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電影都很沉重﹐都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越想解開卻越扯越緊。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慕尼黑」的沉重﹐是來自一種解不開的種族仇恨。
一代傳一代。
總的來說﹐本片很緊湊﹐沒有悶場﹔不過﹐有不少部份其實可以拍得更深入的﹐例如為甚麼會選 Eric Bana 作行動的首領﹖要離開懷孕的妻子時﹐為何沒有甚麼特別掙扎﹖一些行動的過程太快﹐頭幾個對象好像很容易殺死﹐後來的卻越來越用一些不容易的計策﹐為甚麼不如第一個目標般﹐都用槍暗殺﹐不是更簡單利落嗎﹖後來不少同伴被殺﹐男主角的崩潰有點過火﹐因為你可以暗殺別人﹐怎麼可能會沒有預計別人會反暗殺﹖本片的道具﹑服裝﹑髮型等等都頗為考究﹐濃濃地展現了各個暗殺行動中不同城市七十年代的感覺﹐很真實。
不過﹐用作片名的「慕尼黑」﹐反而著墨不多﹐ 而且有點模糊﹔就算重演了的奧運事件﹐也拍得像一個夢魘﹐而不是真實的情景﹐部份過程也透過了電視來展現。
好像是在表達出﹐這次行動的緣起﹐只是一段模糊的仇恨﹐只是從一些從傳媒聽來的印象﹐真實程度有多少﹐令人懷疑。
Eric Bana 演得不錯﹐尤其是記得最初對他的印象是一個澳洲的搞笑電視節目主持﹔看過他的幾部電影﹐覺得他擅於表達一些有壓抑﹐有爆發張力的角色。
本片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與劇中妻子的床上戲﹐有極富對比的演出﹐只是飾演妻子的略嫌演得太過低調﹐互動和交流明顯不足。
而且她的角色戲份太少﹐有點花瓶的感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男主角 Daniel Craig﹐一點也不突出(比較一下戲份更少﹐只出了幾場的 Geoffrey Rush ﹐就知道甚麼是突出和搶鏡)﹐真是有點替選他作占士邦的電影公司擔心呢。
最後一場呈現出紐約的世貿大廈作背景﹐將電影的主題再深深的牽引到當今的事件﹐很聰明﹐但是有點「太露骨」的感覺。
不過﹐三十年下來﹐仇恨沒有任何化解﹐反而越陷越深﹐實在值得世人深思。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原文來自個人網誌﹐各位如有回應﹐請到原文留言﹐謝謝﹗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3/277/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奥斯卡季节,斯皮尔伯格大导演的《慕尼黑》落选奥斯卡前哨战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提名可算是一大新闻。
然而对于影片本身意旨的曲解似乎更让人伤心,有不少人认为导演的意图在于姑息恐怖主义。
在我看来,久不涉足严肃题材的斯皮尔伯格此次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在流畅的叙事中关注人性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一次的思考显然绝对不打算讨好任何评论。
影片的叙事开始于震惊全球的慕尼黑惨案。
1972年9月5日,在慕尼黑参加奥运会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被一群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并且杀害。
在慕尼黑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扬名全世界的特工组织“摩萨德”派出了以男主人公(艾瑞克·巴纳)为首的一个特工小组,开始向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幕后相关人员复仇。
在一系列暗杀行动全面展开的同时,特工小组的成员们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危险,而他们本身对于行动正确性的怀疑,也在与日俱增。
排除思想性不谈,就叙事而言,影片仍然做到了步步惊心,不失为一部节奏紧凑,相当好看的惊悚悬念电影。
从慕尼黑惨案开始,到男主人公接受任务,再到暗杀一个个的目标人,环绕在主角周围的线索渐次复杂,而潜在的危险也接踵而至。
暗杀名单和男主人公的心理,是两条互相交织的线索,清晰的将悬念、危机、迷惘、恐惧和盘托出。
而在暗杀事件中渐渐显露出的复杂的国际政治态势,显示这不是单纯的特工游戏,也绝非代表国家的政治使命,其中复杂的滋味,正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来表现的。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十几年前拍《辛德勒名单》,是本着身为犹太人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来表现大屠杀中人性的冷酷麻木和温暖伟大。
那么《慕尼黑》则是在表现几十年前发生的人性悲剧的过程中,导演对于人性更深入的一次思考,甚至包含了对于仍然存在于当前世界的种族对立、恐怖主义、人道立场等等多方面的思考。
影片小范围上映以后,曾经有评论认为影片质疑了反恐行为的正义性。
说这种话的人,只能说完全没有理解这部电影本身。
《慕尼黑》所展现的角色们在那个年代所遭遇的困惑和恐惧,无奈和挣扎,在当今的世界依然存在。
而且这一次,在人性残忍的阴影下挣扎的不止有无辜的犹太人,还有站在他们对立面的穆斯林。
我毫不怀疑,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鲜明的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他对于制裁恐怖主义的手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否以生命换取生命就能够永远消弭失去所带来的伤痛?
还是只能加深业已存在的人类关系中的裂痕?
生存的权利,人道的立场,是否因为种族的分野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不再重要?
