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觉得最受不了的地方是,为什么大人的矛盾要牵扯到孩子,关于商业的部分为什么要牵扯到人情,之前一直以为我穷我有理是一些地方才会出现的,原来是世界性的。
说点别的吧,小杰在东尼帮他拿东西的时候,东尼主动分担了很大一部分,有男生在照顾女生的感觉,有种暖暖的不是兄弟的感情在流动,我很喜欢导演笔触的细腻,两个人一起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陪伴在一起,细细的感情在滋生。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导演是要揭露出不一样的感情,比如东尼妈妈和小杰爷爷有过一段感情这样,要不然很难解释,东尼妈妈在面对房租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频打感情牌,直到律师过去,东尼妈妈哭起来的时候,才知道是真的付不了那么多的房租。
最后那个凝视,真的很触动,久别的人,看见一个相似的背影,都会凝视很久,导游留了白,不知道两个人最后有没有相遇,有没有抱在一起欢呼,只是看见扎着小辫子的小杰,在凝视那个背影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动作,却传达出了一种害怕一眨眼对方又会不见,却没有勇气去确定是不是对方的感情。
突然的就想起了小时候,早早的离家,和要好的朋友分开,真的是太小了,那时候还没有QQ,手机也没有普及,没有任何联系方式,试过写信,却没有寄出去,因为没有办法寄信,最后只能选择默默的想念。
直到有一年,回老家时,在菜市场,一个抱着小孩儿的女生在买东西,第一眼看着是她,再看好像又不是,有压不住的喜悦,却因为突然想不起来名字而不知道该怎么去打招呼,该怎么去确定是不是她。
直到两年后,经过辗转加了微信,聊天时,她说两年前,在菜市场看见一个女生很像你,可是又觉得不像就没有去说,我说,我和你有一个一样的经历......
想起来小学时候玩的最好的朋友LB,一个特别有绘画天赋的女孩子,笑起来甜甜的肉肉的,她是我至今见过最有绘画灵气的姑娘,以至于那个时候我会照着她的画临摹。
任何东西在她的画笔下仿佛都充满生命,信手拈来。
仿佛她就是为绘画而生。
那时候我每周都会去她家玩,一起看漫画书一起上绘画课,她会把每期《漫友》的海报留给我,借给我她最爱的杂志。
要知道那时候一张《漫友》的海报对小学生来说有多珍贵。
我们会在课堂上偷偷传纸条,课间厮混在一起,就连放学后也会用家里的座机给彼此打电话聊天。
分享各种有意思的心事和秘密,连老师后来都找到我们的家长说我俩太爱粘着,耽误学习。
然而我对她的记忆就只停留在那个时候。
高中虽然两人在一个学校,但是却不经常来往,她的性格也变得没有从前活泼,我也有了其他好朋友。
两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渐渐疏远开来。
没有过争吵没有过分歧。
我一直觉得是因为她去了不喜欢的初中所以性格变得不爱交谈。
起初我们还会打电话彼此问候,可再后来就断了联络。
再后来大学假期两人约见过一次,说来奇怪,记得清儿时一起玩耍的细节,却记不得最近一次见面的事情。
想不起来两人见面干了什么聊了什么。
似乎是一起吃了冰淇淋和甜品,我还开玩笑说她怎么瘦了那么多。
然而那次见面结束后我内心似乎就知道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所以当看到最后美术馆里Jack 望着Tony 的背影却没有去say hi的时候我想Jack 也是知道两人的缘分至此,各有各的生活,再亲密无间都只是存活在过去的影子。
看似Jack 在地上平静的画画,其实内心早已把他和Tony以前的日子像放电影一样的放了一遍又一遍吧。
就如自己知道的,有些人的进度条在你生命里走完了就是走完了。
文|慕卿月。
韩寒说,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迫使我们不断去接受和改变的就是生活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电影《小大人》没有夸张的戏剧性,倒是用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例给我们讲诉了人生中追求目标的几个阶段,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老年人的悲哀马克斯爷爷的老年生活基本都是通过店铺租客利奥诺的口诉中得知的,他有稳定的积蓄、安稳的归处。
生活归于简单化,他渴望得到原始感情里的关爱。
