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帖子,说占士吴的悲剧在于他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潜意识便觉得这种想法可笑,笑完之后又觉得自己好像占了没文化的便宜,不懂得历史背后的厚重血腥,不知道历史长河下个人渺小力量的不可逆转。
可是小善良就是善良,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
占士吴想要用绑架得来的资金建立铁血军团,愿望宏大,理想高远,但是听上去更像是纸上谈兵,太天真,认为这个世界是一笔资金、一群军校学生的热血就可以改变的,还坚定地认为做大事就是要有牺牲,要有鲜血。
“如果得以迎接光明,我愿意在黑暗中蛰伏。
”且认为这种蛰伏是伟大的付出。
范如一这种外表软弱内心刚硬,不在乎时事又事事在乎的性格,符合我们心中的凡人英雄的形象,就像是蜘蛛侠,同你同我,眼前看到的不是大势,是人命,是良心,是道德。
女主的一枪果断,但是只有一枪,然后占士吴就被丢在了仓库里。
如果占士吴没有死,而且其父亲放弃对他的庇护,二十年代的大势下,他伤重未愈,再次遇到了范如一,范如一会如何对他。
巡捕房不敢收,范如一不肯放,小猴恨不得食其肉,占士吴他还有一个蠢蠢欲动拯救祖国的心,估计会活得比较有趣。
剧情虽老套,但是情节处理还算有趣,独白太多了点,配乐加着快镜头很喜感,看着阮经天一路被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还保持脏兮兮的文艺感也挺戳萌点,杨洋的粉丝估计被制服诱惑直接放倒了。
刚看完重返二十岁,觉得杨子珊妹子这次发挥得不好,跟阮经天对戏的时候很不在状态。
周冬雨真的是女主角吗……吗……吗……
之前曾经担心过作为理科生的我会看不懂这部文艺腔调十足的《暴走神探》。
包打探、螟蛉女、女阿飞、咸水妹、那摩温、拆白党、密司、波尔法兰特……一部《沉沦》,几番传奇。
主角范如一淡然说:“我是郁先生的读者。
”上海还是上海,十里洋场;法租界还是法租界,群魔乱舞。
舞场的歌在深夜里悠扬,喝醉酒的公子小姐在游荡,汽车在公路上嚣张。
报童在暗自哭泣,盲女在嘶哑地拨拉弹唱。
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此时是民国。
天下有识之士,满腔热血,无不痛定思痛,在一片看不见尽头的黑暗中寻找出路,报效国家。
小生姓范,草字如一,绰号天下第一笨伯。
嘴里叼着烟头,身上穿着长衫,范如一几分落魄,几分颓废,几分不羁,几分帅气,几分傻气,骨子里却别是一番风流和骨气。
法租界的巡捕房,范如一是另类。
天降大任于斯人。
范如一睡过牢房,吃过枪子儿,浸过水泡,挨得了火烧。
不可谓不苦心志,劳筋骨。
所以俘获两位美女芳心,原来人间处处是美景。
帅哥吴公子,人称James吴。
身穿一身黑色制服,英气逼人,风流倜傥,铁血无情,邪魅狂狷。
吴公子人生真赢家,要家世可以拼爹,要长相帅死一批人,要妹子是貌美交际花。
手握一把枪,十里长流血。
这些都是笨伯先生比不了的,却偏偏最后赢的人不是他。
一赃绑架案,十万索金,八面惶恐。
范如一和吴公子,两个人都是十分聪明的人,斗智斗勇,加上宋小乔和盲女,两男两女在民国上海上演了一场好戏。
还记得小六惨死后范如一隐忍的悲切,还记得盲女摸着白纸欣喜的表情,还记得范如一和宋小乔在一河星辉之上吟咏《再别康桥》,还记得范如一抱着盲女在枪林弹雨中狂奔,还记得小乔和盲女在华盛顿号游轮远望蔚蓝无边的海洋……主角范如一说:“天下的人都病了。
”天下第一笨伯,竟然绝境逆转;吴公子含怨,冷冰冰躺在地上,眸中写满不甘。
每个角色都恰到好处。