在《慕尼黑》纷繁复杂的国家、种族、个人的彼此伤害当中,提出了问题的那个斯皮尔伯格,比任何一次都要心情沉重,同时也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一向的人性化视角,在本片中依然在继续。
通过一个被指派去暗杀巴方相关人员的男人的眼睛和心理活动,来再现由慕尼黑事件延伸出来的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悲剧。
不错,影片的主要角色们仍然是犹太人,但他们在影片中并不单单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他们因为巴勒斯坦人杀害了自己的同胞,所以反过来对巴方进行复仇;然而在执行行动将名单上的名字被一个一个划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照片上那些对于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脸孔,竟然在真实的世界里也有着鲜活的生命和亲爱的家人。
尤其是男主人公,从跟踪第一个被杀者到小杂货店,到第二个目标人那个穿着红色裙子的黑头发小女儿(又是红色,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这个颜色始终与人性和希望有着关联),再到与第三个被杀者在阳台上亲切的交谈,他心中身为普通人的不忍,终于慢慢发展成为后来的怀疑。
影片无意渲染执行这一任务的单方面人物们的感情,男主人公唯一的一次和家中的通电话固然让人鼻酸,被杀的巴勒斯坦人家中那男孩子惊恐的眼神同样令人难忘。
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杀害慕尼黑人质的画面固然代表了人性的冷漠和残忍,以色列五人特工小组中也有成员认为世界上除了犹太人的鲜血,其他种族的都不值得同情和怜悯。
所以,就象电影当中那个巴方的保镖和男主人公的交谈一样,犹太人问巴勒斯坦人,你们不觉得这样做,只会让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你们禽兽不如吗?
巴勒斯坦人回答,是啊,我们就是要让人们觉得我们是这样的人,并且让他们知道,是谁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是谁让我们丧失了生存的地方,我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
这一段短短的谈话,虽然没有涵盖影片所有的诉求,却代表了编导的思考方向,恐怖主义是万恶的,杀害无辜人的生命,也难以用能够让他处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解释来变得合理化。
但是在世界的另外一处,或者说就在同一处,是不是不同血缘不同语言不同面孔不同习俗的人们在天天的死去,就应该被漠视被遗弃呢?
这真是一个关于人性永久的问题。
且不论各种族间政治宗教历史血腥的纠葛,光是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导演,能够在他的电影里面经巴勒斯坦人之口提出这个问题,就值得尊敬和钦佩。
斯皮尔伯格擅长举重若轻,在电影的镜头下,他没有让主角特工们变成英雄,但他们也不是丧心病狂的恶魔。
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们也有恐惧得不敢开枪的时刻,他们也在撤离的时候因为慌张把自己随身的东西遗留在现场。
而且最真实也是最震撼的处理是,这一切行动的进行,虽然背负着来自国家的命令,但面对的依然是这个真实无比而又荒谬无比的世界。
所以特工们在一次暗杀行为和等待下一次来临的过程中,导演反复的表现他们做饭、吃饭的段落,和暗杀交叉进行,一点都不夸张和特意,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情景。
他甚至让某些细节有着即荒谬又喜剧的效果。
最戏剧化的一幕,来自于在其中的一次暗杀行动中,犹太人特工们经过法国线人的介绍,进住一间陈旧的公寓,夜半众人正要入睡的时刻,听见有人接近门口并掏出了钥匙。
在双方剑拔弩张之后,终于明白原来只认钱不认人的线人把这间公寓同时提供给了两伙要在这个城市行动的人。
两伙人最后协商,在房间里分地而睡,而且最后还在要听的电台音乐上达成了妥协。
在这个时候,他们谁都不知道,另外的这伙人,竟然就是他们要暗杀的目标人的保镖,巴勒斯坦人。
而他们在第二天的夜晚,就要结束其中几个人的生命。
这样的真实和荒谬,其实只是来自于清浊难辨的现实世界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
男主人公处在杀人后被追逐的无法摆脱的恐惧中,越来越怀疑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他在一开始曾经对妻子说,我无法原谅我自己放弃接受这样一个任务的机会,我知道将来我会后悔,当时的他一定怀着复仇的正义感和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因为电影提到了他的父亲也曾经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然而他的线人告诉他,他永远不会了解行动后面的真正目的,他看到眼前不同集团的人们以不同的原因被射杀,他目睹伙伴一个个从身边消失,他同时听说被杀死的那些巴勒斯坦官员,很快就换上了比他们的原任更凶残的代替者。
在世界的真相逐渐显露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终于不可抑制的陷入了崩溃。
斯皮尔伯格在演员的选择上向来别具匠心,当年的《辛德勒名单》人人出彩,却并没有大明星助阵。
如今的《慕尼黑》依然如此,主角艾瑞克·巴纳有很多内心戏,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内心的人性苏醒,非常出色。
其余的几个以色列特工配角,其中包括了新一届007人选丹尼尔·克雷格,还有老戏骨杰弗里·拉什,都很符合角色本身的定位,绝不抢戏。
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悲怆。
仿佛从银幕深处穿来的高亢的女声,将陷入这个事件中的所有人物的无奈,将面对无数反人性的行为的整个人类的无力,表现得凄凉而直接。
另外在贯穿全片,以男主人公梦境形式交代的慕尼黑惨案的整个过程中,音乐的效果进一步深化了永恒的人性悲剧这个主题。
电影似乎在不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男主角和以色列特工的负责人见面,提出他心中存留依旧的问题。
这位负责人没有回答他心中的疑问,只是跟他说,你还有家,回家去吧。
电影嘎然而止,片中的男主角一样,我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答案。
尽管男主角在问,既然那些恐怖分子,那些恐怖事件的幕后操纵者犯了罪,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审判?
