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伊藤计划来的,除了世界观出众,其他都狗血,原谅我低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要毁灭世界只为了唤醒他的爱人时我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片(单身狗表示想自尽)。
好吧,来个Happy nad。
谁知,这不是真正的结局,真正的happy nad是男主为了和二男主永远在一起居然自主成为尸者。
(腐女表示好爱,拍手)总结:1星给原作者伊藤计划1星给画面感1星给世界观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剧场版电影虽然被冠以伊藤计划三部曲之一,但其实伊藤聪在写完30页设定后就去世了,故事则由好友圆城塔代为完成。
可以看出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有伊藤聪之前的两部作品的烙印,或者是刻意的致敬。
比如反派的M,他认为大国的政治家开始都是以和平为出发点,但往往最后还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和平去侵略其他国家,这种与初衷完全相反的矛盾,其实就是《虐杀器官》的思想之一,暗讽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从另一个反派THE ONE的视角来看,又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即是斗争的历史,用他的话说就是“愚蠢而又目光短浅”。
M虽然看破了这一切,但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把所有生者都变为尸者,这种无视人们的意志而实现的和平真的可以称之为和平吗?
(THE ONE不属于生者,所以他并不想拯救人类,而且一心想制造出一个类似于自己的有意识的新娘,摆脱作为唯一拥有意识的尸者的孤独。
)再者,作品也论述了一部分物质与意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伊藤聪作品中涵盖的主题(日本人喜欢把意识称为灵魂,中国则是精神)。
一般公认的是,物质先于意识,语言则是物质化的意识,而文字又是物质化的语言。
结合本作就是肉体是产生语言的物质条件,而如果尸者能够产生语言,那就相当于拥有了意识(灵魂),而文字又对学会语言有很大作用。
所以主角这么执着于让尸者说话,而又让星期五保持写笔记的原因。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还是自己细细琢磨比较有意思。
谈下剧情,主角华生从始至终对于让星期五找回灵魂的执念,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圆城塔对于已故友人的思念,所以把这种思念也带入进故事中,作为贯穿故事的中心线。
(伊藤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着实令人惋惜)。
不过遗憾的是,在故事的结局中,星期五并没有找回自己生前的灵魂(故事最后的萌发意识明显是另一个人),但主角为了完成约定和赎罪,让唯一知道笔记的自己变成了尸者。
与此同时,他也梦想着虽然不能把友人再一次复活为人,但如果同样是尸者的话,就能用同样的语言,再次攀谈吧(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两个人又重新拥有了意识),毕竟是友人去世前的话语一直支撑着他一路走过来的,最后结局中也表达了他的这个愿望。
总而言之,这基本是一部悼念亡友的作品,个人感觉除了人物命名的neta略扯淡,其实这部作品还是有一定思想的。
至少看过之后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比起一些粗糙烂制又毫无营养的东西好过几倍。
很久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后内心只想哭泣了。
这电影办到了。
真的香菇蓝瘦。
2个小时,我可以吃多少零食,我可以做多少题目。
我竟然花了2个小时看来这么一个玩意!!!
把我的时间还给我!!!
把我的青春还给我!!!!!
感觉自己失去了一个亿!!
没错!
音乐不错,画面够美!
可是!
剧情!
垃圾啊!
2个小时前的自己,以为看完这电影后我就能装13,走向装13的巅峰!
谁知道!
2个小时后除了感觉到自己是个傻13外一无是处!
别和我提什么伏笔,我只知道节奏乱七八糟,台词莫名其妙,连结局也让人无语。
所以最后证明了灵魂到底是什么?
靠着岁月的沉积形成的吗?
我只知道男主放弃了大胸妹子去搞基,虽然妹子的胸是畸形了点但这不重要……还不如反派抢占基友的身体和妹子结婚带感呢……算了,像我这种智障不适合这种全程找伏笔的找你妹类型的片子……
先给我自己点个赞,我TM竟然看完了,这整整两个小时的煎熬!
原作如何我没看过也就不做评价,动画这边真的是一团糟!
