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豆瓣分高的吓人。
不要在这谈鸡汤好吗?
这片子的剧本和拍摄完成度真的不到7分……坚定给6.5分。
文本还是有小说改编的问题,有点散,流水账式选取素材,前半段ok.叙事连贯,在构建小奥吉的心理成长空间,带个我们太多amazing 的视角和儿童的美妙想象力。
猩猩人的出现,小宇航员跳跃的高速镜头。
很舒适。
虽然已经出现叙事上的问题。
而后因为人物多,分为4个人物视角,中间又随意回到奥吉视角。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清晰,让人很奇怪!
不是叫奇迹男孩吗?
姐姐这个人物没有铺垫,上来失去了多年好友,又火速被路人黑搭讪……故事讲的不好。
因为文本就不清晰,时间仓促,莫名其妙的悲伤。
姐姐朋友的视角……OMG,看到这里。
不知道有原版小说的我都会看出来电影格式太死板了。
这种多视角讲的好叫用一根线串珍珠,人物严丝合缝,给人立体感多面性,引发人思考,留下解读空间。
串的不好,就像这个电影一样,仅仅充实剧情,按照小说文本讲述各个人物心路历程……很小学生。
小主角还行,不过人物心里成长真的就那样,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导演才华有限,视觉语言真的很表面,只是完成而已……不乏有亮点镜头和构想,但很少。
全篇看起来不娴熟,也没有多大审美,所以让人把心思放好到故事上了,看人物去了。
小反派朱利安莫名其妙认识到自己错了。
试问霸凌的熊孩子都能不用任何惩罚和教育就能改邪归正。
不要说这是小事或者孩子本是善良的,不好意思,孩子父母那样教育方式。
他多次写纸条咒骂奥吉。
嗯。
绝对性格有瑕疵。
太尴尬了。
还有那群小伙伴救了奥吉和杰克……我以为他们出来是挑衅的哈哈。
粗糙,强行往回找补,就是为了鸡汤式抒情。
我理解,这样一个好莱坞式故事,怎么能允许歧视孩子的人出现,大家都是善良的啊!!
be kind!有时候讨厌这样的故事,觉得真的是Hollywood!但是选对了演员,颜值太高,演技也不错。
看的赏心悦目是真的。
所以鸡汤能喝,但真的是烫嘴。
这样的故事大家也就在影院里多多感动把。
一出了门,就忘得差不多了。
顶多记得:我们一定要善良?
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在苦战,需要互相支持。
最后尼玛为什么要在杰克摔倒时给石头特写啊!
杰克逃出来还摸了摸头,虽然没有给血的特写。
这一段镜头语言真的让人条件反射杰克是不是下一步要die (没错,国产剧下的蛊,感觉这是一套深入人心的视听语言哈哈哈,影院的人都"啊啊小帅哥会不会死,什么时候会死……")。
也不怪导演,他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观众都被头摔在石头上以后会失忆或者go die的套路弄习惯了……片子可以看,毕竟有猎奇性在这里放着呢。
不过,真的不值这么高的分啊!!
问一个问题:如果若干年之后你有了孩子,但ta在心理、生理或者外表上跟别的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比如外貌奇特、智力欠缺、自闭抑郁,你还会尽自己所能抚养ta成长吗?
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一直养着,这个孩子直到八岁都还不怎么会说话,逢人就喊“爸爸妈妈弟弟”,三个他最亲的亲人。
就像很多智力欠缺的孩子,他的诸多行为比如不脱裤子就大小便、乱喊乱叫,都让人十分不解,当然更难以忍受。
在他八岁的那一天,父母带着他上了一辆火车,在火车发车前父母下车了,然后鸣笛声响起,火车呜咽着跑向远方,“他“也没了音讯。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家乡,想来距今应该得有二十年了。
”他“比我稍大几岁,我们两在这个世界有交集时间段里我才刚刚出生,因此对他没什么印象。
这些事是我的家人后来告诉我的,可即使只是在别人不经意的口气和语言下说出来,”他“都给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象。
《奇迹男孩》的故事跟这完全相反,为了帮助外貌奇特的孩子融入社会,母亲放弃了硕士学位在家一直带孩子,并充当家庭教师至五年级;父亲逗比的言行下藏着一颗深爱儿子的心;姐姐同样经历着青春的苦恼,可她依旧对弟弟保持着善意。
片尾奥吉带上学校奖章的时候,他接受全校师生家长的掌声,就像五十年前美国开始接受黑人一样,长相奇特的奥吉在电影中也被接受了。
《奇迹男孩》作为电影,里面还是有很多戏剧化的片段,比如分得那么清楚的好小孩和坏小孩,比如开了挂的奥吉的智力,比如好小孩战胜了坏小孩。
《奇迹男孩》就像是一篇美好的童话,尽力保持着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可它终究只是童话,让我们向往,却不能成为实际生活的准则。
有一部纪录片叫《远山远处》(英文名”the horse boy“), 大概内容是一对夫妇生了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为孩子采取了诸多现代治疗方法,无一奏效。
后来他们把孩子带去了外蒙古,寻找草原上的萨满(类似于祭司那种人物),希望通过超现实的方法治疗孩子。
最后孩子被治好了吗?
