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电影的名字一样有趣,一些超现实的画面,几处不期然爆发的笑点,遍布始终的小幽默,让人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会心一笑,瞬间穿越回童年!
扔掉不及格的卷子,找人代家长签名,骗老师说肚子疼,谎报姓名和班级,校服上,课桌上,甚至卷子上都画满了小人,手欠在黑板报上乱画……被批评,被罚站、被赶出教室、被叫家长(其实,他又真正做错了什么了呢?
只不过是学习跟不上。
)由衷钦佩那个哪儿哪儿都好的优秀女生,也许还有点小小的莫名喜欢,也总有一个酷酷的不是一般人的牛b女生,告诉你人生的真理,还有一个共患难的哥们带你到他的秘密基地,一边教你怎么写检查,一边嚼着烧烤味的干吃面……学习不行,劳动行,瞎蹦跶行,终于似乎得到一次可以表现的机会,便鼓起所有勇气去找老师确认,原来,有点自卑的“坏小孩”是那么渴望得到肯定呀!
所谓“坏小孩”的学校一天,从早上进门不带红领巾开始,就是一连串的犯错与挨罚,然而,那样“惊心动魄”的一天其实是多么有趣、多么精彩,多么有想像力啊!
需要怎样的机智、勇敢、随机应变,辗转腾挪才可以应付过去啊!
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恐怕永远都体会不到那样的刺激所带来的快感,而调皮的孩子其实多半是极聪明的。
并且,每一个“坏孩子”身后似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不称职的父母,他不知道他爸爸在哪,他因梦到动辄拳脚相加的爸爸被动物园的老虎吃掉而乐醒,他们殊途同归,在被赶出教室的时刻再次相遇。
“坏小孩”的心思比一般小孩复杂,生存能力更强,因为他们承受的更多。
“坏小孩”有时让人恨得牙根痒痒,无可奈何,有时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却总有一丝心酸的滋味在其中。
然而,他也并不开心啊,在手心慢慢的狠狠的写下一个“好”字,然后,那“好”字飞升起来,绽放成漫天灿烂的耀眼的金色的烟花,那才是他心里最深的盼望吧!
瞧,当终于给了他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看他的认真劲,看他努力的样子,看他笑得花枝乱颤!
童年的快乐纯粹而轻盈,像天空中随意飘荡的那些白云,童年的烦恼具体而细微,比整个世界都重要,童年的忧伤淡淡的似有若无,是在心里吹来吹去的一阵微风,童年的渴望强烈如一场梦,一场必定实现的胜利的梦!
请认真的善待每一个孩子吧,他们并不简单!
一部有趣、灵动的电影,像童年的夏日里最爱吃的大西瓜,有点甜,又好像不太甜,却是回忆里不可或缺的,最温馨最怀念的一部分。
啊!
曾经,我也是孩子啊!
ps.11岁的小男主角,还是上海电影节的小影帝呢!
棒!
我怀着善意的心情猜测对这部片子以及朱同小朋友大失所望的观众是不是看惯了、或者说更期待看到快乐星球丁凯乐/淘气包马小跳那种感觉的儿童片主角和他们的生活:活泼自信,有想象力,成绩中等,算不上社牛但也不是社恐,有自己的小快乐也有自己的小烦恼——多标准的形象啊,大家都乐意看。
但朱同不是这样的,他胆小且怂,话很少笑容也很少,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有点迷糊,有点蔫坏,这种角色一般就是个融在全班同学里的背景板,撑破天最多能在52集连续剧里c位1集,还得靠主角向他伸出援手。
但《朱同》做到了让这种小朋友成为全篇绝对的非常规主角,让他们能被看到了。
所以跟着他可以看到既拖拉又繁忙的一天,既一惊一乍又平淡无奇的一天。
小朋友不合时宜的沉浸想象、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烦恼、以及一些好的坏的小心思尽数体现了,朱同小脸挂着委屈的时候,我的脸上挂着慈母的微笑,朱同小脸挂着笑容的时候,我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忧伤。
一切都淡淡的,这真的太妙了。
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是把这一切平淡讲述。
淡淡的幽默、淡淡的忧愁、淡淡的满足、淡淡的暗黑。
我好喜欢片里的小演员们,随着影片的进程,逐渐从一个孩子看到很多孩子,进而想到很多家庭,想到很多苦涩的中式教育,那些回忆也好反思也好不满也好逐渐催生出一种别扭的情绪,最后被卷进一句“时代在召唤”。
时代在召唤,是啊,时代在召唤。
好像乘上朱同上学的那趟公交车最后挣扎着下车,我们都在时代洪流里挣扎长大了。
经历过多或少的迷失,经历过不能回头细想的难堪,看到别扭却无法改变,话在嘴边却无法说出,最后用“总归都这么过来了”而释怀。
朱同你能释怀吗?
