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宁夏人,西海固地区主要是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市(地级市),这几个地方方言和陕西话差不多,本人86年生,小时候就住的那样土坯房,一到冬天经常沙尘暴,电视剧情没毛病,福建对口帮扶我们县的是福建一个叫石狮的地方,感谢福建人,不过现在应该再沒有那样的地方了,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好多了,电视里的一个客车司机说的方言是银川和贺兰一带的方言,这点细节拍的太好了,一下子把我这个宁夏人带入剧情中了,那些打一星两星的好奇怪,我一个宁夏乡村土生土长的沒挑出一丝毛病(看到第6集),支持此剧!!!!
《山海情》中的演员每一个都非常出彩,被大家夸得最多的,应该就是热依扎饰演的水花了。
要说这两年,热依扎带给我们的惊喜不少。
《长安十二时辰》中,她饰演檀棋,在一众男性观众中,显得格外亮眼。
尤其是剧中她换回女装,在烧热的铁板上跳舞那一场戏,真是惊艳。
而今,她凭借水花这个角色,再次让我们刮目相看。
首先,我们来说说水花这个角色。
这是个非常令人心疼的角色。
她学习成绩很好,可因为是女娃,早早辍学在家。
她本来和黄轩饰演的马得福是初恋,可是父亲却为了一头驴把她嫁给了隔壁村的永富。
她不想认命,跟着得宝他们一同逃跑,想要坐火车离开,去外面闯荡。
可后来,她又悄悄回来了。
或许是因为担心他爸爸吧。
回来之后,她坚定地说:我嫁。
从此,她就认命了,或许她想着一辈子就这样过了。
她把得福悄悄藏在心里,跟着永富过着平淡的日子,两个人恩恩爱爱,也算幸福。
可是,天不遂人愿。
永富为了给她挖水窖,不幸残疾。
她并没有抛下永富和女儿,而是一个人走了七天七夜,去了吊庄,希望那里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
永富因为残疾不能干活,水花便一个人承担起家庭重担。
水花跟着得宝学习种菇技术,永富不同意,甚至骂她,她也不吭声,依然把他和女儿照顾得很好。
后来她给永富买了轮椅,可是因为菇价下跌,她卖了双孢菇也付不起轮椅钱,永富生气不要轮椅,可是她也默不作声。
她对永富说,让他不要再提得福,因为她已经是她的妻子,孩子的妈妈,她这辈子命运都和他拴在一起了。
片尾中,水花开了一家杂货店,想必也带着一家三口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吧。
水花这个角色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她的坚忍,代表了那一代传统的妇女形象吧。
她们善良、聪慧、能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她们不叫苦、不叫累,也从不认命,而是努力跟命运做抗争。
最后,她们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们从水花身上,看到了一个女人的韧劲,和无限可能。
她一点也不坚硬,但却像水一样能够包容一样,并迅速地适应环境,迎风而立,向阳而生。
水花,令许多刚强的汉子,都偷偷抹泪。
水花,才是整部剧里真正的英雄。
我们再来说说跟剧中人一样伟大的热依扎。
她接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正值哺乳期,她没想到自己能够被选中,还特意问了导演:哺乳期的她可以进组吗?
得到导演的同意后,她带着孩子拍戏。
剧中,她把一个农村妇女饰演的惟妙惟肖。
她想要坐火车逃婚,正巧遇上来追他们回家的得福,她含着泪问得福:你要把我抓回去吗?
一边说一边哭,泪珠子一颗一颗往下掉,瘪着小嘴。
得福把身上仅有的钱都给了她。
她看着得福,还是不说话地哭,但是这个哭了明显包含了对得福的情谊。
后来她回来了,看到父亲被打破了头,明明眼中有泪,却硬扯出一个微笑,然后就晕过去了。
共情力十足。
后面还有她想要跟着凌教授学技术,却又有点害羞的样子。
还有她擦汗的动作,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妇女形象。
虽然在哺乳期,但是她很敬业。
因为剧组的双孢菇是真实种出来,而不是从市场买回来的,所以那些有味道的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有一个镜头是,水花要和得宝一起把那些料放到架子上,水花披着一个破塑料袋,就那样直接往身上涂饲料。
怪不得很多网友说,热依扎应该凭借这个角色拿个奖。
因为演得太好了。
从《甄嬛传》到《长安十二时辰》再到《山海情》,热依扎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期待后面的水花能够得到幸福的结局。
作者: 曾英俊 当下平民化视角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越发匮乏,一方面是观众的注意力大都被都市言情、古装玄幻等题材给吸引,另一方面是资本追逐流量,市场反应证明了平民语境的作品不够吃香。
虽说观众需要娱乐化的节奏来排解压力,但也需要思考性的作品来注入深度,所以市场上时不时就会有一剂强心针带来新鲜血液。
恰好最近有一部口碑猛增到无法忽视的剧集,不得不单拎出来聊一聊。
作为2021年的开年大戏,《山海情》实在是太过亮眼了。
作为以平民阶层为主角的主旋律剧集,这部23集的扶贫专题剧刷新了观众的固有认知——原来主旋律作品一样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金牌的制作班底是质量的保证。
导演孔笙、孙墨龙,执导过《琅琊榜》《大江大河》《欢乐颂》;总编剧高满堂,写出过《闯关东》《老酒馆》《温州一家人》;制片人侯鸿亮,制作过《都挺好》《伪装者》《北平无战事》;出品方正午阳光,更是电视剧领域的金字招牌。
再看演员阵容,几乎全员演技派。
黄轩、张嘉益领衔主演,闫妮、黄觉、热依扎、黄尧、尤勇智、祖峰、白宇、郭京飞、王凯、姚晨、陶红、王莎莎、郎月婷等参与出演,出色的配置让这部剧的期待值直线拉满。
导演孔笙(左)扶贫题材并不好拍,想要出彩和被观众接受都是难点,拍不好,就很容易落入“空喊口号”的怪圈。
但《山海情》播出后,从豆瓣9.1的开画评分,一路涨到了如今的9.4分。
这其中,值得挖掘的优点不在少数。
《山海情》的故事背景落在1990年代的宁夏西海固地区。
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在1972年将西海固地区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一个关于金滩村近三十年来的脱贫攻坚之路被写进了镜头。
脱贫致富的首要条件在于“吊庄移民”。
简单来说,就是整体迁徙,从戈壁滩转移到富饶地,离开生活已久的村子去往新的环境。
但对于固守传统的中国农民而言,他们最在意的就是扎根土地。
