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外乡人》这部几乎完美的电视剧,跟《生存之民工》一样绝对都是良心之作。
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就不多赘述了。
我还没有看完,说几点我自己的想法; 看法一:演员上有一个疑问,对于郑则仕老师演李宝根,觉得有点不舒服由于郑则仕在港片中太有份量了,在我的思维中一看到他就能想起这是港片,不太好。
其他演员都没得说,尤其是马少骅老师,真是厉害,从国家人物到底层小老百姓,真是厉害。
看法二:我的这个看法可能偏激,好多人会有不同观点,但这也是我觉得本剧中最大的别扭点;阳台是整个弄堂公众的地方,是本剧时代背景与故事转折的重要场景;前几集的时候李宝根因为身份证丢失的问题请大伙吃饭,这时阳台上的电视机播放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的新闻,主角们都很气愤,这里用了很多镜头描写主角们对于美国做法的愤恨,我觉得这里是不合理的,如果是为了挖苦李宝根把女儿送到美国去学习而是叛徒的话,完全几个镜头就可以略过。
首先我们的主角都是农村人,辛辛苦苦来到大城市,“残喘”的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可以说是社会底层人的代表,作为这样一群辛苦劳作一天拼死拼活不够吃不够花的底层外地人,哪有闲心去关注国际新闻(个人观点),当然还有后面的申奥成功举国欢庆,我觉得这里镜头只交代别人的欢庆时刻就好,主角完全没必要举着国旗去欢庆,实话讲北京人的全民欢庆是有的,这是北京人对国家事件关注度高,作为一个远在上海的而且辛辛苦苦吃力生活的人,我觉得对美国的愤怒,对奥运会的喜悦是有的,但是绝对不会那么强烈;而且修车子的跟卖水果的谈论国际政治问题,我觉得不太现实,会有毕竟还是少吧。
外乡人;一个涵盖面很广泛的词组,在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流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国家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发展市场经济,造就了无数经济神话的同时,也造就了千千万万远赴他乡谋发展的外乡人,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这三件人生大事全部完成在家乡之外的两座城市,家乡父老经常埋怨,父母健在子不远行,我和弟弟离家之后,表姐弟们担负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娶妻之后,家乡的生活和亲渐觉陌生,不是因为自己出了点小名,赚了点小钱就与家乡的亲朋格格不入了,原因在于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外乡人”,就北京而言,我是一个在北京赚钱讨生活的外乡人,就家乡而言,口音和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的我,已经不属于那个我十几岁之前一直相处融洽的家族了。
有时候儿子问我,我们究竟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妻是上海人,典型的南方女人,生活习惯与我的家乡完全不同,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的时候,就从里面找到许多妻的原型,宝根媳妇、小美、这些剧本里的人物身上,有着妻和娘家人身上的林林总总的特质。
第一次跟妻回上海,公交车上司售人员听到我北方口音时那声怪异的“咦”…从恋爱开始到结婚以后,我们的第一次争吵就发生在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结婚多年后,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拒绝岳父母回上海过节的善意,几乎拒绝了所有去上海公出的机会,甚至于上海捎来的小食品都会引来我的敌意…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抬头上的题目,心里就泛出了这些年来婚姻生活中因为地域差异而发生的所有的不愉快,抱着猎奇的心态,我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剧本和成片。
久居北京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改变了自己的口音,张嘴闭嘴间的一口道地的北京南城口音,终于印证了自己的户籍和生活已经完全成为了千万北京人中的一员,就像外乡人中的 xxxxxx一样,努力擦拭着自己身上的外乡痕迹,努力的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上海人一样,努力的擦拭着自己身上永远都擦拭不掉的家乡的痕迹, 努力的改变自己“外乡人”的真实身份。
这种努力往往只能成功于表面,自己内心深处永远都跳动着一颗“外乡人”的心,哪怕自己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家族成员,哪怕岳父母小心翼翼的在我面前努力的说着那口不太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哪怕这座城市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哪怕在上海的窗口单位再也听不到那声“咦”…问题出在哪里?
