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Something in Blue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黄馨,苏雯珊,李伊,卓雅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6

《呼吸正常》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呼吸正常》长篇影评

 1 ) 一颗平常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

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

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

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

我演自己。

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

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

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

太容易了,过了戏瘾。

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

但,其实,很难。

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

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

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

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

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

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

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

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

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

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

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

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

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

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

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

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

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

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

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

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

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

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

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

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

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

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

人们都在加速奔跑。

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

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

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

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

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

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

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

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

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

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

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

《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

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

【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sss)

 2 ) 说台词时,呼吸就没法正常了

本来,是想给《呼吸正常》四星的,但又想了想该片仓促且失控的结尾,三星打住。

讨论导演创作者之外的身份,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没什么意义。

就作品本身来说,它细碎,形而上,哪里该藏哪里该漏,还没有形成节奏感。

作为一部带有地域风情的弱情节影片,它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丝新鲜气息,值得鼓励,但这当然不值得夸大和吹捧。

以台词提示作为章节结构,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强,有的章节跳得很突兀,这表明了创作者对于剪辑点把控的稚嫩。

角色塑造上,三人组里最失败的是处理很表面化的文学青年。

陷入三角恋的男孩话太多了,而暗恋马尾辫女孩的富二代,又话太少了。

真是可惜。

穿插在三人组之外的民科小胖,再给他加一点点性格属性,就会很立体。

他身边的眼镜妹,就比小胖更让人相信她真实存在,因为她有着更重的生活气息,不说教,喜怒不会只通过话语表达。

毕竟,人,不是只长了嘴。

电影中,不说话的场景,都很值得延长和重视,尤其是最该受到打磨的结尾。

可以说,这部电影毁于台词。

最后简单说一下为何评价如此不堪,还差点手抖给个四星的原因。

作为种子式的作品,《呼吸正常》确实有很多可以发育出来的张力节点。

如整部电影弥漫出的,对“日常”本身的关注;如努力的张贴地域化标签;如试图不给答案的创作意图。

这些东西对于内地电影来说,还算宝贵。

当然这更改不了《呼吸正常》勉强在及格线徘徊的水平。

但总算,这是个不那么差的起步,虽跑得歪歪斜斜的,但路还长。

 3 ) 暑期三部国内电影之二,广州城记。

今早坐高铁从湖州赶去杭州看点映,因为是10:00开始,买了8:00去杭州的票,不知道什么日子特么咱这种南方小城的高铁站今天居然这么多人,取票(咱这儿还不能直接刷身份证)、安检一路插队,在冲向检票口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人群已经陆续上车了...在此先感谢允许我插队的好心人们= =到了影院工作人员要我下个电影投资的APP,说下好就可以给我抽奖券到时抽奖啦!

于是我掏出我的iphone4给她看了看表示老手机装不了...结果她虽然带着“怎么还有人用这么古董的手机”的眼神看着我,还是给了我抽奖券。

历经磨难(...)之后我决定要好好观摩云中的《呼吸正常》,于是全程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地盯着看,却发现,这是一部适合躺着看的片子。

全片都是非常平淡非常朴实的镜头运用和表演对白,和毒鸡汤似的插入语,不过很多机位都选得非常好,倒是很值得细看。

几位选角不说精准,却也十分典型。

观影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有一位姑娘发言说,她觉得角色特点不够典型,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人。

云中回答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电影里那副样子。

其实我也想对那位姑娘说,我身边都是电影里这样的人...全片从很多角度来讲都不是一部主流电影,满满的都是青年导演的味道在里面,比如云中提到的全片在对话时没有运用一个内外反拍镜头,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定镜头或长镜头。

这让我想起我在大一时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因为没有学过任何专业知识(比如没有运用内外反拍镜头)而被人说是一点都不懂,就在那儿瞎拍。

之后我拍的微电影在剧情节奏和镜头运用上多用了些“专业的”,效果果然好了不少(呵呵..)。

云中在多处借用角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话,比如不知道“云母逼”这乐队队名是啥意思,比如说很多人实际生活空虚而喜欢经常在知乎、豆瓣、微博上装逼,还比如用主角在2015年还在打DOTA1的镜头估计是黑了把LOL和DOTA2哈哈哈,反倒让人觉得广州的城市氛围十分江南化,可能是对城市感情渲染不够多的原因吧...总体来讲云中自己的风格可见一斑,贯穿全片的blues钢琴曲实为剧情点睛。

其实大概一般还是可以打三星,但这部影片让我这一天到现在都过得很开心,平实质朴的风格依旧在大银幕上难得一见。

2016年的影片其实一点儿都不会像谁,我总说电影不应该拿来相互比较,比来比去没意义又很气人,但云中却主动发难说,自己是在致敬Woody Allen...其实今天杭州下着不小的雨,回湖州了也下雨,坐高铁回来还特么没票还商务座还补票...不过整个人都觉得呼吸正常多了。

 4 ) 现在的年轻人 TM的负能量太多了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是看了预告片,一个我觉得非常烂的预告片。

跟现在的商业电影不一样,基本看了预告片就不要看正片了。

预告片都比正片好看的太多了!

