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到豆瓣把本片贴上犯罪片,这样的标签和影片中的审判法官有什么区别??
故事背景设于二战后英国,战后重建及社会秩序恢复的初期。
然而道德宗教的束缚,社会偏见的绑架及法律的滞后给女性带来的隐形压迫无处不在。
各种机构的构建参与决策都是由男人们把持,包括堕胎这种关乎女性自己身体的事。
富裕家族的大小姐需要花光自己的全部积蓄,饱受精神科医生的羞辱拷问才可以如愿以偿。
善良的Vera身体力行的践行着最女权的事,她本能的知道生育孩子是女性自己的选择而非社会或家庭强制。
片末她入狱后发现并不是她一个人在做这件事,而是群体性社会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才会使堕胎演变成地下模式。
因循守旧禁锢的是更多父权社会下男人们的思想,不管他们有多位高权重。
很多评论讨论边缘人群,战后失去家人的人不是边缘人群,堕胎的女性不是边缘人群,要质疑的是各种非人性化法律法规的合理性。
psychiatrist的问询令人如若针毡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9/vera-drake61.htmlVera Drake (2004)本片获得2004年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影片讲述一个老女人的故事。
女主角是一个中年女人,在富人家做帮佣,私下里帮助怀孕的女人流产,但是此事她没有告诉任何家里人。
女主角家庭和睦,她有一个相爱的老公、一个聪明的儿子和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儿,以及年迈的老母亲。
一天,女主角邀请一个独居单身男人到家中做客。
饭后,大家闲聊中互相了解了彼此,男人与女儿也渐渐熟悉。
一段时间后,男人准备与女儿结婚,全家人都很高兴。
女主角的老公与弟弟合伙开办一间汽车修理厂,弟弟与女主角老公关系很好,但是她老婆却很冷淡。
在女主角女儿订婚后,弟弟老婆也有了孩子。
于是,全家人聚到一起互相道贺。
大家正开心时,警察突然来访。
原来女主角给人流产时,一个女人险些丧命,女人的母亲供出了女主角。
就这样,全家人在困惑中看着母亲被警察带走。
很快,全家人就知道了母亲帮人流产的事。
女主角老公弟弟的老婆知道后觉得很丢脸,不愿意与他们家再来往,儿子也对母亲做的事情很厌恶。
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原谅了女主角。
最后,女主角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半。
这是一部给人感觉非常怪异的电影,很难评说。
因为本片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优点。
换句话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去理解本片,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不过,在说这些之前要先总结一下影片的主题。
通过情节可以知道,本片用一个普通中年妇女“帮忙”的故事,表现了欧美西方国家对于流产的态度,以及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思想的愚昧与保守。
简单点说,就是英美等国家对于流产的看法——坚决不允许的,而且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它很浅白,就不多说了。
本片让我感觉怪异的是,电影的拍摄。
影片事无巨细的表现了女主角的家庭生活,从她照料孤寡老人到帮忙流产,从呆傻的女儿到聪明的儿子,从踏踏实实的老公到极具个性的弟媳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乎都被电影拍摄下来。
甚至于独居男人的生活也表现的很详细,二战中的经历啊、去澳大利亚的兄弟啊,等等。
是的,这些是可以表现出女主角家庭和睦、善良的性格等多个方面,但是它与电影主题有何相关?
难道女儿嫁不出去是因为母亲帮忙做流产?
弟媳妇不喜欢来哥哥家也与流产有关系?
当然是没有!
可见,本片乱七八糟的表现一番却没有切入正题!
这就是电影最大的缺点。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反倒成为本片的优点。
因为这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电影,自然要将角色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这一切也能凸显出女主角“帮忙”的好意。
所以,本片从两个角度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看法。
对我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无法完全的说服我自己,因此我只能感觉这是一部怪异的电影。
此外,影片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即那个富家女的故事,她在电影前半部分出现后,后半部分就消失了。
有没有搞错?
如果她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何必在前面花那么多时间讲述她的故事?
不如一笔带过了。
即使为了表现有钱人流产的方法,也不用这么刻意弄出一个支线情节吧!