片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的父母在经历了数年的现代治疗和数月的蒙古之行后似乎变得更加通透了,正如他母亲所言”不论他是否被治疗好了,也不论他能不能变得跟正常孩子一样,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再想着去改变他,而是拥抱他的独特和古怪,我爱他。
“不想着去改变,而试着去拥抱独特、差异、多元。
尽管我的生活经历撑不起对这句话的理解,可我还是很喜欢这句话。
不管这句话在现实世界的执行中会是多么的艰难,我依然会在这些文字中看到自己注视的双眼。
回到前面讲的那个故事,我并不想去责备谁。
面对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所有的亲情都会被不可理喻的行为所磨灭,在日日夜夜的折磨和纠结中,随着孩子年纪渐长,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会不期而至。
再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如果我真地碰到这样的事,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会尽可能地帮助他成长,帮他获取这个世界的承认,这会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所以如果某一天我意识到以我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水平无法帮助他在这个世界获取作为生命的尊严时,或许我也会放弃,我也会在站台看着火车呜咽地跑向远方,而在之后的夜里泪湿被衾,渴望那个面孔走进我的梦里。
可既然要放弃,那前面为什么要坚持呢?
或者说既然看不到希望和结果,为什么要坚持呢?
我不知道,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在中学时期,我认为这些答案是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所以我拼命的写文章说服自己,追求通透,追求顿悟。
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答案。
如今我认为很多事情去坚持了才知道答案,可是不知道答案往往又很难坚持下去,这是一个悖论,我解不开这个死结。
我之前说:坚持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坚持少玩手机,多看书,多出去走走,学会做出计划,认真对待眼前的工作。
这些行为习惯,不是因为我有了什么远大的目标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只有坚持这些,我的生命才有底色,我才能有信心去面对生活,我那无处安放的骄傲才有了寄托。
是的,我在为了坚持而坚持。
听起来很苦逼,确实,跟自己打交道很无奈,对错也好,高兴痛苦也罢,全在心里,需要自己慢慢去咀嚼消化。
但就在这些过程中,我看过清晨的校园,释怀的笑脸,从额头留下的汗滴,还有翻动的书页和笔下的文字。
在某个时间点,单单这些具象的外在就足够感染我了。
一如此刻,透过宿舍的落地窗,我看到雪花飞扬,披上白色的校园格外动人。
”你很美“,我微笑着说。
从2018年开始,就不断有治愈励志暖心的鸡汤电影上映。
先是东施效颦的中国版《解忧杂货店》起了个头,然后口碑两极分化的《无问西东》补位,再来是容不下半点质疑的高评分《神秘巨星》汹涌来袭(大聪的后台留言已陷落)。
同期上映的,还有一部评分更高的《奇迹男孩》。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讨人同情。
一个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在经历了多次手术之后,依然没办法得到一张正常的脸,但在父母优质的教育条件下,以及小男孩自己高情商和乐观的心态下,他掀开了人生新的篇章,在影片最后,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剧情很套路很鸡汤,但很好喝。
鸡汤分很多种,有鸡精鸡汤,老母鸡鸡汤,浓缩兑水鸡汤,人参鸡汤等等,所以只要调配得好,大家对鸡汤是不会抗拒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喝苦瓜汤(揭露现实伤疤的电影),虽然大家都知道苦瓜汤对身体有益,聪耳明目,驱除邪热,但很多人就不喜欢那苦味。
