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的镁光灯频频投射在日本与美帝的动画电影上的时候,一方面对美帝3D动画精致到毛发的根数,精致到与真人无异,另一方面又是日本又将林林总总的动画类型都几乎做到了极致。
而此时我泱泱大天朝正在为中华动画之崛起而日夜奋斗,众口嚣嚣,好不热闹。
然而穿过整个亚欧大陆,毗邻大西洋的法兰西,却安静地创造着艺术,一如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时期。
法兰西的大师与匠人们是如此富有浪漫与诗意,每一部动画都美得像一幅流淌着颜料的河。
有承袭了各个时期画派风格的《画之国》,有剪纸风格的《王子与公主》,更有水彩动画《艾特熊与赛娜鼠》。
不仅如此,法兰西的故事从来不止步自己的国界,他们像游吟诗人那样讲述着阿尔及利亚的女孩与爱慕着她的猫的故事,讲阿拉伯抛开种族歧视的兄弟们的故事,讲伊朗的悲喜,讲英格兰落魄的魔术师。
浪漫起来的时候气势磅礴,可以惊涛拍岸也可以风起云涌,稍一正经又立马表现出巴尔扎克、福楼拜那样的现实主义的血脉的延续。
法国的英雄与先哲太多了,所以他们可以更有底气,同时更加纯粹稳重得去创造艺术、去吟唱古老的歌谣、去讲述诗意与现实胶织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电影。
以上这些观众都可以在《漫漫北寻路》中感受到。
这是一部法国动画,讲述北境之国俄罗斯的故事,关于爱,关于执着,关于梦想。
仿佛坠入某个自己不知道派别的北国画卷,前有鹅毛大的雪,呼啸凛冽的寒风,冰山轰然崩塌乃自最后海阔天空的震撼,后有女孩坚韧倔强的眼神,有女孩拉着缆绳瞭望大海与海鸥、她伫立片刻斩断犹疑后留在雪中的脚印,那份细腻,又时时让人动容不已。
我仿佛见到一个法兰西的老头子靠在沙发上,抽一口烟斗,用几支画笔,用光和阴影讲述了一个女孩追随爷爷的脚步远去北极的冒险故事。
他咂咂嘴,坏坏得笑着。
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用电影的标准来评价,只因它更接近于一件艺术品。
它有凛冽寒风的痛楚,有跨越生死距离的深情的爱与思念。
它们让你久久得动容,只因为它美得如此纯粹动人。
构图严谨帧帧入画。
感触很深的是,比起普世价值我们似乎更喜欢用“善恶”把人标签化。
这个故事里,贵族小姐萨莎坚毅却也鲁莽,穷小子善良但绝望之际也选择叛离,痞子二副坑蒙拐骗但最终也是他扛起重任带着团队走出困境。
这部作品用色块来填充画面,配色很明快舒服!
手绘描本既视感,画面美到窒息,色块勾勒和明暗呈现相得益彰,很好的推波故事进程,衬托人物情绪,用一次任性的离家,漫无归期的冒险征程,克服种种困难,突破艰难险阻,来侧面叙述成长的寓言。
《漫漫北寻路》是由Rémi Chayé执导的一部影片,由Diaphana Films发行。
19世纪末,在众人的欢呼中,萨沙的祖父阿廖金驶着达瓦伊号前往极地探险,却再也没有回来。
在以祖父姓名命名的阿廖金图书馆里,萨沙向朋友讲述着祖父的事迹——“第一个穿过东北航道的第一个俄罗斯人”,带着尊敬且以祖父为傲的情感。
此时,沙皇的新顾问托姆斯基王子进来,带着嘲讽评论着阿廖金。
在萨沙的第一次舞会上,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托姆斯基王子故意当众羞辱了萨沙。
父母亲也因此生气责罚于萨沙,并认为祖父的探险带来了灾难,认为萨沙让他们蒙羞了。
萨沙决定踏上旅途,寻找祖父的足迹。
一路上,在陌生的地方,遇到骗子,流露街头;被挪威号二副拉尔森欺骗,失去了祖父赠与她的珍贵的耳环;萨沙留在了白熊酒店打工,短时间内熟练了很多工作,在奥尔加的帮助下,萨沙成功说服伦德改变路线去北极。
第二天,他们踏上了前往北极的道路,萨沙了解船员们的情况,了解各海域情况,自学航海结绳。
途中在经历了风雨、食物缺乏以及伦德船长受伤的窘境之后,萨沙遭船员们厌恶,船员们把旅途中的不幸都归为萨沙的到来。
萨沙冒着风雪独自继续前行,最终看到冰冻的祖父,看到了祖父的日记。
找到了达瓦伊号,船员们也找到了她,与拉尔森和解,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返程路上,萨沙看着祖父的日记、挪威号上船员们的日常,露出了微笑。
——————————————————2D油画风格、鲜明的色块,人物的心境和经历也随着电影中阴影光影的变化而变化,画面舒适,细致,带着古典俄罗斯气息。
漫漫寻北,一个女孩的执着,一系列的冒险,不断坚持、努力。
爱与希望,追求,励志,感动。
漫漫寻北,执着与前行2D油画风格,无线条仅有轮廓,给人以独特的感觉。
细致,鲜明的色块,让刚开始悲郁场景显得没那么压抑,运用恰到好处的阴影来表现着人物的情感变化。
不过,19世纪的青霉素就很有槽点,电影还有其他bug——————————————————伦德:“我永远不会放弃这条船”奥尔加:“有人拿走了你的耳环,你就这样回去了?