岳母岳父一直在思考,他们年纪大了,希望女儿女婿能多回上海住住、看看、希望百年后那套价值百万的大房子可以作为心意留给女儿女婿,岳母经常说:我们不在了以后,你们每年都回“家”住住,这份好心我是从心里感激的,但是那座城市的天气、饮食、民俗却使得我每次走进那座洋房式公寓都有到前台登记身份资料的冲动。
这座城市的陌生感和我初到北京时完全一样,没有熟悉的人情、面对着经常给自己带来陌生感的人性,还有那一颗颗自己时时刻刻要猜测的人心,看完外乡人之后,我才明白,这份疑惑也存在于本地人心里,就像我和妻家里人之间的隔阂一样,这是一个移民社会初期社会必须和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冲突感十分强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外乡人和本地人都要经历人情、人性、人心相互磨合的过程,外乡人这部戏之所以吸引我,就在于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看似陌生,实则份外的熟悉,这个过程其实我们这一代外乡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经历过、实践过,或者说正在经历着实践着…初到大都市,白天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阑珊,这一切都是外乡人久居他乡的物质因由,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融入大都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外乡人久居都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对外乡有着那么多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外乡人却依旧努力的把自己包装成都市一族,努力的让自己成为这个都市的主人翁,努力的让自己不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看客,不只是车水马龙和灯火阑珊的旁观者,希望有一天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华也能属于自己,哪怕只有一小朵一小片…影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艺术的还原生活,让普通人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生活的侧面,外乡人这部戏的魅力更在于此,多年前的“外来妹”着力的描写了农村青年男女在城市里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很多人初听“外乡人”的剧名,或多或少的都会把这两部戏等齐评判,初始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错判,待到看完全剧,一种泪水夺眶而出的冲动缠绕了自己很久,这种冲动不是伤心、不是心酸、不是感动、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新一代都市外乡人与都市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的认同,妻看完这部戏之后,思考了良久…当晚没有再坚持用上海带来的小碗盛饭,而是按照我家乡的习惯,拿海碗盛了满满一碗汤锅面…一部影视剧的能量也许就在如此,外乡人是一部好戏,我说的这个好,不是说演员阵容有多么奢华,也不是说拍摄手法有多么高新,更不是说演员的表演有多么出色,这些惯常的宣传手法是我不愿意用到这部戏里的,我说的好,是选材好、立意好、角度好、是一部重点描写了人性、人情和人心的戏,一部用百姓家常事打底,社会发展史做架,描写了社会的进步和百姓文明发展的好戏。
丁嘉丽扮演的大徐,延续了丁嘉丽一贯的表演风格,东北女性身上的直爽、大气、无谓、勤苦、所有的特质都集中在这位从东北来上海打工赚钱的农村妇女。
中国底层百姓的欢喜悲哀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徐的丈夫病故,她带着傻弟弟以捡破烂为生,攒钱还债。
中国有句俗话死了死了,大徐还的是在社会俗理里可以一死百了的良心债,这个人物的设置在这一笔上市成功的,尤其在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成长成熟的这十年里,社会转型期中各种失信失义的行为和人物成为了见怪不怪以后,大徐的这种品质尤其突出,不但可以感动观众,在戏里更直接的感动和影响了身边人,这些人里有弄堂里的小市民和暂住此处谋生的他乡外乡人。
,大徐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肯干,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拥有了一家餐馆。
她的乐观豁达重情重义,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俘获了丧妻后的谢长发与老裁缝陆文昌的倾慕,两人为大徐暗中较上了劲…小包工头谢长发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很多底层人物心中都能够引起共鸣,这个人物的原型在我租住大杂院时,在妻没有离开上海求学时的居住的弄堂里,在我成为了城市的主人翁之后租住小区附近的一片平房区里经常在菜市场碰见的那些民工兄弟身边发生过或者经历过。
谢长发为了给妻子治病来到上海,一边狼狈的忙碌于工地医院,一边还要绞尽脑汁的向甲方讨要工钱,直到后来妻子去世…谢长发妻子去世后,自己留在上海打工。
脾气粗暴急躁爱算计,但是为人仗义,一口标准的河南口音,展示了中原农民身上那股子对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财心切被人蒙骗,使用了劣质建筑材料,造成施工人员受伤而锒铛入狱。
出狱后的他,身心疲惫的选择了回乡继续务农,却也找到了生活的一个全新的支点。
