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Still Life,继续活着,无人出席的告別式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迈克尔·埃尔金,保罗·安德森,布隆森·韦伯,Wayne Foskett,赫柏·贝尔德索尔,汉娜·布拉米雷斯,克里斯·考林,Nigel Ge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意大利语言:英语年份:2013

《寂静人生》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寂静人生》剧情介绍

寂静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2013)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乌贝托·帕索里尼导演。约翰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朱弦玉磐母狼:英格兰早期王后造梦之家痞子坏坏爱异空感应爱上入殓师血战墓碑镇游戏王VRAINS我们的所爱两妻时代承诺愚者信长相声有江湖里约,我爱你贵族侦探鲁班奇术圣殿奇妙夜劫与罪第一季我能预见成功率正义联盟:无限地球危机(下)你恋爱了吗?好人鼻涕和水花狮口惊魂入魂:津门玄案孵化刑警战记步步惊心冲浪救援队我的外星女友

《寂静人生》长篇影评

 1 ) 活人哀悼死人,走后将被死人纪念

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约翰(艾迪·马森饰演)的同行,他的职业“另类”而陌生,我甚至难以准确地说出他工作的名称。

但我分明体认到某种肃穆,让人不由己地反思、动笔写点什么。

约翰日复一日地调查死者身份,号召死者的朋友参加葬礼——这一工作本身,暗含龃龉:一个有名字之人,在亲朋好友的环绕下离去,约翰无需在场;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无人纪念,寂静离开。

约翰的工作,让人联想到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让人体面地迎接死亡。

可正如约翰的老板、同事的质问:你为这些寂静生命的付出有什么意义?

死去的人会知道你为他们做的这些吗?

如果生者没有惋惜,死者无从增益,工作的目的何处安放?

我想,约翰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

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前后两种思维并存的局面,即一方面诉诸宗教赋予逝者以安息,一方面约翰倾其所有关注个体生命的本真。

但帕索里尼将“上帝之爱”、“宗教救赎”处理成某种缺席,即神父的悼词仅是一项程序,旨在提示人生旅程的有始有终。

内在的,约翰的关怀,是一种“僭越”。

约翰向那些流浪汉、酒鬼、瘾君子、生前不被周遭接纳、存在与离开无人关心的群体,表达了充分的博爱。

其次,谁可以被记住?

历史关乎伟人,而文明确是奴隶建造的金字塔、是力役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无名无姓的你我他立起的巨石阵。

约翰,同他的服务对象一样,在历史上不足挂齿。

约翰一丝不苟地记录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为平凡人立传——帕索里尼用影像的方式为约翰立传——而我们,又口耳相传帕索里尼的故事。

有关平民的记忆闭环由此形成,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其中的逻辑不难窥探:竭力保存个体的故事,让个体在现世多存在一刻,提醒活着的人:活着就是与遗忘对抗。

或相忘于江湖,或相忘于闾里。

遗忘是终点,与之对抗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与决绝。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旅,只在某一段时间,互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

