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所以青少年犯罪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也需要严厉教导。
有些孩子们因为年纪轻易逃脱了法律的处罚,于是长大后开始变本加厉,有些孩子们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诲或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为了生存不得已犯罪。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社会、国家都负有巨大的责任。
“对于加害人和被害人,我们每个人都没资格评论,因为我们都是加害人。
”虽然对少年犯厌恶至极,审判长依旧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呕心沥血的教导这些犯下重大罪行的未成年人。
或许他们会改变,或许永远也不会,但本着对被害人和少年犯负责的态度,每一场审判的刑罚都应该合理正确,要告诉他们法律不是闹着玩,也要尽全力保护被害人家庭。
审判长一直走不出儿子的那场事故,那是她的心结,所以五年过去,孩子的物品始终被尘封在箱子里。
但当她亲手完成了那场审判过后,她又重新打开了箱子,既是与儿子的告别,也是与过去自己的告别,她亲吻了孩子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玩具和每一件衣物,也是亲吻原谅了过去的自己。
最后终于说出了那声“再见”。
“因为你们不会改过自新”《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虞犯少年家庭暴力案》《青少年恢复中心委托案》《集体舞弊泄题案》《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延和集体性侵案》“《少年法》的重点是教化”“法律就是这样,保护不了所有人,即使是被害人”故事其实代表了四个立场,女主代表受害者;男主代表少年(犯);前男部长代表国会,代表理想法,后女部长代表现实法;而我们代表着缺席的旁听席,代表着《少年法》修法的潜在支持者,代表着义愤填膺而很快遗忘被媒体引导的民意舆情。
本来我并不十分看好这部剧,仅从预告看我没想到会是这样的讲述角度。
整个故事非典型与网飞合作的韩剧,它不爽,讲述节奏较慢但很坚定。
主角一强一弱的配置和集中在法庭和问询的场景让我觉得法官也是一个寻常职业,也是普通人,去神圣化是成功的。
既然职业被去神圣化了,同时还设置了每位法官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立场,使得本就存在问题的少年法庭的弊端更大程度暴露出来了。
每个法官都曾是少年,都孕育过少年。
女主的孩子被少年犯杀死了,但是少年法庭释放了当时年仅11的少年犯,所以会坚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说出“法律就是这样,即使是受害者也无法都保护到”男主自己就曾站在少年法庭上,他因为难以忍受家庭暴力弑父未遂,所以他会站在少年(犯)的角度,多半都会找出他她们背后存在的家庭问题,想阻止他她们再次站在法庭上。
前男部长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在职期间一直建议修改《少年法》,适逢机会准备进入国会,大展宏图,真正变革司法。
他强调的是社会在这场教化中的失位。
但不幸的是,他的孩子触犯了法律,他倡导的教化,对自己的孩子确忽视了,出于愧疚他违背了他的职业。
但是最后所幸没有错太多。
后来的女部长让我想到《某一天》中的警长,居高位甚久,久到傲气和官僚作风太甚,自恃正义和司法公正,追求效率且绝不多惹事。
女部长和女主的理念不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庭应不应该去纠正案件中的疑点,”一个职权相关的问题,剧中的理想状态是追求法律正义,因为男女主恰好都有切身体验,切肤之痛,所以能感同身受,无惧同侪关系。
其实后来的女部长为什么对女主敌意很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女主内部举报前上司,女部长相当于是来“整她”的,所以后来女主的工作处处受阻,很难开展。
就很现实,最初追求正义的少年们可能或被权利吞噬或被现实打败,能坚持正义的大概得是重生之人,带着恨意或带着善意。
弹幕上形容男主是活佛,确实,是一个极善良极有同理心的人,相比女主对少年犯的恨意,他确实是对少年犯极为理解。
但是我们的故事到故事的后半程,特别是最后一案的少年犯重返法庭和最后一幕,都站在女主的立场,“他们不知悔改”,所以要修法。
那么少年犯们能否教化呢?
