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劇《傲骨之戰》(《the good fight》)後,接續看英劇《王冠》第二集,真的覺得差異很大。
有別於美劇一貫講求快節奏,英劇的細燉,對白的優美,使常使用大量鏡頭流轉,象徵時間的流動,配合上配樂,個人覺得在藝術上英劇幾乎是完勝美劇。
尤其是看完《王冠》第一季後,就超期待第二季。
可惜第二季前四集,繞著女王、親王及妹妹的情事出發,雖然企圖結合時事,擴大故事內涵,但比起第一季真的遜色很多,今天一度想改看《摩斯探長》了。
但我必須說,第五集救了第二季。
這集太精彩,精彩到我現在就想評分。
經過二次大戰、蘇黎世事件後,世界已經有驚大動地的翻轉。
然而整個王室停留在戰前,不但察覺不到人心思變,跟不上潮流,連同反應輿論批評也顯的蹣跚無力。
終在一篇old fashioned 演講內容中,把君立制憲政危機推到了最高。
我最喜歡批評者上節目受訪那段,當主持人問你恨女王嗎?
為什麼要批評她?
他說:「你不能要求藝術評論者,不能批評藝術。
我是忠實的君主制支持者,所以我更堅定希望他走向開放」巨大的傳統及過往輝煌,會將人打入無法翻身的地步,消滅自身熱情,為了生存只能適應生態。
我覺得這一集用在今天也超級適合,尤其是最近吵的火熱的「藝術總監」事件。
請多聽別人深層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叨叨絮絮說自己多麼不容易。
對我來說年紀大小,並不是構成會不會被淘汰的主因,被淘汰的是那些不肯正視自己處在「當今時代」,又拒絕變革的人
这周虽然感冒了,昨晚(周六)还是拖着病体通宵刷完the crown。
总的来说,第二季还是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和丰富了叙事模式。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the crown这部剧的原因是:虽然这是一部Netflix出的美剧,但却没有太多我所厌倦的美剧里面无处不在的挖坑、drama和作,更多的是英式的内敛和通过细节对人物的刻画。
当然如果和更古典的英剧(比如说85年的《傲慢与偏见》)和英国文学(比如说最近得诺奖的石黒一雄的作品)比起来,the crown还是有不少刻奇的地方的,但我觉得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是可以和《国王的演讲》媲美的。
看完之后我又想了想,虽然我没有觉得这一季水准下滑,然而还是觉得上一季比较引人入胜。
原因可能是这一季涉及的人物们没有上一季度精彩丰富和有趣。
上一季有太多伟人和趣事云集,比如说口吃的乔治六世和温莎公爵的关系,维多利亚式的玛丽皇后,丘吉尔,伦敦大雾,菲利普和女王在第一季里面转变和成长的也比较大。
然而这一季,实在很难说有哪一个新的人物能让我非常有兴趣:温莎公爵已是明日黄花,菲利普和女王之间变成了有点磨叽的家庭伦理剧,JFK在里面的形象也比较蜻蜓点水,查尔斯王子的刻画在这一季里面又很差强人意。
既然我最喜欢这部剧对于细节的刻画,不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一季里面喜欢和不喜欢的细节。
喜欢1. 女王和她母亲在温莎城堡(好像是?
)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效果不好。
女王母亲上前使出史上最有效的修理电视手段——拍打电视机箱。
女王叫她别拍了,这个电视是租的。
这个场景很有意思,因为在这部剧里面人物极尽奢华的外表下,从这个细节里面我又看到了英国皇室其实是对于他们自己的支出有很多考虑的。
一直以来英国社会都有对他们的铺张是有很多批评的,而他们必须要在保持君主体面,为国争光的同时保证不要激起民怨。
租赁电视也是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细节体现。
2. 丘吉尔的继任Anthony Eden和历史上的形象还是挺符合的。
据说英国评价他为历史上最失败的首相。
不过年轻的时候他也是响当当的一名美男子,在剧里面也可以窥得一二:)3. 第六集里面,时尚Icon温莎公爵回到英国去求一份工作的时候和美国传教士Billy Graham来英国传教的是同一段时间。
这一集里面,他们两个人分别与女王有两次一对一的会面。
时尚Icon温莎公爵当然是穿的非常漂亮:第一次与女王见面剪裁非常合身的灰色竖条纹粗呢套装,白色浅条纹衬衫,配的红色印花领带和红色口袋巾;第二次与女王见面他似乎穿的同一件灰色竖条纹粗呢套装,换了一件纯白色衬衣和格纹红色领带。
有趣的是时尚Icon温莎公爵穿两口粗呢西装外套时,把两颗扣子都扣上了的,然后在坐下和女王说话时,一颗扣子都没有解开。
不得不说,the crown剧组在服装上面确实做了很好的功夫,以前我看过不少温莎公爵的照片,他确实会把两颗扣子的外套的所有扣子都扣上。
相比之下Billy穿了一件材质和剪裁都不怎么样的卡其色西装和女王见面(他在一群英国贵族面前穿成这样确实有点碍眼),同样是两口的西装外套,他坐下时候解下了下面一颗扣子。
正装入门指南都说西装最下面一颗扣子不可以扣,坐下的时候要把扣子解开,我想这大概是对于中美人民群众入门级的要求吧,时尚Icon是不受束缚的。
4. 我个人是很喜欢第八集的,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但是女王受到JKF夫人刺激之后执意去加纳力挽狂澜的情节确实给女王增添了性格。
特别是她刚去加纳的时候受到冷漠,然后和加纳领导人谈判,扬起头接受跳舞的样子,让我和菲利普亲王都是刮目相看。
在那一刻,她真正算是在做自己的,是还没有继位前那个可爱的Elizebeth.5. 还是第八集,剧里有女王在温莎城堡和JFK的夫人Jacqueline吃饭的时候女王如何吃English Muffin的细节描写:女王用刀把Muffin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再将黄油和果酱涂在Muffin上吃。
我是激动地终于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吃英国马芬了!