假如不是范如一,那个骨子内几分老派,那个随处带着郁达夫的《沉沦》,那个话不多几乎没什么表情,那个骨子里十分倔强、决不放弃希望、珍惜每一个生命的范如一。
假如不是宋小乔,那个军阀的螟蛉孤女,那个以文艺同志起誓的爱国女青年,那个渴望逃离这一片黑暗、志愿学医救治天下病残妇孺的宋小乔。
假如不是盲女,那个在紧弦急管的繁华中吹拉弹唱,那个在一个破败的茅屋中善意地欢迎着每一个到来的客人,那个在被割了喉管后依然韧性地坚强的盲女。
假如不是占士吴,那个从陆军军官学校辍学的迷茫青年,那个渴望建立铁血军团的无情贵公子,那个偏激的以为用十万银元便可以救国救民的占士吴。
那么也就没有这个几分癫狂、几分错乱、满腔文艺、别有深意的故事。
一片黑暗,是谁满怀豪情;一片混战,究竟是谁是谁非。
其实全部影片千言万语可以归为《沉沦》里的一句话:“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最后点上一支烟,不要忘记每一个逝去的亡灵。
其实无所谓文科生、理科生,看这部影片需要的不多。
全片有帅男靓女,有轻松幽默,有十足还原的民国夜上海,有阮经天倾情卖惨,有杨洋邪魅狂狷。
但是你要懂得,什么是在一片黑暗中追求希望,什么是在一片冷漠中尊重生命。
以下是单独写杨洋的,作为杨洋的粉丝,嗯,我觉得他很帅:==================================================================杨洋的戏份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多一些,也比我原先想象的要更加精彩一些。
真的是很帅!
眉目清秀,轮廓宛如刀削,整体十分俊美帅气,又满脸的无敌霸气侧漏!
于是占了半个屏幕的一张帅脸看着你。
顿时觉得快不能呼吸了。
满脑几近空白,只有一张放大的帅脸。
简直就觉得,凭着这一张脸,还有什么不能被原谅。
此外,声音也是无比的赞!
低沉,霸气,然后又是满怀激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热血!
还有,制服控的福利!
一身黑色军装,一轮手枪,铁血无情的James,更是帅到不能忍还有,反派控的福利!
幕后第一反派大boss,暗暗操纵着法租界发生的一切!
演技赞爆了,James全部的偏激和邪魅,还有最后一刻,James最后的不甘、狂热和绝望,淋漓尽致!
武打帅呆了,武术指导是看杨洋练过舞蹈所以姿势随便拗吗?!
杨总真是帅帅帅!
我是不是太过花痴了一点
在我看来,整体下来应该是这样,宋和吴两人合谋在前,说要躲嫁出国是骗人的,吴宋一个负责杀掉相关知情人一个负责扮演肉票,坑的对象是宋母亲再嫁的继父,赎金十万是为了给吴用作革命筹备铁血军团拯救人民的,吴走的是韩非强法镇压的以暴制暴,跟当时社会背景冲突所以只能秘密进行还要提防被人得知,宋之所以加入他一个是因为之前确实喜欢他了(后来变心了演的很清楚)另外是因为宋的生父是为革命而死,只是她没想到吴的手腕强硬和为革命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这里我一定要说一句,其实本片最大的正派人物明明是咩咩,他是唯一一个有计划的筹谋革命并且马上就要开始向成功过度,结果被猪队友反咬一口),所以最后为了儿女情长和自私反水了。
不知道看过电影的人什么感觉,如果就我个人观点来看,选在1924这个时代背景下,男主给军阀做侦探,常混迹在旧上海英法租界也随时看到不爽就杀人(希望大家没忘掉本片开场被男主嘣掉那个酱油)说白了就是旧社会里军阀的走狗(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而且军阀!