彼此共享时间、经历,分享彼此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慨、或仇恨的记忆。

他人永远是被观察的他者,自己不是自存的原因。

仰赖他人的慷慨,个体的形象得以建立。

换言之,现世尚存的个人记忆,无非是他人记忆拼凑起来的残缺。

威廉·斯托克,他不是个好工友、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这一定是威廉·斯托克。

但约翰不相信这就是威廉·斯托克的全部——他试图展示一个平凡人的丰满面目,以一己之力与偏见角力。

我常说,读小说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生命。

其要义在于,人生苦短,但可经历的生活又如此斑斓,人的选择、精力、时间又如此有限。

阅读故事,就是使生命在经验的意义上增添一丝醇厚。

约翰是在更现实的意义上,进入他人生前、死后的生活。

他的生命在任何一刻戛然而止,都不是徒然虚妄。

因为,我知道,那些我哀悼过的人,将以相同的方式纪念我。

 2 ) 葬礼请柬:敬我的离去和你的忧伤

距离我上一次参加葬礼已经有十多年了,回忆起来是漫天的哭声和黑压压的死寂。

我忘记了许多细节和传统。

就在前两天回家的时候,奶奶提到一位亲戚离世了,但令奶奶惊讶的是:从小玩到大的表亲,在临死前都未曾通知她一声,而得知她离世消息时都已经是一周后的事了。

后来她告诉我,旧时候的时候有个传统,如果那个人离世前没让你见最后一面,葬礼也不必去了。

这似乎是在说,葬礼的宾客应当是由死者亲自选定的,他可以发出请帖,而只有收到请贴的人才有参加葬礼的权利。

《寂静人生》的男主John May做的事就是帮那些人发请帖,其中的大多数没有回音。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ohn找到Billy的一位工友时问他愿不愿意来参加老同事的葬礼,他说:他这样的人,让我陪他再喝个酒我肯定是愿意的,至于葬礼还是算了。

那里只有悲伤。

这封请帖似乎被拒收了,但对Billy来说这句话何尝不是一种认可。

他生的时候,有趣可亲,让人希望和他畅快醉一场。

就够了。

Billy的葬礼是全片参加人数最多的葬礼(暂且不算John本人的葬礼),这很大部分需要归功于John的坚持,但更重要的是Billy的生活比其他独居而亡的人丰富了太多——他四处留情抛妻弃子,但他用最干净的礼物袋保存着女儿的每一张相片;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但他信守自己的原则不卑贱丐求只睡在奢华的广场;他四处闯祸暴躁无礼,但他可以为陌生人筹款而咬住皮带三分半。

他孑然一生,他胡作非为,但他在别人看来是不卑不亢的、是直率爽快的。

葬礼是一个人肉体的终点,但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早已不在乎他的身体。

过去的情人说出“我曾爱过他,而我此生也只爱过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便获得了永生。

他在普世价值观里很难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他的人生又是那么的有趣和令人神往,以至于John May都开始效仿他“不守规矩”的生活。

如此够了。

电影中有个细节甚是有趣,一位独居者去世被人发现是因为养的宠物狗在门前狂吠,一刻都不听,吵得邻居投诉才发现尸体;一位养猫的女士离世被人察觉是因为家猫跑到了马路上溜走了。

看似又是对狗忠诚的一次高歌,但为什么不将其理解成一种看待死亡和故人的态度呢?

我们都可以学得和猫一样,学会离开,学会重启。

这部电影是特殊的,每个人物细细琢磨都有人间百味,但不免也有脸谱化的时刻。

所以我常说,那些电影里看上去讨厌的人可能只是一个人人生的一部分罢了,而电影中的每个人也有可能恰恰是一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

有时候,对人的一种性格抱有一丝宽容,不苛责不强求,以免有一天自己也免不了落入生活的圈套。

在疫情期间,我也常幻想过自己的葬礼,和种种临死前的愿望或是必做之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一个陌生人进入我的房间,希望借我遗留下的所有东西回看我的一生,那会是如何的呢?

抑或是,待到我们这代的时候,手机将成为承载我们人生痕迹的一切。

我仍然固守着我的旧观念:虚拟信息太廉价了,再这样下去,遗忘也会变得廉价起来,那样的话生生死死又能有什么麻烦的呢?

但人生,当是极其麻烦的。

如今,这些必做之事只留下一条。

尽力活。

不惧。

不弃。

 3 ) 善良的灵魂永恒存在

约翰在殡仪馆做了二十二年入殓师,是相貌平平的44岁中年男人。

约翰在工作室

死者中有很多无亲无故的老人,这些老人独居多年,死在家中数日或更久才会被发现。

约翰独自参加葬礼

约翰为死者写生平事迹让牧师步道死者是天主教的,约翰会尊重死者的信仰,选择相对于火葬更昂贵的土葬。

原本老人留下的遗产都是充公给公司,约翰多此一举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

他人的下葬仪式

约翰目送陌生死者入土,旁边两位工人上司布拉奇是现实主义的年轻人 ,他辞掉约翰并对他说:“说实话,死者都死了, 葬礼是为活人办的,若没人出现,表示没有在乎,对吧。

我意思是对于生者,不知道更好,没有葬礼,没有悲伤,没有眼泪。

你觉得呢?

