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公映的第一天在口碑上遭遇滚滚差评,综合微博认证的影评人的言论,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即便没有打破《富春山居图》的底线,但也远够不着《小时代》的上线。
影评人当中,戛纳电影节中国唯一青年评委magasa最先给予《私人订制》彻头彻尾的差评,称其看得令人满腔怒火。
到底《私人订制》的人品出了什么问题,现分享一下众影评人官号评论。
magasa:人有喜怒哀乐,剧为什么只有喜剧和悲剧呢,应该有一种叫“怒剧”,《私人订制》就是。
真的可以让人看得满腔怒火,世上竟有这样没有羞耻的电影!
过去是冯小刚为大家制造流行语,现在沦落到抄老段子和网络俗话,我一点也不意外,和春晚取向很配,怪不得中选。
说郭敬明和《富春山居图》不好,导演水平确实有限,看得出他们像Ed Wood一样努力,冯小刚是铁了心来糊弄你。
过去说非1非2烂,有人说里面有“老男人的情怀”,我看这次还能发明什么说辞。
文白:《私人定制》想告诉我们什么:1,官员腐败是群众导致的,不是他自己的原因;2,不喜欢俗的都是神经病,此生只配弹棉花;3,有钱人过得真惨,穷人比有钱人过得好多了;4,中国遭遇污染,需要道歉的我们,而不是政府更不是企业。
这些逻辑很眼熟,在一些报纸上似乎总能见到。
大旗虎皮:《私人定制》不尊重电影,瞧不起观众,没有人物和结构,只有广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编几个笑话逗你玩,再把电影作为公器说两句狠话。
但就这么几段“笑话”、几句“狠话”,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不新鲜!
对权力、艺术和金钱的讽刺太偏激,而毫无效力,如果影片太滥可以导致停盘,那要警惕被华谊套牢了。
影评老大爷暗夜骑士:微博、微信上全是议论这个片子的,口碑不妙,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今晚还打破了《钢3》的内地“零点场”纪录。
我因为片子看得太多已近麻木,雅俗都能接受,不管是玩儿故事情节还是言语段子也无所谓了。
刚一个人电话跟我聊,说了一句话,他觉得张艺谋应该能欣赏得了这个片子。
大奇特: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不良生:看过《私人订制》:大家满怀初心迈入午夜厅,掐着大腿一路挤笑,散场时面面相觑尴尬回家,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章节太碎,台词太满,结尾变成环保朗诵诗;可圈处是宋丹丹体验了一把富婆之后孤独走回自己昏暗的小胡同一幕,全城灯火辉煌,而人生各自明灭。
荡科长:《小时代》比《私人订制》好看,就这样。
何小沁:谁自掏腰包去电影院看这,谁才是真正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在众多影评人差评带动下,《私人订制》的豆瓣评分已降到5.5分(12月19日上午9点),目前还在持续下滑中。
1、“片名为什么叫“私人定制?
”,冯小刚说:“经常在时尚圈看到‘定制’。
其实也可以叫‘甲方乙方2’,但就为了躲这‘2’”。
2、“范伟那个故事是否有影射?
”,冯小刚说:“没有没有,中国电影要想搞好,千万别聊这个。
领导都不聊这个,咱们爱聊这个,中国电影还怎么弄啊”。
3、“片头‘纯属虚构’是之前加的还是后来加的?
”,冯小刚说:“加上的。
就是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我拍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
钱在有些时候是王八蛋,但有时候也是亲人。
钱现在就是‘政委’,以前政委给你做思想工作,现在把钱往那一摞,这思想就通了”。
4、在微博中冯小刚称:《私人定制》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 分。
5、“最后那个笑话是网络笑话。
以前你的作品很少采用网络笑话,现在为什么要用?
”,冯小刚说:“我觉得这个笑话的思路太有意思了,也很适合葛优。
过去很多东西来自于生活,现在网络也是一种生活。
而且网络上有很多特别有智慧的人,高人,特别高”。
6、“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创作心态有何变化?