《呼吸正常》是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

看过预告片之后,又知道导演做过影评人,内心我是瞧不上的!

国内目前常见媒体上的影评在我看来都不算影评,都是剧情解说。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以后一定看完片子再说片子,就像《路边野餐》没看之前看了很多赞誉过头的评价,自己看完之后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怎么才能被导演自己和观众认为是个处女作?

我觉得最基本是完整性,一部电影能讲明白一件事情。

《呼吸正常》做到了,讲明白了一件事情。

看到别的评论,说李云波比毕赣差了好多,在我看来,李云波更有一个接近成熟艺术片导演的潜质。

他也玩结构,但是不会特别的刻意。

能沉的住。

片子没有大的硬伤,有些演员的表演虽说紧张放不开,但也非常难得,尤其是我对导演对演员台词的调教非常佩服。

说一部电影好坏最重要的是故事,这个电影故事很普通,所有的情节都是靠对话来推进,这应该是跟片子的体量有关系,我觉得一个导演能找到一个适合片子体量的拍摄方式是成功的第一步,大片有大片的拍法,小片有小片的玩法。

电影的摄影和录音都能藏在影像之后,非常非常的难得!

尤其是录音,不争不抢,却撑起了片子。

这里自己的一些看法,几组人的交汇如果能更提前一些,会更好些!

影片后半部有些拖了。

最后给准备拍电影的朋友一点建议,好录音比你的摄影机更重要!

 5 ) 架于个人审美对《呼吸正常》的看法

电影本身对广州的刻画让我这个异乡人一定程度上对广州有个大概感知,却总感觉如此刻画描绘少了一份城市本身的灵气,城市的灵魂恐怕只通过年轻人很难全面表现出来。

另外,台词设置我觉得略显做作,不是“正常的呼吸”节奏。

作为非专业演员,表演已然很好,但毕竟还是非专业。

整部片子的节奏把握是我最不满足的部分,总之还是很支持云中导演的,期待导演作品愈来愈好。

 6 ) 广州广州

昨晚在奇遇电影看的。

也看到导演云中本人了。

看之前朋友劝我说是烂片,我不信。

看过之后才死心。

最恐怖的是有人总要把烂片说成是小众艺术文艺,一般人欣赏不来。

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广州的电影。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了地铁口有人在卖唱,唱完一曲有观众上来去弹吉他唱歌。

在地铁上,有人大醉吐了一地,后来上车的人没注意差点滑倒。

人生百态呀。

我突然发觉我好爱广州这座城市。

很庆幸自己留了下来。

 7 )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大概是青春吧

题目是我家小朋友观影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我家小朋友在忍着没睡着,没中途离场,只是扭来扭去加左歪右歪后仍坚持看完《呼吸正常》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其实这个片子并不适合10岁的小朋友,但为了挺他舅舅老K,还是强烈要求为他众筹张票来八卦一下。

他为电影打了7分,是为了他舅舅以及多次出现的姥姥家熟悉的场景。

上面是小朋友的影评,我的又是什么呢?

可能有这些吧:1、导演是个吃货,对广州的各种美食都极为惦记,整个片子从头吃到尾,哈哈,还不觉怪异,在此处需大😄三声!

另外,老广本地吃货热爱的食物与云舅有所不同,对食材更挑剔,做法上较崇尚轻淡原味。

云舅的食物类型具有比较明显的受到广州美食诱惑的新广州人的痕迹,不知老广们观影可也有此感?