《山海情》通过这个引子,一下就让“一个村庄的变迁史”走入观众视野,粗粝感、真实感成了吸引观众的第一道佳肴。
从平民视角切入到主线剧情,那就需要一个领头人,而主角马得福正是这一场脱贫硬战中的关键人物。
马得福自己就是从涌泉村走出来的孩子。
他从农校毕业后被借调到吊庄办工作,首要的难题就是协助主任张树成解决涌泉村吊庄移民的问题。
这一路,他面临的难题从未停过。
从说服村民吊庄移民,到扎根戈壁开荒的大小事宜,从通水通电到种植灌溉,从解决蘑菇滞销问题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理想主义屡屡碰壁现实之后迅速成长,一个丰满的基层干部形象就此立住了。
《山海情》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满的人物。
正是这样的时代群像,正式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形象,拉近了这段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个性与共性,构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感。
作为代理村支书,马得福的爸爸马喊水在村民中尚有一些话语权。
作为典型的西北汉子,耿直敦厚就是他待人的方式。
他能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四处奔波、带头移民,也能为了一点而然私心而不欢迎水花来到移民村,可转头看到水花拖家带口的狼狈样却又心软下来。
点滴的细节架起了马喊水刀子嘴豆腐心的形象。
李水花作为农村独立女性的典范,更是本剧无法忽略的存在。
她与马得福之间爱而不得的情愫令人遗憾。
出身贫苦被动辍学,转而被父亲物化为交换品而嫁给邻村的安永富,悲惨的命运一直伴随着她。
生了孩子后她依然穷困,然而在这样拮据的状态下,她的丈夫又意外瘫痪。
李水花一人撑起了接近残破的家。
在热依扎的演绎之下,一个农村女强人的形象被完整刻画下来。
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坚信在戈壁滩上就存在这样一个人,她不屈服于现实不弯腰于贫穷,在脱贫攻坚之路上昂首挺胸。
来自福建莆田的挂职县长陈金山,浑身都是喜感,用一嘴听不懂的普通话闹出颇多笑话。
虽然经常鸡同鸭讲,但在干实事的地方他也毫不含糊,在致富之路上想尽了办法:为扶贫区的劳动力牵线搭桥外出务工,请来农业专家凌一农给村民推广赚钱的经济作物。
太多涌入镜头内的角色值得观众记住,那些活出了自己生命色彩的人物在剧中同样放着光芒。
比如祖峰饰演的白校长,为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奉献了青春,从支援西部建设到留下传道授业,成了最无私的园丁;比如白校长的女儿白麦苗,响应了脱贫号召远赴福建务工,虽不舍与马得宝分离,但还是踏上了他乡之路;再比如帮扶村民的农业教授凌一农,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带领大家伙走出贫困,自掏腰包收割蘑菇也要把种植之路进行下去。
那一代人身上的情怀,通过隐忍的表达方式中传递出来,关于亲情、友情与爱情,不同的情感带来不同的变化,投射在各个角色之上,直击观众内心。
跳脱出刻板印象的“真实感”,反映在黄沙吹皱的面容上、在勤耕细作一辈子的劳动上、也在骨子里不愿屈服的信念上。
在如今这个吃喝不愁的时代,我们很难再去回望彼时的穷苦。
而怎么样把这种困顿直观化带到观众眼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那个年代的不易,是创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山海情》选择了用重塑的方式带入,镜头基本都是实地实拍,三个月的拍摄周期让整个团队吃了三个月的黄沙。
演员在拍摄之前就去往西北农村体验真实的生活状态,学方言、学神态、学形体,在认真的准备中找寻最接地气的内在人物。
《山海情》并没有以“苦姿态”去表达苦日子。
创作者把所谓的煽情套路丢在一边,把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摘除干净,留下的只是淡如流水的叙事。
在这种平铺直叙中闪闪发光的,是每个人物身上散发的力量,细微之处都是绵长,普通背后皆为不凡。
剧中的金滩村改编于真实存在的闽宁镇,“山海情”中的“山”代表着宁夏,“海”代表着福建。
作为对口帮扶的一个时代缩影,闽宁镇的脱贫致富之路正是扶贫攻坚计划中的一个印记。
故事的出口能找到相应的符号,那些剧中迸发的情节或许在某个时刻就真实发生过。
朴素现实主义始终贯穿在《山海情》之中,最底层的人民和最朴素的思维不仅能在脱贫之路上贡献力量,也能带给观众许多思考。
且看第一集老支书在村民中的振奋发言,当大伙儿都以为老人才最离不开生活已久的土地时,他告诉大家“有奔头那就不算苦,没奔头那才叫真的苦”。
只有试着去改变才能够让生活过得更好,当乡土情结难以维系现实生活时,走出去才是最好的出路。
再看一直怀有信念的马得福。
他坚信吊庄移民的可行性,从来不怀疑这条路是否走不通。
农校毕业的他能够预见死守土地的艰难险阻,所以他要成为拓荒者,要把新生活带给涌泉村村民,这同样是一种不放弃的执念。
从荒芜的戈壁滩到肆虐的沙尘暴,从没水没电到资源匮乏,从难以为继到相继出走,这个移民而来的金滩村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但劳动者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会告诉你,没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山海情》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真诚。
它不去迎合市场的喜好,而是创造出新的审美标准,深耕于中国乡村,展现不同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故事传递了感动,而感动就藏在每个角落之中,是西北汉子的直爽与西北女子的柔情,也是西北这片土地的广袤无际。
能够触动观众的,就是这些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东西。
希望《山海情》的出现,能让主旋律题材作品迎来新的时代。
影视剧市场从不缺忠实的观众,只缺用心的创作者。
直白一点讲:《山海情》明显是一部烂尾的剧。
纵观《山海情》全剧,可以说只有前16集还是逻辑和智商在线的(如果严格点,卖蘑菇的单元结束后,这剧基本就开始走向失控),而到了后面三分之一,连基本的叙事线性都顾不上了,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尾,要说没有刷分、控评的手段,它何德何能能与那些创编完整的剧作来比较?