剧情各种跳,各种赶,各种乱套。
登场人物一大段,能留下印象的人没几个,人物动机完全交代不清,几分钟前还是英国的特工,一会的功夫就叛变了。
为了让主角知道禁忌的技术有多邪恶,就把自己的同伴弄死了,然后不知为什么就自杀了。
最后还莫名其妙的搞出了一个世界系的结局,人类又如何如何了,世界又如何如何了……各种闪光过去之后,世界又和平了。
还我整整2小时生命!
一开始觉得这动画设定挺有意思的,不像一般俗套的丧尸设定。
动画里有对于过度追求科技发展的反思,也有对于语言和灵魂的关系的辩证思考。
只是混乱的后半段让人看完之后似乎忘记了近乎完美的前半段,看完之后心情复杂,感觉自己好像有了一些思考,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很多人说要把伊藤计划和其好友的关系代入角色才能看懂,可第一次看这的观众哪知道这些啊?
要做到这份上才能理解的话,那我只能说这是一大败笔。
结尾虽然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然而跟其他开放式结局不同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试图去理解这部动画结尾的过程让人很痛苦。
这几天刚看完命运石之门,跟命运石之门极其巧妙的构思和严谨的设定比起来,看完尸者的帝国之后我真的没什么感觉。。。
说实话,前面和中间的剧情都还挺好的,到了后面逻辑别扭的地方有很多。。。
为啥给容器灌注灵魂要搭上全人类的性命?
没搞懂。。。。
像罪恶王冠里的结晶一样的东西又是什么鬼?
玄幻?
魔法?
说好的蒸汽朋克呢?
还有那个老头为啥要把机器人小姐姐变成她的新娘?
friday最后出现了意识又是怎么回事?
主角把自己的给他了?
主角既然把自己的意识封闭了,最后华生的意识又是哪来的?
还TM跟福尔摩斯在一起了?
后半段确实做的太仓促了,感觉很多地方都是强行自圆其说。
可惜了。。。
华生回忆到昔日时光,老友的书桌上放着一个头骨和一朵玫瑰。
这让我想起《旧地重游》里面查尔斯掷重金买的头骨,上面刻着“我也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我看完了原著小说来补剧场版。
小说看的云里雾里,比我的课本还要难懂。
语言与思维的思辨固然是伊藤计划一直的话题,但是后面的展开未免太绕了,以及圆城塔可能对引用经典人物有执念,所有有名有姓的人基本都是用典。
当我看到瑞德巴特勒从遍地瓦砾的亚特兰大辗转到这场旅行中,看到哈达莉改名成了艾琳,看到光照派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出来背锅(甚至翻译还用了“人类补完计划”这个词),看到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该译名沿用《差分机》)实现质能转换,甚至凭空造出了新娘,就连书中对the one 的称呼“初代”都让我觉得十分别扭。
所以剧场版的不同展开,可以说是松了一口气。
剧场版的重要背景是华生和Friday的约定。
这样为寻找笔记设了一个相当合理的前提。
开头Friday从椅子上站起来,摇摇晃晃地摔进华生怀里,华生没有明显的失望,只是拿出笔,说愿它成为你的灵魂。
在大里化学,华生只犹豫了一下就解析了笔记,拦着伯纳比毁掉笔记的时候说“他马上就要有灵魂了”,这里才露出他的执念有多么根深蒂固。
在下水道避难所里,Friday无穷杀意中艰难生存的一点点“意识”,那支笔,简直就是灰暗真实中唯一一点亮光啊,看到这里我可能都露出微笑了。
在伦敦面对实体化语言和the one,华生沿着主角路线阻止了the one,在语言崩解意识消散的时刻,the one抓住华生意欲将他推开,这如真似幻的场景中出现了一双手,彻底推开了the one。
看着Friday 明亮的双眸和依然褪色的头发,华生的惊喜,以及其他复杂情感我可以有些共情,当然也包括醒来后确认Friday的第一眼,华生没显得很失望,但就这种意料之中的失败,才最让人丧气。
说来,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后来人想要复活全死者,都是“愚蠢人类的自负”,自以为可以掌控灵魂生命,以及在此基础上为生命(或者只是人类生命)创造和谐。
明确的是,完美和谐与人类意志不能共存,人类意志简直像层出不穷的bug,所以和谐追求需要抹杀意志。
最终追逐笔记的都是想操控意识,为了毁灭也好,为了证明什么也好,都是想从那片原初混沌中找到可操作定义。
要站在某些角度上说,这样的追求付出了世界范围内多少惨痛代价当然是理直气壮的批判,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为他们辩解。
技术可能是有自己的脚步的,今人不发现,明天也会有人发现(这是剧场版的台词还是书里面的话我也分不清了),当“人们”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越,自然不会去关注它背后的牺牲(和《虐杀器官》的道理一样)。
说M决定为全人类补完是极度自负,那么代表人类批判他和the one(以及华生)难道就不自负吗?