第三案给了我们答案,不能。
直到她们切身体会到代价时才能。
这一案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由社会组织代为教化。
这一案也代表了导演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否决了前部长的绝对理想化,很多少年犯不可教化。
既然不可教化,那么就是要让法律来告诉他们代价,让他们惧怕法律才行。
这就是女主在做的事,所以她坚持“十号裁定”,用最高刑责对待这些少年犯,要让他们知道代价,知道生命的重量,不重责布不能告慰受害者。
这六件案子看来都非常严重,但是几乎都有迹可循,广泛存在于每个国家。
少年犯不外乎两个类型,家庭不管教的和家庭包庇的,或蔑视法律,或无视生命,不用法律纠正,长大后是更加恐怖的事情。
想起去年韩国的两个社会实验类剧集,特别是《窥探》,探讨了血缘和犯罪的关系(当然最后走向很奇怪…),我想是有关系的,孩子是家庭行为,社会行为的模仿者,他们的成长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社会的问题。
最后,我觉得有这样的趋势,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进行,所有国家的剧集都会优先选择女性作为主角,强化女性的作用,(当然我们的现实实非如此……)所以我们的观众能不能多关注关注剧情本身…还有就是最后一案,受害者抛出的质问“为什么要谴责受害者”“为什么性受害者要被退学”,要被舆论再剥光一次。
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值得一看,很多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和一些初高中消失了的人的去向,可能都会有解答。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攻击女主偏执。
1.背景是韩国大学录取结果跟每次考试成绩都挂钩,剧里泄漏一次考试答案就相当于在中国泄漏了高考半面题,是可以放过的事情么?
2.女主确实有点动摇想不往上追究了,结果部长判了很不公正的判决,作弊的人反倒获利,没作弊的穷人家的孩子要准备补考还要准备各种大学考试面试,这才让男女主决定继续下去。
3.男女主后来不也继承了部长的愿望,去写书,去推动修改少年法了,部长想做的,他们继续去做了。
关于姜部长的结局对于部长我真的是很可惜但是发现很多人都在怪女主为什么要揭发,为什么不能当不知道,他们列举着部长可能会达成的功绩去指责,为什么要毁了这样好的人。
作为上帝视角的旁观者,我们清楚的知道这是假的,这是一部剧,事件的代价也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虽然牺牲了一个学校高三学子的未来,但是这可能会拯救无数个少年犯和家庭。
我们只是会无所谓的权衡利弊。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一辆火车是要撞上铁轨上的五个人还是要撞上岔路上另一个无错的无辜人。
那五个人错了,但是因为是五条人命所以就选择牺牲无辜的人,没有这个道理。
部长这件事上同理。
为了某一个目标,需要牺牲,你可以牺牲你自己,但你不能去牺牲别人,除非是人家主动的。
而且,部长真的能成功改写少年法吗?
或许在他儿子掺和进笛卡尔这件事之前是可能的,或许他在不知情接下案子之前是可能的,再或许他将事情告诉那个国会的人之前是可能的。
但这三件事都发生了,所有路都堵死了,就算没有女主,也没有希望了,姜部长被邀请成为候选人,就是因为他法官公正的形象以及对国民的影响力。
这是利益相关的利用关系,这个党派在利用他的人气吸引选票。
本身就是各取所需,一个提供进入国会的参政机会,一个提供影响力。
可以预见的是儿子参与笛卡尔的这件事会在未来成为拿捏他的杀手锏,将来会有多少的身不由己,还能不能守住原则都未可知。
身为局外人,我们会只考虑利弊,反正牺牲掉的不是自己。
想想前几年的“知网是什么”“往届改应届”,代入下自己,你是什么角色,还会喊着利益最大化,没有牺牲就没有进步吗不会了吧其实部长后来也挺好的,他做了律师,我相信他还会坚持以前的原则,在这个职位上继续努力。
◆ P10:关于少年法庭法官的使命感女主沈恩锡的独子,五年前被两个11岁的孩子高空投掷砖块致死,当时的审判法官如今是她的顶头上司,而那两个11岁的孩子再次与女主对峙于少年法庭,这次是更加恶劣乃至泯灭人性的集体性侵作案。
两位法官之间的对话:——那些孩子们是学来的,从你做成的处分中,在当时的法庭上。
“啊,法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这就是他们学到的。
——他们当时都是初犯,而且年仅11岁,他们说那是失误,也已经道歉反省过了,你以为换成其他法官,就会作成不同判决吗?
我作成的处分没有任何问题!