”,冯:“拍这个电影心态特别简单,就是拍个快乐的电影,大家觉得我应该拍的、葛优应该演的贺岁片。
因为每次贺岁片出来,观众经常拉着我和葛优说‘特别喜欢看你们的贺岁片,高兴啊’。
能让这么多人高兴,是一积德的事儿,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
7、“李成儒那一段,关于雅俗的探讨,是不是你内心的写照?
”,冯:“王朔写的这一段,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挺有意思。
我们拿别人开涮别人不乐意,拿自己开涮不会招惹谁吧”。
8“《甲方乙方》是一气呵成的,每个故事之间也有联系。
《私人定制》的故事非常荒诞,而且第二个故事和其他故事风格不太一样。
”,冯:“其实都挺荒诞的,都没有可能。
我们弄这戏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合理性。
第一个故事叫‘不正经’,第二个故事叫‘不着调’,第三个故事叫‘不讲理’。
创作的时候有这三个就特别解放,所以最后来一个歌叫《解放》。
拍喜剧要是有一堆合理性就没法写。
喜剧就是虚构”。
9、“你同意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吗?
”,冯:“观众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能说大多数吧。
观众既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引导,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你,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宣传海报里看到杨重的名字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续作,承接那部24年前的作品。
看完电影我觉着有时候不期待反而不是一件坏事,否则透支了满足感实在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是不期待似乎又不太可能,各种渠道都充斥着对作品的宣传,不看不听根本做不到,又没有被麻木到根本不在乎,于是可怕的悖论就这么产生了。
如果说影片的故事模式承接了《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还不如说这是一个三部曲中的小弟弟。
大哥是89年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巧的是当年那部戏里葛优所饰演的也是一个叫做杨重的人。
相信编剧王朔在这部戏里给葛大爷的名字是有意为之的吧。
从当年的“三T公司",到后来的”好梦一日游“ 再到如今的”私人订制“。
替人圆梦当真是在电影中一个独特而又极富吸引力的行当。
开篇黑白的色调下纳粹手下的苗圃小姐让我直接穿越回了当年李琦演的那个川菜厨子。
只不过一个想要宁死不屈,一个想要守口如瓶。
但这场铺垫的戏有些上不得台面,肃杀环境下冷不丁蹦出的方言的确制造出了笑料,但是情节着实有些冷。
大体上来看这三个小故事最出彩的就是范老师的老干部戏份,堪称标准的姑苏宣传片,想必西溪之后,苏州将会再次火起来。
台词设计承接了王朔和冯小刚一贯的京味儿幽默,演员表演起来也是驾轻就熟,这本就是冯氏幽默最擅长的部分,因而也最出彩。
个人认为戏谑和讽刺才是冯氏喜剧的精髓,当年看他的电影犹如听相声般过瘾。
老干部的梦.......差点打成双规老干部........ 是段曼妙的美梦。
至于后面,李成儒的部分实在有些无力吐槽,郭老板和周掌门的雅俗之争好像都已经过去好久了,旧茬重提真的不怎么新鲜,而且情节设计犹如大学生的回家作业,着实感觉不到诚意。
精神追求的烘托有些过了, 有些不伦不类,影院中也明显感觉到了观众在这部分失去了笑的功能,与其说是前一部分太好了透支了观众的笑点,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部分太差了麻木了观众的神经。
名导演的梦......是段枯燥的春梦。
丹姐的戏份比上一部分稍好一些,题材固然老套好歹有演技压阵,但是再好的演技真的也会败给剧情的吧。
有钱人就一定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就一定要砍价往上砍?
不往下砍?
那恐怕不是有钱人吧,是有病的人吧。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我的确没见过哪个神经病跑到饭店里大吼今天我掏钱的,她并没有入戏啊........丹姐的梦........是段尴尬的清新梦。
老干部的梦境里定制团队着力追求了真实,名导演的梦境里团队追求了扯淡,丹丹姐的梦里团队追求了过瘾。
但是三段的结构安排使得头不是一般的重,后面的两段拍的实在感觉不到诚意。
至于奉送的段落我只能说冯导的心真的好大,给所有人道歉让我想起了当年齐大妈跑到”好梦一日游“让小哥儿几个上街夸群众的戏份了。
一人一段忏悔真沉重,包括导演和葛大爷的结尾的对话,段子太老了完全失去了笑点,这样的安排感觉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电影演完了说了什么几乎没记住,那既然如此安排这段戏有啥用?
