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夜幕下的哈尔滨》有一段时间了,感受颇多颇深,一直想为此好好写点东西。
实话说我并不怎么喜欢看国内的电视连续剧,一来平时在学校看电视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
二来难得闲暇在家里,打开电视全是《大清秘史》、《金枝欲孽》、《重案六组》、《女囚》什么的。
感觉要么天天都沉浸在后宫无边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中,要么咱们国家除了破案就是改造犯人。
中间穿插各种年龄段的家庭剧,着实让人无语。
直到看到前一段播出的《闯关东》和最近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我才又对单调繁冗的电视剧重拾信心。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震撼和振奋人心的影视作品了。
其实这只是部以军事政治为题材的电视剧。
在网上也看了很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
我承认,仔细推敲确实存在些不如意的地方。
但从宏观角度来说,我认为褒的分量远远超于贬。
首先从内容来说真实深刻。
如今的人们尤其是我们80后和90后说起抗日话题相当多的人不是觉得老土就是假正经。
与沉重严肃的历史相比,他们更愿意去看浪漫诙谐的青春偶像剧。
当然我并非说后者不好,只是不知他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这种历史剧对于我们乃至国家的意义有多大。
可能有的人觉得我扯得有点远和大了,其实我最初看时也没什么太多想法。
偶然看了新片简介,而且是赵宝刚导演,所以才有意无意关注了一下。
如同无心插柳,轻轻迈出一步,就此深陷,万劫不复。
只是描述1934年的哈尔滨在日寇和伪满的黑暗统治下共产党、爱国志士和老百姓们奋勇抵抗的故事。
这段黑色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学过,可即使都是知道的内容,在观看时仍偶尔禁不住潸然泪下。
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发自内心的心痛和感动。
索菲亚广场上穿梭于日军刺刀丛中的学生们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决绝;金剑秋等爱国志士因叛徒刘勃的出卖在夕阳下被日军枪决逐一倒下的剪影;卢家小姐秋影与日本友人一郎因国仇而不能在一起,幻想身着结婚礼服双双躺在索菲亚教堂前,满身覆着血红的玫瑰花瓣。。。
那一幕幕凄惨绝美的画面就那样轻易直抵内心 最深处,让鼻子酸到麻木,心痛到彻骨。
虽然只是部电视剧、虽然这些都学过、虽然一切都已过去,但那些激荡的气魄与情结在一刹那为之唤醒,强烈到不可思议、不能自已。
不因别的,只因是中国人,只因骨子里的血液和胸腔里的气息。
可能因为现在的生活太过安逸,也可能因为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物质包围,我深感体内叫做信仰的东西正一点点微弱,微弱到就快寻觅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现状的麻木、冷漠与不屑。
不想不觉得,仔细想想,多么可怕和可悲。
那些血气方刚与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热情动力都跑到哪里去了?!
是否因为处于太平盛世,我们就可以毅然抛弃这些,而主动对安全的花花世界投怀送抱?
还是说那些耀眼的美德和品质必须只能存在于乱世之间?