以上就是我对影片的感觉:说不上好,也谈不出坏,只是一部感觉很奇怪的电影。
这也是最近英国艺术片给我的感觉,风格总是很平实、琐碎,但却有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
这也是本片导演Mike Leigh的个人风格。
最后说一下,流产虽然很残忍,但是生一些自己不愿意养的孩子也是不道德的。
这就是西方国家的诡异之处,总把自己想的很高尚,其实人类都一样龌龊。
至于哪些国家对坠胎或者流产有法律规定,网上一搜便知。
本片演员表现出色。
女主角Imelda Staunton长相比较一般,甚至可以称为丑陋,但演技真实可信,她把一个善良的女人演绎的非常到位,让人几乎认为她就是女主角。
影片其他演员也很出彩,那种生活化的演出方式,很能打动人。
这些配角的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一下。
一部感觉上不好不坏的电影,琐碎、平淡的电影细节让本片并不好看。
大概因为这些特点,它才能得到金狮奖的青睐吧。
Imelda Staunton序列:0935维拉德雷克.Vera.Drake.2004.D9.MiniSD-TLF2012-09-29
迈克.李难得的塑造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没有其他作品中令人坐立不安的家庭争吵,没有充满隔阂与怨恨的家庭关系。
维拉,这么一个善良,勤劳,温和的老太太如同天使一般照顾着四口之家,帮助着需要帮助的年轻女孩。
不变的是迈克.李依旧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家庭,一个和睦的底层家庭。
维拉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样讲述堕胎问题的夏布罗尔名作《女人韵事》。
而不同的是《女人韵事》中的女主帮人堕胎是要收费的,而且她还容纳妓女在自己家卖淫以获取租金,这与本片中的维拉完全免费,完全出于善意,只是想帮助有困难的女孩的单纯出发点截然不同。
因此维拉这个角色更加理想化,更加让人动容,但也缺少了更多的延伸性和解读性。
而两部影片中都有一个女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频繁生孩子的厌恶。
影片前半部分相当温馨,一家四口关系非常和睦,维拉在私下给女孩们堕胎时慈母般的脸庞给人一种极大的安全感。
但她反复使用的堕胎工具最终也让她付出了代价。
接受她堕胎服务的女孩全都来自社会底层,因为收费低(费用是她朋友背着她收的)。
而维拉在一个上流家庭里当清洁女佣时,上流家庭里的年轻女儿因为被强奸而怀孕,但她却花了大价钱找到了医疗设施完善且干净卫生的医生进行了堕胎。
这样的对比也无情的揭示出了阶级的差异和生存环境的差别。
维拉是善良的,但她无法获得更专业卫生的设备,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散播风险,最终也因为一个堕胎女孩的感染而被人发现。
影片中最温馨的段落便是维拉女儿与男友订婚的时刻,一家四口加上丈夫的弟弟与弟媳以及女婿,一共七人围坐在餐桌上其乐融融,而至暗时刻也一同到来。
维拉在团聚之时被警察带走,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家人得知维拉的事情后,儿子非常气愤,他认为母亲是不道德的,但父亲却理解母亲的善。
这也是影片呈现出来的道德困境。
法律禁止堕胎,怀孕的女孩渴望堕胎,维拉无偿帮助遭遇困难的女孩,这三股力量被绑在一起,很难单独定义。
维拉面对警察不知所措,只是不断强调那些女孩需要帮助,仅此而已。
最终她被判入狱,成为了罪人,成为了丧失道德的人,可她明明那么善良,那么乐于助人。
维拉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法律在不断改进,现在与过去不同,结局也会不同。
但每个时代又有专属于这个时代的问题,比如某国关于扶不扶的道德困境........
【题外话】 有的人资质本不差,受过不错的教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志向远大,鉴赏力优于常人,经常思考人生,但是总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当他们到了可以回忆人生的时候,往往感叹“我怎么就把生活过成了这个样子呢?