打公益广告吗?
戛然而止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吧。
这么多年我依然清楚的记得《甲方乙方》的结尾,在漫天的大雪里,杨立新走过挂满灯笼的走廊,红彤彤的画面响起了姚远的对白: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
这事儿应该得从《渴望》说起。
1990年首播的这部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可谓万人空巷。
全国人民争先恐后观看,为挨千刀的主人公刘慧芳女士流了不知多少眼泪,收视率达到空前的90.78%。
作为当年大众文化滥觞之一,《渴望》的热播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部电视剧的主要创作者中,有几个人后来声名赫赫,其中之一是王朔,任策划;另外一个就是冯小刚,当时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和郑晓龙、赵宝刚是同事。
《渴望》的热播,头次让王朔他们“领教了大众文化的可怕煽动性和对其他艺术审美能力的吞噬性”,当然也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
更为恐怖的是,类似电视剧《渴望》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产品也叫通俗文艺作品”,其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化的,完全不必讲究什么艺术抱负或者文化立场。
其编剧过程“像做数学题,求等式,有一个好人,就要设置一个不那么好的人;一个住胡同里的,一个住楼的;一个热烈的,一个默默的;这个人要是太好了,那一定要早天平另一头把所有倒霉事扣她头上,才能让她一直好下去”。
也就是说,“所有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预先分配好的,像一盘棋上的车马炮,你只能直行,你只能斜着走,她必须隔一个打一个,这样才能把一盘棋下好下完,我们叫类型化,各司其职。
”与之同时大众文化另外一个响当当、铁的规律是:永远不要同情有钱人!
但在当时王朔、冯小刚他们看来,大众文化就是俗。
“艺术不是为大众的,这个观念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还是想当一位脱俗的艺术家,“我想写的还是能够自我满足的小说”,他们的骨子里,怎么说——其实就是雅。
即使在当时,王朔已经被定位为一名大众文化的干将,并且早成公论。
市场经济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普罗大众对大众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那个时代流行“下海”捞钱。
无论是俗是雅,在钱面前一律平等。
更何况是聪明成了人精的冯小刚,义无反顾一头扎进大众文化的汪洋大海里,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从《甲方乙方》开始,《手机》、《非诚勿扰》票房纪录一个接着一个,无论好坏,打上冯小刚、葛优的名字,电影就能卖钱。
说了这么多,回到《私人订制》。
明眼人都能看出,第二部分里那个拿奖无数、功成名就的国际大导,自嘲的就是冯小刚本人。
敢于在电影里拿自己这样开涮,联系到影片上画前“广告收入8000万已经盈利”的新闻和冯小刚说要用这部电影给华谊还钱的言论,冯小刚这一次是彻底撕下脸皮,赤裸裸打着鲜明的旗号地来捞钱。
间接说明,在群众面前,冯小刚本人还挺把自个儿当艺术家的。
之所以捞钱有这么个自信,除了冯小刚、葛优、王朔这三块金字招牌外,他自认为还算把住了大众文化的脉搏。
这个脉搏就是渴望里总结的那两条:类型化和绝不同情有钱人。
自认掐准了群众命根子的冯小刚,当然敢随便炒几下隔夜剩饭端出来卖,而且还信心满满地夸下海口能卖好。
别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卖得还真好。
从相当数量的豆瓣影评人看来,《私人订制》的粗糙程度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恶评如潮理所应当。
三段式的故事令人难以忍受,笑话都是在隔靴搔痒。