是我们好好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非常喜欢演员们出色的演技,尤其是眼神,各种来自心灵的信息,在这两扇小小的窗里百转千回、此起彼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关东军司令部特务长小原大佐的日方演员三浦研一,他实在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不说其出色精湛的演技,与那些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企图逃避罪责的人相比,他不但敢于承认真相,更毅然站出来出演这部剧,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看到他我不禁想起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惨死在纳粹魔爪中的犹太人墓前那惊世一跪,三浦和他一样,都是敢于直面真相、担当责任的勇者。
我相信如果死难者们地下有知,定会微笑并祝福保佑他们的。
古人云:三尺之上有神明。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只要跟着它的方向走,就算走错也不至于错太远。
周杰饰演的玉旨一郎那蹩脚的中文全是他自己说的,学了两年中文的三浦这么说并不难,可对于他就截然不同了。
扮演警察局副局长的李崇霄演技也很是了得,因为现实逼迫不得不为日本人做事,虽杀了不少好人。
却在最后关头用自己的方式私自放走王一民,导致把自己送上日军的断头台。
他与一民互相举枪对峙那一幕真的很震撼感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是对“中国人不杀中国人”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骨子里对日本的憎恨对命运的不甘和对现实的恐惧妥协撕扯着这可怜的灵魂,他无时无刻不忍受着重重矛盾的折磨与煎熬。
自身的玩世不恭与身为警察局副局长那理所应当的傲慢和无所不在的痞气恰恰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虽然做了那么多坏事,可却让人爱起来容易恨起来难。
特别是对自己大哥也就是警察局局长葛明礼,在这疯狂与危机四伏的世界,只有两人相依为命。
当葛明礼被木帮吊掐钩在医院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时,他守在病床前边啜泣边学着昔日大哥朝他扔烟自己用两指夹住的动作时;当葛明礼对他说:“兄弟,如果小日本让你毒死我你就干,我死了你就替我做警察局局长。
”时,他眼里分明充满无助与依赖,清澈宛如幼童。
三个汉奸冯智、何亦萍、刘勃的表演也非常出色,那种发自内心对酷刑的恐惧和求生的执念那样强烈,对周围一切的怀疑和高度警戒以及不惜一切达到目的的穷凶极恶。。。
这一切都让他们看起来像疯子,眼里燃烧的癫狂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陆毅饰演的共产党特工部部长王一民,目光深邃隐忍,透过他的视线就是整个哈尔滨的血雨腥风、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那么多演员优秀的演技、那么多或感人或愤怒或心酸或震撼的一幕幕不能为你们一一呈现。
是我文学水平不够,更是文字不能表达出来的。
真的是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当我们沉迷在青春偶像剧不停犯花痴时,衷心希望更多花些时间与精力关注一下《夜幕下的哈尔滨》或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
也希望以后可以多谢这样的好作品,不分年龄和阶层,让我们每个中国人看!
最好让它们登上国际舞台,让日本人看!
让世界人看!
让先辈们那汩汩流淌的热血重新在我们体内汹涌吧!
让我们为被物质装点的愈发苍白的现实中涂抹上那摄人心魄的华彩吧!
剧中人物的名字也都颇耐人寻味,我自己想的,写下来吧: 王一民:他只是一个祖国和人民的儿子 卢秋影:深秋的倩影 胜利果实的模糊景象 玉旨一郎:名如其人,好儿郎 关静娴:安静娴熟美好 柳絮飞:如同她的命运,宛如柳絮,随风飘飞 塞上箫:在天堂里你还会写出像《夜茫茫》一样精彩的剧吧?
似箫声,万里延绵 李汉超:汉代表中国,它要崛起超越了 雪梅:雪中寒梅,芬芳隽永 石玉芳:玉虽陨,芳永存 卢守全:不管外界如何,只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坚守对絮飞全部的爱和完整的戏痴梦 卢运启:一个国家另一个命运的开启 罗世诚:对人世间正义与信仰永恒的忠诚 周游:木帮饥餐日寇肉笑谈喝饮汉奸血 刘别玉兰:留?
别?
