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时候,梦是“私人化”的记忆,金基德的这部电影着眼于利用梦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建构梦的“现实性”,从而也增强了梦与命运的联系。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那种悲剧性愈发凸显出来,那种与生俱来的“死本能”(即毁灭的欲望)被扭曲的生活激发出来。
而刚开始的时候,是对他人的攻击;最终,则转变为对自我的攻击。
然而,这部电影的缺点,就是太形式化了(也可以说是程序化了),很难直指现实的本质。
记得以前有人声称金基德的电影属于“黑色现实主义”的范畴。
但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是他在朝“黑色现实主义”这个方向靠拢。
如果导演可以不再停留在“水面上”,而能细致的刻画出水底下的事物,那种似乎会更加接近电影的本质,也就是现实的本质。
用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影片的主题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我而言就是病态的呓语。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主题,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主题。
大概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没有比梦更悲伤的事物。
满满的都是爱。
满满的,都是绝望。
一场狂热的爱本身亦是一场可怕的毁灭迷失在感情里或爱爱到疯狂或因爱生恨恨到疯狂却忘了爱本是一场两人共同完成的修炼你是黑我是白本是两个极端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却要完成“黑白同色”我们在争吵中磨合我们在磨合中学着忍让我们在忍让中又不断的冲突着黑与白水与火各有各的浓烈如何来完成这艰难的修炼佛家早有指点只是世人总难醒悟所有的奥妙尽在阴阳太极八卦图中何为一体解合二为一一点一点的放下自己一点一点的融入对方当白变得不再像白黑也不再是黑而这个过程中原本的自己还在不断的提醒和拉扯着你爱恨交织还在时刻的纠缠着你无法走向最终的融合就只能走向毁灭PS:看完金导的新作《悲梦》本已夜深,却难成眠。
随写下小感。
已经许久没有掉过的眼泪却为此片落下了。
看到一半开始安静的掉着片尾的时候,满满的绝望仿佛把心脏往外揪。
真的像梦里,哭不出声,叫不出疼。
看似比以往的片子内敛了许多没有称得上很情色的镜头连暴力和血腥都沾染上温柔的色彩看得出金导的手笔已经很成熟了这仿佛曾经血气方刚的少年已然蜕变得沉稳而又深邃了然而片子的张力却无穷的被扩大了久久的久久的涨满了我的心脏我的灵魂那倒不尽的伤感与无限扩张的绝望金导如何把爱情中的人与神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感叹之余还是深深的景仰爱永远在爱之外而我永远在你之中。
木卫二关于此片的评论,令人遗憾.我不想在他的帖子上去增加他的人气,于是单独成篇,写些个人浅见.他并没有理解影片的内涵而仅从表面逻辑就断定是烂片,不仅武断,而且无知.让我想起一句话:无知的人往往嚷的声音最大. 宗教和科学的功能不同,宗教是给人精神慰藉,科学是解释现实生活.用日常逻辑解释宗教,打个比方来说,好像解剖一个人的尸体并未发现一个叫做思想的器官,于是便断定思想不存在.如果认为宗教仅是一种倡导生死轮回的迷信,自然无法理解宗教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在我的理解当中,这部影片实质上的精髓是"黑白同色".黑与白并无本质区别,正如对与错,好与坏,爱与恨都并非一定,而是视角不同使然.片中男女主角其实遭遇相同的感情经历,同样难以忘记过去的感情,但态度和表现却不相同.男主角压抑了自己的恨,而女主角压抑了自己的爱,两人都未正视自己的潜意识.正如心理治疗师所说:你的快乐是她的恐惧,你们两人是一体.如果两人能够结合一体,正视自己压抑的部分,两个人都会痊愈.正如那场令我感动的戏,男女主角在寺庙失散后,通过彼此的联系而找到了对方.