”约定坚定得回答他:“我并不这样觉得。

那些无人认领的骨灰约翰最后次需要善后的老人名叫比利,是坐在椅子上死了几个星期后被发现的,房子混乱不堪,散发着死尸与垃圾的臭味,桌上堆满酒瓶,约翰为比利收拾遗物,看出老人一贫如洗,唯独一个旅行钟能当些钱。

逝者比利约翰打开比利的相册簿,里面大多是一个女孩的照片,约翰感受到比利是深爱着这个女孩的,极可能是他的女儿。

比利的相册为了比利的葬礼,约翰开始奔波。

比利以前工作过的地方,老朋友说他是团队里最差的人,脾气很坏,为了为员工争取5分钟休息时间跟管理阶层吵架后离职了。

走后还在猪肉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猪肉还过了质检,那批猪肉派还被称为最美味的派。

可是这位老朋友面对葬礼的请求面露难色,婉转表达比利只是一个过去式,一个消失了很久的人。

吃前还闻一闻有没有尿味比利曾经好过的女人是在海边小镇开海产店的。

她说比利是会动脑筋工作做得还不错的人,脾气好时让人一整天都不想离开他,脾气不好时,最好离开他。

她老公说比利是个疯子,当时有人跟她调情,比利揍狠狠揍那男的,男的拿起刀反击,被比利整只手抓到油锅里炸,因此被人起诉蹲监狱离开了那个海边小镇。

女人说她爱过比利之后再也没有爱过其他人,但是她拒绝参加葬礼,比利伤过她的心。

比利曾经的爱人

送给比利的鱼许久无人认领的骨灰盒只能被任意扬了,那些还在等待的骨灰盒悲伤的躺在置物架中。

约翰看着相册中的女孩子,决定再次踏上旅途。

约翰去比利蹲过的监狱寻找亲属的访问记录,狱警对比约翰说,比利这个人在牢里遵纪守法,有次为了给慈善募捐,用牙咬着皮带在三楼的窗外吊了了三分半钟,最后所有人都捐了款,是个狠角色,真男人。

约翰终于从监狱的家庭档案室找到女儿的地址。

特地买了本崭新的相册贴上比利女儿的照片,迎接见面。

电影里面,约翰见到比利的女儿凯丽,露出了第一次的笑容,一个时常板着脸的人,笑起来能融化十二月的冰雪,不是吗。

凯丽在流浪狗收养所工作,她善良,温柔,美丽。

他不转睛的望着眼前的凯丽,也从她表情中感受她对比利过世一事的悲伤,跟他一样孤独的凯丽肯定不知道,约翰也不善于表达。

我想替约翰告诉她:你父亲很爱你,在他杂乱不堪的房间中,唯独那本相册簿是被袋子好好保护着的。

凯丽悲伤至极,也无法原谅父亲多年来对她与母亲的不闻不问,他告诉约翰,自己无法参加葬礼。

约翰本来放下的心一下沉入谷底,但他努力回已微笑安慰她。

约翰什么都知道,这个女孩失去了双亲,独居养了条狗,约翰看过那么多独居的老人,何况他也是这样过来的。

约翰安慰凯丽的微笑悲伤的告别之后,约翰找到养老院的比利老战友大个。

大个为约翰准备了食物,这是第一个为约翰准备食物的人。

前面的其他人都是用食物打发约翰走的。

大个的食物跟约翰平时吃的几近一样,一个罐头一块吐司,冰冷又孤独的组合。

老战友的食物

约翰的餐食比利和大个都曾是福克兰群岛战役的伞兵。

伞兵里面只有最狠最优秀的人,去对付最狠的敌人。

大个一直对比利心存感恩,是比利在危难时刻也没有抛弃他并带他活出战场。

退役出来比利成了睡在大街上的游民,有伤后应激障碍,为了减轻清醒时候的痛苦,成日酗酒,一蹶不振。

参加过战争的人才会知道战争是血腥的阴影,杀人与被杀,恐惧与疯狂。

白发苍苍的大个回忆起这段,咬牙切齿。

都访问完后,约翰决定给比利买棺材,也选好了一块墓地。

那块墓地曾是他想长眠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视野,还有树枝为墓碑遮阴。

他也曾躺在那里,享受那份安宁。

约翰已经把比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刚收拾完工作室的比利接到凯丽的电话,凯利会去参加葬礼。