我明明可以过不一样的人生,或许是我运气不好,或许是我生错了年代。
” 维拉身处的时代很糟糕,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就连天气都经常很阴沉。
她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平凡的老太婆,估计也没受过啥教育,工作就是给人打扫清洁卫生。
她特别勤快,身材矮小矫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外就是缝缝补补,影片的前半段,她就是在不停的忙活这个忙活那个。
这到也没什么,这种勤劳的妇女,我们随处可见,我们的姥姥、老妈、隔壁的阿姨,都是这种典型。
维拉不仅勤劳,心肠也是极好的,周围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过得都很艰辛,她习惯性的照顾着他们,像个火把似的走到哪里照亮哪里。
这个也没什么,这种善良,我们见得也不少。
维拉最让人喜欢的是勤劳善良之上的生活态度。
她那个矮小的身体里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干活干得又快又好,从来不抱怨,总是生机勃勃,小眼睛里总是闪耀着光芒,在那种世道,都能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美好。
我见过很多中年妇人,边忙碌边抱怨,明明是勤劳善良的人,但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或许叫人敬佩,但不愿亲近。
她们像老黄牛一样,压抑又悲情,别说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经常出现劳苦式受难式的母亲形象,那个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而我们的文化往往倾向于欢迎歌颂拔高这种将苦难当崇高的悲壮形象,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现母性的伟大。
其实谁都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之中积极向上的健康力量。
身在泥淖当中却能开出花,散发香气,触及旁人,这才是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当一个人身处底层,每天湮没在无穷无尽的繁琐之事当中,还能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这人是完全配得上伟大二字的。
看过好多伊梅尔达斯汤顿的片子,她最擅长出演那种穷乡僻壤没见过世面又特别八卦的小老太太了。
「What is it that you do, Mrs. Drake? → I help young girls out.」「You perform abortions, don't you? → That's not what I do dear. That's what you call it. But they need help. Who else they got to turn to? No one. I help them out.」「Whatever she done, she's done it out the kindness of her heart.」「It don't seem fair. Look at my mom: six of us in two rooms. It's all right if you're rich, but if you can't feed them, you can't love them, can you?」
每次证人出庭,都有手握圣经宣誓自己的坦诚之举,如此说来,道德难道不是法律的最终底限吗?
如果强言法律是约束行为的最佳律条,那道德不正是审判灵魂的戒尺?
……行为本没有对错,看是否出于本心的帮助了他人,更何况是无偿而为。
法律无非是国家机器的武器,专门对付那些以各种形式挑战自己“权威”的道德高尚者。
蝇营狗苟之徒罪有应得,坦坦荡荡之辈只能祈求上帝和心灵的宽大……法律,国家的这个伪善面具,如同单色的打印机,只有它自己才能把道德高尚者的“污点”一点点印染到国家的那面从没有光鲜过得旗帜上。
被强迫侵犯的女孩,情侣关系中意外怀孕的女孩,处于社会边缘地位而无法得到援助的有色人种女孩,因丈夫离家而自己耐不住寂寞去偷情的女人,已经生养六个子女所以再也负担不起的母亲——在所有这些意外怀孕但不能生养下来的女性中,她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有错的、有罪的、不好的,顶多只能说其中个别人没有那么好。
但是她们都承受了自己本来不应该遭遇的不幸和伤害。
生育是男人、社会、文化传统和政策法规,共同对女人进行的一场贯穿生活方方面面的合力围剿——这是迄今为止不论哪个时代和社会中的亘古不变的事实!
因此,哪怕法理和违法事实如此,但维拉的善良和同情、助人、无私绝对是好的、对的,而非罪恶的。
但警长就有错了吗?
并不是。
首先,他的行为和选择是他的职责义务所在,是对程序正义和法治精神的坚守——程序正义就意味着即使不该或者没必要如此,但也必须遵守;其次,从结果正义来讲,不论原因、具体情况和初衷是什么样的,在结果正义上,我们确实必须禁止使用不安全、不符合医学要求的手段的手术。
更重要的是,警长是同情、共情、想要帮助维拉·德雷克的——这一点从他不反对保释,屡次在法庭上强调维拉的认罪态度良好和协助配合调查,以及她本身是想要帮助女孩们的这一初衷就可以看出。
这就证明了法理并不是绝对冷血无情、不可变通的,检察官和陪审团也是这样(我很好奇为什么不多加两部分戏,一部分是邻居众人对维拉一家人的另眼相待和讨嫌,另一部分是在法庭上陪审团与维拉、无数个不得不堕胎的女孩们达成共情,想要帮助维拉把罪罚减到最低。
然后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不理解维拉的儿子和人们有错吗?