大聪今天不想解析太多电影的剧情,只想和大家分享一段童年回忆,在看《奇迹男孩》的时候,大聪边看边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邻居。
他不是面部畸形,而是白化病。
白化病的人一生下来因为缺少黑色素,皮肤、眉毛、头发等全身都是白色的。
而且会怕光,越晒太阳,病情会越严重,皮肤会发炎溃烂。
而白化病那种皮肤的白,不是美图秀秀的白,是苍白,惨白。
我和这位白化病邻居因为地段相同,所以读同一所小学,不过不在同一个班。
他没有像《奇迹男孩》那样能结识了好哥们威尔,也没有在影片最后收获一群小伙伴。
在学校中,这位白化患者邻居,从来都是独来独往,自己上学,自己中午吃饭,自己放学(90年代初很安全,我们还不需要父母接送),他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自己一人。
听说他成绩也一般,寡言少语,但他有很多当时让我们羡慕的“待遇”.比如班上换位置的时候,他可以先选择和谁是同桌,于是他选择了班上最后一排角落的位置自己坐。
比如他可以选择不用上户外体育课(因为白化患者尽量不要接触阳光),比如他从来不用做早操。
再来看看他的家庭,父母是普通职员,由于他的病,医院成了他们除了家以外去得最多的地方,他们的家大聪从来没进过,也从没见过任何一个人去他们家做客,包括他们的亲戚。
因为白化病的他,一家人一直大门紧闭着,保持着神秘。
有时候我们放学回家路上彼此遇见,也是互相打个招呼,然后依然是各走各地。
有一次,碰到一起上楼梯,我们住在6楼,上楼梯的时候,实在要硬聊打破僵局,大聪只能问他,你看《灌篮高手》吗?
有看昨天那集吗。
他说,看了,他很喜欢改过自新后的三井寿。
那是昨晚《灌篮高手》的内容,三井寿带着一群小混混大闹球场后,因为安西教练的出现,三井寿痛哭流涕,说出了:“教练,我想打篮球”。
没想到,这位寡言少语的邻居,也和我们同龄孩子一样,每晚追着《灌篮高手》,喜欢着和我们一样的卡通角色,就这样,大聪和他一直从一楼聊到了六楼。
最后大聪顺势问了一句,那你喜欢打篮球吗,他犹豫了几秒钟,说,我不能打篮球。
这时候大聪才发现说错话,但因为当时年少无知,不知道如何往下接话或道歉,这时他补充了一句,不过我也不喜欢打篮球。
很多年以后,大聪渐渐明白他为何喜欢那位自暴自弃,脱离球队和不良少年为伍,但之后认识自我改过自新的三井寿。
因为或许他心里曾经也对自己自暴自弃过,但最后以某种我们都不知道的心境,得到了和自己交流的方式。
此后大聪也会在上学或放学路上遇到他,和他一起同行聊聊天,虽然谈不上形影不离的“哥们”,但日后想想这位孤僻的少年,他其实一直有着比同龄人更高一段位的处事经验。
他的心中一直有着一扇虚掩的门,随时欢迎你进来,但他也不勉强你离开,他不愿像正常人敞开双手完全接纳社会,因为可能会遍体鳞伤。
他活在自己建造的星球,就像《奇迹男孩》有着《星球大战》各种各样的角色出现。
说不定,大聪那位邻居男孩,他的星球也住着《灌篮高手》的各种角色。
几年后,大聪搬家,就和他失去了联系,如今想起,只有依稀一些碎片化的记忆,幻真幻假,只记得当时学校的小孩说,白化病那个学生,不要和他双眼对视,不然会被传染。
当时大聪还愚蠢的信以为真,在印象中,还真没敢看过他的双眼,而且还对他作为邻居的事情一直保密,生怕会被朋友疏远。
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感慨万千,当看到《奇迹男孩》里,有一幕是威尔为了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无意中用言语伤害了奥吉,大聪不禁潸然泪下,这正是年少时期心态的写照。
但《奇迹男孩》就像一部当代童话,有真实的写照,但更多温存着美好。
而大聪曾经那位特殊的邻居,虽然谈不上这类人群的代表,也谈不上这个故事有多转折,但多少意味着这些特殊人的现实现状,真实而孤独的现状。
之后大聪到国外,发现生活中多了很多这类特殊人群,比如盲人,坐轮椅的残疾人人等等,当时就觉得很奇怪,难道是国外特殊人群比国内还要多吗,难道是国内的人群的健康指数比国外高吗。
后来才明白,其实不管国内国外,特殊人群的比例是一样的,只是国内的特殊人群,他们几乎从不出门。
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方便出门,很多电梯按钮,坐轮椅的人因为不够高根本无法按下。
很多厕所,残疾人无法使用。
很多阶梯,也没有残疾人通道。
路上很多盲人道路,只是摆设。
大聪在此不是要控诉什么,一来没那个能力,再者也无能无力。
大聪只是想陈述一个对于特殊人群不乐观的现状。
一部《奇迹男孩》,或是其他任何暖心电影的背后,我们抹着眼泪走出电影院后,是不是需要在心中,点亮一座小小的灯塔。
