与外界接触的,没有肢体上的暴力,也没有无意识的煽动和盲从。
导演着重用法庭戏来给我们介绍黎巴嫩,有意虚化现实社会中更血腥和不讲道理的冲突,我想,其中多少蕴含着“好莱坞”式的理想和对个体和理性力量的认同。
全片从小小的个人冲突出发,上升到两个家庭,两个族群,和两个版本的历史,最后再回到个人,回归到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对错善恶,和对自我的审视,实在是工整到不行,理想到不行的一个“回环”结构。
在这里,导演有意把个人的口角与政治民族上的敌对强行“捏合”在一起,直面社会分裂并尝试深挖其诱因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包容了“裂痕修复”的潜在可能。
多尔里创作背后的家国关怀和知识分子式的开放姿态在这里体现得再明显不过。
最后同样“好莱坞味道十足”的结局,两人的相视和心照不宣,暖心到让人一刹那觉得社会问题不过也就是人的问题,而且似乎也在说,相比于法庭外的和解,法庭上的判决也没有那么重要。
影片的结尾结结实实地收在了个人上,两人在修车行前再一次的会面与“交锋”,Tony对故乡Damour的回访,便是他们各自“重生”的过程。
电影的人物设置想必也是经过仔细斟酌,两位男主角,颇有点“赫克托尔-阿喀琉斯”式的二元对立,一位冷静沉着,一位勇猛刚烈,水火不相容的同时却也有各自成熟和认真的一面,比如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家庭的责任心,还有对廉价“中国制造”零部件的嗤之以鼻,这些共性都为后来的互相原谅埋下了伏笔。
两位律师的父女关系给法庭辩论添加了不少“趣味”,但这关系本身或许更代表着对民族矛盾态度的演变,从上一代到这一代,从与战火相伴生的对“政治语境”的习以为常,到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和正视“语言的暴力”,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总归是继承与发展了的。
这段父女关系(尤其是女儿的角色)和影片的另一条暗线——Tony妻子安全产下他们的孩子——一起,烘托出了导演对未来的期许和对“下一代”的诚恳希望。
这部影片的声光效果同样非常出色,明亮的色彩,干脆利落的镜头推移,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生气盎然的黎巴嫩。
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影片亦动亦静节奏的把握,完美地呼应了发生在这个国度上粗暴的政治和民族生态,与动荡的社会湍流背后每个人寻求安定和解脱的平常心。
动与静的相互作用还展现在法庭内外,律师和审判官们再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也难以进一步推动“受害者”治愈回忆和与过去和解的过程,审判的决定可以做得很迅速,但创伤的恢复或许要等上一代人之久。
最后,我想这动与静的较量还发生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积极澎湃的社会运动看似红红火火,口号响亮,可到头来催生得更多是彼此的不信任和仇恨,而导演花了心思让我们静下心来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只看和听,什么也不说,却似乎来得更积极和有效。
被问到电影和艺术是否能改变社会,齐德·多尔里也摆摆手说“不能”,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很多时候更需要被改变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
《羞辱》是黎巴嫩2018年的申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导演齐德·多尔里凭借此片获得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提名,主演卡梅尔·巴沙更是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威尼斯影帝)。
虽然这是一部小语种电影,却不需要观众多了解黎巴嫩的历史。
只要对巴以冲突、基督徒与穆斯林的隔阂稍加了解,就能看懂影片要表达的意思。
