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小说,因为是自传性质,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不够冷静的。
电影就克制了很多,镜头有时忽上忽下不知是导演的习惯还是调度不够熟练,开篇的几句独白往后也不见了踪影。
说回故事。
男主从十四岁失去母亲开始,一部分爱一直是缺失的,此时的不守恒很容易理解。
他带着缺失长大,武装自己,试图填补缺失的部分。
可是缺失的是爱,缺什么就只能用什么来填补,其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直到遇见龙太。
漂亮的外表也好,开朗的性格也好,吸引是不出意外并且快速的。
爱意逐渐外露,并从中获得快乐,因为那部分的缺失逐渐填补,开始变得守恒。
接着龙太突然坦白了,消失了。
原本堆积的爱失去了承载,像硬币一样撒了一地。
本来让它就这样散落着也没什么不好,可是这些都是这么多年一直太过渴望的东西,才会拼命地捡,拼命地想要装回去。
他把他留下,倾注所有的爱。
龙太和母亲相依,母亲需要照顾。
于是发现,能够承载这份爱的容器又扩大了一些。
既然如此,便开始无私地复制,肆意蔓延,企图让爱能完整覆盖两个人。
因为太过富余,偶尔会害怕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这是从十四岁开始至今欠下的,如今这样双倍也是还不完的,这是自己应得的。
利己主义的定义出现了。
啪——容器有一天突然碎了个彻底。
那些无限复制的用来偿还的爱,突然间无处承载便压回了自己。
太沉重了,让人无法喘息。
不能自己背负,复制也并不可逆,只好将这双份的爱转移回一个人身上。
龙太的母亲给别人介绍,从一直以来关照我儿子的人,变成儿子。
双手接过了这双份的爱。
原来只是为了让自己轻松啊,像是再次掉落的硬币,有人帮忙捡起收好,揣起来然后告诉你没关系,谢谢你我收下了,收得好好的,还要一直道谢。
痛苦减轻了,利己主义原来就是如此。
最开始以为不守恒是因为缺失,最后发现原来是因为付出。
从十四岁开始一直无处安放的爱,因为不知道如何收集,于是干脆压抑不去产生。
如今产生了,而且是大量的难以控制的,太过不熟练所以没有想到竟如此容易失控。
自私给予的爱无法回收,体量和容器无法守恒。
不守恒即是乱序,人的生理本能去排斥乱序,所以才会痛苦啊。
为了痛苦减轻而去放置爱的利己主义,或许是人能够去爱的一种本能。
看完电影后再看电影名《利己主义》,我的第一反应是困惑不解,明明所有人物并不与利己、自私挂钩。
随后又联想到经济学里关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关系,这时不只是电影名,整部电影对我而言都豁然开朗起来。
壹. 利己主义之于经济学——利己&利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过:"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得益。
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提升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
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提升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利益还要有效" 这表明,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
也就是说,利己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利他的效果。
所以在"利己主义"的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内涵是"利他主义"。
贰. 爱与救赎1.浩辅&龙太 浩辅对龙太的利己主义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浩对龙的爱情,浩对龙的爱意有一定的利己的成分,浩虽然表面光鲜实际内心孤独寂寞,和城市里其他人一样渴望爱情的发生,而龙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浩生命里爱情的空缺。
而后浩苦心将龙追回,一定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爱情的利己的心理。
而在浩达到利己的结果的同时也促成了利他的效果,浩的爱使龙在灵与肉的痛苦与矛盾中得到了自我救赎,正如母亲所转述的:"是你救了他"。
另一方面的利己主义体现在浩通过龙对母亲间接的爱,比如作为礼物的高端寿司、生活费等。
2. 龙太&母亲 龙太和母亲之间更多体现的是救赎与原谅。
作为儿子的龙因其性向对母怀有愧疚,而母因生活的不幸对龙怀有愧疚。
而浩的出现,在一顿简单而温馨的晚饭后,帮助母子化解了彼此的心结,彼此之间得到救赎与原谅。
3.浩辅&母亲 鉴于浩辅早年失母,不难看出他的恋母情结,一开始他通过龙间接把爱传递给母亲,后来浩与母亲二人间也直接建立了类似于母子的微妙的关系。
二人之间的陪伴也直接导致二人相互的救赎——浩对母爱的渴求,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叁. 一些感想电影里的利己,物质的或精神的,爱情的或亲情的,灵魂的或肉体的,皆转化为了利他,达成了互利的结果。