这座灯塔在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剔除自己异样的眼光,伸出你的双手,去拥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哪怕是碰到他们的时候,不要刻意打量或议论他们,就已经足够了。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其实都很普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有自己的故事,因此显得个性鲜明。
奥吉曾经因为相貌丑陋而闷闷不乐,有了朋友不再害怕别人的眼光,变得自信起来;姐姐因为全家都围着奥吉所以觉得自己很孤独,可是面对弟弟的烦恼,依然耐心教导;妈妈因为奥吉的病,放弃梦想在家照料,在奥吉振作之后重新捡起了梦想;威尔因为家庭贫困,所以答应校长和奥吉做朋友,却为了讨好其他同学背叛了奥吉,最后为了奥吉和那些孩子打了起来。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后续发生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电影何尝不是在造梦呢?
因为这部电影而感动的人们至少会向往善良。
本片催泪是显而易见的,一定不要化妆看,不然全花掉!
决不是因为惨,而是感动!
这是今年除了动画片外,最适合父母带孩子一起去看的真人电影!
没有之一!
此前关于霸凌的恐怖片#小丑回魂# 虽然也是孩子为主角反应了社会现实,但却不适合孩子看,因为太多脏话。
而本片则是绝对为孩子们量身订做的。
没有性、没有吸毒、没有醉酒、没有脏话、没有吸烟!
有的是学校教师、同学、家长最真实的日常和内心活动。
且包括了很多学校里孩子们会遇到的问题,失去朋友,被欺负,没人理,父母离婚,打架,参加课外小组,上课、考试、春游,万圣节,圣诞节,新年。。。
简直太全面!
太适合学校组织小学生一起观看[good]也推荐给所有作父母的朋友们电影里绝对不是只围绕这个脸部变形的小男孩,相反,他真的是只其中一个角色而已。
这也是我最爱本片的地方。
影片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他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他,如何因为他而做出牺牲、改变,变成更好的人。
他的姐姐曾经嫉妒他抢走了父母的注意力;他的母亲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和学位;他的同学因为他的长相而嘲笑、孤立他;但最终他们都在他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宽容和富有爱心。
小男孩本人也十分乐观,让所有接触的人不由自主喜欢上他。
朱莉娅罗伯茨和欧文威尔逊饰演的父母更是世界上最棒的父母!
他们很有耐心,又有幽默感,每次教育小孩张口都是颇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令人有想记下来的冲动。
FYI 朱莉娅是好莱坞女星里的好母亲,她可没有为了演戏不生孩子,反而为了孩子息影了很长时间,而且挑角色,但凡少儿不宜的她都不演。
影片也不忘展示学校里其他学生遇到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还不如这位面部变形的小男孩生活幸福,生活中同样遇到很多挫折,都在经历着学校、社会带给他们的影响,都在学会成长。
没人喜欢上学,但影片却让观众觉得,学校其实是很有趣的地方,并且教会他们如何与其他人相处,要善待别人。
片中也提到一些不讲理的家长,反映出会去霸凌别人的孩子真的可能因为他们的家长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本周末,如果你发现正义联盟没有票房很好,那么相信家长都带孩子去看这部了!
听说美国有些学校是包场组织家长与学生观看。
Be Kind 是本片的主题,希望每个看过的孩子都能深深地了解到。
不止是对那些残疾或有缺陷的人,而是对所有人。
有趣的是,本周上映的这两部电影片尾都有相似的独白[允悲]。
正联里,路易斯最后的一句独白是:Hope is everywhere , all you need to do is look...Wonder小男孩的最后一句独白是:Kindness is everywhere, all you need to do is look....So , I guess, we just have to look, look for the goodness. They are actually....everywhere..