而他的孩子正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样,在努力的挣扎着生活,像是走他曾经走过的路一样。
被迫接受很多无可奈何的事。
二、成年人的无奈
作为成年人的贾丁在他父亲的追悼会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悲伤,反倒是在收拾父亲的东西时失声痛哭。
成年人的情绪大多都是隐忍的,却总是在无人的黑夜里崩溃。
孩子杰克问贾丁,他以为父亲不会不跟地形团一起演出了,以为父亲都要去百老汇了。
父亲贾丁说:“事事都没那么简单。
事事都在变化。
”母亲凯西说:“你应该为你父亲的适应能力鼓掌。
生活就是这么回事。
”简单的对白,无不透露出成年人好多时候都是由于生活被迫选择,什么事都不容易,什么事都总有磕磕碰碰。
曾经觉得有目标,只要坚持就好。
长大后才明白,并不是坚持就有用,比起目标更有力量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生存下去,并且过得还不错,才能让生活看起来更像样。
由于贾丁和利奥诺的意见不合,导致了两个孩子赌气不和他们讲话。
在首演之后,贾丁满心期待的问孩子,觉得表演怎么样?
两个孩子还是沉默不言,一句话都不说。
这时候的贾丁是真的生气了。
他把车停在路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两个除了自己,有没有想过别人。
对于孩子最难意识到的就是你们的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关心的事,会犯错,努力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
这是成年人里的无奈和悲哀,他们也想过得简单一点,但生活不允许。
从开始工作踏入社会,再到成家立业,无不与利益牵扯。
曾经简单的事,都不再简单,生活很难,又必须往前走。
成年人和孩子的不同大概是,成年人懂得割舍,知道什么时候该选择什么,明白选择背后的结果是什么。
而小孩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抓住,放下很难。
当父亲和孩子和解后,父亲走出房门,和妻子相拥。
此刻,大概只有妻子能理解自己的无奈以及孩子的失落吧。
三、少年人的天真少年杰克一直比较孤僻,几乎没有朋友。
搬家后,他找不到以前的画。
父亲说如果找不到,重新画就好。
可他不认同,他认为旧画和新画不一样。
父亲说,扔东西是件好事,一开始有点儿难,不过接下来你的感觉会很棒。
你要学会放手。
那个时候的杰克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话,他只是想要保留当下拥有的。
在父亲和利奥诺的利益纠纷里,杰克失去了他唯一的朋友安东尼奥。
在这件事,不管他愿不愿意,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父亲的一番话,也让他明白了许多。
父亲讲了一个故事,他以前的高中有个同学是跳舞的,一直很努力。
前段时间碰见的时候,发现对方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身材变了形。
大概是放弃了舞蹈家的梦想。
他告诉杰克,人这辈子会遇到很多充满才华的人,而他们不是全都能成为艺术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何时该给自己加把劲、何时该放松,他们大多数都掌握不了这种平衡。
杰克想掌握这种平衡,但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时间一定会给他答案的。
即便再后来,他和安东尼奥和之前约定一样上了同一所高中,他也不再向前打招呼,曾经要好的朋友,也会有形同陌路的一天。
影片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很长,在社会里生活是一件复杂的事,我们很可能是在与梦想背道而驰。
但不管得失,我想都无需遗憾。
过好当下,足矣。
只有内向孤僻的人才知道有个知心朋友有多重要,有多少好友曾经相约一起考同一所学校,可大部分都是渐行渐远。
托尼的妈妈真是个谈判高手,气场十足,一开始约谈先推脱忙,正式谈判还未等对方开口,就先打感情牌,你有钱帮我应该,即使你说生活不够如意那也跟我没关系。
一直都站在道德制高点,以不变应万变。
她也并未无耻,只是生活无奈,最后的痛哭多少都会引起观众同情。
在某些国家,亲兄弟都要明算账的,感情自然比不过一直合同。
7.5分。