镜头语言支离破碎,常常一个吊臂上去一个大景,情绪刚刚上来本以为会接着推进,但转眼就硬切过去。
连郭敬明都懂得用个稍显流畅的长镜头,冯小刚堂堂国际大导,竟然从头到尾都是正反打和硬接。
绝对负分滚粗,不如《小时代》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同十几年前的《甲方乙方》比,《私人订制》更是应该堕下十八层地狱之中。
但我为什么还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呢?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之中提出了一个审美学的概念:“坎普(camp)”。
作为一种现代的、复杂性的变体,坎普难以谈论,无法用语言清晰定义。
为此,苏珊•桑塔格不得不写下58则关于坎普的札记,以对坎普这个概念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说明和形容。
类如:1、先就一般而论:坎普是唯美主义的某种形式。
它是把世界看作审美现象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即坎普的方式,不是就美感而言,而是就运用技巧、风格化的程度而言。
8、坎普是一种以风格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不过,这是一种特别的风格。
25、坎普的标志是那种铺张的精神。
坎普是一个身穿由三百万片羽毛织成的上装四处游荡的女人。
26、坎普是一种严肃规划自身的艺术,但它不能被全然严肃地对待,因为它“太过了”。
27、一件作品可以接近于坎普,但无意成为坎普,因为它已经达到了效果。
……电影审美上的坎普非常好辨认,例如加拿大天才少年泽维尔•多兰的戛纳获奖电影《双面劳伦斯》,以一种极致的、边缘的、野心勃勃的、史诗性的“多兰美学”,构建了一个变性人和他女友纷繁的世界。
这部电影达到了令人昏昏欲睡的168分钟的长度,充斥着各种花哨的关于浪漫和信仰的想象。
多兰对于他的美学的道路上发足狂奔,超越了王尔德,一头扎进了染坊。
《私人订制》属于坎普之列,但它是属于另外一种不那么容易辨认的坎普,喜剧审美上的坎普。
这大概就是坎普定义之人云亦云、仁者见仁之处。
作为一部喜剧片,它被制作出来是试图博得大众的喜爱,但是因为主要制作者(冯小刚、王朔)对于大众的轻蔑态度和长期在喜剧制作过程中积累的技巧,令本部电影在审美上产生了便宜。
它不再是一部喜剧电影,而是一部“坎普”的喜剧电影。
首先,制作者导演冯小刚也好,编剧王朔也好,甚至主演葛优,从主观上完全放弃了任何艺术抱负和文化立场。
尤其是写完《我的千岁寒》之后,在《非诚勿扰2》里大发人生感慨的王朔,几乎是随意拿出了这样一个东拼西凑的本子。
他不再夹杂私货,而是彻底放弃抵抗,将过时的笑话装进“顽主”这个类型化里的模式里搅了搅,就交了差。
冯小刚也同样放弃了任何视觉语言上的努力,只有葛优用习惯性精准的演技演得煞有介事。
其次,制作者拼命回到制作《渴望》的那种媚俗状态,连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对观众的讨好和笑脸。
不管是高大的“私人订制”户外广告的设计,还是每一段字幕上艳俗的字体及其蕾丝花边,以苗圃为首的夸张的咯胳肢窝式表演,对一千亿无穷尽不厌其烦的阐释、对富人和高官漫画般想象,都好像在把观众像姑奶奶老佛爷一样供着:求求你求求你快笑吧,一定要笑出来!
第三,就是对社会民众心态的准确把握,确保不惹恼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
比起春晚小品,《私人订制》至少出现了讽刺这一技能,但每一讽刺都适可而止,以不生气为界。
如范伟演的像蛤蛤哥的官员,李诚儒那个国际大导,作践得都能让人接受。
关键时刻还抒发一下高尚情感,如同小学作文里作个思想升华。
尤其是宋丹丹那段儿响起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插入得及时到位估计许多观众都要掉眼泪,煽情手法比倪萍姐姐熟练多了。
尤其是最后“道歉”一段,用过时公益广告的方式向全党、全国人民和人民的后代一起献媚,给群众舔屁沟之认真,连上帝都要发笑。
群众里面有坏人,说得就是这群在豆瓣给《私人订制》打一星、在微博上编段子的影迷们。
面对这部难得的“坎普”喜剧电影,多数人入宝山而空回不说,反而极尽嘲笑之能事,殊不知你们就像葛优早就用电影最后那个老段子说的那样:捐自己东西的人是傻逼!
