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每个角色都那么可爱!
不只是说外形的形象,而且也是每个的性格,都不带重复,很互补呢,每个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还是我喜欢的摇滚,我真的还蛮喜欢日摇的。
我喜欢他们练习吉他,我喜欢她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就为了更好的表演,我喜欢里面那个短暂的街头表演,太理想了,好乌托邦的场景啊。
而且里面的人生观,完全和我相符嘛!
只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上就一定会遇到伙伴的,而剧里也是这么发展的,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人生的呈现啊。
而且主角们还那么小,就做到了,我好妒忌。
画面太美好了,我也太幸福了555
本来是被社畜表情包骗过去看的,看的看的,眼泪流下来。
它其实讲的不是社畜,而是社恐。
二次元人群应该是社恐含量最高的人群,十个人随手一抓,有九个社恐。
《孤独摇滚》戳中的不是社畜的心巴,而是我们社恐的心巴啊。
女主后藤一里就是合格社恐,一里的日语谐音是“孤独”,她的外号叫做小孤独,从小就是个边缘人,吃便当都只有老师愿意跟她交换。
不敢请假,如果请假一天不去上学,像她这种人会立即被同学们遗忘。
平时睡在壁橱,一个人孤独练习弹吉他。
她渴望朋友又不敢迈出第一步,每天都绞尽脑汁“吸引”同学,背着吉他去上学,希望找到自己的同好,但从来没引起过别人的好奇心。
去打工,甚至完全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初连站在客人面前都做不到。
去演唱会弹吉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出现在人前,只能躲在芒果箱里弹吉他。
好不容易被人搭讪,但是因为太久没跟人说话,说不出话。
社恐人真实写照,明明到了目的地却不敢进去,在内心做建设,五分钟就要进去,十分钟,十五分钟,不敢进去……
因为社恐,想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所以去了距离家两小时的高中上学。
明明内心想拒绝,却无法把拒绝说出口,因为社恐人根本不会拒绝人!
只要跟人社交一天,就会想要火速逃离现场,因为耗光了电量,实在是太累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社恐严重患者,却爱上了摇滚乐,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社恐搞音乐,那不是闷骚吗?
她搞音乐的原因也很简单,原来阴沉的人也能在摇滚乐中发光发热啊。
弹吉他是室内运动又很酷,还有机会变成名人。
虽然是幻想,但一里为了这个梦想加倍努力。
为了想要在台前演奏,所以三年来每天花费六个小时刻苦弹吉他,终于在网络上混成了圈内大神,拥有3万粉丝。
然而随着她刻苦努力,自己希望的并没有到来,毕业没演奏,没朋友,没有乐队成员,啥也没有。
玩音乐的初衷是想成为一个更酷的人,但因为社恐,她只能成为网络上那个很酷的虚拟人。
在现实中,她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终于有一天,机会大门在眼前打开,有人找她去做乐队的支援吉他手。
她有机会加入乐队团结band,有机会上台演唱,也交到了两个朋友虹夏和凉。
虹夏,绝对的社牛,乐队鼓手,大多数时候都充当着鼓励人的角色,也是她拉着一里加入乐团。
凉,冷面富婆,有钱大小姐,把所有钱都花在买贝斯上,她是乐队最酷的贝斯手。
平时没事干喜欢一个人去废墟探险,或者逛二手商店,但她不是社恐只是喜欢一个人待着。
这两位好友可以耐心地引导自己,不会嘲笑她,会包容她,帮她解决问题,也鼓励她变得更加强大。
乐队成员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家人,她们彼此相处的机会比跟家人相处的机会更多。