一个人懂得如何如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
——题记你的眼睛真小你的鼻子真塌你长得真是又矮又胖,像个冬瓜你的声音真是难听得像鬼叫你脸上长了一块胎记,真难看你才20岁,为什么长得跟30岁一样……生而为人,我们总会有听到周围人对别人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在他们看来不完美的地方做出不友善的评价,甚至于恶意辱骂与毁谤。
对于这些声音,不在意最好,因为这样才不会伤害到我们自身,过上开心快乐地生活。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这些言论伤害到,尤其是在年纪很小、心智不够成熟的年纪,我们会被这些伤得更深,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形成一道结了痂但并未达到自动脱落程度的伤口,一被人撕扯,血就会重新流出来。
有些人可能会与不友好的说话者干上一架,让对方直接闭嘴,以后再不敢轻易冒犯;有些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前进和阅历的增加,渐渐对这种言语有了足够的自我处理和净化能力,就觉得“这点东西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子照样走自己的路,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有些人可能通过吃药、整形或者一些外在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样貌,让自己重获了自信;当然最为严重的是,还有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带着这种自卑过一生。
不管是哪种境遇,我们始终都被这些言论伤害到了,从生理上的缺陷到心理上的伤害。
就像是电影《奇迹男孩》当中的主人公奥吉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带着头盔,或者用某个物件将身体的缺陷遮起来,或者直接干脆出门不见任何外人,然后幻想着要是能拥有“隐身”的超能力就好了。
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也逃开了他人的眼光。
但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注定要与其他人保持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和外界打交道才能解决,我们不可能在家里不依靠任何东西就种出蔬菜,也不可能不去购买任何的生活物品,不和任何人打交道。
小时候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和兄弟姊妹,但是父母有一天会老去,兄弟姊妹有一天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不可能一辈子照顾我们,所以走不出去的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建造了一所监狱,然后把自己困死在其中。
这就是奥吉的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带他去上学,又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摘掉头盔勇敢走进校园的原因,因为没有任何父母会希望自己在百年归老之后,儿女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虽然这样的决定很艰难,迈出这一步也必然会遭到很多攻击,尤其是在做了27次手术之后,脸上仍然留下了不少伤疤,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像个“怪物”一样的时候。
但是奥吉还是勇敢地在旁人的惊愕、指点和议论之下走进了校园,当然与之而来夹杂着的是各种诽谤、排挤和孤立,这让奥吉备受打击,甚至数次想要退出学校,带上头盔回到那个对自己而言十分安全的家里。
好在父母、姐姐和朋友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让他慢慢打开了心结,而他也在和外界的接触中,感受到了原来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看脸,大部分人更看重能力与才华,更看重彼此之间交往留下的情谊,也更愿意传递给别人爱与正能量。
就好像奥吉的同学会被他在科学课上的突出表现所折服,就好像杰克会因为学校给了他助学金而不得已亲近和关心奥吉,却最终在彼此的交往中被奥吉的真诚打动,成为奥吉死党,甚至不惜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与处处为难奥吉的朱利安大打出手(吐槽一下,不明白小男孩为什么取名叫做朱利安),就好像图什曼、布朗老师、莎莫他们会由衷地去关心奥吉,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这么黑暗,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好人,他们愿意关心别人,照顾别人,愿意和别人交朋友,愿意与你一起来对抗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某些恶意,而不是因为你长了一张并不好看的脸。
这些人和事给了奥吉温暖,也给了他留下来与这个世界对抗的力量。
当然最重要的是奥吉内心对于自己的肯定,这是他与外界的异样眼光对抗的重要力量。
全片当中有两个非常有力量和让人感动的点,一个是奥吉在面对朱利安质疑他学习科学的能力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证明学习科学对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的时候;一个是杰克在问奥吉“你有没有想过去整形的时候”,奥吉一边反手摸着自己的头发,一边回答他说“整过了,我可是拼了命才这么帅的”,瞬间被这种云淡风轻的调侃戳中泪点,相信很多看到电影的观众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其实一个人因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感到一时的忧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直陷入这种忧愁之中,不能好好地爱自己,既伤了自己,也连累了家人,尽管他们并不怕别连累。
好在奥吉走出来了,靠着自己的乐观和坚强,靠着家人朋友的关系爱护。