关于电影《小小人》little men 也许我们曾经怦然心动,也许释然了… 青春期的无可奈何,失落和焦虑 在现实迅速的成长中只剩下微微一笑…… 只看过Ira Sachs的爱很怪,当时被电影里满溢的生活感迷住,安静朴素的的琐碎生活,感情柔软绵长,被两个老爷子的爱情所感动…小小人和爱很怪的风格是一致的,依旧缓慢的将一些微小的情愫串联起来,矛盾和冲突都给予足够的缓冲,很多时候,电影呈现的生活化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电影中没有入镜的老邻居,沉默的注视着这两家人的喜怒哀乐,当jacob玩着直排轮经过小公园,那阵午后的微风混杂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轻抚过我的脸,仿佛jacob刚刚经过我的身边旁,我捕捉到了他和tony的相视一笑…… 故事关乎于两家人,敏感内敛的艺术小天才jacob有着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演员父亲和一个忙碌持家的心理医生母亲,叛逆洒脱热爱表演的tony那未露面的父亲也许在非洲拼命的工作着,阴郁焦虑的母亲经营着并不景气的服装店…两家人因为jacob爷爷的去世而联系到一起,jacob的父亲成为了tony家新的房东。
两个男孩暧昧的友谊火速升温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此时,双方家长因为实际的经济利益产生矛盾,期间父母和孩子的矛盾爆发,经历了短暂的焦灼和反抗后,两个男孩随父母的决定就此分开,也许再遇见也只是远远的注视… tony和表演老师练习解放天性的那场戏特别有趣,现场的所有学生以及表演老师都是本色出演,特别真实,不禁想起了我大学上表演课时的各种撒泼卖丑,就这么疯得自得其乐。
导演Q&A中,最后关于片名Little Men, 导演说其实是指每一个角色。
题外话,jacob和tony两个人的面相模样神似emma和小evan(这对貌似订婚,可怜的小快银哈),我默默在心里期待了好久cp!
《小小人》男主太柔弱,但是他和托尼的友情却是如此的深,现实是大人的世界影响了孩子的心境,刚开始会觉得托尼的妈妈太傲慢后来发现也是情有可原,大人可能都是如此的傲娇又是如此的脆弱.可能对于这个电影理解的还不太深刻,至于结尾的在艺术展厅的相遇却没有相认和等等情节还没领悟,希望我下次有机会再来回顾的时候能读懂
小杰的爷爷生前一直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两层房子里,爷爷住在二层,一层的店面租给了一对母子:东尼和他做裁缝的妈妈。
去世前,爷爷把这座房产留给了小杰一家。
爷爷去世后,小杰和他的父母顺理成章搬了进来。
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相投,13岁的小杰和东尼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二人一块玩耍,一块打游戏,甚至梦想着一块上高中。
然而,因为经济拮据、生活所迫,小杰的父母不得不向东尼的母亲征收更高的房租(只是和布鲁克林市场租金价格持平。
之前,小杰的爷爷只收东尼的母亲很少的租金),以供给家庭开支。
但,东尼的母亲却以“我和小杰的爷爷是很好的朋友”、“这个店面为这条街增色不少”、“比起你们(小杰的父母),我更像是小杰爷爷的亲人”等理由,拒绝支付更多的租金,以及在小杰父母驱赶的情况下拒绝搬走。
为此,两家人从友好相处,走向了纷争。
因为大人之间的争吵,小杰和东尼之间的友谊渐渐受到影响。
东尼的母亲迫使他不要和小杰玩耍;小杰的父亲不再留宿东尼,甚至不让东尼来他们家打游戏。
为了报复两家父母对自己友情的干涉,小杰和东尼都决定不再和父母讲话。
最终,小杰的父亲用法律手段,赶走了这对不愿支付更多房租的母子。
小杰和东尼分道扬镳。
这个故事就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电影作品《小小人》的剧情。
从父母之间因为房租而产生的对峙,到两个孩子受到父母纷争的影响,导演用细腻而缜密的镜头、生活化的静水流深,探索着孩子之间友情的微妙变化,而这友情无论多么纯真,都敌挡不住成人世界的算计。
“大人看利益,小孩重感情”,电影里的这份细腻,折射到现实生活中,直触每一个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心底。
回想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父母间的不和,就被迫使成为那句“不要和他/她玩!