但显然,连男主人公本身,都对于应该用何种方式来停止无休止的人与人之间的残杀,而失去了信心。
如果说《辛德勒名单》里面还有小女孩的红衣来代表一星点的希望,那么《慕尼黑》提供给我们的,就只有无数的问号。
40年过去,11名以色列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慕尼黑血腥的夜晚,片尾的字幕提醒我们,此后的几年内,被怀疑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巴勒斯坦十几名相关人士,也付出了他们的生命。
而看看如今并不清明的寰宇,依然有因为本身的苦难而将炸弹投向无数陌生人的恐怖分子,依然有为了制裁反人类的罪行而向无辜的平民轰炸开枪的行为,依然有绵延了上千年的仇恨在某块土地上制造的流血事件。
斯皮尔伯格不是“万能”的政治家,《慕尼黑》的编导也无意为这依然千疮百孔的世界提供修补的良药,只是,每个走出影院的人,能够因为片中的角色们并非偶然的命运做一点思考,那才是拍这部电影的人们所希望的。
SJBD补标
一、摘要《慕尼黑》是2006年的电影,说的是差不多40年前的事:1972年黑九月恐怖分子在西德奥运会杀死以色列运动员,然后以色列特工展开报复的事情。
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节奏自然会慢一些,还是不错的。
二、背景把豆瓣上关于该片的前50的影评都看了,只有极个别作者说得比较到位。
一些大V的影评词藻很华丽,术语很多,味如嚼蜡,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杀鸡儆猴。
做完之后,官方死不承认,但是又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出去,让对手闻风丧胆。
首先是找了一位加拿大的犹太人记者George Jonas,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
然后以色列又找了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来根据小说拍电影。。。
为的是什么,就是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无论代价多大都是要做的。
无论是10万美元一个人还是100万美元一个人,以色列也会去做。
就像我们以前非常重视两弹一星、非常重视奥运能拿块金牌,一样的。
在80年代,中国和以色列其实是非常非常密切的伙伴关系。
美国人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大量输出给中国,美国人不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偷偷地给中国,包括相控阵雷达,包括预警机,包括……四个字:好得不行!
所以,当书在70年代出版后,中国也抓住机会翻译了,80年代在国内出了中文版,现在这个80年代译版已经绝版了。
后来的什么《间谍首脑备忘录》,是根据这些材料编的。
三、复仇的执行行动小组总共有6人,有多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独立进行任务。
不少评论不理解行动小组常常在行动完成后还要走进现场,以为就是救人。
这里固然有导演和编剧的美化作用。
但这样的误解是不了解以色列特工的团体合作的模式。
这个6人小组里(电影里精简为5人),一般负责动手的、开枪的,就2个人,1个负责开车,1个负责爆破,1个负责伪造证件,加起来5个人了。
还有一个人,就是剧中负责“担心”的那位,他负责在行动结束后走进现场,确认死者是否死亡!
所以,小结一下:①实际开枪的人员在整个小组中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
②在现场会有4个人,动手和开车的在行动后就立刻撤离,最危险的是“担心”,他要留下来,确认死亡,捡子弹壳,抹除同伴的痕迹,因此他需要扮作帮忙救助的路人,他留在现场的时间最长,危险也最大,甚至会被当为目击者而前往警察局,那就很麻烦了。
从上面的小组组成,可以看到缺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情报收集和分析。
情报来源是特工工作的重点。
书里是用了“路易”这个角色来提供情报来源。
那么,真实的情况可能就是:1. 路易这种情报批发商是存在的。
2. 有多个来源,路易是一个符号。
3. 以色列摩萨德通过路易来提供情报给行动小组,从而撇清自己的关系。
小结:还有很多类似的具体的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希望多些了解的,可以找相关的书和资料,例如摩萨德抓捕艾希曼的资料,摩萨德的著名行动纪实等等。
四、电影所以电影不是凭空而来,当对比历史、书、电影,我们就可以发现导演斯皮尔伯格到底让电影加了什么减了什么,到底怎么想电影的。
1. 巴以小组在safehouse谈话。
这段是电影添加的。
这也是构成了argue的必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这部分,也就缺少了另一方的观点,是现在这个年代,难以服众。
同样,很显然,加了这部分,对电影帮助观众树立支持以色列的立场,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2. 人性。
电影表面上是比较取巧的做法就是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做法:人性第一,人性大过天,说人性不得罪人,做什么都是个人的人性第一,要自由,要家庭,要有爱。
这样取巧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例如毕格罗的美军战争电影,就不多说了。
实质上呢,电影当然是支持以色列的,影片中多次穿插奥运村的惨况,包括男主角做爱时也要闪回,包括男主角回国后,素不相识的人和他妈妈对他的认可和支持。
3. 省略了小组被捕。
历史上,行动小组是在完成了6、7个任务后,在挪威的任务中失败,被挪威警察全体抓获。
当然,书里和电影都当作没发生过。
4. 艾夫纳要求证据是新加的。
在美国为入侵伊拉克而伪造假证据后,这个要求证据的疑问是政治正确的体现。
艾夫纳邀请上司来家里吃饭应该也是新加的。
这里也可以说明艾夫纳上司拒绝了建立人的联系,而更情愿下属作为机器、作为工具。
5. 以色列的复仇导致敌方对平民的复仇。
这是新加的。
敌方对小组成员的复仇在书中也是有的。
对以色列平民的复仇显然是丧失人心的。
而且这里体现出荒谬性的是新的黑九月头目比旧的更残暴。
小结:在众多以色列军事文学作品中,有一本书,叫《每个人都是一头猛虎》,说的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可以是保家卫国的一头猛虎。
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所以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底线。
在这个底线,能去到多远,能用多极端的手段,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五、探讨的问题1. 复仇。
2. 国家vs个人3. 代价。
4. 家具体就不展开了。
按正常思维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客观的理论是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这种思维在断家务事时还能有效,政治上拉倒吧。
巴勒斯坦男子说“我们可以永远等下去。
”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的人,是无法超脱个人私欲说出这种话的。
它显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归属感。
国家是否有权利驾凌于个人权利之上?