”
亲情 友情 国家和家族荣誉感 危难面前的人性 官员的嘴脸 都很真实的体现了我觉得这种风格的动画很不错啊 看起很抽象很简单 动作表情什么的都很到位一点儿没耽误 非常棒!
随便截图一下都是壁纸
中间在船坏了 登陆了 很惊险的一段 我倒回来看 b站上几乎都没有弹幕的 超认真的
找到了!
爷爷走的时候是笑着的 爷爷最后爬不动了 拿出一个小国旗插在那里 本来很严肃很敬佩但着实把我可爱到了在b站看到一条弹幕:我就知道你会来太好哭了 嘤嘤嘤
萨沙的侧脸跟爷爷的侧脸
献给萨沙
萨沙和父亲拥抱片尾萨沙跟父亲的和解和原谅 很释怀是亲人没错了
漫漫北寻路 (2015)8.12015 / 法国 丹麦 / 剧情 动画 冒险 / 雷米·沙耶 / 克丽丝塔·特瑞特 费奥多尔·阿特金
【1893年,南森和13名队员从奥斯陆向北极点进发,“前进”号在距北极1100km处被冻结在厚厚的冰上,并且在冰上停留长达35个月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通过冰洞对北极的水深进行了测量,发现北冰洋是一个深海盆地,而非之前设想的浅海。
队员们还对水温、气温、海水化学性质以及大量浮游植物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由于浮冰漂流速度缓慢,南森开始失去耐心,在距离北极点500km的地方,他和助手约翰森离开了“前进”号。
两人乘坐狗拉雪棍向极地前进,四个半星期过去了,他们仍然距离北极300km。
此时供给缺乏,拉雪棍的狗也疲惫不堪,他们的处境十分糟糕。
两人不得不向南折回,在海冰上度过了1895-1896年的冬天,靠着猎食海豹和海象幸而生存。
1896年6月,他们幸运地被英国极地探险队发现,于8月返回挪威。
而“前进”号及其他探险队员随着海冰漂流,也于1896年回到挪威。
南森的探险为后来探索北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本来想给三星 多出来的一星给祖父 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萨沙穿越暴风雪之后,平静下来的世界里看到了祖父化成的冰雕,那一刻真的要落泪了,我原以为萨沙会哭的,但作者却并没有这么安排。
后来冰块分开,萨沙和祖父越来越远,我也觉得很遗憾,那是与至亲之人的分离,可萨沙脸上却满足的神情,我这才知道,其实萨沙所要寻找的,只是一份信念,她的祖父早就死了,这是萨沙早就知道的事,最后看到的一眼,她已经很满足。
后来读航海日记,伟大的祖父,真的很令人敬佩。
并且不得不说 这样手绘画风真的是美到爆,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想截图下来,看的真的很心情舒畅。
虽然是多年前所观长片,现在,谈起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还是能回忆起结局那一抹层次丰富的橘色。
船队按照萨沙的指示在横穿北冰洋之时遭遇冰川灾难,船队成员受伤,且船只进退两难,面临断粮危险,因此船员们不得不下船徒步前行,此段影片中采用极冷硬的色块表现大片的冰川,阳光洒下之时明媚却如幻境,寥廓空间下人心显得尤为逼仄,原本的认可与融洽都立时化作埋怨与诅咒,冰原之中又危机四伏,此时,萨沙再一次陷入无人之境。
当她独自走出营地,来到茫茫风雪下的某处,回忆起这一路走来所有,不管是远行火车外的村庄炊烟,风雪小馆的喧闹交杯,矛盾横亘的船队传承,每场夜晚的疲惫入睡,海鸟环绕的青春萌动,风雨滔天后的海上光域,险象环生的冰川徒步,所经历的善意与恶意,真实与虚幻,交融于此,带她来到她祖父的面前。
那时,阿廖金面临同样困境,他写下最后的诗句,在脚边插上与萨沙约定好的小旗子,于余晖中独坐沉眠,成为一座凝望的雕像。
于我而言,此刻是影片叙事的终结之处,无论萨沙最后是否根据祖父的手稿找到方向带领船队回归故土,这一刻,所历不虚,所感不悔,乃是对她人生意义的肯定。
橘红色的暗沉色块铺满船队远行的画面,成为我记忆中关于萨沙的印象色彩,她理性、却带着茁壮的生命力,如同激越翔宇的飞鸟,破开狭窄生活的桎梏,在现实中褪下傲慢与懦弱的旧羽,成为沉静的捍卫者。
对于这部电影,看完全片,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它太浪漫了。