身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当我们自身存在某些缺陷的时候,注定会比其他人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议论,唯一让自己变得坦然的途径就是哪怕没有任何科学和医学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缺陷,我们依然能够全然地接纳自己,并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我就爱这样的自己”,那么世界在我们的眼中就会是一片光明。
最后,要为奥吉的扮演者雅各布打call,演技自然好到不行。
当然还有我最爱的大嘴女神朱莉娅·罗伯茨,好莱坞的女演员人到中年就会面临接不到好角色的危机,这几年你的演出也越来越少,但是每一部戏都保持着一定的水准。
虽然荧幕上的你已不复当然的年轻,但是你没有选择整容,也没有去打针,你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多了,但我还是想说这依然是我见过的所有好莱坞影星里面最好看的笑容。
《奇迹男孩》是一部与我所预想的励志片截然不同的电影,在这部作品中,其故事的原点虽然是天生面部畸形一直受到家人保护,没有去过学校的小男孩奥吉,但一面他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绝对主人公,另一面电影也并没有刻意的去拿奥吉的缺陷来煽情励志,而是令人真切的走进了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在奥吉走进校园后的生活里,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凝聚着善良的力量。
电影除了对奥吉有着尤为细腻的人物刻画之外,也让我们走进了奥吉的父母、姐姐、姐姐的闺蜜、以及奥吉的同学,在以他们为展开的故事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了这些人物身上其实都有着自己的苦恼,母亲因为奥吉失去了事业,姐姐因为奥吉心生妒忌,同学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挫折等等,《奇迹男孩》里的每个人物其实同样都在经历着自我的成长,透过宽容理解所够了的脉络,电影在不断转换的视角中构建出了尤为丰富的内在层次,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展露如此动人。
《奇迹男孩》所营造的这个环境是带有一定乌托邦色彩的,但这并不妨碍于电影对人性之善的诠释,在多角度的展现中,每个人面对生活都会有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困境,这成为了电影走入人心的共鸣所在,而电影真正所令人有感“奇迹”的,则是每个人面对挫折问题都仍旧不失的是那颗淳朴善良的本心,充满善意的世界如此温暖,深切的人文关怀所照亮的并非仅是像小男孩奥吉这样的特定人群,而是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并不需要同情来博取观众泪水的佳作,其对多人物叙事娴熟的驾驭,甚至于让人看不到何般蓄意的煽情,但在那关乎人性真善美的“奇迹”里,《奇迹男孩》却足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愿善良能被温柔以待,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善待善良的人。
影片美好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既要知道现实中的那些恶都不是凭空想象,也要相信影片中的善是取材于生活真实。
小男主奥吉遇到恶意时不卑不亢,遇到善意时投桃报李,其成长是家人的爱与教养兼顾。
说到教养,不得不说到教育。
电影本身就在表达美式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
这片子与其称为好莱坞片,不如称为纯正的美国片。
如何区别好莱坞片和美国片?
把好莱坞片的演员都换成不知国度的演员,可能就看不出来这是哪国出品;但如果把美国片的演员也换成不知国度的人,我们还是能立刻辨认出,这是美国的生活,美国的教育,美国的理念,这是美国片。
我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知道我是在电影院,可是当我看这种美风十足的电影时我错觉自己身在美国。
最明显最典型的情节,其一,就是家庭中每一个人,妈妈,爸爸,姐姐,甚至姐姐闺蜜米兰达,在与奥吉说话的时候,都是大人对大人的态度。
呵护他时如同呵护易碎的玻璃,然而所有与他的交流,都把他当作大人一样看待,并且相信他能听懂,能理解,能感受。
而不是像不少的中国家庭那般,大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对孩子溺爱或者打骂,全凭个人喜好;或者认为孩子是幼稚的,无聊的,认为孩子事情除了学习都没什么称得上重要的,用大人的视角去对待孩子,而不是用对待大人的平等之心去与孩子沟通。
其二,就是美国校园对于霸凌行为的几乎零容忍。
还记得前两年一起美国校园华人学生霸凌事件,当事人都被重罚且重判,当事人家长从国内赴美企图为孩子求情,并且认为这在国内都不算什么大事更不会判刑,然而被美国司法他们啪啪打脸。
影片中杰克和朱力安打架,以及朱力安对奥吉的欺凌,充分表明了不管你背景如何校方都对霸凌事件零容忍的态度。
可以从此片中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平等和尊重,不仅是对脸部有缺陷的奥吉的尊重,也包括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平等,富豪和工薪之间的平等,甚至由此可推及的对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所有不同的尊重和平等。
高度发达的北欧已经平等到人与人之间完全不使用敬语,英美敢于大谈特谈人权并且对平等和尊重都纳入政治正确,而我们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任重道远诸君仍须努力。
影片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曾在《房间》中展示出超出年龄的表演天赋,该片中,他将10岁男主演绎得既可爱又聪慧,即便头戴厚重的宇航员头盔,观众也能跟他心灵沟通。
影片偶尔也落入儿童电影的窠臼,显得过于可爱和为低龄群体制造不恰当的幽默。
不过,影片最终成功不只是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而且给观众传达了少年经历困惑、孤独和害怕的体验。
影片在宣扬善良,却又极具讽刺性。
电影主旨在于接受个体差异和发掘超出表象的内容,但却没有突破传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
我不喜欢这部剧,因为它真的没有打动我,我真的很不清楚豆瓣的评分为什么会飘得这么高?