冯氏的喜剧里我记忆犹新的段子有两个,一个是《甲方乙方》里姚远使坏让李琦“打死我也不说”;一个是《没完没了》里傅彪喝醉了娇羞的抱着瓶子喊得“十三,路易的”。
后来冯小刚不怎么拍喜剧了,就出产了一票自以为能抗住贺岁档期的烂片,所有的片段加起来都不如曾经冯导一部电影的笑料好看。
但后来想想,其实冯导也回不去了,后来拍摄的不是《唐山大地震》、《1942》这样沉重的不得了的历史题材,就是《非诚勿扰》这种水的不得了的爱情故事,思想觉悟也许是上去了,嘴角却也耷拉了。
喜剧于是成为了冯导胸前的一抹护心毛,平时可以金刚护体,在近两年饱受质疑时还可以拿出来挡挡煞。
冯氏喜剧无可超越,有人说是因为王朔,有人说是因为时机好,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什么叫做市井幽默,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集合,这逗贫玩好了叫艺术,调侃做到位也就是幽默。
但只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就是市井幽默一定要扎根于市井,想要把这种幽默发挥到极致您就必须把桌子上那瓶红酒换成二锅头。
只是冯导后来火了,华谊兄弟估计也入股了,名人做久了喝惯了法国的葡萄味,估计是再也尝不来这56°的牛栏山了。
关于这差异我就举两个例子:一是色诱,《甲方乙方》里对李琦饰演的厨子使美人计,刘培小曲一唱青衣一扮那起的是范儿,魅惑不脱衣,利目三分笑,到了《私人订制》里李小璐上来那就是开的和高叉泳裤似的泳衣,又是摸背又是湿身,不但肤浅的露骨还色诱的毫无水平,尽显这高层社会的美色奢靡;还有帮富人圆梦,《甲方乙方》里姚远他们把一有钱人支边远山区受苦,人趴在山头足足等了他们几个月,上了车就不下来誓要与龙虾鲍鱼过一辈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私人订制》里帮最俗导演圆梦,先搞了个什么雅俗的分析,然后就开始胡编乱造,甚至炮制出换血、“雅中毒”等毫无笑点可言的桥段。
这叫搞笑吗?
如果是,这和低成本忽悠人的恶搞电影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所以《私人订制》尽管打着致意《甲方乙方》的头衔,尽管看上去好像是《甲方乙方》的升级版,但绝对难以望其项背。
值得肯定的是,冯导电影景色更美了,场景更宏大了,钱一定是没少花,不过生拉硬拽几个笑料,葛大爷牵头几个年轻人组起的草台班子也敢来提传承实在有些扯淡。
他们口号喊得震天响,效果还得靠票子堆起来。
冯导大概是忘了,钱是好东西,但也不是最好的东西,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观众的审美,比如口碑。
我不知道王朔是给了冯小刚一个完整的剧本还是只给了他几个搞笑的段子然后冯导就自己策马奔腾了,《私人订制》的故事性和连贯性都不足以成为一部合格的冯氏喜剧,它本身就是个悲剧。
至于冯导,我只能说,上面的风呼吸的太久,就不用和我们一起幻想着还能接地气了,咱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我看过回来在豆瓣上说电影好,居然有人问我收了多少钱,我他妈就是觉得好。
第一个故事是对权力和人性的无奈,范伟演的太好了。
第二个故事是对俗的赞美,其中那个雅过敏特别逗,给那些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特别清雅的人一个响亮的大嘴巴,俗就是生活,别以为自己成仙了。
第三个故事是对普通人的关爱,我特别喜欢宋丹丹的北京腔,我奶奶过世之后就没人说过这么土语,我听着特别亲切,当然这是个人感情有个细节,宋丹丹过完一天几百万也就凑合花生活,回到胡同口那家“驴肉火烧”小店的胡同,我又心酸又想笑,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这些故事每个都让我感慨,唯一觉得不好的是白百合,李小璐还有那个男的都太嫩了,如果换成徐帆和刘蓓和何冰就完美了。
哦,对了,《甲方乙方》原著是王朔,好梦一日游为什么要去大街上夸人,小说比电影表达的更深刻,你们先去看明白原著,加上王朔这么多人对人性的沉淀就明白了。
反正我觉得很棒,今天冯小刚在微博上骂的我都替他痛快。
当然是骂的那些所谓的影评人,作为一个导演,既然是出来卖的,就得不怕被骂
我就觉得冯小刚骂的挺好,不就特么提了豆瓣么?