之前每次吃Brunch或者英国菜遇到这Muffin都觉得自己的吃法不太对劲,但过了又忘记去查如何正确吃英国马芬。
:)也算是看剧的意外收获了。
6. 又是第八集,JFK在美国参加宴会的时候有一段演讲,期间镜头有捕捉到有一个他弟弟Robert在JFK演讲的时候从背后关注Jacqueline的眼神。
这个眼神非常到位地暗示了Robert对Jacqueline暧昧的情感,而历史上他们确实也有非常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这种手法在the crown里面有非常多,比如对于温莎公爵夫人,还有菲利普舅舅Dickie的描写,都没有过多的解释。
然而如果了解人物背景,很多线索都是任务细无声的刻画。
毕竟这样一出历史剧,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宏达,很难一一给每个人物足够的铺垫。
看剧之前或之后再看看历史或者其他纪录片,可能才能跟上节奏。
不喜欢1. 我特别不喜欢第九集里面对菲利普童年故事的过多演绎,煽情和想象实在过多,正好是我上面喜欢的第六条的反面教材。
这一集就特别有美剧的感觉(┑( ̄Д  ̄)┍)。
待续。
永远只能置身于王权边缘的命运是玛格丽特令人哀叹的桎梏。
同样是为爱情放弃一切,温莎公爵落得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倜傥,但玛格丽特公主却只是个“漂亮但被宠坏了的孩子”。
且不论男女,温莎公爵的婚姻不被认可只是因为夫妇俩都是德国纳粹的狂热支持者,他的为爱奋不顾身总夹杂着一丝表演的成分。
玛格丽特是纯粹的,她愿为了自由的去生活、去爱而挣脱一切。
悲剧就在于她只能觉醒而无法挣脱。
细究“被宠坏的孩子”,爱是赏赐,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娇惯,是父亲对女儿的溺爱,作为接受如此恩赐的对象,应该听话懂事,应该不骄不傲,应该加倍回报才是。
初恋彼得上校说:“她确实风情万种,有成熟女性的魅力。
然而,真正让玛格丽特公主如此迷人和可爱的,却是掩藏在那骄傲和自大的表象后罕见的柔弱与忠诚——若是你真正了解她的话。
”男人永远是纣王妲己、幽王褒姒,玄宗杨妃,亡美人是清明君子,亡国是深情款款,最好江山美人都万世长存。
很可笑的是,现代人还借以为喻。
他们不肯放弃弱水三千,他们总幻想有更多可能性,事业丰收美女环绕,才是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
此语境下,女人只能是商品、附庸、祸水、狐狸精。
“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琼斯,自嘲是母亲“从她不如意的第一次婚姻诞下的傻儿子,没有头衔,还有一双患小儿麻痹的腿。
”他结婚,是为了跨越阶层,是为了让母亲爱他,为此他放弃红颜知己,浪荡不羁,三人同行。
真是个可怜的小男孩。
求婚时,他俨然一副主人姿态,用的是被撕碎的玛格丽特,象征炽热与永恒的红宝石。
隐藏起来的,是被匆忙丢进箱子的拐杖,是他躁动不安的放荡,是他渴望母亲认同的脆弱,是欺骗。
大婚当日,阴雨绵绵,没有给出殿堂里的庄严誓约,而只是貌合神离的母子共乘,为索取母亲爱的little boy,肃穆的像一场葬礼。
镜头给的太妙了,没有夫妇同台,车窗分割了琼斯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保留了玛格丽特的笑靥如花,停顿在黑屏的那句“我愿意”,是预言,亦是惨淡收场。
有没有真的东西存在呢,玛格丽特是所谓“恋爱脑”?
死抓住虚幻的泡影不放,是旁人后人扼腕叹息“女人应该好好搞事业不要恋爱癌”?
什么时候文化环境能不再斥责蔑视纠正个体的追求,平等是永无踪迹的乌托邦。
真存在于双方承诺的一瞬,存在于她身着白纱满脸的笑意。
多美啊。
这爱情本身。
多美啊,这被框在黑暗里的不规则形状的台阶、婚纱、女人。
而婚姻,是妥协、交易、付出,是残忍的搏斗,是颓唐的偃旗息鼓,是不纯粹的情感蛆虫,肮脏恶心视而不见。
是社会产物,家庭机器,是循环不止的求爱,求旁人求孩子,是融为一体的向外求索。
第一集 MISADVENTURE 厄运开场是闪回,是第三集女王夫妻在皇家游轮上的争吵。
开场是第三集主要情节正片两条线,一是讲述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Suez Crisis),埃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苏伊士运河曾由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
时任首相安东尼·艾登爵士(Sir Anthony Eden)私下和以色列签订协议发起战争,片尾对士兵上战场只是几个画面,可这其实标志着英国殖民体系受到重创,彻底丧失世界性影响力。
埃及当时领导人纳赛尔安东尼·艾登(Eden)发起战争也是夹杂着私心,一是和埃及领导人纳赛尔早就不对付,一是想要match他的前任丘吉尔。
然而英国有做过英国首相进行评分调查,结果丘吉尔得票最多,而艾登则得票最少。
另一条线是讲女王老公开始5个月的巡游,菲利普的助理Mike Parker和妻子Eileen Parker开始展现矛盾,也算是对女王婚姻一个个暗戳戳的表现,至于菲利普有无出轨,电视剧肯定不敢明说。
Mike Parker和妻子Eileen第二集 A COMPANY OF MEN 男人帮开场是Mike Parker给午餐俱乐部(Lunch Club)写信讲述自己旅程,royal tour成了stag nights,后面也正是因此信件成了证据。
Mrs. Parker开始着手办离婚。
Lunch Club菲利普到了澳大利亚,和一个女记者会面,出现了一些关于亲王早年时期的闪回画面,经历也是挺惨的。
苏伊士运河危机(Suez Crisis)造成的影响就是在饭桌上聊了几句带过了。
苏伊士运河危机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垮台,并促使之后的麦克米伦政府加快非殖民化进程,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也遭到毁灭性打击。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更象征了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国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大国。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美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则支持阿拉伯世界。
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
(来源:维基百科)
民众反战游行第三集 LISBON 里斯本首相艾登(Eden)病假回来后就下台了,1957年1月被迫辞职,他的继任哈罗德·麦克米伦当时也是强烈鼓吹作入侵的但成功脱身(First In, First Out)。
新首相麦克米伦向当时的首相Eden发难Eileen Parker执意离婚,媒体也开始聚焦王室婚姻,Mike Parker只好辞去亲王助理(Private Secretary)一职。
女王飞到里斯本和丈夫谈话女王为了平息谣言,飞到里斯本和亲王团聚,为了让维持婚姻,还弄了个加封礼给了老公国玺。
亲王加封第四集 BERYL 贝里尔这一集聚焦公主感情上,片名Beryl是绿宝石的意思,谐音Peril冒险,算是公主的一个nickname。
开场是个婚礼,Princess Margaret未来摄影师老公Antony出场。
女王结婚十年了,公主自想嫁彼得·汤森未成还单着。
认识了摄影师后,拍了那张其实就是露个肩膀的“裸照”。
结婚十周年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亲自送老婆去见情夫,女儿也被怀疑为私生女,摄影师和公主调情时还提了一句。
广播提了一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开始和英国修复关系,据说因为英美两位领导人早先是好基友。
首相听广播第五集 MARIONETTES 傀儡木偶女王一篇在工厂的演讲成了导火索,Lord Altrincham开始抨击王室peers attack the queen,上了一档电视节目《Impact》后获得了许多支持,之后给王室提了6条意见,说是都被采纳了。
1963年,Lord Altrincham放弃头衔成为了John Grigg,于2001年去世。
1958年,女王开始在电视上发表圣诞演讲(televise the Christmas speech),成为了另一个时代标志(landmark)。
女王圣诞演讲王宫开始欢迎普通民众进入参观会见女王。
第六集 VERGANGENHEIT 往昔片名就是个德语单词,开场是1945年的德国,一群士兵在森林中挖出了一个铁皮箱,里面有着“马尔堡文件(Marburg files)”,这是温莎公爵当年的爱八和希特勒的信件和协定。
The Marburg Files, also known as the Windsor Files or Duke of Windsor Files.
