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血钻》,里面的屠杀和暴力镜头,让我对非洲大陆充满同情。
非洲的历史,很少人关注,近代的卢旺达大屠杀,知道的人也很少。
搜索了一则2004年《环球时报》有关卢旺达大屠杀的回顾文章。
希望血斑斑的历史不再重演。
4月7日是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
非洲中部内陆“千丘之国”卢旺达在首都基加利隆重集会,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卢旺达国家体育场内,“永远再不发生”的横幅标语格外醒目,6.5万名各界来宾心情沉重,悼念无辜亡灵的歌声低回,许多民众泪流满面低泣。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发表声明说:“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各会员国,当时都没能对越来越多的灾难迹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联合国大会还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以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大屠杀现场惨不忍睹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大屠杀纪念中心刚刚落成。
此前,卢旺达在全国设立了7个大屠杀纪念馆。
记者专程走访了位于基加利东南的埃皮马凯和尼塔拉马两个纪念馆。
埃皮马凯纪念馆原是一个教堂,位于尼亚马塔镇,两边是学校和医院。
当记者刚走到纪念馆门口时,讲解员就指着铁门上的缺口说,那是被枪打开的。
当时3000名图西族人为躲避胡图族极端分子的追杀,一起拥进这个教堂并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未料锁门的铁链被枪打开,暴徒们破门而入,将里面的3000名群众全部杀害。
走进教堂,顿感一股阴森之气。
迎面的讲坛上盖着一块血迹斑斑的白布,密集的枪洞布满四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教堂后面,这里修建的3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分隔成一个个方格,堆满了大屠杀遇难者的累累白骨。
据介绍,大屠杀期间,这一带竟有2万人被残酷杀害,不少人是先被赶到山里后又被杀害的,暴徒们用枪支、砍刀、长矛甚至棍棒见人就打,将其活活杀死。
穿过成片的香蕉林,记者来到尼塔拉马教堂纪念馆。
这里的两个小教堂比较简陋,四周皆用红砖砌成。
1994年大屠杀期间,附近的群众为躲避杀身之祸来到这里祈祷,也被活活杀害。
一排排低矮的水泥长凳周围是一件件血迹模糊的衣服,入口处不时可看到横七竖八的尸骨,苍蝇在不停地飞舞。
当时,里面的群众也是把教堂的所有门窗都封死了,可杀红了眼的暴徒们还是打开了门窗,杀了所有的人。
人间惨剧为什么发生 卢旺达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是总统专机失事。
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在赴坦桑尼亚首都出席关于地区和平的首脑会议后,同机返回卢首都基加利,未料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坠毁,两位总统和机上随行人员全部遇难。
事发后,关于谁是凶手传说不一,两大部族之间互相猜疑,基加利的局势迅速恶化。
次日,由胡图族组成的总统卫队绑架并杀害了图西族总理乌维兰吉伊马纳女士和3名部长,同时组建了临时政府;8日,图西族反政府武装“爱国阵线”拒绝承认将其排除在外的临时政府,宣布向首都进军。
至此,卢旺达内战再度爆发,伴随着两派武装在前线的激烈厮杀,胡图族极端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甚至相当偏远的山区也发生了部族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难民逃亡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大屠杀是长期殖民统治种下的一个恶果。
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的两大部族,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85%和14%。
在欧洲人来到卢旺达之前,胡图、图西两个部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
殖民主义者在卢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两大部族之间轮番制造矛盾,从而埋下两者不和的种子。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西族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绝大部分土地。
1959年,胡图族掌了权,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许多图西族贵族只好逃往邻国。
1962年卢旺达独立,独立前后就发生过多次部族仇杀,造成大批难民外逃,部族矛盾进一步加深。