不知,唯有玉兰静静绽放 夏云天:革命宛若夏日繁盛的植物,也似云和天,气壮山河、震撼磅礴 葛明礼:他其实真的很明理 秦得利:勤得利,更在最后一刻得了人心 刘勃:路走了一半,最终把蓬勃用错了地方 冯智:大愚若智 何亦萍:何处亦是浮萍方向,何时不再随波逐流 玉旨雄一:充其量作为一个鬼雄,去下面实现所谓共存共荣的大一统吧 小原大佐:怨,左 本庄见秀:让我们亲眼所见,日本女人的秀丽端庄、深明大义 剧中音乐和插曲也都非常好听,每个都与剧情紧紧吻合。
特别是下面这首名为《破晓》的主题曲。
破晓夜幕沉沉低垂彷徨无边深邃谁的罪让命运美到心碎眼眸里的光辉温柔却不能给爱上我才流生离死别的泪让彼此享受美到伤痕的珍贵夜色还在呼啸只能让我跌倒黎明在前方燃烧用热血给天空破晓多情却似无情只能许你来生不要在我怀里一睡不醒温暖我孤独的生命
不光从演技,形象,各方面,本剧其实最合朕意的是小原大佐.表情太赞了.警察厅二人组也很讨喜.本庄姑娘,怎么说呢,她第一次出场那集,我没看,问表妹说长得如何,她说,长得不丑. 我后来一看,确实不丑.隋俊波同学出演的关静娴有点味道诶,小噘嘴时很可爱口牙
论帅哥和美女这个片子倒真的不少,论服装,这个片子也还过得去!
就是觉得奇怪,难道符合一点实际情况就那么难?
一堆人围着一两个人主角就是不死,而配角就算小心得不行还是一枪致命啊!
有时候,想想就权当是一个话剧看,也许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还是有着不错的服饰场景,有着俊男靓女的片子,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东东了!
还有最心疼的是哪位pl的俄罗斯姑娘——雪梅,死相就有点太唉·,是好人不长命,还是呵呵!
不过,还是爱上了哈尔滨这个城市,爱上有着浓郁异国风情的哈尔滨
周杰自《少包》开始演的越来越好,玉旨一郎演的很好。
《还珠》里的尔康是最不自然的。
我问妈妈玉旨雄一和小原谁的日本味中国话说的像。
妈妈说小原说的好,玉旨雄一的演员说的哪是日本人说中国话,他带中国地方口音,说的好像是方言。
只看了前面几集,后面实在看不下去了,帅哥出演的特工和日本友人,美女出演的富家女和地下党,都还蛮养眼,坏就坏在剧本太弱智,情节漏洞百出,赶不上美剧的千分之一,拜托编剧不要再低估观众的智商了好不好?
估摸着应该是这样的吧,跟着老人一起看的,都说这个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还是挺不错的,对于大结局,我觉得王一民没死 ,玉旨一郎在公路大桥自杀了王一民和卢秋影在一起了.. 这是详细滴介绍 ... 王一民要秦德利放走所有人,请愿跟秦德利走,李汉超和所有人都不信,王一民吼他们快走。
众人上了卡车,卢秋影低头哭了。
王一民和秦德利枪口互指,王一民将枪口抬向上方开了一枪,秦德利一惊,王一民放下手枪。
秦德利开了一枪,子弹从王一民枪口飞过,王一民看着秦德利笑笑,向外走去。
王一民的身影在秦德利的枪口下跳动,但秦德利直至王一民走远,也没开这一枪。
玉旨公馆客厅,葛明礼与秦德利来见玉旨雄一,玉旨雄一不由分说,从抽屉里拿出手枪,一枪射在秦德利的额头上,葛明礼走出来,靠在墙壁上,身子发抖。
王一民赶到东树林,流泪的卢秋影拥抱着他,玉旨雄一拔出战刀,命令全部出动,捉住共产党。
本庄见秀睡梦中抚摸玉旨一郎,没摸到,她来见玉旨雄一,说玉旨一郎可能没了,玉旨雄一冲出来,喊玉旨一郎,玉旨雄一拿着照片,流泪。
夏云天和王一民、卢秋影汇合。
卢秋影等人坐车远去,王一民独自向夜幕下的哈尔滨城走回来。
本庄见秀来到江边,寻找玉旨一郎。
清晨,玉旨一郎迎风站在松花江大桥上,向朝阳走去。
王一民步伐很坚定,玉旨一郎被火车吞没,一件披风从桥上飘落。
蓝天下的学生祭奠他们,这应该才是该有的结局。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老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不是这个新的版本。
我还是在很小的时候看过(暴露年纪了)。
王刚的解说令年幼的我印象深刻,《胸怀凌云志》(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片头曲)也令人热血沸腾。
前些天在网上找到资源,重温之后却多了一点不同的体会。
《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了在抗战期间发生在哈尔滨,我东北地下党领导民众与日寇斗争的故事。