他们见面时男主激动得跟威廉女儿说,威廉的墓地多么的好,有绝佳的视野,把死者葬在这里并不会感觉是困在地里而像是躺在一片草地上安稳的睡着,女人微笑的看着他。

爱的情愫在他们之间舒展开来,自然而然。

约翰的善良与细心让凯丽心动。

送别后,凯利说可以在葬礼之后一起喝茶。

送走后,约翰去店里挑选茶杯,他是如此心细,选择茶杯也不会忘了凯丽喜欢狗狗。

不是应该新的开始吗,可是编剧为了让我们心痛,带走了约翰。

刚出店门的约翰被车撞死了。

男主的葬礼跟他以往参加的葬礼一样冷清,那些人的葬礼有他和一个牧师,他以前会从死者的相册里拼凑回忆,写下死者生前供给牧师讲道。

而他的葬礼,没有讲道,只有寂静。

约翰的殡车绕过教堂前往附近的墓地,路过做告别礼的人群,那群人是比利的女儿,朋友,曾经的爱人,战友们。

凯丽也看了一会殡车,心想男主为何还没有来。

约翰永远不会来了。

但比利得到了最好的送行,这也正是约翰想要的结果,约翰和所有人都知道,比利是个好人,只是看起来像个混球。

男主的棺材被埋在空旷的一块地方,两个工人给他的墓地钉上了一块圆形的木桩就后走了,没有告别仪式。

比利的亲人朋友们也做完了告别仪式,他们路过这块墓地,凯丽望到约翰的墓碑是一块木头,眼里闪过一丝的悲伤。

当傍晚来了,一个身影走进了约翰的墓地,那就是比利。

第二个,第三,四,五,六...越来越多的灵魂的靠近约翰的墓边向他告别,或是迎接他。

所有逝者的朋友,善良的约翰。

这些你帮助过的灵魂不会忘了你,你永恒存在。

 4 ) 便是渡渡,又有何妨。

当White问John“不会飞的鸟类,四个字母”时,John毫不迟疑地答道“DODO”,然后White略显无奈地说到“好吧,我从来没想到过” ,就像人们没有理解过John一样。

他甘愿为没有亲属朋友的死者祷告;他甘愿为那些只有死亡才能令彼此相遇的朋友整理他们的相簿和遗物;他甘愿为死者选择昂贵的土葬而非火葬;他甘愿不远万里去为不理解他,存在隔阂的死者亲属说明情况;他甘愿为更多地了解死者而对陌生人大方慷慨;他甘愿……终其一生,John都是只无法飞行的渡渡鸟,不是被迫,而是甘愿,甘愿放弃群鸟热闹喧嚣的天空,甘愿做只另类的、一直行走在寂静的死亡泥沼边缘的渡渡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界上,他用力掷出石子,没有悬念地扑通一声坠入生活的海洋里,寂静地沉下去,就如他的人生般寂静无声,难以改变周遭的丝毫。

被车撞死也好,别的死法也好,其实都是死亡的形式,而不是死亡的内核。

John最后帮助的是Bill也好,其他人也好,其实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甘愿选择寂静的决心。

当他死后,人们寂静地围着坟,他终可以结束这寂静人生,寻他帮助过的朋友去了。

在寂静中生活,在寂静中工作,在寂静中奔跑,在寂静中死亡,也在寂静中升华。

寂静的只是周遭的环境,而不是美丽的心灵。

有了后者,便是渡渡,又有何妨。

 5 ) Dodo鸟的隐喻

当White问John“不会飞的鸟类,四个字母”时,John毫不迟疑地答道“DODO”。

今天在《鳗鱼的旅行》里看到一种灭绝于十七世纪的渡渡鸟Dodo,它们曾生活在今天叫做毛里求斯的海岛,“它足有1米高,体重达50公斤,但翅膀极小,不会飞,行动缓慢”。