乔治六世这一集隐含的主题是讲述基督教义(christianity)的原谅(forgiveness),女王会见了推广crusade choir的美国福音派(evangelist)牧师 Reverend Billy Graham,之后见到温莎公爵本来想原谅对方,还是决定让爱八不可再回国。
女王会见牧师第七集 MATRIMONIUM 婚姻Princess Margaret收到了信件,之前的恋人Peter Townsend要和他的私人秘书结婚。
29岁的她终于和摄影师男友Tony要结婚,剧集把Tony讲得挺不羁的,私生活比较开放,但也是受过精英教育的,就读于Eton和Cambridge.
公主结婚女王诞下第三胎,二王子Andrew(就是之后和爱泼斯坦相识,有性丑闻那个),菲利普父亲的名字。
安德鲁王子1960年出生第八集 DEAR MRS KENNEDY 亲爱的肯尼迪夫人加纳(Ghana),西非国家,当时还是英联邦殖民地,打算亲近苏联。
美苏之间竞标在加纳的沃尔特水库工程(the Volta Dam),苏方认为这是在非洲站稳脚跟的好机会。
首相向女王汇报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法国会见了戴高乐后前往英国。
同年11月,英女王飞去加纳会见其领导人夸梅·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
剧情的重点不是放在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动,而是采取戏说的方式,刻意放大两个全世界最为有名望的女人之间的张力。
伊丽莎白二世与恩克鲁玛第九集 PATERFAMILIAS 家长这一集就是讲查尔斯王子和他爸当年在一个苏格兰学校念书的经历,各种体能训练来磨练意志。
此集双线进行,一讲查尔斯王子在学校各种不适应,一是回忆了菲利普的早年经历。
菲利普亲王于1921年出生在希腊,为希腊和丹麦王子。
他父亲安德烈阿斯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第四子,母亲黑森-巴腾堡郡主艾丽丝。
1922年,希腊时局动荡。
伯父康斯坦丁一世退位,父亲安德列被驱逐出希腊。
故他在婴儿时期便已随家人流亡海外。
(来源:维基百科)菲利普上面有四个姐姐,都嫁给了德国人。
三姐在前往伦敦的飞机上和全家空难身亡。
戈登斯顿学校第十集 MYSTERY MAN 神秘男子没有直接讲1963年的普罗富莫事件(Profumo Affair)的来龙去脉。
普罗富莫原是一名保守党内阁要员,他的妻子是女演员瓦莱莉娅·霍布森(Valerie Hobson)。
而丑闻之焦点在于普罗富莫和舞娘克莉丝汀·基勒(Christine Keeler)发生的一段婚外情。
1961年,当时伦敦有名的整骨医生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在克莱芙顿(Cliveden)举行派对,普罗富莫和基勒就是在那里认识的,但他们俩的关系只维持了数星期便告吹。
然而,有关他们绯闻的谣言却在1962年开始在公众间流传,而令人惊讶的是,原来基勒更曾同时与一位伦敦苏联驻英国大使馆高级海军武官叶夫根尼·米哈伊洛维奇·伊凡诺夫上校有染(伊凡诺夫是苏联间谍)。
(来源:维基百科)
S2E1第一集就被玛格丽特公主提到的整骨医生(society osteopath)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出场,当时没有直接点名,只是说和亲王的个人助理私交甚好。
斯蒂芬沃德这件事的直接结果就是,医生自杀,约翰·普罗富莫和当时的首相麦克米伦(Macmillan)引咎辞职。
普罗富莫犯下的最大失误,就是向下议院撒了谎。
在1963年3月,他在下院声称自己与基勒“没有任何不适当”的关系。
但到了同年6月,他却承认了自己与基勒曾经交往。
结果在6月5日,他宣布辞去阁员、下议院议员和枢密院顾问官等官职。
(来源:维基百科)神秘男子指的是女王丈夫,剧情更多是展现女王的压力,安心养个胎都不行。
1964年,小王子爱德华出生。
大结局是一大家子吵吵闹闹拍全家福。
王室全家福《王冠》第五季预测:《王冠》第五季剧情预测《王冠》第四季影评:《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1-2集《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3集世纪婚礼《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4-5集马岛战争《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6-8集《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9-10集《王冠》第三季影评:《王冠》第三季分集个人笔记同类影视推荐:不列颠历代英国君主影视作品
豆瓣评分高达9.3分的《王冠》第二季的确好,甚至值得再三品味。
不是说它作为一部历史剧一定真实到可以当作历史考据的线索,而是,作为一部电视剧,它所探索思考的主题、它的情节编织、台词、剪辑、表演、音乐、造型等等,无一不在很高的水准上。
所以很推荐给大家:)关于本文,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电视剧里讲述的故事,未必都真实,我也无意做严谨的历史考据——主要是不具备这个考据能力和资源。
这篇文提到的情节,绝大部分来自电视剧,部分来自一些英文媒体的报道。
我的主要目的还是,就这些被解读、被“翻译”出来的故事,来谈些自己的小思考和疑问,也期待听到你的分析和见解。
1“Marriage is a wonderful institution. But let’s face it, who wants to live in an institution?婚姻是一个很棒的制度/机构,但让我们面对真相吧,谁愿意生活在一个制度/机构里呢?
”在《王冠》(The Crown)第二季的第一集中,这句台词就蹦了出来,当时便预感到“婚姻”将会是《王冠》第二季的一个重要主题,果然。
这句话,语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的私人秘书迈克·帕克、也是他一生挚友,带给他很多“放松的欢乐”。
而彼时,菲利普还没跟女王以维系婚姻作为要挟,索来“亲王”之封号,仍是爱丁堡公爵。
最后,这位私人秘书迈克·帕克因出轨被妻子诉离,也引发了一场漩涡中的皇室婚姻危机。
第二季中涉及的婚姻危机,可不止这两对。
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默许了妻子长达三十余年的婚外情;叛逆的玛格丽特公主嫁给了情人众多的摄影师;来访的美国第一家庭肯尼迪夫妇,人前光鲜、人后的婚姻生活也是千疮百孔……
对于婚姻这个 “institution”的探讨——不论你将它译作为制度,还是机构 、习俗, 我觉得它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marriage(婚姻)就如同the crown/mornarchy(王权/君主制)一样,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今,它们仍然以某一种形式存在,仍然是我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会制度与习俗中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也都遭遇着各自的深刻危机,一如女王对王权的形容,too fragile,太脆弱。
也正如女王自己对婚姻的总结:“ Marriage is a challenge,in any situation. (婚姻从来都是一个挑战。
) ”问题只在于,你是想in还是out?
And how to cope with it.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些来自英美ruling class的充满危机的婚姻故事,这里面出现的悖论——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将它看作为一个关于任何体制悖论的隐喻——矛盾、冲突与悖论,其实存在于任何体制之中。
而这,其实也正常,因为无论是体制,还是宗教,它都是人为的设计,是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引导或者制约人性的某些特征的。
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制度与人。
2就先来说说菲利普的私人秘书迈克· 帕克与他妻子艾琳·帕克的婚姻吧。
英媒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和照片,这个站在女王的夫君菲利普右手边的迈克·帕克是谁?