从Lilin散落为无数个体之后,多个个体的声音只有更愚蠢更狭窄更自私,说什么“这个世界”“所有人类”不就是主观上消解了人类意识的多态性吗?
之前看书和剧场版的时候都只关注了剧情,后来看到评论才反应到圆城塔-伊藤计划和Friday-华生的映射。
这样看来圆城塔的思念也够沉重,只是…文风不适合我。
结尾哈达莉有了“灵魂”,是弗兰肯斯坦新娘的遗迹,那么照理说Friday留下的就应该是the one的痕迹,后来苏醒过来的,是个从旅行中初生的灵魂装在Friday的套子里,不是华生心心念念的旧友吧。
华生最后问,我能看见你吗?
我能听见你说话吗?
和之前问Friday无数遍的问题一样。
既然生者的眼睛看不见你,生者的语言无法传达,那我也去另一种语言的土地就好了。
看到这儿,相信华生是在完成对卡拉马佐夫的承诺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吧。
剧场版两个小时,删去了小说中一些人物和情节(我觉得挺合理),却比小说更让我唏嘘。
它更多的描述了关于执念和约定的故事,探寻的渴望,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倒涉及很少。
下水道里的Friday,没有语言也捕捉到了意识。
最后:上一个听到细谷佳正的角色是《No.6》的老鼠,这次配华生也很合适呢,藏起来的温柔和不张扬的气概。
Friday的声优很辛苦吧。
在开伯尔山口跋涉时候的配乐很好听。
画风精致,虽然Friday稍显柔弱过头以及为什么尸者连头发都褪色了,但是华生的勾勒还是帅气无匹。
所有尸者,也都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本作探讨的主题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点。
即:现代文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无条件信奉催生了以机械复制为内在逻辑、工具理性为表象的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实用逻辑构成了本作的主线,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著(福尔摩斯、鲁宾逊漂流记、科学怪人、鹦鹉螺号等)以充实的形象在德里达式的互文技巧下形成交织,构建了世界观的宏大叙事。
暗线则是揭示人的实在的哑谜(这个是原作者伊藤计划的神来之笔,也是这部作品封神出彩之处)(有陀思妥耶斯斯基的克拉马佐夫兄弟与地下室手札、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西游or奥德修斯的取经与回归之旅,这些探讨人性的线索以事件或物件的方式隐晦地形成了一个串联)。
暗线其实很有意思,这是一个西方向东方的取经之路,这个经在距离上远离西方工业文明(借鉴了西游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札般不为其所容,更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般晦涩难懂。
这条路的实质是从工业文明的实用理性召唤多元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存在先于本质,语言的多义性与个体间的异质性。
这是我所理解的伊藤计划的原意。
按照这个逻辑,剧情必然且只能是:人文主义暗线抬头、手札必须得到解密,主角必须要在工业社会召回前工业时代的人文精神,纠正这个错误的时间线,最终通过轮回转换到现实世界。
这部剧作最终成为一部来自于工业文明的史前史,收藏于图书馆的某个角落。
然而这个续写者在华生取经归来之后似乎就完全脱离了伊藤计划原定的框架,莫名其妙地塞了一些新世纪福音战士乱七八糟的剧情,导致最终逻辑混乱,也没把剧情圆上。
本作本来是一颗明珠,可惜被续写者糟蹋了。
看完了一遍不得不说wit这次的作画真心漂亮!
花生星期五帅哉香菜美哉!
但是仅仅围绕着“帮好基友Friday找回灵魂”和“帮兵库北找到灵魂”是不是太过空洞了呢?