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紧接着困难接踵而至,最大的问题是,她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
因为乐队跟独自演奏不一样,需要跟人有交流,但是她有社交障碍,甚至不敢跟人对视。
虽然自己演奏很厉害,但是完全无法跟人融入乐队,甚至只能套着芒果箱上台演出,导致演出失败了。
她知道,如果想要做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必须要克服社交障碍,这是一个神级吉他手,不幸被社恐封印住真正实力的故事。
《孤独摇滚》被网友称为十月新番里的最强黑马,得益于这一圈表情包破圈,关于它的讨论度甚至不比《电锯人》差。
本来以为它是靠表情包搞热度走了捷径,真的看下来发现,《孤独摇滚》并不敷衍,相反它非常精致,要素齐全,豆瓣评分也不是虚高,它是真的有点东西。
它真的完完全全细致刻画了社恐人群的内心写照,去搜《孤独摇滚》的实时广场,一堆网友表示这就是自己。
社恐作为动画主角也不少见,之前就有一部《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但《孤独摇滚》不是一丧到底的,反而她丧的非常“热血”。
女主之前的生活只有孤独练习吉他,但自从加入乐队之后,她的生活充实了。
她需要和团队成员练习,需要演出,需要在livehouse打工,需要组建新的团队。
对社交健全的人来说,每一件事都是非常正常的小事,但对于她来说,每一天都是一道坎。
你能看到她每次都想解决问题,每一集都在缓慢进步,虽然距离正常社交还有段距离,但你能看到她正在一点点变好。
有一种说法是,社恐的人本质是不喜欢人类的,就像猫和狗的区别,狗这种物种天然对于人类有好感,狗狗见到人类就会热情扑上去,社牛患者同样,看到人群会很自然融入。
而社恐人群更像是猫,他们没那么喜欢人类,大多数时候都更喜欢独处。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严谨,就算是这种说法,猫咪也是需要人群的,社恐人与其说是不喜欢人类,不如说是闷骚。
他们渴望人群又害怕人群,羡慕热闹又能享受孤独,有一种又想靠近又想远离的微妙感。
《孤独摇滚》最妙的一点是社恐嫁接摇滚乐,这两者嫁接在一起有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也是燃点所在,对于一里来说,克服社恐打破自我,就是最摇滚的。
一里最大困难不是音乐才华,而是社恐,解开封印的那一天,就是她成功完成自我成长的那一天。
你会非常期待跟一里一起成长,真正站在舞台上,发挥自己全部实力,去做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而很多人把《孤独摇滚》当轻百合番来看的,乐队主要成员都是女性,全番没有一个重要男性角色出现,我甚至没看到男性多说几句台词。
店长是女性,乐队全员女性,哪怕是在家里,也只描绘一里和妹妹之间的相处。
漂亮女孩子之间互相鼓励,果然没有人比芳文社更懂美少女贴贴。
而且《孤独摇滚》真的很好笑,有一种脑回路很奇妙的好笑,被问当初为什么玩吉他。
女主内心想的是,因为很酷,因为想出名,说出来的是:因为世界和平。
前吉他手落跑,凉没有生气,反而以为这位妹子去世了,真心实意地为她上香祷告。
一里害怕上台,两位好友安慰,正常女高中生根本听不出演奏的好坏啊!
平均五分钟一个笑点,观看模式轻松而快乐。
当然说了这么多,《孤独摇滚》既然沾上了摇滚,主题还是讲音乐的。
作为一部音乐番,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如果音乐难听,这番就失败了。
《孤独摇滚》音乐绝对不差,虽然我没有什么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看完三集之后让人忍不住哼主题曲,在脑内不断循环,每次不自觉哼歌的时候还会想到团结band,这不就是一部音乐番的成功吗!
网友的评价也很高,不少人表示,这就是第二部《轻音少女》啊!