要抓住他们极为容易,甚至在人类靠近时都不试图逃跑,所以后来它们灭绝了,只留给人们苍白的记忆。

渡渡鸟象征着愚蠢、笨拙、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人,象征着那些被拒绝和遗忘的,从而与时代脱节的人。

英语里有句俗语叫“像渡渡鸟一样死去。

”As dead as a Dodo。

”John也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吧。

 6 ) 砍断桅杆,不曾上岸的梅先生

前记:看完这部电影想到之前存在备忘录里的一首小诗,忘了当时是怎样的初衷要写这首诗,突然觉得竟再合适不过这部外文电影。

活成了一座孤岛的男人,在寂静的年岁里枯木逢春,他却砍断桅杆不曾想过要上岸,……就让他去吧。

这是一部冷静淡然的剧情电影,没有跌宕,没有高潮,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连主角的结尾都看似轻描淡写,更像是一部适合四十岁年纪的影片。

关乎死亡,关乎生命。

平淡如水,寂静如水。

兢兢业业的社区服务职员约翰,每天忙碌于一桩桩为社区孤寡逝者办理殡葬仪式的案件,他像一根连接逝者与生者最后社会关系的纽带,遵循着自己的生命准则去尊重生命,秉承着自己的生活仪式感去热爱生活。

电影是寂静的,寂静到其中的场景无不是围绕墓地,办公室,男主住所的三点一线而发生。

人生也是寂静的,牧师,同事,相册里的人,以及相册里的人的亲属,是男主约翰仅有的社交圈。

处事谨小慎微,对工作生活有条不紊的约翰,在按部就班的生命轨迹里,一杯红茶换成热咖啡的选择,一辆故意错过的列车,一次有意而为之的请假,都让他一成不变的生活绽放不经意的悸动。

上司布拉奇对于逝者的安葬标准,对生命的理解,与作为下属的男主约翰从跟本上就不一致,电影里可能观众会认为上司是蛮不讲理的既得利益者,但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类似事情谈不上谁对谁错,一个是条款规定的执行者,一个是尊重生命的宽慰者,你会怎么做?

较真的约翰甚至会为了解一位逝者,试图尝试模仿后者在飞扬跋扈的年纪用牙齿咬皮带来募捐的荒诞行为。

你又会作何感想?

想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没有枯燥的工作,没有单调的人生,能从中找到发现快乐的人才是幸运的,把工作当做兴趣着实是一种幸福。

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持,为逝者写出漂亮的告别辞,选位置良好的墓地,尽力说服每一位逝者家属参加亲人的葬礼,认真的贴一本本说不上是属于工作还是生活的相册……这些情节将约翰作为一个普通人极其详尽的剖析给观众来阅读和揣摩,去欣赏一颗静默生长的生命树,也惋惜一颗悄然陨落的流星。

也许他偷偷躺在墓地的草坪,多次出现在夜晚死去的邻居玻璃窗倒影里的画面,已经预示着约翰有一天也会逝去在影片中的某一幕。

他就像年轻男同事问题答案中的不会飞的渡渡鸟,像炸鱼店女老板送的躺在白纸上的死鱼,逃也逃不掉无奈的人生,时常被命运捉弄。

电影的结尾令人惋惜,约翰的生命静止于生命春天来临的前夕,不一样的两个墓地送别,极具讽刺的情景,却将真切的生命片段展现给观众,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化作林间的绿意盎然,阳光明媚。

逝者如斯夫,生者继续前行。

也许约翰正自在如风的穿行在这个春天里,看着自己心仪的女子重拾人间的美好,向这个真实的世界微笑挥手告别。

 7 ) 唱个反调:我要是经理也开除他!他把工作和个人爱好混在一起了。。。这是不对的。

各部门工作都是有时间节点的,部门与部门之间是要有配合协调的,一个部门拖沓了,就会影响整个单位工作进度。

男主角一看就是个好人,而且做事极其细心认真,他热爱他的工作,做完美了就会乐在其中。

但他忘记了一点,他是在工作,是有时间节点的,单位是要给他发工资的,单位要求80分就行了,他非要做到160分。。。。

他不是自己免费做公益啊!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他如果真的是想把事想做到完美160分!