我只好希望你开心,多一些被看见和被宽容,你是特别特别好的小主角。
感谢有这部片子存在。
点错天赋点怎么办《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提及说唱歌手法老在节目中的名言:“有意思本身比有意义更有意义”,这句话在观赏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后,如同回响般萦绕于心。
影片初启,或许会令人略感迷茫,因为它并未立即遵循传统叙事脉络,铺陈出显而易见的情节走向或悬念设置。
在常规的故事片里,或许只需短短十几二十分钟,观众便能大致勾勒出故事的轮廓,但《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却以其独特的节奏打破了这一常规。
它不急于揭示,反而在前半段缓缓铺开一幅充满未知的探索画卷,让人在迷茫中逐渐沉浸,而这份迷茫,实则是一种引人入胜的邀请,预示着影片远非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藏着更深层次的韵味。
观影结束后,我与伴侣进行了一场简短却深刻的对话。
谈及片尾,朱同引用母亲的一番话引人深思,尤其是提及朱同无法在此上学,可能失去的机会。
我初时以为,这指的是他因校内风波而错失的就读于父亲附近小学的机会,暗含着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与牺牲。
然而,我媳妇的洞见如同拨云见日,指出这或许是指向一所难以企及的重点学区小学,瞬间点亮了我对影片主题的深刻理解。
影片从朱同挤公交的日常切入,通过他丰富的想象力、美术才能及体育表演天赋,展现了非传统教育体系下孩子的独特魅力与潜力。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超能力消失的故事,更是对当下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与引导具有综合素质学生成长的深刻探讨。
1. 年轻人的脑洞之旅时至今日,2024年8月12日,恰逢巴黎奥运会闭幕,而我选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以日记的形式再次回顾《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这份冲动源自影片给予我的那份持久的新鲜感、趣味性与探索欲,它们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去。
两周前的观影体验,至今仍能清晰忆起朱同那充满奇幻色彩的一天,它与我在大学时代观看《李献计历险记》时的震撼相似,皆因形式上的创新与趣味而令人难忘。
同样,对于当前正在热映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这类形式感强烈的电影,我也抱以极大的兴趣与期待,渴望在影院中再次体验那份独特的观影乐趣。
这不仅是对影片本身的喜爱,更是对那种能够触动心灵、激发思考的创意表达方式的无限向往。
最近身体小恙,录制《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嗓音嘶哑,并伴随几日低烧,现已逐渐康复。
今日北京天气晴朗,我在公司旁边用餐后公园散步,想借此机会分享近期观影心得。
其中,《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以视觉为纽带,编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
它摒弃了说教式的灌输和紧张的悬疑元素,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姿态缓缓展开,画面与台词皆趣味横生,让人享受其中,其娱乐性远超其深层意义,正如法老所言:“有意思本身比有意义更有意义”。
2. 巴黎奥运闭幕日观看2024年巴黎奥运会时,我深切感受到,相较于赛事本身的意义,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运动员的个性和风采。
游泳项目虽备受瞩目,但其背后的金牌之争已不再是唯一焦点。
而且,年轻一代,尤其是30岁以下的群体,在网络上热议的往往不是奖牌的分量,而是运动员的个人魅力与独特见解。
运动员的话语,即便是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刻思考与独到逻辑,展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信、轻松、不拘一格的态度。
其中有个运动员,身为99后,成长于一个逐渐富裕的时代,尤其在温州这样充满活力的城市。
这种环境赋予了他们一种特别的“意义”——追求生活的趣味与多彩。
无需刻意装深沉或背负不必要的使命感,而是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有意思”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轻松前行。
3. 寻找被遗忘的光芒《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部电影,其深刻意义与趣味性相辅相成,不容小觑。
首先,影片标题中的“三年级”这一元素,在院线电影中并不常见,它巧妙地触及了教育体系及其结构性问题。
高考作为选拔机制,不仅推动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深刻影响着个人的命运。
然而,高考虽力求全面评估,实则难以避免“以偏概全”的局限性,因其标准设定往往聚焦于特定领域,而难以全面覆盖学生的多元能力。
在这种选拔机制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边缘化。
想象力、创造力、体育、音乐、美术等个人爱好与特长,难以在高考中直接体现其价值,往往需要另辟蹊径。
这不禁让人思考,那些拥有这些特长的学生,是否应当被排除在基础教育之外?