《孤独摇滚》有一种很奇妙的魔力,你明明是看着社畜表情包入坑,然后因为社恐主角的心理活动而共情,接着因为社团友情露出姨母笑,最后竟然能够被音乐本身吸引。
它唤醒你莫名其妙的想要去购买吉他弹吉他的心,你知道也许吉他买来不到半年也会落灰,上次因为《轻音少女》买来的吉他还在闲置,这次又因为《孤独摇滚》蠢蠢欲动。
但你如果看完了有那么一闪而过的念头,去把家里落灰的吉他拿出来也好,去买一把新的吉他也好,去看一场livehouse也好。
可以再去试试,再给自己,或者摇滚乐一次机会。
PS:小小声说,我真的不是卖吉他的托啊,我怀疑《孤独摇滚》才是。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孤独行走的后藤独内心住着名为认可欲的怪兽。
练习吉他十年,希望因此受人关注,可能的话甚至组建乐队,然而因为被动的性格毫无希望,直到吉他手逃跑的结束乐队逮住她。
前所未有的与陌生人接触交往,甚至组成乐队进行演出以及打工等等这些体验,让小孤独与世界上的人们缔结更多的联系,小孤独和朋友在一起,不再孤独。
个体的人孤独,人和人在一起便不再孤独。
在假期结束,大家诉说着自己的现充生活,小孤独听了闷闷不乐,只有她一个人一直宅在家练吉他。
于是大家坐上电车去爬山,参拜神社,去海边看烟火,在朗朗晴空下合照。
听闻有人询问漫画作者为何后藤性格很差但同伴都很包容她,作者回答因为后藤外貌非常可爱。
这个回答可以说非常现实,但是如果她没有之前练习吉他十年,如果她没有做事非常认真,努力在乐队练习合奏,乐队的同伴们朋友们又怎么会认识她,接纳她呢。
或许不能说就是为了交朋友而练习吉他或者其它的某种技艺,但是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掌握某种技艺,可以在充实生活的同时让世界具有更多可能。
为符合营组规范1.1,本文将“现充”替换为“拥有正常社交能力的人”或“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但不一定把“番”替换为“动画”。
因为我认为“番”这种称呼不违背营组规范的目的。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感,不代表营组的态度。
另外,除我之外的营组成员好像还挺喜欢孤独摇滚的。
算是有剧透,但不是关键情节剧透我目前还没看过原作,动画让我看得很不舒服。
看到那么多好评,我肯定先怀疑自己观看的方式有问题。
但是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了一些让我不适的地方,我才意识到,制作人就是在拿社恐寻开心。
先提前说一下,第5、6、8集我看得还算感动,9、10看的时候算是可以接受,第7集气得我那天失眠了。
看完第一集,我以为我状态不好没看进去;看完第二集,我以为是因为同样社恐,我却没有可以称为特长的爱好,没有三万粉丝;看了第四集,发现主观的悲观抒情总是被搞笑点打断,我开始怀疑,“这就是一部做给‘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看的,嘲笑社恐的番”。
第5集给我带来了一点感动和希望,尽管有点励志的感觉。
我看来,“励志”是在用虚构或偶然的故事去影响观众在现实中的行为,是一种僭越。
第7集实在是让我气的不行,再加上我看第10集前默念“我不是社恐,我和一里不一样,我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起码还是能说出‘不要袋子,要小票’的。
”,结果看完感觉还能接受,决定了要写这篇檄文。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打算写《我好像被芳文社抛弃了》或者《感觉没看懂,或者说没看进去》这种谦虚些的文章的,但是在我重新看前两集找素材的时候,发现证据实在太足了,完全没有谦虚的必要。
在第一集10分11秒,虹夏的“谢谢,我们现在就去展演厅吧!
”太仓促了,已经把不合理性摆到了屏幕面前。
明明可以通过“小孤独连拒绝都做不到”而推进的剧情,非要用这种不合理的剧情,就是为了搞笑。
但是,在观看这一幕时,一里的社恐配合上紧张的BGM,我已经带入了“希望改变,不想失去机会,但又紧张害怕”的情绪,这时候接入笑点,我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只能觉得自己在被嘲笑。
更何况这里是一里迈出第一步的剧情,我本来可以回味“虽然小孤独很紧张,但还是迈出了那一步”,而现在却只能“回味”一里的吐槽“我还什么都没说啊”。
而接下来去starry的路上,一里的台词“可能还有霉味……是除虫剂味”就挺好的:没有过度渲染主观情绪,没有让我直接带入,但这种悲观的态度也让我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没有通过效果音和画面表现说“这是个笑点”,所以我就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
类似的冒犯社恐的笑点实在是太多了,我要是逐一整理出来,只怕心脏会受不了,我就跳着捡着说吧。
第二集5分40秒左右的画面,已经能激发我的嫉妒与愤怒,开始代入了;吉他君解说时的BGM也比较平缓,我还可以理解为以乐景衬哀情,但是紧接着就接入了“明明还叫团结乐队的”吐槽,打断了此处自卑的情绪。
或许这段还算好的,如果解说时的BGM和语气真的是在以乐景衬哀情的话。
6分多钟的时候,孤独在幻想逃跑的吉他手是不是社恐时,BGM是舒缓治愈的,但接下来“真正的社恐连逃跑都做不到”的特效音就是抖包袱的,配合上一里此刻语气的急促,连带着我也不安起来。
相比之下,9分钟多虽然凭空拿出了存钱罐,但重点是钱,注意力不在“拿出”的动作上,所以我没有直观地感受到不合理,没有恶搞感;再加上小孤独此刻真的哭了出来,情绪得到了正常的释放。
接下来,一里的想象画面富有主观色彩,配合BGM,把社恐面临的担忧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成功地让我感到不适:我在现实中就遭过这种罪了,想看会儿番治愈一下,结果你用匠心给我一个比我病情还严重的症状给我……你们这些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真会追求刺激啊,难道这就是你们能交到朋友的秘籍吗?