) 相对比咩咩的占士吴,是军阀头目和当地奸商的公子,有理想有抱负为了革命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家人,而影片中关于宋跟吴合谋,男主说了这么一句,是宋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所以应该是色诱,宋的目的没有吴那么伟大,生父因为革命牺牲母亲改嫁军阀头目,她在后来的家庭里生存状况不乐观,所以借着吴之手想坑她继父一笔钱,顺便给吴拿来做革命的启动资金而已,后来她遇到了真爱(男主)就很干脆的反水了,最后眼神坚定神情淡定的开枪杀了咩咩原因也绝对不是因为什么枪走火,而是咩咩的利用价值完了,她只是在清理现场,顺便帮她真爱摆脱负担而已。
只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说咩咩演了一个反派,虽然他是史上最帅的反派。
那么问题现在就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到底何为正,何为反?
我所看来,最起码正反这样的区分应该奠定在世界观先正的情况下,而绝不只是不是有小善良,甚至伪善良。
咩咩想走的革命道路是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他只是一个年轻人,想要施展关于自己革命理想的抱负,而且是以绝对铁腕执行到底的,从他想要建立的军队名字就能看出来,铁血军团。
所以他之所以会杀那么多人,原因有二,一是这个计划他肯定筹备很久了,所以不允许有失败,一切计划都很严谨,泄密这种事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二是本身人物性格设定就是偏冷酷,在他看来这些可能泄密者都是存在的潜在威胁,他们的死也算是为革命牺牲。
(这一点就很像处女座的悲观摧毁性严谨了) 那么下面开始就要辩证的来看问题了。
咩咩之所以被定位为反派,就是他杀了很多看似无辜的人,但仔细琢磨下来,他是反派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他站在了男主的对立面。
如果我们不看对不对立而但看这两人的话,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男主之所以是正派,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侦探父亲(还是前清的侦探),他是个喜欢郁达夫的文艺青年,他虽然混迹在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但他没有吃喝嫖赌的不良嗜好甚至遇到不喜欢的女的会吐(给男主加分的萌点),最重要的是他的出场镜头最多,相比只出场了十几分钟还是在最后才出来的咩咩,男主绝对会被先入为主的定为正派人物。
但其实,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整个中国处于混乱状态,军阀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并不美好,军阀给下面的走狗们配的武器只有枪械,意思就是人民生活如蝼蚁,随便你怎么杀。
男主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虽然他有点小善良,但绝对改变不了他上层建筑中统治者的身份。
男主看到的就是用文艺堆砌起来的伪正义,但这不能成为他拼命维护军阀统治继续欺压百姓的理由。
相比下来,占士吴作为军阀的公子,肯定要比男主更有权力,也更有维护军阀统治的理由,可人家就没有,人家是想通过创建新世界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改变整个他们所面临的腐败和糟烂的窘境,革命开始的牺牲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他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铁血手腕来争取最大的力量支撑战斗,可惜的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头就夭折了,而他也为了衬托男女主挂掉了。
这里的宋小姐不得不说很坑啊,先是色诱我们的吴,然后坑了自己的继父,间接坑了伯父,接着坑了闺蜜,最后又坑了咩咩,带着一大笔钱和情敌远走高飞了,果然是人生赢家。
咩咩,我只能对你掬一把同情泪,下次再也不要轻信女人了,你还是太年轻!!