这正是《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所探讨的深层意义,关注那些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可能被忽视的学生群体。
4. 胖妞、女神与猫步女影片的趣味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小男孩朱同在面对学校种种“狗屁乱七八糟”事件时的逆来顺受与无奈,以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展现了小学生活的真实面貌。
小男孩的扮演者表现尤为出色,他通过淡定的表演风格,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比之下,被父亲踹了一脚的那个小孩角色,其表演则显得较为生硬,念台词的痕迹较重,难以与主角相提并论。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在娱乐性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还有几位角色带着些许刻板印象,但确很有趣,如胖女孩总盯着朱同,朱同则倾慕邻班女神;另有一女孩爱动他人物品,猫步行走,不断挑战朱同的社交界限。
这些趣味点让人会心一笑,勾起往昔回忆。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不仅是观影享受,更是与老友共忆往昔的佳选。
此乃我的观影日记。
这是一部好笑的儿童主题的电影,一开头就能把你拉回童年的印象,值日时课桌上倒置的座椅、黑板上的迟到名单、爱在老师面前出风头的班干部,创作者们把许多人在童年时间共同经历的东西呈现了出来。
片段化的奇思妙想特别让人看的快乐尽兴。
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好笑的儿童片。
同时,一些带点压迫和阴暗色彩的情节让人也想起某些“童年阴影”,谁小时候没怕过阴暗旱厕中的怪物、又或是老师动不动就“叫家长”的恐吓,甚至是“放学后小树林见”和棍棒教育呢?
朱同在体育课上被高个同学踢倒在地上,之后的情节是否只是他的一场白日梦呢?
(正如本片英文名)结尾的彩排,朱同的脸被挡在高举的牌子后,他灿烂的笑容是否是作者在更高层面对教育的一种隐喻?
2024.5.22,英皇中心点映。
跟著 朱同 一同回到了三年級,在 朱同 的身上看見三年級的自己,也是穿著挫挫的校服、亂亂的頭髮、土土髒髒的鞋子,拿著早餐去上學。
也有著交不出的作業,沒家長簽字的試卷,犯錯的時候幻想會老師看不見自己⋯⋯小時候雖然不懂「自由」是什麼,但也能感覺到長在校外的花與小草總有一種不同的氣質,總覺得高年級的同學和校門口的那些混混有著一種又酷又神祕的人生。
長大了,或許要長到現在才能體悟到,那些酷和神祕的背後或許是被放逐、被遺忘、被迫失去愛。
而自由倒始終都是自由,形態不一,但總歸是自由的。
小時候總以為此刻受的委屈長大就好了,但當我們端坐在此刻回望那個委屈的小時候時,卻發現我們始終沒辦法掙脫某種牢籠。
我們追逐著不同形態的自由,結果卻只是掉進不同的牢籠裡。
小時候我們矮矮的、土土的、笨拙地用想像力對抗著大人們的規則和嘲笑,長大後我們普普通通的、不好不壞地、時而穿著拿得出手的衣服,時而穿著過時的衣服,依然在對抗著大人們的規則和嘲笑。
小時候總想著等我長大就好了,長大後我只能告訴自己「沒關係,這樣就很好了。
」畢竟,到了這個年紀也該明白了,對抗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而起手式就是 —— 接納自己無法與陳舊的世界和系統對抗,先放過自己。
很喜歡這部片!
它寫實又寫意,現實又超現實。
它毫不避忌我們的童年就是那麼挫的,不是有著好看的制服和可愛的校車的。
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在那個時代的小朋友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對未來充滿無限的熱情。
小朋友們演得太好了!!!
音樂也非常棒!!!
好怪啊我好喜欢啊哈哈,太棒了!
应该称它为现象学式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抛去了一切冗余的表达,用90min让一个普通小学生的漫漫一天在观众眼前一闪而过,任由观众们在绵延的时间的沟壑中,寻觅被庞杂的现世埋没的童年记忆。
朱同眼里的一切只要呈现在我们眼前,便能让我们和童年的自己、童年的感受相遇,这种体验式的回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无须任何符号学式的晦涩媒介。
正如电影中的那句台词:“难过的时候,只要在手心上画上一个“好”字,越慢越好,心情就会真的好起来了。
” 好就是好,没别的了。
电影的宣传词是“装大人累了?
