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温暖与恐惧并存的片子,片中的科迪是天使与恶魔的并存者,但是善良的科迪一直想要摆脱恶魔,他宁愿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孩子,追寻内心的本真。
故事的开头跟很多美国恐怖片的手法相类似,一个普通的家庭因为一个孩子的到来而掀起了腥风血雨,最类似的情节莫过于之前看过的两部惊悚片《孤儿怨》和《寂静岭》,特别是孤儿怨中看似普通天真的一个小女孩却有着惊天的秘密,阴谋、恐惧、黑暗在这个不老的女孩中深处罪恶的魔爪。
但是《梦醒之前》的小男孩有着天使的面容,羽翼的长睫惹人怜爱,懂事乖巧的模样令人心疼,而且他深知自己一旦睡着,便会有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么小的孩子便开始服用功能性药物,用力掐自己的手臂来阻止梦魇的到来。
突然想起一句话,太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没人疼,他为了让养父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在梦中还原出他的模样,但是谁能控制自己的梦境,男孩也有可能变成食人的恶魔,侵蚀所有。
片子的基调前半部温情,后半部开始陷入黑暗、惊悚,但是惊悚度还是在能接受的范围内,片中突如其来的尖叫确实会有点骇人,但是随着母亲逐渐接受自己的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也愈发变得勇敢,通过孤儿院、疯人院之间的摸索逐渐揭开了小男孩科迪的秘密。
科迪内心幻化出的梦魇全部来自于自己的内心,那深深的恐惧其实是他缺爱的表现,母亲早早地离开了他的生命,辗转于被领养的家庭,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阴影。
片子的构思很新颖,通常利用梦境来打造一个怪诞奇幻的世界总会比较能吸引观众,令人分不清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相由心生,这四个字轻易地道出了梦的根源,母亲患有失眠症,她跟同样失孤的父母们说她能看到离去的孩子,有人说她在做梦,有时候醒着的时候也会由内心的潜意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在白天。
我们认为,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触是真实的,梦境是一种幻觉,但是醒和梦是两种不同世界,是两种不同现象。
片中小男孩的梦魇让虚幻真实,醒来即为虚假,他心中的恐惧幻化出的具象融入了真实世界,令人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
总之,这是一部构思新颖,不会过于惊悚的片子,因为有真善美在渐渐融化掉孩子的噩梦,当然结尾也很引人深思,不知道父亲最后有没有回到他们的身边。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自己去看看电影吧,我是在B站看的,太害怕的话可以开启弹幕护体哟。
PS:怀念跟舍友一起看惊悚片的日子呀,听说吓到她们的不是片子,而是我的惊叫H哈哈,我不是故意的,谁叫人家胆小又非爱看呢,嘻嘻,怕你们找不到附上B站链接啦,其实真的一点都不恐怖,你看看就知道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884208/还有B站的翻译实在太逗比了,感觉跟看喜剧片是的,蝴蝶是翻译成大蛾字和雅蠛蝶(⊙o⊙)…(更多电影推荐可关注我滴公号:小漫初见(*^__^*) )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就是讲了一个母爱化解一切虽然你是个危险的孩子但是哦天哪我找到了你噩梦的原因我把它化解了虽然我失去了爱人失去了许多而且我还利用过无辜的孩子你但是我爱你呀所以你就不做噩梦了我们相依为命皆大欢喜的故事。
之所以不用标点符号,出于我对剧情的不满。
对,不满。
这之前,母亲因为自己的自私和对过去的难以忘怀而利用了我们雅各布小朋友看见什么梦什么,梦见什么什么就成真的能力,每天给他看死去儿子的照片和DV,每天不睡觉的等着见自己死去儿子的幻影。
清醒的父亲意识到了这是另一种虐待。
在这里让我们跳出电影回想一下,虐待约等于不平等的控制,除了肉体控制之外还有精神控制,而这里的母亲更是意图在潜意识中控制小雅各布。
之前的几个家庭之所以发生问题应该也是由于成年人意图在潜意识控制雅各布进而达到自己想要见到死去的人的目的。
所以生母(即canker)的幻影出现了,并带走了他们。
(特别想问卧槽为什么带走的是反对潜意识虐待的父亲不是这个令人恼火睫毛膏刷太多的母亲?!
)我本以为这是孩子潜意识对这些灌输性信息以及潜意识控制的反抗,与生母联系起来的话可能是由于生母的保护和死亡使他潜意识里的保护幻影是生病去世的母亲。
结果莫名其妙的这个保护性幻影就不见了,由于女主角取回了雅各布生母老给他玩的蝴蝶玩具……恩……好吧……爱真的能化解潜意识危机吗?