片名为《羞辱》,其实就是讲两个男人的一次言语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
表面上是一件小事,重点在于这两个男人的身份:一个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个是巴勒斯坦难民。
黎巴嫩人托尼(阿德尔·卡拉姆 饰)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和怀着身孕的妻子居住在首都贝鲁特。
因为首都气候炎热、公寓狭小,妻子一直想搬到托尼父母的老家达慕尔,但是托尼始终不想回去。
谈到老家时,妻子用到了“重建”、“赐福”这样的字眼。
这正是导演在影片开头埋下的伏笔,为揭开托尼的过去提供了线索。
作为黎巴嫩基督徒,托尼是基督教派右翼政党领袖巴希尔·杰马耶勒的坚定支持者。
在他工作的修车厂里,时常播放巴希尔的政治演讲,内容充斥着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敌意:“他们(巴勒斯坦难民)在我们的井里喝水,然后在里面吐痰。
”
影片的另一位主角是亚西尔(卡梅尔·巴沙 饰),他是一名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在黎巴嫩的难民营里。
黎巴嫩的法律不允许难民找工作,因为这会让难民在当地站稳脚跟。
不过出于对难民的同情,以及亚西尔的土木工程学学位,建筑公司还是让亚西尔当上工头,负责首都街区的翻新工作。
亚西尔负责的地段是基督教社区,为了避免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亚西尔处处小心,还特意把工人们做祷告的地点改在一个僻静的停车场。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当地人故意找他的麻烦,这个人就是托尼。
有一天,亚西尔正在街上工作,托尼故意在阳台上洒水,污水顺着下水管浇了亚西尔一身。
亚西尔并没有愤怒,而是好声好气的找到托尼,告诉他阳台的水管坏了,污水已经洒到行人身上,工程队可以无偿帮他修好。
托尼却回答:“那就走另一边啊,路很宽。
”亚西尔和工人们没有办法,擅自修好了排水管,托尼却当场用铁锤把管道砸碎。
亚西尔被激怒了,于是骂托尼“你这混蛋”。
被骂之后,托尼立即向建筑公司投诉。
因为亚西尔的难民身份,上司决定大事化小,劝亚西尔向托尼当面道歉,否则就把他解雇。
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到世界各地,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亚西尔对此心知肚明,他不想妥协,却毫无办法,只能向妻子抱怨:“我们相当于阿拉伯人眼中的黑鬼。
”
亚西尔被上司带到托尼的修车厂,亚西尔本来想要道歉,但托尼得寸进尺,继续对难民进行羞辱。
托尼甚至还说:“如果沙龙(以色列前总理)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亚西尔忍无可忍,一拳打断了托尼的两根肋骨。
托尼挨打后,马上去警局报案,警方却回复:“我们没有权力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
”托尼对警方的态度十分不满,他愤怒的表示,如果一名黎巴嫩人打了巴勒斯坦人,那黎巴嫩人很快就会被逮捕,反过来警方却无能为力。
看吧,此时我们多少能明白托尼的怨气是从何而来。
“为什么外国人丢了自行车很快就能找到”、“为什么少数民族就可以高考加分”,你身边一定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托尼”。
有时候制度的偏颇性、滞后性,才是社会上戾气的根本来源。
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是托尼理亏,因为他的挑衅行为本来就像个“混蛋”。
不过亚西尔这一拳让托尼得了并发症,导致托尼在工作时突然昏迷。
而托尼怀孕的妻子在救丈夫时意外早产,初生的女儿奄奄一息,生死未卜。
从这一点看,亚西尔又可能成为间接杀人的凶手。
此时亚西尔如果曝光托尼的种族主义言论,可以为自己免除牢狱之灾。
但亚西尔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自首,并且向法院认罪。
亚西尔想用自首彻底解决这件事情,托尼担心女儿的安危,也想尽快结束这个案子。