”的牺牲品?
反观这个故事,小杰的父母有没有错?
没有,因为他们是在合理的市场价格内提高房租的。
两个孩子有没有错?
更没有,难道交个朋友,还要受到天谴?
但二者搅在一起,就搅出了问题:孩子的感情遭到大人利益关系的扼杀;父母因为孩子间的亲密关系陷入选择困境。
人们常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但是却给不出解决之道。
钱与感情如何做到同时不伤?
是不是只有不谈钱和冷血了?
1.这场Q&A是英国某城市的一个Queer cinema活动,而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受Little Men的导演Ira Sachs在纽约办的Queer/Art/Film影响(在纽约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所以导演才会欣然同意过来做Q&A,他说是“Sister Festival" (笑)2. 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有小津的感觉, 其实导演确实一开始就是从小津的电影受启发的。
他提到两部《我出生了,但……》和《早安》,里面都是有小孩子和大人闹矛盾、抗议这类情节,于是他才有电影最早的框架。
后来再加上关于Gentrification的情节。
3.说到这里就要一定说一下两位小演员【演的都很棒啊!
】首先是演Jacob的Theo Taplitz,导演说自从Little Men拍完后,Theo就自己编,导,演了四部短片,在各种电影节上展映。
他会把他的短片发给导演Ira Sachs看,像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然后Ira就会说”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之类的(笑) 然后演Tony的Michael Barbieri拍这部时候是第一次演戏。
他电影里的口音就是自己的,选中他以后导演还特地为他改了一点剧本设定。
然后演完这部后,Michael真的考进了LaGuardia,后来还被cast进了各种大片比如新版蜘蛛侠!
然后导演问他在里面演什么角色,他就说“如果我说了要被杀掉的"=0=4.关于片中两个男孩的关系,导演说,之前他拍的两部电影《点亮灯光》和《爱很怪》分别是描写青年和老年的gay的生活。
然后写这部的时候,他自己是与Jacob这个角色有共鸣的:一个敏感的、有艺术才能的gay的男孩。
但是和小演员说的时候他不想直接告诉他们是如何的,强加他们不是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所以最终效果是由两位小演员带来的。
他特别提到了最后一幕Jacob望着Tony的时候,Theo为这个角色带来的一种意识到“It's over"的感觉,就那种在某个瞬间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TAT)5.演Tony的妈妈的是智利女演员Paulina Garcia,导演很欣赏她,觉得她有一种凯特布兰切特式表演,"she never disappears in a film"(基本就是说气场和存在感很强) 然后写她的台词的时候导演有想过会不会太刻薄了,但是导演希望Jacob的父母和Tony的妈妈两方的所谓“好/坏“不停地转变,一开始大家觉得那么刻薄的人后来哭的那么伤心,没有哪一方是真的”坏人“。
6.全场有各种涉及到cinematic realism的问题,集中一下。
为了做到贴近现实,选角的时候,特别是群演,比如一开始参加葬礼的人,都是真的生活在电影里Brooklyn Bay Ridge区域的人。
再比如Tony表演课上的学生和老师,他们其实真的就是Tony的演员Michael的表演课同学/老师。
导演说,因为生活在那个特定区域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是不一样的,哪怕我们看不出区别,但是细节上比如说话的方式等等一定是不一样的。
还有客串饰演了Tony家律师的Alfred Molina(他是导演前一部《爱很怪》的主演之一),他本人是伦敦人,导演说如果让你来演一个西班牙裔的律师角色呢?