当然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只是一个人的。
我们之所以否认,是我们的民族没有到存亡攸关的时刻,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是具有强烈民族耻辱感的一群人。
我们没有见过巴勒斯坦半大小子凛然将炸药绑在腰间,也不曾体验过在你公司门口150米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血案的生活。
在加沙地带,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会灭亡是一个事实,谁先放下屠刀谁先死。
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巴以冲突的正与邪。
一切说辞在那血雨腥风的史实中都如同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答案。
说人性道德是至上理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就在逆向而行,他们不明白么?
国家恐怖主义也好,复仇主义也好,他们巨大的车轮碾过看似最正确的共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这种客观卑微得让他们无法接受。
也许责任真的在欧洲人,so what?
这也是生活,这就是历史,“反正还要长出来,为什么人们还要剪指甲?
”在这无尽的此消彼长中,也许未来会有一些人解开这个疙瘩,但绝不会是在谈判桌上。
这些人也将是这个星球上一直所敬仰的那种人,所谓leader。
今年三月份的《译林》上刊载了加拿大作家乔治·乔纳斯的长篇《复仇》,这部小说给了斯皮尔伯格拍摄影片《慕尼黑》的最初构想。
乔治·乔纳斯记者出身,纪实白描的风格用在这里再好没有,如此的惨案哪里需要一丝渲染和造势,道出事实就足够让读者在残酷政治和复杂人性的强烈冲击下透不过气,连想要振臂长啸都会徒生无力之感,是啊,谁会听到呢,上帝吗?
特意把影片留在小说之后观看,好奇斯皮尔伯格会如何把自己在阅读时感受到巨大震荡通过胶片展现出来。
影片对小说做了删繁就简的处理,把主题集中于对“以暴制暴”的反思,在这一点上,自然难比小说探讨问题的层次丰富,以中东盘根错节的恶劣局势为题材,文学作品的优势就在于大可以把笔触铺散开来,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对那片土地的生动注脚,同时每一个人又有都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困境。
其实在看小说的时候,我还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个人的利益可以湮没到何种程度,在面对自己国家的时候?
过程的正义和手段的正义是否重要,在自认拥有正义目的的时候?
男主角阿弗纳有一个“根正苗红”的母亲和一个没有明确表明身份但很显然是特工人员的父亲。
小时在法兰克福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阿弗纳始终深深怀念着欧洲,发自内心亲近着那里的一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里的空气,无论是潮湿还是干燥,是恶臭还是芳香,都不祥地笼罩着他,烧烤着他,让他麻木,把沙子吹进他的眼睛里。
而不像欧洲的空气,从容、柔和、平凡、雅致,让他留念”。
尽管如此,对于以色列,他充满了爱国的热忱,他接受了暗杀制造策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要人的任务,没有理会为国家立下过大功然而晚景凄凉的前特工父亲的劝告“我的儿子不能重蹈我的覆辙”,在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充满荣誉感和使命感的阿弗纳成为这次暗杀活动的负责人。
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阿弗纳和他的队员越来越意识到如果要在暗杀活动中百分之一百确保不伤及无辜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罪恶感和对自己行为是否正义的怀疑中,与此同时,每一个恐怖分子的死亡,都会有新的人员来接替他们的位置,手段可能比前任者更为毒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复仇的意义又何在?
而且随着黑名单上的人一个个被消灭掉,起初的成就感很快就转化为危机感,原来除去一个人如此简单,巴勒斯坦人一定也可以很轻易的干掉自己,巨大的恐怖不眠不休地折磨着他们的神经。
在努力克服恐惧的同时还要努力压抑住对色利当局不近人情的官僚作风产生的失望之情。
阿弗纳的父亲很显然曾被国家不公正的对待过,但在阿弗纳的母亲看来“你是以色列人,你尽你的义务。
你别指望回报。
犹太人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对你的回报。
”阿弗纳仅仅有以色列是不够的。
他还有对幸福平静生活的热望。
任务结束,身心俱疲的他决定移民美国,尽管拿定主意如果有战争之类自己就搭乘第一趟航班回去为以色列效力,还是会不由产生罪恶感,“换一个国家,放弃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而变成另外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而对一个以色利人来说,这个决定更为重大。
它不仅仅是向另外一面国旗致敬,说另外一种语言,或者向另外一群官僚纳税。
对以色列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回到了散居状态,意味着抛弃了犹太人的家园,背弃了成千上万死去的犹太人的信念。
”苦难如何结束?
和平如何可能?