下面,占士吴为什么要杀掉那些人。
整部电影里,咩咩一共杀掉及要杀了这样几个人。
小六,卖报童,被男主指定跟踪肉票宋转移,后被杀。
原因是他活着一定会向男主通风报信,男主是谁,就是军阀的走狗啊。
刘老板,客栈老板,肉票宋生父朋友,军阀至交,后通风报信,被杀。
男主,不用说原因了,一直阻止计划进行。
密斯王,肉票闺蜜,本来是盟友,后被男主挟持,军阀全城寻人,咩咩计划泄露,被杀。
老外,泄密者。
盲女,被肉票坑的,肉票为了洗澡和咩咩联系(其实是为了继续计划),要被杀,可惜女主定律强大。
大概就这么几个出镜率高的了。
那么,接下来就要说咩咩整个计划的漏洞了。
上面说了,肉票宋是最大的失败。
不过,如果让身为处女座的咩咩自己来计划的话,除了上面必杀的人,还有几个人也是计划的阻碍。
店小二,利诱+威逼,什么都跟男主招了。
出场率仅次于男主的小猴,居然没被注意到,不应该。
随随便便就伪装出的录音机居然没被发现,更不应该。
男主的老板。
这个杀掉肯定不可能,但以咩咩想要做成革命的架势来讲,最起码直接在八大神捕那里就不该让男主出来。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认为身为处女座细节控不会出现的纰漏,不过这样的话电影也就没得看了。
具体太多电影的细节部分我就不说了,只是昨天看完了首映以后今天细回想起来对整个电影所表达的结果感到心生寒意,电影的主基调还是轻松搞笑的喜剧片,里边的配乐也好演员台词也好也都很不错,而我想能和我有一样体会的人应该也不多,所以就这样,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雷同,请私信我,朋友,细聊。
总之,这就是一部正义的一方为了人民的革命牺牲了家庭牺牲了人格牺牲了爱情最后还牺牲了生命的悲剧,结果是反派胜利了我们还在电影院为他们欢呼雀跃的颠覆三观的电影!
还有,最后一点一定要说的,作为一个处女座不能忍的地方,本片1924年的背景,男女主还在逃亡的路上对着河水星光默默吟诗,还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编剧你出来,咱们聊聊1928年的再别康桥是怎么穿越的,不过我不保证徐诗人打不打你。
文/梦里诗书 徐志摩的诗,郁达夫的《沉沦》,那过往的民国里开口便能称对方为文艺同志,在《暴走神探》中文艺二字是如此的廉价直白,一出本应悬疑跌出的侦探片里却充斥着假到不且实际文绉的台词和蹩脚乏善的喜剧渲染,这就是所谓的文艺?
请别再假以文艺之名,因为电影以让这个词变成了贬义。
这是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电影,当然并不是因为该片有何番烧脑,而是全然难明电影中所谓的神探,神于何处,探而何方,让人甚至怀疑这居然也敢算是一场侦探片?!
《暴走神探》中阮经天饰演的租界“包打探”范如一除了见人便傻缺的丢银元获取消息和种种作态到神烦的“文艺”状,在无所长,这位神探在电影中的表现更有觉只是被几人戏弄于鼓掌之间,让人有感并非“神探”推进着这场案件,而是案件在推进着这个“神探”,暴走二字倒是在结局体现了,不清不白的个人英雄主义开车一股脑撞了杆子,此时电影居然还运用特效盛开烟花,一股被雷到骨髓的焦糊味,久难散。
走不好悬疑的侦探片,自然也不可能在"文艺"里有以喜剧,电影在令人漫长煎熬的123分钟里,毫无哪怕一星半点的自我风格,全片聊胜于无难讨欢颜的笑料,使这绝非一场喜剧,被人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的动作,自也算不得动作片,那朝三暮四的狗血爱,更难见爱的真挚,还有那所谓"文艺"结局里的隐喻与反讽,当一个最为基本的侦探故事都将不好的时候,还寄希望大众能感悟其情怀所在?
不是观众看不懂真文艺,而是自作高明的导演假以文艺名,所行却是俗不可耐的庸作之实。
对于该片“文艺”二字的形容,我皆打以引号,因为电影中的“文艺”代表不了文艺电影,何为文艺片?