如果还有人对小男主角的潜意识进行有意无意的攻击,canker还会再出现吗?
答案是肯定会的。
可能不再是这个样子,可能和生母没有关系了。
(因为影片里的解释是他小时候被母亲生病之后的样子吓到了所以留下了恐怖印象canker,那么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小男主角潜意识里canker模糊的和他的母亲有关但是只是一个怪物而已,他不知道那其实是他重病的母亲并且使得他原本关于母亲的形象消失了——记不得母亲的样子。
所以女主和他解释完形象的意义之后,可能他明白canker是她病重母亲的形象所以也就不会恐怖和害人了。
)我个人真心觉得这种解释太儿戏了,太忽略潜意识的影响了。
而且天呐女主角你就这么忽略了你丈夫吗?!
惊呆了。
你就那么忽略了你的过错吗?!
我太阴暗了,在看到女主角的丈夫消失之后她声嘶力竭的喊“不要带走科迪”的时候,我还以为她要强迫科迪继续睡着然后强行盘问她丈夫去哪儿……因为前面的情节反映出来,女主角只是把科迪当成一个电影放映机而已(丈夫你的形容简直贴切),她那么怀念死去的儿子几乎没有把科迪当成自己孩子只是礼仪性的照顾而已。
所以我觉得后面她变得对科迪充满同情稍微有点转折生硬……也许是我太阴暗了……最后,雅各布在这部影片里简直楚楚可怜的乖小孩,被人利用了也软软的,让看什么就看什么,无意识吞噬了人也乖乖的不让自己睡觉。
哦天哪太软了。
所以感觉没有《房间》里那种演技给人带来的震撼。
继续期待雅各布的下一部电影啊,好期待他饰演那种天真开朗但是又阴暗的孩子啊(孤儿怨那种),一定很带感啊!
出现蝴蝶就开始了梦想成真效应。
作为一部恐怖片,最高招的是不以感官刺激为手段,而是抓住人的心理,凡掌握这个要点的恐怖片,一般不会太差。
此片显然没有做到,还是在视觉听觉上作文章,观众是感官的害怕而不是心理的恐惧。
一般即使是一直在感官上刺激观众的恐怖片,最后如果是给出一个合情合理又不虚幻的解释,也还是可以算成功。
此片亦不是这个路数,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梦境成真是现实,是人类的认识无法解释的,只能把cody塑造成一个天外来客似的人物。
从演员来讲,其实爸爸妈妈都没什么出色的表演,特别是妈妈,很僵很木,人物的复杂情感体现得比较机械。
即使是大家都爱的雅各布,其实在此片中也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只能算中规中矩。
当然,还是很感谢这部电影没有把小男孩变成有阴郁面的可怕角色,他一直是善良的,他从来不想伤害任何人。
最后,这部电影成功的是最后的原因揭露后,故事本身是暖心的,而且打动人。
不仅在于养母放弃了对亲生孩子的影像困扰,坚定地克服恐惧,把cody从可怕的梦中解救出来,更让人动容的是溃疡鬼的来历,是cody亲生母亲化疗后的样子,cody对单词的模糊错误和妈妈的那句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的表达。
BUG就是,爸爸是否会回来?
肖恩作为真正去世的人呢?
更无法提的是,这个纠缠已久的噩梦消失了,但是cody不会一辈子不做其他噩梦,如果是地球毁灭呢?