这无疑是一部很“燃”的电视剧,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抗日神剧。
虽然有点理想化,但大体上并没有脱离史实(更没有脱离地心引力)。
大结局的最后一集中,玉旨一郎被玉旨雄一误杀,但卢家和王一民安全退出。
还算得上是个完美的结局。
真实的历史要残酷得多,否则抗联也不至于退到苏联了。
个人以为宣传和研究必须走两条路线,不能隐瞒太多,以前就吃了这种亏,以致很多青年过于单纯,没有免疫力。
主角王一民是我童年时代的偶像之一,能文能武,智能双全,还长得帅(剧中还有演过“唐僧”的迟重瑞)。
王一民的原型确曾是中共满洲省委的重要领导人,并曾在哈尔滨长期潜伏。
正如《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王一民那样,以家庭教师为职业掩护,领导当地的工运学运工作。
他的真名叫做李维民,中共吉林党的创始人之一,杨靖宇的亲密战友。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鞍山市市长等职。
真实的“王一民”虽然并非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但其经历一样十分传奇。
“王一民”是李维民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化名。
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可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这样,例如当初有些人就是在组织同意下签了自白书才出狱的,丁玲也如此,但这是组织允许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革命也是如此,太崇高了就走向反面了。
省委的另一个领导人刘勃则是一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人,他作为团省委书记,平日喜欢出风头,搞个人英雄主义,但枪一响起来,他立刻吓破了胆,他心里头没有同志,只有自己的生命安全,被捕之后,他对日本人声声求饶,并提供了抗日人员的名单。
夜剧中,刘渤叛变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狗,可我活得很好,如果做人就得死。
这句话倒是道出十多年前那些精日的心声。
这样一个人,平时倒是满口的马列主义,制订政策越左越好,辩论起来连王一民都说不过他。
他还给后人一个启示,就是从极左转到极右是很方便的。
怎么样分辨极左呢?
我觉得他们一开始多半是关门主义。
革命电影里有个熟悉的情节,一个脱离党组织多时的革命者,终于联络到同志时,激动的紧握对方的手,说:终于找到亲人了!
但在现实中和极左派打交道的经历,却没有这么温暖。
他们对待同志,往往倒是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
而且简直是帽子公司,什么托派啊,什么走狗啊,唯我独革,其实除了恐吓与辱骂,没听出什么革命道理来。
所以,我对这种人是敬而远之。
我在论坛上见识过他们的几次论战,觉得很没有意思,特别是后来,过于意气用事。
争论这些理论问题有多大用处呢?
而且到后来,已经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谁赢谁输。
在辩论之时,把学术上的一些不同意见,上升为尊严的问题。
是因为心中的那个“我”看得太重,过于执着。
知识分子最容易犯这个毛病。
这就是一个为人民还是为我的问题。
忧国忧民的言行,是不是也包含了自我欣赏与自我表现的欲望?
是不是有点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高明,希望别人崇拜自己?
是希望自己成为第二个领袖吗?
顺便说一句,原著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前传,讲述的是柳絮影母亲的英雄事迹,也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
看过电视剧的人少之又少,看过前传的只怕更不多了。
一、王一民:是个好人,却未必是个好男人无可否认,男主王一民是个好人:爱国、热血、热心……可是,他未必是片中很多人口中的所谓“好男人”。
许多人都在劝女主,他是个好男人,你嫁给他没错的。
呃,真的没错吗?