做一天小孩!
”,可惜的是这句话虽然道破了电影的意旨,却低估了现代性的威力,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找了好几个电影院都没有排片,找到了就是一个人包场,迟到了5min那它就为我延迟播放5min。
这是好是坏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看爽了。
原来中国也可以拍出如此出色的黑色喜剧,看似只是朱同小学的普通一天,看似只是导演在顺着小孩的胡思乱想去拍摄,但其中内核细想非常黑暗,非常悲惨。
那些老师所谓的好学生,戴着手袖的人,他们会有社会上的大哥,会每天摸了同学的钱交给电玩店,会随便骂同学“你的笔盖还没拉出来吧”,会直接抄作文选上的作文。
那一句我闲的呗。
在好笑的同时却又有些苦楚。
他们这个岁数难道不应该就像个孩子一般天真吗,去幻想着打自己的爸爸被狮子吃掉,幻想着外星人来抓走老师,会幻想着自己能为学校增光添彩。
可有的人看的那么明白,那儿时的天真呢,那些天真所带来的快乐呢?
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天天在写检讨,天天被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试卷折磨,他们会干坏事,但他们起码初心是好的。
老师们那一句你笑什么,非得把每个孩子都磨成自己都讨厌的大人吗?
整个片子前半段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那后半段就开始把那些黑暗开始摆在观众眼前了,让人觉得有一丝苦楚。
尤其是影片最后的处理非常有意思,在追逐的过程中跑过了整部片子所有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仿佛也是在与幻想这种超能力告别,仿佛也是男主在“成长”。
最后去总结这一天,从各种不愉快到最后操场上大家排练的开心,或许这还真不是我闲得。
而真的是属于儿时的快乐。
能为集体争取荣耀是种开心,而不给班级抹黑也是一种底线,所以才会在每次被问到你是那个班的时候避而不谈。
在老师眼里或许你是那个班的比你是谁都重要,但这合理吗?
我们必须要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成长为大人吗,变得势利,表演乖巧吗,难道孩子不该是孩子这样吗?
孩子不是就应该犯各种傻错,帮老师们把嘴唇补齐,帮学校修话筒,尽管最后都是一团糟。
同时整部片子天马行空地想象也确实让观众觉得回到了儿时,无论是吃卷子的便便神还是能做法通天的教导主任,当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班主任和外星人的对决。
这种想象力是在之前的国产片子中完全无法见到的。
2024-5-19看
不是一个关于脑袋里有太多奇思妙想的小学生的故事。
是一个边缘的、不愿意被倾听和理解的、几乎从没得到过一丝重视和正反馈的、不敢承担一丝“家人会失望”这种后果的小朋友,是对他无助而惆怅的世界的呈现。
没有人托底,于是一个人缝缝补补出了一堆错,幻想有小妖怪偷走卷子,幻想有外星人和老师大战,说白了都是期待有人能帮他包容和承担,但没有人,于是他的无助和孤独为自己安排了这样的角色。
我几乎能想象朱同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里。
正常的家庭是有爸爸的,自己的家庭不正常,不正常的家庭更应该标配一个完美的、懂事的、争气的孩子——三年级的朱同比谁都很深刻地内化了这件事情,无论妈妈说或者不说。
妈妈很辛苦,妈妈要照顾姥姥姥爷和他,分不出太多精力。
特殊的家庭、疲惫的妈妈,承担着日常情感陪伴的姥姥姥爷,朱同拿不出漂亮的分数去扮演一个不正常家庭里的理想小孩,于是他努力收敛存在感,起码不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个多么“令人失望”的孩子,拙劣地用孩子的办法试图平息来自学校的麻烦。
从没人告诉他,36分没关系,被叫家长也没关系。
那些对成年人来说连一个小土堆都算不上的东西,是他的大山,让他的天空愁云惨淡。
那不是多么激烈的一种痛苦,但足以让他失掉精气神,让他习惯那种边缘、失落和挫败,并且习惯性地把自己缩在一边。
或者,假如能早一些认识那些闯过了那道界限并以不过如此为态度的朋友们就好了,没什么可怕的,那些你以为是巨大的失望也不会压垮任何一个重要的人。
我真的真的好想对朱同说,不要愁,十年后都是下酒菜。
对这部影片,简单说就是,好看。
不夸张地说,这部是半年以来,我在院线看的三十多部电影里,剧情片中不错的。