这种体现角色主观视角的画面(是叫“演出”吗?
),是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的:因为那些画面其实只有小孤独才能看见,让观众看见了,其实就是让观众带入到小孤独的视角。
可以说,这种做法带来的刺激达到了极限。
第七集里关于运动会的“小孤独想象”更是成功地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我现在根本不敢去找它出现的具体时间。
还有很多笑点是基于小孤独受到的惊吓,甚至身体伤害的。
第二集12分半左右,一里收到鼓励决定去打工,并发消息感谢虹夏,这是多么给人以希望的画面,但是在虹夏说出“什么意思”后,欢快、甚至戏谑的BGM却是一盆冷水;虹夏不明白,这很正常,她毕竟没有天使的神力,不知道一里刚刚恰巧在打退堂鼓,但这个BGM实在是太过分了,就好像社恐就天生该被嘲笑一样。
就像是第7集中的“小孤独灰尘”一样!
对!
我们社恐就是毁气氛,就是让人不舒服!
我们就是行走的核废料!
但你CloverWorks给我发安乐死药吗?
我……抱歉失态了,但这段我实在舍不得删。
再顺带提一下,第十集第2分钟,一里头撞地的BGM和第二集10分半左右的一样,虽然我完全搞不懂这有什么好笑的。
第二集10分半左右接下来就不能再这么写下去了,已经一千七百多字了。
如果是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或者邪神与厨二病少女,我不会有任何抱怨,我不去看就行了。
但《孤独摇滚!
》是芳文社的漫改啊。
看《魔法少女小圆》(即便不是芳文社原作漫改),我让自己哭了出来(哭出来能释放在现实中的压力);看《学园孤岛》,我也从人物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了感动;就算是看《漫溢的水果挞》,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贪婪和不思进取;看《ANNE HAPPY♪》……呃,时间太久实在想不起来感受了,只记得野外探险那一集看得比较紧张,没起到预期的助眠效果。
孤独摇滚让我看得难受,已经到了让我开始思考基础设定的程度了:后藤家看着都挺开朗的,一里从哪儿来得社恐基因呢?