这个迈克对于菲利普有多重要呢?
advisor(顾问),私人秘书,志趣相投的一生挚友。
他,在帮助菲利普创造“有趣轻松的生活方式”上,可谓“功不可没”。
对于没有实职、女王就是自己job的菲利普而言,无论是宫内“留着长胡子的老爷爷们指手画脚的管束”,还是平淡日常的婚姻生活,都让他感到生活缺乏生气,于是,“找乐”带来的新鲜刺激和存在感,就很重要。
菲利普发起了“星期四午餐俱乐部”,迈克是联合发起人之一。
在第一季中,菲利普在俱乐部的聚会上眼瞄女侍应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他常常因频繁参加聚会、party而酒醉夜归,每每在车里坐他身边的,就是这位迈克。
女王埋怨菲利普:我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不知道你在哪里,在干什么!
那么,紧跟菲利普的迈克,自然也是常年缺席家庭生活的。
一如艾琳的埋怨:长期不着家,不顾家。
随菲利普去5个月的海上巡游,女儿生日了,连个电话都不打。
只可惜,在当时那个年代,“常年不着家”、“忽视家庭”是不能作为诉请离婚的“正当理由”的。
那个年代,一方要提出离婚,只能是出于三个原因:通奸,非理性行为,精神失常。
艾琳去找离婚律师,年长的律师劝她:“ 在这个社会里,离婚的女人通常会被孤立,离婚对女人很不利。
你真的想好了吗?
其实并不是,得不到的那个会更好。
Grass is rarely greener. (别处的草,并不会更绿。
) ”
阅历无数的律师,说出这样的话,并不令人意外。
教堂里婚姻誓言的神圣性,基督教婚姻体系里崇尚的价值与秩序,其实,很早就在现实社会里大面积崩塌了。
艾琳坚信自己的丈夫确有不忠行为,她只是需要证据。
律师继续劝慰艾琳:“ 我建议你坚持一下,很多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事情会好转。
我想,这是对每个人最好的方式。
”
这样的劝说,对于那个年代绝大部分的女性,都是管用的。
我相信这位律师也成功因此“挽回”了诸多岌岌可危,行将坍塌的婚姻。
但是,这位艾琳女士,是不一样的。
艾琳扮演者与真实的艾琳她不仅高度自尊、不愿忍受羞辱,也个性倔强决绝到连女王都敢怼。
她去丈夫发起的“星期四午餐俱乐部”餐厅找线索,后门口,与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侍应相逢。
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这位姑娘就很可能与自己的丈夫有染。
果然。
女侍应在不知迈克有婚姻的情况下,与他约会过多次,在不同的地点。
迈克从未曾提到自己有家有室。
本来么,他是来找乐的,又不是来找一位新的婚姻伴侣的。
姑娘不忍艾琳在不幸婚姻中所受的煎熬,决定帮她拿到迈克不忠的证据。
要在一个苍蝇爱叮的鸡蛋上找缝,从来都不难。
很快,证据就来了。
平时不写信给家里的迈克,却热衷于将舰队在巡游中的“趣闻乐事”写给“星期四午餐俱乐部”的会员们炫耀。
比如,白纸黑字地炫耀他们如何在每一个港口狎妓找乐,比较着全球各地的女人们。
这封信被转交到了艾琳手中,转呈给律师。
毕竟事关大体,消息迅速传到了王宫,也传到女王耳中。
女王亲自去见了艾琳。
艾琳告诉她,心意已决。
“ 有些妇女会忍受这种屈辱,但我和我孩子的自尊心不允许我忍受它。
”
女王在看了迈克的亲笔信之后,深知这样的丑闻曝光会对王室形象、王室婚姻造成多大的冲击与伤害,她恳请艾琳暂缓发布离婚公告,避免让民众将迈克的行为与菲利普牵连。
却被艾琳怼得无言以对。
“ 为了你们,为了你们!
我早已厌倦了为你们这些人的利益而忍气吞声。
你不知道这些对我自己和家庭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是啊,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标志,就是给民众开放出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王权和王室利益面前,民众的利益也理应得到捍卫与尊重。
这一出戏和对话,不仅仅是两个女人对不同婚姻观的坚持与捍卫,也体现出了王权与民权的某种对峙和较量。
3最后,在菲利普、迈克等巡游还未结束之际,艾琳请律师正式发布诉请离婚的公告:“ 承受了多年的不幸婚姻生活,我带着悲伤决定,分开是对我们两个人最好的决定。
我的丈夫对婚姻,对为人父母都没有丝毫的热情与责任心,离婚是唯一的方法。
”鉴于迈克和菲利普之间的亲近关系,举国哗然。
王室婚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媒体与民众纷纷猜测宫帷之后的隐秘故事,帕克所描述的诸如群体性狎妓等不堪行为,爱丁堡公爵有卷入其中吗?
女王又如何分析与看待?
女王与菲利普的故事,我们接下来会详细写,此处我们先聚焦迈克和艾琳。
最后,迈克当即被要求“辞职”,不等巡游结束,即刻下岗。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不能有丑闻,也没有人情味的空间。
”但是,这个澳大利亚籍人士和菲利普的友情实际上却持续了一生。
后来,在迈克即将飞回澳大利亚前,菲利普前来送别,感谢他曾带给自己的那个时代,无限慨叹一个时代的就此结束。
有意味的是,两人举杯互碰时的台词:迈克:致妻子们与甜心们 (to our wives and sweethearts)菲利普:愿他们永不碰面(May they never meet)
41958年,迈克与艾琳正式离婚。
在这段失败的婚姻里,显然,迈克从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也不尊重“上帝创造婚姻制度的真正用意”。
他追求的是绝对的个人自由与享乐。
这与笃信基督教义的女王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人本该选择单身,可是,婚姻如同教会、王权一样,仍是代表着主流社会秩序与礼俗的强大存在,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躲在这种庇护里,一方面是获得体制与主流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得着实际婚姻生活所带来的好处,比如有人给生儿育女,有人照看家庭。
于是,他享受着制度带来的好处,同时又肆意地破坏制度。
说白了,就是体制内外的好处,他都想要。
本来,男权中心社会,制度的设计也主要是为男性利益而服务的。
而艾琳这样具有现代意识、高度自尊的女性,不愿意忍受这样的羞辱。
看得出来,她对理想的婚姻生活是有期翼、有追求的,如果眼下的婚姻已经证明很不幸,是stay in还是out?