Alfred说可以,但那样就会缺少一些真实性。
7.拍戏的时候,导演说他是不排练的,他知道有些导演是排练很多遍再拍效果也很好,但他不是这种方式。
他对演员说的最多的就是”Act less." 然后有人问到全片有多少戏是即兴发挥的。
导演说他个人比较偏好演员按照剧本,因为他不认为演员即兴发挥出来的台词会比专业的编剧写出来的好。
这部电影里大概90%是按照剧本的,只有一小部分比如葬礼戏和Tony的表演课的内容是即兴的。
8.导演全场提到了几个影响。
除了开始提到过的小津,有一部Peter Sellers主演的电影叫The World of Henry Orient。
还有Henry James的小说。
还有肯罗奇。
9.有人问到这部电影从开始构思到成片用了多久,导演说2014三月开始,年底写完剧本,2015年中开拍,然后剪辑了10-12周。
所以总的来说一年到一年半。
导演说比起他之前的来说算是很快的了。
然后导演还说到去电影节展映的时候是最没自信的时候,因为电影节是很残酷的。
评论什么的。
10.最后关于片名Little Men, 导演说其实是指每一个角色。
艾拉·萨克斯导演的一部关于代际冲突的有趣而悲惨的电影。
在悲喜犹太喜剧街,一个电影爱好者不用地图也能找到的地方,编剧兼导演艾拉·萨克斯住在诺亚·鲍姆巴赫的隔壁,与伍迪·艾伦隔着两扇门左右。
《小大人》和萨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奇怪的爱情》(伤感的同性恋喜剧)一样好。
这意味着很好。
这些小个子不只是邻居家的孩子杰克和托尼,还有杰克的挣扎演员父亲(格雷格·金尼尔饰)——善良但心胸狭窄(也许)——他父亲的死促使他把驱逐的炸弹放在隔壁服装店老板(宝琳娜·加西亚饰)身上,他父亲长期以来一直宠爱他的房客。
对于契诃夫的戏剧来说,这种微妙的心痛已经足够了,金尼尔的角色就出现在了《海鸥》中。
杰克和邻居的高电压、反复无常的儿子托尼(由迈克尔·巴比里饰演,像年轻的德尼罗一样狂躁、充满活力)都是叛逆的。
他们愤怒和烦恼。
他们和大人们闹着不和。
这场危机会爆发还是会消失?这是一部有趣而又温柔的电影。
作为一幅滴答作响的代际生活和他们复杂运动的画面,它就像手表一样精确。
By:Nigel Andrews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对于我们理解这部电影非常有用:那是一个景深镜头,画面的前景是两个孩子相互打闹的活动情景,而在后景中父亲正与妹妹亲密地交谈。
前景的清晰与声响,和后景的模糊与静默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此,整部电影的逻辑便呈示出来了:作为主角的孩子从成人所处身的社会关系中凸显出来,而成人世界的利益交织则潜在地隐藏在孩子温情与真挚的世界中。
《小小人》是以这两个相异世界的并进展示来进行的:温馨的儿童世界有机地穿插进成人的利益纠纷中,正是为了削弱电影的戏剧性。
比如在开头的一个场景中,为了引入肇始整部电影的事件——祖父去世,导演巧妙地安排了小男孩去接那个陌生来电,并在对方传来的话音中暗示观众这个事件已然发生,而孩子一脸茫然的表情则告示他对此的不解,既可能是孩子的无知,也可能是父母对此事的刻意隐瞒。
这种隐瞒是为了不让成人世界冲击儿童纯真的世界。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导演对全片唯一一处戏剧性冲突的处理。
这一冲突直到电影开始很久才能被观众发现,虽然之前已经埋下诸多伏笔。
比如在一家人刚到来的时候,父母在车里的对话已经提前透露站在门口的吸烟女人将会在后续故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其后再通过介入妹妹这一角色(也即开头提及的那个场景中兄妹俩的秘密交谈),在户外的晚餐中,大人们带有忌讳地提及了这个叙述冲突:楼下的店面已经租出十几年却从未涨价,而一家人的到来就是为了处理父亲死去留下的这个问题。
整个场景被安置在户外的黑暗中,并同时让东尼(裁缝之子)在餐桌上,因而大人间的对话只能断续、暧昧地进行。