作为一个新导演的首部作品,做到了所想和所拍出来的东西不拧巴,形式并不复杂,但故事十分完整。
尽管这个电影有儿童片的标签,但拍的其实是80/90这代人的童年, 所以也很适合成年观众,去回忆自己曾经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又遇到过些什么样的小孩。
整个电影最大的优点,是从主角小孩的视角出发,不批判不教育不对立,不去先行区分什么样是好孩子,什么样又是坏孩子,只是在展现小孩的生活。
另一方面,不同于《年少日记》那种直接表现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问题,在《朱同》里面的教育问题都是在侧面点明的,没有过分渲染,却又很明显,朱同注意力涣散,是单亲家庭由祖辈抚养的小孩,贺娜无视规则,是再婚家庭的小孩,张秋顽皮,是家长简单粗暴棍棒教育下的小孩,信息都很简洁地都安插在剧情和台词里。
这些不够完美的孩子,并没有被电影的创作者抛弃,他们成为故事的核心,又没有被批评、被改变,上演一出洗心革面再创辉煌。
光是这样,就足以让这部电影显得十分单纯美好了。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部电影,片名起得好。
要是快速瞄一眼,你可能会看成《朱同学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我就是)。
但我猜:孩子是不会看错的。
因为根据阅读习惯和无意识经验来进行“合理化”脑补是成人的能力,不是有过那样的实验么?
——把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的前后词颠倒一下,成人看到的往往还是正序。
人眼在面对文字时,其实不是逐字扫描,而是区域性扫视的。
有能者甚至“一目十行”。
在此情况下,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对细节成分的感知。
简单讲,就是理智有惯性,而经验让你太自信了。
如果你阅读的不是母语而是外文,大脑“自动纠错”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那我们不妨再回忆下初上学时的情况:我们认得的字词是如此之少、记住和消化它们的含义都尚需时日,更遑论正确使用了。
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尝试写作文、哪怕只在试卷上留下自己姓名的时候,莫不像朱同一样战战兢兢、如临大敌。
还记得他在学校的“秘密基地”写检查时要先数好格子以便将“检查”二字写在正中么?
(有过同样行为的小伙伴举手)成人再熟悉不过的简单汉字,对孩子却是足以敬畏、足够艰难的新事物。
所以,他们是不会把“朱同”看成“朱同学”的。
开头说这一通是想点出这片儿最重要、最厉害的地方:对儿童思维和心智的逼真还原。
我看大部分影评都是从“成人世界对纯真孩童的倾轧”这一角度分析的,不能说不对,但这是一眼可见的事。
王子川拍的已经不能再直白了,还需要分析吗——影片结尾,先前对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一套解释的朱同终于记住了老师耳提面命、同学口耳相传的唯一解(跳广播操的正确流程),并露出了成人式的招牌假笑。
最绝的是:他的笑容还被藏在偌大的召字后面,别人根本看不见。
还有片尾花絮,一旁的小朋友对着挑彩球的朱同不耐烦地催促道:快点儿吧,别挑了,每个都是一样的。
你告诉我,话已至此,还分析什么?
所以我不太看重影片批判的一面。
论深度,它远不及张元的《看上去很美》。
四十年前的《城南旧事》对它更是碾压级的存在。
方枪枪是“斗士”,朱同并不是
《城南旧事》大概是中国最好的儿童电影珠玉在前,过分拔高本片的思想表达不合时宜。
而以剧作的成熟度而论,《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尚嫌稚嫩。
它没有完整的情节,甚至没一个完整的人物,就是以一天为限,通过主观散点视角将一系列琐事串联起来。
《我的阿勒泰》是将散文化作了戏剧,而这片,就是散文电影。
散文电影从前苏联发轫至今,100多年了。
所以说本片形式如何“新颖”也谈不上。
它最大的优势还是来自对朱同“超能力”的刻画——也就是把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具象化呈现了。
这么做且做成了的电影还真不多,我能想到的暂时只有《潘神的迷宫》和《乔乔的异想世界》。
所谓“超能力”,就是想象力。
然而,这份想象力究竟是如何丢失的?