而这一切的所有无一不与爱有关,人是缺爱的,出于对爱的利己,我们在他人身上寻找爱,同时也把自己的爱交给了对方,彼此间分享了爱、生命、回忆...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时利己利他已无本质区别。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未抱有太多期待。
男同性恋的世界常被描绘为充满物质和浮夸,一直带着精致和自利的标签。
电影开始就展现了这些元素:一个时尚总监的身份、名牌手袋、夸张的服装、勾人的眼神,以及公然的调情。
龙太一出场,我开始怀疑这是否真的是一部爱情电影,因为健身教练和MB在同志社群中常有特别的含义。
浩辅通过一顿昂贵的寿司赢得了龙太的亲近,这场互动明显带着金钱的交易色彩。
之后,由于MB工作的关系,龙太切断了与浩辅的联系,这成为了浩辅第一次内心的挣扎与觉醒。
面对这段情感,浩辅本可以选择断然放弃或寻求其他慰藉,但他最终选择用金钱“包养”龙太。
这当中既有自利的算计,也反映了他对这段关系的看法——每月十万日元(约合五、六千人民币)在东京的消费水平上并不算多,却足以支持龙太的基本生活。
这一决定既是他的自我保护,也流露了对爱的执着。
相信许多人对于原本以为的“包养”金额只有每月十万日元感到困惑,因为这与众人的预期大相径庭。
这引发了疑问:这是否原本就是龙太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图寻找一个富有的伴侣,以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
尽管十万日元并非巨款,但它确实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在成人世界,尤其是同志社群中,很难完全约束一个人。
如果这笔钱不够,龙太完全可能重操旧业,甚至找到一个更富有的伴侣。
然而,当我们看到龙太每晚认真洗碗,以及他将浩辅带回家见母亲时,我们开始相信龙太对浩辅的感情是真诚的。
他并非那些只为金钱而交往的人。
像蓝宇一样,龙太通过他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他的不同之处。
此时,主动权再次回到浩辅手中。
尽管他是个利己主义者,长期以来一直戴着盔甲和面具,有时甚至难以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龙太的感情不真诚。
他不愿回到那充满痛苦记忆的故乡,尤其是母亲年轻时的去世。
母亲成为他与故乡之间唯一的联系。
对浩辅而言,母亲极为重要,却也是他最不愿面对的伤痛。
当得知龙太的母亲需要进行腰部手术时,浩辅经历了第二次思考和觉醒。
通过龙太,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母亲的记忆和感情,这成为了他与龙太关系更进一步的契机。
尽管这一步依旧以物质的方式呈现——他决定为龙太购买一辆车,但他的内心已经发生了真正的变化。
浩辅开始逐步放下心防,展示了他情感的转变和深化。
龙太的突然离世对浩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正当他开始放下心防时,这一事件使他重新站在了十字路口。
他之前从未遇到过像龙太这样的人,未来可能也必须独自面对自我挑战。
龙太的逝世引发了浩辅的第三次深刻反思。
他开始自责——认为是自己促使龙太投身于辛苦的工作,并因此不幸丧命。
也出于这种自责,他开始承担起照顾龙太母亲的责任。
在照顾龙太母亲的过程中,他的行为从最初的提供生活费(仍旧物质层面)转变为在休息日帮忙打扫。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获得了心灵的疗愈。
这让我们相信,浩辅当初选择照顾龙太的母亲,潜意识中其实也在试图处理他内心中对于母亲的情感。
浩辅可能还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仍视自己为一个不擅长爱的利己主义者。
然而,龙太的母亲告诉他,只要被爱的人能感受到爱,这就足够了,这成为了他心灵疗愈的重要一课。
尽管龙太母亲的重病再次给浩辅带来痛苦,让他重温失去之痛,但这种经历也让他在痛苷中感受到了爱的真正意义。
他幼年时母亲的去世已经变得模糊,龙太的离世太过突然无法得到缓解,而现在龙太母亲的重病,却在痛苦中给予了他重新感受爱的机会。
至此,我深切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爱能促人成长。
但我们的成长不仅仅源于爱情或伴侣,而是源于爱本身——爱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所谓的“利己主义”不过是一层自我保护的盔甲,而爱则有力量让我们摆脱这层束缚。
观看电影的每一个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反射。
我们最初自认为看透了电影中的利己主义,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自身也带有这种利己主义。
电影中的角色因爱而成长,而电影之外的我们,也可能通过感受到的爱而得到成长。
这种共鸣,这种通过电影体验到的爱与成长,或许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浩辅:“我喜欢你,我理解你为妈妈而工作,我包养你!
如果还不够,我们在做其他工作,如果这样还不行,那我放弃。
”这是多爱一个人才能说出的话,做出的事!