这种对戏剧性的瓦解,在艾拉萨克斯的电影中已经成为标志。
在前作《爱很怪》中,有相似的处理:两位老人侨居新家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省去了,因为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都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
艾萨克非常聪明地戗止了观众的这种移情,从而让影像塑造的世界饱含温情。
这种温情的设定同样反映在《小小人》中,成人尽可能阻止了大人间残酷的利益冲突可能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当然没有人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有完全的抵抗能力,他们只能缴械投降。
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存孩子世界的纯真。
这种存真,更进一步,可能还存在着边缘性质的同性恋情,
美国的是枝裕和。看的舒心。
三星半
3.5;色调温柔的清爽小品,削弱戏剧性,注重心路转折;成长需要契机,当后来某天远远望见曾相偕走过的同伴,就像告别过去的自己,父与子的共同成长。
颱風天看的,超級感傷和壓抑。排除萬難想要維護的東西,它可能悄無聲息就不見了。
当Little Men 成长为真正的Man,他们还会纯真依旧么?童年是那么纯粹而又美好的。长大的我们会精于算计,慢慢的变成了不可爱的大人。两个孩子的友谊,受到两家大人不可调和矛盾的冲击,当我们诀别了昔日的小伙伴,也意味着我们将要长大了,以后的日子还是要继续啊!非常喜欢影片的配乐~
因为大人间利益的牵绊 俩基友相伴抵抗父母 却无疾而终 节奏太缓 看睡着了 矛盾冲突太弱 电影不就应该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嘛
太幸福了,我很嫉妒。
中年是种什么状态?不能像少年因为相惜,只谈爱好与梦想,拒绝成人世界的语言;不能像老人一样在有房有钱的情况下,只需有个谈心的人;当说‘大人重利益’的时候,挺悲的,不再只为梦想活着(喜剧);不再只为自己活着(家人);不再只靠善良与情面活着(对邻居)...
圣丹尼斯总让我有意外收获。小小人结识了新朋友,慢慢变成小大人,和一些旧相识渐行渐远,就这样变成大人。看的时候就在想那些角色都没有在表演的感觉,仿佛生活中的片段只不过发生在大洋彼岸。看导演的访谈才知道刻意强调act less,甚至群众演员就是当地居民和小演员的老师同学。
柏林节里很出名的影片。并不太适合儿童观看。但是儿童片也不应该总是甜甜的,苦涩、沉重的事件也可以启示青少年观众。导演技艺熟练,风格简洁,两位13、4的少年演员令人惊艳。
65分
小小甜【2017.03.21】
的确有过誉之嫌,但是道出了两个痛点:①阶级的固化,Jake最后去Leguardia有一层是纪念已经熄火的友谊,另一层是要说明,被驱逐之后的Tony和母亲根本没有办法去上这间学校。②低潮的经济环境下,牺牲最多的永远是年轻人,很有表演才华的Tony最终淹没在人潮,成了Brian这个蹩脚的演员借以谋生的牺牲品
嗬,生活
@2024-06-04 18:32:49
一个什么也没发生的小成本。
http://weibo.com/1917884865/EjPSY1RFB
就那么一会儿
唯一一次生基友的气是十几年前上初中时有次和一帮同学出去玩 基友要和别的同学一起去别的地方我不想去 我说“你要跟他们一起玩的话我就先走了”她说“那你先走吧”我就又气又伤心自己走了二十几站路活生生走回家了 我爸妈也曾经找过基友爸妈谈话让我们断绝来往 还好我们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 真幸运
【A系】相较于爱很怪是细节取胜,这部是几场谈话戏的台词都很好。大人万分无奈的嘴脸如此丑恶,没人在意小小人的感受。学习小津,纽约是枝,但导演的境界总还是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