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又爆发长达3年的内战,双方虽于1993年8月签署了和平协定,终因积怨太甚而未能得到正实施,进而在1994年总统遇难时再度爆发全面内战。
西方的干预哪里去了 4月6日,在卢旺达举行的种族灭绝国际研讨会上,曾领导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的加拿大退役将军达莱尔指出,卢旺达大屠杀本可避免,只是因为国际社会近在咫尺而没有采取行动制止。
卢旺达大屠杀在发生前曾有明显迹象。
1994年1月11日,大屠杀发生前3个月,达莱尔就对可能发生的大屠杀有了预感,曾向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发出电报,报告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正在囤积武器,准备对图西族大开杀戒,图西族处于危险之中。
然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以“超越权限”为由,拒绝了达莱尔的请求。
接着,达莱尔奉命向比利时、法国和美国驻卢旺达大使通报了胡图族正在加紧备战的情报,但仍未引起注意。
4月7日,卢旺达女总理在途中惨遭杀害,胡图族军人还打死了奉命护送她的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
比利时于是决定撤回全部维和部队。
比利时部队在驻卢旺达维和部队中装备最好,其撤出不但使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陷入困境,而且助长了胡图族民兵的嚣张气焰。
大屠杀开始后,联合国安理会曾试图采取行动,由于美英两国的漠视和不介入政策,始终未能采取有效行动。
美国几个月前曾在索马里受挫,美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建议,仅在基加利保留“最小限度”的存在以显示联合国的“决心”。
达莱尔将军认为,在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许多图西族人没有选择逃离而留了下来,正是出于他们对维和部队的信任,未料却遭到了背弃。
他说,制止这次大屠杀,其实只需要5000名装备精良、授权明确的联合国部队就行了。
“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世界的大悲剧。
西方大国有能力制止而一直没有行动,更是难辞其咎。
人们不禁要问:充当“世界警察”的超级大国哪里去了?
说到底,这与西方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紧紧联系在一起。
美国政府高官曾表示:“我们并不在乎卢旺达或布隆迪发生了什么,美国的利益不在那里,不能把这些无聊的人道主义问题和诸如中东、北朝鲜等重要问题混为一谈。
”卢旺达的一些官员曾私下抱怨西方推行民主化导致卢当年的大屠杀,他们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首先就是生存权,当前中心问题是发展经济。
人都死光了,还搞什么民主!
” 南非《商业日报》在4月5日的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西方大国的眼里,“非洲人的命不值钱”。
达莱尔将军强调,西方强国对大屠杀负有责任,他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只关心对自己有价值的国家”,卢旺达的前宗主国比利时在大屠杀时甚至“抛弃”了卢旺达。
达莱尔最后建议:“联合国应该在防止西方大国将人类推向不安全的状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曼塔·帕沃尔在《地狱难题———美国和灭族时代》一书里说,这一切都是美国人导演的。
帕沃尔甚至毫不留情地说:“美国的习惯思维是利益,这利益体现在石油和选票上。
” 2003年10月,达莱尔出版了专著《与魔鬼握手》。
他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失败”的书:失败属于驻卢旺达维和部队,因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胡图族极端分子残酷地杀害了近百万无辜者;失败属于几个西方大国,因为它们有能力却没有及时制止大屠杀;失败属于联合国,它未能给身处困境的少量援助部队以支持。
他在深刻的自责中认为,自己身为指挥官,是这失败集体中的一员。
《血钻》这个片名,真是名副其实,明明那么透明纯净的钻石。
Blood Diamond。
有点像爱德华·瑞克《最后的武士》,说不上哪里像,总觉得是有那么一个主角式的人物,而且一定是在历史中本来就不代表正义一方的主角,在混乱的战争背景中一步一步的救赎自己,并且用自己的视角展示一个客观的不为人所知的世界。
很凑巧,刚好一个导演1,混乱的战争背景在部分非洲国家,钻石是用来购买军备的资金来源,也是连年征战的原因 2,善级和恶极所罗门为迪亚的父爱救赎之路丹尼的自我救赎之路石油、毒品、黄金、钻石......黑人自救之路3,巧合太多粉钻,这个关键式的导线,却被所罗门找到了。
而他又是一个机智、敢于担当的父亲。
刚好他偷取钻石的时候,叛军被政府偷袭,给他藏匿粉钻的契机丹尼恰好是一个能调动政府军的人,为他们的寻钻之路多了很多保障
看之前,以为是关于爱,关于战争,关于利益,原来一切的一切是关于——真相——钻石的真相,那些放在橱窗里、展柜里、《蒂凡尼的早餐》中令赫本驻足的、爱做梦的女孩们梦寐以求的,是这个吧!