真的有点不敢相信…如果我是一个母亲,我绝不会带我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
首先,奥吉作为主角,他给我的印象是我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电影里的逻辑就是一旦你伤害我,你就是bad guy,我可以用各种理由批判你,因为你不顾良知嘲笑了一个面部缺陷的无辜孩子。
但这样的逻辑真有点细思极恐的味道在里面。
其次,奥吉非常容易发脾气,不仅有了全家的爱,甚至把父母对姐姐的爱都一同抢过来,但还是一种被人亏欠的感觉,很娇气。
這些性格真是不願意孩子去模仿的。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分是编剧的问题,他把电影的重心过多的放在奥吉身上,造成了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过于气势汹汹、胜利在望,弱化了情节带给人的冲击,如果闭着眼睛就可以想到结局,真是比较失败呢。
《奇迹男孩》里我觉的grandma对于维娅说的一句话真是太对,简直说出这部电影的bug了,真是有太多天使的保护他(奥吉)了,所以,维娅,我要守护你。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朱丽叶罗伯茨饰演的妈妈对奥吉和维娅的态度真是天壤之别,虽然也是情理可原但我记得罗伯茨对她的女儿一个白眼把我吓得一身冷汗,简直是后妈直视感,这也未免太双标了吧。
但是如果导演在这边稍稍来一个神来之笔,或许人物的矛盾性和生动性会更加突出。
从电影里的场景布置里,我们可以看到奥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本生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玩着一些孩子例如杰克·威尔买不起的游戏,没上学之前接受了优质的家庭教育(电影里有个镜头扫过她妈妈给他出的数学题,好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还带分数的那种,才刚上小学的孩子啊),上着一个很好的私立学校,可以参加夏令营,看着这些场景,我除了特权,阶级,真的想不出其他的词,但这些barriers、walls埋得很隐晦,合家欢怎么会去想这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正太萝莉,温暖的人设,来一份popcorn,不用想太多,心满意足就够了。
可能是我过了看迪士尼动画的年纪 可怜兮兮地忘了做梦和保持天真的姿态,我的错。
既然叫《奇迹男孩》,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吧,一个小男孩如何在被命运抛弃之后如何一步一步赢得自己尊严的,但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叹,这部电影得改个名字叫《男孩身边的奇迹》。
奥吉就像是太阳系的中心,所有人都迁就他,对于奥吉的歇斯里地,理解成他面部缺陷带来的理所当然的暴躁,捉弄他的人要么和他和解要么就莫名奇妙地转学了。
其实,到最后《国土安全》熟悉的曼迪·帕廷金宣布年度最佳学生的时候,我还在想导演会不会在这里放个大招,把奖颁给所有关照和帮助奥吉的孩子们,结果就被硬生生地打脸了,我还是想多了,主角光环是谁想带就可以戴的吗?