这段戏的设置是相似题材里比较新颖的一个亮点,外乡人回乡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有勇气的选择。
李宝根管理着大院的房屋出租,是个地道的上海人。
他懦弱自私,圆滑,喜欢占小便宜,还有一点点没有胆量支撑的色心,他的妻子金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市民。
宝根夫妻俩的设置生活气息很浓,在岳父母原来居住的弄堂里似乎总能遇到宝根夫妻俩这种爱也不得恨也不得的本地人,说他么爱也不得是他们刁钻的嘴巴里时不时的总能丢出一个:“咦”尾声拖的很长,被“咦”人脸上的那种尴尬和宝根夫妻俩那种小小市民脸上刹那间的满足构成了这种小市民不可爱的一面。
说他们恨也不得,是因为这声拖着长长尾音的“咦”之后藏着一颗市侩却善良的心,造物主给了我们相似的五官,却将我们的性格塑造成百色斑斓状,也许就是为了构成一个社会的多级吧。
咋一看去,黄渤饰演的蛐蛐是一个可爱却又爱不起来的角色,农村孩子出身、没文化没关系没前途没机会,而且有些一根筋的农村小伙子,他认定梦娜是自己的媳妇儿,追婚到了上海。
为了赢得梦娜的芳心,他使出浑身解数,参加唱歌大赛,学习厨艺……然而梦娜的心就像一块冰冷的石头一样坚硬。
受尽冷落的蛐蛐终于意识到,追求梦娜未必就是追求幸福,当蛐蛐打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梦娜染上了毒瘾……按照惯常的写法,蛐蛐解救了梦娜需要救赎的心灵罪,获得了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生活有时候比电视剧还要曲折…所有的这些人物,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种陌生在于这部戏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离南浔街越来越远,而那份似曾相识却又是今天的我已经不想提及的一段往事,当然,这段往事里除了心酸之外,感动和怀念兼而有之。
影视艺术的魅力在于还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结尾的一场由宝根和大徐为众多外乡人举办的集体婚礼是一笔看似无意却有意而为之的创作。
和谐社会这个词汇有时候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而提出的一个设想,然而看完外乡人这部剧之后,我却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一天外乡人聚居的街道上都能够有宝根夫妻和大徐这样的邻里组合,都能够为这些历经磨难终于聚首的外乡有情人设计一场简单而幸福的集体婚礼,也许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稳定更加的美满。
今年春节陪妻回上海过年,下飞机之后在出租车上同司机侃了一路大山,从外滩改造到世博会的筹备再到上海的房价物价、百姓生活,聊的很开心。
外出吃饭和购物的时候几乎没有再听到那医生拖着长长尾音的“咦”,看到的更多是一张张准备迎接各方宾客海纳百川的笑脸,听到的更多是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感觉到的更多是上海的外乡人每年都在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想想十年前在公交车上为了一声“咦”而与妻争吵,上海变了,上海人变了,外乡人也变了,我…也变了。
外乡人是一部写人情的戏,看完后顿觉暖了人心,描写了人性,城市的变迁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外乡人,有感于每年春节期间,外乡人返乡过节的时候在北京吃顿早点都很困难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都市的繁华里绝对不能忽视外乡人那一抹艳丽。
而千千万万的外乡人也应该明白,这座城市的少数人的冷眼背后,像宝根夫妻一样的众多本地人对外乡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牺牲精神是心存感激的,这份感激在很多时候是藏在心里的,直到一对对外乡男女的爱情将要开花结果之际,直到谢长发的人生际遇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之际,直到家国大事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叶子与家人失去联系之际,这份感激适时的迸发,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贵,才能让我们所有人意识到,这个社会大家庭里,人性、人情、人心是那么的真是,那么的可贵,看似离自己很远,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无时不刻无微不至。
外乡人是一种索图式的叙事架构,没有核心的故事事件,没有核心的人物关系,在电视剧创作领域里,是一种鲜见的创作手法,而正是这种散文式的故事设置,多元化的人物关系,附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和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这十余年的成长轨迹里,才越发显得真实越发看着熟悉越发感觉到亲切。
总而言之,外乡人是一部好剧,一部歌颂了人性、赞美了人情、温暖了人心的好剧,作为一名编剧,站在同行的角度上说一声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和《生存之民工》同一导演,同一编剧。
可以号称是中国底层电视剧的巅峰了。
什么《请回答1988》,在它面前就是个弟弟,看完瞬间文化自信了。
什么《爱情神话》,不过就是孤芳自赏,装腔作势了。
更别提《欢乐颂》和《都挺好》,这些剧里女猪脚要么漂亮,要么事业成功,否则只能演婆婆了。
更别提早已活在统计数据里年收入不足三万的低收入群体了,现在哪个电视剧电影导演还能扛着摄像机去筒子楼工人棚里蹲点采风了?