家庭环境也挺和睦,应该不会给一里造成过什么童年阴影。
如果不是接触了摇滚,进而每天练六小时吉他,或许她的病情不会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我最在意的问题:为什么后藤家没带一里去看心理医生。
当时心理医生很自然地给我说“就像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比较适合和人打交道,有的人适合独处,很正常的。
”,“你觉得你别人不想看见你,这是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别人没这么想。
”,最后开了点助眠的中成药,就这么简单。
虽然还有填量表之类的“诊断”,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上午的事。
我很庆幸,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前就寻求了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后藤一里去看了心理医生,因为病情严重,不至于孤独摇滚两话完结,还能给社恐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议。
如果社交恐惧症患者看了孤独摇滚,病情大概会加重吧。
因为,孤独摇滚对社交恐惧描绘得太有冲击力了,这会加重焦虑,进而影响社恐下一次在社交场合的发挥,恶性循环。
人家B站要的是流量,UP主要的也是流量,有的人脑子长人家屁股上了,跟着风的吹,你吹你的的,少特么烦我,免得挨骂了狗叫—————剧情少到可以一句话总结,角色不讨喜的,声优无特色,情绪渲染不到位,音乐也一般,标题都日式摇滚了,至少来几首死神op那个水平的吧,整体没有一个记忆点,如果跟轻音少女比,这几点都不太合格,搞怪多算是特色,但是太多像是故意捅咯吱窝,还有给自己贴社恐标签的评论也让人心生厌恶,生怕自己没有大病可还行这番作为音乐番完全不及格,当个3星搞笑番还差不多,毕竟作画和演出有点特点不期待第二季——————————-哈哈,要剧情没剧情,要人设没人设,声优不行,音乐不行,也对,只有一帮自贴社恐标签抱团的粉丝装疯卖傻,感谢这番给心理有大病的睿智人群找到了家,这番不仅重新定义了社恐,也重新定义了摇滚,厉害正常可以打三分,但是这番到现在营销太卖力,竟然被捧成了神,简直是厚颜无耻才可以形容之前有一部恶臭的番叫不管我怎么去想……,都是社恐题材,那个番是剧情恶臭,充斥龌龊的想法满足了某些人的恶趣味,体现他们所谓的真实,这部孤独摇滚的恶臭已经溢出屏外。
把社恐和摇滚两个名词一结合,好像社恐也可以很酷的感觉,哇酷哇酷,既然可以摇滚,那社恐也无所谓了,毕竟贴标签这种事儿简单多了,也充分满足了中二病的幻想。
最近都在嘲讽三体答辩把科幻理解成朋克废土加led斑马线以体现科技感,现在孤独摇滚所谓的粉丝跟这个一个路数,过度的社恐表演可能让他们觉得这样就朋克就对了,动画和音乐算什么这就跟信教一样,只要够虔诚,信就完了
一里完全演我本人,不敢与别人交流,但是又期待别人和我讲话,所以把周边挂在书包上,希望有同好来找我聊天;但是当真的有人来搭话的时候又会很害羞,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会幻想自己成为大明星,让以前看不起我的人都惊讶;社恐的时候,恨不得让自己马上蒸发;喜欢阴暗黑暗的地方,喜欢躲在衣柜里,偶尔看着天空也在想,要是第二天就是世界末日就好了…网上有自己的小天地,看到别人给自己点赞会很开心,但是看到一个恶评就会立刻反思自己做的是不是不够好;突然的,也会想自己以后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感叹自己真是没救了啊……感觉导演把边缘人的想法真的诠释地很好,比如突然降维,蒸发成空气,画风突变之类的,让我知道,就算是边缘人,也有闪光点,也会闪闪发光啊而且,在追梦途中遇到这么多善良的人真的太好了,郁代,凉,虹夏还有菊理姐,在一里又陷入自己小世界的时候能及时把她拉回来,鼓励她。
一编:动画将原作提升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
以音乐为主题的漫画,没法100%发挥出这种主题的潜能。
二编:怎么说呢,一切都太套路化了,虽然相比之前的音乐番来说确实有些不同,作者比较着重从社恐这一点切入,但也仅仅如此了。
如果从神作的标准来看的话,感觉还是差了一些东西。
没有考虑恋爱问题,成长方面也不复杂深入,作者有意避开现实中很多复杂的因素,对于创作来说,就只用紧紧盯着日常、个性、成长、搞笑这几个方面就行,其他完全不考虑,这样就很容易想出该怎么作画,但丢掉了复杂性这一点,就注定了它不会产出比较有深度的内容。
孤独摇滚从哪方面看都很优秀,但也仅此而已了。
没有太多比较有令人瞩目的创新,也没法达到艺术级动画的高度。
它很完美的迎合了工作繁忙、学习劳累的社畜学生想要看的内容。
再精简成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作品。
不够摇滚的摇滚漫。
三编:也许正是因为现代人太缺少精神生活,孤独摇滚的魅力才那么大吧。
一开始想的是女主和我高中一样都是班级里的阴暗边缘人,后来转念一想,小孤独都组了乐队,还在网络上有三万粉丝。
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哈哈哈哈哈哈。
这部番里的女主性格很有意思诶!