其实有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就是上班效率高一点,然后加个班(用下班和周末时间多干点活),就可以按节点完成项目,而且做到自己满意160分,又快又好单位当然也会满意,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但他呢,上班慢慢悠悠,同事催他他也一点不着急当耳旁风,而且到点下班也不加班,但他又很追求完美。。。。

说白了就是根本不管项目节点和部门配合,所以经理开除他真的是可以理解。

他还不信邪,跑经理车撒尿?

当然,影片是站在每一个他服务的逝者角度拍的,那肯定这个男主是完美的,他把每一个被他服务的逝者都当成朋友一样对待!

作为那些逝者和逝者的家人朋友,肯定是你花的时间越多他们越感激了,你一年只认真做一个人的临终工作都行。

(当然他没服务的停尸房等着排队的,都快腐烂不能入土为安的其他逝者们肯定对他这样拖延是恨之入骨的!

而且,如果我们跳出导演给我们的逝者角度,而是客观的从工作上班的正常角度看,男主的工作评价确实不合格,影响了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这是事实。

其实,大家都上过班,几乎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有绝对的完美,而是有各种条件限制下完美,比如你要做一个大会报告,那时间节点就是下周大会前,虽然你可以说如果给我半年我可以把报告写得完美!

但实际你只能在一周时间的条件下尽量做得“完美”,这就是工作。

但如果是你业余爱好,没有节点,那你可以半年甚至一年慢慢写一个你喜欢的文章,这是爱好。

所以一定不要把爱好和工作混为一谈。

电影男主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朋友。

假设你就是男主工作的领导,你会怎么办。。。。

 8 ) 寂静人生

在电影中看到这一段时,弹幕都在说孤独之类的(其实一直都有在提)……但我想到的是,原来这就是生命的结束啊,躺在这里……从开始到结束,一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过程?

如果中间的旅途其实很平淡……另外就是结尾像《刺猬的优雅》一样突然是我没想到的,以为结尾是所有人都来参考那个人的葬礼,没想到导演做了一个无人参加他葬礼的对比……最后主角善待过的逝者来参加他的葬礼时,真的感动。

平视的风景

试试墓位

仰视的风景

墓中人

 9 ) 用力去活的人,一定都曾龌龊过,也一定都曾伟大过。

(1)我有点儿喜欢他的工作。

(2)看着这么安静、平淡故事,中间的某一刻,我莫名其妙的觉得,贾樟柯能把自己家乡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表现出去,挺令人羡慕——羡慕贾科长、羡慕山西。

……到了结尾,想起来,《三峡好人》的英文名,好像也叫《Still Life》。

(3)记录一些台词………老同事说,“有一段时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像学校的同学,只是年纪大一些。

”老情人说,“他可以一天之内给你全世界,让你哪儿都不想去,只想跟他在一起……整天有他待在店里实在太棒了。

”老情人还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他不想要一个家,我办不到,那是好久以前的事儿了有太多要去解释……我曾经爱过他,没再爱过其他人……”………女儿说,“我十八岁生日那天,他打来电话,他没提是我的生日,但他一定知道,他一定知道,你觉得呢?

”,老战友说,“我第一天入伍就被他揍了…如果没有他,我也活不到现在,他没有把我丢下山上。

”老战友继续说,“喝酒可以让人遗忘,让你睡觉时不会做梦,但这样会窝在心里,无法一吐为快。

”流浪的人说,“他们从来都不交谈,只是一起坐在长椅上,那正是我们都想要的,不是吗,一个可以安静相处的女人。

”(4)记录一些感受……“出人头地”真特么是一个肮脏的词!

“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认清生活,认真生活”,才是每个人该被教导和赞扬的。

生活,就是一坨屎,稍不小心,你就会沾上,有时多、有时少。

用力去活的人,一定都曾龌龊过,也一定都曾伟大过。

(5)约翰是不是为了喝一杯热巧克力,错过了一班火车,改乘了汽车?