可能因为他们都是美丽、可爱的正太和萝莉,变成恶魔就更让人胆寒吧,很多恐怖片都喜欢用孩子是恐怖之源的梗,《孤儿怨》、《约书亚》、《水果硬糖》、《咒怨》,还有这部《梦醒之前》。
年轻夫妻洁西与马克的儿子意外过世,于是他们领养了一个名叫寇迪的八岁小男孩。
寇迪表面看起来开朗可爱,却总是不明原因地害怕入睡。
两人随即发现,每当寇迪入睡之后,他的梦境就会成真。
洁西试图透过寇迪的超能力与死去的儿子见面,但各种恐怖梦境却接踵而来,噩梦也开始在他们的生活中无限蔓延。
为了拯救他们的家庭,洁西与马克必须找出暗藏在寇迪噩梦背后真正骇人的秘密。
这部片子的恐怖元素真的是少之又少,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温情虐心片更为合适。
开篇还算引入入胜,可一半不到就开始续力不足,或者说导演刻意往煽情、治愈方面前进,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自古矫情空余恨,噩梦由来不易醒。
表面上看,《梦醒之前》是一部套路圆熟的恐怖片,但是仔细分析剧情的隐喻和线索,却会发现它的内核极为简单:领养。
尽管恐怖的外衣层层包裹,但是电影草蛇灰线的设置了不少暗示:(1)从故事线索上讲,年轻夫妻洁西与马克的儿子意外过世,于是他们领养了一个名叫寇迪的八岁小男孩。
故事的主线,本就是一个领养的故事,只是在这领养之外多了一些幺蛾子:寇迪有让自己的梦境变成现实的奇异能力。
(2)从故事的人物上讲,洁西与马克对待领养孩子的态度,其实隐喻了现实中壁垒分明的两波。
第一波,以洁西为代表,她们寄希望于在领养的孩子身上寻找过去孩子的慰藉,而非真正的投入新的家庭生活。
在电影中,一开始马克在收拾墙上的照片的时候,想要把所有关于乔恩(两人所生的意外在浴缸溺弊的孩子)照片收走。
但是结西不愿意,她说:“Just keep it”,这和我们中国人喜欢说的“留个念想”其实一样。
这暗示了结西不愿意同过去告别,也充分解释了她“故意”让寇迪看乔恩的照片和录像,以便“利用”寇迪的造梦能力,再次看到乔恩的幻象。
对于结西这类领养者来说,领养的孩子只是过去的一种寄托,她们并未将领养的孩子看成“真正”的家庭成员。
这在现实中绝非少数,只是电影通过寇迪超能力的设计,将领养者的“私心”给放大化。
她们的领养,只是填补空缺式的疗伤。
第二波,以马克为代表,他将寇迪看成与乔恩不同的孩子。
他陪寇迪看蝴蝶书,了解他的兴趣爱好;问寇迪喜欢什么口味的披萨,寇迪说菠萝,然后马克就说今晚就吃菠萝味的披萨。
他做到了对寇迪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这类领养者“拎得清”,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过去已逝,不如拥抱未来。
(3)电影的蝴蝶,无疑是穿针引线的意象。
除了寇迪的生母,临死前给他缝了一只布蝴蝶外,在马克问寇迪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这是蝴蝶的茧吗?
用来做什么的?
”“他们是用来保护蝴蝶安全成长的”“所以茧就相当于蝴蝶的床吧?
”对于寇迪来说,每到一个新的领养家庭,都无法安心睡眠的原因就在于:他在心理层面未把这个家庭当做真正的“茧”(床)。
他不得不用“妖魔化”的溃疡怪来恐吓自己,无法安睡。
而当一切真相大白后,寇迪与结西当成心灵上的谅解,寇迪在电影结尾变出的也是一只漂亮的蝴蝶。
成人自然需要破茧成蝶,而对于流离的被领养孩童来说,只需要在茧中安眠。
(4)溃疡怪,也是重要意象。
她不停的出现在寇迪的梦中,对他说“我会一只陪在你身边”。
但真相却温馨得叫人落泪:寇迪的生母得了癌症,年纪尚小的他不懂癌为何物,错听成了溃疡怪。
(由cancer 到canker)。
溃疡怪,可以说是领养孩童对于新家庭恐惧的潜意识具象化。
进入新的家庭,他们有诸多不适应。
而这种不适应,变成了一种恐怖的吞噬。
最后溃疡怪消失,在于寇迪已经真正融入新家。
茧壳已得,怪物消失。
至于那个和寇迪长相一样,但却丑陋无比的“寇迪”,则可以理解为寇迪的阴暗面。
对于领养孩童来说,他们大多用“懂事”的外壳来掩盖内心的“恶魔”。
正常的小孩子本该活蹦乱跳的年纪,寇迪却有了少年老成的知书达理。
看起来惹人怜爱,实则辛酸无奈:他进门之前,会脱掉鞋子,嘴里嘟囔着“鞋子会弄脏地板”;他明明不敢入睡,却只好在马克和结西离开后,自己偷偷吃兴奋剂;他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注意就惹新父母不开心。
领养者、被领养者、过去的家庭、原生的记忆、心的融合.......如此种种皆被电影很好的用恐怖的外衣所包裹。
有人认为这种温情结尾显得太过仓促和生硬,实则是对该片的一种误读,因为人家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怕恐怖片呐。
恐怖是糖衣,夹心是领养。
因为寇迪奇妙的造梦力和翩翩飞舞的蝴蝶,这个夹心还是会流动的溏心。
这不是恐怖片!