如果不是拉了一大堆名角来客串(甚至包括正午热播年度强作大江大河的主角),搞戈壁滩红毯秀,正午阳光但凡有点底气的戏,用得着搞成一个电视剧春晚么?
关于《山海情》的创作背景和难度,已经有很多的报道来解释,这里就不赘述了,要说优点,那也是相当突出的,在剧作的前半部分,正午阳光所擅长的服化道结合主要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呈现出了非常高光的群像演出,而且所有的剧情进展都严丝合缝紧扣着闽宁合作扶贫的主线,即使有一些小小的瑕疵,都不足为外人道。
然而剧情走完了福建农学教授帮助吊庄新移民脱贫的单元结束之后,情况就发生重大变化,闽宁协作扶贫的主题开始成为背景板(白校长单元中,年轻人被组织去福建打工成为了一个负面线索),最后几乎完全消失在后续的剧情和故事中。
从卖蘑菇的故事结束,基本上剧作才开始确立了单元剧的格局,但之后剧作的表现则反映出作为单元剧,编剧在创作和叙事线性上的各种捉襟见肘,先是福建帮扶元素的退场,虽然全剧确立了以马得福为首的涌泉村年轻一代作为叙事主体,但是白校长单元结束后,人物线性就发生了断篇,马得福的婚姻和家庭突然出现,家庭的人物也是全新出场,马得福成为镇干部的身份也是突然出现,相关的人物也是全新出场,只有依靠水旺这个角色稍微线性逻辑完整而维系着故事发展,而张树成书记的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简直不可理喻到毫无理由,毫无线索,毫无依托,以至于整个剧作最终草草收场,甚是遗憾。
其实承认因为时间紧张和命题因素对剧作的创作造成明显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山海情》在宣发上借用了粉圈营销的模式,推动流量而赢得关注,也不是啥可耻的事情,但作品的品质确实存在问题,坦诚一点其实更能加分,何必非得强行尬吹,玩得跟虾族一般,这就未免给创作者的付出丢人现眼了。
看《山海情》最惊喜的大概就是看到水花这个西北女人。
这部剧的优点不必多说了,最近的好评不少,人物接地气,故事正能量。
尤其是人物,在符合,也充分展现一个个小人物和命运的抗争感,还显得非常真实。
尤其是热依扎扮演的水花这个女子,简直是近期影视剧中难得一见的女性形象。
不是古装片的倾倒众生大。
不是职场片中的女权主义。
更不是都市片中吸引男人又自强的新女性。
水花就是一个活在宁夏乡村的西北女人,甚至比村里其他女人还要苦。
家里太穷,嫁人后丈夫残废,她就更穷了,一个女人拖家带口。
可是《山海情》中,这个命苦的女人却好像一道光照进吊庄村村民的心上。
1 水花第一次出场 被迫出嫁懂承担的可怜女人水花第一次登场,是她和弟弟妹妹一起出走,准备逃婚。
曾经的初恋马得福寻过去,水花躲在车厢里委屈地说,“你是要带我回去嫁给那个人么”。
那个委屈的表情,会说话的眼睛,看着真是心都要碎了。
只是可怜,又怎么会成为女神呢?