龙太答应了浩辅,小两口的幸福且辛苦的日子,日复一日的过着,龙太突如其来的离世,让我太意外了。
浩辅代替龙太,继续照顾妈妈,生活也依旧继续着。
男朋友妈妈住院后,浩辅推妈妈出来溜达,妈妈说:我很喜欢你,我想你也爱着龙太和我吧。
浩辅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爱。
妈妈说:你不需要明白,因为我们认为那就是爱。
❤️❤️❤️我习惯了用名牌华服包裹自己,遇见他才学会脱掉盔甲。
他习惯了赤裸流连在别人床榻,遇见我才懂得穿上自尊。
送他的牛仔服明明不合身,睡他的床榻明明最难眠,他却是拯救我的天使,我也是他拾起来的硬币。
你没有会错意,对你们都付出了爱,因为爱有利己主义,所以爱你们我才能获利,才能从地狱获得阳光。
ps:部分来自豆瓣
---先放评论,剧情讨论在后面--- 曾在2022年第4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以下简称第45届学院奖)斩获最佳男配角奖的铃木亮平出演「浩辅」一角,而同在第45届学院奖斩获最佳新人奖的宫泽冰鱼出演「龙太」一角。
铃木亮平已经娶了老婆,孩子都有了,(如果不是「同婚」的话 )一个直男来演弯男跨度还是有点大的,但他在这部影片的表演非常赞,尤其是细节处理得非常妙,在弯男身上很常见到的眼神和小动作,没有像其他一些作品一样故意呈现得「很娘炮」、很夸张。
有一个采访中他说,电影拍摄现场都有很多LGBTQ+人士在场,首先得让他们觉得真实才行,与他们一边交流一边演戏。
另外,铃木在遇到变故时的感情遽变的表演,我在屏幕前差点泪奔。
对比起来,宫泽的出演就有点平淡了。
铃木和宫泽的吻戏也挺精彩。
确定关系前的试探之吻,刚进屋就迫不及待的爱欲之吻,每次出门前的日常爱意之吻……说真得,两个人现实中这么亲,真的不会产生感情吗?
一个采访中,宫泽还透露了关于试探之吻的一个小插曲。
这一幕需要宫泽喊“浩辅”然后铃木要演吃惊地回头,拍过几次,但是导演对“吃惊”不太满意,就偷偷对宫泽说,下次你不要叫他“浩辅”而叫“亮平”。
后半段,最精彩的地方是浩辅提出支援龙妈的生活费的片段。
情节虽然没有很波折,但是细腻的情感流露,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夸赞的地方。
让我更兴奋(性奋)的是,两位男主角的床戏也是特别有味道,“尺度大”算是最不值得夸奖的地方,两人在床上的性角色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最初的床戏中,白净的宫泽竟然是 Top,而黑壮的铃木则是 Bottom,而且后面性角色也有转换。
不过有一说一,有违和感的是宫泽当教练、铃木演学员。
明明铃木更壮好吧!
铃木还在访谈中提到过,以前没有注意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偏见,比如,在考虑人际关系时,都是以异性恋作为前提的。
大概性少数群体的不少人有过这种经历,在被问到「有没有男/女朋友?
」的时候,不知该如何回答。
最近,有位教授上课时,在讲到他的妻子的时候,用了「Partner」一词。
我一下子就被这个词击中了。
「Partner」一词,是最优解!
它既回避了性别,也不提及婚姻状态。
如果你是异性恋,那么你可以考虑在询问不确定性取向的朋友时,采用「你有没有 Partner/对象(「对象」一词带有「未婚」的意味,但总比直接提示性别好)」的问法,不要抱有性取向上的先入观。
这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可能会不那么难以回答,起码不用想个理由搪塞过去。
最后关于解题,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egoist」。
其实,结合宣传语来看,会好理解很多。
「爱很自私」。
浩辅爱龙太,他对龙太提出很多要求,看似是对龙太好,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情,这是不是一种自私呢?
「爱」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之前还在一起的时候,前任问我,你觉得你爱我吗,我说爱。
他说,为什么爱。
我回答说,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
然后……他就跟我分手了……喂,大家在一起图个开心就好,干嘛想这种哲学问题!
你倒是给我你的答案呀!
⚠️剧透警告⚠️-故事的开场是这样的。
14岁母亲因病去世的浩辅,隐藏着真实的自己在乡下度过了压抑的青春期,现如今已成为东京时尚杂志的编辑,下班后就同一群“姐妹”在居酒屋谈天说地,放浪形骸。
就在他决定请私教健身的第一天,遇到了由于私教龙太。
「乡下度过压抑的青春期」,仿佛是每个小镇青年 Gay 的写照:身边没有同样的人,更不敢跟父母坦白,同时承受着直男同学「娘炮」的取笑,并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去大城市,而浩辅来到了东京。
第一次训练时,浩辅就忍不住称赞龙太的美貌。
「赞美」是很有效的勾搭方式,不得不说,浩辅好会!
几次私教训练后,两人互相有了好感。
一次训练后的散步中,龙太路过一家店想给母亲买寿司但因太贵而苦恼,浩辅看到后,又一次训练后的散步中,主动去店里买了寿司让龙太带回母亲。
这也太贴心了吧!
或许龙太也感觉到了他的喜欢,在过天桥时,突然上前亲了浩辅的嘴巴。
真得很甜!
紧接着两人一同去到浩辅的高级公寓里,然后开始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两人恋情从此开始……但,龙太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高中辍学的他,为了给母亲看病选择了利用自己姣好的相貌来赚钱,俗称「做鸭」。
在一次云雨欢腾过后,龙太决心要跟浩辅断绝来往。
因为龙太认为自己爱上了浩辅,但自己出卖身体的行为配不上他。
看到这一幕,我很想说,你让浩辅当你金主呀!