这不是恐怖片!
这不是恐怖片!
看了许多人的评价,都是从恐怖片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电影,难道这个电影想表达的思想摆在那里就这么不明显吗?
可能很多人没经历过丧子之痛,丧子之后之后为了心灵寄托又领养小孩。
但是别的小孩就是别的小孩,如果你将他当成自己孩子的替身,那么那孩子势必是天使也是恶魔!
他的到来可以带给养父母无线慰藉,但是还在的心理是会知道的,当知道后不加以合理调整做到真正接纳他不是养父母心中的那个子女的替身,最后一定会悲剧结尾。
先占着坑,改天有时间了细细给大家说说!
不得不感叹美国人的脑洞,虽然和美国恐怖片一样的开头套路,孤儿怨一样的开头,故事从领养小孩开始,开头并不是很吸引人,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蝴蝶第一次出现,美好与残酷接踵而至的穿插,开始弥漫恐怖氛围,很佩服小正太的演技,中间几处确实被吓到,结尾很温馨。
好的恐怖片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不是一惊一乍,却全程渗透恐怖气氛,一口气看完,目不转睛,好,好,好。。。。。
个人是个不看恐怖片的人,但不是害怕,是讨厌突然出来的吓人音效。
无意当中找到这个片子的介绍和预告,大概了解了剧情。
从心理角度分析下人物实际心理。
第一,实际每一个孩子都是镜子一样纯净!
孩子就会呈现出大人的心魔。
第二,谈女主,有很多影评从片面理解女主非叫男孩做梦,见以前自己死去的孩子,这只是一个片面。
实际是孩子本身就是镜子在影射女主的心魔,女主不自己走出心魔,孩子就会不停的呈现(这跟现实生活一样,每个父母的心魔,在孩子那里都会淋淋尽致的体现,大人完全不知,这实际是大人自己的问题)。
第三,谈男主,实际现实来看,男主是没有走出失去孩子的心魔,然后自杀了。
只是电影处理手段,孩子做梦里的魔,抓走了男主。
实际那个魔就是男主自己心魔的投射。
最后自杀了。
第四,在回归分析孩子,孩子内心有两个魔,一个生,一个死;第一个是克制的本性,也是对生的一种恐惧(天生,天性的认知焦虑)生母克制他的本性,让孩子不敢正视,以为那是不好的有伤害的,有攻击的,而情绪就像洪水越堵越堆积大,最后猛兽一般出来。
实际这里就阐述了当今教育,家长以为一些对的性格,强加给孩子要求所谓的乖。
而让孩子忘记本心,最后压抑扭曲。
而实际正视本心,才能更好的释放能量,运用能量,孩子后来也是后母看到了这一点才释放出来小男孩本心。
而大人看到孩子本心需要自己的自我成长,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而后母也是战胜了自己心魔后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战胜心魔。
小男孩心里的第二个魔就是对死亡的魔,他妈妈的离去,癌症夺走妈妈。
这是造成他恐惧的东西,所以出来那个溃疡怪(癌症怪)。
所以说实际对于孩子每个孩子最大心魔实际是3个,第一,投射大人的心魔(就是父母的好坏心情,恐惧焦虑,孩子都会get到的,所以作为大人不是你们高高在上教育孩子,而是孩子是来度大人心魔,让大人重新自我成长的。
自己成长快一点,给孩子带去的压力就小一些吧,感激自己孩子吧)。
第二个心魔就是,对生的。
自己本身天性的认知感,承认自己特性能量和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性质,而这个也是需要家长给积极的承认鼓励的,让孩子不需要讨好,或者按照所谓“乖”“对”的方式生活,藏起自己的锋芒。
那样只能更痛苦。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发挥能量。
这又回到第一条,只有父母自我长大,才能正确引导帮助给孩子认知的自信。
第三就是对死亡,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那是大自然的必经循环,每个人又从新的方式循环回来。
轮回是一种新的状态,死是另一个状态的新生。
才会珍惜每一分一秒,我们没有办法决定终点,但有能力抓住生命的过程。
当把父母压力,自我认知,死亡都看清楚以后。
用镜子的心去面对人生每个灿烂过程,这个孩子才能无所畏惧炸开自己人生!