她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可怜女人,更是一个懂得承担的女人。
如果水花是一个为了自己不管家庭的人,也许会更快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她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回家嫁人。
只因为她是一个有担当的女人,她不想因为自己让爸爸受伤,村里人被人唾弃。
她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扶起被推倒在地的爸爸。
远远地看着自己曾经心爱的那人,好像是诀别,又好像是释然。
那神情,不像是委曲求全随波逐流,更像是一种蜕变和重生的样子。
告别过往接受现实,勇敢承担未知的将来。
这个时候的水花脸上已经多了一些光亮了,显得更加美丽。
水花的出场几乎让人忘记她原本可以抱怨悲苦的命运。
2 再次出场,水花拖车带家人步行几百公里简直闪闪发光水花的每次出场都好像一幅画。
她的生活很苦,可每次都有本事把苦化作越发光彩照人的动力。
尤其是,水花拖着拖车带着残废的丈夫和孩子,在戈壁滩步行几百公里,来到吊庄移民点。
她开心地笑,那是真的闪闪发光的一个女人。
容颜和衣装早已不像少女那样温柔美丽,却透出更多的内在之光。
那是一种勤劳女人不屈从命运的坚韧美丽之光,也是勇敢坚定之光。
水花真的带来了光明。
六十户吊庄居民不够通电指标,水花来了刚刚好。
她还真是帮了大家一个大忙。
“我从来没有那么金贵”主任和马得福感谢她,她还有点羞涩。
有种美而不自知的美好。
3 年轻人和教授都喜欢她,她智慧通透敢尝新相比大有叔有点自私的小聪明,水花就很顾全大局又智慧了。
她懂那些年轻孩子的想法。
曾经想要和他们一起离开乡村,到更远的地方去。
后来终究还是没有离开,承担起家人和自己的命运。
她依然还是明白弟弟妹妹的想法。
麦苗问水花,是在家等得宝的信,还是去福建打工闯荡。
她说自己也想去打工见世面,麦苗应该去见世面。
“只有自己争气,见世面,让家人过的好才重要”麦苗被她说的豁然开朗。
水花敢闯,接受新挑战。
不逃避穷,尝试学种蘑菇,是和得宝一起拥有第一桶金的人。
得宝种蘑菇,犹豫是不是真能做好,对自己很没有信心。
水花说,你聪明着呢,多看看书,多学,很快可以学会。
我和你一起干,我有信心,你也要有信心啊。
得宝把水花当亲姐姐。
扶贫的领导也都喜欢水花,她好学又聪明,心灵手巧,还能鼓舞人心村里的邻居也都喜欢她。
需要帮忙的时候,谁都愿意帮她。
是因为她可怜么,也许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她自己就很自强有能力,让人信服和尊重。
她不是都市剧里的女强人,也不是古装剧里倾倒众生的女人。
她只是一个平凡却发着光的平凡女人。
在扶贫重地,宁夏银川吊庄,她这样的女人很多也很少。
有很多自强乐观的农村女人,比如秀儿,又比如麦苗。
她又和她们不一样,在最难的日子里,依然活出自己的色彩,她像是吊庄人的女神。
看见她的笑,听她说入心的话,艰难日子似乎没有那么难心灵也好像被治愈了。
写在后面《山海情》中的女性角色有好几个,让人最入心的恐怕就是水花了。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品质。
更有新时代与时俱进又敢于承担的女性形象。
她还有一种灵性的美好,有情义通人心。
给了很多人心灵力量。
见到水花,不太愿意用传统女性,女权主义等来定义她,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让人喜欢的女人。
也许女人身上的那些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活出自己人生的味道来。
今日话题你喜欢水花这样的女子么?
@怡姐话电影,热经典冷思考,探秘天地众生
当我小的时候我从宁夏出去上学 别人问宁夏是甘肃吗是陕西吗?
我说宁夏就是宁夏。
你没有经历那漫天黄沙,大家都吃着土每天过着日子。
人人都说西海固(是指西吉、海原、固原)穷,教学环境、医疗条件也相当于无。
但是那里的孩子都比较刻苦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只有念书才是他们的出入,曾经我的高中都是和这群人一起度过那些日子,有的人用着厕所的灯光刻苦读书。
所以西海固人值得向全国人名去了解并称赞。
山海情 指的是 闽宁镇是属于银川市最南边永宁下的扶贫镇,其实宁夏有不少的这种镇子,他们都是来自西海固,因为西海固当时就是年代时环境不是特别好,大家为了能离发达点的城市里近一点跟好的开发隔壁滩,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都默默的付出着。
才换来今天闽宁镇、塞上江南、银川蓝。
闽宁镇的发展现在特别快,由于地理优势种植葡萄所酿造的葡萄酒特别好。
最后通过这个片子请大家了解宁夏是哪儿,不是甘肃不是陕西它就是宁夏。
宁夏人走到哪儿都很厉害。
我们不是骑着骆驼⬆️学的。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
塞上江南。
作为一个祖籍山东却在宁夏成长的人来说,这部剧细节真心做的不错,陕普虽然不是地道的宁夏方言,但是在音调上有些词在尽量贴近我们宁夏本土的音,比如下我们那边方言就是说的哈,还有那若隐若现的红脸蛋,其实西海固扶贫任重道远,虽然现在有些人生活得到啦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人还是比较贫穷的!
这样的剧其实对现在没有更多反应我宁夏风土人情的片子来说属实不易,更何况从前两集来看故事还不错,人物也比较有我宁夏人一些性格特点 不过前两集剧情看起来有点太赶!
有些人物还是有一点脸谱化,不过真的得夸夸张嘉译,这马喊水一个村支书塑造的真心太接地气啦,我老婆就是固原西吉的,所以当我和自己的老婆大人一起看时,她说这剧情和风貌还是比较接近他们实地情况的第三四集感觉也还不错,剧情接地气,感觉当时90年代移民吊装非常的不容易,一个个都是在多么艰苦的时候才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只有当时的人和知道我们宁夏西海固情况的可能才知道第五六集水平还是不错,故事稳步进行中!
人物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表达充分,比如马德福、马德宝、水花、麦苗、白老师等等第七八集,马得保被骗到黑煤矿、麦苗她们被歧视,村子供水困难,找专家来讲解种植蘑菇都比较真实!
有些地方其实并没有铺开,比如黑煤矿的事情!