但是和很多公共事件一样,当本来就像火药桶的大众关注到这件案子,这就不仅仅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了,而是整个社会发泄戾气的窗口。
很快就有一名年轻的女律师找到亚西尔,劝说亚西尔接受她的辩护。
女律师曝光了托尼的种族主义言论,还曝光了托尼妻子曾经堕胎的隐私,将过错抛在托尼一家身上。
这位女律师的理由很崇高:因为巴勒斯坦难民的权益经常被侵犯。
而托尼这边也有一位名为瓦吉迪的著名律师帮忙,还要免费为他辩护。
因为瓦吉迪律师是右翼政党的支持者,他和托尼一样,都不喜欢巴勒斯坦人。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还会知道双方律师是父女关系,而让他们当庭对峙的理由,除了女律师对父权的反抗,还有双方截然相反的政治立场。
瓦吉迪作为资深律师,为了打赢官司挖到了很多猛料。
他的手下查到了亚西尔的过去,原来亚西尔并非无辜。
他年轻时曾在约旦袭击一名给难民发食物的炊事员,并导致炊事员终身残废,理由只是这名炊事员穿着约旦军装,而约旦军队袭击过巴勒斯坦人。
此前亚西尔选择自首,也许就源于这件事让他一直背负的愧疚感。
而托尼之所以会仇恨巴勒斯坦人,是由于他小时候正值黎巴嫩内战。
内战期间,托尼和父母生活的小镇达慕尔被巴勒斯坦游击队攻陷,他和父亲逃了出来,母亲则死于巴勒斯坦人对达慕尔的血腥屠杀。
1975年至1990年,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基督徒之间爆发了持续15年的内战,双方死伤无数。
战争使黎巴嫩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无数黎巴嫩人逃离家园。
如今国际社会只关注巴勒斯坦人遭到的迫害,却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在达慕尔制造的大屠杀避而不谈,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无视,是幸存者托尼对巴勒斯坦难民仇恨的根源。
旧账越挖越多,双方律师的参与,不仅没有让当事人达成和解,反而让火药味儿更浓。
媒体的曝光也点着了街上人们的怒火,黎巴嫩人与巴勒斯坦人开始爆发冲突,政客纷纷站队,国家陷入了动乱。
每个人都代入了自己的情绪,每个黎巴嫩人都觉得自己被“鸠占鹊巢”,每个巴勒斯坦难民都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于是双方根本不可能坐下来一起喝杯茶、聊一聊,而是开始烧汽车、掷石块。
就连总统都坐不住了,他亲自邀请托尼和亚西尔来到办公室,想要调解双方的矛盾。
托尼在总统面前依然咄咄逼人,丝毫没有和解的意思。
然而从总统办公室里出来,托尼看到亚西尔的车出了故障,还是掉头回来,帮亚西尔把车修好。
修车过程中,两人没有一句多余的交谈,看着托尼离开后的背影,亚西尔脸上有了一抹微笑。
如果两个人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如果他们只是在路上偶遇,没准儿还能成为朋友吧。
其实不去管对方什么族裔、什么身份,大家和睦相处,你帮我修水管,我帮你修汽车,这样的日子不好么?
得知托尼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亚西尔独自来到托尼的修车厂,以他自己的方式道歉:先是用言语羞辱黎巴嫩人,然后狠狠地挨了托尼一拳,最后对托尼说了一句“对不起”。
理清托尼与亚西尔的恩怨比较简单:你骂我一句,我就还你一句,我给你一拳,你也还我一拳,从此两不相欠,恩怨翻篇。
可惜两个族群的恩怨就没那么容易分清了。
影片最后,导演为这场殃及全国的庭辩画上了休止符,最终的判决没有和稀泥,也没有留下开放式结局,而是当庭宣布亚西尔无罪。
亚西尔重获了自由,女律师战胜了父亲。
托尼表面上输了官司,却也解开了心结,因为他拿到了亚西尔的那句道歉,并且让那件被历史无视的、导致母亲死亡的大屠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结尾的对视,两个人都有眉毛、嘴角略微上扬的微表情,这是微笑的动作。
虽然没有笑的那么明显,依然能看出两人之间已经没事了。
对比战火纷飞的中东,我们的幸运是生活在一个接近大一统的和平国家,一切矛盾都可以归为人民内部矛盾。
而不幸的地方在于,虽然我们有着和平的社会环境,却依然存在着滋生偏见与歧视的土壤。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差点就错过了啊!