感觉要是我肯定拍不出如此细腻唯美的母爱之情,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没有遇到过这么,所以,看完感觉9个字:虐观众,爽视觉,牛导演。
影片带给观众的恐惧感正是从小失去母亲的小孩内心最直观的感受,这个是一部唯美心灵鸡汤式的视觉系恐怖电影,仔细观察电影前景,背景,剪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带着蝴蝶的轮廓哦,这就是象征孩子的天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感觉这位导演小时候应该是有很多故事发生的,满坎坷的,拍了这么多关于幼童,请亲的恐怖片,仔细研究或许可以写一篇关于幼童恐怖系列的研究文章。
ps/不知道为什么蝴蝶的出现让我想起了香妃,omg。
前景都是蝴蝶的轮廓!
绝了!
香妃附体
所以影片简介是有误导性的,首先男孩儿并不是祸害灾星,其次这个片子在在讲亲情和爱。
所以强烈建议一家人坐在一起看,通过电影引起对共同的经历的讨论,看到最后你会感动到的。
但是,也绝不是让你把它扔给孩子自己去上班的选择,【可能,会做噩梦的!
开始是被小男孩儿的演技安利过来的。
对,就是那个出演了【房间】(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获奖了最佳女主的【房间】),而雅各布是大家心目中被的【年度最佳男演员】(所以你说如果他被提名了小李子还有戏么【摊手…小孩子被收养的时候满满的【孤儿怨】即视感,再加上惊悚/悬疑的恐怖片标准定位让我特意选择了一个白天坐在图书馆里看完了它。
【也幸好我看完了】这明明就是个披着恐怖片外衣的亲情/hurt-comfort的剧情片,而且它还是讲爱的。
***小男孩有个开挂的设定(也是全片恐怖/温情的来源),他的一切梦都会成真,亲生母亲是那么爱他,所以在他最小的时候,一切梦都是美好的,他的梦幻化出美丽的色彩(他喜欢蝴蝶,那些梦里出现的蝴蝶美极了,然后母亲患了癌症,不再美丽而变得可怖,小男孩儿不再记得美丽温柔的母亲,记忆里只剩下夜晚被噩梦放入现实的吃人恶魔(cancer),恶魔的形象来源于他最后一次见到(却并不清晰)的母亲,cancer出现在小男孩儿做噩梦的夜晚,开始吞噬小男孩儿周围的人,他的一次次噩梦带走了第一对领养他的夫妇中的妻子(因为女主人患病而紧张的小男孩做了噩梦),带走了欺负他的小学同学,带走了电影女主视角的丈夫。
他不敢睡觉(喝咖啡,吃药,掐自己),他很善良,他不想伤害周围的人,他一个人默默承受,他说:I'm sorry.***以上是男孩儿的噩梦,接下来是女主的,她有丈夫,有个可爱的儿子,他们很幸福。
她的儿子溺亡,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有生育能力,于是他们领养了男孩儿。
他们发现了男孩儿的能力,她通过男孩儿的梦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然后她沉迷了。
噢,我能说什么,她是那么爱自己的儿子,爱他尖叫着从楼上跑下来,爱他激动地拆开圣诞礼物,爱他和自己的爱斯基摩吻(鼻尖厮磨),所以我当然要(努力)理解她相见自己儿子的心情,哪怕这个儿子是别人用梦境构造出来的,(哦,其实对于我这个至少十年后才能当妈也没有孩子身边没死过亲近的的人,还是会抱怨女主的吧,毕竟,这行为挺自私的)(对比下女主的丈夫始终是爱男孩儿的,前大半部最美的镜头我要献给他,那天“他默许男孩儿翘课,他们一起出去玩,粉刷布置房间”,男孩儿说这是我一生中美好的时刻,so far。
而且,虽然他想念亲生儿子,却不赞同妻子的行为)然后男孩儿的梦魇把女主的丈夫带走了,just gone,不在再这个世界。
从这儿开始女主才智商情商开始上线(ps导演你告诉我前半部她的演技是怎么了!?!