不过这种拍也没什么,太展开也会比较细碎吧因为现在只出啦两集,继续观看中,所以心里评价暂时三星半( 宁夏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官话)系统,其内部可以划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大区域。
根据《中国方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9年版),宁夏北部川区话属于兰银官话银川片和银吴片,南部山区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陇中、关中片。
摘自百度百科)其实宁夏银南和银北还有西海固等地方的方言有些音跟陕西一些地方通有些跟甘肃地方通,其实没太多必要纠结像陕西话而不像宁夏话,有些音色差不多!
其实电视剧里有些音剧组还算尽量在贴近宁夏话的,比如说下去,宁夏一般说哈弃!
比如说爸有些发音叫达 西海固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6%B5%B7%E5%9B%BA/563402?fr=aladdin西吉县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5%90%89%E5%8E%BF/11021369?fr=aladdin海原县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8E%9F%E5%8E%BF/2445240?fr=aladdin闽宁镇(乡镇级行政单位)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7%BD%E5%AE%81%E9%95%87/8906660?fr=aladdin 移民】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移民吊庄案例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https://www.docin.com/p-673919163.html?docfrom=rrela第九-十一集,故事已经开始朝着希望前景而展开,蘑菇的种植虽然反应啦生活在往好的地方上走,可是还是会面临其他问题,比如种植太多市场饱和问题,麦苗她们在福建工作问题接连发生,最终能否从新得到杨主任包括厂子的认可呢?
一部反应着扶贫攻坚不易的好剧,人物都比较抓人这里不得不说尤勇演的李大有,实在是太形象啦!
几个年轻演员诠释的也不错,比如马得宝和麦苗,还有一些露脸不多却非常抓人的,比如那个带有色眼镜的车间杨主任第十二-十五集,虽然开始生活有了起色,但是烦心的事情依然在发生,尤其是闽宁村种蘑菇的事情!
当市场饱和,当赚不到钱时,希望也慢慢变淡,但是男主和凌教授没有放弃,他们在为村民过好日子而努力,自己的日子还最后得靠自己的努力,麦苗也成功成为啦一个优秀的流水线操作工,回到家乡做报告第十六-十九集前半段,剧情最让我动容的人物变成啦凌教授和白老师,凌教授这样的人物代表的应该是在扶贫中的那些真正的专家与学者,他们这样的人真是为了一个目标而不轻言放弃!
白老师是择善固执的坚持不让未成年辍学,虽然家庭情况不同,辍学打工不好,可是情况(现实)真的有点让人无奈!
我也知道那些送自己孩子去打工的难处,也能理解白老师的坚持穷有时真不是因为你不努力!
本身就穷,挣的钱只能缓解你的穷,但是一旦遇到突发事情,穷人缓解自己的钱可以会翻倍的花出去,最后还是穷,可是又不能不花第十九集后半段-二十二集,交代啦村变镇遇到的问题和迁村遇到的事情说实在的,本来我想把豆瓣的分给改成五星的!
可是马得花这样不接地气的剧情让我止步啦!
这部剧接地气的呈现已经21集啦,可惜22集我觉得不够接地气!
一个女娃子喊话就让一群老爷子们能改变想法?
这简直不太现实与接地气虽然马德花的话说的漂亮!
可是剧情到22集太赶啦!
让老人们转变想法的导火索居然靠一个女娃子来喊话,马德福居然不知道迁村难在哪?
这不是穷的问题啦,这是个思想的问题,不解决思想的问题,迁村的事情就是在唱高调啦,而且这一集着实有点赶,然后水旺又带个女的回来啦!
然后就是说接李大有夫妻回福建,李大有让水旺留下来,这种剧情是不是有没的拍啦所以在凑戏呢?
😁😁😁 剧情叙事不错,没有逃避扶贫所遇到的问题,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有点不够深入,但是我可以理解!
而且人物塑造的非常好,大赞张嘉译、尤勇、祖峰和热依扎,年轻演员的塑造也挺不错的,比如马得宝、麦苗!
男主黄轩的呈现也很不错,公私的念头都有诠释,美中不足的就是19集28分钟后感觉故事有点陷入扯皮之中,心里评价四星半 第二十三集,中规中矩的结局!