它绝不是《黄金时代》的庸长,也绝不是《一步之遥》里的自作高明,更不会是《暴走神探》中把文艺二字当做口号的高呼,作为文学性和艺术性兼顾的文艺片,它当是《亲爱的》里那立足平凡亲情间的感动,当是《霸王别姬》里的风华绝代,也当是《海上钢琴师》中用乐符折射人生的深思,文艺电影不是高冷艺术,它应是大众都能去沉迷的光影之梦,去感怀电影作为第一艺术的魅力所在。
真正的文艺电影,是大众去评判,而不是自我标榜所能得来的,一部本就定位侦探悬疑动作喜剧的一锅乱炖,又还想着故作姿态沾着文艺片的噱头,终只能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无惜的渣作。
挺有意思的 就是太长了……这种风格的电影太长了就会显得无趣。
阮经天很棒 台湾腔的旁白违和感意外不强 但是和上海话对话的时候违和感就很强了,有点尴尬…… 杨子姗就是演了个神经病,情绪莫名其妙……周冬雨没感觉,杨洋很帅演的意外的好,小猴什么鬼,真的很讨人厌……还有,这么长的故事就为了讲这么简单一个道理,对不起前面那么多明朝暗讽的黑色幽默画风……
罗卓瑶的作品,立意较新颖也敢表达,终于有文艺青年站出来反讽文艺青年了。
郁达夫的诗和《沉沦》这本书既是线索也是主题。
沉沦的国家,沉沦的人民,该如何救亡图存?
难道以军队治国就可以滥杀无辜吗?
法律终究只是一纸文书。
由谁制定,由谁执行?
一个病入沉疴的国家,还有没有得救。
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却是流离失所,妻女失去了依附,任人欺凌。
电影中的几个梗:1、宋小乔和慧兰代表的是红玫瑰和白玫瑰?
2、郁达夫相当于民国时的郭敬明(虽然郁达夫的人品和感情生活有许多值得一说再说的故事,但是他的作品立意和格局再过100年依然能引起共鸣和感动;至于小四,呵呵)3、全剧中最喜欢的片段是范如一带着宋小乔走不通陆路,改走水路,泛舟湖上,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如此良夜,几多浪漫。
但是,此诗乃是1928年,徐志摩从康桥回国途中所写,而故事背景的设定却是1924年;4、范如一鼓励慧兰到美国读书,说美国有一个姑娘又聋又盲但读完了大学,说的想必是海伦凯勒;PS:看了《红色》对民国的上海有着别样的熟悉。
比如《暴走神探》里也有法租界,范如一也有着和铁林一样的职业,巡捕,他们都有晚清时当捕快的家人留下的众多经验与金句;与警界大佬也有些微关系;一身傲骨,救亡图存。
比如,评弹是上海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偶然瞥了一眼该片的宣传海报,斗大的宣传话题“理科生对不起”,心里挺纳闷,也不知道他们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暴走神探》真真是一部属于文科生的商业片,甚至还不完全是当代文科生,而是属于那种专修近代文学的高手们。
其实电影也并不是不适合理科生,如果要get到这部电影的G点,首先要将《暴走神探》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韵味环境下。
了解《暴走神探》,必须要了解郁达夫,以及片中重要の道具,郁达夫的《沉沦》。
本片的导演是香港才女罗卓瑶,她的片子都有一种很怪的调调,比如著名的《诱僧》、《如梦》,说其是文艺片导演吧,但所涉及的题材并不文艺,只是腔调奇特,可以称之为“文学导演”,也可以在头衔上加入“另类”两个字。
而电影编剧方令正,是当年周润发主演《郁达夫传奇》的编导,也就不难理解《暴走神探》为什么会加入如此多的“郁达夫情结”了。
《暴走神探》是一部悬疑侦破题材的作品,却因风格化而显得大不同。
该片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就是那种初觉怪味,细品觉得就像吃进一颗怪味秀逗一般的搞笑片。
电影的故事不复杂,整个路线大致是以主角包打探范如一的侦查破案为主,故事模板其实参考了上世纪著名推理小说家雷蒙·钱德勒的作品风格,这位小说家的推理作品与柯南道尔的推理很不一样,在他的故事下,主角都个性鲜明,且混的都比较惨,他们面对社会,面对更为广阔和肮脏的犯罪。
推理解谜不是故事的主轴。
就像该片中的主角一样,无论是法租界的捕头还是首屈一指的神探,主角的角色定位并没有高人一头,他身处与黑暗的社会中,必须倚恃着拳脚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