这一决定让两人都很痛苦,浩辅没有留住他。
浩辅不想失去他,但龙太拒接电话,浩辅决定利用交友(招鸭)软件来见浩辅一面。
看来你也经常招嘛。
浩辅没有暴露身份,预定好龙太,等在宾馆里。
龙太没想到是浩辅招的鸭。
浩辅坦诚了自己的想法,说想要两个人一块儿努力,让龙太找点正经工作而不要再去出卖身体,并且每月给龙太10万日元作为补偿。
浩辅内心OS:我来当你金主,你只给我做鸭。
龙太扑在浩辅怀里痛哭。
之后,龙太不再出卖身体,但由于学历不够只能打零工,每天都处于很劳累的状态,也定期接受浩辅的赞助。
两人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关系。
喂,龙太,你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去做 Host 也行啊,干嘛去工地搬砖啦!
直到一天,龙太邀请浩辅去自己家里做客。
在家里,浩辅跟龙太妈妈(以下简称「龙妈」)很谈得来,其间其乐融融。
三人还合了影,像是一家人一样。
看到这里想到,如果是异性恋的话,就已经喊妈了吧;这种不向像自己最亲近的人言说的痛苦,异性恋可能不会懂吧。
不久后,龙妈生病入院,浩辅探望后,提议给龙太买车以便接送龙妈。
龙太不好意思接受,浩辅就说就算作自己买车暂时借给龙太用。
晚上喝酒时,浩辅分享了小时候跟妈妈一块儿去海边的情景。
对于很早就失去母爱的浩辅来说,跟妈妈的出游是格外珍贵的回忆,诉说这段故事,也算是向龙太打开了心扉。
几天后,龙太提议自己开车跟浩辅去看海。
但就在约好看海的前一天,龙太躺在床上后再也没醒过来……这也太突然了吧!
我在影院的时候就在想。
这么一个大小伙子,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不过转念一想,其实,电影里还是有铺垫的,比如搬砖后累得在沙发上睡着……不过,怎么说呢,原来导演你让人家搬砖就是想要让他死!
好气。
后面,浩辅和龙妈的演技就上来了。
在大量的怼脸镜头和对话中,我哭成了傻子。
龙太的葬礼上,浩辅泣不成声。
宾客散尽后,独留浩辅一人在屋内伤感。
龙妈送完客人后,与浩辅聊起,看海的前一天龙太已经向自己坦白了他们的关系。
龙太说,是浩辅救赎了自己。
而浩辅却一直向龙妈道歉…..这段戏可以说是电影里最值得看的镜头(之一,因为床戏也很精彩!
)了。
之后,浩辅时不时得去看望龙妈。
他由于知道龙妈没有收入来源,希望龙妈接受自己的生活费。
这么有责任感的男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嘞。
龙妈却不肯收。
两人拉锯多次后,龙妈点头答应了。
这里,两个人的理由来回拉扯像是回合战,情感表现非常细腻,也非常催泪。
后来的一次探望中由于夜深,龙妈提出让浩辅住到龙太屋里去,还为浩辅准备了热水澡,浩辅在龙太屋里又一阵伤感。
后面又一次的探望中,浩辅提议龙妈搬到自己的公寓里一块儿住,但龙妈拒绝了。
喂,浩辅,你也好到过分了吧!
后面是不打算找新男友,给龙太守寡一辈子了吗?
龙妈估计也是这种考虑,不是不愿意去,而是不能去,她一个人生活何尝不孤独啊。
剧情进行到这里,其实已经不关性少数群体什么事情了,后面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后来的一次探望时,龙妈不在家。
浩辅从邻居家得知,龙妈一周前住院了。
他匆忙赶往医院,龙妈道歉没有通知浩辅,后面又告诉浩辅自己已经是胰腺癌4期,命不久矣了。
浩辅又道歉,说是自己让龙太变得那么忙才没注意到龙妈的病。
龙妈让浩辅不要把错误都归咎于自己。
后来的一次探望时,邻床问浩辅是不是龙妈的儿子,龙妈回答说,“这是我引以为豪的儿子”。
最后,龙妈身体日渐虚弱,直到戴上了氧气面罩,快要失去意识了……浩辅再次探望时,龙妈让浩辅过来,在他耳边说……说啥来着,我也忘记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最近看了部日影《利己主义》提名了东京国际影节、亚洲电影大奖
原本是为了肉肉冲的,前部分的船戏的确多受在时尚界工作,时刻保持自身的亮丽精致的衣着和健壮的身材受被朋友介绍给健身教练攻攻因家境困难辍学,早早出来打工挣钱影片前一半是两人互生情愫及甜蜜相处我全程带着微笑看完前部分,有被他俩淡淡的幸福感动
但攻最后向受坦白,自己当教练的钱根本不够给母亲治病所以他晚上会当鸭,和其他客人做受在震惊之后,决定每个月资助攻攻也决定不再做鸭,凭受的资助,每天自己没日没夜的工作两人生活貌似慢慢变好时攻却得知了受过劳死的消息……
攻对受的感情,看得我后劲太大了!