也没有。
他们的生育观念是来自于传统习俗和宗教的,是来自于对法律的畏惧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并没有真正身处于“被强迫”或者“养不起”或者“不被待见”这类处境中的——尤其是儿子,维拉夫妇感情好;他们的节育观念和做法得当;一家人勤劳,也没有生存经济压力,因此,他们家不存在“生多了所以再也生养不起”或者意外怀孕的情况。
由于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身处其中感受,所以儿子无法理解她们想要做手术的不得已,以及母亲自愿想要帮助她们的不得已。
因为没有“身受”所以不能“感同”,所以才会讨嫌这件事。
再加上传统观念,他们的不理解和讨嫌就不是他们的错了。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场社会悲剧中,没有任何人是有错有罪的、理所应当遭受这些的,大家都是无辜的。
因此,这正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宏观的巨浪卷起一个个无力无助的个体,女人们都像被警长从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中无情带走盘问的维拉·德雷克一样惊惶、恐惧、无奈。
这是令人窒息的无法逃离的悲剧。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导演选择了最朴实、最冷静、最直接、最真实的平铺直叙一样的铺陈式叙事,犹如外科手术一般精准、直接、有力,犹如显微镜一般细致、清晰。
导演没有选择花哨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
虽然将诸多事件分别呈现,但并不是多线叙事也不是插叙。
这事实上是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地,将不同角度和方面的面貌同时呈现。
影片中最突出的片段一定是欢乐中紧接着的冷峻的审问,没有任何配乐,没有复杂的运镜,纯粹是最简单的对着说话者的正反打,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反而是最令人窒息、最动人的呈现。
恩,很不错的片子好像获了个最佳剧本奖,最佳女主角奖吧描写道德和法律的冲突,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文/故城夜雾凉凉的,试着伸手往虚空里一抓,只感觉手臂冰冷。
维拉是在和生命拔河,抹去时光无法褪去的颜色,我噙住眼泪,眼前浮起一股淡淡的荒凉,抑或是悲悯,悲悯那含苞未放的生命,还是悲悯维拉•德雷克的遭遇?
很难说清楚这是出于天性的多愁善感还是归于对人性的幡然醒悟,至少从身旁浮起一种失落和惶然失措,在感受众叛亲离的决绝同时又被周遭的温暖唤醒了知觉。
姚斯说:“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这种解放不止文字可以带给我们,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两部奇葩兀自来到世界,“安乐死”与“堕胎”像是给传统与卫道士的组合拳;“顽固派”,像我,在犀利面前的昏厥,如同逢到知音般恋恋不舍这点情愫。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卷首称读者是“虚伪的读者”,我愿意继续背负这俗名,读英国人迈克•李的这部作品——《维拉•德雷克》。
在《维拉•德雷克》的影像中,英国人的矜持与固执,以及掩藏在其中依稀可辨的朽败感都让我厌恶;古老的街廊间,湿润的空气中有种泥土的腐朽,这块屡屡出现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家的土地上,却散发着一股森森的阴冷,从维拉脚步缭绕浮起。
从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城市中,很难想象处于其中的维拉身上却焕发出修缮一新的模样,是种“吞古纳今”的宽容。
她善待残疾的乔治,无微不至的关怀病床上的老母亲,她勤劳、知足,精心经营着平淡的生活,也享受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小惊喜与小喜悦就会让这样一个女人满足。
老两口在床上相拥驱散彼此身上的寒冷和获知女儿即将出嫁整个家族的欢呼雀跃是两场尤为突出的戏,它们共同为这森森的阴冷注入温度。
与王家卫一样,迈克•李也是不需要剧本的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拾拎琐碎的生活片断,似乎在梳理伦敦的“蓬头散发”,不仅建构起维拉感激生命,享受生活的恬淡气息,更是显现出中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的对峙,那是冷漠与热忱、物质与精神的对峙。
导演对生活的惊鸿一瞥并没有结束,维拉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逐渐露出端倪。
她熟练地用自己的方式“解救”深陷困境的女性,那些她所操纵的堕胎场景触目惊心,虽然导演并没有安排我们注视嚅动的生命如何枯萎,用鲜血横流刺激我们毛细血管的膨胀,但正是这种留白的做法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惜墨如金掩饰了背后的残忍与痛苦,也为即将来临的悲怆积蓄了力量。
《旧约•约伯记》中提到“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庇覆我”,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意味着它也尊重从胎儿开始的生命的萌芽。
英国古老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与森严的法律制度共同在维护着传统、伦理和道德,在战后的废墟上散发着磁力,它吸引一极,却也排斥另一极,堕胎便是这另一极,背负大逆不道的恶名。
维拉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逆流而上,却也无法避免地“自食恶果”。
无论是隔案相坐的警长还是大堂之上的法官,都用冰冷和固执阐述着那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在审讯室还是审判大厅,审判词与宣判词都掷地有声——我们努力谛听生的气息,却被越来越深的卷入与之相反的深渊。
不管你是否容纳堕胎,这个在今天仍争议纷纷的命题还在展现着两面性。
堕胎这个矛盾结合体上,“生命权”与“选择权”惨烈的冲突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物体上容纳着如此的针锋相对,若是常物早已伤痕累累,而它却愈演愈烈,矛头直指脆弱的伦理道德。
伦理这个有先验主义的东西浸入我们的文化,根深蒂固,可是哪个年代它不都是当权者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古希腊崇尚同性之间的爱,而现在呢,很难说百年之后我们不会返璞归真;克隆在当今世界再一次诱发伦理困境,可是百年之后呢,是否新的等级制度也派生于这种转变,像《Gattaca》?