都是细皮嫩肉的演员脸上抹一点锅灰就上场了,那灯光给的是真亮,生怕大家看不到穷人就是脏的,穿的就是破破烂烂的?
可是不知道穷人最在乎的就是一个脸面,不仅是衣服,还有人格。
最近这几年的电影电视剧拿的全是爽文剧本,看得我快怀疑我们活着是不是就是为了图个爽。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赶紧换台。
这部电视剧就是告诉你生活有多不爽,怕被吓哭的小朋友们真的可以换喜羊羊与灰太狼了。
如果看到这里还想去看,那就去看他们是怎么挣扎的吧,也许生命中最难的不是在于承受结果,而是在于做出选择。
《外乡人》这部电视剧,以南浔街134号楼每家住户的日常生活为视角,描绘了来自全国各地外乡人在上海打拼的日子。
从吃喝拉撒、打架斗嘴,到婚丧娶嫁、生老病死,它繁杂琐碎,详尽地呈现着每家每户最日常的生活,它细致入微,生动地描绘着每个人的小算盘、小自私、小想法甚至小毛病。
它真实地像一部纪录片,更亲切地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邻里日常。
看了外乡人,生存之民工,真的觉得以前的国产电视剧很不错,拍的很真实,在这个虚浮的年代,几乎没有这种反应基层百姓的片子了,现在的影视剧各种高大尚,只看电视剧的话,还以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几十年了呢,其实呢,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吧,前年才通火车,高铁没见过,我们村的路好多还是泥巴路,这样的情况再我们西部地区很常见,现在的影视剧只拍好的,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天天吹嘘优点,谁都会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古代开始,人们身在异乡的愁思就没有断过。
即使前途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无尽的坎坷,那些毅然离开家乡的人们还是坚持前进的步伐,古代的渡头、古代的客栈,留下了一代代奔波在外的人们的脚印。
今天,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仍然有许多人仍然离开了故土,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打拼,他们有的成功转变成一片新土地的主人,而有的仍然为了存留下来而努力。
上海、广州、深圳、北京……这些大城市的街头上总是能听到全国各地的口音,每逢过年过节火车站就变得水泄不通,每种口音终于找到了聚合点。
在开往全国各地的列车上,看看旁边的旅客,都是亲爱的老乡,大家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情怀,回家的迫切心情总是溢于言表。
但是过不了几天,人们又纷纷踏上了离家的路途,心中有一万句不舍,也只能把母亲的叮嘱放在心头,把父母的目光留在背后。
带着家人的期盼,上路,继续奋斗。
在外乡人的群体中,有学生、有工薪阶层、有农民工,虽然他们的身份不一样,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情怀:或许是面对生活各样坎坷时的坚持,或许是面对工作沉重压力的拼搏,又或许是面对朋友相聚时的快乐,以及面对岗位升迁时的自豪……种种情愫掺杂在一起,组成了外乡人酸甜苦辣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他们更能体会生活的本真,他们更懂得珍惜劳动的所获,他们也更加关心城市的发展。
他们来到一座大都市的时候可能只有忐忑与不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把这片新的土地当成第二家乡,当再次离开的时候也会产生留恋与不舍,时时想到那里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漠。
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又特别快,每天的早晚高峰都是堵得水泄不通的车子,每一辆公交车上都挤满了陌生的面孔,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
只有国家发生了重大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心才凝结在一起。
愿人们能够重新回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时代,愿外乡人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在陌生的土地上共同奋斗。
当我们身边不再有亲人的时候,老乡便是亲人,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真诚的沟通,哪怕一声简短的问候也好。
要知道这句简短的问候,可以让一个心灰意冷的外乡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外乡人,一个熟悉却又边缘的词语;外乡人,意味着愁思与坎坷。
但总有一天,外乡人意味着骄傲与自豪,意味着温暖与坚强。
因为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外乡人,而且他们为着城市的发展在贡献微薄却必不可少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对于他们对于人生信念不灭的坚持。