悲哀的就是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至少目前没有一种力量能够解决。
几年前的我还会想想或许人心的力量吧,可以强大到结束一切的丑恶,现在想来实在幼稚。
乔治·乔纳斯对此也有自己的评论,十分有见地,引在这里:在我看来,反恐有没有用,不能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来决定。
武力冲突从来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除非有一场像滑铁卢那样的决定性的军事战斗。
即便来一场“滑铁卢”,最终解决还要一两代人。
世界地图是用鲜血绘就的。
这是个悲惨的事实。
如果和平不是通过外来更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战争双方的话,那么边界则完全是由胜利或者筋疲力尽来确定的。
只要战斗精神尚存,国家除了每天必须战斗之外别无选择,不管一天的战斗是否能“解决”什么问题。
否则的话,就只能是投降和失败。
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是伪善的,我们的祖先用鲜血在地球上画下了自己的版图,却让历史较短的国家克制——不是在道德上克制就是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克制——如果他们过去也这样克制的话,那他们就不会出现,也不会生存下来。
2005岁末的beijingnews事件,在严厉的网络封锁、扫荡之后,各路神仙开始以种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吐露自己的愤怒、不满与无奈。
除了那幅印在beijingnews的著名图片,最后留存下来的文本中,王小峰的朋友老六(张立宪)的《这一年》,也让人印象颇深。
老六在他的这篇博客文章中,回顾了自己与《梅厄夫人自传》这本书数年间的几度聚散离合,他尤其引用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1名以色列运动员遭巴勒斯坦人劫杀的事件后,梅厄夫人的几句名言。
「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请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有丝毫怀疑,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孩子的孩子永远不会满足于比自由更少的东西。
」老六的这些引用意在何处不言自明,几句关于「自由」的言语,起到了让每个有信念的人血脉喷张,生成联合起来对抗暴政的冲动的效果。
文章借助慕尼黑惨案和梅厄夫人演讲所表现出的煽动性与对抗勇气,在当时的网络上似乎凤毛麟角。
强硬的以色列女总理梅厄夫人和1972年9月的慕尼黑惨案,2005年末和2006年初在国际传媒中被提及的次数突然增多。
这不是因为老六的博客文章《这一年》,而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新片《慕尼黑》,直接触及了当年的慕尼黑惨案。
尽管《慕尼黑》是一部汇聚了良心与勇气的大作,斯氏的用心甚至直逼当年的《辛德勒名单》,但在3月初的奥斯卡颁奖中,这部电影却一无所获。
《慕尼黑》「冲奥」失利,个中原因多多,其中之一,也许在于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揉进了自己对以巴纷争解决途径的看法,而斯氏的看法,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去年年底,《慕尼黑》在美国上映之初,斯皮尔伯格接受了TIME的专访谈这部影片。
斯氏说,自己的这部电影,是一次为中东和平的祈祷,而中东和平在他看来,「最大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人,也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双方的互不妥协。
」秉承这种拍摄思想,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采取了一种近乎超然中立(当然,主角们依然是以色列一方;真正对巴勒斯坦人的近身描白不多)的立场。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
在影片中,被梅厄夫人派出复仇的摩萨德特工,是富于人道精神的复仇者,他们在初次暗杀巴勒斯坦「黑色九月」领导人时表现出慌张,为了不伤及无辜小女孩做出扣人心弦的补救。
到最后,复仇小组的成员一个个被巴勒斯坦方面「复仇」,幸存下来的组长Avner也从一个一身正气的俊朗青年,变成了脸上披了一层戾气,对自己的任务感到彷徨,只得中途退出。
《慕尼黑》的剧本改编自一位1956年匈牙利反苏战士George Jonas(他现居加拿大)的小说,而小说的名字就是「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
「复仇」,表现了几十年来以巴关系「以暴易暴」、互不妥协的主线。
梅厄夫人在影片中的台词:「从现在起忘掉和平,我们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一主线的最好注脚。
不过,斯皮尔伯格作为大导演,还是用梅厄夫人在电影里对自己的顾问们所说的另一句话,表现出了他对走出中东复仇循环的主张。
梅厄夫人说,每一个文明都有必要对自己坚守的价值作出妥协。
斯氏在这里告诉电影观众,只有巴以双方打破过往的模式,对自己的价值观作以妥协,才能够解决中东和平的僵局。
现在,问题出现了。
斯皮尔伯格为了展现他的中东和平主张,在电影里过分强调了巴以双方「以暴易暴」的复仇循环,将双方等而视之,却轻描淡写了「黑色九月」游击队员残忍滥杀11名以色列运动员的罪恶。
NewYork Times的专栏作家David Brooks在评论影片《慕尼黑》时,也强调了斯氏的败笔,正在于没能描摹出那种驱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走向罪恶的恐怖主义根源。
David Brooks写到,「斯皮尔伯格不承认罪恶确实存在......,他把现实搞错了」;「在斯皮尔伯格的中东,达致和平的唯一方式就是弃绝暴力。
事实上,要想在中东地区实现真正的和平,唯一的途径是在军事上取得对那些狂热分子的胜利,再伴之以双方合理的妥协。
」David Brooks所言的中东和平解决办法,在思维层次上较斯皮尔伯格高级,若实施为政策,在手段上更是远较斯氏高明。
我读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这本1993年提出观点,1996年成书的「名著」中,亨廷顿敏锐的预言到未来世界的冲突,一定在各大文明间发生,尤其可能是在西方文明(美国、欧洲)和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切记,亨氏当年可是也预言了我们也会跟西方文明开战的!
)间展开。
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造就亨廷顿成为预言大师,但是我翻遍他的这本著述,却没能发现太多这种论述——应该如何解决这场冲突。
这正是学者与政治家们的差别,学者负责发现、论述问题,但他们很少提出有效的政策主张。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我只在书末看到,「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听起来像中国外交部的辞令!
)而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中,也只是空范的谈摆脱「互不妥协」,却没有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事实上,关于如何建立后冷战和后「911」时代的国际秩序、如何实现中东和平的问题,美国和以色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者,虽然他们的做法广为世人诟病。
美国在最近十几年间数次甩开联合国单干,独力构建新国际秩序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色列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次一次以国家恐怖手段对付恐怖主义......「以暴易暴」,是人们评价美国以色列上述做法最常用的辞藻。
此刻,我无意对美以的做法加以「是非」评价,但我不能不承认,自己对这种在「以暴易暴」基础之上的做法表示敬佩。
至少,它向人们展现出勇气和坚持——没有空谈双方的「谅解与相互妥协」,而是在对抗、「以暴易暴」的基础上寻求和解。
富有勇气的去「做」,「大棒」是基础,不向罪恶盲目低头,「和平」才不成为奢谈。
1972年,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就是这么做的。
她说了「从现在起忘掉和平」,她也说过「有必要对自己坚守的价值作出妥协」。
不惧怕「以暴易暴」、「复仇循环」,勇敢去做......而老六的《这一年》呢?