它就像一个绘本般的电影,画面美到窒息,色块勾勒和明暗呈现相得益彰。
不浮夸地说,每一帧都可以直接拿来做壁纸。
但电影的美不仅仅因为画风极简而清新,更由于故事中的角色,在用行动发现着、改变着自己。
为了为爷爷正名,一位淑女、贵族,可以完全抛弃过去的生活,勇敢、坚毅、决不妥协,她站在酒馆中、甲板上、冰原里,不屈的意志和与她祖父如出一辙的探险家精神就是支撑她前行的疯狂本能。
法兰奇是个满嘴跑火车的街溜子,也因此常常被自己的哥哥斥责,他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却无能为力,但当机会真的来到他面前时,他才察觉到了哥哥的不易。
他变得和哥哥一样坚强而果决,带领所有人逃出生天。
他们是用血肉铸就自己钢铁身躯的人,是活生生奋进着、骄傲着前进的人。
阿廖金在电影里,阿廖金是绝对绕不开的人,所有人对他的讲述都是侧面的,唯有他那本日记才讲述了他真正的姿态。
他是个天生的贵族,却把贵族职位嗤之以鼻。
他是个天生的冒险家,却把冒险凌驾于生命之上。
电影末尾我们能看到,达瓦伊号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与损伤,而是船员们无法忍耐严冬而叛离,阿廖金一人没有可能控船而停留在那。
阿廖金原本可以和船员们一起离开,踏上回程之路,但在温暖的家和苦难之路当中,他选择了那条一去不复返的道路。
他耗费了两个月时间,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切的精力只为到达极点和插上那一支迷你的旗子。
有人知道他的旗子插在这吗?
没有。
他不在乎,只要旗子插在此处,阿廖金就已经到达了北极,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与人生的意义。
人类是多么渺小的个体,但人们的血液里总是燃烧着熊熊烈火,心脏的搏动甚至胜惊雷一筹,无数人前仆后继,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直到现在的当下,人们走遍了地表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向那天空之外的幽邃进发,这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探险家的灵魂与精神。
荣誉、利益、信仰、好奇,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人们始终在不断的拓宽着自己的道路,他们踏上那土地,亲眼见到那未曾经历过的景象,岩浆奔涌、狂风巨浪、冰川恒寂、落日熔金,那无数瑰丽的绝美在眼前屹立,此情此景就抵得掉所有跋涉的苦难和生存的考验。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从萨沙视角开始,而不是阿廖金,因为电影想要表达的是探险精神的传递,是人那内心中最宝贵的财富的承继,现实世界的所有矛盾、历史、战争、艺术、生死、爱与恨、泪水与欢笑都无法撼动那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我们选择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这个宇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赋予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纵使困于地表,想象力依旧可以超越光速。
如若此后千年百年,将有人能漫步于繁星身侧,他们同晨星对话、向寰宇诉说,回望如今的湛蓝行星,它们可能会想过去的人们探险的幻想和对世界的索求,究竟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未来。
如果我能超过你,亲吻你的脸颊银白的胡茬儿摸起来会像白霜而你老派的、海象式的髭须沉甸甸挂满了冰凌。
吱嘎,吱嘎……冰冻的皮鞭和开裂的雪。
我想,这些漂流物无边无际;远至北极不负载任何影子,除了它们自己和我们的。
祖父,请停下!