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太多的女性为了各种原因会选择妥协,而能坚持自我的人,除了一份自尊心,还需要有承担选择后果的能力,以及重塑生活和幸福的能力。
作者非非马:媒体人、影评人、创业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非非马”( feifeima-uk):影视艺评,严肃时尚;理性文艺,心灵成长。
新浪微博:非非马UK
E1丘吉尔和他的学徒安东尼都是帝国主义者,不适合在战后风起云涌的反殖民主义中领导英国。
龙亲王和菲利普亲王,一个去梦游,一个去巡游,一下就是好几个月,也不给家里写信,女王也拉不下面子主动写信,就这么僵着。
e2菲利普亲王以为自己要艳遇了结果面对一场严肃采访,特地查了年轻时的照片,选角是有几分像。
但我觉得记者也不是个好记者,一上来就全是尖锐问题,暖都不暖一下场。
救人还送到家,这样不计成本、形式大于实质的事最有利于宣传了,但此时船上已经没有记者和摄影师了。
不给家里打电话也不写信,但给绅士俱乐部的朋友写信,还讲桃色经历。
e3资深外交家安东尼艾登被背刺了,但也是因自己犯了错误,女王给候任首相的下马威挺厉害。
剧中的女王有超越年龄的老练。
一对平民的离婚王室竟然一点办法都没有,无论是派出暗杀小队还是控制舆论。
他的戏路很窄,只能演躁动不安的亲王/王夫。
原来菲利普亲王的名号是这么来的。
e4妹妹总抱怨姐姐,但妹妹的生活比姐姐丰富多彩且自由多了,得亏姐姐承担的责任。
那个年代的帝国真保守。
e5女王被过时、守旧的官僚所包围,就很难形成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准确判断,尽管她总体上是个年轻人。
基本上,这演讲可以说是在侮辱英国民众。
书呆子气勋爵讲得真好,如今帝制也是少数、逆流。
不知道查尔斯国王是不是如我们中国网络舆论以为的那样想当国王,他妈妈替他多戴了几十年的王冠,是好事。
his majesty 则无视时代的变幻,坚持让我们活在他想象的世界里,把世界形塑成他想要的样子,棒极了。
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从六项意见里采纳一项最简单的都如此困难,我都不敢想帝制国家的决策环境会是什么样的。
e6希特勒也想要有自己的伪满洲国,确是在别的书里读到过,这种丑闻对于脆弱的王室来说是雪上加霜。
前国王是个平庸、没有担当、交友不慎的二世祖,这没什么,只是不适合当国王,也不适合担任公职。
e7他们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我们在大炼钢铁,想想真不公平。
玛格丽特公主是王冠的附带伤害,总是被伤害。
女王秘书汤米就像是真实世界版的汉弗莱爵士。
否决掉第一个准妹夫,挖出第二个准妹夫的黑料,妹妹当然会恨她一辈子。
女王分娩还是全麻的。
菲利普亲王是从广播中得知自己多了个儿子?
真是糟糕的结合,新娘是为了对前男友复仇,新郎是为了对母亲复仇,婚礼还在威敏斯特教堂办。
e8对杰姬的勾画耐人寻味,真够刻薄的,这种两面三刀可是交际花的品质。
道歉的那番话好像更显虚伪。
女王保持沉默保持高贵是对的。
e9没有小孩会想在这种地方坐牢。
未来国王的人格健全是很重要的,看看乔佛里、伊耿。
菲利普对这所学校有特殊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他孤独,说不上有自己的家庭,学校就是他的家庭,但他不能指望查尔斯也有同样体会。
菲利普真的越看越像戴蒙。
查尔斯可不像菲利普,没有那股狠劲,这地方容易毁了他,菲利普当年只是个没有自己国家的王子,查尔斯可是帝国的未来国王。
在这样的地方坐了五年牢,菲利普和查尔斯的亲子关系有多差能够想象。
没苦不要硬吃,他要这勇气来做什么呢,具体的活有首相在干,他妈也替他上了很多年班,幸福平静地过完一生不好吗。
e10菲利普真不让人省心。
女王的婚姻并不愉快,还生了一堆孩子。
首相的婚姻也挺一言难尽。
谁能想到午餐俱乐部、绅士俱乐部是个如此敏感的词汇。
女王36岁就生了四个孩子,还有那么多公务,是没什么时间受教育的,一个平凡的人其实做得很好了好,这季的主题是婚姻不容易,皇家婚姻更不容易。
最后一集最后的对话升华了,然后,女王从青年步入中年。
想必龙之家族的编剧有认真看这部剧。
Vanessa Kirby因扮演《王冠》中Margaret公主获2018年英国学术电视奖最佳女配角《王冠》第三季主演大换血,最不舍的就是Vanessa Kirby!
Kirby身高170cm,拥有完美的身材比例。
她的超凡演技让我们爱上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Margaret公主!
即便是天生丽质的Kirby,要演绎四五十年代最出名的时髦女人,也是不容易的。
Kirby坦言,在《王冠》剧组的两年,对Margaret的深入理解直接影响了她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时尚态度。
Vanessa Kirby:“我从不觉得自己有穿搭的天份,但看在我们在戏服上花费的心思,以及揣测Margaret这个角色——每天早上要花1–2小时决定当天穿着的女人——让我更加认识到服装设计的力量。
”她是英国400年以来第一个和平民结婚的王室,英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离婚的王室,第一个用电视转播结婚实况、当年全球2亿人收看的传奇公主。
1956年26岁生日照片Margaret公主:“我知道我是谁,以及我代表着什么,”她说到,眼中带着炽热。
“一个拥有自己权利的女人。
一个摩登的女人。
最重要的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自由生活,自由恋爱,也能自由分手。
”乔治六世国王曾说过:Elizabeth是我的骄傲,Margaret则是我的快乐。
女王与公主如果说头顶王冠的Elizabeth II 是理想的女人范本,那么Margaret公主就代表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我们。
Elizabeth II 隐忍、自律、有责任感,总带着温和亲切的微笑;Margaret公主任性、叛逆、脆弱、傲慢、刻薄…凡人该有的一切不完美,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尘世间兜转的我们似曾经历过她的忧伤、她的彷徨、她的混乱、她的自私…就在Margaret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上:1940年6月公主照片 下:剧照《王冠》剧中关于公主的情节主要围绕其与空军上校Peter Townsend及摄影师Antony Armstrong-Jones的爱情传奇。
剧中的Peter Townsend与Antony Armstrong-Jones
真实的Peter Townsend和Antony Armstrong—Jones王室向来在着装上有诸多限制,Elizabeth女王只穿英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而特立独行的公主却是法国时尚的极大拥护。
相较于Claire Foy扮演的女王着装的端庄娴静,戏服设计师们为Kirby准备的Margaret造型则更为大胆、奔放,挑战传统。
《王冠》(the Crown)第一季服装设计师 Michelle Clapton
《王冠》(the Crown)第二季设计师 Jane Petrie在遇到Tony Armstrong-Jones之前,五十年代的公主更为时尚和富有魅力。
之后受Antony Armstrong-Jones影响,她穿起了短裙,开始转变为波西米亚风。
Part 1. 舞会礼服五十年代Margaret公主衣橱里数量最多的品牌该属Dior了。
1947年Dior先生的“新风貌”(“New Look”)在战后巴黎闪亮登场。
经历了面料定量配给的艰难时期后,Dior浪漫的大裙摆,充满女性气质的细腰,俘获了17岁年轻公主的芳心。
上图:玛格丽特公主在1954年Dior发布会;左图:1951年,克莉丝汀·迪奥先生与Margaret公主在巴黎;右图:1958年Margaret和时任Dior设计师的Yves Saint Laurent 1947-1957年是Dior时装屋最精彩的十年,也是Margaret公主最美好的十年。
年轻的Margaret穿着Dior花花裙子在贵族酒会中流连,正是Christian Dior先生的“花样仕女,有着柔美的肩膀,上身风韵多姿,腰身如藤条般细腻,裙摆如花冠般丰硕”,是真正的童话公主。
第一季中Kirby的礼服裙特别精彩,有象征甜美浪漫气质的粉色和印花,有极其抢风头的金色和绝美刺绣。
Margaret特别重视裙子的肩部设计:或繁复的装饰,或夸张的领口,一定要露出锁骨,突出肩部线条!