 10 ) 动笔有益!

1. John离开弗拉明戈女士的屋子前,摄影机架在了正对门口的楼梯下面,似乎一个被楼梯遮蔽的人在目送John离开。

John最后看向了这个方向——镜头的方向,也看向了每个人——每个有可能被孤零零留在某个时间刻度上的人。

2.这是影片对John现场勘查工作的第一次展示,由这个镜头开始,被遗留者(逝者)与离开者(在世)第一次彼此凝视,也模糊了二者的身份分野——John望向旧屋(逝者),也望向未来终将成为逝者的自己。

3.这种身份在互望的目光中瞬时交替的指向,在核心情节Stark先生的故事中更是呼之欲出。

John在接到通报Stark后事处理信息的电话时,已经表现出了与“积极平静有条不紊”的人物形象颇为不符的反应。

进入空屋后,他掀起帘子,看到了对面自己房间的窗户;回到家中,他再次掀起帘子,看到了映在对面Stark窗户上的自己——谁在为谁操办后事?

谁会为谁(我)操办后事?

4.所以被辞退的John为了这最后一个“case closed”奔忙不息的时候,大家看到的的确是执着于站好22年来最后一班岗的Mr. May,如他自己所说“It's my job”,但我更觉得是在看Mr. May,在为自己的后事而奔忙不息。

我想任何人在离开世界时都该被如此郑重对待,我希望自己在离开世界时也可以被如此郑重对待,我知道我几乎不可能在离开世界时被如此对待,所以我只顾对每个我可以郑重对待的逝者竭尽全力。

——ho,这是啥,英雄主义啊!

5.John在买好礼物与狗狗马克杯后,在他第一次展露出一个“happy guy”的笑容投入生活时,出车祸了(真的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啊!!

这个情节发生的时候我是超级愤怒的,搞什么搞什么,搞错了吧!

洒狗血?!

这种愤怒甚至在John的葬礼上未出意外地无人出现时、送葬灵车未出意外地无人跟随时都没有消散。

两个葬礼交错时还捏了把汗:别呀别呀,kelly可千万别心灵感应一般地跑去看棺材主人是谁啊!

还好,没有发生,且kelly的回顾目光、对墓园的环视目光,心理依据相当充分——她在纳闷,她在找人,她在等没理由不出现的John。

但是啊,来的时候有多愤怒,去的时候就多崇拜:如此高级的表达我竟然以为是洒狗血我真是太森破,还naive!

此处两场葬礼的镜头由婴儿车、kelly女士的目光勾连,还是很美的,抒情又含蓄,观众的情绪会自然地被两场葬礼拉扯、力气越来越大…直到最后,没有任何意外地,没有任何一捧来自亲近之人的土,John的棺材被无比高效地填埋封顶,只剩两位掘坟工人在前景收尾——后景中,stark先生的送葬队伍从镜头中穿过、离开。

此时,我体会到了“寂静”的另一重意思:sound of silence啊,埋进土里的人,再也不能发出一丝声响、来呼唤从身边走过的心爱之人了。

那一刻我是屏幕前的观众,我更是被埋在土里的、吼不出声音的John,眼睁睁看着不会停止的时间、不会止步的人群。

声嘶力竭而无声。

嚯,写到这里,身份的双向凝视与转换,又多了一层!

加深且回答了第一层镜头内外的互动!

这…有些过于牛掰了e。

And,动笔有益😅6.但我并不认为John是孤单的人。

他并不拒绝他人,也不拒绝生活,甚至他在自己的框架里认真生活的程度比生命体验十分丰富的人都要高。

所以即使看上去,他似乎是被辞退之后才开始“真正地活着”,比如会任性而为,会遵从本心,会遇到心上人,会在推荐下尝到热可可,会在几天内密集解锁他的“人生第一次”。

但他的人生,安静,却并不孤单。

因为他的内心,如同他单调的房间,安于平静,温度适宜,充实又稳定。

亦如同他弥留之际脸上的表情。

所以“这样的寂静人生,一声叹息啊”……我不太觉得。

7.最后,“小眼镜”死前那两次眨眼,每眨一次我的心就像是跟着眨了一次!