攻对母亲说:“XX的出现,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全是地狱”工作强度压的攻坚持不下去时,攻早上问受:“你喜欢我吗?
”得到了肯定答案后,便能靠着受的爱意,苦苦支撑下去电影对阶级、爱、亲情、利己的表现挺不错,好剧一部!
VX攻众号:天鹅许愿屋,可以获取网盘资源哦~
利己开始很难理解,其实是个非常温情的互相救赎的家常伦理故事,浩辅和龙太之间,浩辅和龙太妈之间。
尤其龙太妈,真是一个固执又坚强、有趣、睿智、有爱的老太太;一个带病的老太太,打趣地对浩辅说曾经龙太爸不仅不做家务,带女人回家,又和女人私奔,回来向她要钱,背后是多少心酸过往。
但她呈现出来的全部是理解包容善意以及她个人的坚持坚强。
龙太去世后,浩辅想继续像之前支助龙太一样,援助龙太妈。
龙太妈也知道后面的日子会有多艰难,二人多次你来我往,龙太妈还坚持说请浩辅接受自己任性一下;最后浩辅搬出龙太之前那么辛苦就是为了龙太妈,她才含泪接下。
浩辅还是经常过来拜访,带着高级的礼物,但她总觉得过不去,于是发病了,自己一个人去医院,浩辅问了邻居才得知,她又任性了一下。
最后她充分意识到浩辅地诚意和爱意,才会在同病房老太太文浩辅是不是儿子时,她一改之前的口径,说浩辅是让她骄傲的儿子,在自己遗留之际,最后任性一下,让浩辅今晚别回去,留在病房她的身边。
龙太为了这个家,高中辍学讨生活,她肯定知道其中有多苦,明面上是努力学习做了私教,但接客以及不接客后不分日夜接活,她可能真的不知。
我也私心希望她不要知道,斯人已逝,最重要的是当下。
到中间两人过于顺利,但时长还有二分之一还多就在想肯定会有个意外或者大插曲来打破这个平衡,但完全没想到是直接龙太去世,并且全篇高光的时刻才刚刚开启,衔接转场不能更妙。
类型标签和海报 虽博眼球,但后半段龙太去世后的故事,细腻、平常、琐碎,但台词和浩辅、龙太妈的四两拨千斤的呈现,太能调动的情绪,引人入胜。
快到结尾,龙太妈对浩辅说,浩辅是爱着龙太和龙太妈的,浩辅答,不知道爱为何物,龙太妈说,我们就认为那是爱了。
浩辅对龙太的好感,除了确实美貌外,更重要的是知道龙太非常孝顺妈妈,这是怀着自己思念妈妈的起点,最后他对龙太,对龙太妈完全抽了对自己妈的怀念,变成了对他们的爱。
届时无疑目前23年最佳。
浩辅全篇的小动作,比如画眉,比如拈手指等细节满分。
片尾曲氛围渲染到位
为本片的导演和演员果断打出了4星,他们合力把一个不太可信、情节单薄,后半段说教味十足的故事讲得可信,动人。
剧本的文本其实比较弱,导演和两位主演功不可没,发挥了最大的能力。
导演的跟拍镜头特别准确,氛围和人物形象都出来了,定焦镜头跟着人物拍的方法,很多独立导演都爱使用,但特别容易拍的粗糙,或者拍得很眩晕,眩晕到让观众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影像,但本片导演能把镜头运动节奏和人物表情和情绪节奏,准确地融合,没有炫技感和粗糙感,始终都是人物情感在线。
影片的前半部分拍摄尤其出色。
如果不是因为前面情感戏太好,我大概会看不下去后面的夹带私货的部分,后面一直写浩辅在龙太去世之后如何幡然醒悟了自己的自私害死了龙太,资助龙太妈妈生活和治病,演绎了一段社会和谐的佳话。
失去了之后才理解了什么是爱,是一套纯爱文学的话语逻辑。
上一个日本纯爱文艺非常繁荣的高峰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日本社会的经济上行时期,当时《悠长假期》、《东京爱情故事》这种城市年轻人的恋爱故事带来的时尚感,折射了年轻人对把握生活仍然有信心的状态。
这部片子产生在经济下行期,疫情之后的日本社会,一片躺平,啃老,御宅流行的社会氛围,人们不相信命运可以改变,不相信爱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个故事纯爱的味道有些不同。
什么时候日本人不相信纯爱了,开始反思爱情中的自私问题了?