真实Margaret礼裙剧中Kirby的礼裙在传承Margaret爱好的同时,超低抹胸式设计更为大胆性感,衬托出Margaret骨子里更浪漫自由的设定。
剧照Margaret最有名的Dior是她21岁生日时穿的白色礼裙。
白纱堆叠成肩带,绕到胸前打成结;金丝线从腰部仅沿着斜裁的裙边装饰至裙尾,然后再在肩部、右胸前略微点缀做呼应;腰部用同色腰带勒紧。
公主说这是她一生最爱的裙子。
Margaret最爱的舞裙
21岁肖像照由Cecil Beaton拍摄这条美轮美奂的裙子在剧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另外一条Dior在第二部中“Beryl”一集中亮相,场景是Cecil Beaton为公主拍摄28岁生日照片。
薄纱上飞舞着彩蝶,给人制造一种美好的童话公主幻境。
梦幻公主
剧照第二季中,Margaret与Antony Armstrong-Jones相遇。
Tony对公主的造型有很大影响。
第二季设计师Jane Petrie为Kirby制作的礼裙不如第一季中惊艳。
其中,公主预备公布与Billy Wallace订婚时穿的淡绿色礼裙用飘逸的细绒毛装饰了背部,超低的胸部显示着公主的姣好身材。
即便是参加姐姐的结婚纪念派对,也要做最闪耀的那个女人!
剧照Margaret与Peter Townsend的恋情结束于1955年;据传公主与Tony在1958年爆出恋情,并于1960年结婚。
在此阶段,公主还是非常幸福的。
从她的礼服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的甜蜜。
个人非常喜欢中间这条波点裙
面对第二季中不再穿大裙摆的Margaret,略有些不适应呀。
既然是富裕的王室公主,那么富人标配的皮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真实的Margaret比剧中的Kirby更爱穿皮草。
剧中Kirby只在女王结婚那天穿过一件白色皮草披肩!
皮草装饰
拍摄女王大婚剧情高级时装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梦境里。
当代女性不仅要兼顾家庭,还得在职场奔波。
Dior先生时代的晚礼服自然不能当作日装来穿。
所以能为我们日常着装提供灵感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Part 2 外套Margaret公主的外套款式非常多样。
我最爱她和Dior先生第一次见面时穿的天鹅绒连衣裙式大衣,特别优雅时髦。
灯芯绒材质的运用另外一件是亮紫色缎面外套,搭配碎花连衣裙和珍珠项链,非常chic。
Kirby在第二季某上层婚礼上遇到Tony时,穿的玫瑰金色、相似材质外套,大翻领设计,也算是致敬这件紫色大衣了。
五十年代公主还喜欢皮草装饰的呢子大衣。
纯皮草外套也是Margaret心头好,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能找到公主穿皮草的照片。
第一季Kirby穿过两件风衣,其中一件是和家人一起野餐时搭配头巾穿着的。
果然风衣和头巾是绝配呀。
另外一件外套是Claire Foy饰演的女王要求妹妹等到25岁以后再和Peter Townsend结婚,两人坐在长椅上时穿着的淡黄色系大衣,内搭同色系印花连衣裙,与穿着深色、低调内敛的女王成鲜明对比。
在女王身上看到英国的传统,在玛格丽特公主身上看到的是有趣的时尚。
剧照第二季最引人瞩目的外套当属这件动物纹样毛料大衣,散发着食物链顶端王者的野性和强大,用来掩饰公主极度脆弱的内心正正好。
第二季最出名的外套Part 3 套装第二季Kirby有两套两件式套装。
第一套使用了比较前卫的面料,第二套是布满刺绣的蓝色,很雍容华贵。
现实中,Margaret公主在这个时期的套装还是比较低调的,包括她和Tony订婚发布的照片里穿的蓝色套装,没有花哨的装饰,高腰短外套搭配A字裙,倒有些乖巧了。
订婚时的官方照片
剧照Part 4 婚纱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纱是皇家设计师Norman Hartnell所设计,白纱礼服、长袖V领,整体简洁大方,由30米长的真丝欧根纱缝制而成,搭配夺目的钻石皇冠。
虽然公主本人一直很抵触按照传统的观念—偏向英国设计论,但是这套婚纱真的美极了。
由于公主身材娇小,所以婚纱精致玲珑,是玛格丽特公主亲自参与做成的。
因为公主的婚礼是通过电视转播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完美复制真实的婚纱。
剧中女王的婚纱有现成的复刻可以租借,而Vanessa·Kirby比真实的玛格丽特公主高很多,怎么缝制这件婚纱成为最大挑战。
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欧根纱重量,来保证Kirby穿上这条裙子时,蓬松度正正好;另外,缝制技巧和分层处理也是关键因素。
剧照
Margaret公主结婚时
过年回家之前看完了第一季,整个春节假期断断续续看完第二季。
六季之中评分最高的也是第二季,目前看来的确出彩,第一季已经很引人入胜,但个人觉得第二季更胜一筹。
原因大概是它们之间完美地实现了结构、角色转换还有个体融入宏观大环境上的过渡——如果说第一季更侧重于凸显作为个体的“伊丽莎白”“菲利普”“温斯顿”“玛格丽特”等,注重他们个人经历、身份、心境的变化,那么第二季就把他们都融入了大环境,实体一点的如社会事件(在我们看来是历史事件),人生阶段发生的大事(婚姻选择、生育)等;缥缈一点的如各种选择的意义、对情感的思考等。
比起第一季他们的个性与自传化色彩,这一季他们更有“社会属性”了一些——像是历史上偶然的因素,但又成为推动历史的必然。
第一季在结构上安排的结束就已经巧妙地揭示了第二季引入“社会性”的这种转变。
第一季由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公主即位开始,祖母的那封信里所说的“王权必须永远胜利”真的令人振聋发聩、感慨万千。
所有的镜头没有多少台词,却通过各种动作揭示了从“公主”到“女王”身份转变的沉重。
第一季里的伊丽莎白成为女王之后,总有种茫然无措的气质——她频繁地征询意见,有些事她想要本能地简单化,但新身份不允许她如此。
有时候她的“强硬”最终都会变成看似软弱的“让步”,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无聊和乏味的,她只是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衡量,选择了不一定是最好、但一定损害能是她认为的最小的“解决办法”。
很多事情总得有牺牲,这是常理。
这是她身份转换学习的必然过程——或许一开始人们会为这种转变替她悲哀,但在第一季后期,我已经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强大的能力,我们不需要也没资格替她悲哀。
或许她牺牲了很多东西,甘愿也好,不甘心也罢,但她变得强大,承受住了王冠的重量,在其位就谋其政,不管主观上感觉如何,但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兢兢业业和责任是令人心生敬意的。
尤其是看了第二季之后,虽然妹妹的自由自主是天性使然,但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种不甘——她已经有了多数特权,却从来没有体验过“王冠”。
她想要压过姐姐,但“王冠”永远是她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姐妹俩在第二季对峙的场面十分写实——“你享受特权,又要自由和个性。
真让你放弃特权,放弃被环绕的感觉,你做不到。
而我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一定可以。
但是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不会不承担责任而退缩。