影片《维拉•德雷克》的成分非常复杂,好似我们穿行于疏星残月的夜晚,既沉浸于独行,却也期盼晨曦的熙攘。
迈克•李说过,“我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结论。
”本片其实并没有纠结于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笔墨则是放在日常的生活,它构造了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也构造出一种“放诸四海的隐喻”。
整个影片的气氛被构建为一种不修边幅的冷淡,伦敦阴冷的气氛似乎感染了周遭的一切,这种影像上的浓墨淡彩与充溢着温馨与欢乐的维拉家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维拉的景遇牵连着家庭的悲欢,也牵引着观众的同情脉脉流动,我们感受着一个女人的生命如何坚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禁锢周旋,这种力不从心在结尾那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身上凸现出来,不得不说是导演巧夺天工的着墨。
当然这种女性的无力在影片也有更为隐晦的暗示,维拉打工的那个中产家庭中,女主人的女儿却被心仪的男人强奸,不幸怀孕后四处寻找堕胎的可能,可处处都是阻拦、限制;年轻时候的维拉也有着同样难以抹煞掉的遭遇,她不计报酬、无私地帮助那些可怜的女人寄情于女性的自我挽救,却又一次被男权社会主宰了命运。
这悲悯生命与悲悯生活的双重矛盾,似乎矫饰了良知,却诱发更深层次的良知讨论:是谁种下种子却仓惶逃脱?
他逃离一刻是否有过浑身颤抖?
是谁用推开沉重的包袱,一个小生命从下腹流走?
她是否获得解脱也在陷入困顿?
她是否有正在剖开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罪恶感?
抑或她镇定冷血,抑或她为了完成夙愿,完成救赎?
是谁在高堂上定制规则,惩罚己所不容的行为?
慈悲与怜悯何在?
真的法不容情?
是谁又在一次次推翻久制,焕然一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
评判的工具就能如此别有用心的改变?
……于是,我投下沉重的铁锚,暂做停留,做一回“虚伪的读者”。
05/03/30 13:22
SIFF25 感谢电影节,不然我可能永远也想不起来要看这部片子。
不是我喜欢的故事节奏,零零散散的支线,但是看完了却一直在脑海里回想,想人物,想故事之后的可能性,想堕胎权的斗争和意义,想里面的每一个细节。
精湛的演技,丰满的角色设计,各种人性的展现,还好我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记录一下印象深刻的点:维拉帮人的时候不多bb不问原因,麻利干完活走人,我猜是因为原因不重要,姑娘们不想生,对她而言就足够了;合法渠道的男医生们却要追问许多隐私,不顾一切也要扒开姑娘的难言之隐,好审视这个决定是否合理;合法渠道不光是天价,甚至需要有懂行的人指点,编造一些说词,才能让这个决定变得合法,这是隐形的壁垒;肥皂+奶酪刨+打气囊+橡胶管,这些家庭常见的厨卫用品居然就构成了一场所谓的“手术”;初犯+没出大事=严判2年半 vs 再犯+出了人身事故=3年,这个量刑对比,我不理解;电影里女性角色更容易共情,冷漠不耐烦的男警员对比落泪温柔的女警员;保释后拥抱了母亲的女儿和大声指责的儿子(想到他会和人渣朋友一起寻欢作乐,那也难怪),(再想到恩爱开明如女主夫妇,养育出来的儿子都是这么个欠骂玩意儿);不管合法与否,都靠女性间口口相传,好沉重的girls help