一眨服,二眨跪😭

《寂静人生》短评

全程冷静地让人发疯,结局有点意外的惊喜

6分钟前
  • 春垓
  • 还行

孤独

7分钟前
  • 口儿木目
  • 较差

老老实实的上班打工人,不容易,每天完成的工作,对自己可能没什么,对别人来说却意义重大。

12分钟前
  • 观影报告
  • 还行

3.5

14分钟前
  • monkeyeason
  • 还行

平铺直叙,乏善可陈。主角过世的情节安排得不自然。

15分钟前
  • Patrick
  • 较差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20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你死了 所有认识你的人死了 你就跟没在这世上存在过一样

21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还行

影片拍的一般,主要角色设定感人

24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也想自己死后能是这样的人收尸啊,毕竟孤独终老,一想起此来,内心无底的苍凉。中远景的边缘人构图,从浅冷到浅暖色调的渐变,还有略带忧郁的配乐,舒缓的英伦氛围,真的很舒服,观影中有种恒久的悲凉感。直到结尾,当一个个经手过的朋友出来送别的时候,眼泪再也绷不住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百年孤独啊!这该死的英伦人道主义。8.5

2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一个生活一成不变一丝不苟用心工作的孤独男人,又惨又暖。但对于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我get不到触动的点,我是会冷血地认为,生前过成什么样才是最重要的,去世后的身体都无人认领,花再多心思在这样的逝者身上,也只是一种过度的敬业,却并不值得歌颂吧。

28分钟前
  • 米曹
  • 还行

感觉一个时代过去了消失了

2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一个孤独的人,大概找不到世间的关联,五感是分开的,所见所闻所食所触,像一列长长的清单,都是孤立的无意义的。孤独死就是把五官拆解,皮囊归于炉火,记忆散于锈物,魂魄眠于长夜。一个人如果为别人考虑的太多,运气也不会很好的。

32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故事最后戏剧化的车祸过于刻意,由此而来的结尾却又处理得非常巧妙与出色;功利的上司说,葬礼是为了活人,如果无人出席,又有什么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似乎已经是人世间的一种默认;却忽略了即使无人相送,每个人也都曾努力地活过。喜欢这个片名,一语双关。P.S.如若孤独终老,绝不把内衣内裤晾在房间里。

36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圣人无名。但愿我最后一程也能赶上这么个好人,问题是中国有这职业么?

37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还行

好沉闷

40分钟前
  • 高存折
  • 较差

好故事,可惜讲得属实有些过于斧凿了。

41分钟前
  • 蝉蜕
  • 较差

这部电影深刻地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过马路千万别嘚瑟,左顾右盼看两边很要紧!整部电影也正像影名一样,寂静,平和。甚至连台词对话、BGM都很少,有一种默片的感觉电影的构图、色调、场景调度,都始终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清冷的孤独感:干净整洁的家具,四下无人的街,疏离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最后的结尾,真的很压抑长镜头的运用,长时间不变地拍摄一个画面,把梅先生22年如一日的生活,真实地摆放到我们面前原本他最后一位死者的亲朋好友都要聚齐了,可以办一场“热闹”的告别仪式,最后他们是被聚齐了,可是梅意外身亡,相较于亲朋好友陪伴最后入土的最后一位死者,梅先生则是孤独入土,好在他先前服务过的死者们的灵魂来送他最后一程将猫咪当成自己女儿的那个女人,不是和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很像吗就算人生寂静,只要好好过,也不会差

43分钟前
  • 路人彦小二
  • 还行

你什么时候会觉得人生并不孤单?我觉得是在想象自己葬礼的时候,此片令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

47分钟前
  • 见川明
  • 还行

关于成年人的无人知晓 死亡对人的意义比人们意识到的要重要得多 尊重死亡的人才会尊重生命//比起情绪渲染更强调命题思考

51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在一个去戏剧化生活流的故事中安插了一个最最drama的处理方式,这就是一种不自信,想讨好观众却又不诚实的表现。

52分钟前
  • L.Joh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