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规训与惩罚”,然而我想换个角度去说这件事:成人并非没有想象力,然而相较孩子的最大区别是:它并非由客观外物刺激引起,而是由主观欲望自行驱动。
也就是说:孩子的想象表面上荒诞不羁,却源自对当下的认知过程中伴随的情绪波动;而成人的想象看似“合情合理”,却往往与当下客观真实无涉,它来自心底深处的隐秘暗角,包括最无耻、最下流的想象(鲁迅以“短袖子”来概括这种想象力)。
阿Q正传,1981朱同想象出“小偷”的客观依据是他在公交车上听到了“小偷”,他的情绪是害怕家长签字,所以“小偷”偷走了他的试卷;朱同看到“外星人”是因为喜欢鸟山明,外星人的形象甚至被他画在了校服上,而他的情绪是希望牛老师别再回来;朱同听到“树爸爸”和“树儿子”的对话,是因为刚刚听到一起写检查的同学抱怨:跟老爸住一起,简直活不长......所有的想象都和发生过的事紧密相连。
可这些事对成年人来说压根就不算事儿。
这是对事。
对人朱同看其他同学总感觉“不一般”是因为孩子总会这么想:“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呢”,他的“唯我”是无私的;很多成人则反之:“为什么你是你,而不是我呢?
”,他们的“唯我”是巨婴的——关于这点,只要看看舆论热点下方的留言区就明白了......对和自己认知“不一般”的人,很多“成人”的“认知”往往不是“不一般”,而是“该死的”——欲诛灭对方而后快。
“成人”为什么会进化成这副德性懒得去说,孩子的思维为何迥然不同还想进一步阐释:童年时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非常简单有限(仅限于家庭、学校和共同玩耍的小伙伴),我们的欲望又是那么的稀少,我们的经验接近于无。
因此,我们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知识的日积月累和见识的日益增多。
触手可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且神秘的,我们如饥似渴地探索周遭的世界,这里只有单纯的兴趣,几乎没有功利和欲望的成分。
就像朱同喜欢画画和针织,只是因为喜欢,并非为了获得老师的赞扬。
虽然校园生活也不乏“痛苦”,但这痛苦是由外人外力强加于我、而非由我自身欲求不满导致。
所以哪怕对孤单的“差生”而言,生活本身还是既新奇又生机勃勃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万事万物都闪烁着诱人、奇异的光辉。
因为一时间无法参透,只好化作片中那些瑰丽奇谲、绵绵不绝的想象。
想象是情感+超验的产物。
儿童没有生活的经验却又对生活报有强烈的感情。
因此,一丁点儿的外部刺激都会被他宛若白纸的心灵放到牛头那么大:考试不及格、老师批评、罚站、请家长......无异于天塌地陷。
除了情感的浓度,还有情感的专注——只有儿童能不厌其烦地重复去做同一件事,热情依旧丝毫不减。
举两个例子:1、我上小学时,每回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都很开心,现在想想无非就是女生踢毽子、男生扔沙包么。
就那么个沙包,丢来丢去似有无尽乐趣。
同理:就那么个呼啦圈,转来转去不掉下来似有无限成就。
2、央视86版《西游记》,我不知诸位都看过几遍,反正我是数不清。
具体到每集的剧情甚至每集的名字都还记得。
而跟我一样的小伙伴还大有人在。
五彩斑斓、如梦似幻的童年印象是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素材,这些素材来自直觉、本能和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体验。
可随着教育和成长,潜移默化的观念(自我生成)和作为方法的概念(他人授受)产生了,当个别观念演变成整体三观、零星概念组成知识网络,孩子就成了大人。
这是一个愈发抽象而远离具体、注重普遍而忽视个别、经验愈盛而替代直觉的漫长过程。
直到一个人被夹在过去(回忆)与未来(期待)之间,而忘了现在。
只有孩子能浑然忘我地活在当下,他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此时此刻吸引,仿佛除了眼前这点儿事儿,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这便是童年记忆“永难磨灭”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一花一世界”就等于整个世界。
而且,还有平行世界。
就像没有孩子不爱动画片,这是由于直到一定岁数,你才能看出二维的、夸张的、变形的形象与三维的、如实的、正常的形象的区别。
所以儿时看的动画片和长大后看的电影并非一回事,那时的动画片,其实是作为“另一个世界”存在的。
又因“另个世界”的精彩和刺激远超“上学-放学-写作业”的真实世界,所以“两个世界”能丝滑的无缝衔接,于是儿童全神贯注、往来自由地穿梭其间。
对使用这一“异次元空间”的“超能力”,儿童是自然而然却又无知无觉的。
待到他们终于发现那不过是动画,真实的世界原来如此之大、事物纷繁复杂到超越想象的时候,童年便悄然终结——伴随创造新世界能力的黯然消退。
身处百草园或观看社戏时的迅哥儿,当时置身和面对的,就是后来消逝的“异世界”。
乡村“社戏”怎么能好看?