首先,这部电影荣获学院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烂番茄96%,豆瓣8.2,也是我继《一次别离》之后看过最好看的小语种电影,看的时候惊叹,贵国的电影除了要被伊朗追上之外,现在也要被黎巴嫩追上了。
其次,这部电影的译名就很有意思:大陆译:羞辱港译:给我一个道歉台译: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大概也能从译名得知,这是一部关于冲突与和解的电影。
两男主选得好,看这充满火药味与不妥协的眼神要看明白这部电影,首先需要一点黎巴嫩近代史。
本来想做一个很专业的科普,但一翻百度很长很长,本人很懒又很笨看不懂,所以就大概就自己的理解说了几句,不是专业,只为能看懂电影。
1.黎巴嫩住着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的基督徒,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派和什么教,不过我们的主角是前面那两个啦。
2.巴勒斯坦人属于难民,说得难听点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生活。
3.黎巴嫩真的是很乱很乱,是随时都可能引发内战的国家。
知道大概背景后,我们再看看剧情,剧情很简单:一个巴基斯坦难民水管工与阿拉伯基督徒修车工的一次口角,结果透过律师,媒体,政府把矛盾不断放大,历史的伤疤越挖越深,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和人性的高度。
反正仍然是一贯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到爱的教义。
在这里很佩服导演,在这么敏感的题材下,尺度只要稍微拿捏不准,要不就是欠火候,要不就是过激,前者会得罪影迷,后者则会得罪政府。
不知道谁说过,一个剧本最基本的就是冲突,冲突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好不好看。
可这部电影的冲突乍看之下真的很简单甚至很无聊,基本是每个国家每天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发生的小事。
可电影就是利用以小见大,让这个小冲突上升到了无法解决的,悠久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冲突,这样就很有看头了。
当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涉及了宗教,信仰,政治等国家背景,往往就变得很难解决。
两个男人刚烈的冲突,最后演变成了全国大动荡,让我不禁想到,当初如果只是打一架多好啊,如果双方道一歉多好啊。
可惜政治局势就摆在这里,没有人会轻易道歉,平民只能活在历史的悲痛和信仰中,真的很无奈。
而推进故事进度的几场法庭戏,台词和剧情都处理得很好,律师们看似帮助顾客实际只顾胜绩。
每次开庭都能抖出几个包袱,令矛盾继续恶化,可谓是峰回路转。
当这个国家的人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市民,媒体,律师,甚至政客,都会不约而同的小题大做,想要保护自己,捍卫自己,让自己的势力变强大。
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充分表现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至于抛开政治不说,电影中两个男人,到底为什么各持己见,不能和解?
又为什么迟迟等不到那句铁汉柔情的“对不起”?
这是家庭,是信仰,是尊严的问题,很难说的清楚,只有看过后才会知道。
最后,用一句很喜欢的台词作结尾:道歉,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文明的体现。
道歉可能不会解决问题,但肯定是带来和平的第一步。
写在开始......无论是从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力,还是法律知识以及法庭申辩等事务能力的学习方面,还是关于战争与和平对国家和百姓带来的不同影响,还是有着不同信仰间的党派之争,还是说单纯的学习地道的中英双语翻译,这部电影都值得我抛开杂念、做好中东历史知识的储备后再三品味。
————————————————————————————————————————————
这是片头,很简洁。
“黑色”的基调仿佛有所寓意
这是故事刚开始,巴方的上司代替他去到基方家中企图和解时说的话。
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议员、公司上层,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这是双方第一次在修车厂见面时,基方羞辱巴方时的言语。
这个英语很地道。
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
这是二人从总统府出来之后,巴方的汽车引擎出了问题后,基方不计前嫌帮助他修理好了汽车,自此也是影片剧情走向开始出现转折的地方。
这一段的镜头拍摄总让我会误以为我在看《绿皮书》,因为这实在是太像了。
这是影片最后双方相视一笑泯恩仇的暖心画面。
《羞辱》—当我想知道穿插全片的历史,政治背景时。
我特害怕它会扰乱了我对剧情的理解,这一次的答案是否定。
人物角色的设置,拍摄节奏的掌控,导演及其团队都十分精细考究地呈现出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那个版本。
仔细的雕琢……《羞辱》是一部“匠气”很浓的作品。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完成度极高,章节工整,丝丝入扣,畅快淋漓,整部影片有意虚化现实社会中更血腥和不讲道理的冲突。