——我想也是,因为你总是认为你本人的判断永远是对的。
只有短短三分钟的时间,他们杀了人,从出庭受审到接受处分的时间,却只有三分钟。
你认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原来法律无法保护每个被害人,原来如此,法律真是简单,只需要短短的三分钟,就能结束一场审判。
” 五年前,当他们第一次站上法庭时,你应该告诉他们,因为他们嬉闹投掷的砖块,造成一个家庭不幸支离破碎,那家人的生活…被他们彻底摧毁了。
部长,你应该确实告诉他们的,无论是家庭或学校,都没有人训斥他们,让他们明白事态严重,那么法院至少该导正他们,训斥他们,好好地教导他们,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你说少年案件必须速战速决吗?
所以他们才会变成那副德性!
为什么审判要讲求速度呢?
那些更不上速度,掉队的孩子们怎么办?
那些被害人们怎么办?
到底谁要对他们负责?
这根本不叫做事有效率,而是不负责任吧。
为什么…部长 你没有使命感呢?
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有必要写篇影评记录下。
人之初,性本恶。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八年前永新打人的事情。
从那以后,不但类似的事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甚至和它们一样,一边霸凌一边录像...
前两天看到一个痛心的新闻,一个十一岁的男孩撞死三岁男童,工作人员提醒拔钥匙却只字不提教育孩子不要偷盗。
或许它们知道,教育也没用,毕竟它们未成年...
记得前段时间有个老师跟我讨论教育,她说教师只是个职业,课后辅导什么的都是占用了她们的时间。
我说就你这种人能教育出什么学生来,她说不行领回家自己教育。
可见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每个教师都这种态度,我们孩子的未来在哪?
当然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本片的宗旨和我们与恶一样,讨论的不是他们如何犯罪,而是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有好几个情节看的我泪流满面,他们为什么走上这条路,他们只是想获得关注。
为什么作为受害者,我还要受到身边人二次伤害,明明我才是受害的一方。
本片最后一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如果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它们长大了只会变本加厉,而很少成为正常人。
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孩子还小,你跟他计较什么”,“你是大人,他是孩子”,“他还是个孩子啊”...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些话,每一个熊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熊父母。
如果不好好教育,最终等待的是法律的严惩!
谁都想不到,《鱿鱼游戏》能有这么火。
不仅创网飞新纪录,还横扫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果真印证了那一句:“网飞得爱死韩国了吧,这么多阴暗题材随便拍。
”
尺度没有最大,只有越来越大。
就在最近,网飞又推出一部新剧。
冲击今年最佳,绝对有戏——少年法庭
豆瓣9.0,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直击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
在韩国,未满14岁的“触法少年”,无法被起诉,免受刑事处罚。
最重的十号处分,也只是判处在少年院待两年,就会被释放,有的甚至不会留下前科记录。
为此,超过20万人以上的韩国网民在青瓦台网站上请愿,希望废止《少年法》。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名少年法庭的法官。
沈恩锡(金惠秀 饰),江湖人称“十恩锡”。
由她担任审判的少年犯罪案件,大都处予最重的“十号刑罚”。
孩子们之间都有传闻,只要碰上“十恩锡”,就注定要倒霉。
新官上任三把火,沈恩锡在延和负责的第一个案件,就引起全社会轰动——延和小学杀人案。
(改编自仁川女童分尸案)年仅8岁的男童,被一根手机数据线勒死,惨遭分尸后四处遗弃,死无全尸。
案件发生在白天,甚至案发现场所在的社区大楼,附近就是派出所和小学。
最震惊世人的,是这起残忍血腥杀人案的凶手,竟然是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
沾满鲜血的少年,手持一把登山斧,案发后8个小时便跑到警察局自首了。
自首的理由很简单:未满14岁,杀了人都不用坐牢。
用少年的话说——“太爽了。
”
对于杀人,他不仅毫无悔过之意,甚至说着说着,开始仰天大笑。
扭曲又极致的变态。
少年所提交的报告上,写着“患有严重思觉失调症,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用量”一行字。
也就是说,一旦情绪被点燃,他的所有行为都将难以控制,甚至产生幻觉。
但在这里,沈恩锡发现了最关键的漏洞——思觉失调症虽然有很多症状,但是却有共通性:这个病永远无法治愈,而病患们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假设思觉失调症病患们杀人的话,根本来不及整理现场,就会当场被捕。
因为清理现场需要保持高度专注,这提高注意力本身就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但少年不仅清理了现场,甚至预谋诱拐杀人并肢解弃尸,还反复强调,自己的犯罪动机就是思觉失调症。
通常犯人隐藏犯罪动机,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况对自己很不利,但少年知道自己不会被判刑,反而是有利的局面;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真凶另有其人。
果不其然,在对少年的通话记录以及现场监控的调查中,发现了另一位少女的身影——她和少年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帽衫,二人的行迹也完全一致。
确定了存在的第三人之后,关键就看庭审了。
少女主张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杀人行动可能属于过失;而少年则表示自己全程没有参与作案,二人都属于偶发性犯罪。
这一切果真如此吗?