完结啦,有点不舍,感觉故事其实可以讲的稍微细一点,最起码稍微交待下马德福和李水旺的感情线啦,尤其是作为马德福这样的男主,感情线不是不可以没有,在他妻子出现前用旁白交待一句他结婚啦也行啊,不过这些说辞还是证明啦我对这剧的一点不舍
最近五大卫视同步上线了一部反映党中央带领西北农村劳动人民脱贫致富的电视剧——#山海情#,好看得不得了。
确实是个主旋律正剧。
主线剧情是村支书(黄轩)带领村民种地、务工、防风治沙、脱贫致富。
“吊庄”这个概念,第一次听说。
没有霸总、没有富二代、没有小娇妻、没有傻白甜。
全是朴实的农民兄弟、朴实的基层干部、带着两坨高原红的朴实的农村留守妇女或者打工妹。
但是真的很上头。
一是强大的卡司配置,说出来可能你不信,张嘉益老师嚼个树叶我能看俩小时;郭京飞那个胡建话刷几遍都笑出鹅叫声;在别的剧组让40几岁的大姐硬凹少女造型时,#山海情#剧组启用哺乳期妇女热依扎饰演村妇;别的剧组让年近40的老戏骨出演十几岁的少年天子时,#山海情#剧组第1集挨打的德宝(主角团次子)和第4集挨打的德宝都不是同一个人,扮演热依扎女儿的小演员换了至少三茬儿了叭——正午阳光真是不缺小演员啊。
一是剧情编排真好啊,扶贫搞事业是主线,但是不耽误嗑CP,不耽误搞推理,不耽误反思原生家庭负面影响——每集信息量都超大,看别的剧生气注水,看这个剧生气还没看够呢就快播完了。
每天都是一边追剧一边豆瓣小组、微信群里、朋友圈里和小伙伴分分享心得。
1)居然还看到了原生家庭困境第3集第4集部分。
德宝他们丢了工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去扒火车偷东西,然后又把姑姑家儿子尕娃给整丢了。
德宝被他爸(张嘉益饰演的农民大爷)毒打一顿,又被老师(祖峰)教育一顿,然后他哥德芙(黄轩)还唧唧歪歪说了他一顿。
这时候德福和德宝两兄弟之间爆发了一场冲突。
我觉得这段戏特别好。
德宝控诉他爸的种种不公正做法,说在他爸心中他大哥德芙当然是第一流的优秀,考学供书自是不必讲,就连吊庄这个事情也是举全家之力支持他哥工作。
除了他大哥,丢了的那个尕娃(他姑家的儿子)他爸也很当宝贝。
因为德宝的原因把姑姑家儿子弄丢了,他爸二话不说抄起棍子劈头就打,真是往死里打的那种。
德宝觉得自己就是那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非常不受待见、不被重视的孩子。
德宝心里面就憋了很多年的怨气。
于是这段戏里面两兄弟的争吵,一个说家里没有亏待你;一个说家里把资源都给你了,我是非常受亏待的一个孩子。
就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德宝散发出来的那种叛逆和怨气,从第1集他就想跑出这个小山村;以及原生家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给这个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德宝他没有第一时间跟家里人去沟通或者去想办法解决;而是自己去想一些歪门邪道的,或者说会走上歧途的一种方法。
这个是我们非常不认可的,但是又觉得在德宝的那个人设和情境中,他的这些想法和他的这些做法其实是非常合理的,是能够做到逻辑自洽的,而且不由得让人非常同情德宝这个角色。
但是看预告的时候,张嘉益老师饰演的爸爸又说,自己不想给德芙、德宝添麻烦什么的,就其实父亲心里也还是爱着德宝的,并没有不把孩子当家人。
而且后来种蘑菇的时候德芙德宝两兄弟蹲大棚里聊天那一趴,真是太好哭了。
德宝:哥,赌输了咋办。
德芙:赌输了我拜你为师跟你跑生意。
德宝:行,但是你得叫我哥。
德芙:行,我叫你叔都行。
太美好了。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看韩剧#请回答1988#。
好像是德善吧,就是因为吃一个鸡蛋糕,还是因为吃一个鸡腿的事儿,跟他爸妈发生了很强烈的冲突,大哭大闹的那种。
大致的控诉内容就说我也是孩子呀,我也爱吃那啥啥啥,为什么你们都没有考虑过我的想法我的需求,是因为中间的孩子就不配吗。
然后下一个场景,德善爸爸就很伤感地说,爸爸也不是生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一边做爸爸一边学着做爸爸的。
总而言之,大家都是第一次互相理解一下呗。
就很神似。
2)德宝被骗去煤矿这一趴,我看出了悬疑剧的调调必须给本剧编剧们打call。
反转反转再反转。
德宝(主角团次子)和货车司机一搭讪,我就和我妈说,完了要被骗去黑砖窑挖煤了。
果不其然,德宝被送去煤窑了。
单纯的娃还准备找人呢,自己就先成失踪人口。
比较讽刺的是,德宝后来竟然主动挖煤了。
然后煤矿塌方了。
看预告的时候我以为德宝领盒饭了。
然而没有。
煤老板甩了一叠钱给德宝,德宝留下悔恨的泪水。
这时镜头只给到上半身,而且德宝头是包着的,有理由相信伤得不轻。
我就和我妈说,完了德宝腿没了,肯定残疾了。
我妈表示赞同。
我俩欷歔了一顿,这个娃可太惨了……之后在莫小贝饰演的村妇惊讶的目光中,德芙(黄轩饰演的主角团长子,村主任)等人看向回来的德宝——竟然有手有脚。
其实从德宝被骗到黑砖窑我就脑补了如下剧情黑砖窑一干就是20年。
跑了几次都失败,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
后来煤矿严重塌方透水事件发生惊动了警方。
被警察解救了但是人已经废了,艰难回乡才发现村子大变样。
姑姑家儿子尕娃其实没啥事,混的人模狗样的。
他大已经去了。
哥哥德芙调到了银川当干部了。
小白的娃都考大学了。
德宝连个家都没有。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盲目的去占1/6国土的新疆找个人。。。
也说不上来是编剧脑洞大还是我脑洞大。
反正就一扶贫剧,看得我还推理上了。
3)我追剧最爱嗑CP了本剧贡献了德宝X麦苗CP
德宝是个精壮的汉子。
麦苗说等你头好了再说,德宝就真的头好以后就去福建找麦苗说道去了。
麦苗真是个人美心善的妹子。
关于作报告,白宇饰演的团书记开始讲戏了,从麦苗的三次离家出走说起:第一次,跟随水花姐逃婚但是被抓回去了,失败;第二次,原本要和德宝去新疆打工,被放鸽子了;第三次,来福建打工,成功了。
麦苗:我想你把第一次删掉,因为揭了水花姐伤疤。
我想你把第二次也删掉,因为……(揭鹅自己伤疤咧)看的时候就一直希望麦苗和德宝在一起啊。
他俩贼有CP感了。
两人的每次互动都超甜。
德宝和麦苗说话的时候,我的天呐,这该死的爱情的酸臭味。
德宝:“你别和你爸生气了,咱们想办法。
”德宝:“电脑我帮着卖的,我帮搬到县里网吧的,还给白老师配个新眼镜。
”麦苗:“果然有你掺和,我就说我爸自己干不出这么狗的事儿。
”(大意)笑死我了。。。
笑出鹅叫。。。
陈县长X德芙CP郭京飞饰演一位从福建来宁夏挂职的基层干部(陈县长),急功近利是有一点,但是确实一心为老百姓做事。
挂职期满陈县长要走了。
陈县长:那鹅走咧。
德芙:我一定好好刚作。
咋还嗑上这一对了。。。
哈哈哈哈哈大有叔X喊水叔
喊水叔
大有叔两位暴躁老爹,一言不合就打人。
鞋底、棍子、笤帚——两位叔已经做到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的境界——随手抄起啥都是大!