又触碰很多人小敏感神经了,刷屏说这逼事。
就骂你了怎么的,说你们不懂蒙太奇还真较真了。
大人骂你小孩狗屁不懂,你就对付,我怎么不懂狗屁了?
我懂好多狗屁呐!!
就是真的很多假影评人假文艺青年就只会敏感,尖酸,刻薄,哗众取宠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事。
骂谁谁知道。
还有那么多领骂的,真费解。
大家都有话语权,怎么就不让人说话呢。
很多影评人就是从头至尾都不待见冯小刚,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诺兰,用环形结构放个屁都是九点几分。
难道不需要反思吗?
影评圈太脏了,偏见,傲慢,崇洋媚外,不懂装懂,哗众取宠。。
骂两句杀杀菌我看挺好。
请允许我先短暂地高雅一下。
————————————————————————————2003年,杭州,当时的我还是一个非常高雅的艺术院校的学生,钱塘江畔,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
每天都是讨论莫奈、高更、安格尔……一串现在已经都记忆模糊的名字的高雅人士。
那年我在美院的老师因为搬家而留了一台电视机、一个VCD、一张《大腕》VCD给我。
六人宿舍里,当时因为临近毕业只剩下我一人住,看了好多遍《大腕》,在一个高雅的环境里,只有《大腕》带给我无数欢乐,以至于很多台词都能背出来。
200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现在想来,就算彻底地告别了高雅,往俗这条路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就在我往俗里走了一步的时候,我敬爱的冯导却走向了高雅,连续拍了《夜宴》、《唐山大地震》……简直让我措手不及。
所以2013年,在电影院里,看到《私人定制》的时候,简直眼泪都出来了。
————————————————————————————什么是贺岁片呢?
不就过年让大家高兴一下的电影嘛?
有点思考,不用那么深,就够了。
所以求求列位,不要逼冯导最后拍《夜宴2》来贺岁了。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都变了,你让这帮人,再拍一个当年那样的屌丝电影,那是不可能了。
就像你让张艺谋再拍个《红高粱》一样,他拍不出来。
所以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
是冯导有钱了,还想着娱乐大众,并以此为目标来做。
屌丝的时候娱乐大众,有钱了,还想着娱乐大众,这才是冯导演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你看那些《英雄》《无极》就知道这帮人有钱了就拍不了好电影了。
但冯小刚还可以,至少没让我们失望。
我很奇怪,那些在网上骂声不断的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贺岁片才会觉得好?
牛逼电影多了去了,看都看不完,好好在电影院里高兴一下才难得。
就像第二段里面,大导说:把你们喜欢的都砸了,就是你们不喜欢的,就是高雅了。
那,你们到底喜欢的是什么电影?
我就真心疑惑了。
别总是不知道啊。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总知道不喜欢什么啊。
所以,影片临近结果。
葛优说:那些有钱都很累,没你过得开心。
是的,就像冯小刚,他也过得不开心。
但是他还豁出一张老脸,为人民而娱乐一下,多不容易?
他要是过世,我一定去送张大横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还得是个喜事。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
那个。。。
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
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
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
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
我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
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
”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
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
真够酸的!