Mr. Right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想甚少有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在自己与他人都有需要时首先出现在他人的身旁,哪怕这个他人是国家、是民族——of course,或者说那些特殊年代的特殊女子除外——也许她们更有血性更有气节。
可是,生活中的我们只不过是希冀现世安稳的寻常儿女。
难以否认人人都渴望更好的物质生活,然而,我想,大多数的女子还是更情愿有一个真心爱自己的男子愿意帮自己遮风挡雨,在自己有需要时挺身而出。
那个男子再好、再极具英雄色彩、再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文武双全,若是在你需要时他首先顾及的是其他,那么他终究不是你的那杯茶,只是一个可供敬仰的远观的偶像式人物。
我们只是普通女子,我们不要英雄,我们要的只是可以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全感的触手可及的温热的男子。
二、杯具的一郎、备胎的见秀玉旨一郎无疑是一个杯具,他徘徊在信仰与民族之间却始终找寻不到出路,最终只能毁灭了自己。
处于矛盾极其尖锐化的两者中间,若是不能融入其中一方、又或者不能淡薄忘却、抽身远去,那么势必要被两种矛盾的交汇挤压、逼疯、吞噬。
梁凤仪的《拥抱朝阳》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可以适应的人,不可以生存,应该受淘汰。
玉旨一郎就是这样一个不能适应时代的人:他既不能遵循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站到中国人的一边去,又不能盲从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而彻底走上魔鬼的征途。
所以,在矛盾纠结中的玉旨一郎只能如安娜•卡列尼娜一样走上了卧轨之路。
玉旨一郎死便死了,他的国人也许会觉得这样一个背叛了天皇的人死了也未尝不可,他的朋友也许会惋惜而内疚,只是苦了本庄见秀。
本庄见秀也是一个杯具,她与玉旨一郎是青梅竹马,只是可惜郎虽然骑白马而来,爱的却是她人。
本庄见秀深爱玉旨一郎。
本庄见秀本是遵循长辈的意思要嫁给玉旨一郎,当她发现玉旨一郎另有所爱时又默默离去;当玉旨一郎为爱放手,为了所爱的卢秋影而娶本庄见秀时,本庄见秀不但没有恼怒而去,反而帮助玉旨一郎采取种种方法以撤销他与卢秋影之间的婚约,甚至愿意穿上卢秋影的旗袍只希望玉旨一郎高兴。
这样备胎式的爱情真的是太卑微了,低至尘埃之下丝毫没有破土而出的可能。
我真的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为爱彻底放弃自尊的女子的内心世界。
她为他承受了一切,可是他在卧轨自杀前甚至都不曾向同床共枕的她交代一句。
他究竟当她是什么?
一个朋友?
一个帮手?
还是一个好人?
不管是什么,总之他不曾当她是爱人或者是可以爱的人。
若是对她有一丝的爱或者怜悯,他就该为她想过,他带给她的以及将要、可能带给她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备胎女子除了可怜可悲之外还可以用“强大”一词来形容,一个女人如果没有极其彪悍强健的内心世界,是无法承受自己所爱的人去爱她人而加诸自己身上的种种落差。
本庄见秀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个悲剧,可是于她自己,却未必如此觉得。
她终究是为她的爱付出了她的力量,而一个人总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三、卢秋影:被爱的女子对于女主卢秋影,我只能说她是被人爱的女子,却不能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子。
在那身不由己的年代,爱不由己、恨亦不由己,哪里有幸福的女子?