“一颗钻石引发的血案”,我竟这样放肆的调侃真的是对它有失公允,但从这背后能看到的一定震撼人心。
所罗门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黝黑的面庞透着非洲居民天生的淳朴、本分,盼着儿子狄亚长大成人,实现他的理想——当个医生,有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小女儿,刚刚出生的小儿子都嗷嗷待哺。
欢笑都只是暂时的,狮子山所谓的联合革命军的到来打乱了这里的一切,打着为国家为人民的旗号,滥杀无辜,小孩子被拉去充当童军,幸运的 逃走了,不幸的 做了俘虏,被砍去四肢,所罗门的四肢保全却被捉去替革命军挖钻石,,这到底幸还是不幸?
这一切都太快了,幸福去的太快了,经历过惶惑与非人待遇的所罗门也意识到为了全家团聚是该做点什么,于是铤而走险。
丹尼,一个走私贩子,长年游走在南非,为那些非法开采出来的钻石寻找买主,早年当兵的经历让他跑得快,跳得高,反应灵敏、随机应变,追踪、躲避,俨然特工一枚,莱昂纳多这身段不难让我想到Cobb。
麦蒂,女战地记者,来到非洲——原始却又贫穷的地方,带着拯救的信念,身体力行。
三个毫无关联的人就这样机缘巧合的走在了一起,钻石内幕、解救儿子、离开非洲,三人纠葛的利益就这样集中在了一颗粉红色的钻石上。
利益确实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丹尼差点就成了金钱的奴仆,计划、旅途、交涉,为了钻石无所不用,连麦蒂都可以一语道破“你在利用他”,可丹尼反唇相讥“你在利用我得到你想要的新闻,我利用他得到钻石,这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丹尼忘了,自己也有弱点,一路上都陪伴着所罗门,所罗门的爱子心切,避难营中与老者有关做好事的探讨,丹尼曾无助的说:”石油、象牙、黄金···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原谅人类的自相残杀,原以为上帝会来拯救我们,可是,上帝早就离开了!
“或许是真的失望了吧。
其实个中转变最大的也是丹尼,麦迪、所罗门更像是他身边的传道者,用爱与信念去感染他,让他从利益与罪恶的泥沼中挣脱出来。
当他完成质的转变,当他将钻石再一次交还给所罗门时,也是他离开的时候,他看清了,倒下了一个革命军还有千千万万个革命军,也会有更多的所谓雇佣军去消灭他们,为了什么,金钱···他用生命捍卫住了重塑的人格,向世人展示了,耀眼钻石的背后,是无辜百姓的鲜血凝聚的,我们在享受欣羡的目光,惊人的赞叹,无限的虚荣的同时,世界的某个角落,就有人在无缘无故死。
这种从未停止过的现象貌似比五星红旗背后的意义来得更为真实、更为残忍。
可以想见,所罗门来到他一辈子或许都到不了的城市——伦敦——所谓的有钱人的地方,隔着玻璃看着那串闪闪发光的钻石是个什么心情。
这些外在的东西重要吗?重要或许也不及一家团聚,就像麦蒂说过的”不是每个非洲人都是坏人,不是每个非洲人都不做好事,不是非洲每处地方都在自相残杀“。
影片的结尾,所罗门一家拥抱在一起,在他们的不远处,钻石黑手就拿着那颗钻石仰头对光欣赏,强烈的对比,隐射的更是精神的崇高与低下。
同样是具有号召力、感染力、启迪心智的影片,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上映的《肩上蝶》,后者更像是一本儿童读物——适合5岁以下儿童,什么时候中国导演能沉下心来,把情节丰富了,人物饱满了,手法精致了,这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看罢此片,真的下了一种拒买钻石的决心了····一些浅谈,欢迎指正!