杀!
器!
第14、15集左右,大有叔简直太作了。
每天都是一边吐槽他作一边被他逗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
新进作爹一枚,而且大有叔属于比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作爹。
想当年,#乡村爱情故事#热播的时候,作天作地的广坤爹那是风头一时无二。
后来#都挺好#热播了,手磨咖啡爱好者,三房一厅爱好者苏大强后来居上。
其后很长一段时间,论作爹,南大强北广坤,无出其右。
但是!!!
2021年,他来了!
他来了!
大有叔来了!
#山海情#带着大有叔来了,大有叔的迅速崛起,“作爹”三足鼎立局势已定。
祝贺大有叔!!!
还是非常喜欢大有叔的。
虽然这个老头有点二倔,有儿暴脾气,动不动就拿鞋底抽娃。
但内心也是个温情老爸呀。
后来水旺走了嘛,麦苗回来了,大有叔还给水旺煮了10个鸡蛋拖麦苗带给水旺。
大有叔抽抽噎噎地说不管这个臭小子想不想我,我是真的很想他。
我的天,这段儿看得我还有一点点小感动的,挺温情的。
另外就是比起广坤叔和大强爹呢,我觉得大有叔还是比较讲理的一个人,只不过他囿于那个时代农村人的眼界和思想的局限性,才导致他看上去又虎又作。
所以为什么正午阳光拍的这种扶贫正剧我觉得它很好看,它虽然主线讲的是这个村子的扶贫工程,但是他不是那种空洞的,一味唱赞歌、歌颂伟光正;而是在这个扶贫的大背景下能够非常自然地融入每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会让观众对生活产生一些思考。
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让这个戏显得格外好看。
虽然大家说过无数次了我还是要再次安利一下,方言版真的太上头了。
极少追剧,只是某天十岁的儿子吵着要看电视,就想找个乏味的剧让他知难而退去写寒假作业,《山海情》一看题材就很符合要求,没想到他竟然看进去了,而且一直追了下去……我也是。
这部剧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类型,我想对于小孩子来说吸引他的也恰恰是易懂的情节,有趣又感人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有就是大西北那个陌生的世界。
而让成年人纷纷给出高分的应该是真实的剧情、用心的细节处理和演员炸裂的演技。
主旋律的电视剧让观众感觉真实,其实挺难的,毕竟要避免碰触过多阴暗面和丑陋面,扶贫剧有个天生的优势,就是要拍出前后的反差,那在反映真实的社会上作者发挥的余地就大了很多,尽情的描写贫困和愚昧,也不会觉得碰触了什么禁忌或者冒犯了谁。
当然作者也是有很多小心机的处理,很多事情都是点到为止,比如黑煤窑如何残害工人、打工姑娘在物欲横流大城市的迷失等等,能看出情节的缺失,但是懂的也自然就懂了。
这也是适合小孩子看的原因,能够了解真实残酷的社会,又没表现得过于阴暗。
还有就是方言起到的作用,如果是普通话,很多日常用语特别是脏话是不好说出口的,但是用方言说出来就好很多,也是懂的就自然懂了,不懂的也不会觉得刺耳。
西北话真的很接地气,福建话的使用好像少了一些,两个福建人在一起费力的说普通话还是有点别扭。
剧中很多方言梗也是很有意思,比如警察以为去治沙的教授是去自杀了,福建老板永远念不明白“白麦苗”这个名字……真实还有个原因是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最容易“假”的那个伟大光辉人物凌一农教授竟然有原型人物……看到很多在银川那个地区生活过的人都评价“真实”,那其他的也不必多说了。
细节的处理各种评论都说了很多了,从人物的化妆到道具的使用,挑不出任何毛病。
说两点吧,一个是去福建打工的姑娘,竟然能看出来皮肤逐渐变化的过程。
还有那些长在大棚里的蘑菇,是不是剧组和演员真的种了很多的蘑菇?
剧中演员的演技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其实最难得的是从主角到群众演员,演技集体在线。
能做到这点肯定不全是因为一群“老戏骨”在演,演员中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很多对他们的评价都是“重新认识了谁谁谁……”,那这应该就是制片方和导演的功劳了,我不禁想就是把某些面瘫流量明星安插进去,导演都有办法让他们的表演不出戏。
这部剧之后肯定会拿奖到手软,那观众和评委们最难抉择的是,最佳配角到底给谁?
这部剧可以作为一个主旋律来看宣传了伟大的扶贫成果,作为一部娱乐剧来看有豪华的明星阵容,有轻松感人的故事,所以很难不成功。
就是给小朋友来看,都很有教育意义,当他们问出一句:都2000年了还那么穷吗?