沈恩锡让他们再次陈述犯罪经过,试图从他们无法对应的口径中,挑拨离间。
果不其然,两人直接吵了起来。
所有的杀人经过,在他们的争执中,一字不漏地说了出来。
如此血腥至极的手法残害了一条人命,竟成为了他们嘴里轻描淡写的污言秽语。
丧尽天良,人性泯灭,蔑视法律,不知悔改。
这便是目前绝大多数少年犯罪的现状。
太多的少年犯,即便是被判处了最重的处分或刑罚,也依旧心存侥幸。
法律对于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成为了他们逃脱法律制裁的工具。
以未成年人的身份收获了“特权”之后,有的少年犯甚至一错再错,一犯再犯。
顶着“未成年人”的名号,奸杀淫掠,为非作歹。
这到底是谁的错?
首先要承担起责任的,是少年犯的父母。
少年犯罪并不是单纯的犯错,而是环境使然。
逃家、行窃、非法交易……大部分不当行为的出现,都源自于家庭。
在沈恩锡反复查阅、勾画出的案情调查里,离异、单亲、家暴、弃养……成为了高频词。
少年犯们之所以会选择犯罪,多数情况下不过只是想引起注意,想传达自己的痛苦,亦或是希望别人不要忽视自己。
延和小学杀人案中的17岁少女,父母长期在国外工作。
就连自己杀人犯法要开庭了,父母都无人出席。
对她而言,父母的存在早已模糊又刺耳。
以至于她在听到男童说“要打电话给妈妈”时,产生了要将别人幸福彻底毁灭的恶念。
反观另一位少年犯的母亲,用少年的话来讲,她工作很忙,联络不到。
平日里对于孩子疏于关照,丝毫不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及成长的母亲,却在最后宣判的那一刻,对于结果鬼哭狼嚎,大喊不公。
但她又可曾想过,如果不是她的疏于管教,对于自己孩子的放任不理,哪会造成这样的人间惨剧呢?
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是不会改变的。
少年们是无法独自长大的,虽然法庭处分的是少年,但处分的重担,监护人们也必须共同承担。
与此同时,也有无数的少年犯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犯罪,却依然袒护包庇。
请律师做无罪辩护,想尽办法钻法律空子,甚至将错误推卸到其他人的身上……这个时候,最能够警告和惩罚少年犯的,终究还是法律本身。
伪造证件租车,最终酿成严重车祸并肇事逃逸的少年们,在法庭上口口声声地高喊着无罪。
由于他们不是驾驶人,没有明确的证据能够指明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在法庭上,他们混淆视听,推卸责任,只想着怎么逃脱罪罚。
实际上,这起在少年们口中与自己无关的案件,已经造成了一名无辜家长的死亡。
结果因为主审法官秉承的“速战速决”原则,最终宣判了无罪,终止了进一步调查。
少年们对于审判欢呼、喜悦,甚至产生了蔑视。
但这一切,却都践踏在了他人无谓的牺牲之上。
倘若法庭能够再深入一点,不是“速战速决”,而是落到实处让少年犯们产生敬畏呢?