角色的形象比较硬气,这也正是雷蒙·钱德勒笔下人物的特色。
而阮经天饰演的范如一其实跟钱德勒编剧《爱人谋杀》中迪克·鲍威尔饰演的马洛很像。
甚至《暴走神探》的故事线也跟前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因神秘女子而引发的迷局事件,进而倒霉的主角被裹入其中。
说电影风格化十足,指的是台词与角色的状态。
这里郁达夫出现了,片中几位主要角色清一水的都是郁达夫先生的粉丝,那本《沉沦》出镜率很高。
话又说回来,《沉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这是一部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沉沦》讲的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的病态表现,叙述者现代人的苦闷,内容跟黄*书差不多。
但书中角色是郁达夫的个人写照,激愤与哀怨并存,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
本片将《沉沦》的这个调调扩展至电影中的角色,从角色的台词、语境到表演无不与书中角色类似。
比如阮经天时常的无病呻吟,说起话来断断续续,不但整日叨念着郁达夫的名言,连徐志摩也不放过。
而杨子姗饰演的角色时常破口大骂“笨蛋、白吃、臭虫、败类。。。
”,都是两个字的短语,一套一套不带重样的,跟《丁丁历险记》中的阿道克船长有的一拼。
还有刘仪伟客串的角色,说起话来全是成语,出口成章。
至于本片的反派的杨洋,很多观众或许没发现,在电影开场出有过一次交集,那是在阮经天等电话之时,有个人用电话,阮出口:“打电话会比看郁达夫的小说还重要吗?
”,那人闻言,说了声“惊扰”离去,这个只露了背影的角色就是杨洋,前后这么一结合,就会明白其结尾为什么会那样做了。
电影这种风格有句专业术语,叫做“脱力系”。
这个词来自于日本,源于日常又带着荒诞性的情节、放在异常语境中的正常台词、放在正常语境下的异常台词,还有许多充满怪癖的人物。
简言之,在各种奇异的环境下,平时看上去很无聊的段子和话语会变得十分有趣。
比如范如一经常大喊着“祖国啊,祖国啊”,“我们都是文艺同志”的台词,在整部电影的格调中就是典型“脱力系”风格。
或许在电影发生的20-30年代中,周围一群五四青年的簇拥下,这些调调很常见。
但放到现在以当代的审美去审视,差异感就出来了,因为本片的年代是民国,但价值观却是今日的,也就是所谓的“混搭”吧。
因此而言,《暴走神探》最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颗怪味豆,文艺青年以文艺特色战胜革命青年,其效果就跟《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说死荆无命的感觉类似。
一个创作者,总会有这样一种状态会伴随创作出现,那就是你能做出好东西,但囿于耐性或懒惰或外部因素,总是会把起了一个好头的东西最终做毁掉。
烂尾是这些东西的结局,当然创作者是不想让自己的东西最终变得那么混乱和不堪的。
他也想清清楚楚的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但讲着讲着,讲故事的人自己也乱了。
本来是想诠释一下时代,然后不得不顾及一下片中的爱情,爱情有了,黑帮和政府的问题也要说一说,顺便应该再吐槽一下爱国的狂热分子。
剧情到了后面有些理不清,那就干脆来个反转,然后让没说清楚的配角去海外吧。
这样的电影你不能说人家没有诚意,这其实也不算是敷衍影迷,只是能力问题。
我欣赏两类人,一类是真的大神,随便一个点子,都能整得舒服、透彻、极致。
还有一类,就破罐子破摔,我不求质量,我只求自己想创作,就提笔胡写瞎拍,作品堆成山再说。
前一类人,咱不用说,那是才华。
后一类人,是有精气神儿,有不服输的骨气,破罐子破摔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人家一直敢摔。
藏拙要是一直这么藏着,连给人看都不敢,也就别出来搞创作拍电影了。
当然自己没做好,要承认。
时间紧任务急,我也就做成这样了。
或者干脆就告诉大家,这东西我做着做着兴趣就没了,热情也消散了。
话没那么多了,凑数凑成了这么一个东西。
这么说下去,我都能原谅。
哪儿有那么多大才,创造烂片且自知的,就值得再期待。
你看王晶是烂片之王吗?