但她却是幸运的,有人那样深爱着她。
两个男人,爱的都不是自己的青梅竹马,爱的都是她。
可是这样的爱,若是不能落到心窝里,就只能是锦上添花。
就好比困于屋内,你明明知道屋外是漫山遍野的火红的玫瑰,却没有机缘打开窗子去看一眼。
四、那些感动的小情节有些事情虽然不起眼,可是却能给人震撼的情感冲击。
卢秋影的舅舅是日满政权的警察厅长,从卢秋影的母亲口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败家子,曾经败光了家财害得姐姐幼时便去给有钱人家做了丫头。
可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爱慕荣华富贵的汉奸,却也是有真性情的。
虽然与姐夫的关系并不好,可卢家有事时,他百般为之遮掩,时不时地对手下说,我就这么一个外甥,我就这么一个亲姐姐,我就这么一个外甥女……怕自己逃不过日本人的处罚时,他又多次对情同手足的手下说,如果日本人让你毒死我你就照做吧,我死之后,你来做警察厅长的位置。
他为了保儿子一命甘愿接受木帮的处罚时,命悬一线,他的这个手下表现了极其真挚的兄弟情义,很难想象,这个手下也是一个冷血的伪满警察。
也许,再坏的人,都有他有情有义的善的一面。
生于乱世,也许会随波逐流,也许依然保持故我。
我常想,在那个年代或许真的是有卢运启这样的有骨气有血性的民族商人的。
纵然家破人亡、纵然命如蝼蚁,却绝不改变自己的信念,绝不向外来侵略者屈膝。
卢运启不是一穷二白的一无所有的人,他的坚持、他的牺牲就比那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牺牲更加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无所惧的民族气节,一个民族才得以延续下去。
李汉超的妻子石玉芳和雪梅之死,王一民和木帮等人前去营救李汉超和小超时的艰辛,一开始我只想说小孩子误事,若不是小超自己跑去日本宪兵队找被捕的爸爸李汉超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
可是转念一想,真的是小孩子的责任吗?
完全是家长李汉超、石玉芳的责任啊。
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民族斗争的事情。
可是作为家长的大人至少也该将这种大是大非说一说啊,尤其是李汉超被捕以后,石玉芳更应该告诉儿子日本人是不可信的。
别说孩子太小,不懂得这些。
根据我的经验,哪怕小孩子尚是不会说话的襁褓中的婴儿,只要你对他说了些什么,若干时日后的某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当时的他早已理解了,只不过当时不能表达而已。
So,千万别小看了孩子。
——可巧,今天是七七。
这部电视剧在二十多年前曾风靡一时,算得上是红色经典了。
不过只有《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连环画,在那个连环画流行的时代,给自己的童年留下很深的印象。
新版夜剧是在北京奥运结束的第二天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间上映的,奥运期间,此剧已做足了宣传,由陆毅,李小冉,周杰等明星来主演,男一号王一民是由陆毅出演的。
看完了夜剧,与老版相比较,新版夜剧的剧情被赵宝刚改动了不少。
刺杀中村次郎,毙何亦萍,除叛徒冯智与刘渤,穿戴着黑色衣帽,来无影去无踪,新版中的王一民,被陆毅演绎得像一个杀手,而不仅仅是一名地下党员。
所以新版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我还是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谍战剧。
在剧中,葛明礼对秦德利说,人不能有良心,在日本人面前,要是有点良心就会送命。
作为伪满洲国警察厅厅长,秦德利这个人物是很坏,抓捕拷打抗满反日份子从不手软,不过还是良心未泯。
也正是因为良心未泯,最后关头放了王一民一马,自己因此被毙于日本人的枪下。
那突然的一枪,死后的睁眼也许还是不愿相信怎么会开枪打他了呢,因为他是抱着日本人可能会放过他的念头,陪同葛明礼去见玉旨雄一的。
死后葛明礼为了他哭泣,加上之前秦德利在木帮舍命救葛明礼。
秦德利与葛明礼的兄弟之情,让我感动。
反面人物的人性化在夜剧中刻画得非常成功。
应该说在夜剧中,除了王一民外,最欣赏秦德利这个角色,很有魅力。