四个人在芦苇地的那场戏,也许寓意了一种精神层面的透彻,男女主角站和观众一起站在超然的立场看待过去的感情,于是理解了过去的感情,也理解了现在的彼此. 寺院中的部分,是整个影片中最温情的部分,两个人的和谐与平静,失散后找到彼此的温暖,让一开始就带有恐怖色彩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联系带有一丝温情的色彩.但这依然是短暂的,在男主角潜意识中的恨,终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注定了影片的悲剧.也许最后女主角幻化为蝴蝶,会最终化解男主角的恨,也许女主角的牺牲让两人或者说黑与白终于同一. 从影片叙事风格上来说,这部影片具有明显的散文诗的风格,并不适合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逻辑去解释,而这也正是金基德为我所欣赏的风格.金基德并不是情节取胜的导演,也不着重构筑人物关系.在我看来观赏金基德的影片,是在导演营造的美好的视觉体验中体会导演所要表达的内涵与哲学.如果从这种意图看,人物只是必要的人物,甚至在<悲梦>中,人物只是一个符号,谁是谁并无关键意义的区别,不需要邻居,也不需要朋友,因为和主题没有任何的关系.导演的这种极简主义的人物设置恰恰把观者的视点集中在了浓墨重彩的"黑白同色"上. 金基德影片的视觉体验也是一个突出的地方.<悲梦>故事发生的镇子中,狭窄的街巷,中国式古典建筑,男女主人公的家居装饰包括双方的职业设置,还有佛教寺院以及佛教意象的出现,都具有超越现实的美感,符合影片散文诗的风格,除了体现导演的哲学倾向,还是导演审美情趣的体现.审美情趣毕竟是主观的东西,美与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接受并且欣赏这样的风格. 以上仅为我个人对影片的理解和感受,而对于蕴含哲理意味的作品的理解,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价值观和信仰的不同会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最后一点个人意见是,对于这样的影片不要用懂与不懂来界定,谁也不是导演肚子里的蛔虫,无论理解多少,只要给自己带来了审美感受,引起了自己对于生命主题的思考,那也就足够了.
2009/01/18 00:33 这个男人的电影可以让人大脑拥有片刻安宁的时刻然后可以借助着闪烁的光影宣泄一些任性的情绪韩语与日语的对话并没有显的怪异无论是聊天叫喊咒骂哭闹都似乎恰到好处的表达并且能够被理解就像《呼吸》里一贯的静默只能听见影像周围缓慢的气流声不需要交谈和语言眼神动作还有一些精神上的感知可以精确地涉猎到彼此每一微秒的意图비몽...非或悲...黑与白本为一体在梦中酝酿着更多的贪念即便醒来已不记得原本的贪欲这根植在心底的欲念操控着全部的身心去完成一切的可悲从永无节制的梦境开始人生全部的坚持和笃信都倚靠这卑微的梦境停止梦想停止做梦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你的快乐是她的痛苦。
还是这句话,最初想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这句话和海报,触动了当时的神经。
其实说罢,很多的男女之爱,都是建立于痛苦之上。
当然,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得那个样子。
我的梦境,你的现实金做得梦,从简单的游荡,到车祸肇事逃跑,再到和前女友接吻做爱,最后到谋杀,都和本来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兰联系在一起。
我被动地通过梦游的方式来实现你的梦,不得不跟从你的“意志”存活。
电影本身的题材就足够新颖诡异,无端的两个人无端的被联系到一起,成为共生体。
一旦你的梦境出轨,我的生活便瓦解崩溃。
黑白同色医生说,其实“黑白同色”。
小田切让在戏里一共完整的做了两个印章,一个是“悲梦”,另一个便是“黑白同色”。
最喜欢也是最不明白的是,电影中四人在芦苇中的两两争吵,金穿白服,兰着黑衣,正是对应了“黑白同色”四字。
黑亦白,白亦黑,黑暗至极是光明,光亮至极眼前一片黑暗。
这亦是对应了两人命运相连?