时间过的飞快,天气变得好坏;气温下降迅速;出门记得衣服;多吃素食蔬菜;夜晚记得多盖;健康时时补钙;快乐保持心态;朋友常常关爱;倍感舒心愉快; 早上常常关怀;人生充满真爱;这条祝福不赖。
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早安。
真正的生活片,反映社区生活的家长里短,突出反映了大发展中的上海市井生活,重点聚焦上海本地人和外来人的生活撞击。
可以说展现的细致入微、方方面面,作为一段越来越远去的生活,生动还原了上海人尤其是女人的市侩嘴角,让人恨得手痒痒;外乡人在上海的拼搏奋斗和团结互助史,彰显了人性的温暖。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局限于生活片,虽然真实真情像真事,但过分家长里短,尽管有些小冲突和情节推进,但也局限于家长里短,循环往复,走入死胡同。
就拿和《一年又一年》来说吧,虽然都是时间轴线反映社会生活变迁,但它就紧密结合和反映大社会,相比,该剧太碎了。
四十多集,真心长了,光局限这市井生活。
看该剧有个明显体会,刚开始看不进去,家长里短一点提不起劲,完全冲着豆瓣高分硬看,看了十几集感觉有点意思了,人性的东西在不断展现,但继续看下去,看到三十多集,还是这点玩意,主题没有升起来,审美疲劳了,快进了跳着看,因为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给的四星评价,主要是尊重导演对生活有体验感,能够发现生活,但作为电视剧感觉一般化,心里价位是三颗星,有空了可以看一看。
对于想了解上海人脾性的,倒是值得一看,相当劲爆!
刷到40集,追个评。
剧情可概括:婚姻不幸,恋爱蹉跎,人情冷暖,乌合之众,上海人刻薄,边看边骂,边看边笑。
法治缺失下中国大时代背景下的百姓群像,虽然不尽然,也是生动反映。
没有规则的社会,弱肉强食就是规则,自私自利就是规则。
发展中的乱像,必将在发展中消失!
好像最新的评论不多,看的人估计也不多。
我是最近国庆放长假在家偶尔看的,但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然后一路知乎豆瓣的来摸索,看剧情评论,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情,但好像这部剧的热度并不高,属于看下去的都说好,但大家一开始都不喜欢看下去的那种。
这剧的剧情很紧凑,属于一集好几个矛盾冲突的那种,而且大都是几条剧情线并行的,描述不同的人物各自生活里的故事,所以这部剧给人的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各家各有各家愁。
说剧中的冲突多也是因为我觉的看这四十多集电视剧竟然不觉得哪一集是没必要的,没觉得哪一个片段是无用的,镜头都用来叙事,没有所谓的水剧情现象,所以你看这个电视剧就觉得是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他家的事情刚完,另一家就又出事情,还有这家刚刚结束难受的阶段,在欢庆在高兴的请客吃饭的时候,另一家就要出现状况。
故事矛盾很紧凑,紧凑且充足,事实上我觉得,里面的几个故事都能独立的开一个剧的感觉,就比如轮子妈妈的故事,老蔫和科长媳妇的故事,王维诺来上海学琴最终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的故事,叶子的男人阅历故事,轮子和叶子和丹妮的故事,蛐蛐追求幸福和梦想的故事,陆文昌的发家史,小水的和老蔫闺女的爱情故事,谢长发的救妻故事和工地生活(被王娟把钱卷走后谢长发的痛哭发泄那一段真的很棒,那一举一动一句句说辞我越发怀疑他就是一个河南人)。
故事都很棒,而且有许多的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这四十多集里,我能感觉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完整的一生。
其实里面的人物刻画的也是非常棒的,我能看着看着就被吸引很大一部分在于剧中的人物魅力,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长发和陆文昌,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农村人,谢长发也是一个河南人,实话讲在这,如果把谢长发这样一个人放在我们村里当邻居,我不会有任何的意外感,谢长发的一举一动,说话做事喝酒骂人,即使是嘴里的零碎,那都太像一个河南人了(扮演谢长发的马少骅老师是贵州的,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是不是河南的老乡演员)。
谢长发让我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他个人也有一种人格魅力,敢作敢当,对妻子一心一意,认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尽力的为妻子治病,但最后因为没钱停了妻子的药(那药治不好病,只能延缓妻子的死亡日期),那也不妨碍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担当真男人。
对于陆文昌我刚开始觉得这人挺烦的,小里小气的,一脸的精明像还带着三分刻薄,但一到后面点编剧对他开始发力之后我觉的他的人格魅力蹭蹭的往上涨。
大徐亲戚来要账,他大手一挥一万块,眼睛都不眨一下,他上海打拼十几年,从一个缝纫机做到一个成衣店,搞了几十万上海买房,这不就是小人物的奋斗吗?