其实就够了。
另外这个镜头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模仿的穿越大吉岭
山海情
穿越大吉岭
正在追,不得不说真的上头了。
然后看弹幕里有刷方言问题,说演员为什么不说普通话?
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非得用普通话?
说什么不看字幕听不懂就很扯,有网友说“看美剧、英剧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听得懂英语,不是照样要字幕吗?
不是照样看得很嗨吗”个人觉得很对,英语也分英音、美音的。
有人还特别喜欢英国口音。
转回国内的电视剧,实在没必要苛求所有的电视剧都要说普通话。
再者,就算是现在,除了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家乡都是会说方言,何况是剧中所体现的年代,人口流动本来就不大,出过省的都不多,说方言多正常。
就算有说普通话的,都是带着口音的。
我老家鄂尔多斯,与山、陕交界,方言、口音与陕西话、山西话类似,剧中人物大部分对话能听得懂。
虽然作为90后,可从小一直说方言,就算上学后被要求说普通话,但口音依旧重,直到17、8以后,口音才算逐渐矫正过来。
就算如此,在用普通话跟人交流时,只要稍微不注意,一些带着口音的方言发音还是会被带出来,甚至有些字的发音始终无法摆脱方言的影响。
西北人口音重,一般人就算说普通话,那个口音和说话腔调一听就知道大概是哪里人。
就像我小时候,只要一听别人说话的腔调,就知道对方是不是蒙古族。
因为中国地方大,方言多,才会有人说,以前在中国出个省就跟出个国似的。
所以才会有普通话,方便大家交流。
记得有些剧里,所有演员都说着普通话,但会出现类似“听口音你不像这里人”的台词,所以常常会觉得很扯,一口标准的、没有任何口音的普通话配上这样的台词往往就很奇怪。
所以,喜欢听方言的,就看说方言的版本。
不喜欢听方言的,据说有配音版,那就去看配音版的,没什么好纠结的。
还有一点想要补充一下,刚开始看剧的时候,有人喷热轧依胸部的问题。
剧中看的出来她胸部大且下垂,显然没有穿塑形的内衣。
拍摄的时候正赶上她生完孩子正在哺乳期,弹幕里有有很多用哺乳期刷屏,好让喷子们保持对女性和母亲这一角色的善意。
个人觉得的吧,演员在哺乳是一方面,而从另外一方面讲,这样似乎更贴近角色一点。
水花家本来就是农村人又穷,丈夫还残疾了,没有那个习惯和也没有条件像城里的女人那样,专门去买内衣穿。
我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确实见到过有的阿姨就不会穿人们现在司空见惯的内衣,不习惯一是方面,另一方面,吃过苦的人是真舍不得花这个钱。
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胸部小不穿内衣还好,胸部大了不穿内衣,真的会被一些没口德的人开些恶毒的玩笑。
不是主旋律不好看,纯粹是有些剧演的扯淡
说这是乡村爱情故事的憨批同时侮辱了这两部剧。
表演都好 尤勇最佳 最后一集是高级黑吗?精准扶贫 扶出了一个当地精英团体 编剧估计是《平凡的世界》铁粉 把路遥吃得很透呢
演员说的这是宁夏话还是陕西话?感觉好像陕西那边的方言。这个题材太小众了,有些看不下去,距离城市太遥远。
给不了高分,也不想给低分
配音太尴尬,看了十分钟又转去东南卫视看原音的,好一点。但为什么所有演员看起来都那么用力?看起来像是很努力的在说方言,很努力的在演,有点刻意。热依扎挺出乎意料的,哭戏不错。
啥啊真的是....配音劝退
以后不要说正午出品必出精品,现在正午的作品口味步调比较一致单调,而且感觉演员演技有点过于用力,显得格格不入,剧本也不够精彩,选角也比较市场商业,不太符合角色设定。但是必须说热依扎值得一个视后,没有她缺少温度了,黄轩演技太平,他这个角色能找出比他演得好的有太多人了。
看的原声方言版 就看个热闹吧23333
目前看绝对是2020年最好的剧,可是再看评论区,伤心透了,因为普通话版评分太伤了(大家帮忙顶一下,到前面让进来的人都看到,别看了普通话版又来打底分)
节奏缓慢,演技尴尬。黄轩就算了,演啥都那样,普遍用力过猛,张嘉译也是,表演痕迹太重了,不适合自己的角色还是别接了,丝毫没有代入感,
简述本片中心思想:跟着〇走听〇话最后都是企业家,鼓掌!
一听闽宁村这个名字大概就明白了了。原来是个拍马屁的片子。
方言版看起来更有味道
昭然若揭
又是正午阳光看似高大上但实则一点都不好看的伪精品剧,正午爹光,现在的观众不像以前那样随便你糊弄了,扑街的收视率喜欢吗
失望,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演员,不管配音还是方言,都出戏
我相信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真的,我也佩服剧中真实人物的担当,但我还是想问,这个剧能拿这么高的评分,就是因为明星多吗???严重缺失大量细节,人物退场之随意像丢了一样,各种困难解决也是含含糊糊就过去了,哪里好了?
2.5星,必须先说正午阳光的审美一直在线,从群演选择到置景服化。不过,客观的说作为主角的黄轩还是差点意思,开篇两集的代入感太弱,而且动不动就一群老戏骨拼群戏虽然生动,但难免太吵闹,和《大江大河》比还是差点意思。
像样板戏,演的很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