纵观非洲的历史,一旦某种有价值的物质被发现,就会给当地大批居民带来死亡和苦难。
这个世界有不崩溃的时候吗?
“吸烟会害死你的,老兄。
”“如果我能活那么久的话。
”这是我的国家,老兄。
在你们到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在你们走后也一样。
这里的人以自相残杀为生,自古如此。
每天都有人在做好事,但是,显然没有一件是你做的。
整个国家的人都成了无家可归者。
国内的人不会再去买戒指,如果他们知道有人因此而失去双手。
最先在非洲实施砍手刑的是比利时人。
我的内心总告诉我人性本善,而我的经历却给我相反的感觉。
没人知道哪条路才能通向天堂。
战斗中是没有种族歧视的。
你们美国人就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对吧?
有时候我在想,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对别人做过的事?
然后我看看周围,终于明白,上帝很久之前就离开这里了。
“如果我想和你一起去呢?
”“我会说不。
”“如果我坚持呢?
”“我也坚持。
”你觉得我是魔鬼,对吧?
这只是因为我住在地狱。
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是属于它的人民的财产,那不是我们可以偷取的,也不能打着帮助、合作或者消费的名义进行开发。
坚持抵制战区的钻石取决于消费者。
塞拉利昂得到了和平,但非洲仍然有20万儿童士兵。
利益熏心的资本争夺在非洲这片大陆上肆虐猖狂,血钻只是冰山一角,沦为士兵的孩子,战火纷飞的乱世,朝不保夕的生活,这片土地正在饱受折磨,千疮百孔。
在其他国家里,却不过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新闻。
叙事行云流水,震撼娓娓道来,但思想太杂,前后两段重心明显失衡,反而未能深入。
小李子收着演,效果不错。
导演全片都在用他赤诚之心竭尽所能的表现传播故事的创作初衷,哪怕男女主角感情铺垫足够也不给一场吻戏,初衷即是主题即是灵魂,别无其他。
先用商业片的模式让剧情直观好看,请小李这样的巨星坐镇市场,他同样回报了赏心悦目的高超表演。
只有更多人看了,才能让更多人看见。
不装逼不假深沉一点都不妨碍作品的高尚和质量。
这样一部作品,其社会意义的恒久流传又远高于了他的艺术高度,我喜欢这样的好电影。
In January 2003, forty nations signed "The kimberley Process"... and effort to stem the flow of conflict dimonds.But illegal dimonds still find their way to market,It is up to the consumer to insist that a diamond is conflict-free.Sierra Leone is at peace.But there are still 200,000 chlid soliders in Africa.钻石对于人来说向来都是财富的象征。
但是几乎无人关心,你手上戴的钻石来自何方。
或者说即使知道也只代表一个地理名词而已。
我们会更关心,它的克拉,它的切割,它的剔透度。
更不用说conflict dimond 这个概念。
来自非洲大陆的钻石,向来被誉为钻石中的精品。
可是我不知道,那闪烁的珍宝承载了多少人的欲望和鲜血。
所罗门·梵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一家5口过着平静的生活。
他为他的孩子们而骄傲,希望他儿子长大成为一名医生。
而生活无法是平静而又美好的,因为他生活在90年代的塞拉利昂,一个内战频繁的国家。
当叛军洗劫了村庄,为了保护家人而被捉的所罗门被迫当起了叛军的劳工。
在深山中开掘钻石。
而叛军就靠这些钻石来采购军火。
丹尼·阿彻尔是一个前雇佣兵,一个在非洲长大的白人男孩。
他的梦想就是赚笔大钱离开非洲。
一笔生意的失败,无意中让他得知所罗门拥有一颗巨大的粉钻。