为什么好看?
首先是第一次见,其次他们都在船上,离得远看不清。
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并非遥遥眺望舞台上的优美布景,而是距舞台近在咫尺:布景旁的杂七杂八、演员的候场乃至凌乱的后台都一目了然。
更要命的是,这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大戏”他早已看过无数遍,以致心里再掀不起丁点儿波澜。
所谓“社戏”,就是人生。
以上所言也解释了为何时间会越过越快,而童年的光阴似乎特别漫长。
只有新奇的、能给人生留下印象的事物才会促使时间变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出国旅游时,时间似乎变慢了。
明明才过了二十天,感觉却像在单位工作了三个月之久。
因为归根结底,时间是由记忆决定的。
人生哪个阶段留给人的记忆越多,哪个阶段就越漫长。
当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稳定下来:不论日复一日的忙碌奔波还是百无聊赖的慵懒懈怠,抑或不得不与领导、同事频繁地社交应酬,其行为背后都深深刻着“厌倦”二字,厌倦不会带给人任何记忆——起码是人愿意回忆和有价值的记忆。
于是,时间就像脱缰的野马无情驰去。
直到某一天人终于惊觉:原来我已度过了这么长的时间。
他觉得难以置信甚而开始怀疑:这些时间是否真的存在过。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很多老人来说:连周围的人事都会转瞬即忘,生活几乎不会再提供任何“记忆”便悄悄溜走(所指并非阿兹海默症),因为一切都是“原来如此”、“早就看透”的。
理性面对这种情况愈发疲惫而麻木,时间在他身上失效了,60年和90年毫无区别,他最终活成了儿童期他的反面。
毋宁说:成了个机器人。
曾经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就这样消耗殆尽、灰飞烟灭。
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个趋向熵增的不可逆过程。
然而,并非没有缓解之道:降低自己的世俗欲望,重拾童年的乐趣与专注。
最后,以《柏林苍穹下》开头的画外音作结: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幻想着涓流成河,汇河成江,最后奔腾入海。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还懵懵懂懂,在他眼里万物皆有灵,而诸灵归一。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对一切心无杂念,天性率真。
他常常盘腿而坐,突然窜起飞奔,额前一缕乱发飘扬。
”
first里印象最深的一部,灵气十足,甚至不那么first。映后观众有提及这点,我非常同意。小孩子看了可能觉得幼稚,因为他们身在其中,而大人早已成了童年的局外人,看得清,看得真,更多的是怀念。只有长大了才会觉得小时候被各种小烦恼弄得愁眉苦脸的样子逗趣,因为将来要遇到的困难苦楚远比这些可怕多了。虽然被叫家长写检讨书罚站被人堵门是不太好受,但孩子的奇思妙想结合各种魔幻色彩的镜头给童年添色很多,导致看的时候一直在“还好长大了”和“我不想长大”之间横跳,但人终究要长大的。
影片原題《漫漫長日》:人長大後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但學校的一天對於孩童來說則可以非常豐富,甚至異常漫長,觀看時聯想到了在家中等待的小貓可能的時間感受。懵懂的孩童將學校視為遊樂場,尚未能了解權力、規訓和“閹割”的意義,對日常的暴力性與暴力的日常性亦一無所知。但與生俱來的自尊心、避免挫敗和痛楚的本能,以及對他人肯定的熱望,還是令其在追求“好事”發生的過程中逐步身入彀中,最終成為宏大敘事中個人喜悲無關緊要的背景板,並將此誤以為個人的成功。上述主題也是諸多青春片內核所遵循的基本敘事邏輯,而本片的取勝之處非僅在於對“人的社會化”這一母題的重述,而更在於一種鬆弛、散文化甚至可以說有些叛逆的電影製作手法。此外,仍然保有多數人業已失卻的天真,以及對童年時期天馬行空幻想的深刻記憶,則是本片已體現出的藝術家特質。
严重虚高,还不如树上有个好地方呢
挺有趣好玩的一个小片子,但内容上更偏向原片名《漫漫长日》而不是现在这个名字,本质上这是一部童年回忆片段合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成长线。多一星鼓励一下。
偶有笑点,故事稀碎,被铺天盖地的好评骗了,只有我觉得不好看吗?