竟然能看到有主角是社恐的角色。
还有这种表面上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实际上脑子里疯狂吐槽的反差的神经质性格就是我嘛!还有凉也很有意思,她是外表内向内心享受一个人的类型,我正在向这种人靠近。
最后以小孤独背上吉他走出家门的画作为ending,有一种动画结束但是她们的日常还在继续的感觉。
这种感觉还不错。
小孤独的社恐症也并没有完全好,而是她自己正在慢慢的一点点改变。
这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这部番剧侧重点还是主要在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对于音乐方面花的笔墨并不多。
同时也可看出制作组蛮穷的,很多画面都是PPT在静态播放。
总结感觉还不错,很有意思的日常番。
女孩子们都很好。
孤独摇滚确实是一部较好的作品,值得多看几遍。
近几年的作品我觉得揭示心理问题的真的不多,记得上一次还能让我看五十多遍的番还是《四谎》。
虽然咱们国家学术论文发的也不少,但始终没有杀出一个这样的国创。
作为游荡在各个行业间的我看了这个番也有很多感想。
社恐,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确实是病,而且研究的人也很多,学术论文,期刊也发了不少,总库1万两千多,但矫正就这四条。
而“原生家庭”“家庭社会工作”等都没有破2000,足以显示出业内对社交焦虑现象的关注,以及社工的冷门,不愧是特困行业(笑见中国知网现在大部分人的观点都在「上网成瘾」上,有的文章甚至和大家的观点一样,比如谢蝶的《从现实“社恐”到虚拟“社牛”: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分析 》,大家可以自行到中国知网搜索。
乍一看,和这个作品,孤独摇滚没什么关联,其实关联还不小,比如网络,小孤独在网路上配信自己弹吉他的作品,其实也是在网络中寻求认同。
在另一篇论文里,说明有社交恐惧的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认为,社交焦虑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远端因素。
根据失补偿理论,网络成瘾是个体发展受阻的一种补偿性行为。
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社交的需要,他们很可能转向网络寻求补偿,最终导致网络成瘾。
年级的升高,学校适应得越来越好,同学之间也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就业和考研压力使学生不得不减少用在网络上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呐,能改变吗。
在医学上,有这么一篇文章,讲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抑制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并去抑制锥体神经元,从而导致前额叶皮层的过度激活和社交恐惧反应。
正常上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社工介入,大部分的矫正还是激发出社恐人士的潜能,接纳自己,产生对自己的新认识,就比如第6集的广井(个人认为是故意喝成那样的,哪有那么多机缘巧合,估计是下北泽小天使她姐指示的)就最开始的那几句让小孤独再学学看,以及到后面让她在街上表演,以及那句别认错了对手到后来去他的演唱会观看,这一系列的言传身教,实际上都是对她的矫正
这些都表明了一点,就是作者绝对学习了社工的知识。
当然,作品为什么会迎来部分人的反感这作品你想想看,它的商业性质在那里,不可能搞太专业,太严肃。
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这玩意也不是好矫正的,你只能引导他人,改变他对事物的态度,态度改变了,他就会自己改变观点,没有人接受你强塞给他的观点,就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是塞的,他也不会愿意要人,只会在安全,舒适,信任的氛围下自己取走喜欢的观点。
面对不确定性,人类最自然的应对策略,就是:回到熟悉的世界里,找回安全感。
但是改变也不是什么坏事,得到的宣传语是什么,终身学习,安全感,来自确定性。
但是机会,藏在不确定性里。
就作品来说,我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个人感觉也很像四谎,甚至第一集的情形和宫园薰拉有马公生伴奏有的一拼导演给的镜头语言也很到位,虽然画风有些离谱。
就是对于小孤独发病的表达有些讽刺的意味,对于极度社恐的人可能是一种嘲讽希望以后能改变表达方式。
总之,自己有问题,有钱找心理医生,没钱找社工但是,日本也有社工组织,可是为什么还有这种现象呢?