girls;儿子高大帅气,却是个二极管思维;女婿外形上欠佳,但是他能共情女主,“这是我过得最好的一个圣诞节”,女主的善良热情帮她找到了一个多好的女婿啊,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人惺惺相惜;女婿求婚前我还以为他对女儿没感觉要说开呢,结果却是为了求婚紧张搞得,害,英国人;不是很相信大约20年了这种土法没出过人命,更大可能是这种单线的联络模式+孤身堕胎+贫苦,导致有些女性默默过世而不为女主所知,唉;警探问女主,是不是自己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女主没回答;但是联想到她深信不疑这个过程很安全,我倾向于认为未说出口的答案是yes;这样来看,丈夫对女主坦白过过去的痛苦,但女主可能隐瞒了自己的创伤;感叹一下警探的问询,每一个问题都问在点上,好敏锐的洞察力,导演台词设计得妙;儿子跳舞时,楼上的朋友真帅啊,可是设计这么一个角色是为了什么呢;那个女主丈夫口中去了猫本,娶了苏格兰女孩的朋友,想想他的一家子的口音,6;女主丈夫说起自己和弟弟的工作,I work for him,with him,明明只是2个人的小作坊啊;自己悄悄堕了胎的富家小姐在女主事发后给律师的回信里支持了她(应该没记错名字吧;渣男在旁人离开后就私下了伪装,离开的那对男女知道他的德性吗;对女儿缺少关爱甚至嫌弃她胸平的富家太太,对求助者言语刻薄还昧下了委托费的女主搭档(回想起说到女主女儿没有对象,她的那句I’m not surprised也略令人不适),讨人厌的妯娌;和女主共渡难关的丈夫,联想到母亲辛苦抚养6个孩子因而表达了认同的女婿,有人情味的警探(他甚至特意提醒手下在供词里加上“约”二十年),愿意为女主辩护的知名大律师以及设计了这些角色、拍摄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性别和支持女性与否,未必时时有关。
那时候《人权宣言》的“人”只包括白人男性,女性、原住民、黑人等其他少数族裔都不算人的,他们只是牲畜和工具。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依然有不少国家禁止堕胎,女性权益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和是不是战争时期没有直接关系。P. S. 说实话同一镜头下的表演没看出什么层次感,整片前后段就是两种不同的表演模式,有着很明显的分界线。
可怜的老太太 我高三看的!
一个不太新颖的故事,但节奏却这么墨迹,而且表演痕迹太重了,再加上这个阴间配乐,实在是让人不太容易坚持看下去,个人好恶原因只能给这评价
背景是二战后物质资源紧缺的英国,资料介绍说那个时候的英国城市规划还以满足功能为主,的确,影片大部分的室内背景是逼仄的政府平民公寓,阴暗粗砺的街景,室内摆设陈旧简陋。二战物资的稀缺更包括安全套,因此就引发了太多意外怀孕的个案。vera是个再熟悉不过的温良和善的老太太形象,一生乐于助人。可矛盾就在于那时候私下堕胎是重罪。堕胎这个爆炸性问题,到了现在也没有个温和的定论。老太太的无辜表情令人通彻心扉。
故事平淡,女主角艾美达斯丹顿的演技撑起全场。她的脸真是正邪难辨,似笑非笑,似愠非愠,深不可测。善恶转换得行云流水,笑眯眯的时候觉得藏刀,抽泣时又让人恻然动容。关于非法堕胎的电影很多,从《四月三周两天》,《正发生》到《三更2之饺子》,行医者大都是贪婪草菅人命的负面形象,这部片把这个角色列为善良值得同情的一类,很难得。
我们需要女警察、女法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女立法者!我们需要拥有权力的女性!这剧吧,选题很好,还是剧情怎么这么让人迷惑,中间没高潮,结局没升华,奇了怪了,可能是因为导演是个男的吧,重点全跳过,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倒是花了不少笔墨,真是浪费选题了随便一提,那倒霉儿子还不如一块叉烧。
迈克·李的工人阶级现实主义,四平八稳,力量十足。结尾狱中的一段对话,一下子就把影片中心从120分钟沙砾般琐碎的日常点滴中剥离了出来,那就是一个无解的道德困境,而善良的人们依然甘愿以身犯险地挑战。演员的表演太优秀,表演英勇容易,表演出深入灵魂的畏怯和动摇却是十分不易,英国这些老戏骨们太撑得住场子了。
17/4/2006 6:00pm Cultural Centre
2.5 失序的表演,满篇的废章,工整之余一片荒芜。
整部片子,我就被女主的演技所折服。尤其在帮助女性堕胎被发现后,女主从无助惊恐挣扎到最后妥协,每一次审讯的变化都表现的很到位。里面故事线很多,有点点杂乱,最后重点归为到女主审判这条线上,周围人的群像戏还是很有意思的。而故事本身的那段历史,真的让人心疼又无力。
做得是对还是错?