一名16岁的少女,通过交友网站认识了几名同龄男孩,在男孩的邀请下出来见面。
不料,却被强行灌酒,被拖到了工地轮奸。
然而却因为工地没有监控,被害人的体内只检测到其中两人的DNA,仍有两名嫌疑人逃脱罪罚。
被害人几经痛苦地回忆,加上警方调动了停留在事发路段的出租车监控,将嫌疑锁定在了两位少年身上。
经过沈恩锡的调查,发现了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不是单纯的性侵案件,还涉及到未成年人性交易……
他们通过录下女孩们的性爱视频,威胁逼迫她们配合援交诈骗或去应召站,还将性爱视频贩卖获取暴利。
这个犯罪团伙的头目,便是企图逃罪的两名少年。
而早在五年前,当时只有11岁的他们,就已经杀人了。
二人在高楼抛砖,一名无辜的男童直接被砸中头颅,当场死亡。
出于少年保护事件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从出庭受审到接受处分,仅仅用了三分钟。
这三分钟的时间,他们不仅没认识到错误,还第一次尝到了“未成年人犯罪不用负责任”的甜头。
走出法庭的两个男孩,跟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大摇大摆地笑着走了……这轻蔑的一笑,挑衅的不仅是受尽断肠之痛的男童父母,还有法律。
在此之后,他们的档案上留下了多达六次的保护处分前科,但在站上法庭面对审判时,却就像11岁第一次上法庭那样,伪装无辜,妄想着逃脱罪责。
《少年法》最初的立法意旨,是为了改善反社会少年的周边环境,以及矫正其品行,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目的在“教育”,而非“惩戒”。
但如果就连法律都不能教导他们如何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话,那么法律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审判结束后,因为教育力度不够,他们瞧不起法律,觉得法律简单、可笑,出现了更多的受害人,到时又由谁来承担这份责任?
为了“速战速决”,为了秉承“未成年人保护”,到头来,法律就连受害人都无法保护。
少年法庭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这些少年犯们,法律有多么可怕,伤害了别人就必须付出同等惨痛的代价。
既然学校和家长做不到,那么法院就应该做到严惩不贷,让他们意识到犯罪的严重性,以杜绝更多犯罪的产生。
冷血、无情、工作狂的沈恩锡,她咬着牙说出的每一句话,令人振聋发聩。
这些出现在《少年法庭》里的血腥案件,实际上也正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12岁少年弑母,10岁女孩高楼摔婴,广西13岁少女肢解同窗好友,13岁男孩性侵杀害10岁女童……一味废除《少年法》,加大量刑标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吗?
明明处分的对象是少年犯,但往往背负上十字架的,却是本来毫无干系的受害者。
家庭、学校、司法机关、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句话说,“教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落的力量。
”如果整个村落都满不在乎,就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人生。
不管是少年犯、家长,还是法律,都应背负起这份十字架的重量。
坚持原创的978篇需要看见,需要愤怒,但不止情绪层面,让它只是话题;更需要社会大众,有方向,有判断,有解决思路的发声和努力。
所有图片源自微博@三联生活周刊,侵删最近的社会新闻,真的是能让人感受到,人生艰难,及时行乐也不容易。
尤其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校园霸凌。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还计划今年和法律行业的朋友请教关于立法以及情理法的边界尺度的专业观点。
虽然多少从很多优质的法律剧以及书籍中,我能理解,重刑本身未必能杜绝罪恶。
一部非常推荐的剧,把我们想说的话,复杂的疑惑,包括应该引发的重视,反思和改善,都提到了。
已经是2年前的剧,我毫不犹豫给了五星。
不止因为题材,作为电视剧的完成度,也无可厚非。
当时没有写长评,只标记了短评和推荐。
一口气刷完的时候,我觉得后劲太足,内伤严重;另外台词也足够精彩和丰富,我不需要重复,我没什么能高于这部剧的观点可以输出给大家。
现在觉得,可能还有很多关心少年犯罪的人,也可以透过这部剧,有很多感悟。
需要看见,需要愤怒,但不止情绪层面,让它只是话题;更需要社会大众,有方向,有判断,有解决思路的发声和努力。
这可能就是这部剧拍摄的最大意义。
PS:看到了可能有改进的新闻,但愿是真的。
《少年法庭》聚焦的全是少年犯罪的庭审案件,来回反转,看点充分。
人性黑白交织,巧妙还原了那么多直击人心痛点的社会事件。
金惠秀一脸冷漠无情,丝毫不为各种情形所动,不管是可怜还是可恨的当事人,她贯彻着一种理念:再年轻,再无知,他们也是犯下罪行的人。
看着那些稚嫩的脸庞,毫无犹豫,残忍地对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犯下的重罪,只有胆颤心寒。
心智不全但毫无罪恶感和是非观的少年犯,有令人惋惜的家庭和体制无力悲剧,更有滥用条款的逍遥法外的残忍小恶魔。
逃家少年,留守少年的堕落,教化中心的艰难,整个系统可能存在的腐败,从性犯罪到N号房的写照,会让愤怒的社会大众,了解更多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多年难以彻底解决的困境。
先天人格障碍,后天恶的习得,这部剧的剧情一直在展示这绝对不是某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某个个体的罪恶;就是因为不是单一因素,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体系,所以根治才困难。
“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法律有多么可怕,必须教育他们,要是伤害别人,就继续付出多惨痛的代价。
”我也赞同剧里对法案修订的想法,区别成年人的处罚措施要保留,但只是为了那些被外界逼迫,没有选择,还有希望的孩子。
绝不是为了比成年人还肆无忌惮的残忍恶魔。
同时降低触fa年龄,甚至取消,别让那些小恶魔轻易用年龄来逃避该有的责罚。
如何判定,更应该加入考虑情理。
受害者,永远比加害者更应该被重视。
受害者人生的悲剧不该变为彻底牺牲,变成让加害者成长的代价,凭什么他们的迷途知返,要靠别人家孩子无辜的生命作为代价?