我想,他至少展现出了「勇气」,这对我们,很多时候也成为「奢谈」了。
http://spaces.msn.com/fusihang/
《慕尼黑》是导演Steven Spielberg 2005年的力作,描述了1972年于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分子残忍杀害后,以色列穆萨德特工组织展开的针对这次恐怖主义事件的复仇暗杀行动。
影片秉承了斯皮尔勃格一贯的“残酷写实”风格,真实再现了巴以民族、土地之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无望。
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视角,娴熟的处理手法无不再次证明了斯皮尔勃格的导演才华与对复杂政治题材的高度驾驭能力。
小柯认为这是继《辛德勒的名单》后斯皮尔勃格最优秀的一部电影。
影片开场是慕尼黑残杀事件的重放。
血腥的场面,混乱的世界立刻将观众带入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与绝望。
这之后Eric Bana饰演的主人公Avner顺其自然的带领观众进入他的穆萨德特工团,完成一个个的暗杀复仇计划。
斯皮尔勃格一方面刻画以色列特工们在完成任务中的紧张,一方面也着重笔墨描写暗杀对象们的政治观点,他们的生活、喜好与亲人。
观众虽然站在以色列特工的立场上,与他们一同为暗杀过程紧张,一同为任务完成而欣喜,却也不得不为遇害的巴勒斯坦人与他们的家庭难过,心中也隐隐升腾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正是斯皮尔勃格借以抓住观众的关键。
影片中的特工们,在不断的血腥暗杀中也扪心自问:支持杀戮的证据在哪里?
复仇的完结在哪里?
巴以之争的出路又在哪里?
对于这样的问题,小柯脑子里只冒出来这样的答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除了唏嘘不已,只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与愚蠢,如同困在盒子里的老鼠,百转千回精疲力竭,出路仍然只是一个不现实的梦想。
暴力,血腥,挫败感,沮丧,绝望。
这样的黑色主题与沉重话题,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还不要把人逼疯?
为了避免如此状况,影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的幽默因素,比如特工们完成任务中的狼狈与一些愚蠢的意外失败以缓和紧张情绪。
同时因为故事情节是一个个的暗杀任务,如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般,这些任务主要都被安排在一些风景如画的欧洲城镇,绚烂的色彩与田园风情与杀戮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烘托主人公经历灵肉分离的痛苦。
影片最感动,或者说震撼人心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Avner遭遇巴勒斯坦特工时二人关于家园关于土地的对话,二是Avner向母亲倾诉内心对自己行为的疑惑,母亲对国家神圣土地坚决捍卫的决心。
如果说平日看新闻报道看社论评述,觉得巴以之争还有解决的希望,觉得“土地换和平”的计划有可能成功的一天,那么在这两个场景之后,所有的希望憧憬就被彻底粉碎。
对错这个词,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面前变得极其浅薄苍白。
没有出路,或者说即使有路,也没有一条不是充满了血腥与仇杀。
绝望这个概念,瞬间变得如此鲜明具体,如此强大绝对,将关于人性美好的一切一点点吞噬,只剩下毫无意义的涔涔白骨,曝于荒野。
置于这个绝望旋涡中心的Avner,一方面充满了强烈的民族尊严于国家荣誉感,一方面又追求人类的善良与美好天性。
灵与肉,活生生的被剥离,而两者的结果是都失去了最后的归宿,无所适从。
这种深入灵魂的痛苦,已经是眼泪与悲伤所不能达到的境地。
除了酒精,除了毒品,除了性,除了对一切人类感官的麻痹,小柯看不到任何出口。
影片的结尾,Avner与妻子的性爱场面和慕尼黑屠杀的血腥画面交织在一起,在最后同时达到高潮。
虽然这样的处理手法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可小柯却不喜欢如此直白的表达手段,因为其说教意图太过明显了,削弱了整个影片的节奏感。
同时贯彻整部影片的“残酷写实”风格突然被象征手法代替,转变太过突兀而不自然。
除此之外,斯皮尔勃格的高超叙事技巧在影片中发挥得十分完美,剪接音乐表演也都可圈可点。
最后,小柯大胆预测,《慕尼黑》与《断背山》会同被提名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项。
不过由于《慕尼黑》的最后失误,斯皮尔勃格会在最佳导演项目上输给李安。
电影的镜头、色调、构图都别出心裁,一看原来是斯皮尔伯格拍的啊。
不怎么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涉及国家的历史,就不过多论述电影的隐喻和各方的对错与否了。
概述应该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间发动了多场暗杀及恐怖行动,其间却殃及了很多无辜的人。
最后双方的下场自然都不会很好,而战争不仅不会结束,反而将会愈演愈烈。
电影开始便由“慕尼黑惨案”引出,然后主角阿夫纳临危授命,接受国家的请求,前去暗杀涉事的11名巴勒斯坦“罪犯”,但是要与国家解除一切明面上的关系,此次行动也将鲜为人知。
为了搜集情报,阿夫纳认识了路易,路易称自己十分反对与国家及其组织合作,不希望男角将他们提供的情报泄漏给国家。
前面的行动十分顺利,除去一些小波折(消灭二号目标时,因为一个意外差点误杀目标的女儿,主角发现时也是赶去阻止,可见他当时是不希望错杀无辜的)。
直到上司命令(当然是秘密会面)主角将情报员,即路易的身份和情报全盘托出,他们会派军队前去消灭目标(这样既快捷也有威慑力)。
主角也被迫说出下一个目标的位置,但是以本职工作为由拒绝说出情报员的名字。
结果这场绞杀行动被全球播报,当然路易也察觉到,要求如果想继续合作,要去见路易的父亲,阿夫纳这才知道背后的主使其实是路易的父亲。
见面后路易的父亲却表现的十分同情主角,赞同他因为国家和家庭而加入暗杀行动,不过下不为例。
临别时送了主角许多特产,并对路易说:我们会做生意,但你不是家人。
为了暗杀下一个目标,主角要求路易为他们找一间住所。
结果环境十分破旧,晚上还遭遇了也是路易安排的巴解组织,主角一行人谎称自己是埃塔组织的避免了冲突。
夜半众人同躺一室,听着歌曲享受这片刻安宁。
阿夫纳在外面和巴解的一员阿里聊天,讲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当然两人在意识形态上也产生了冲突:
暗杀行动时却碰见了插足其中的苏联克格勃和阿里,炸弹的遥控还失灵了,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枪杀了一名克格勃,阿里还在交火中丧命了。