你们相爱金梦见的是自己与念念不忘的前女友,兰梦游去自己厌恶的前男友住处。
你的念念不忘造就我的伤痛。
所以医生说,你的快乐是她的痛苦,你们相爱。
如果相爱,他不再留恋于前女友,所以她也不会再见自己憎恨的人,而且他的梦里,会只有她,梦游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
可是,这是太难的境地,亦非两人最初所愿。
最后,我不能断定,金和兰是否相爱,但是那样的两个人,如此的为彼此付出,相互缠绕的命运最终让他们两只手两个心紧密相连。
你让我犯下的罪,我并不怪你;为了你,我宁愿摧残自己也不再入睡。
睡眠与梦境整部电影,以睡眠为引子。
如果没有睡眠,没有梦境,就什么也不会发生。
同样的,如果要事件不再发生,两人就不可同时入睡。
这是金和兰试图采取的方法。
轮流入睡,即使用自我摧残的方式,也要试图避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时的疏忽,无法挽回。
从不理解,到相互责怪,到坦然接受这样的联系,当手铐铐住的两人共同相拥入睡,兰原谅了金,本身就不是金的过错,只能说是奇怪的命运。
当兰在车子中再次梦游时,她解开了手铐。
自己觉得她在一定成分上坦然接受了造物主的荒诞创造,即使是在醒来的时候,呆滞的眼神,面对被毁灭的一切,只有被动接受,她谁都不怪罪,已经累了。
连睡眠都成了罪恶,还有什么让人喘息。
最后喜欢电影的结局。
一方面,金说:如果我死了,就不会再发生了。
他选择自己的死亡来获得他的更是她的解脱,他或许爱上了她,或许是对于她的愧疚。
他对于她的感情,已不是常人想得那么简单(当然,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不寻常的事)。
自己努力不入睡,最终还是会支撑不住,害怕这样的自己再梦见什么来导致她的伤害,那么,宁愿死亡来解脱。
而她,也最终累了,为了自己,也为让他从愧疚中解脱,同样的,选择死亡。
两个人,最终抵挡不了如此荒诞的羁绊,也为了对方的解脱,放弃自己的生存。
另一方面,死去的兰,化为蝴蝶,停留在金的身边,与他手牵手,共同奔赴死亡,最后的羁绊。
■片名:《悲梦》 ■导演:金基德 ■主演:小田切让、李娜英 ■上映日期:2008年10月9日(韩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金基德继续他的速成创作,一个带有警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人物飘忽、主题抽象。
2004年的创作顶点过后,金基德始终没有停下来喘息一口,他用一年一部的低成本创作来拍摄艺术电影,大牌明星换了一个又一个。
无奈那一套东西说来说去,没有了汁水,只剩下干巴巴的甘蔗渣。
嚼着甘蔗渣的人,哪能推出大作,所以金基德作品是一部比一部不理想。
《时间》、《呼吸》的结局都能猜得出来,《悲梦》也不幸入列。
换句话说,缺乏悬念、空余形式的金基德没有了谈资。
喜欢符号分析的人可以尽情欢呼,因为金基德利用他的陈腔滥调,炮制出一部《悲梦》。
看懂影片不难,黑白同色、庄周梦蝶等关键词就大大方方摆着,等人去解读一个穿黑色、一个穿白色,如此而已。
可以看到,金基德运用了如此多的汉字符号,由片名开始,篆刻印章、牌匾对联上屡次出现。
此外,金基德不停用自己的审美体系来挑战和刺激观众,充斥大面积色块的室内布景设计,看上去既不协调也不友好,诡异丛生。
这种刻意陈列,对观众的提醒干扰,是金基德有意破坏韩国真实环境的做法,逆向倒行。