而不是像以前的纯爱片一样设定——无条件的爱情就是绝对正确的基础逻辑,这个问题从来就不需要讨论呢。
影片提出了一个有哲学意味的人类处境:中产阶级的城市白领浩辅拥有漂亮体面的大公寓,他的特殊性向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反而有一些同类、同阶层的朋友一起玩儿,他喜欢了社会阶层低于自己很多的龙太——至于为什么喜欢,本片里真的是靠演员——他谈跨阶层的恋爱,必然要付出什么,但付出太多,又会高于恋爱的价值,于是他评估了一番,给龙太每个月20万作为包养费,二人在经济关系和爱情关系之间的位置上相处。
那么问题来了,纯爱战士们肯定会觉得:你浩辅哥既然爱就要深爱,无条件拿出所有来爱龙太,要把房产证改龙太的名字,要给龙太介绍资源,找好工作,不应该看不起龙太的阶层出身,带他进入时尚圈,让他能挣快钱,不至于活活累死自己不行吗?
故事没有走纯爱故事的路线,因为不再是一个资源富足,人人都有自信获得资源,获得上升通道,人人都有能量去爱别人的社会了。
每个人都很艰难,于是,爱别人这件事其实要有很多条件,在自己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去爱另一个人,这种“精致利己”是和时代氛围、经济状况紧密捆绑在一起。
以前我们读的浪漫小说,比如亦舒的文,总裁爱女秘书,女学生之类的,有多少是当作真实社会还是可能会发生的假定性的白日梦来看。
但是现在,放到现实里,有多少人还会相信这种所向披靡的爱情?
《利己主义》用一段同性爱情的故事狠狠切入了残酷的阶层壁垒,它过于强大,根本无解,随着社会阶层固化,更加无解。
三分之一现实主义,三分之一纯爱文学,还有三分之一的鸡汤。
这个故事已经很不一样地写出了这个时代下的纯爱模式,有保留的、出于自私的爱情,人人都在自己的经济阶层处境下谈恋爱,只有纯爱战士们依然高歌猛进歌颂无条件的爱。
为了故事最终的治愈力,后三分之一,浩辅资助龙太妈妈,做了一个孝子,弥补了自己内心的愧疚,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私,让自己寻求到内心平静的自私呢?
浩辅是个怎样的人?
导演很有意味地安排了几场他和同好们喝酒聊天的戏,第一场戏,他对待感情的态度很轻佻,仿佛只要他想,任何人唾手可得;第二场戏,他认识了龙太,他说他很纯情,一种江湖老炮遇到新手的优越感;龙太去世后,他和朋友们再次聚会时,能看到这个人物身上的分裂感,内心所想和对人所讲的,并不一致。
他那么在乎身份和表面上的风轻云淡,实际上也是因为和龙太家庭阶层的巨大差异,他并不想掉进龙太的阶层。
人总是渴望比自己位置高的阶层,总是鄙视向下的阶层,无论你在哪个社会阶层位置,都是如此,这是人性。
浩辅从没有表露出和龙太处于一个社会阶层的亲近感,相反会可以不和盘托出二人关系的真实状况,一直到最后他对镜修眉的时候,他也在扮演自己的阶层身份。
爱情不是非黑即白,是掺合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阶层超级固化的时代,爱情故事不再是阶级调和的童话,而是血淋淋的人间差异。
有一段平行剪辑也颇有深意,这段才是导演的夹带私货。
龙太出去打了两份工,而浩辅在家做健身,两个场景之间做了平行剪辑,同样是纯体力的事,中产阶级是在锻炼休闲养生,而底层人民就是干纯体力活儿;龙太被累死的生活处境,是浩辅这个少爷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他也不想去理解,潜意识里觉得不是他的事情。
越来越大的人类生活处境的差异,就是同类之间彼此理解都已经不可能,那么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浪漫何存呢?
本片导演用了纯爱套路故事的外壳,包裹了一个阶级差异的爱情悲剧,真的不要去谈什么跨越阶级的恋爱,根本没有,也根本无法操作,最后自己为了爱人累死,一点儿也不美好好吗?
法国电影《阿黛尔的故事》里,爱玛意识到了和阿黛尔的阶级鸿沟,果断地分手,西方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似乎要比相信爱情战胜一切、弥合一切社会问题的东亚人要理智和清醒很多。
当我们还沉浸在古偶剧三生三世都爱你、都市甜宠剧霸道总裁花样爱你的戏码,作为现实的麻醉剂时,隔壁的日本电影创作者已经在思考爱情这件事折射着人类自私和阶级鸿沟,而阶级问题本身无解,他们的故事里不再笃信爱情战胜所有了。
卧槽,另一边流连在酒店房间的时候,一边蜷缩在沙发上滑手机,这实在太悲伤了。
为什么日本作品总是拍出让我觉得看着很悲伤的故事,比如之前的穷途鼠的奶酪梦……😭妈呀,睡在沙发上帮他擦手霜,这是真爱啊,我真服了。
浩辅先生,我要变性嫁给你。
凭什么他年轻高大身材好长得帅就能待遇这么好!
中间这段手持录像好真实,好代入啊。。
接电话这里,理智还在震惊怀疑是没听清请求再说一遍,眼泪已经不自觉流下来了,在大喘气中消化信息,演得真的很好。。。
是儿子吗?