为了离开南非,阿彻尔放手一搏,以找帮助所罗门找到失散的家人和巨额的资金为条件,要求所罗门找到那颗钻石。
麦迪是一个有正义感并且很勇敢的女记者。
她试图通过努力,找出确凿的证据证实那肮脏交易的存在。
开始为了获得信息,她不得不帮阿彻尔获得所罗门家人的信息。
但随着接触的深入,她开始理解阿彻尔,这个钻石偷运者悲伤而又孤独的内心。
在麦迪的帮助下,阿彻尔和所罗门两个目的不同的人,为了一颗钻石踏上了一条艰辛的旅程。
电影的战争场面很真实,内战的混乱,人们的疯狂,感觉近在咫尺。
但却不是很血腥。
这些镜头在《卢旺达饭店》和《战争之王》中看到过。
那些年轻的士兵,肆无忌惮的表现只是代表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空虚。
就像那些叛军给他们洗脑是所说的那样,人们不怕你。
但是他们害怕你手中的枪。
电影中展现了叛军如何调教那些少年士兵的过程。
那些孩子承受了在他们那个年纪本无法承担的东西,枪,毒品,杀戮,死亡。
当所罗门在钻石矿找到儿子时,那个孩子已经不再是当初快乐,天真的孩子,取而代之是一个年轻的杀人机器。
影片中有一段阿彻尔和所罗门的对话,晚上两人在一处躲雨。
所罗门说,祖父告诉他钻石是场战争,朋友告诉他,钻石是财富;还有人说钻石是女人,我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渴望得到钻石,但是同胞之间为什么会为了这个相互残杀。
有人说我们身上存在一些问题,也许我们天生的肤色让我们离上帝更远。
但我的孩子都是些好孩子,也许等他们长大的时候,和平就会到来。
那时这里会是天堂。
阿彻尔看着他说,我们会找到你的儿子的。
故事的结尾,阿彻尔最终还是没能离开他无法摆脱宿命的非洲大陆。
所罗门在阿彻尔的帮助下,用那块粉色的钻石,换来了团圆,财富与新的人生。
麦迪也在所罗门和阿彻尔的帮助下揭开了交易的黑幕。
而那块经历腥风血雨的粉色钻石被放进了保险柜,等待它的下一个买主。
那么,我们把话题回到钻石本身。
就是所罗门的那个问题,钻石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财富,地位,或是一个幸福的承诺。
在给太太买钻戒指前,不妨看一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得出更好的回答。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但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并无法被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的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又一部沉甸甸的电影。
午夜的我毫无睡意。
我的大学对我来说某种程度上像一个持续了很久的电影节。
人们说,电影会延伸一个人的生命。
曾几何时我带着一身天真轻飘飘地来,然后就这样坐在这台显示器前,将沉重的生命的筹码一块块地装到身上去。
然后四年即将过去。
留下它们的重量的,总是一些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些真实的片子。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人的潜意识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把对自己没用的信息自动过滤掉,隔离在意识之外,可是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在挑衅着这条规律。
好多残酷的真实。
我看到了流血,杀戮,仇恨,人性的扭曲。
每当这时,常常心痛得不可抑制地颤抖。
可是n遍的颤抖过后,我还会看下去,直到结尾,然后直到下一次。
我讨厌暴力,讨厌沉重。
有时候觉得看下去听下去累死了。
但却还在用心接受着。
好像那些残酷的真实,对我有这莫大的吸引力。
就像《血钻》里面目光迟滞的端着冲锋枪的孩子们;非洲人的血的颜色的红土地和粉红色的钻石,我怎么忍心将这些冷漠地塞在心灵的外边?