那只雕塑的模型手、那些纱布床单,加上前作早有出现的寺庙佛像神像和监狱密室禁闭,金基德仿佛施展了化功大法,过去的元素应有尽有,毒辣劲道,可惜摆在我们眼前的《悲梦》一点都不流畅。
故事可以用匪夷所思或者故弄玄虚来形容,就连里面的爱情观都是痛苦异常、纠结无比,难怪有人直呼金基德是妖孽。
此之甘饴彼之砒霜,倒不是人见不得丑恶阴暗,但小田切让和李娜英先后用“扮鬼脸”——就是用手指死命撑开眼皮的方式来制止自己入睡。
如此愚蠢的自虐,惊悚得直教人出戏,进而哑然失笑。
明明可以错开时间睡觉、又故意留下手铐钥匙,这等低级伎俩简直是幼稚可笑。
一边在想这细节上的逻辑不通,大概也是金基德写不下剧本,重复无力地缠着裹脚布罢了。
活生生的现实可以推翻“你在做梦我在演”,一切都是无稽之谈,但金基德一向不介意真实与否,所以有人会看不明白为什么小田切让一口日语,李娜英和其他人一口韩语,他们却可以无界交流。
《悲梦》里的主人公依然像绝缘体一般生存,他们没有亲友老小,不用社会交际,不与周围主动发生关系。
一旦有关系,也只会是触不到的爱情。
梦是个躯壳,爱情才是电影跳动的心脏。
无论对前任是念是恨,主人公受了爱情伤害,结果作用到他们身上,情殇如魔咒一般无法消除。
例外的是警察、警局和监狱,在金基德看来,它们的多次出现只是为了区分所欲为跟法律秩序的界限,象征寓意明显。
它们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主人公的命运,主人公好似处处受到约束,解脱不得。
对于痛苦,片中人物的作用反馈是疯狂自虐,以自虐为手段寻求单一途径的解决。
两个人没有尝试借助任何外力,用双手拇指扣住男主角双眼、导致他不适叫停的咨询师(据说是临时麻醉的一种手段),后面也不见了踪影。
《海岸线》跟《呼吸》里的朴智娥继续扮演不正常人物,她分饰了多个角色,男主角的前女友、女主角的狱友等等。
她的存在跟四人野外互掐的关系混乱如出一辙,当时主角衣服颜色互换,爱恨难分。
显然,金基德太注重形式,他不断强调违反人类天性和自然本能的痛苦,比如不睡觉(《悲梦》)、不呼吸(《呼吸》)。
他卖弄赤裸裸的佛家元素,消极地认为生活真假莫辨,站在高处耻笑凡俗。
如果说五年前或者世纪初,自虐的金基德还带有些陌生感,引得观众神经为之一震一麻一紧,那么持续自虐、手举丧幡的他,还有招摇过市、大行其道的必要?
从几大国际电影节来观察,迷途打转的金基德不再是座上宾,而是滚滚恶评。
对高举高打的韩国电影而言,低成本、走小道的金基德作品是裨益补充,但不是每一部都值得奉若神明、请上神龛,绝对不是。
金基德的悲梦现在才看,虽然那段炙热绝望的时间已经消散但是春梦觉来心自警往事般般应。
可能具体的事情到头来记住的能有几件,但是恨却可以永远记住。
我觉得这种超现实的手法不过是一种警示然而毋庸置疑一定也有一个人和我做一样的梦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但是心里却想着拉开那扇遮羞布的门一刀把前女友和前男友给杀了。
即使杀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然而你们在欢愉痛快的时候未曾想过另一个人在黑暗的悲切中用刻刀割开自己的头颅,鲜血淌过脸颊唇齿俱裂。
谁说成全才是爱的广义,不争才是圆满。
做人被生活具体而麻木的表面所欺骗,背叛时刻发生只是因为赢弱的呼喊没有抵达冰层的裂面。
因为觉得暂时的无力才会有宗教的抚慰,然而因果报应是最暴戾的信仰。
金基德的形式中是不带一丁点的救赎的,即便是十指合并的参拜那也是为了心中血肉模糊的了结刻下一刀伏笔。
我恨你,万绿如梦的盛夏依然恨你。