不是。
是啊。
我令人骄傲的儿子。
照镜子画眉毛哭的时候,我也跟着哭了。
做这些来补偿年少的自己和母亲啊。
一开始没懂题目什么意思,看了短评和影评明白了,互相爱,又好像成了彼此利己。
名字如何有什么关系呢?
让这温情再持续一会儿吧。
就是龙太角色挺单薄干瘪的,浩辅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平淡到让人有点惊讶了,从中间开始就一直在想这要怎么结尾。
与其说像剧情电影感觉更像纪录片,结果一看介绍说原作小说有自传性质,访谈时又提到监督是纪录片出身,一下变得合理了。
观众提问时有人形容影片是“quiet”,觉得好像从根本上是对的。
角色结构有点像蓝宇,但情感流截然不同,完全是好人meets好人的故事,纯爱到不能再纯了。
纯爱片是不是不死一边就很难收场啊。
但死了一边居然还能演这么久,忍不住在心里问爱到这个程度?
我好像已经无法共情了,这是我的degrade。
同性爱和家庭两个主题,影片给予两边的比重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可能更强调的是后者。
可以看到三对家庭关系:浩辅与其家庭、龙太与其家庭、浩辅与龙太的母亲(一种母爱的填补)。
取了一个题目叫egoist,但是一点egoist都看不出来,反而观感是彻头彻尾的利他。
但看简介文又有点理解,本质上是在追问“爱的真实性”。
爱的动机是填补自己,那么如果爱本质上是利己的,怎样才算真诚。
于是有对话:“我不明白什么是爱。
”“作为被爱者的我们得到了,这就是爱了。
”访谈环节监督说正是读到这两句才变得想拍的。
监督真的好喜欢脸部特写和背部镜头,镜头晃得像手持,移动范围特别大,像在模拟一种第一人称视角。
场景之间声音和沉默的对比也很明显:一个吵闹的镜头,毫无征兆地接上一个完全沉默的镜头。
影片放映结束我这样写了后,Q&A环节居然真的有观众问为什么有这么多脸部特写和单镜头内大幅度移动的拍摄手法。
监督说前者是想要展现一种更近的视角,让观众并不是客观的、远离的,而是手が届ける一般的距离感;后者是有点one cut one shot的纪录片拍法。
且共同点是这样的拍摄都会导致无法拍摄到全景,影片末尾浩辅在自动贩卖机买饮用水,镜头集中于他的脸部,根本没有拍摄到自动贩卖机。
监督说本来就没有拍进去的必要,依靠演技与声音,观众可以靠想象力自行填补。
只是觉得他说的“没必要”很一针见血。
我很喜欢那个镜头,一部分是因为以上,另一部分是零钱掉在地上时浩辅立刻情绪崩溃,实际上是呼应了影片最开头初识时的场景,此处并不特意点出是由于回忆,仅依靠观众的记忆意识到这处呼应,且觉得这一崩溃很有力量,隐忍的悲伤的狂潮。
另外还注意到后期有两处画眉的细节,不太确定是什么寓意,可以考究一下。
还很喜欢的一个点是监督回答选角问题时说:演员身上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引き出す的,必须是本身存在角色相应element in him(整体意思是铃木亮平与他本来就是朋友,因此他知道对方身上有角色的元素,是能够演的)。
让我想起我自己原有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是无法塑造一个超出自己的角色的,简单来说,作者不可能创作出比自己智商更高、情商更高的角色。
角色必须内含于作者自身,仅仅是一部分切片,因此作者必须比一切都要丰富,否则没有创作余地。
一大部分应该是之前读陀时想的。
电影节这种看完电影立刻有主制访谈的形式确实很有意思,能更多感受到一些。
监督还提到说影片的1/4是脚本里根本没有的scene,是拍摄时临场做的;且有时候会只给演员台词的关键词,让他们自己发挥填满。
最后海报的构图真的很好看。
导演有点模仿桥口亮辅的意思,一些生活细节拍得好真实。不但有爱情中的利己主义,还有付出者的自我感动,男同群体估计会看出内伤。铃木亮平和宫泽冰鱼化学反应是有的,而且攻受竟然是反的我点一百个赞...