童年之一种打开方式,但与我的童年差别较大,难以代入,不过确实有很多有趣的部分,小演员们都不错
呵呵,这评分把我给看笑了,7.7?好一个7.7!把一个习惯性撒谎以及丝毫不学习的小学生作为主角,要借此表达什么?孩子不能失去天性所以就可以没有人性?再者,一个作文0分的人配上这样老气横秋的台词是真的毫不考虑违和的么,他有这词汇量么?翻同学东西可以被翻译成有个性,甚至能被树为榜样,呵呵,育儿还是育贼呢?从头到尾都在倒反天罡,另类或者超脱的底线至少不能不法吧?这能给高分,让我不禁怀疑这些人到底是用哪个视角在观影的?至少我是绝不会让我的孩子去看这种立意的片子,给个一星纯因为更低就不能评论了而已,不然负十分都不够。
不管有没有致敬哈利波特,它都足够儿童视角了,以至于我觉得小孩子没有能力拍电影使得这种闲散的童趣电影都差点没机会来到这个世界,感谢还有极少数的成年儿童被保护下来,在三十岁拍出这样的电影。爸爸缺位的朱同,妈妈缺位的贺娜,爸爸打人的张秋,但他们依旧野草般使劲活着,幻想手心里慢慢地写一个好字一切就都会好起来。我不曾看到一部电影能如此直观地呈现一个无聊课堂里开小差的孩子脑海里的具象画面,我突然又进一步理解了学校里的一些孩子。一本正经地胡思乱想,一片好心地惹麻烦……他们应该都来做PBL。即便没有这些,没有最后那段被时代召唤后的假笑,这也是个好电影,因为太可爱太好玩了!这个标准现当今有几个电影能实现呢?憋尿想象中不断增加的豆浆袋,每个不当行为后面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窗外连续翻跟头的老师大斗外星人……
成人臆想的儿童天真,而且想象力十分匮乏,都是一些陈旧的元素和桥段。整部电影非常沉闷。
观影时我在想,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反正我从成年人的角度观赏,感觉很怪诞,朱同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不知道儿童看了会不会觉得好看。
《我们仍未知道那天的朱同同学有没有超能力》。朴实自然、生动有趣的儿童视角,任何一件平平无奇的小事都能在孩子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配乐都能及时地锦上添花。但费了大劲地转了个两小时车程的学校,说不上就不上?转学就是为了拍电影是吧?什么神仙学校啊?还教织毛衣!?
太平庸了!完成度很低,节奏慢,立意也平平。剧情稀碎,导演完全没有叙事能力,几乎都是一些童年要点的集合。浪费时间和金钱,从标题就能看出来是个“伪儿童片”,再次被郫县8.1的高分骗了。这种片真是活该没票房。
我完全可以理解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点在于什么,因为朱同小朋友这一天发生的所有事情确实就只是像小学生流水账一样,平平淡淡没有起落,没有一般故事该有的峰回路转与高光时刻,最精彩的部分(例如在我看来是数学老师大战外星人,和手心写好字心情也变好)之所以精彩也源于朱同的想象,实际一切并没有发生。可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名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超能力还没有被规训和扼杀掉的小孩会拥有的一天:我到现在也都记得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住在那所乡村小学的教师宿舍里,漫长的夏天午后没有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我就会在大人睡午觉的时候躲在背阴的洗手间里,看着地板上方斑驳的绿色墙皮,想象它们的形状来编乱七八糟的故事。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我比较早就变成了那个扎两条麻花辫的好好学生,是上大学之后才慢慢变成现在这个体系里的朱同小朋友。
#FIRST 挺工业挺有意思。后半段渐入乏境。没想到上映后会爆,说明观众素质也在提高,祝福导演,期待下一部。
标签应该有“恐怖”。不被认可的身份焦虑,处处映射着权威与压迫,各种魔幻只是逃避现实的荒诞臆想。个体成长最终屈服,妥协,失去了超能力,被一个灿烂无比的“好”字规训了。
额。。。熊孩子总是内在优秀的,乖孩子总是木讷不堪的。我就想说所谓大人的反思和批判,有没有考虑到乖孩子的感受?
白瞎了小朋友们这么好的演技
“杂草,长在体育场围栏外面,长得可好啦!”可是我的朱同,长在体育场围栏外面的谁说一定是杂草?你是那朵最自由的花。
我猜导演一定听过“北下关小学”的脱口秀。复制一个友邻评论“加入到集体,露出假笑,那就是你丧失超能力的一天。”
大可不必,也没那么有想象力啊😅😅😅,幸亏没去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