“对被害人而言,伤害是不会结束的,无论过了十年、二十年,被害人一辈子都得与伤痛共处。
”电影《素媛》过去那么多年,现实依然骨感。
除了站在专业行业角度的第三方观点,还有身为当事人的揪心探讨,灵魂深处的质问:为自己信念奋斗22年的法官,甚至包括每一位家长,除了要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受害者,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成为加害者/犯罪者?
每一位监护人都承担起这个责任,或者说有这个觉悟,意识,甚至是法定义务,结果真的会很不一样。
我分享过的相关书籍和影视剧合集:《人间课堂》“三无”网飞神剧直击边缘少年多面人生乡村体弱憨憨生存记:校园霸凌也能用喜剧上高度丁海寅《D.P:狗之日》:扎心现实中的生存之道男孩子知道每一朵花的名字,并不恶心《弱小英雄》从《少年的你》到《草房子》,关于少年成长中的“自信与他信”4个3年计划,8个步骤,颠覆儿童性教育的刻板印象,撑起保护伞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尽量不剧透。
关注细节如拼图。
*这剧如果跟秘森对照看,快乐加倍——也就是尤其适合喜欢秘森的人。
我个人的打分是低于秘森,高于《恶魔法官》,因为只有十集,浓缩精华,所以也略高于《至上之法》。
*我不研究韩国法律,但能算得上两季《秘密森林》十级选手,所以也不算一无所知。
以及英美律政剧看了不少,算是逃离法学的一点爱好。
不过讲东亚少年犯的,这部剧应该算优质的。
目前印象深的是:人设鲜明而且反差。
资深高冷前辈带热血青年,是,但前辈是女的。
后辈是个心软的碎嘴子。
还不是简单的性别互换,沈姐真正有姐姐范,担当,大气,有胆有识,心软手腕硬。
(道是无情却有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42830)社会议题。
比如少年犯是各种意义上的悲剧,受害者,施暴者,都是。
谁来审判缺席的监护人?
谁来实际担起改造少年犯的重担?
法官和法律能教会小孩子什么?
双主角,沈姐和小车都有秘密。
小车的背景在三四集揭秘,沈姐的要到后半段。
群像,没有特别出戏的。
部长也有层次,哦不止一个部长,不止男性部长。
参差感好评。
跳着看了一下,没烂尾。
(就是从第三四五集开始就很好哭。
)其他先更在讨论组。
暴力就是暴力,跟父女母子无关,第四五集随感“法官至少要揭示真相啊”,第二三集随感“这年头法官也要出来抓人么”第一集随感
她出场不凡,穿得不像法官,神色凛然,界限森严,敢怒敢言,有勇有谋,能屈能伸——仅仅是作为资深从业者(右陪审,以右为尊)这一点,就秒杀大多数律政剧里“女新人”“女下属”或反派女boss的设定了。
更关键的是,她还清醒冷静,法律的功能在她这里发挥到极致,缜密的解释,灵活而坚定的适用。
左陪审小车法官的温情、冲动、天真和偏执,更反衬出她的冷静。
太好了,谁说法律人(女)就得情绪化?