2、本片是男性视角影片,导演和创作班底对女性的描述太过概念化,臆想化,流于表面,是个遗憾。

男演员们虽说是业余演员,但在演好自己这点上还是做的不错,生动,鲜活。

女性角色的鲜活度欠缺,时不时让人有从现实生活突然转入二次元的荒诞感。

3、要说呢,我家老K的表演略生硬,有用力过猛之感,是演了导演塑造的老K而非自己。

我个人自然会觉得真实的老K更好玩~并且物理对于他而言,是常识,也根本不会整日挂在嘴边。

生活中的他,会和你谈谈哲学,艺术,音乐,当然还有物理及摄影,且更多地是把这一切都视为世界的本质的各种表象而嵌入到各种主题。

当然,从表演的角度而言,他很好地诠释了片中的老k,配合了整个片子的气氛。

但是,从个体而言,老K是一直呼吸蛮正常的。

拍摄的那段时间是他已明确知道自己想且要走上电影之路,并且一直在践行之时,参与拍摄即是他的行动之一。

所以相对其他三位男主角,他彼时已走出迷茫而非陷于迷茫之中~4、其他三位男主角均很鲜活,见红尤其出彩。

导演选角蛮有眼光,要👍5、广州真的拍得很美👍 配乐尤其恰当👍6、其实刚看完,只打了三颗星,隔了两天写影评,上升为四颗星,是为难得有如此不励志不上进而真实反映青春的迷茫的影片点👍绝不后悔花100元去观影!

加油,云舅!

加油,老K!

中国电影不能只有钱的味道

 8 ) 真的,不,好,看

(作为众筹观影团的同步第一批观影者说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

不喜勿喷)除了片中确实有的一些生活化的笑点让我们乐了几次(全片眼镜男基本承包了所有笑点),基本看一半就开始犯困,努力强撑没让自己睡着。

总体上,四个字:“不知所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剧本主线不清晰,吸引力不强,被一句句话切分成N个小片段,有些凌乱。

(观影完很多影友都说要睡着了)2.演员台词不过关,服化道粗糙,打光不讲究,很多专业素养上感觉确实业余3.过多的长镜头,演员和导演都无法很好的驾驭,使得很多情节衔接的留白尴尬而冗长4.声画交错类剪辑手法用得太频繁,且剪辑节奏混乱5.结尾戛然而止,似乎故事都没有说完,个人感觉相当莫名,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没弄明白导演究竟想表达啥。

当然,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毒舌电影开辟的众筹新观影模式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变革,个人也会继续关注毒舌电影团队的后续,并期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两星作为鼓励和期待。

以上。

 9 ) 你今天的呼吸正常吗?

10月12号的日子和平常的日子一模一样,无非是星期一改成了礼拜二。

北京的电影资料馆怡然地睡在积水潭旁边的小西天,呻吟着满足。

晚上七点,需要打印的白色电影票饥渴的难耐,它们翘首以盼的是那一瞬的撕裂,精神的快感会随着洒落的纸屑而达到高潮。

同样饥渴的、六点下班的我拉上同样难耐的、五点下班的朋友去看电影。

半小时的路程被朋友走了一个半小时。

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恰巧捎带上10分钟的煎饼晚餐时光。

飘着煎饼味,寒暄着数月的未见,过了马路,穿了架桥,进了小西天,却没见到黄眉老佛。

因为我们看到了《呼吸正常》。

第二天的浑身酸痛来源于昨天观影的兴奋,于是脑海里又想起了《呼吸正常》,想起朋友对我说的那句话,“导演无聊,让观众也跟着无聊”。

我只是笑笑,老实说,我竟然还有点同意他的观点。

电影太过散文化,缺乏戏剧性,没有所谓的情节点,似乎有些小高潮,但又上不去,生搬套用了一些艺术手法,却又不伦不类,生硬的想块干地瓜,虽然甜,但啃不动;整体看上去像是一个旁观的文青在自嘲般的喧嚣着青春的迷茫。

有时也像个老尼姑嘀嘀咕咕的抱怨个不停。

成也台词,败也台词。

有的台词确实很精妙,妙语连珠,引人深思。

但同样存在着讨巧、干硬、吸引眼球的问题,总觉得有些不舒服。

但主要的还是台词的过量问题,因为光靠言语去讲故事,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况且,还是赤裸裸的通过主人公的口,直接把一些“迷茫”“虚伪”等等一些愤青的词汇说出来,了当的白话文像是照搬鸡汤小说的章节,读起来虽然爽口,但通过人物说出来却不够说服力,有点像变相的说教;但同时导演很狡黠,他讽刺了心灵鸡汤,以自嘲的方法,用最直白的语言去抱怨,发牢骚,诉说青春的不满。

或者说,云中走了一条比较独特个性的路,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社会最不需要就是鸡汤,因为喝多了会腻的。

当然很有效,只可惜太用力而不诚。

不知为什么,看完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独立时代》,我在想兴许导演一定看过这部电影,也有可能以这部电影为标杆试图去学习它。

毕竟结构如此之像,只可惜,功力差的太多,就显得有些糟糕。

但云中初衷是好的,快结束的时候,他通过那个科技男表达了自己拍片的思想:记录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胡思乱想的片段,穿插在广州这个城市,同时描述广州这个城市的面貌。