因为当一部分人的痛苦和灾难,另一部分人都没有兴趣去听的时候,人类便是一个没有希望,不值得去为之努力的群体了。
在现实的好多残酷和不尽如人意面前,也许人是弱小的,无力的。
但至少知道一些真实,能有改变它们的心情和认知和机会。
我曾经,坐在n个心理咨询面前,百无聊赖地听他们长篇大论一些大道理。
我心里在想:他们什么也不知道。
也许除了他们自己和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们不真正知道其他人,不知道这个世界,来来去去始始末末全都不知道,甚至也不真正想知道。
只是说着他们该说的话,做着他们该做的事。
地球上挤满了欲望的人类。
每时每刻,都有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挤垮,我不知道所谓的正义,也说不出什么。
只知道我是如何心碎与绝望的眼神,如何害怕冷漠的眼神。
那时我看完了一百多集的美国犯罪现场鉴证,连着几个下午在图书馆抄书,然后做出决定我将来要学心理学。
我妈反对说学心理学的人,心里都会变得有点不大正常。
我理解她的担忧。
当然也理解前男友的不理解。
可是,当我每次陷入思考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我想知道的世界,和一个我所希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模糊了自己的样子,将它揉进其中了。
这时的我的自私的愿望,是一个沉甸甸的,更多颜色的不要倏忽飘过的生命。
影片最后,女主角身后是宁静祥和的欧洲,男主角的鲜血慢慢渗进身边的沙子,他的身后,是血色的非洲大地,他的身后,是残阳,如血。
然后他说,他原本属于那里。
看这部电影之前,学校课程曾要求做过一个非洲社会问题项目研究。
当时我们就有同学说,看,我们坐在设备良好的教室,喝着咖啡,假装研究人家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非洲的普通人在做什么,另一个说:不过是努力的活着。
还要说说我们的非洲同学,班上的非洲同学可比我们亚洲人和英国本地同学还要欧洲同学牛多了,笔记本是最新款的,运动鞋也都是最新的Nike或者阿迪。
然而在今天,非洲更多的人,不过努力的活着。
他们穷困不堪,他们战乱不断。
你可以说他们愚昧,但他们无法离开,犹如Archer说的,他原本就属于那里。
这是现实,还有残酷。
有的人怀抱救世主的想法,有的人可以带着猎奇的眼光,因为你可以抽身离开,因为不属于非洲大地。
为了钻石,人与人,互相举起枪,杀戮。
包括孩子。
这些战争,不是为自由,不是为独立,只是,为了钻石。
在今天,非洲仍有20万的儿童兵(children soldier)。
所以,一个女子,当你举起手指向人炫耀你的钻石,你知不知道钻石上沾了多少鲜血?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PS其实,如果非常绝对的说,煤,石油,甚至鲜花,我们的名牌运动鞋,都不干净。
我们是不是停止开车了?
不穿鞋了?
停止烧暖气了?
但问题是,煤,鞋子,汽车,好歹有点function. 钻石,真要说function,也就是切切玻璃。
再说了,钻石的恒久和感情的长短,根本TMD的两回事么。
另荐:卢旺达饭店
这里住了一百万名难民,目前是非洲第二大的难民营,CNN最多只有一分钟画面,夹在体育和气象报告中间。
This is what a million people looks like. At the moment, the second largest refugee camp in Africa. Might catch a minute of this on CNN, somewhere between Sports and Weather.人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善恶,人会有爱心,就算坏人也一样,这让生命有了意义。
It is what they do that makes them good or bad. A moment of love, even in a bad man, can give meaning to a life.