执行下一个目标前,小队的一员与阿夫纳交谈后,因中了女特务美人计而丧命(色字头上一把刀啊)
阿夫纳的心态也开始发生转变,决心杀掉女特务,于是联系路易,路易的父亲告诉阿夫纳女特务的情报不收费,但是他已经被人盯上了,劝他尽早收手:
行动前,其中一员察觉到他们离正义已经越来越远,阿夫纳便同意他休息一段时间。
暗杀完女特务后,惊动了各国的情报组织,两名成员也相继遇害,而被暗杀的目标也不断有人接替,并且更加心狠手辣。
这时阿夫纳的内心已几近崩溃,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来:出现幻听,检查房间里各种之前行动安置炸弹的位置,做菜开始凌乱随意,晚上睡在衣柜里... 这之后路易告诉了阿夫纳之前自己不愿透露的情报(这个目标经常与各国情报组织合作,路易不希望惊动国家组织),然后简单做了交流:
阿夫纳便和仅剩的一名成员詹姆斯邦德(死了怎么拍007呢哈哈说笑的),去暗杀下一个目标,却被一个未成年的守卫发现,阿夫纳情急之下杀掉了守卫但也惊动了他人,两人只好逃跑。
随后阿夫纳便被上司召回暂停计划。
没有荣誉、没有奖章,只得到了一个拥抱。
回到布鲁克林的家中,在抱孩子散步时还疑似被跟踪了。
于是通话给路易的父亲,结果发现对方居然知道自己的住所和名字(此前阿夫纳都是用的假名字),原来之前一直是路易的父亲在利用主角牟利,他知道主角的暗杀行动不能声张,但是会有国家源源不断的资助。
他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与国家合作,却通过各国的情报局来获取情报。
而当阿夫纳惊动了情报局的人时,便被他毫不留情的甩开了。
随后阿夫纳找到上司,结合之前的多段“慕尼黑惨案”的插叙,得知了真相:原来因为西德的狙击营救失利,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害,而涉事的多名恐怖分子该杀的杀、该捉的也都捉了。
所谓“暗杀赎罪计划”,不过是以色列对“黑色九月”的“复仇计划”罢了。
被派遣的小队也不止主角一行人,被暗杀的也大多是“黑色九月”高层或是曾指使对以色列袭击的恐怖分子,而暗杀名单上的数量11人也对应着要为死去的11个运动员偿命。
这场行动完全是国家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秘密战争”,表面上执行着所谓正义的“复仇行动”,实则不过是另一种肮脏的战争行为,甚至殃及了无数无辜的平民。
他们其实都明白,这不会是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
强忍镇定,阿夫纳邀请上司来到家里一同进餐,或因猜疑,上司拒绝了他,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阿夫纳一人。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枚被各方利用,一旦失去了价值,就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
电影到这便戛然而止...... 人存于世间,何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呢。
主角被父亲遗弃,生于这个国家,便注定要为这个国家效力,无论这个国家的目的出于正义与否;与路易的父亲做生意,当你有利可图时,你甚至可以成为他的儿子。
如此看来,路易被父亲指责相互之间只是做生意而已,人与人之间哪有不为利益而共存的呢?
只是路易的利用价值更为长远,当阿夫纳渐渐失去价值,所谓亲情他们也都会抛开罢了。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杀光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要比他们更恐怖,让他们肮脏的灵魂在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
——《杜伊诺哀歌》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原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召开。
届时,全世界人民都把目光聚焦在慕尼黑,人们谈论并憧憬着一个和平愉悦的盛会。
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派出了自己当年为止最大最豪华的代表团。
虽时值阿以战争,但人们希冀着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能暂时忘却那些战争的伤痛,用运动的和平精神来化解民族矛盾的愁云。
然而,这一年慕尼黑没有那么幸运,这一年犹太人没能走运。
这一年慕尼黑见证了奥运史上最悲惨的一幕,这一年犹太民族经历了纳粹屠杀后最哀伤的事件:9月5日凌晨,8名全副武装的“黑色九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教练,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关押在以监狱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结果,谈判未果,西德警方的营救行动也未取得成功,恐怖分子和以色列人质无一幸免。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知晓当那些以色列运动员被射杀时,他们是否曾向着上帝呼喊,是否曾亲见天使的羽翼……而当《慕尼黑》片头空灵的女声哀婉的响起时,我想起了《哀歌》。
诚然,巴以冲突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恐怖组织活动的故事也在大荧幕上屡见不鲜,仅只去年表现这两大主题的佳作就有《天堂此时》和《辛瑞纳》。
然而斯皮尔伯格的犹太裔身份还是使《慕尼黑》招致了众多非议。
其实在早先的《辛德勒名单》中,斯氏就将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自己苦难的民族,他用灰白阴冷的色调和那仅有的一点亮红,令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2005年他再踏雷区,拍摄了这部以慕尼黑惨案为背景,讲述犹太复仇故事的《慕尼黑》。
相较于《辛德勒名单》中无辜的犹太形象,在《慕尼黑》中犹太民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值得同情的群体,他们同样开始扮演令人不齿的复仇者。
斯皮尔伯格在接受参访时说道: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
的确如此,我从来不怀疑作为一位人道主义导演斯皮尔伯格所作的努力,在《慕尼黑》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报复行动的残忍和说教式的为和平祈福,而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式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非要这样?