”几乎是所有人都会美化自己不曾有过的体验,很多人是“既要又要还要”,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围城”罢了,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和烦恼。
伊丽莎白也有,但她还有王冠和王国,既然被选择,就要无所畏惧、一往直前地投入角色。
尽管有太多的恐惧和孤独,但能走下去就是强大。
所以整个第一季就是这种心理具象化的过程——通过伊丽莎白与周边环境和人的接触来构建,最后画面停留在“要记住现在是伊丽莎白女王,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的肖像照上。
那一刻定格,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从“公主”到“女王”初步的转变,仅仅是“身份”上的。
第二季更多的是“女王”的职责——如何履行,如何不再频繁询问他人而是自己做决定。
虽然实权并不在手中,但也不能做“提线木偶”。
显然,第二季时伊丽莎白已经不再像第一季那么无措了,她征询意见,或许心里已经有了清晰无比的答案。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到三集,第八集,第九集和第十集。
一到三集可以是一个首尾连贯的结构,甚至与最后一集形成了照应,把一些保留的问题放到了第二季结尾说明,甚至我觉得与第一季有联动——乔治六世在预感自己生命即将逝去之前约菲利普谈过话,希望他能成为伊丽莎白的力量去支撑她。
但其实后来菲利普大半的作为让人感觉他丝毫没听进去乔治六世的“嘱托”,他很多时候不像“力量”,而像是在不断地制造麻烦。
但第二季结尾,不知道他是真心实意还是心有策略(抓准了伊丽莎白的感情)——这让人想到他心里一直听进去了乔治六世的嘱托。
但后来我想这里他的动机是什么不重要。
他真心也好,虚情也罢,他们俩都会一直在一起。
所以我愿意相信一下积极的一面:他的童年回忆并不好,所以伊丽莎白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戏剧设想里应该算是他的一种心理补偿,所以他对伊丽莎白的真心是存在的。
而第二季结尾的全家福,也算是一种暗示——“女王”已经成为王室结构的核心,或者说是整个国家的核心。
她已经趋于成熟、可以独当一面,虽然有很多无奈,但她撑起了“王冠”,也至少有了表层最基础的关于“个人生活”的和谐。
这种留白才最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她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是苦苦经营的。
但没人能认识到绝对的真实,她自己或许也不清楚,这局面到底是如何发展成这样。
马尔堡文件有关退位温莎公爵的那集在我看来算是对“个人历史观”的一种集中讨论,虽然并不熟悉这个历史事件,也没有搜索到很官方的证明该事件真实信度的资料,但这一集里涉及的东西很多——女王也会感觉到疲惫,唯一在她之上的是一个无法触及的概念,没有实体,但永存。
她想沟通但无法,而纯意念总让人怀疑,尤其是在迷茫之时。
她想单纯做一个基督教徒,施予“原谅”,但却在得知更多的真相之后,选择了“不原谅”,而这又与她内心的深层意愿相悖,这让人割裂和痛苦。
而她“原谅与否”的动机指向如何看待“历史中的个人”。
她或许可以单纯原谅叔叔,但“在历史中的叔叔”,着实复杂。
如果是真的,她不能代替别人原谅。
第九集“亲爱的肯尼迪夫人”,可以说是两个地位相似的女人的博弈、较劲和两个境遇、心态相同的女人的惺惺相惜。
这种世俗地位与精神状态的反差交织在一起的线非常精妙,在结构上编得确实好。
都说人照镜子的时候,会面对自己,也抗拒自己。
编剧或许就是用故事把这个原理演绎出来了。
同性之间发生的那种情感勾连是非常奇妙的,有时比异性的化学反应还要吸引人。
这一集最后伊丽莎白在床边对自己的反思让我感觉到她表露出来的纯善,这很动人。
总之,整个第二季看完我已经彻底倒向了伊丽莎白方面。
尽管她可能看上去不够有趣(但细节之处可以证明她其实很有趣),看上去“没有自我”(其实能做出选择就不是没有,只是她的选择一直很模糊),但我喜欢这样的状态——不是向往“女王”的生活,而是一种居其位、承其重、承受孤独、不动声色的稳定。
没错,她付出了很多,人们不是想看一个“神”在人间的代表,所以剧情也在着重突出“退下神坛”的“真实”形象。
但看到“真实”,不是让我们为她“牺牲”了多少而悲哀。
不需要为她难受,只需要对她肃然起敬。
这两季女王的青年时期真的全员演得很不错,除了主要的几个角色,我还比较喜欢汤米(退休了还为王室鞠躬尽瘁😂),当然女王的柯基真的太可爱了,每次镜头一出来我都要“哇”。
第三季进入中年,刚开始看开头,可能适应演员要一阵子,但没换主题曲我可太喜欢了,Zimmer这个主题曲yyds!
不过第三季开头感觉金属成色有变化了——难道是要凸显岁月给王权加上的变化(也是心态的变化吧)?
还有就是这个编剧的风格还是蛮明显的——马尔堡文件那集开头着急忙慌的群像和第一季伦敦大雾四天气象局内的惊慌失措简直一模一样😂后来一看果然是Peter Mogan执笔。
他好像负责了绝大多数的人正剧剧情,有一些更偏情感的剧集(第一季里关于玛格丽特公主的)中间似乎换过女性编剧来写,我记得有几集署名是Amy……不过这也不用深究。
精彩就可以了。
另外我发现大概每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都会陷入“觉得”或者“真的”的那种怪圈吧——结构腐朽,亟需做出变化……“日不落”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所有的沉重正在逐渐席卷而来。
(但看到“亲爱的肯尼迪夫人”那集杰奎琳的回忆里的那段演讲,美国认为自己也是同样的情况时,我内心就觉得好吧,果然不分个体集体,都会有一样的困惑。
)忽然能理解他们每次为什么要那么郑重地说“God save the Queen”了。
因为她确实,充满力量。
但是不想翻译了,直接放链接,看的懂英文的去看啊不光有历史对照还随便八一八出现的珠宝,第一第二季都有http://www.thecourtjeweller.com/2018/01/jewels-on-film-crown-season-2-episode-9.html?m=1下面放一些搜到的相关图片。
Philip在德国参加Cecilie的葬礼
Philip的父母和四个姐姐
中年的Philip和他母亲
Prince Charles and Prince Philip at Gordonstoun in 1962
Philip in Gordonstoun
女王,Antony Armstrong-Jones,Margaret公主
Margaret和Antony Armstrong-Jones
Margaret的婚礼
Margaret的肖像
After Philip’s absence of 124 days on his 1956-57 solo world tour, which had led to headline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royal marriage, the Que
哈哈,发型别想变回去啦
1956年的杂志。
呼吁eden下台的群众
Queen Elizabeth II and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 pose for a portrait at home in Buckingham Palace, December 1958
. It is known that Stephen Ward, who was a gifted artist, painted a picture of the Prince
写一写印象最深刻的一集 – Dear Mrs. Kennedy这集。
王冠这部剧吧写女人非常有角度,两个站在世界顶端的女人相会是个什么场景?