这部电影如果现在被拍出来肯定被喷死,目前看来会受争议的设定太多了。电影的探险逃亡线是最有看点的,相比只有表面的剥削探讨。Jennifer Connelly 好漂亮啊~~~
看完的第一感受:hiphop,rap很好听,尤其片尾那首,南非风景很好,小李子很帅,枪战,血包很多,黑人男主真的黑,一颗钻石一颗命,但片子真的真的很普通,普通到只是不痛不痒戳了下你,就像短评真的有一句很讽刺“去南非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本打算不买钻石,但最终还是买了一颗”普通到丝毫没有减弱资本主义世界对钻石的营销,甚至成为了全世界女孩的梦想。钻石,是史上最成功的营销,也是最残酷的东西。“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中规中矩的冒险故事片,枪战画面挺热闹刺激,就是故事没有特别惊喜感。人设和人物关系搭配很完美,但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
分都是给小李子演技的。黑人我感觉挺不厚道,人家间接救了你几次了,拖后腿不说,非要关键时候找儿子,没儿子也不想活了心里跟没妻女似的,听见老婆说儿子被抓了开口就是吼老婆,一脸责怪样,就咋说这片里的黑人演得跟没进化好似的(不是种族歧视)。片立意好,但虚伪,就和现在的漂亮国没啥两样,制造地狱到处祸害人的就是他们,结果总披着圣母的外衣假惺惺的彰显英雄主义,最后不知道的以为是它们牵头整了啥律法呢,搞笑。
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长期厮杀,并在外界的干预下打打停停
如果早拍10年并换个更有质感的女主,比如年轻时的梅里尔斯特里普,这部片应该能成为另一个走出非洲。除了探讨血钻主题,事实上影片也探讨了很多其他的宏大命题如战争、儿童兵、不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生命的意义等。且并不显得突兀,很好的融合在剧情里。剧本有张力,Leo表演很赞。后半程配乐不错。
如同《不朽的园丁》 一样对准的是西方人眼中人性丧失的发源地 而这种非大善即大恶的人性的自我生长很容易给观众造成错觉 殊不知这种罪恶的源头就是西方人自己 这种大善最容易误导人了 兹威克简直是美国精神主旋律还打着艺术商业片旗号的最成功的导演 詹妮弗·康纳利原来就是《美国往事》那个小女孩~
美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即使不依赖于经典名著畅销小说他们仍然能创作出一流故事的剧本,其次他们的视野远远大于中国,日韩,欧洲任何国家,关注到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的地方但又使之看上去合情合理。片中,莱昂纳多演技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一口南非白人的口音,习惯性的口头禅,使人物更加形象
依然是这个世界的罪恶啊...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150分钟。。
又被人冠上人性的标签了么?所幸,莱昂纳多这次很男人
This movie is fantastic, and brutal truth
太无耻了,揭穿了钻石的剥削的血汗真相了,最后还建议合法渠道购买钻石,不要脸。非洲国家的贫苦战乱有西方国家的功劳,拍了部电影来证明我是清白的,我比叛乱军更好。电影也没啥看头的,假大空。结尾还是西方人拯救了黑哥一家人,拯救了非洲。
最近在研究Leo的电影...一个星期才把这电影看完,给这分对不起了!
邪恶体制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足以影响他们一生,希望儿童可以被善化,希望世间不再有儿童士兵。
基于背景值得一看;丹尼最后的选择有点突兀
人物对话剪辑点好像有点问题 总体节奏很不错 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地的真实性所以很有张力 煽情点也恰到好处 当然还有小李的演技 三十一就这样毁自己的脸 哎 这才叫帅的想毁容
故事背景让人联想到Far Cry 2。 故事本身当然也很有力度,对于人性对于和平的思考有极大的冲击力。PS:越来越喜欢莱昂纳多了。
煽情+娱乐
小莱讲的非洲英语挺逗的,越来越稀饭小莱了。本片立意很不错,真的没有想过那些闪耀光辉璀璨夺目的美钻竟然来得这样的血腥残忍。詹妮弗原来演技不错,形象硬朗的女人比较适合战地记者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