充满伤痛感的电影 逼仄的环境,战争的阴霾 关于堕胎的电影竟还能常看常新 对这几年商业化的已经千篇一律的电影ptsd没想到这部二十年前的电影可以拍出不一样的痛 没有苦大仇深的宣言 没有必须要表现的纠结 没有氛围烘托至极的紧张 一切都是如此普通 法律给予人的或许是不需要思考的冰冷的条文 而很多时候 人们只是做他们认知之内正确的善良的事情
#2023SIFF 5th#(4K)9.0/10 迈克·李的古典现实主义,继英国“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后的典范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其电影的拍摄传统。维拉,一个善良、慈祥、乐善好施的老妇人,可惜善良之心终不得好报。迈克·李触碰电影的“禁忌话题”——堕胎,既是革命性的,也是和其他题材类似的电影一样,一再挑战电影制作的传统和守则。绝佳的镜头调度和演员调度让观众极易与演员们共情,作为情感-影像表现的大特写的运用,让观众感影片中人物之所感,和人物们一起经历相同的情感波动历程
支线太多很复杂,抓不到重点。堕胎非法这个前提没有强调。弟媳怀孕、女儿结婚、富家女被强暴,没有形成对照组。儿子卖衣服、卖袜子,更是无关。每场戏都很不完整,像是拍的时候没想明白,然后凑数。中间人莉莉安的线断了,富家女也没交代,整体是一种不成熟的支离破碎感。 电影前半段几乎没有对与主题的铺垫,所以警察来也不会感到紧张,后面主人公的痛苦也难以共情。她好像只是流水线作业,体会不到她对怀孕少女的关爱和真心的帮助。除了不收费以外,她的“好人卡”不成立。她帮助男孩是因为想促成他和自己的女儿,其他的日常也没有提到她是义务劳动还是什么。主人公乐于助人的性格也没塑造出来,反而是支线剧情占了前半部分,讲些乱七八糟的让人难以集中精力在堕胎这件事上面。所以后半段被逮捕,很难共情她的痛苦。共情“帮助“而非“谋杀”。
To be weak is miserable/ Doing or suffering.
Mike Leigh拍年代戏和拍现代戏手法完全不同啊,不太理解。
剧本太硬
⭐️
迈克·李代表作,2004威尼斯金狮奖。1.又一部堕胎题材杰作,迈克·李拍得平实克制,细腻动人,毫无说教与煽情。2.艾美达·斯丹顿的表演入木三分,威尼斯影后实至名归。3.影片完成度极高,前半部分既刻画出了人物群像,又将当时土法堕胎始末及多种堕胎原因(意外怀孕、孩子太多养不了、出轨偷腥与性侵强暴)分散展示出来,后半部则聚焦于罪与罚。4.尽管堕胎的伦理与法律至今争议不断,但本片亦足以引发深入的思考与质疑,影片同时塑造了儿子这个花心浪荡、性侵他人而不自知自省、对母亲毫无同理心的角色,父权体系与父之法对女性的戕害昭然若揭。5.色彩搭配亦可圈可点,比如房屋内往往笼罩在暖黄色之中,壁纸装潢也古朴、素雅而温馨,但飘雪逮捕、雪夜迟归、警察局审讯、法庭判决、监狱对话等场景均为冷抑枯涩的冷调。PS:修订洗版了中字~(9.0/10)
美国去年不刚通过反堕胎法案嘛 这样的地下观音可能要重现人间。伟大的人却被朋友利用来谋取利益 有时候事情不能一刀切 对那些女性太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