有早些年《夜间飞行》《不后悔》那些韩影的感觉,前半段床戏很多,但是拍摄手法比较克制,没有欲望喷薄的热烈,反而带着一点冰冷,但是后半段,思念,悲伤情感倒是喷薄而出,男主角演的真的很好。 评分:7.5/10。
一大早在演講廳看十場床戲把我看出痛苦面具,鈴木亮平演技真的好,但是長得像我學長,實在忍不住自己的笑聲(果咩
前半段喜欢,后半段实在是难以自洽。男版全🦆从良,就挺扯的,有点自我感动的意思。
安安分分地講了一個愛情故事,呈現著充足的生活細節,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即便帶著些許理想主義,仍舊難免讓人動容,但是或許是我貪心了,想要看到愛情之外更多的東西。乍一看會覺得鈴木亮平和宮澤冰魚錯拿了對方的劇本,然而正是這種第一眼錯覺,反而給了兩個人很多表現空間,反而讓人對兩個人的表演感到分外驚喜。
甜度不可口,又缺少痛感。。。两个男主的颜都不太喜欢。。。观感温吞,感情关系说服力不强,片名虽为《利己主义》,但似乎是在在付出和爱中重建自我收获丰盈的“利己”。感情关系中涉及到直接的肉体交易、金钱赠予等等,还是有些超出本人经验局限,显得过于涂抹、修饰了一些。
1简介表达比电影呈现更扣题,标题利己,内核利他,跑题警告。2电影的两小时没有取舍好,信息缺失严重。首先说男二的死。我认生命流逝就在一刹间,但既然不是意外就应该有铺垫,消息后置、说死就死给观者带来的莫名其妙远超出了导演想表达的其他深意。同样的,男二母亲身体很不好导致男二要一直拼命赚钱才行,但母亲初场时忙上忙下的状态又丝毫看不出来哪里身体不好,从突然昏倒才看出有事,可人家是一直病情不好又不是愈后复发,本子很有问题。还有零花钱。男一每月给男二20万日元,却又不交代男二养母亲还需要多少钱,所以直到男二死观众才后知后觉可能是过劳,导演切断剥夺操控了观众本该知道本能产生的一切,刻意让观众一秒天堂一秒地狱有消费观众的嫌疑。最后表示喜欢男二的人设,也吃男一成熟男这套,但对于男一不时展现出的娘娘腔感到不解。
两个男主角之间缺少化学反应(尽管回过头看好像又有点符合电影主题),前半小时让人几乎想放弃,死亡发生后才有所起色。铃木亮平的表演像他的角色一样过于用力,大部分时候说不上好或不好,但没撑起来葬礼和画眉这两场该是真情流露的戏。爱是利己/利他、自私/无私的复杂混合体,但这怎么不算爱呢。5/10
全片貌似就一个中焦段镜头怼脸拍,很容易疲劳。宫泽冰鱼实在不像健身教练,而铃木亮平的心理历程也未有更好的烘托。多一星给尺度和铃木亮平又帅又骚的演技。
6.0。情節取向與結構過於擰巴:在提取出「社群內部階級分層」以及「原子化社會中同志交友樣態」兩個3.0議題之後,影片在最基本的「同志情感發展」與「出櫃」兩個最基本的議題上卻大步回退到1.0階段。
算是日本电影里少见的真·同志片了,其他大部分都是脱离现实社会独立存在的耽美片,可惜宫泽冰鱼的角色太单薄虚假,两人的爱情实在是缺乏说服力,根本撑不起后面的温情戏码。因为是自传改编,原型大概率确实是举止偏女性化的gay,但你既然都找铃木亮平演了,让他演个大姐图啥啊!!!
能在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and铃木亮平的动作戏谁不爱。。中间有一段情节是有个老一辈的人讲了对ゲイ理解的话,周围日本人哭成一片。。
看的莫名其妙,男二突然下线🥲
不太喜欢。大特写跟拍根本没必要,很邯郸学步。两位男主太丑了。铺垫太长,完全没必要。
浩辅这样长得帅身材好可1可0还有钱,龙太如此的样貌平平完全是捡到宝了,但从爱情片的角度上并不是很好看,两位男生之间几乎看不到爱情的模样,好看戏份都是靠床戏了,反而男主像是更爱男二妈妈多一些,比起做男二的男朋友,感觉更想做男二妈妈的儿子。
今年TIFF日影新片最佳。从一个经典的 BL 梦的幻灭开始反思当代 LGBTQ 文化与新自由主义下的资本、个人主义、消费文化、人际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后半亲缘关系的缓慢着床则是展现了突破这种精致利己编制的可能。抛开这个反类型故事本身的魅力之外,松永大司的影像直觉也很好,不仅是手持的临场感、几个转折段落也都通过镜头而非台词“预示”。铃木亮平的表演很显然下过功夫,值得拿个奖。
精英男演得好好,虽然不太懂为啥片名是利己主义
不错
“我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那又怎么样,别人能感受到你的爱啊”
TIFF2022プレミア+Q&A。运镜上多用close-up特写营造“在场感”。脸部细节的放大和作为背景的缺失来调动观众想象力。当被问道选角,导演指出他想要的角色特质是已经存在于演员之中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演戏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作品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某些戏剧性。故事本身清水白描,比起同性爱情更像是人间关系的文本,有关家庭的存在方式,环绕恩情的授受关系,社会关系的细节和言语的感受性。作为“噱头”的同性部分流于二丁目酒吧和数场床戏的浅层,这种粗粝保证了纪实性但作为思考部分的缺位有被诟病消费性少数群体话题的风险。利己和爱的奉献主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最后借片中的母亲娓娓道来的那一段,比起爱人的人,被爱的人可以定义爱这一点题少了西洋哲学中爱的能动性,也就与平权文化运动的主体性自动绝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