其实,就是表达一种状态。

一种精神层次的状态。

只不过,表面的状态我们已看见,有的颓废,有的失恋,有的纠结,可是精神方面的却是枯竭的要死。

部分原因是来源于演员的问题:表演不自然,僵硬,刻意卖力却又尴尬,我觉得表现最好的是那个卖银行卡的眼镜男,至少他给我有一种自然的感觉。

至于另外三个男主,尤其是那个科技男,他是主要的笑点,但也无法阻止他演技的可笑。

全片中,他可劲的想演出一个有些神经大条,迷恋天文星空的理工男,能看出他的努力,但不好意思,实在是有些腻歪。

另外,那个写小说的文艺男,僵硬的普通话,别扭的口音,也是选角一大败笔。

刚开头的那段校园分手戏,他的那几句台词以及表演的做作稚嫩,几乎让我有些厌恶而离场。

演员的发挥直接影响了片子的质量,别忘了,演员是电影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这让我想起了《少女哪吒》,艺术氛围,摄影美工一流,只是整体台词的别扭以及表演的无脑实在是让本片大打折扣。

以及还有被追捧的《心迷宫》,很多人注意剧本,注意导演的掌控,可是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不堪,明明可以用方言弥补的问题,却让硬硬的普通话打压了整体的观感。

除了表演,就是导演对影片整体掌控的问题。

我们从电影中看到很多艺术手法,跳切,长镜头,画外空间,画外音,以及一些艺术电影里常用的标准手法,有的还比较新颖而大胆。

但令人不解的是,视听语言还是给人一种学生习作的感觉,有的镜头很不精细,没有构图,过于粗糙,好像是随手拍出来的。

但大部分镜头都很讲究,景深镜头,来回的移镜,甚至有一段是上下“升镜”的感觉,那段是从桥下“升到”桥上,当时给我第一感觉,我以为是要变画幅,后来才发现导演通过后期的魔力让刚刚还在桥下走路的人突然“升到”在桥上谈话。

这点很有创意,也很有意思。

但是整体艺术感的不平衡还是影响了本片的质量。

一方面导演对运镜的形式很在意,但不成熟,生搬硬套,未入骨髓。

另一方面,导演很努力,也很用心,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

所以说,思来想去,朋友说的那句话我从心里还是不认同的。

之所以刚才指出了很多影片的缺点,完全是因为这些缺点只是自身作为影迷的吐槽,并不是一味的去挑错批评它,兴许某些地方我说的并不专业呢。

当然有人觉得这些缺陷根本就不算什么,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在豆瓣上我们就会看到两级的评价,观影就是见仁见智的过程,同样这也是电影自身的独特魅力。

大学里,也尝试拍过一些作业短片,很累,也很烂。

所以深知一个影评人拍片的不易,老实说,我认为导演已经做得够好了,起码他很顺畅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尽管过程并不太完美,结果可能不太理想。

但还是得给予支持,这也就更不奇怪,我为什么上了一天的班,晚餐都来不及吃,还要去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为了去看,同样也是为了去支持,去尊重。

当然结果就是,我到家已经晚上11点,第二天都在萎靡不振中度过。

爱它才会批评它,尽管说了电影的很多坏话(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但是我还是想说,我从中真的得到了一些情感共鸣。

片子入选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时,就听说一些西班牙年轻人坐在前排看的眼睛通红,因为他们真的从中找到了认同。

那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个电影就很有意义,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传播的思想让观众认同,使观众受益,毫无疑问《呼吸正常》做到了。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四个主人公在KTV互相“撕逼”的场景,他们互相指责,喧嚣着对人生的不满,导演通过他们的口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

文艺男的口吻直指一些文艺青年,骂着“虚伪”,其实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生活还是老样子,什么开拓新篇章,什么展开新生活,什么活出自己,都是形式的空话,它们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导演用直白要死的台词,将每个人痛处撕得血肉模糊,旁边那位心灵鸡汤男一味的传达着正能量,却最终无奈瘫坐在沙发上,说出“现在的年轻人负能量太他妈的多了”。

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映射了当代社会的年青人。

尽管有些过猛或不周,但意味十足。

在这里,没有励志,没有热血,只有青年人的生活,只是他们的生活状态。

云中将最残酷的那一乐章摊开,尽情的弹奏,有时我们会出戏,但更多地会入戏。

生活啊,还是那样子,人生嘛,也还是那样子。

别的都不要想,只要把自己的呼吸调正常就好了。

反正,也许,可能,大概,我的呼吸不太正常。

所以,我要去跑步。

因为我想:呼吸正常。

 10 ) 生活没有答案

这部电影里对于年轻人的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描写得很真实,屌丝、文艺青年、奋进青年、普通青年、高知青年都有所涉猎,平静如水,各有不如意。