后面倒房子,炒股票,收复儿子心(他儿子走的有些潦草了说实话)。
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英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直在努力的把生活过好。
有一点看着不舒服就是镜头太晃!
有时候搞不清楚!
剩下的都很好!
多个角色线,08年的地震现在还记忆犹新!
回想那些年和电视的年份匹配着看,有好多回忆,也反应了生活在底层的外乡人有多难,很多都感同身受呀!
租着简陋的房子,工作不稳定,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
外地人想得到本地人的认可,本地人没啥还特骄傲,想起陆老板说老蔫媳妇的话很正确呀!
炒股开始说赔了算大家的,真赔了就堵人家门!
这就是人性呀!
不如民工
看起来更像纪录片,人物性格比较单薄,没有层次。主旋律般的温情,看得让人不适。7集弃
意外的感人!
天呐,演技绝了
躺在床上,刷了好些家庭剧。这大老爷们的,天天的抱着个电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竟也有唏嘘落泪的时候,我就问还有谁!哈哈
土著永远只是衬托包衣粪斗的炮灰
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灵魂,他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来到这座城市寻找自己的梦和那些关于生活的答案
想拍一部具有时代变迁感的社会底层群像戏,但是有些配音听的实在难受,李宝根的演员选的有些出戏,故事有些理想化
10分,老陆老谢演活了
剧情太扯了,尬。一坨屎
挺喜欢管虎的电视剧,这个没有生存之民工好
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朴实自然。
好真实
真是良心好剧,剧作扎实,演员过硬,一部好剧看完,肯定是让人回味无穷,依依不舍的。这部剧中的所有人物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地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生活不易,生存不易,但每个人都有股顽强的韧性。大徐能成功关键是她心正,从无害人之心,也从不贪心,就一门心思的踏实做事,掏心窝子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叶子兜兜转转还是跟轮子走到了一起,不过这都要感谢李冬生的成全。叶子当初已经走投无路,是他资助她上学,又资助她开了养生中心,一手成就了叶子,但当他意识到叶子其实另有所爱时,不但没有责怪和怨恨,而是选择了大度地放手,临分手还给了200万的股份,他向叶子真正兑现了那句“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小水一开始貌似没有主意没出息,但后来一件件事情的发生,他的所作所为逐渐显现出他是一个有担当并且有情有义的人。
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都市风情图。
拍的乱哄哄的
大多数人的现状
剧情挺好,摄影真烂,你手持有呼吸感可以理解,但是手咋那么欠儿呢?一个劲拧焦距,一闪一退一闪的,有毛病吧?别说什么纪录片手法,谁家纪录片一个特写要反复收拉?而且是每一个镜头上都这样…看着眼晕…白瞎这么好剧情,找这么烂的摄影,我还寻思有职员表去喷死这摄影,可是他连职员表都没混上…不好意思!头一次因为摄影放弃看一一半的剧…
不多说了,大院有毒。。。看到最后,心脏都疼。。。前头挺好,后面是啥啊,不是说一定要死人才叫生活的妥善安排每一家居民😓
可以让那个《纯洁心灵》的烂片导演看看这部剧什么叫群像戏,什么叫多线叙事并行不悖。要不是结尾几集有些刻意主旋律,几近完美。一批演技派,随便拎出来都是教科书式的演技。大牛逼的管虎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