《私人定制》可以称得上是《甲方乙方》的续集。
15年前《甲方乙方》里公司标语是“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今天《私人定制》里公司标语换成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显得更加直白和愤懑,这里说的“恶心”不是指为满足顾客的一切要求,放低身段,委屈自己,不是指感情上的好恶,而是王冯(王朔、冯小刚)俩大爷对现实的一种戏谑的吐槽。
网上有人吐槽这部片子是“洗剪吹”,从整部片子的结构来看,我也赞同。
并且我要吐槽,白百合真心是穿上衣服好看些,不要奶完孩子就出来炫耀资本,她还是更适合都市小清新文艺女青年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范伟。
当范伟还是脑袋大脖子粗的范厨师时,有人评价其演技已达到“寓庄于谐”的境界,这次抵制诱惑拒绝腐蚀的范司机给我们带来的表演,不夸张不做作,符合中年王朔调侃不失内敛的语言风格,除了口音稍显标签化外,整个戏让你有一种咧着嘴、心里乐,绝不至于放声大笑的体验。
范伟的表演,已经值回票价了。
豆瓣影评“1997年的《甲方乙方》银幕上放的是别人的生活,新鲜好玩,欢乐好看。
2003年的《私人定制》银幕上放的都是自己,可哪怕自己多么讨厌这样的自己,散场之后还会继续这样活下去。
”我想说,这是有力的吐槽,却让我获得了无奈的吐槽感受。
凡是冯小刚贺岁片,心中默认就是广告烂片。没想到这个剧本出乎意料的有深度,竟然让植入广告们都没那么讨厌了。从导演角度无论叙事场景人物等等依然都拍得很俗,但其竟然能在内涵上超标,真让我刮目相看啊。
要讨好别人最终只能两边不讨好,大概赚钱比较重要吧,太失望了。
还蛮好笑的
开场太长,不过亮点颇多;范伟很2;一腔俗血是轻轻的讽刺;有钱的梦其实很残忍;最后一幕简直多余。抖了很多网络词汇。葛优是全剧亮点,当之无愧台柱子。全片的亮点是2个女主角其实也蛮有料的,李小璐入演艺圈这么多年,是隆了还是二次发育了?为乳沟们+1分
哈哈哈哈,不仅仅是烂的原因吧,让人焦虑了都。一个司机花那么多钱就实现这么一个破白日梦,这样的故事你告诉我是写实,讽刺现实哈哈哈哈,怎么可能!!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还有好好干等哥给你娶个嫂子哈哈,不过最后的结尾让人思考,整部片子应该是为了最后。
甲方乙方的第二部...不过节奏慢了点儿
恶评如潮的电影我一般都觉得还行,笑得时候挺开心,针砭时政的时候也听到位,节操底线够了,还行~
这部电影嘲笑了土豪嘲笑了屌丝嘲笑了官员嘲笑了文艺青年,但其实这些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精英白领和新富阶层这两个大群体蹲在影院里继续看着他们生活中就看不起的那些人出洋相呢
说是纯喜剧,全场下来却很难爽快的笑出一声。所有段子都像在逼你笑,打着去年《泰囧》《西游降魔》的贺岁喜剧幌子,看完果然觉得连《小时代》还不如。
这或许是冯小刚拍过的所有电影中最烂的一部,也肯定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烂电影前5强。且不谈论那些高大上,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只想找部电影开心一下,但它连笑点都没几个。冯小刚想通过这部电影补1942票房的坑?别开玩笑了,只怕这部造成的损失比1942更多。
一坨高雅,呵呵;这片子里有句台词怎么说的来着:"以前挺接地气一导演,现在俩脚不沾地儿了",打包原封不动就可以送给冯小刚,换俩字就能转送给王朔。
真的,如果有谁看了最后道歉的四段还觉得感动,赶快跟他绝交。导演都说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你们还真觉得被成全了没被恶心到,我被恶心到了!两颗星给前面的黑白戏和李小璐给我的一点点改观及勉强挤出来的笑。
如果和”甲方乙方“比,或许使我们的眼光有所提升,或许片子没有那么纯粹的娱乐,或许更多是为了讽刺和提升高度,不过,总体而言是不错的,本意是好的
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冯小刚是想向我们阐释一点东西的,只不过有点自大了,就有点惹人讨厌。李诚儒演的就是就是冯小刚想骂的吧,不过冯导,您倒是一心走着自己的平民路线骂那些装逼范儿,其实在您心里想着俗到极致也就是雅了高端了吧。还是送您俩字,傻逼!
只有范伟那段能看嘛
不喜欢冯导也不喜欢影评人 客观讲啃老本不太好
怀着对王朔老师的无比期待和之前耳闻的烂片传言看了,桥段是甲方乙方的复制,可演员差了一大截,几个配角完全不搭葛优,没有刘蓓那种北京大妞的劲儿。导演和剪辑应该是没太用心,领导的那个章节太过冗长。可能是哥几个拍给自己看的吧
这将是我和彭彭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无论如何都是好评王朔头一次烂的像屎,冯小刚镜头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灯光还有些看头
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