以字幕的转换来表述表达内容的概要,就像在看一部小说。

片中最喜欢的一部分是KTV里四个人在讨论人生的意义,导演并没有倾向于谁对谁错,也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放开来让他们讨论,没有鸡汤也没有毒鸡汤,只是其中一句:“你有没有想过,生活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让人深思。

这是一部反套路的电影,很生活,很搞笑。

北京、上海、重庆都有多部电影描写过,而广州,除了家长里短的烟火热闹剧,就是这部,描写一个开埠久远的城市现在年轻人的模样。

路还在继续,薛定谔的猫不是活的放进去就不是薛定谔的猫,猫不会给你答案,而生活也是。

我们只能继续活着。

《呼吸正常》短评

去死吧真无聊

5分钟前
  • 熊猫
  • 很差

尴尬

6分钟前
  • Z
  • 很差

既无影像上的灵光乍现,又无文本上的深刻有趣,大部时间都空洞乏味浅薄,由无数18流人生感悟堆砌而成,屡次无比精准的勾起我的睡虫。

9分钟前
  • 糾躍無㥁酒
  • 较差

屌丝版伍迪艾伦,豆瓣召集主演、半纪实半即兴的创作过程很符合网生代潮流,影评人零成本长时间5D3拍摄也很有行动意义,描绘出当下90后普通人群精神上的空虚迷惘、广州独特城市气质。小标题,散淡结构,金句段子,粤语,画外音,爵士乐,戏谑众生相。唱K一场开始打乱叙事节奏,再构置下起承转合会更好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7.30.WE影城,坐在錄音師旁看完。這部片感覺是越往南走,越易被接受。我在線上線下都與雲中不識不熟,拋開之前網上的互捧吹牛以及不厚道的北上首映,單純從電影上來看還是引起了我共鳴。不論是在地緣、人緣、姻緣等層面上都讓我感到無比熟悉。而且我特別喜歡葉洪這個角色,仿佛將我演到戲裡頭了。

1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看广东人吃饭就好幸福~有点喜欢量子力学男。。

19分钟前
  • gui
  • 推荐

作为一个生活在广州的人,告诉你这片子拍得很做作……

23分钟前
  • 9pu-man
  • 很差

挺真实的,但是不喜欢的人估计会很多。最喜欢“现在的年轻人负能量太多了”。

26分钟前
  • ender99
  • 还行

用有限的成本拍出这样的片子确实是挺牛的事,但给这样一部影片打五星未免动机太直白。见到云中本人,比预期中的感觉要好,再给他一颗⭐️。

28分钟前
  • 河酉
  • 还行

这就叫做影评人互吹推口碑片,北影节还被邀请和杜琪峰对谈

33分钟前
  • bor
  • 很差

开头还是蛮喜欢那种调调的···但越往后越散越抓不住主题,毕竟现在还没有王家卫的掌控力来不给演员台词现场去发挥。5D3弄成这样已然不错了···但作为电影,这种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也许不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式,其实这些道理啊讲出来就没韵味了,还是很作者范儿的,不要和别人比较。。。

36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较差

偏爱天文学男博士的幽默感。这么有趣的的理科男已经不多了,如果再帅一点就更好了。

39分钟前
  • light green
  • 推荐

小成本影片很重要的一点意义在于便于快速学习和掌握。每个人对电影理解不同,所以影评里看到了对器材的质疑,并不认同。拿家用设备排出好片子的大有人在。这部处女作的确粗糙,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拙”。诚恳不卖弄,放弃成规敢于突破,电影语言是在尝试里得到发展的,学院血统在今天未必真的有优势可言

40分钟前
  • LILLIZHANG
  • 推荐

小时代之 民工时代

45分钟前
  • LBQ
  • 很差

至少让我对广州有了想象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很广州,很生活流

53分钟前
  • 影呆
  • 推荐

价值观和韩寒近年来作品出奇得一致

55分钟前
  • 南风南
  • 较差

为开场2014年暨大的毕业典礼给三星。超级感慨。

6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这样啊…

1小时前
  • Early啦
  • 较差

很特别啊!全片没有一个正反打镜头,云中大大也是蛮有趣。如英文片名所说的blue一样,片中没有明显的主线,但节奏很好并不枯燥。看了云中这么久的公high课,终于看到了他自己的电影,也算了了一桩小心愿!

1小时前
  • 江枫渔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