“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
”中东是个苦难的地区,虽然她孕育了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而这些宗教为他们的母亲带了的却不是幸福和和谐,而是流血和杀戮,不单是分娩时的阵痛,而是面对兄弟阋墙的绝望。
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这个世纪的中东危机,宗教在民族问题中始终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
人们在打着宗教旗帜从事恐活动时,宗教对于人的价值业已泯灭,它成了一个借口,一个神给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残杀而不再有心理负担,这个理由让我们一切非正义变得合乎情理。
正是这个理由让年轻的巴勒斯坦青年走上特拉维夫的广场进行自杀性爆炸活动(《天堂此时》),也正是这个理由让Avner在内的五人组成的暗杀小组按照摩萨德拟定的11人名单在欧洲大陆上展开复仇行动(《慕尼黑》)……死亡在电影中变得直观而哀伤,年轻的生命用鲜血铺就通向圣殿山的道路,他们空有爱国热情却从未倾听过先知的箴言: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
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
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
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
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做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
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你们如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没。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以:1;10-20》)他们以为用鲜血送上的祭品是祭神最好的圣物,却忘却了主并不希冀他的臣民的牺牲。
里尔克说:“杀戮是我们游移的悲哀的一种形态……”人们执拗的相信时代需要献祭,家园亦是如此,被恐怖组织选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应该喜悦因为他们在为祖国献身,同样被摩萨德选中的Avner也应该感到庆幸因为祖国会因他们荣耀。
然而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杀戮无法停止民族间的仇视,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带来更加残酷的仇杀。
“你们这些欧洲人不会明白,你们失败后仍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家。
而我们,我们没有家。
你永远不会理解没有家的感受。
”当阿里对着Avner说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无家可归时,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中两个民族间的敌视化为了谅解,其实谁都没有错,对家的渴望是流浪民族所有的寄托——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人是这样,以建国后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对着橱柜中“家”的幻象进行憧憬的Avner和拿着手枪为恐怖组织工作的阿里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和平的热土,一个安身的家。
然而信仰的蛊惑,热情的煽动却使青年们前赴后继的走向毁灭。
萨伊德在《天堂此时》中不断追问:为什么非要这样,难道不能有另一条道路吗?
在杀戮和复仇的游戏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可悲的既扮演着受害者又扮演着残杀者,这一次,历史无可奈何的走在绝望的轮回中。
斯皮尔伯格用一组平行蒙太奇将慕尼黑惨案和Avner等人的复仇行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在连接镜头时,连接的不单是两组不同的时空,更连起了犹太人杀戮者和被杀者的尴尬身份。
是的,历史不能倒退,死者不能复生,而生者仍要继续向前。
也许对于残杀我们无能为力,然而在电影血渍的悲哀中我们仍可以祈祷明天和平的曙光。
虽然萨伊德最终走上了在特拉维夫自杀性爆炸的不归路,但我们也仍在《慕尼黑》中听到了Avner的NO,或许在斯氏最后镜头中的双塔的影像中,对和平的哀鸣般的祈求才真的显的难能可贵。
“Blood for blood” never comes to an end. 被庞大机器卷入的终究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普通人。仇恨也好、杀戮也罢,血腥与暴力的背后终究是满目疮痍,无人生还,满盘皆输。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无聊
115
我彻底睡着了看的。
主旋律还是对的,地球应当是可以分享的。
不喜欢这种题材
以色列!
很做作,史匹堡式的做作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的上映年份写的是2005年,不论怎么看都是七八十年代拍的
冷静到近乎压抑的情感贯穿始终,斯皮尔伯格把每个段落每次暗杀都刻画地十分精细,全片阴冷的色调中所显示的模糊正是主角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将惨案的重现和虚构的剧情进行全局上的蒙太奇这一手法很棒;这片子讲的不是政治而只是人性的复杂,只是类似的问题早已被反复探讨,斯式做得虽好,却无新意。
影片的画面感很好,犹太人的话题真是永无止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拍的有点散,感觉缺少重点。
Daniel Craig刚出现就领口开着太诱惑太犯规了。中后段深色紧身高领线衣也好好看,雨中皮衣也性感。颜值巅峰和年轻真是珍贵啊。我丹为什么接的戏片长都这么长?忍起来好辛苦的说
拍的好比不上屁股歪
斯皮尔伯格最好的一部。漫长的刺杀与个体创伤阵痛拍得起范儿,情绪的积累随着杀戮的熟练逐渐增长至于满溢。但奥斯卡式点题是唯一败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
政治电影总是很难让人看懂~
<MUNICH>,生命真实得可怕.
政治,复仇。。。电影色调很压抑,类型也不是我喜欢的,感觉有点拖沓
沉闷,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