他片子我还是想看。
进步是一步一步的,我对罗卓瑶还有期待。
就这样。
2015年4月7日
文人爱民国,电影也爱民国。
已经连续3年时间,电影银幕拿民国戏乐此不疲地做着文章,贺岁档的《一步之遥》以模糊的民国背景,完成一个又一个文本块式的寓言,而紧随其后的《暴走神探》也同样在民国的版图上,极具癫狂的完成了一个类型片的风格绽放。
《暴走神探》套着类型片的外壳,讲述的一场绑架杀人案的全程,悬疑感不足,腔调感却十足。
一个具有民国文人色彩的、略怂、木讷、爱着郁达夫的侦探,被卷入了奇妙的、怪诞的绑架杀人。
故事的悬念和惊悚感被夸张戏谑的风格化笼罩了,造就的是高度符号化的喜感和HIGH感。
阮经天改变了其偶像、硬派小生的形象,文弱甚至潦倒的形象,带出一股古朴的民国文人感,片中他更义正言辞地呼喊女主角杨子姗为文艺同志,展现其怪诞、古怪又执拗的书生气,而他本人的气质更精准的代表了《暴走神探》的气质:古怪、执拗又书生气。
从电影角度来讲,《暴走神探》叙事奇诡、剑走偏锋,有类型片的循序渐进,也有文化性的各种致敬,而从情怀意义上讲,依旧是对民国那个时代意味深长的感怀和唏嘘。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许多诸如包打探、郁达夫等民国词汇,更在台词中古文白话相加,造就反差、混乱的文本气质。
清末、北洋、民国的历史在影片中被模糊了,但故事却利用了那段混乱而精彩的背景,讲述了那个时代每一种人的处境和激变。
民国时代,每一天都有新的格局、每一年都有新的战争、甚至每一个小时都能促成一场激变,张扬的时代必然拥有斑斓的传奇。
政治格局上的很乱很怪与尘嚣甚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慷当以慨、轰轰烈烈,于是在本就充斥故事与戾气的历史之外,《暴走神探》中的国民风貌是可笑的、活跃的、激烈的、反传统,从而也是艺术的、古怪的。
与其说《暴走神探》是一部侦探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民国风情电影,片中激进的富二代、文艺的孤女、木讷的文艺同志、讲着英文的中国学生,整个世界充满着被摧毁的、被改变的、被伤害的人和事,每个桥段都极尽张扬,利用民国的无禁忌和无秩序性展开了癫狂的戏剧张力,以此达到一种邪典般的high感和喜感。
故事隐去了那个时代的大格局、真战争和奇历史,却近乎喜悦又哭张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压制不住的思想激变和烈性热血的国民群体,满眼的嘈杂饱满、群情滔滔,也让故事造就了无数极可观、极浪漫也是极空前绝后的传奇。
从《让子弹飞》、《匹夫》到《杀生》、《黄金大劫案》再到《一步之遥》、《暴走神探》,这些电影几乎都没有利用历史作为蓝图,而进行再加工,只是沾染和利用了民国的气质,选择民国背景,进行挥洒自如的独立美学创作。
无论是姜文还是罗卓瑶,也许这些华语电影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叵测,期待能在那个时代歇斯底里的热血情怀中施展自己特立独行的浪漫美学,他们更不约而同的让剧情极度夸张化、让人物高度符号化、让叙事集中戏谑化,安全无比又意味深长的达到声音的释放、风格的绽放和隐喻的诉说,能在那个时代激变的烈性气质中抒发出自己艺术性的、多意性的表达。
难怪名字要叫《暴走神探》,如此的姿意任性,疯颠魔幻,且不拘一格,完全不顾讲故事的逻辑。
结构很散漫,情节也不管紧凑不紧凑,一个劲的任性自由到底,大笨伯范如一一口一个文艺青年、郁达夫、徐志摩。
他的一句“我以文艺同志发誓”“最近我太贵族了,伤害了人家的自尊心”奠定了本片的格调就是带着戏谑意味的文艺青年内心的狂想曲。