【捂脸】这里免不了提一提和《奇迹男孩》同一档期的《神秘巨星》。
由于豆瓣评分和本人之前对于印度电影的偏见,我先看的《奇迹男孩》,后来才有机会看《神秘巨星》。
但是看后惊呼虽然同为鸡汤式电影,后者的电影成熟度明显吊打前者啊,都是炖鸡汤,《神秘巨星》就可以把一个泪点的梗埋得深藏不漏,然后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你炸到哭,所有的情节都是铺垫得很扎实得,所以感动观众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导演之前的作品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壁花少年》)我是非常喜欢的,感情处理得相当细腻,故事独特也很动人,虽然小说的格局不大但是真正了走心的,但是自从他导了《美女与野兽》之后,这种熟悉的走心在逐渐消失。
《奇迹男孩》想传递的正能量很多,母子之情,父女之情,朋友之情,闺蜜之情,师生之情,人狗之情,但又有哪条线做到了完全合格了?
感叹的是好莱坞现在连拍个简单的鸡汤片都这么随意马虎了,真怀念过去那个年代《忠犬八公》、《阿甘正传》那一批电影以及电影人的出彩和真诚。
所以,我不愿意给《奇迹男孩》打上高分,即使是知道了小演员雅各布为这部片付出很多演技满分,但难道看电影的本质不就是荧幕呈现给你的故事吗?
故事讲得好不好难道不是评判一个电影的关键吗?
我不需要廉价的安慰
所有家庭都会遇到难题,更不用说人生。但只要每次都选择善良,事情总会迎来转机。这部片子让我重新意识到电影的可能性,我们没有必要拒绝诚挚的煽情。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议题上,可以和《天才少女》横向比照。多视点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奇迹男孩》的童年,《壁花少年》的青春,导演勾画出美式心灵成长史
挺不错的,暖心的故事总是更能打动我,推荐!
我真真不理解这个8.6分是怎么给出来的,没有任何亮点,世界对男主真的太美好太顺利了,作为电影来看,矛盾一点都不突出,所有的爱与光荣都如此的理所应当,勉强给个三星是没有什么硬伤,如果给小朋友看应该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把
美帝中产阶级的基础礼仪与修养,早已从孩童抓起。看完直觉型地觉得这是一部高阶的咪蒙体电影,绝无贬义,中国的城市中产的确非常需要这样的教养速成课。
四平八稳,舒服暖心,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
故事视角比较全面这样特殊家庭每个人都不容易加姐姐视角满加分的。爱上jackwill弟弟。miranda也好美不过她故事略奇葩。鸡汤到不行。太空元素略用滥了。大嘴太女主了吧
从头到尾风格就没有得到统一,故事是好故事,讲的也可以,看起来真的很舒服~
嗯,糖放多了…
好似微风拂过脸颊,心灵瞬间柔软起来,《奇迹男孩》人情味很浓,感动且温馨,情感十分细腻。导演卓博斯基很懂小孩子之间的友情与小矛盾,拍的细致而动人。面对和你不一样的人,得懂得尊重。奥吉可爱的像悟空,朱丽安长相弱鸡版贾斯丁·比伯。
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善良
太俗套
全世界的真善美都在这了。。。。。
其实这更像当代童话,因为,实在是太暖了。里面每个人都那么暖,怎么可以那么暖,怎么可以那么暖!像一个暖心的童话故事。虽然,我也怀疑这样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却喜欢被这样暖的故事感动,一度哭到不行。
无聊
还是太中产阶级的美好幻想了,绝大部分的人对这男孩都很好,好到你不会觉得这是现实,关键充斥着大量那种每个角色都愿意迈出第一步跟男孩做朋友的套路,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几个POV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表现出来的情感爆发点非常突兀,让人纳闷为啥这点事都能哭一番的既视感。。。
政治正确的令人讨厌,一个没有坏人的乌托邦,每个人都是真善美的标杆,哈哈,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让世界充满爱。另外,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善良真的对吗?
导演用“分段式”手法展示剧中人物,然后整合插入合而为一,再加上各种温情片段,确实很难让人讨厌得起来!只是这种“play on the safe side”的模式也使得电影并没有闪光点,说不出来哪里不好,却也不觉得哪里出彩,大概就形容得这类电影吧!
两小时的first world problem,白左的世界,全世界都围着你转,强行灌心灵鸡汤,吐了。除了卡斯之外到处都是槽点。二星给演技和有facial deformity的人。电影本身想给0分。
从出生就是奇迹的男孩奥吉,因为容貌,从开始和人相处时的自卑到自信,容貌固然重要,心灵美才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