因为在日本的道德中,找心理医生就会被认为是病态的行为。
在西方社工已经早就实现了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体化。
在咱们国家社工都是国家购买服务,所以说免费服务。
如果需要,你可以联系您所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申请服务广义上的社工就是政府与社会团体利用科学的办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调解人际的关系,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专业。
希望以后这类作品越来越多,早点出第二季。
引用:孙金明.社会工作介入一例社交恐惧症的案例报告【D】.山东大学.2012(02)张金健,李桂莉,陈红.大学生社交恐惧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追踪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09):805-809谢蝶.从现实“社恐”到虚拟“社牛”: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21):19-21徐晗;Haifeng Xu;Ling Liu;Yuanyuan Tian;Jun Wang;Jie Li;Junqiang Zheng;Hongfei Zhao;Miao He;Tian-Le Xu;Shumin Duan.前额叶皮层去抑制性神经微环路介导条件性社交恐惧[J].科学新闻,2020,(02):88.刘润2022年《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刘润,《底层逻辑》
相熟的百合厨朋友很喜欢这部番剧,经常在朋友圈晒相关的周边。
耳濡目染之下,这部番剧也进了我这个前·二次元百合厨的待看清单里。
终于!
在23年的7月,我花了几个晚上把《孤独摇滚》看完了,并且想要通过这篇影评来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 《孤独摇滚》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主角后藤独作为一个社恐吉他手,因为一场偶遇而开始和另外三个少女组乐队、登台表演的故事。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K-ON还蛮像的?
确实有点。
但是本作强调的东西和K-ON不太一样,首先是主角的社恐性格,其次是丰富的动画表现形式。
后藤独的“孤独” 毕竟是“孤独摇滚”,体现“孤独”当然很重要。
既然要讲社恐,那就要从各个方面的细节来刻画这样的主角。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这方面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不如说制作组里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人吧(笑,每个因为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制造的笑点和梗背后,不就是i人们“懂得都懂”的曾经的实际内心活动吗?
说到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就不得不提到本作丰富的表现手法了。
脑洞大开的制作组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制作组的想象力!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制作组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密集的笑点和梗,3D动画、实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小孤独的脑洞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天天四处乱飞的思绪,借用B站弹幕的一句话,制作组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我还不好”(笑纽带乐队的“摇滚” 同样,既然是“孤独摇滚”,那“摇滚”的部分也不能拉跨。
本作的音乐挺不错的,我个人蛮喜欢OP和山田凉的ED,姬友则是喜欢星座的那一首。
我觉得本作在音乐方面一个蛮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让主角当主唱,甚至伴唱也不是,完全专注突出她的吉他手个性,这蛮新颖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衬托了她社恐的性格就是了。
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不得不说二次元轻百合番剧的大量受众还是男性,所以感觉制作组也是在“面向男性作画”,在这部作品里插入了不多不少足够让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的梗和画面:比如后藤独进入浴缸的背后视角,后藤独的隐藏巨乳设定,后藤独在跳起来合照的时候漏出内裤的梗之类的...只能说这些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娱乐某些男性观众吧。
(无奈结语 总的来说,还是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7月和这部有趣的番剧相遇了,我又继K-ON后再次喜欢上了贝斯手角色(没错就是池面的山田凉,希望这样有趣的全女番剧越来越多呀!