两人在奔命逃亡途中,竟还饶有兴致的吟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何等的有情调、浪漫。
而结尾如一驾着车横冲乱撞,头发散乱,眼神迷离,嘴里还吟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时的阮经天,眼中含泪,嘴角一抹说不清楚酸甜苦辣的笑,这个时候的他最迷人。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眼摇曳中的旧上海,夹杂着浓郁地方口音的吴侬软语,迷离灯光中,我几乎忘却这是侦探片,仿佛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老黑胶唱片的声音,时不时的还跑个调,哧溜出几个稀奇古怪的小音符。
处处在强调爱国救世情怀,却被玩得疯魔不已。
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可推敲性,所谓的线索也乱七八糟,经常出现跳跃不连贯出戏的地方,这并不能当作一部合格的侦探片来看。
那杨洋饰演的反派,铁血兵团的救国理想,这杀人绑票的动机也太LOW了吧。
不过杨洋颜值很高,制服装扮帅到爆,还是很值得欣赏一下。
倒是比较喜欢里面恶搞的台词。
诸如“册那娘个,你撞车是撞上了毕加索的屁股了啊,冒出了三个眼睛六个耳朵”这话用来形容这个参杂了各种风格的片子再合适不过。
在这部电影里,一些脏话也成了这片子的风格组成部分,带着十足的反讽社会的腔调。
画面、色调的风格是低调奢华的复古风,看着还挺舒服。
讲述的方式是疯魔文艺的手法。
情怀却是文艺青年愤世嫉俗的一腔热血。
只是全部杂揉在一起,故事讲得不太好,所以有点欠缺。
另外演员虽然颜值颇高,但缺些风骨。
郁达夫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片子里反反复复的提到他和他的名作,这导演多少有着和郁达夫一样的人文情怀。
感慨一句“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我能听到导演用戏谑的腔调在呐喊着。
如果是普通导演导的这篇还可以 如果是罗卓瑶导的 这篇就太烂了
烂烂烂
电影院里放的有没有威亚跟绿幕?
让我和文艺战线上的同志谈一谈罗卓瑶
文艺同志有点儿意思,演技叙事简直灾难。
剧本大好,但要是文艺同志才会懂的好。
很有“中国风情”的一部侦探片,要比之前的不二侦探之云要好太多
推理逻辑不知所云
电影个人风格浓厚,文艺性很强,故事性有点儿弱。。。杨洋最后出场很惊艳,制服中二青年233脸很帅,在大荧幕上看起来真的富有质感
有點意思。
做作………【cctv-6
格调很高,文字上的同志们都很有喜感,故事引人入胜,就是不够流畅
杨洋的演技我是服的,可塑性和打戏好赞
单纯为杨洋。
特立独行文艺暖男,制服系法西斯男神诱惑,剧情也不错,三星
喜欢这个调调:“你我是文艺上的同志,我们早点完成任务坐下来谈文说艺。”音乐,画面,还有被糟蹋得阿妈都不认识的阮经天(不仅脑补当年在“绿光森林”里他嫩嫩的西装革履拉小提琴的阳光可爱的样纸)以及最后对“为了革命而牺牲个体生命”的探讨,都深深刺中我弱弱的小心脏……
剧情挺散挺无厘头的,要是有点推理就好了,占士吴这个角色不错,杨洋把占士吴的狠厉和中二少年的傲慢演出来了,占士吴的台词不错,我挺喜欢的。
男主说最近的我有些色情的时候我笑了 其他没了
一五年在影院看的。杨洋很适合大银幕。短短十来分钟的戏份给人印象很深刻。占士,一个热血又中二的官二代,他演得很生动。
动作的部分没出来,文戏也不够情绪,导致整部戏的节奏太平均程式化,还有导演滥用了杨子珊的爆发力。PS.恰好重返20岁,杨子珊爆发力很不足,她没办法控制自己,好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