多年来,我从没感到这么冷。
——伊丽莎白·毕肖普 推开一扇门,发现一片海。
像列车转弯,小兔子警官第一眼看到大都会;像潮水回流,海豚少女第一眼看到人世间,动画电影顺理成章地建造着前所未有的世界。
2015年,昂西电影节,由法国、丹麦合拍的动画电影《漫漫北寻路》,也给观众带来这样的愉悦。
Long Way North,发生在19世纪俄罗斯,女孩萨莎为追寻祖父探险的脚步,踏上寻找北极的征程。
虽然它的故事是相对现实的,但简约的二维线条、色块、阴影,有着高度统一的风格,来源却区分于现实世界。
抽象化的动画片去除了真人电影里的冻疮或鼻涕,提炼情绪层面的符号,既有生活的质感,同时保持了一定距离。
在寒冷的北极圈,温暖的阳光洒下时,冷色调的画面换为暖色调,画面仿佛寄存和散发着温度。
它是一个像绘本的电影,不仅仅因为画风极简而清新,更由于故事中的角色,在用行动发现着、改变着自己。
主角萨莎面临被安排好的婚姻,她要嫁的人不屑于自己的家室和理想。
父母能做的只是接受,远航未归的祖父被人们相传失踪。
未知航线的终点,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也是回忆里萨莎和祖父亲密的时光。
刚开始踏上旅途的萨莎一无所知,什么准备也没有,轻信他人,被骗去钱财,十分可怜。
但好心的码头酒馆女老板,在听了她的故事以后,帮助了她——“我可以给你提供吃住,但你必须要干活,在酒馆里打扫、做饭。
看你的手,我猜你从来没干过这些活儿。
” 于是,萨莎开始打工寄宿,并等待启航。
这是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它讲述北寻的冒险,却花了近一半篇幅,描绘登船前的准备。
养尊处优的萨莎,从一开始起不来床忙不过来上菜,开始体验底层市井日常琐事,最终,她起得比胖老板还早,黎明前微亮的天空,她提着煤油灯,精精神神地开始了新一天。
影片用一组蒙太奇段落,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简短地呈现了这一改变的过程。
从心理层面上去理解,只有这样的萨莎,才具备了出征远航的资格,做好了经历风雨的成长准备。
除了慈眉善目的酒馆胖老板,船长兄弟,少年水手,每一位配角都有着相当鲜明的形象。
尤其弟弟一开始是个骗子,但后来被萨莎所动,又和她和解。
它表现着生活中虽有冷酷的一面,但也会出现温暖的好心人,而好心人的出现,需要你先以一颗好心展示给生活。
海鸥盘旋,厨师的菜很香。
船上部件展示周到,船员生活氛围浓厚。
而此时影片的画面,一直在微微晃动,足以见到创作者对于细节的用心。
白昼,黑夜,驶入冰山区的船遇到了阻碍,北寻的路,成为冰雪中结实的脚步,需要一步步踏出。
“九月十六日,暴风雨持续了三天,我已精疲力竭。
” “十月二十二日,我的旅途画上了句号,我已经没有力气重回达瓦伊号。
这太美了。
我亲爱的小萨莎,我希望你也能看到。
” 究竟为什么要探险?