(某些梗可以不要跟着来就好了)
感觉内心戏好吵啊,音乐也一般,也不知道网上咋吹的那么高分。并不觉得表达或者说刻画的社恐有多可爱,可能是夸张表达吧。也看不出主角多厉害或者多差,不上不下,剧情就是挺无聊的,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所谓的摇滚在哪里,连基本的音乐都没个完整的,社恐只是个噱头罢了。
你的下一部kon,何必是kon
看完了最后两集,围绕着校园文化节,第十一集一里害怕女仆装进行了逃避,被乐团其他三人一路玩了许多店后,还是要回到女仆店打工,结果其他三人比她受欢迎太多,最后提前休息,这集更多是日常剧情,为最后一集的表演做铺垫,凉之前的高冷人设看来在这集是彻底崩塌了。最后一集看起来大家在表演中更喜欢喜多,并且没记住后藤一里的全名,在演出中二弦还断了,但却意外采用了滑棒演奏。一里还是在喜多突如其来的要求说词中想起了广井菊里跳入人群中,结果来了个平地摔。很可惜这集里不知道演出最后一首歌是什么,但后藤正文的歌出现在了片尾,一里在购买新吉他时,店员也提到了这个吉他是定制且由她保养的,说明这个吉他在未来的剧情中很重要,一里接下来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期待第二季。吉他英雄的账号要赶紧更新了,不然粉丝掉了广告收入少了。
对社恐的描绘真的是让社恐本恐惺惺相惜,但有些地方又过于夸张,这样的故事不免让人想问,如果波奇酱没有吉他英雄这个属性,社恐还值得歌颂吗。最喜欢的是每集“崩坏”环节,在形式上玩得很疯,让人眼前一亮。女孩群像动漫最近有点看累了,虽然可爱,但是是可爱动物园(新番小组看到的一个词,很精准)。
3.5星。虽然剧本好,但是画风和剧情走向太低幼蠢萌了,里面的表演歌曲又没有我想象中的好。
很不喜欢。和摇滚没有什么关系。作为社恐感到很冒犯。安静的人并不是没主见,不是顺从和自恋。我以为她有什么想要表达和呐喊的,可是根本没有。克服社恐的方式换成她们四个唱歌跳舞jpop出道也是一样的。既得罪了社恐,又得罪了摇滚。
比起上低音号差远了。。。
呃呃常服制服女仆装这些老套元素,,颜值被运动服封印,换上美美裙装撩起刘海就大呼好萌 我真是看烦了。还有作者借凉之口说出的一些恶心话“玩女人”“靠波奇出卖色相走红”(还借机堂而皇之放出波奇🕒式图像)之类的,真是💩味难改啊
之前看Supercar last live时果汁说,这场成员的互动已经非常之少了,对乐队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我看btr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人际关系间处处呈现表演的痕迹,适合组cp但不适合组乐队。并不认为粘土、实拍等演出多么超前,但在想同样的演出手段在btr里与在绝望先生等作里有什么区别,最后还是比较认同钻哥的看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390453/answer/2821630225),必须要在动画媒介的语境下去看,而非围绕“我们去寻找真正的社恐吧/摇滚乐队吧”进行长篇暴论。有趣的是音监在访谈中提到,对声优的要求是“只有虹夏有交流的感觉,其他三位都是自说自话”(放在动画片里我都怕喜多这种人)。写不下了,最锐的评价:梅原翔太当制片人都当出作者性来了。
我还是好孤独啊~
反响超级两极分化,能出现这样的作品也不错。我是自一开始就觉得作品有在“消费”对“社恐”的刻板印象,自然难从这种戏谑的表现中找到共情角度。不过到后面,让本作更有趣的是追番的共时性——波奇酱后来不再需要时常打开视频平台看评论,因为我等真实的观众取代了虚构的粉丝,正注视着“吉他英雄”。
哎 太久不看番 几乎完全无法共情 记忆中高中玩乐队的社恐女孩那种nerd一点没有 全是旁观者眼里的《萌点》
我又好起来啦!我还是喜欢音乐番啊——音乐番从不止于音乐,是音乐让志同道合的人们相遇相知,她们彼此改变着彼此,温暖地包容着对方,这是最美好的事。
社恐爱摇滚不就是闷骚嘛(○` 3′○)
越看越觉得女主是有心理疾病,她得去看医生而不是组乐队。完全不明白这番好在哪里。
いいね
@@@(2022-10-08)ぼっち·ざ·ろっく!(孤独摇滚!)(1-12)(类似于《轻音少女》的题材,多少也有点废萌的影子,但音乐元素不重。重度社恐患者玩乐队。第8集才第一次正式演出。第9集被猛禽抢冰淇淋并暴揍。结尾依然社恐。)
好可爱,好真切
很好看。但是粉丝为什么非要和轻音比?败坏好感。
开头让我以为会不着眼于贴贴日常,然后慢慢回到了我的最初预期。本季表情包大户,动画组诚意确实是到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