从小小的个人冲突出发,上升到两个家庭,两个族群……最后再回到个人,回归到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对错善恶。
影片最后同样“好莱坞味道十足”的结局,两人的相视和心照不宣,暖心到让人一刹那觉得社会问题不过也就是人的问题,而且似乎也在说,相比于法庭外的和解,法庭上的判决也没有那么重要。
影片的声光效果同样非常出色,明亮的色彩,为我呈现出一副生气盎然的黎巴嫩。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亦动亦静的节奏把握,我想这动与静的较量还发生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积极澎湃的社会运动看似红红火火,口号响亮,可到头来催生得更多是彼此的不信任和仇恨。
而影片告诉我,只看和听,什么也不说,因为很多时候更需要被改变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
四星的题材拍出一星的效果,导演非常有才。整部电影完全平铺直叙毫无节奏,全程刻板说教令人恨不得开倍速。语文不及格的语文老师发布了一个命题作文,口若悬河的两个学生写了一篇洋洋洒洒完全偏题的作文,打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委在教室掐了起来。原来黎巴嫩的法庭就是这样,找一群与案子毫无关联的人和材料来讨论原告被告的动机,然后像背作文一样主观的无限发挥。阿拉伯人是真的蠢(完全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陈述事实),仗都打不完的刁民还谈不完的政治,有那么多精力的话先搞一搞城市基建吧,各种近景远景看着真的很落魄。黎巴嫩人迷之自信秀优越感真是活见鬼。PS:就这样了还不忘舔一舔美国爸爸,贬一贬中国制造,好滑稽啊。
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持续发酵成为两个种族的矛盾。在历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卷入,给当事人双方带来的伤害也在扩大。如果排开历史的因素,大家都只是一样普通的人。历史过去了,仇恨的情绪却一直在生长,先放下的人才能先获得救赎
立场裹挟着是非,对错已经无法辩白。跳不出历史的被害者和不知悔改的加害人。羞辱和反击于是循环上演、反复来回。
事儿不大 别太纠结 坐下来谈开了就好了
每個角色都自帶正義感,隨時都可以滔滔不絕高談闊論,這已經脫離了生活本身。
观影前应该先补一下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历史先的,像是看完了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中东矛盾问题的思考题。一段口角引发的法庭诉讼案件,两次公开法庭审理,两个家庭延伸至两个国家的矛盾。我大致能明白历史积怨带来的羞辱有多么令人懊恼,但是,这毕竟离我太远了。
历史教给人恨与爱
在中东,很可能因为一句话最后演变成战争,充满了同情地看着中东人民的故事,直到...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看到这,我不知道有啥资格同情他们。
一个排水管引发的冲突。怎么审判战争中东问题根本解决问题影片结尾处理的还是理想化啊。
只说角色,秃尼汉纳就一煞笔,老子欠你尼玛的个道歉。
1.终极奥义是平坦得和解2.民族问题永远是战争的发端。3.最终的利益追求和熏心欲望也不过是内心的执念。
黎巴嫩导演和编剧,借用巴勒斯坦演员的嘴,打着侮辱的旗号,不断的侮辱了中国制造
没有评价的那么好,还有动不动黑中国有意思么?不可否认有不好的国货,问题也有质量好的价格高的只是你们阿拉伯人没钱买啊
隐约感觉庭审和律师的一些角度或其中的隐喻有点奇怪,还是非常喜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物的挖掘,窥探他们固执的言论和细微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
典型的主题先行的影片,两个人的争吵是为了什么?我们这样的第三方看来就是典型的抬杠,为了两个杠精拍电影只能说导演先设定了主题,才考虑的细节。这样为主题而服务的电影,你也好意思称赞吗?谁称赞谁才是被羞辱的SB。
一无国仇,二无家恨。但两个人似乎天生就有着胎里带的仇恨。仇恨是源自种族和信仰的不同,更源自遥远的历史纷争。后来把事儿闹的这么大。颇有些让我想起少马爷的经典作品《纠纷》。当然本片的立意更大,站位更高。尽管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但两个人其实都是好人。最后一笑泯恩仇。
really? in your womb she heard everything but now nothing? 这里真的lol 为什么判not guilty??
说实话 全程就觉得每个人都是跳梁小丑 政治 宗教信仰 无非是人类自己挂牌出来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世上的人都不值得被拯救
我就说为啥这部中东电影美国味那么重 原来导演在美国学的电影 被祸害得那么严重… a good Story Material being written and directed in a cliched way
一场看似不足挂齿的小口角,让两个固执男人上法庭激烈对持,并进一步引发失控的社会骚乱。黎巴嫩电影《诋毁》,通过极其过瘾而戏剧化的冲突递增,以小见大的创造出一则悲观的当代中东社会寓言。尊严在本片中分量极重,它在复杂社会里导致司法困境。狠狠打一架对彼此能带来的伤害,远远不如言语侮辱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