《漫漫北寻路》说的显然不是科学进步的大义,因此用合理性去质疑此片的逻辑是不合适的。
它首先是个故事,区别于现实的内心成长故事,“这太美了”或许可以成为题注—— 并非征服自然,甚至可能被自然吞噬,但在此前发现了自然的美,这个世界的壮美,不正是渺小的人类个体,从内心接受自己活过的证据吗。
以皮克斯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精于3D,以吉普力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忠于2D,这是世界产业及中国观众相对认同和评价较高的两支。
2016年的大陆院线,既有如前者的《摇滚藏獒》也有似后者的《大鱼海棠》,《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航海王》剧场版都已经或者将登陆银幕,更不用说已经备受欢迎的《疯狂动物城》,动画分明似乎已经积累迎来了观众。
而还存在《漫漫北寻路》这样比较独特和独立的作品,像大IP之外小巧而精致的存在,像畅销书排行榜架子旁边的角落不起眼绘本。
它最接近的,可能是今年另一部好评作品,也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选手《海洋之歌》。
比起3D和2D,它们则以风格化的材质取胜。
贴画一般,剪纸一般,继承的是传统美术的遗留,并在影视艺术中融合、应用和创新。
中国也曾有水墨动画,但好汉不提当年勇。
和《海洋之歌》同台的日本作品《辉夜姬物语》就在去年,又一次将那种情绪渲染升华到了相当的高度。
合理地讲,电影史会记住它们比《超能陆战队》重要。
19世纪末,一位俄罗斯姑娘为了寻找失踪的探险家祖父而踏上极地的冒险旅程。
养尊处优的小公主沦落为被呼来喝去的跑堂和水手,又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画面由没有勾边的色块构成,寥寥数笔即描绘出性格各异的人物,通过明度和色调的改变表现出雾气蒙蒙和阳光普照等等各种天气和光线,背景刻画细腻真实,带肌理的笔触又增添了些许手绘的亲切感。
这类画风,镜头如果给到人物的大面积特写就会显得比较简陋,只见平涂的大色块,容易露怯,而带场景的中远景整体画面感极佳,随便截图都能做绘本插画。
在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地中,采用原研哉设计的无印良品式地平线极简构图,非常壮观。
配色舒服养眼,眼睛好像一直在吃冰激凌。
而情节设置又让你在彻骨的寒冷中感到阵阵暖意。
配乐悠扬轻快,非常舒服享受的一部片子,只有80分钟,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美中不足是法国人拍的俄罗斯故事,片中的俄罗斯人也都讲法语,这点和始终垂在女孩前额的那一缕发丝一样令人感到别扭。
故事简单节奏紧凑。征途是星辰大海,浪漫至死。
色感非常好,色块搭建的世界和线条不同的滋味
突破艰难险阻,来侧面叙述成长的寓言。祖孙之情和前行勇气,搭载细腻画风
是不是因为疫情太郁闷了?怎么觉得这个高分动画不咋地呢,起码也就是一般,居然爷爷是为了寻找北极点而死?!!太不值得了吧。音乐画面稍微有点《凯尔经的秘密》的样子
毫无求生训练的贵族干金带着一群人抬着大病床在北极深处冒险,这是在拍科幻啊还是在拍玄幻啊?全程真善美也是醉了
一个全员说法语讲着俄罗斯故事的影片,少女冒险很励志,画面质感舒适。想看探险记录,推荐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的探险故事让人惊叹!
#FIFF#故事本身就毫无可信度,养尊处优的富家千金带着一群船员穿越北极,全程真善美,只想翻个白眼。80分钟的动画想讲的主题太多,导致所有的主题都没有讲好,况且这些主题(如信念)也太老套了。主题曲不错。
前面成长线好喜欢为什么要有捕杀北极熊的情节虽然是为了生存但是踩我雷点了瞬间心梗窒息前面铺垫的感动都飘了
一般
平常,这是我的,这也是我的,所有的所有都是我的
成长的故事吧,千篇一律
画风喜欢!干干净净的感觉。爱情线讲富家女爱上船小弟,亲情线讲富家女找回家族荣誉,船长副船长重归于好。敬佩爷爷誓死也要插小黄旗在北极的精神!配乐赞!
北极冰山碰碰乐,冒险精神代代传。
爱与思念让你动容,因为它美得如此纯粹
含義比邏輯更大份量。絕美的畫面之外,失落的是什麼,尋找的是什麼,最終超出了家庭範疇,打開了世界天空。其實很歐洲。北極點是一個夢,但或許過去了。
影片的手绘和配色美学在如今好莱坞和日本动画电影中已不多见,除此之外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什么影响的故事。
每一口吸進肺部的冽氣都是勇氣的證明。女性切面遠比當代迪士尼作品(包括真人)更為豐滿且不避弱嫌。
雷米的疯影工作室从其成立以来已经创作了一百多部以不同形式呈现,风格严谨的动画作品。他们常自我标签为诗意写实主义,美术上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其一贯的特点。这部《漫漫北寻路》同样完美的表现了这种特质,同时又给观影者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风格
真好
色彩搭配蜡笔,有春冬的味道,这才是真正动画片存在的价值,独立的画风突变以及情感流露,感动世间万物!人类高质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