),找到男孩儿母亲的真相,找到男孩儿做噩梦的原因,孤身闯进男孩儿的梦里拯救他,(那个拥抱很暖)然后她带男孩儿回家,告诉他,她爱他。
(那个恶魔实际上是男孩儿自己,用了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I'm always with u保护自己,那些被恶魔杀死的人都在男孩儿的梦里被束缚成茧,顺带呼应了下贯穿全片的蝴蝶)*哦,所以男孩儿只要感觉自己被爱着也不再恐惧着就不会做噩梦:)这个最后的升华有点简单的尴尬。
最后的最后,女人柔声安慰他,那些曾被梦魇吞噬的人们回到熟悉的地方:小孩儿在自家床上醒来,妻子亲吻丈夫,亲人和亲人团聚。
男孩儿抬手,手中幻化出蝴蝶,不再需要梦境,他在清醒时也具有了这个能力。
结局很开放但是,啊,总觉得缺点意思。
而且我最喜欢的男人(女主的丈夫)没活过来啊!!!
(开放结局所以其实应该是未知)*分数扣在,用了个明明很好的题材和想法拍了个别人第一个小时不太想看的剧,重点没太get到,到底要讲恐怖故事还是感人的剧情故事………和,女主。
以下仅为搞笑,PS:本片又名【X-战警前传】(少年,泽维尔天才学校欢迎你,及【教授和老万的孩子】,并不………最后,B站有片源。
跳着看完。雅各布演懂事小孩看腻了。女主全程面瘫 任何情况都同一副表情 也能当主演 真的很差劲
好多恐怖片走到最后都会或多或少扭成温情向,这部也不例外,能让自己的梦境成真的小男孩被领养到新家,结果养母知道他的能力后只是把他当美好回忆重现的人肉VR,其实好多爸妈都没把自己孩子当真正的独立个体对待,就看ta们是明着来还是暗着来了。恐怖氛围营造的方式毫无新意,不是长景深里的黑影就是一惊一乍蹦鬼头尖叫,可能是好久没看恐怖片了吧,有被吓到一次。领养的夫妻俩第一次亲眼见证实体化的梦境把自己死去的儿子带到现实,居然能那么淡定地走上去拥抱他,这样胆比天高的主角大概也是恐怖片的标配了吧。结局是女主化解了小男孩的心魔,但女主自身的心魔(亲生儿子)并未化解,解开心结温情救赎的结局从何而来?消失掉的人们又怎么办。末尾来了一段类似平行时空,给片里的人们安上一个美好结局,是《送你一朵小红花》搬弄的源头吧。
看得出来是有用心在拍的,只是很多东西都经不起推敲
跟小男孩比起来 妈妈真是全程面瘫脸 电影还不错
故事还是不错的,除了有点刻意。小男孩内心还是纯洁善良的,不愿伤害他人,最后也确实归结到了阴影能被爱消散的话题上,只是似乎为了这个结尾而结尾了。
这哪能叫恐怖片呢,分明是互相治愈的故事
很好看的温情片,被梦境吞噬这个解释我觉得很好,一种异能科幻吧。
入门级别
魔幻片,蝴蝶挺漂亮,个别桥段吓人。女主挺自私…
女主圣母光环!
温情加一星。
想法非常不错,题材偏魔幻,中规中矩的感觉,并没有太大触动PS:那个可爱的小演员雅各布-特伦布莱只要好好培养,成长起来前途无量啊
get不到儿童恐怖片的恐点
原本以为是一部单纯的恐怖片,看到最后竟然发现这是一部很治愈的电影,尤其是最后揭露一切真相的环节,让所有恐怖的事物都得到了解释,形成了一个闭环,真的很佩服编剧对于细节的掌控,这就是一场心灵的救赎,不过故事本身恐怖元素较低,如果是想看一部能被吓到或爽到的恐怖片,可能会非常失望。故事方面,除了是对这母子内心的救赎之外,还表达出小孩子都是有无限可能得,但他们需要被引导,才能给世界带来奇迹与美好,同时还有童年阴影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对“爱”和“恐惧”的理解,这些都让故事变得非常温柔且伤感,也告诉那些沉浸在幻想和梦中的人,这一切终将消散,我们终究需要走向现实,去寻找新的开始。最后的结局其实也是半开放的,母亲描述出那些美好,可被困在梦中的人能否苏醒和重现人间,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切太套路,惊悚不够温情也不够,只有小正太不错
哎 能力没被控制之前 都会发生些不好的故事
额。爸爸妈妈们还有同学被吃了,就回不来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虽然很可怜,我觉得这小孩还是交给国家吧,万一做梦世界末日。。。。。编剧应该给小朋友的梦境能力画个范围
温情系,canker man的造型设计有点意思。
吓死我了。女主真的胆子太大了,只身一人感化魔鬼。Jacob好可爱啊啊啊~
孩子内心存在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所以才有另一面的他,就是梦中的恶魔,最终化解世间一切的力量就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