本作是想讨论一些有关于意识与灵魂之类的哲学问题,但很不幸,圆城塔无法像伊藤计划表示得那么凄厉、直白。
无论是小说还是动画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要是伊藤计划能活着写完尸者的帝国,就好了。
电影的容量好大,也同时暴露了导演的决心,所以尽管导演控制了电影长度,甚至不惜将本片的部分节点删减,但电影还是达到了惊人的2H,对于动画来说真心是部长篇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电影在很多重要的叙事部分显得发力不足,有点太赶了,对于本片无疑搞成上下集,似乎效果会更好一些。
不过制作配乐声优什么的硬件条件还是很棒的,足以体现制作组诚意了。
很喜欢的题材和创意。
本身的主题与情感的包含也很浓厚,作品的角色与原著作者两人之间的映射也很令人感慨。
其中,对于战争的刻画让人觉得“尸体间的打斗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这正是对战争的反思,战争堆积着成千上万的尸体,在枪炮面前的人与尸体毫无差别,因此个人认为是有包含“反战”的意义在里头的。
下水道一幕,华生与挚友的灵魂重逢也十分感动并且有冲击力。
死者的灵魂终于回归(也只回归了一瞬),但华生与所爱之人的灵魂仍隔生死离别的深渊,即使灵魂回归,死去的人也不会再复生。
其对生死的探讨也令人唏嘘。
同时华生与死去挚友生前的约定,以及为实现约定所前行,也与原著作者与续写作者之间相映射。
作品像是也反映了作者间的故事,替亡者写下遗作的序章与替挚友不断地进行研究的华生一样。
同时粗浅地认为,Friday最后的独白,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伊藤(死者)的独白。
那句“谢谢”,仿佛有千斤重。
纵使动画的改编在剧情上还有各种缺憾。
但个人认为其主题表现的不乏为佳作,私心给五分(为在下水道一幕所受的冲击而给,总之,是有被感动到。
)
日本人总有奇奇怪怪的动画电影。没看过原著,剧情编得还可以。总觉得自己心理有阴暗面,总爱看悬疑的、恐怖的电影。
腦洞很大,中二爆表。衝裡面這麼多梗多給一星。所以結局就是,everybody loves Watson?
我覺得整體還不錯,製作好,但是最後我沒看懂……賣腐的忽略……
前面很精彩,后面好脱节,画风都不一样了。
感
看到最后反而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有语言才会有思考,会思考就有心灵!思考是语言的前一个步骤,有语言的话就有心灵,灵魂就在那里。
伊藤计划的思考和深度是有的,不知道是不是不是由本人完成的原因,整个动画的风格过于荒诞。
设定非常的吸引人,作画也是优秀的无话可说。装逼装了一大堆,引经据典的说了很多,核心的剧情却实在是太抱歉了,男主的智商一直都没有上线,一心为了自己的欲望毫无逻辑可言,结局也是大大的一坨屎,十九世纪的科技简直开挂,硬生生地拍成了神棍结局。
信息不足
设定牛得一批,剧情烂得一批。
日本人对蒸汽时代的伦敦是有特殊情结么,这也太美了,音乐和设定也没得说,可惜这从中间开始沦陷的剧情,不然就神作了
还以为是科幻片,结果是基腐人尸恋。
俨然成了一部腐片,让人不能不想到神探夏洛克阿!连主线都给改了,和小说简直就像是两个故事。尤其是最后的部分,即使看了小说也觉得不明不白,有烂尾的感觉。画面还是不错的,剧情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和原作对比之下简直就成了渣渣(其实是原作太牛逼了)。
看了一半
总感觉结尾乱七八糟的原来不是原作者的锅。。。
看似挺不错的,其实细想下来,不过是装逼而已。
想象力空前的佳作。
结局大叔硬生生把BG掰回了BL,最后应该是华生自我封印挂了然后被基友复活,失忆跟福搞基去了。。。
其实主题算不上新鲜,意外的给我一种90年代的流行题材感(一定是我的错觉);可以深入的点很多但老是还没展开就过了,所以有些散乱,这可能是仅靠一部电影的长度无法诠释好的吧
记一下结尾,男主给基友找回了灵魂,同时以尸者的代价把手记封印在了自己体内,基友重新让华生活在了言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