我以为你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想不到铺天盖地都是真的。
如果有一天我终于放下一些事情,一定会只身提刀。
一刀将你了结。
总之他打开床边抽屉的时候我闻到了木香味,可能不是木香味,总之是木头抽屉了该存在的味道。
而 sad dream这个名字也太诗意了吧。
刻章或者做服都是有趣的事情,空间装置也非常的赞。
而日语相对朝鲜语真的显得安静很多。
选择的庙宇很安静,相对来说 在基督下没有那么多可以做的仪式,也没有那么多情节,唯一的倒是让人想起了十字架的方式。
最好的是在阳朔的爱心之家,简单的2跟小树枝捆绑成的。
简单而诗意。
小田切让在床上的哭泣让人遐想,只是那个让她忘不掉的女演员不是那么中意。
暴力仍是小主题。
虫师更是贴切。
1.爱与梦联系一起。
因梦而爱。
2.回忆。
过去的负累,难以摆脱,因而对现在造成伤害。
消弥回忆的方式:报复、自残。
3.救赎。
佛教、寺院、文殊菩萨。
4.蝶。
化身为蝶,学中国梁祝的。
庄周梦蝶。
化蝶而脱离现实的束缚,与爱人相会。
肉身的沉重也得以摆脱,爱也得以无奈地实现。
5.痛苦的爱。
歇斯底里的。
6.不可能回头和重新开始的爱。
金导从不让人失望。
故事能这样编下去,真是厉害。
完全模糊梦境与现实间的边界了,特别是芦苇丛里那一段。
演员演得也非常好(我从不看韩剧,所以不认识演员,反而少了很多心理定势)。
电影本来就是导演用画面与声音提供一些断断续续的关键词与意象,让观众产生错觉,在认知过程中补全残缺的信息,创造新梦境的过程。
金基德很有想法,给的线索都很诡异。
可惜这样的电影很多人会看不下去,毕竟多数人还是用眼睛看电影,而不是用心。
电影在三分之二以后有一段比较“闷”,随后是无比华丽的结局——完全超越了,什么时间与空间的牢笼,在人的心灵面前,都只是蛛网与薄纱而已。
形式过头...金老板最近是怎么了~
金基德自从话多之后水平就蹭蹭蹭骤降
這種不可預知的悲 說的太二百五了~
终于被金大爷忽悠了一次
超爱的,像我的理论,而且小田切让超帅的,绝望中又给你点希望,金基德真实个人才,估计也病的不轻
金基德的这部作品能够一直勾起我的好奇心,而且相对还是比较浅显易懂。7.5 out of 10
小田切让的自虐看得我好焦灼,金基德妖气点子多,但是他也就能拍得这么窒息,咱来个纯爱版的好不
金基德的片子越来越不惊艳、越来越催眠了,并且开始玩起自残了
佛不止是看破紅塵,佛也是明白眾生苦難
这是一个古怪的故事 一个梦游一个做梦 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黑白同色
看金基德的片子需要逻辑,不需要常理。摆明了是给正常的人看不正常的世界。片子的后半段叙事比较迟缓,感觉是在以绚丽色彩和血腥情欲来弥补剧情的不足,在这部片子之后,金基德一直没有新作品问世,想必也是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一段时间去休整。
庄周梦蝶之悲惨爱情版。前面节奏有点快了,看上去仿佛不是金基德的节奏。整体很美很诡异很悲惨,但是金给的都是佛教的气氛,难道不知道庄周和佛是两码事么?
黑白同色。
同样2星的电影,这部不算是较差,只不过我又不想评3星。
金哥,挺住,眼看你就要泄了
在我觉得一片黑暗的时候透出了一道曙光
9.21 QD到NJ动车上
金基德……房子都太美了。但是,你们真的要假装你们说的是同一国语言么……一个日本一个韩国人……
基调很沉闷
容易走火入魔的类型。金基德用力过猛反而显得单薄做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