剧里的法官(包括部长级的)和律师,都擅长不动声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当然知道这也属于另一种刻意,但刻意将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这样打破,也是个可能。
(看了一半。
一些截图和论据待补)但她的冷静更像是封印岩浆的岩层,山一般厚厚压下来,仍能从中奔涌出同情和愤怒。
我看了五集,跳着看了结局。
谁能想象得到,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在准备给苦主(死者家属)赠礼(不违规,一顿饭)的回礼呢。
她压抑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这在剧终实现了。
实现了,她还接着做法官。
而让我想到这句看上去有些俗套但个人觉得非常贴切的诗句的,是她冷静解释和“操纵”法律,但每次,她都完全不掩盖自己对少年犯的立场:极度厌恶。
而带着创伤和厌恶,她不悔自己每一份“判决”。
于无情和有情之间,有她这样的法官。
题材领先一步?记得有个《少年犯》吧…完结更新:第四季节奏慢了下来,第五集开始缓慢回升,到最后拉满,引出要出第二季的节奏。(青少年)法官能为了案件的真实性亲自展开调查,并且认真彻底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最后一案,作为相关案件当事人没有回避,并且从短时间内就影响了大法官对审判态度,多少有点硬拉进阳光的意味了。
好看个p,美式英雄主义是吧,玩噱头转移话题是吧,面瘫圣母b女主快滚出我视线!
《他还是个孩子啊》
刻意的痕迹过于明显,两集弃
还可以,故事讲得太正了,人物的背景设计得很扣题,但都没好好展开
能拍这样的题材也是一种进步。但少年犯下重罪,不能只怪母亲。那个缺位的父亲,同样有罪。
题材大胆、现实立意深刻,抓住社会痛点,剧本扎实。韩国国民虽然素质有待提高,但在影视创方面的确落下我们一大截,甚至是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的层次。在国产剧还在弄《你好检察官》《公诉精英》这种主角还没定就屡次热搜营销的垃圾,别人一门心思搞内容。
话题有余,剧情不足,从第一个案件来看,存在很多漏洞。女主角故作严肃深沉,故作高冷。很反感因为话题好就打高分,剧情才是王道,好的话题,没有展开出来,一样白搭。
虽然女主屡屡把法院办成检察院(公诉方搜集一年的证据可能都没女主一个晚上单打独斗搜集的多),但就冲这个题材,没有爽文的不是。
可惜了题材了,本来可以比现在好得多得多。
毫无亮点的一部剧。豆瓣无脑吹韩剧的风气什么时候能改改了!但凡韩国拍一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剧,就拼命吹,哪怕是美日几十年前吃剩下已经馊臭了的残羹剩菜。还真是眼界决定品味。既然都在吹韩国敢拍,最后就补充一句:虽然《相棒》越来越难看了,但在探讨犯罪背后的社会问题这方面,韩国敢拍的不敢拍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这部剧全囊括了
看到后面就像是,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去当了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正常合理且放心吗?原本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警示大众就可以了,掺杂了过多的感情大可不必。
“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的力量”。改编了韩国近年发生的真实案件戏剧化展现,女主演技在线,隔壁出品的作品是真能拍能播能推动立法变革。
法官这人设可以,很酷(看完两集)看完5集弃,不想关注烂人烂事。网飞真喜欢拍悲剧,说得好听叫关注弱势群体,说得难听就是吃人血馒头。
每个少年犯背后都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不能为了读圣经而偷蜡烛。“每个人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犯错之后的处理方式,这将会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这句让我想起了狗屎前任,他就是犯了错后从未做过反思也从未付出过代价的人,所以他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烂撒谎成性的人渣。
我们可以继续说他们各种敢拍,拍了又不改,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又双叒叕一次站在了选材的制高点,又双叒叕一次将我们感同身受但无法放大的问题摆在了太阳下。什么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二律背反我不想多说,什么电车难题落水难题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解决我也不想多想我只想生活在一个“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拐卖妇女儿童就该重判的天经地义中。
看来还有第二季
不好看
感觉韩国拍这种片子就跟奶头乐一样,拍了几十年了还是老话题。现实情况反而是越拍越倒退,虐童,卖淫,暴力之类的,大概率电影就是财阀掏钱拍的,一边赚着奶头乐的钱,一边用赚到的钱继续瞎搞。瞎搞的时候给从业人员继续提供素材,完成一整套产业循环。财阀:你拍你的,我改算我输。我终于知道为啥中国为啥再难拍出《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好片子了,上映完国家就开始改法了,这个题材就没法拍了。中国:拍了?好,我们改!我们就是实战派!
先说现今韩国影剧真的在亚洲第一,剧情及演员演技条件都是. 尤其是网飞韩国. 这部剧情探讨太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