夜剧中,刘渤叛变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狗,可我活得很好,如果做人就得死。
这句话倒是道出那时的汉奸的心声。
李汉超在飞行集会时说,同胞们,醒悟吧,日本人给了我们一点小恩小惠就是要收买我们当它的走狗。
日货很好,我就是要用日货。
现在的哈日狗何尝不是如此,使用日货后还不忘讽刺下国货。
《夜幕下的哈尔滨》反映了那时的社会背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全面抗战前夕,哈尔滨所代表的东北,处于日本所控制的伪满洲国统治,有国共两党与俄国特工的活动,还有军阀土匪,那时东北的政治是错综复杂的,东北也是在全国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的。
《夜幕下的哈尔滨》也算是给哈尔滨这座城市作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如果与其它描写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视剧相比,那时的上海滩就是个乡下,而哈尔滨算得上城市。
查了资料,那时的哈尔滨享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在夜剧中描述的哈尔滨的豪华丝毫不为过。
看完了这部电视剧,让我的心飞到了哈尔滨,想去飞行集会中出现的索菲亚广场,还有索菲亚教堂。
夜幕下,冲出哈尔滨,更是我中华儿女对于日本侵略所作出的反抗。
为了踏寻那些不容忘却的历史,有一天我一定要去东北,去哈尔滨。
大结局的最后一集中,秦德利被玉旨雄一枪毙,玉旨一郎在铁轨自杀,但卢家安全撤出,王一民安全退出。
还算得上是个完美的结局。
夜幕下的哈尔滨,终归还是要迎来天亮的。
从侧面夜剧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最终胜利,新版夜剧要表达的东西和主题是相融通的。
央视于九一八纪念日前在黄金时间上映此剧,希望能达到它播映此剧的目的。
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而不仅仅只是东北人,才会记得起那段历史。
别的小孩子是看日本漫画长大的。
我是看连环画和红色经典书长大的。
长大后,娱乐的选择变多,却没有当初一个小朋友啃着指甲翻看连环画的时候那种对世界好奇充满信心的心境了。
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连环画的时候那种紧张的心情,担心我党同志,担心革命志士,相当地不讨厌小原大佐。
这次改编,最弱的地方就在于节奏。
情节很散,每一集没有爆点,没有引人看下去的欲望,沦为偶像式的肥皂剧。
陆毅和李小冉两个俊男美女,配合着干净的背景,使得这部红色剧戴上了偶像的光环。
演技方面嘛,陆毅仍旧是没有冲突的帅哥,小冉还是比较适合去演文艺片。
所以小原大佐就变得突出。
周杰这个演员,我一直认为很可惜:明明演技在青年演员里面实数一流,可惜人品太差,不懂得做人,才沦落到今日之地步。
小原大佐和其叔父奇怪的中文,成为了这部戏唯一的看点了...
李小冉真美啊。
想当年我也是央视追剧大军
周杰很厉害 李小冉很美
且不论历史还原和其它方面做得好不好……至少演得都很真诚。
王一民神仙颜值受伤真的好嗑!!记得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怎么还不和女主在一起
谁说革命者与偶像不能兼具?陆毅演绎的王一民深得我心。
还记得当时看完后沉迷于陆毅和李小冉的双双美色!
什么垃圾玩意
小时候看的,真心一般
对葛明礼印象深刻。
一开始只是为了看陆毅后来逐渐看了全部,原来这里面还有陈昊。不得不说剧中很多感情非常打动我,比如明知道救不下来还要去救关静娴,葛明礼与秦德利的感情似乎比他跟姐姐姐夫更好,王一民终于承认玉旨一郎是他的朋友亲切地叫他一郎,还有玉旨一郎最后的念头既不是爱人卢秋影也不是妻子本庄见秀,而是“父亲,母亲,你们还好吗”
冲男女主角看的…
不古不现且略有神秘气息的战争剧最好看.
16集弃,我怕被李汉超的蠢货老婆给气死
因为是在哈尔滨拍的,所以给四颗星吧,其实剧本改编的有点扯,但是有陆毅和李小冉这两个比较讨喜的演员,所以从收视率上看还算成功!
看过老版 新版出来时都没看出来是翻拍的……玉旨一郎这个角色写得不错
李小冉的大风衣我加入淘宝购物车好久了哇。
私人恩怨!
很好看
不真切。