一个保守固化,一个开放风趣,女王站在历史的分水岭,她身后的庞大帝国摇摇欲坠不复当年,而第一夫人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她身后的美国在短短100年间已经跃然成为大国,经济实力、国力都在日不落之上,女王如何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
这一集看上去很有意思的是,讲世界顶端的两个女人,仍然是从婚姻入手,讲她们各自令人感慨的婚姻事实,讲她们有一点惺惺相惜,也有互相怜悯,更有暗自竞争。
这两个女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到了极致,但面对生活和亲密关系仍旧束手无措。
这样的对立和对比很有意思。
同样对比的还有玛格丽特公主,在上一段无疾而终、轰轰烈烈的恋情之后,向往自由的Princess Margreat选择了一个颇有魅力但极为不靠谱的男人,她的婚姻甚至看上去是匆匆忙忙没有经过细致考察和考虑的,因此也埋下了更多的隐患。
特别喜欢Princess Margreat与Anthony相遇的那集最后一个镜头,这个情节的设置特别巧妙,两个人调情过后,他拍了一张跟以往完全不同风格的公主照片,打碎了她梦幻和童话的那一面,呈现出一个没有笑容但眼神坚毅有力的Princess Margreat,这张登上报纸的照片,最后呈现到女王面前,女王用了naked这个词,这个用词非常有意境。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公主形象,是王室不愿意众人看到、但跟自由本身更接近的公主。
A confederacy of quitters!六星!最棒是王宫向平民公开那一集,时代和传统的碰撞仿佛就在眼前
最喜欢的是206(爱德华八世)和208(肯尼迪夫人)的那两集,一边看剧一边wiki剧透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话说每次故事切换到二公主和她的摄影师丈夫那里,画风整个就变了……
只是为了嗑凡妮莎柯比和马修古迪的bg看的。。。
可能第一季太惊艳太难以超越,这一季很多剧集都太散,倒是最后一集卸掉了所有横纵走向,直白坦诚的对话还把颜面拉回来了一些。
2019.04.23 ~ 2019.05.04还挺好看的,不过我一见Matthew Goode就抑制不住自己的睡意,感觉玛格丽特两口子的故事真是又长又无聊……Matt Smith虽然骨骼清奇,但他演得有趣啊!
蛮无聊的
大体事件基本和现实一致,这个剧是不是来洗白女王的不确定,但她老公肯定是洗白不了了,女王能活这么久,和她老公经常不在家也有关系,眼不见为净
我就是好奇,女王真的会因为被嘲笑斗气去国事访问吗,总统夫人真的会跟英女王坦白跟总统一起磕药吗?怎么都觉得很孩子气
女王也是不省心啊。国家大事虽然没有实权,却每样都要关注。即要在全世界面前扮演一个从容大度温和优雅的女王,又要时刻维系着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保持着皇家的体面和安定。辛辛苦苦生四个孩子,操心教育他们,而他们的爹不仅自负还很贪玩,而且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好像永远都长不大。还有一个永远都在跟皇室叛逆较劲的妹妹。
都不知道最后是该感动还是不该
制作极其精良 只是略微不和胃口
苏伊士运河危机、菲利普的航海之旅、丑闻之下的婚姻、玛格丽特与摄影师、奥特林厄姆促使王室走向亲民、马尔堡文件危机、玛格丽特的婚礼、肯尼迪夫人、查尔斯王子的教育、沃德医生风波
这一季没有丘吉尔和老国王,没有那么好看了。菲利普和查尔斯的戏份好看一些,连玛格丽特公主的戏都弱了。本来想抱着Mathew 舔屏,发现Mathew也老了、、、
英国故事,美国讲述,普通人思想感情的苦恼放在王侯贵族身上,非但不觉得“有血有肉”,只觉得平庸,虚弱得莫名其妙,从小见惯世面的人怎么就跟家庭妇女一样?见世面不是搞科研,跟IQ无关,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普通人要行路才能见世面,贵族坐家里日常见的就是世面。英国人爱嘲笑美国人浅薄平庸,不是嘲笑没知识,是嘲笑没文化:神不会因为纵欲狂欢暴戾残忍被凡人唾弃,只会因为思想变成凡人而被拉下神坛。这剧描写人物情感总像拍错的马屁,哭笑不得,不过总算借到温莎堡拍内景了。
和女王相比,玛格丽特公主更有人情味,有性格,一生逐爱,逐梦,可皇室身份束缚了她的身心。特权阶级以皇室身份存在于倡导民主平等的发达国家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三星半 有了Matthew Goode 剧的颜值提升了好多 但他这条故事线很乏味 女王和亲王这边的故事抓人 可一想到现实又觉得颜无法忍
王室的故事有点无聊啊。
女王执政的70年,君主制的内涵外延一直在改变。虽然是被迫的与时俱进,它要走向神坛变得更为亲民,阶级自然是没有打破,但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确是君主立宪制能走到今天的必要条件。时至今日大概已经没人会再谈废王,但过去很多时刻曾有着宪政危机。女王用一生的勤勉和长寿,让旧制度走到了今天。玛格丽特真美,摄影师要拍出真情实感的照片,就是强行在摄影棚里搞心理治疗啊,老实说我觉得这挺冒犯但行得通。青年组杀青了,女王没能等到六季拍完先走了。她同意拍摄并出借日记是高明之举,人们看到了她的挣扎无奈和责任,而对君权、英国,是最佳文化输出。看剧的数度落泪,是为人物的命运,为这历史。王冠land on your head,you have no choice。这可以当英国现代史看。出访加纳、和肯尼迪夫人的交往,三四子出生
Netflix Ultra HD plan已开,一口气看完。其实权贵的某些烦恼我有点理解不能……(话说肯尼迪夫妇嗑药是怎回事有实锤?)美方操刀弥补了BBC类英剧一贯的 额 小家气?比美剧细腻,比英剧大气,女王的首次电视演讲又是一个成长的分水岭啊……
看完爱尔兰人继续补完这剧,都拍到肯尼迪遇刺。Matthew Goode出现的部分都有点画风不合,但实在太帅!菲利普青年戏看得有多痛心就有多反感成年戏,第一季时就想说Alexander Skarsgård好像很适合演菲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